八达岭长城 :国家5A级景区

更新时间:2023-02-10 00:44

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修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万里长城中最早向游人开放、最具代表性的景区。

八达岭长城自八达岭镇石佛寺村东南1.22千米处的“川字一号”敌台起,至八达岭镇石峡村南4.1千米处,怀来县昌平区延庆区交界点的罗锅城止,全长23274.51米,包含城台、附墙台及空心敌台83座。1958年第一次对游客开放,截止2023年7月,开放游览的部分为八达岭关城和南七楼至北十二楼城墙,共计3741米。

八达岭长城采用了“依托地形、用险制塞”的修筑原则,用料讲究,建造技术高超,由关城、城墙、敌楼、烽火台等结构组成。八达岭长城始建于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完工于朱翊钧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前后历时84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逐步修复和开发,八达岭长城拥有敌楼、岔道古城、古崖居、望京石、天险留题、水关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梦幻长城球幕影院等景点。

八达岭长城在明代是居庸关八景之一,是明代北部边境的重要关口,明代巡关御史王士翘曾在《居庸论》中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还具有的自然之美、人工建筑之美、精神之美结合的审美价值和作为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见证者的人文历史价值,关于它的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还是重要的国家礼宾接待场所国家礼宾接待场所,截止到2022年7月,累计接待了500余位国家元首和8000余位部长级以上的外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八达岭长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经度115°59′52''-115°59′31''E,纬度40°21′9''N-40°21′15''N,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北面是延庆盆地,西面为官厅水库。距北京市区60公里,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张公路和京包铁路途经此处。八达岭长城现存长城以明代长城为主,自八达岭镇石佛寺村东南1.22千米处的“川字一号”敌台起,至八达岭镇石峡村南4.1千米处怀来县昌平区、延庆区交界点的罗锅城止,全长23274.51米,包含城台、附墙台及空心敌台83座。

自然地貌

八达岭长城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汇合处,属于中山地形区,是白垩纪燕山造山运动时隆起的山岭。地势西高东低,沟谷纵横,海拔多在600—1240米之间,平均海拔780米,最高海拔1015米,最低海拔105米,八达岭长城的最高楼“北八楼”海拔888.8米。

气候状况

八达岭长城位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东南侧位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较湿润;西北侧位于背风坡,相对干旱少雨。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多集中在7、8月。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为主。年平均气温11.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4.6℃,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6.1℃。

名称由来

关于“延庆八达岭”名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较为有名的有以下四种:其一,相传元代第四位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于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区,后来根据他的名字赐名“八达岭”;其二,据说在明代时,八达岭是汉人防御北方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由于明朝时习惯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作“鞑”,所以就将此处称为“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入侵的山岭),后来谐音为“八达岭”;其三,相传这里有八座大的山岭,修建长城要转八道弯,后来又有八个监工为修长城而死,经仙人点化“修城八法”才建成,所以称为“八大岭”,后来谐音为“延庆八达岭”;其四,传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带兵到此,被阻挡于长城外,李自成听探子回报说前方有八道险关,只好下令军队改道而行,因此被称为“八道岭”,后来谐音为“八达岭”。这四种传说不具备史料价值。

“八达岭”一词最早见于金朝诗人刘迎的两首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刘迎于公元1180年去世,至迟在公元1180年这里已经被称作“八达岭”了。较为可信的关于“八达岭”名称由来的说法,是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所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意思是,翻越延庆八达岭后,道路在此分岔,向南可通往北京,向北可通往延庆区赤城县、蒙古,往西通向宣化区大同市张家口市,往东通向永宁镇、四海,道路四通八达,故称八达岭。

历史沿革

早期修筑

八达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军事战略要地。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在八达岭设塞,并修筑燕长城。秦始皇时,在燕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成为秦朝长城的一部分,并在八达岭修建“居庸关”,在汉代完工。南北朝时期,北魏世祖曾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66年)修筑“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边。北齐高洋于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两次修筑长城,北齐长城西起黄河,经上谷郡、居庸关向东延伸至海边。后来,隋朝杨坚也在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缮。

弘治始建

到了明代,为抵御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部落和后来兴起的女真部落,巩固北方边境的防卫,明朝朝廷开始对几百年前遗留的长城进行修补,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朱祐樘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瓦剌、鞑靼兴兵犯边掳掠,“边堑营堡不能捍御阻遏”,孝宗命令大理少卿吴一贯经略边塞。据《西关志·居庸》卷一《城池》记载,这一年七月,吴一贯规划在延庆八达岭修建八达岭关城,逾年建成,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长六百八十丈。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二座,城铺二间,护城东山平胡墩一座,西山御戎墩一座。”同时,在古北口至居庸关段修建了能在墙下过山水的水关长城。

朱厚照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秋,鞑靼部从宣化东北大白杨进入,到八达岭等地区大肆杀掠,并窥视居庸关。兵部尚书王琼调动都督刘晖、参将桂勇等率军布防。鞑靼见有准备,退去。王琼等人增修了延庆八达岭边墙,一直延伸到地势险要的川草花顶。据《延庆卫志略》记载,“沿边汛防兵长一百三十一里二分,设楼台九十座。” 这一时期的八达岭长城主要是以关城、边墙配合山势的自然地形作为防御工事

嘉靖增筑

明世宗嘉靖年间,草原上的俺答汗、朵颜部落屡次侵扰延庆区永宁镇岔道村、八达岭等地,掳掠百姓,甚至在“庚戌之变”中一度包围北京。明朝朝廷于是在八达岭加强了军事防御。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八达岭城关内增筑用于驻兵的营房。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巡按监察御史陈豪重修八达岭关城东门城楼,并题写“居庸外镇”匾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重修了延庆八达岭附近的岔道城,据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岔道城位于八达岭关城西北1.5千米,和八达岭长城互为犄角。

隆庆修缮

为了巩固北方的防务,朱载坖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朝朝廷任命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镇总兵,防御鞑靼。戚继光对蓟镇地区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重建,并修筑了坚固的敌楼。经过不断的修缮整饬,到了朱翊钧万历初年,八达岭地区已经修筑了一道长约23.3千米的长城,以八达岭关城为中心,建有敌楼94座,成为边境军事防御的堡垒。

万历完工

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朝廷继续大规模兴建八达岭长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了八达岭关城,并在关城西门题写“北门锁钥”匾额中国长城博物馆藏万历年间记载修筑八达岭长城的石碑6通。根据碑文的记载,八达岭长城的大规模修建工程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工。

八达岭长城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吴一贯规划修建关城开始,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朝的增筑和修缮,到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止,前后历时84年,最终形成了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燧报警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建筑特色

用险制塞

八达岭长城在修建时遵循依托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将关城修筑于关沟古道的咽喉处,城墙以关城为中心向南北两峰延伸,按照山脊走向而建,不求取直拉平。这样可以借助山脊的高度和险要地势,减少砌土填方,省工省料。敌楼和城墙随地势而建,因地制宜。敌楼间距有的是“五十步或三十步”,最远的南三楼至南四楼则相隔270多米。从关城城台到南峰最高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升高约140米,最险处坡度达70度,用台阶相连,充分发挥了地形优势。

结构合理

八达岭长城主要由关城、城墙、敌楼、烽火台等设施组成。

关城

关城是八达岭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修建。最初只有南北城门城楼两座,敌楼两座,城铺两间。后改建为东、西两道城门。东门修建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上有“居庸外镇”牌匾;西门修建于朱翊钧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上有“北门锁钥”牌匾,“北门”是指八达岭是明朝首都北京的北大门。东、西门相距63.9米,古时装有双扇木城门,平时敞开供行人出入,战时紧闭。关城的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窄西宽,呈梯形状,城内建有驻军营房和守备署。

城墙

八达岭长城墙体多采用石砌或石砌包砖的方式修筑而成,墙体主要包含以下建筑要素:垛口,又称雉,是位于长城墙体御敌面顶部或相关防御工事顶部的齿形矮墙,高度约1.7—2米,士兵可以借此护卫身体;女墙,又称女儿墙、宇墙、俾倪、埤倪、倪,多建于长城内侧,高约1米,主要起保护作用;墙体顶面,多为方砖平整铺砌,便于士兵或马匹通行,陡峭斜坡之处多用楼梯;券门,城墙内侧每隔几十米修建的拱形洞口,内有石阶快速通向墙体顶面,当发生战情时,士兵可以通过券门迅速登城参战;马道,靠长城内侧墙体修建的斜向通往墙体顶面的坡道,可供守城士兵、马匹通行;排水沟和吐水嘴,用来排出墙体顶面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修筑一个;战墙,又称拦马墙,是建于长城线外侧的的有利地形上的间断墙体,以砖石材料垒砌而成,墙面上设有射孔用以防御;瞭望孔和石孔,瞭望孔为30厘米左右的方洞,用于观察敌情,礌石孔也称“悬眼”或“射孔”,宽40厘米,高65厘米,是在长城墙体上开设的上深下浅的斜坡凹槽,用以投放礌石或者架设火,防御城墙下的外敌入侵。

敌楼

敌楼又称城台,由基座、中室、台顶三个部分组成。中室可以住人,一般用来储存粮食和弹药,四周开有若干箭窗供观察和射击用。台顶的作用是瞭望和射击。这种空心敌楼既可攻战,又可驻守,可容纳约50人,是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建的。

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燧,是独立于城墙之外的高台,它是古代的通讯设施,用以传递军情,如遇敌情,白天燃烟称燧,夜间点火叫烽。其目的就是迅速将前方的军情传递给后方统帅。明代关于烽火台规定是:来敌在100人到200人时,燃1烽放1炮;敌人在10000人以上,燃5烽放5炮。几千里的军情不出两个时辰,就能传到首都北京。据统计,八达岭长城一共有1316座烽火台。在关城附近有东西两座烽火台,东侧为“东山平胡墩”,位于南3楼外侧;西侧为“西山御戎墩”,位于北3楼外侧。台高约5米,建有悬楼垒木、壕堑悬索桥、塌窖陷阱,门道上有一个冬天盛冰、夏天盛水的水柜。烽火台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 10 人。

技艺精湛

八达岭长城的墙体为石基青砖包砌墙,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宽度为6.5米,地势陡峭处高约3—5米,地势平缓处高度可达10米以上。长城墙体的两面都是用抗腐蚀、抗风化、硬度高的花岗石石条包砌。这些石条宽50厘米,高40厘米,长80—100厘米,最长达3.1米,重1.5吨。同时就地取材,用泥土、石块填在墙内。顶面用方砖铺筑,用糯米汁拌生石灰灌缝。同时,随着城墙升高,宽度逐渐减小,逐层内收,形成了外壁陡峭、内壁斜缓、横截面为梯形墙体,这使得墙体坚固实用、稳定性强,八达岭关城两侧的城墙都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进”。

知名景点

敌楼

八达岭关城向北延伸的长城,有敌楼12处,关城以南有敌楼7处。除了在关城可以登长城外,在南四楼、北四楼、北八楼和北十一楼也有登城口,都能登上长城。其中南四楼,为观赏八达岭长城的绝佳位置;北八楼,是八达岭长城的最高敌楼,又名“观日台”。

岔道古城

岔道古城位于八达岭关城西北1.5千米处。在古代,岔道城是北京通往打磨的重要隘口和驿站,是居庸关的前哨,为军事要地,和八达岭长城互为犄角,共同御敌。岔道城现存城墙为明代所筑,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窄,北部城建在半山上,用边墙和墩台代替城墙。整座城东西长449.5米,南北宽185米,全城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有东、西两座城门。2001年,岔道古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古崖居 

中国3A级旅游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西北20公里处延庆区张山营镇域内,是古代先民在陡峭岩壁上开凿的崖居洞窟,1984年在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截止2023年7月,古崖居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崖居群位于海拔约800米的一条10米宽的山沟两侧约10万平方米的花岗石石壁上,共有137个石室,形状大小不一,最大的石室有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

望京石

望京石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外的大道南侧,是一块高1米、长15米的天然花岗石,上面刻有“望京石”三个字,未署人名和年月,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站在石上远眺北京。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出逃至延庆八达岭,站在此处回望北京,望京石因此而得名。

天险留题

天险留题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内侧,沿公路而下一里的山崖上,是一处人工凿平的崖壁,上面刻下楷书的“天险”二字,为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延庆州知州童恩所题,保阳刘振宗镌刻。

水关长城 

中国4A级旅游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东段,距八达岭长城主登城口2千米,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水关长城长度近千米,有敌楼7座,正关箭楼高15米,平均宽度12米。正关旁有水关,起排洪疏流的作用。曾因修建京张铁路而截断,20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工作,1995年对外开放。

中国长城博物馆

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内,1994年9月开馆,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面积约3200平方米。内部共有九个展厅,展示全国各地长城沿线出土的文物、标本,辅以图表、照片、人文景观和模型,采用触摸屏、投影仪等技术,全面反映长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现状。

梦幻长城球幕影院

梦幻长城球幕影院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内,由三弦文化控股公司投资、三弦文旅科技公司打造的球幕立体动感影院,将球幕、3D立体和动感座椅结合,使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通过飞跃、穿越等形式展示六千千米的长城古迹和春夏秋冬的景致,再现修建长城、长城战争等场景。

文化价值

审美价值

八达岭长城的美是自然之美和人工建筑之美的结合。八达岭长城在狭口处设关,控制军事要地,同时依托关城,伸出两翼,扼守制高点,瞰制一定的防御地幅,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傍的筑城体系。这种关隘型聚落堡寨的艺术形象是群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宏观整体的神韵气势,将天然阵地与人工设防巧妙结合。长城内外烽堆相望,一排烽火台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显得城楼非常巍峨高耸。修筑城墙的石砖高度基本相同,墙砖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灌缝,还填有泥土、石块,这使得城墙的墙砖非常整齐,一层层砖块形成一条条城墙水平线,随地势起伏变化,表现出高大、厚实的雄壮气势。城墙上齿形的雉堞和方正威严的方城相呼应,烘托出刀光剑影的肃杀气氛。

同时,八达岭长城的美还在于它悲剧性的精神内涵。八达岭长城是由历代戍边的官兵和征调的民夫共同修筑而成的,他们为长城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是千万人用血肉筑成的奇观。八达岭长城还蕴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等美好品质。显示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崇高和壮美,华族精神的象征。

人文历史价值

延庆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早在秦朝秦始皇东海边游历碣石后,就是从八达岭返回大同市,最终回到咸阳市,他曾在八达岭仰天长叹。后来,辽朝萧皇后巡访也经过此处。到了元代,孛儿只斤·忽必烈从八达岭入关攻伐中原,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夜晚从黑松林逃走,在八达岭泣别北京。明朝的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征服塞北,曾在八达岭上指挥前线作战。到了清朝,清圣祖康熙皇帝三征葛尔丹,也曾在八达岭长城上指挥作战。还有八达岭关城东门外的“望京石”一景,相传是慈禧西逃时回望北京的地点。

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一线民间传说丰富,《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穆桂英点将台》《弹琴峡》《万年砖》《看家楼》等传说世代相传,经过无数人的讲述、充实,形成了现在的故事,八达岭长城传说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间文学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着重介绍《万年砖》《看家楼》两个故事。

万年砖

相传秦始皇时期在八达岭修筑长城,但当工期过半时,好的石料用完了。有大臣和秦始皇提议,在幽燕之地的侯窑匠可以烧出一种据说一万五千年都不会损坏的灰色的“万年砖”,于是秦始皇下令在民间搜寻侯窑匠。虽然侯窑匠讨厌秦始皇,但出于对每天被迫劳役的民工的同情,他同意烧砖。过去他用石头粉烧制100天才能做成灰色的砖,如今却用黄土拌石灰作坯子,七八天就能出窑,然后浇上冷水形成灰色,侯窑匠成功骗过了监工头。这种砖块又大又轻,民工可以轻松地搬运修筑,很快就修好了长城。但由于侯窑匠在烧砖时的选料简单,这些砖块并不牢固。在秦始皇死后,长城就出现了裂缝,传说有很多片长城倒塌了。现在能看到的完好的长城都是后来各朝代修补的。

看家楼

相传在明朝时,镇守蓟、昌一带边境的武官谭纶和明代开国大将军徐达的玄孙女凤娥定了亲。凤娥对未来夫君的相貌很好奇,于是装病骗谭纶上门。谭纶从长城赶回北京后,来到徐府和凤娥的父亲见面。凤娥偷偷观察这位面容憔悴但英气十足的将军后十分心动。三天后两人就成婚了,凤娥决定跟随丈夫一起前往边境。在任上,夫妻三次上疏,九次察看蓟、昌十二路边墙,根据山势缓峻,边墙凸凹,历经三年艰辛筑成了3000座空心敌台——看家楼,这种楼比城墙高出一丈零三尺,有十二方丈大,上面可住50人。有一次谭纶和凤娥在巡防是遭遇大雨,二人躲入一个顶部没有遮挡的山洞。在洞内,夫妻二人将图囊放在中间,一人站在一边,使得图囊没有被风雨打湿。受到这次经历的启发,凤娥想到可以在看家楼内外两面都设置垛口、箭眼,称作“阴阳垛口”,这样驻守在看家楼内的士兵就不会被两面夹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八达岭长城的一部分区段还可见到内外双垛口的边墙。

社会活动

八达岭长城曾举办众多社会会议和活动。在八达岭进行的会议以中国长城学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自2000年起,中国长城学会举办了十几届“长城学”学术研讨会、长城国际学术论坛,2020年举办八达岭长城峰会,2021年又举办了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2017—2020年中国长城学会的会议还编有专题论文集。在教育领域,八达岭长城举办过“开学第一课”活动,并在2018年承办国家级非遗项目“寻找长城传说主题夏令营”活动。在社会领域,2015年10月24日晚6时至8时,八达岭长城北一楼至北四楼共539.8米点亮了联合国蓝,以此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同时表达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2019年4月28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八达岭边的北京世园会园区举办。2020年6月6日,八达岭长城启动“夜游长城”活动,这是长城首次在夜间开放,游客们可以欣赏夜幕下由灯光点缀的长城轮廓。此外,八达岭长城还举办过“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爱尔兰圣帕特里克节绿动全球活动、奥运会火炬传递、残奥会吉祥物发布、“全国新年群众登高健身活动”、跨年迎新元旦倒计时活动、“我爱你中国”主题灯光秀活动、“同一首歌”大型慈善活动、长城国际摄影展等众多社会活动。

接待外宾

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这是八达岭长城第一次接待外国领导人。此后,延庆八达岭就成为了中国政府重要的国事礼宾场所,被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称赞为“新中国外交史上永恒的丰碑”。1971年4月,参加第三十一节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受中国外交部邀请访问中国,并登上八达岭长城,这一外交活动被称为“乒乓外交”。次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游览了八达岭长城。此后,美国前总统里根、小布什、巴拉克·奥巴马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时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弗拉基米尔·普京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等外国领导人先后游览过八达岭长城。截止到2022年7月,八达岭长城累计接待了500余位国家元首、8000余位部长级以上的外宾以及众多世界知名人物。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往的舞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艺刊物

2000年,中国长城学会由北京迁往八达岭长城景区。延庆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联合东北大学成立中国长城研究院八达岭长城教科研基地,举办过很多有重大成果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使八达岭成为世界长城文化研究、交流与展示的中心。中国长城学会、延庆区委宣传部、中国长城博物馆联合编有《万里长城》刊物,2000年创刊,截止2020年已出版超过70期,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录入了文献数据库。 此外,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还曾编出版过30余部丛书,包括纪念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成立30周年《八达岭特区志》、纪念八达岭长城接待外宾的《长城聚首》元首画册、《中国长城》大型风光画册、《京畿屏障——北京长城历史与文化》系列丛书等。2020年,筹备编纂大型长城主题书籍《使者》,将通过多语种的形式出版,推动长城文化国际化。 

开发与保护

初步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风雨的侵蚀、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八达岭长城受损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达岭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八达岭长城主要以“修旧如旧”理念为主导进行修复。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对外接待中外游人。”次年开始组织对八达岭长城的修复工作,将“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钥”门洞顶部裂壁照原样修复,并将21处倒城墙和城墙漏水路面加工整修。同时在关城公路北侧修建招待所13间,以备游人休息和管理人员居住。1955年,八达岭长城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整修,主要修复长城南四楼到北四楼墙垛,保证游人安全。两年后,再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较大规模修复,彻底整修了“北门锁钥”和东门“居庸外镇”,北岭段修复关城至北四楼的城墙,南岭段修复关城至南四楼的城墙,同时还修建了休息场所。经过多年整修,八达岭长城已大体恢复原貌,可供游览的长城有1300多米,敌台8座。1958年,八达岭长城正式向游人开放。1961年又对八达岭关城城台和南北各四个墙台、敌台分期进行补修,北五楼、北六楼两个城台也得到了修复。同年3月,八达岭长城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相关遗迹也被文物保护单位当作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

重点修复

改革开放后,八达岭长城得到了的重点修复和保护。1978年,将东门“居庸外镇”按原样修复。五年后,又修复了北四楼至北六楼段长城,共433米,包含敌台2座。1984年,由北京晚报、八达岭办事处、北京日报联合举办“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高度评价。同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北六楼至北八楼段长城,共334米,包含敌台2座。1985年,由贵州省三千万各族人民筹集的赞助款成功修复了南四楼至南七楼段长城,共426米,包含墙台、敌台3座。次年进一步修复了北十楼至北十二楼段长城,共578米,包含墙台、敌台2座。1988年至1989年修缮了北一、二、四楼和南四楼楼顶,复原北门锁钥平台至南一楼之间的内墙墙体共130米。

保护性修复

21世纪后,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自筹或利用财政资金,继续对开放段长城抢救性维修和复建,对未开放段长城进行抢险加固。1998年至2000年,抢险维修了南一楼、南二楼、北三楼主体工程,并复建关城东、南兵营以及关城南城墙。2001年完成了复建察院公馆、修复贵宾接待室和售票处的保护性修复工作。2006—2007年和2008—2010年,分别完成了南七楼至南十六楼、北十三楼至北十九楼的半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工作。同时,还在2013—2016年逐步启动了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及避雷设施项目、消防工程项目,已完整覆盖南十六楼至北十九楼的长城。2019年,完成了《长城——八达岭景区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旅游资源开发

八达岭长城秉持先修复后开发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经过6年的修复,从1958年正式对游人开放后,八达岭长城陆续修复和开放了若干新区域。1994年9月,中国长城博物馆开馆,这座八达岭景区内的博物馆对于传播长城文化、介绍长城修复工作有重要意义。早先,110辅线公路穿过八达岭关城,对长城造成污染和破坏。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准建设八达岭过境路,北起营城子村,南至八达岭林场,全长7.2公里,其中2.6公里为地下隧道,从长城底下穿过,完全避开了八达岭长城景区核心区,于2010年完工。同时,在八达岭景区边建造黑龙潭停车场和岔西停车场,总面积约47110平方米,总计停车位2101个,为游客解决停车问题。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还启动了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建设了基础网络、景区视频监控系统、电台指挥系统、电子门禁系统、门户网站建设及OA办公系统、游客中心数字化应用系统和指挥中心平台。2019年6月1日起,八达岭景区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日最佳承载量限定为6.5万人次,在保护长城文物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年,八达岭长城景区对曾经的商业街区进行升级改造,于次年建成了特色旅游文化街,在重要景点处设有解说牌。截止2023年7月,八达岭长城已完成南十六楼半至北十九楼共计7441米的保护修缮工作,其中南七楼至北十二楼共计3741米向游客开放。

所获荣誉

社会评价

孙中山先生曾登临八达岭长城,他在1919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写道:“始皇虽无道,而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其中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主席草书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被刻成石碑放置于八达岭长城。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游览八达岭长城后说:“我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

1986年10月,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在游览长城时说:“我到过许多地方,长城是最美丽的。”

1987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八达岭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992年12月,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登上了八达岭长城,他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

1993年10月,时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长城上留言:“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1996年9月,时任马里总统科纳雷在长城上留言:“这个奇观是人类的杰作和人类的骄傲,这要归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他们保存了这个象征着永恒和今日和平的杰作。”

1998年10月,时任牙买加总理珀西瓦尔•帕特森在长城上留言:“长城是象征人类精神的真正杰作,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忍耐力。”

200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夫妇一行抵达八达岭长城参观游览。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祝愿我们的人民永享和平与好运。”

2002年12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游览八达岭长城后题词:“我为华族之勤劳,风景之秀美,历史之伟大而感到惊讶!”

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游览八达岭长城并写下:“长城的宏伟和壮观让我很受启发和震撼,非常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接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