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始建于1958年,1991年该院经卫生部医院评审委员审定为“三级甲等医院”。该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是首批国家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国家示范中医医院。现任院长王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构建了“两区一部”战略布局,东城院区位于海运仓5号,通州院区位于翠屏西路116号,国际部位于东四北大街279号。设置临床专业86个,编制床位1574张,职工总数2700余人;年门急诊量超过300万人次。医院配备有PETCT、MRI、CT、血管造影机、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氦刀、光动力治疗仪等多种医疗设备1200余台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6个,北京市重点专科13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7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2个,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导师7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0人。

历史沿革

创办历史

195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北京市东城区正式成立。从1979年开始,该院开始承担北京市医学院教学任务。1989年,该院中医内科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历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单位。

1991年医院在欧洲建立了分院——德国魁茨汀医院,作为重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窗口,载入中德外交史册。

199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0年该院被卫生部医院评审委员审定为“三级合格综合”医院。2010年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和战略合作签约单位。

2011年原通州区中医医院与该院整合,并正式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

规模条件

医院创造性构建了“两区一部”战略布局,东城院区位于海运仓5号,通州院区位于翠屏西路116号,国际部位于东四北大街279号。

医院设置临床专业86个,编制床位1574张,职工总数2700余人;年门急诊量超过300万人次。脑病中心汇集脑病科、脑外科、脑病康复科、NICU、高压氧舱科等功能单元,床位300余张;心血管中心汇聚心血管科、心外科、心脏康复科、CICU等,床位200余张;肾病内分泌中心包括肾病科、内分泌科、透析室等,床位近200张;骨伤中心拥有6个病区,床位200余张;呼吸中心具有呼吸科、胸外科、RICU、气管镜介入中心等,床位150余张。

东城院区(本部)

东城院区拥有门诊科室46个,医技辅助科室10个。该院区拥有西门子Verio3.0T、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新双源CT、EMOTION 16层螺旋CT、飞利浦Brilliance 16层螺旋CT、西门子血管造影机(DSA)等医学设备。

通州院区(东区)

通州院区占地102亩,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米。院区设有1200张病床,现职工总数992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849人,高级技术职称75人,博士生19名、硕士生145名。

医院现开放17个病区,设有8个医技科室,28个门诊科室,19个专科专病门诊,拥有“王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郭维琴名医传承工作室”等,拥有国家重点专科3个,北京市重点专科2个,区级重点专科6个,首都区域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单位1个,首都区域特色重点专科1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

院区拥有磁共振2台,CT 4台、数字化X线摄影机(DR)6台、数字化胃肠机1台、靶乳腺机1台、全景牙片机1台、移动式床旁DR 3台。

国际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隶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2013年正式开诊,建筑面积13409平米。

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岐黄学者及百余位名医在此出诊,门诊覆盖内科、小儿科妇科学等20多个临床专科。国际部同时提供健康管理、个人体检、团体体检、中医保健调理、慢病监测防治及健康预警等养生保健及中医治疗的健康管理特色服务。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6个,北京市重点专科13个。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有脾胃病科、急诊科、妇科、推拿疼痛科等。

脾胃病科

该科室作为中医内科重点科室之一,是脾胃病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北地区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世界中联肝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挂靠单位。

科室设病床33张以及门诊、胃镜室、13C-脲酶呼气试验检测室、中医综合治疗室。在胃肠病方面,可开展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专科检查,尤其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除了常规开展普通胃镜检查、无痛胃镜检查,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可实现内镜下早癌筛查(染色内镜、高清及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与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术、上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在肝胆疾病方面,可开展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肝脏弹性测定。科室开设了功能性胃肠病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代谢异常综合征等专科门诊,以及肝胆胰中医特色门诊,开展了中药脐敷、中药泡洗、耳穴压豆、肝病低频脉冲治疗、红光照射、中药离子导入、皮内针、药枕、中药膏膜等一系列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科室擅长诊治慢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前病变、肝癌等)、慢性胃病萎缩性胃炎、难治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慢性肠病(慢性结肠疾病、功能性肠病)。

急诊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创建于1984年,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中心,2006年成为北京中医急诊特色诊疗中心; 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

东直门医院急诊科是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各种急危重病的急诊急救为特色。拥有30张固定病床,其中5张抢救床,2张外伤处置床, 12张急诊留观床,11张重症监护病床。形成急诊急救、急诊留观、ICU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年门诊量30000人次以上。

根据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及该院的具体情况,确立了急诊科以内科急诊为主,外科、创伤骨科、小儿科妇科学、麻醉科为配套的急诊急救系统,确定了中医学的急诊急救方法与现代医学急诊急救方法相结合的学术发展方向。对猝死、重症感染性疾病、脑卒中、休克、急性冠脉综合征、难治性心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30余种急危重症有完整的诊疗常规。

妇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是该院成立较早的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是全国中医妇科联盟发起单位。

1958年建院之初成立妇科学,科室中医传承特色明显,建设有全国级名老中医工作室3个,北京市级工作室3个,名老中医传承人及弟子遍布全国及海内外。妇科有在职医护人员32人。科室有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2人,其中博士(后)学历12人,硕士4人,本科2人;有妇科病房床位36张,门诊诊室6间。

该科室的优势病种包括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肿瘤等,已经成为妇科的特色名牌,年门诊量达12万余人次。该科室拥有院内制剂10余种,销往全国各地。拥有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等医疗设备,能够完成四级宫腹腔镜手术,如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手术、子宫全切术、宫腔镜下粘膜下肌瘤切除、宫腔粘连松解等等,并且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

推拿疼痛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全国十二五、十三五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推拿特色诊疗中心、北京市中医疼痛特色诊疗中心。历时4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科室形成以“宫廷理筋术”推拿为主,针灸、针刀、药罐、熏蒸、中西医微创、理疗、膏摩等多种手段集合推拿科、骨伤科、针灸科、内外妇儿、麻醉科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科室推拿疼痛科。

推拿科是以“宫廷理筋术”为主要手段来治疗疾病,特别是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筋伤疾病。疼痛科是通过中医、西医、民族医等多种手段,来治疗所有疼痛类疾病。两个科室相合,既扩展了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又可以借助多学科优势,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疼痛类疾病、疑难重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6个,包括呼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肾病内分泌科、肛肠科、周围血液科、骨科

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呼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武维屏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武维屏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单位,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要部分,是医院重点发展的中心之一。

呼吸病中心由呼吸内科、胸外科及重症监护室组成,下设6个病区,分别位于东城院区和通州院区。现有医生4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博士、硕士各占1/3以上,总床位数约150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中医优势病种为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病、肺结节、外感发热、呼吸内镜技术、光动力治疗等。

脑病科

东直门医院脑病科是全国中医系统内较早成立的神经内科,脑一科有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4名,护士20名,普通床位47张,NCU床位7张,脑病科一区秉承中西医并重的诊疗理念,内外合治、针药并用诊治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是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临床科室。

该病区具有以下优势诊疗项目: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风病语言及吞咽障碍偏瘫、痴呆等并发症的康复治疗及偏瘫预后评估;眩晕病的中西医诊疗、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的复位;癫痫、头痛的中西医诊治;颅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针对帕金森病不同病理阶段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脑病的中医药防治;脑疝昏迷等神经系统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吉兰-巴雷、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肾病内分泌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科室具有多台诊疗仪器设备,拥有吕仁和王耀献、赵进喜、刘玉宁高菁等专家教授团队。

科室医疗人才梯队健全合理, 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较为系统全面的中医肾脏病、 内分泌疾病医疗、教学及新药开发、科研基地,内科床位62张,医生19人, 护士23人;医生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

科室具有特需专家门诊、专科专病门诊、病房、实验室、研究室, 并与血液净化中心、泌尿外科共同组成肾病中心, 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服务。临床工作中,科室坚持以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肾脏病疗效为中心,重视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强调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重视把中医内治法与外治疗法等相结合,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 开展独具特色的中药内服、外洗、结肠透析、离子导入等治疗项目, 与相关科室联合开展肾穿刺病理检查。分子免疫实验室可进行进行PRA检测、HLA配型、CsA和他克莫司浓度监测及各种病毒感染监测。科室在早期糖尿病恢复、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足坏等多种并发症以及甲状腺疾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难治性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尿毒症等方面, 显示出了中医药的优势,形成了系列特色制剂。

肛肠科

东直门医院肛肠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北京中医外科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博士点主干专科。现有床位36张,医生8名,护士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6名。

科室专科特色为发展腹部微创外科,大力开展腹腔镜手术,发展中医药外治新剂型。

周围血管科

周围血管科是该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科室之一,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的领军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特色周围血管疾病诊疗中心。

科室50%以上人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科室医生均为硕士、博士学位。全国知名周围血管病专家杨博华教授为科室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鞠上主任为科室主任,科室在糖尿病足静脉曲张性溃疡血管炎、静脉血栓等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疮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在中国及国际很有影响力。

骨科

东直门医院骨科中心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骨科中心现有5个病区,160张床位,国家二级教授1人,教授5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2人。科内医务人员共计100余人。

科室在骨关节退变、脊柱脊髓畸形、小儿脑性瘫痪、肢体畸形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医学实践

教育科研

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7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2个,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导师7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0人。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2008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2009年该院被评为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该院共有导师4人,徒弟8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国家级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北京市中医系统唯一的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关联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184人,专任教师1727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474人,其中研究生6029人(博士生1590人、硕士生4439人),本科生8937人,留学生508人。另有网络教育学生20813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学校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4家在京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19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科研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教育部中内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北京市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全国中医系统前三。医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连续两年位列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院所和北京地区中医医院之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东直门医院研究员商洪才领衔的参评项目《中医药稳心合律的理论内涵创新及网络效应机制》经过前期激烈角逐和严格评选,最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风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获200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重点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

教育部重点学科
心血管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一区(含CCU)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研究所有在编职工90人,其中医护人员85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高级职称21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每年将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届、研究所学术会议4次,研究生小组会议每周1次。心血管病研究所联合中国多家学术团体,举办长城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论坛,已成功举办3届。同时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每年组织全国知名专家编写《心脏病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卷》。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博士后、博士、硕士、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在读研究生超过40名,其中在站博士后分别来自王士雯院士、陈可冀院士和胡大一教授等学者的研究团队。心血管病研究所同时也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招收12~15名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在与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联合筹建临床培训基地,由中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万峰教授担任培训基地导师,探索中国创新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

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主的实验基地。该实验室的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气血研究实验室、中医脑病研究室和部分基础实验室人员于1998年联合建设成为“211工程”的学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1年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在2002年获批准而成为教育部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078.48万元,拥有两千多平方米的实验空间。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首届主任是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应用基础研究的王硕仁研究员。实验室现共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研究技术人员24人,他们分别组成了对脑病、心血管病、病毒类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和肿瘤抗化疗耐药性研究的5个团队。

近5年来,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参加了国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中的973和863科学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新药转让2项,获专利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54篇,被SCI收录19篇,CA收录23篇,ISTP收录8篇。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5名。接受多家外单位研究人员、研究生在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与中国及国际的一些著名大学或医院实验室保持着长期协作研究的联系。

声誉与排名

2022届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东直门医院排名全国中医医院第七。

2023年2月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共同召开《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发布会暨学科(专科)建设经验交流会。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东直门医院总排名第八,26个排名有12个在前十,分别为脑病、男科学第一,肾病、老年第二,血液第三,内分泌和耳鼻喉第四,肝胆和心血管第六,乳腺第八,护理第九和周围血管第十。

院内专家

王显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葛均波院士团队)执行负责人,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累计完成冠脉支架置入和先心病封堵等心脏介入手术近8000例,带领团队完成中国中医系统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AVI)。在学术界创新性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及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理论,首次针对治疗心脉病证的“风药”进行分类,初步建立络风内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络风内动理论指导下研发中药单体涂层球囊及中药单体涂层支架,获得授权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共61人。

擅长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的诊断与中西结合治疗,尤其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心衰、房颤以及支架术后胸痛、焦虑抑郁等。

赵百孝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络腧穴学”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主任委员、灸疗分会秘书长、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成员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灸法的作用原理与应用研究、中医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等,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国家专利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3项。主讲的中国大学慕课课程(MOOC)“针灸学导论”是国家精品课程和“学习强国”收录课程。主持完成ISO国际艾灸相关标准2项,耳穴国际行业标准1项,全国标准1项。

临床针、灸、药结合,长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失眠、颈腰椎疾病、消化道溃疡经痛月经病不孕症、小儿发育迟缓、抽动症等各科病症。

潘国忠

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二区主任,导师胡大一教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擅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尤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王珂

副主任医师,生于中医世家,师从王子元、郭汇川等中医名家,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首批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名老中医。

擅长: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头晕头痛;小儿各系统疾病的诊疗;过敏性疾病;妇科杂症。

陈信义

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近30年。以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疾病为专业特长。特别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不良性贫血、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肺癌肝癌等辨证辨证论治有独特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预防/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共培养硕士40余名,博士30余名,博士后2名。并有多名博士生曾在清华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及与耶鲁大学、东田纳西州大学、费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经历。

擅长:以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疾病为专业特长。特别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不良性贫血、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肺癌肝癌等辨证施治有独特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建华

董建华(1918.12.17-2001.01.26)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5年至1942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1955-1956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

王永炎

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研究。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8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学士

200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突出贡献奖。

田金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脑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第五批国家级老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主编《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等6部专著。

擅长:痴呆、帕金森病、原发性失眠、卒中后诸症、头痛等脑部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国医大师

吕仁和

吕仁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及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创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创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脏疾病、内科疑难疾病。

肖承悰

国家医疗保险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全国名词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2007年10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15名中医妇科名专家之一。她临证本着“继承传统不泥古,开拓创新不离源”的精神,严格遵循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宗旨,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检测手段,力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用药严紧精良,重视标本兼治,重视气血的变化,还注重肝、脾、肾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精神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临床疗效显著。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研创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院内制剂“肌瘤内消丸”和“缩宫宁”在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应用多年,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其主编及参加编写多部专著,除20世纪的著作外,21世纪著有《中医妇产科学》(2001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任副主编,该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现代中医妇科治疗学》(2004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任主编,该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医妇科学》(2004年4月学苑出版社)任主编;《中医妇科学》(2008年1月高教社)任主审;《中医妇科临床研究》(2008年首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规划研究生教材)任主编。

擅长:中医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流产、产后病及多种妇科学疑难杂症。

全国名中医

田德禄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曾先后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1992年度“七五”攻关课题“董建华教授胃痛、胁痛电脑专家系统”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先后主编7本中医内科学教材及参编了数十本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擅长:食管炎痞满(浅表性、萎缩性及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酒精性、病毒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术前及术后、内科疑难杂症。

郭维琴

中国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名中医,是中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郭士魁之女,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郭士魁名家研究室负责人。

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等。

李曰庆

李曰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国家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学位分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擅治:熟练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男性不育症、阳、早发性射精、前列腺癌等疾病,尤擅治疗男科学疑难疾病。

资质认定

1991年该院经卫生部医院评审委员审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参考资料

医院概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7-03

重点专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历史沿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王显医院概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科室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放射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医院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2023-05-27

放射科二区(通州院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国际部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脾胃病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5

急诊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妇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推拿疼痛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5

呼吸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脑病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5

肾病内分泌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肛肠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周围血管科一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骨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医学成就医院概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东直门医院青年学者李金根博士在顶级期刊JAMA发表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功开展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7-0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麻醉科手术走进“心”时代-记第一例心脏手术麻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学校简介_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07-03

祝贺!东直门医院科研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搜狐网.2023-05-27

东直门医院荣获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新闻网.2023-05-27

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心血管病一区(含CCU).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9

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9

2022届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东直门医院排名全国中医医院第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喜报】我院在《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取得佳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赵百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7-03

潘国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王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陈信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董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6-16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6-16

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吕仁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肖承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田德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郭维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5-27

李曰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06-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