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清代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2-11-07 15:12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又字粒民,乳名学,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移居南京后,署名秦淮寓客;又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系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早年多读四书五经,常习八股文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时年十三岁的吴敬梓丧母后,个人志趣逐步转向多元化。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吴敬梓随父移居江苏赣榆,开始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因父亲吴霖起抱病辞官,吴敬梓嗣后便随父重返全椒县老家定居;翌年得中秀才,但他随即又陷入祖产之争的漩涡,复合受到父亲辞官病逝、妻子饮恨而死、科场接连失意影响的吴敬梓,遂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决意迁居南京。乾隆元年(1736年),时年三十六岁的吴敬梓,受举荐欲赴京师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然却因病最终未能成行,由是再也无意科场功名,转而渐次潜心于创作《儒林外史》一书;嗣后又因其不善持家、祖产耗尽,时常则多靠友人接济、鬻[yù]卖家藏和售卖字贴为生,生活一度困顿拮据;乾隆十九年(1754年),客死扬州市,卒年五十四岁,而后归葬南京。

吴敬梓一生所作诗词文赋众多,唯以小说《儒林外史》最为称名,内中集中反映了他“尊儒学反释道、追慕魏晋风度、醉心颜李学说、潜在门阀意识”等一系列的复杂思想,今有英法俄德等八种译本传布于世,载誉甚多。同时他在诗词歌赋、研治《诗经》领域也多有建树,《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即为其代表性著述,时人亦常誉称他系“文坛盟主”“词苑之宗”。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的一个科举世家,远祖吴聪系明永乐年间骁骑尉,封邑六合(区);高祖吴沛素以博学称名,诗书享誉东南;曾祖吴国对探花出身,官至提督顺天学政,同辈计有四进士;祖父吴旦亦是进士出身,一度官至州同知;传至父亲吴霖起一辈,家道即已渐次中落,后仅官拜赣榆县教谕。

作为家中独子,吴敬梓自幼便被寄予厚望,父亲先是按辈分为其取乳名“学栻”[shì],后又化用《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意,为其更名称“敬梓”。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严格约束下,吴敬梓多读四书五经,常习八股文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时年十三岁的吴敬梓丧母后,个人志趣一度向习读杂书转移,继而也就此奠定了日后从事小说词赋创作的基础。

早年学行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拔贡候补多年的吴霖起赴任赣榆区教谕,吴敬梓随父离乡同往;寓居赣榆期间,吴敬梓在父亲的教化影响下,重燃对八股八股文、科场功名的欲望,积极潜心研习八股文章与诗歌创作,今传《文木山房集》中便有收录反映其早年学行旨趣的诗篇《观海》。约在十六七岁时,吴敬梓奉家父媒妁之命重返全椒,与姑父陶钦李之女成婚;婚后一段时间,吴敬梓留居全椒岳父家中,师从塾师庵继续精进学业,同时也曾暗自习读一些杂书,学问多有长进。此间其时常与人雄词博辩的行状,不久便传至家父吴霖起耳中,于是遂命其携夫人陶氏公司前往赣榆区居住,以利学业。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听闻岳父陶钦李病故,且陶氏祖产又多遭人侵占,吴敬梓于是只身一人回到全椒探视处理,后因无计可施复又于同年折返赣榆。康熙帝六十一年(1722年),父亲吴霖起抱病辞官,吴敬梓由是随其重回原籍。转年春天,吴敬梓复又侍父转往南京,是年恰又适逢三年两考的童试在即,吴敬梓随即便奉父命赶回滁州市应试,同年得中秀才的消息传来前夕,其父吴霖起未及得见即已病逝全椒县

乡居岁月

雍正元年(1723年),时年二十三岁的吴敬梓入官学,本欲秉持先父遗训精进举业、考得功名,不曾料想偏又遭逢家族爆发遗产争夺风波,此间因族人鲜有应援者而败北的吴敬梓,由是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刺激而陷入人生低谷,继之便过起了似若纨绔子弟一般的生活,常年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且又多出手阔绰施财与人,以致于后来不得不变卖祖产而维系生计,不断遭到吴氏族人和当地士坤的一再责难诟病。

雍正七年(1929年)五月,中秀才多年的吴敬梓再入科场,前往滁州市应考先于乡试举行的科试;来到滁州应考之际,热心交际的他不断结新朋、叙旧友、诉衷肠,所发牢骚议论很快便被人罗织传扬开来,引得吴敬梓本人也一度后怕,落得个“文章大好人大怪”的名声;而后幸得科试主考李凤翥赏识宽宥,遂破格将吴敬梓录为科试第一;八月乡试之际,安徽主考即已易人,然吴敬梓早前发表“出格”议论的余音却是犹在,由是最终在己酉科乡试中落弟而归,一时传为乡里子弟戒;是年前后妻子陶氏也因不堪娘家和夫家的相继败落,以致郁郁而终。尔后不久,自感难以栖身乡里的吴敬梓遂前往南京市小住,直至除夕依然无意重返全椒县,守岁乃作《减字木兰花》词八首以抒怀诉苦,继而也于此间逐步萌发了迁居南京的念头。

移家南京

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年三十三岁的吴敬梓怀着愤懑之情变卖祖产后,便携续弦妻子叶氏和儿子吴烺举家迁往南京,置宅院于南京秦淮水亭。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在南京逐渐结识了不少文人学者,包括朱卉、徐紫芝,诗人黄河、姚莹以及画家王蓍、王溯山等等,同时他还和故乡全椒的一些亲友保持着联系,如族兄吴檠,表兄金以及旧友章晴川等人,并且吴敬梓也逐渐在南京文人社会中崭露头角,被南京文人学者所接纳。与此同时,吴敬梓也常常因离家、对功名失望以及一事无成感到苦闷和懊悔,先后填词《风雨渡扬子江》《锁窗寒》《乳燕飞》等。吴敬梓三十四岁时,写下了两千余字的长篇《移家赋》,述说了他的家世生平、移家缘起与寄寓南京之后的思想感情,他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在来到南京后不久开始创作的。

鸿博之试

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春之际,吴敬梓返回故乡全椒县小住一个月,重阳节又邀约族兄吴檠同去登高,秋冬之际,吴敬梓病情好转,又前往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市一带出行。翌年吴敬梓受举荐赴安庆市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顺利通过院试后却逢患病在身而未能赴京师廷试,由是再也无心科举一事。乾隆二年(1737年),时年三十七岁的吴敬梓,这年经历了故友画家王蓍的去世以及至交沈遂初的搬离。翌年春天,吴敬梓邀约好友李本宣一同前去苏南水一带游览,他们一同游览古迹、凭吊古人、访问朋友,吴敬梓从苏南一带游览会秦淮水亭之后,照旧坚持潜心于《儒林外史》一书的创作。

诗文刊刻

乾隆四年(1739年),吴敬梓再度前往真州,希冀向至交故友筹集资金刊刻自己的“奇文”,后来在方的帮助下刻成《文木山房集》一书,其间所收大多系吴敬梓四十岁之前的诗、词、赋等“有韵之文”,由方嶟、唐时琳等人做序。转年他又一回到故乡全椒县与金榘、章晴川等人相聚,同时也一并看望了他的伯兄。此次数次重返全椒,吴敬梓复又经历了他的亲姊金氏、岳父草窗翁、舅父的去世,继而对他的人生造成了较大刺激。

修先贤祠

乾隆五年(1740年)秋冬之际,吴敬梓自故乡全椒返回南京,从他四十岁到四十三岁这段时间内,虽然有过数次出游,但是每次时间均不是很长,主要是在秦淮水亭从事写作,并且与当地的文人学者吟诗唱酬,包括吴培源、朱卉、顾秋婷、樊圣谟等人,其中与吴培源关系最为密切。在此期间,他还卖掉了全椒县的老屋,参与了南京先贤祠的修复之中,以至于耗尽了大部分财产,陷入了更大的窘境之中。

创作有成

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此后的六七年间,吴敬梓大多潜心于《儒林外史》的创作,同时又多与当地文人学者研讨学问。但受制于生计窘迫,他也曾数度外出到淮安市和浙江遂安寻求程晋芳和吴培源等的资助。甚至无米下锅之际,他还不得不将藏书换米,甚至为人米以换取口粮,冬日寒冷,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夜色中步行至天亮,并将此自嘲为“暖足会”。他的长子吴烺在前几年就早早外出自谋前程,只有幼子叔留在身边,他的次子叔在这个时期病故,同时期他还经历了至交洪月航的搬离、恩师郑江和父亲吴霖起侧室程氏的去世,也正是在如此困顿窘迫的背景下,吴敬梓仍坚持完成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初稿。

病逝扬州

乾隆十五年(1750年),届已基本完成《儒林外史》创作的吴敬梓,治学旨趣由是逐步经学等方面的著述立说。然而生活上的贫困,又迫使他不得不时常辗转客居全椒县、扬州、真州等地,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二十八日,在与友人王又曾舟中对饮畅谈后不久,即客死扬州寓所,嗣后葬于南京。

人物思想

吴敬梓的思想生发、变迁与形成有着复杂的过程,他自幼便承袭家学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读书又受到魏晋南北朝文化的诸多影响,中年以后复又接纳了是年盛行的颜(元)李()学说,同时在日常的交际中也受到自然科学和市井文化的多元影响,继而形成了其个人“尊儒学反释道、追慕魏晋风尚、醉心颜李学说、潜在门阀意识”等的复杂思想。

尊儒学反释道

作为科举世家出身的吴敬梓,自幼便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儒家思想的衣钵,由是尊崇儒学、反对释道成为其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而后又集中反映在《儒林外史》一书和转卖祖宅复修先贤祠等行状之中。就政治倾向而言,吴敬梓主张施行礼治仁政,在小说楔子敷陈大义章回借朱元璋问道便已申明“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的思想主张,继之又在泰伯祠大祭、虞育德教人等章回进一步阐发了崇儒尚贤、礼乐化俗、表彰孝悌的义理;同时吴敬梓又对释道两家多有批驳贬斥,多以嬉笑怒骂的口吻或是直接加以申斥抑或是婉转地予以贬抑,不断地在一些章回揭露宗信释道者的丑陋灵魂,譬如其写范进家乡的僧官慧敏即是一位勾结乡绅、欺压百姓、贪恋女色的恶僧;再譬如《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雅志高怀见此贤,何须服食求神仙”一句,也传递出吴敬梓对反对释道两家的思想旨趣。

追慕魏晋风度

吴敬梓早年便曾习读魏晋六朝著述,而后又移居六朝故都南京,时常自谓宅邸上承晋人江总,一再着墨发挥魏晋六朝事迹典故,并积极效法魏晋六朝文士放达任诞、慎重交游、愤世嫉俗的思想情操,主张反对士人中的伪道学、称颂不慕权贵的隐逸人物、鞭笞庸俗恶浊的社会风气,既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既提倡“文行出处”,又笔伐功名富贵,力图追求一种淳朴恬淡的生活情趣与淳朴敦厚的道德风尚。譬如其所著《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即对南梁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多有参摹,而其所作名篇《移家赋》也多引魏晋文典以抒怀言志。

传扬颜李学说

吴敬梓的思想体系中,也有一部分源自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民主成分,这一思潮后经颜元李塨学派的进一步弘发,终为积极寻求进步、广涉近代科学的吴敬梓所继承。他不仅撰《文木山房诗说》立论批驳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质疑前人凡诗必讲“四始六义”的旧说,而且还倡言治世当重礼乐兵农、重习行践履,反对一味的空疏求心谈理和体悟人伦“治经”论,强调革除科举制度的沉疴旧弊而重实学,注重从经世致用、富国强民的角度出发选拔培养人才,同时他的上述主张在《儒林外史》的诸多章回中也多有反映。

潜在门阀意识

作为世代仕宦、诗书传家出身的吴敬梓,潜在的封建意识、门第之见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譬如其在诗词文章中便常取前朝吴姓士人名流以自比,而且还时常将这些门户高低的思想意识推及他人、付诸于笔端。同时他的这种思想在《儒林外史》的创作中也多有体现,如在人物的塑造、景物的描写和情节的选取上,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其自高门第的门阀意识,继而也致使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本不应有的缺陷。再譬如吴敬梓所作《移家赋》,也曾对其族人不顾门第、结亲盐商一事表达愤懑,申斥他们败坏世德祖风、有辱先人斯文,而后又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假借泰伯祠祭祀、沈琼枝避亲等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商贾的不屑与鞭挞,自矜门阀的思想此间复又多有显露。

主要著述

吴敬梓生前著有作品多部,主要包括《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金陵景物图诗》《后新乐府》(六首)《史汉纪疑》等,其间尤以《儒林外史》称名,《史汉纪疑》现已不传,鲁迅称其著述卷皆为奇数

《儒林外史》现本计有五十六回(卷),大抵至晚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系中国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全书以文人群体为创作背景,紧扣反映“功名富贵”这一主旨,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托明写清,描绘了大量各色面貌的文人形象,其间亦有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着墨,赞扬了不慕功名利禄的正直知识分子,揭露鞭挝了醉心科举、追名逐利、堕落成贪官污吏或土豪劣绅的无行文人,今有英法俄德等八种译本传布于世。《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后由金兆燕扬州市府学教授任上(1768年-1779年)率先刊刻(亡佚),今传最早的刊本系嘉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刻本,卷首题有闲斋老人序,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是清江浦注礼阁本、艺古堂本、苏州潘世恩抄本等一众后出刻本和活字本的底本,但今传各本之间在章回内容上略有差异。

《文木山房集》是吴敬梓的一部诗集,今传四卷本最早系由吴敬梓好友方嶟于乾隆五年(1740年)前后出资刊刻,清人金和作《儒林外史跋》时称《文木山房集》有十二卷本,但今已不传。该书收录了吴敬梓四十岁以前的韵文作品,主要包括赋四篇、诗一百三十七篇、词三十七首,四卷通计共一百八十八篇,其内容多是纪事言怀、述往思来,鲜有燕游花月之类的诗文词赋,譬如卷一赋中载有全文2529字的吴敬梓名篇《移家赋》,卷二所载《秋病四首》中又有儒林牛布衣原型朱卉同作诗一首,卷四所录《减字木兰花》中复有论及儒林来霞士的词文一篇;书后则附刻有其子吴烺的诗词两卷。今传四卷本《文木山房集》卷首题有胡适序,后接时人唐时琳、吴湘皋程廷祚、方嶟、黄河李本宣、沈宗淳七人作序,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文木山房诗说》原作共七卷,是吴敬梓研究《诗经》的一部著述,成书于《儒林外史》之前,今传抄本系由周兴陆1999年发现于上海图书馆,其内容仅见原作所录内容的四十三则,包括吴敬梓阐发的“孔子删诗、四始六义之说、风雅分正变”等论见,个中闪烁着其“努力冲破以体悟人伦‘天理’为目的的王学和宋明理学治学藩篱,转向以知性主体精神和具有实证特点的治学方法来治经的思想主张”,今见作品中约有三分之一不重在考据,而是着重从具体作品中以知性而非理学的方法来阐发义理。

除却上述著作外,吴敬梓尚有辑录于《八表停云录》一书中的《后新乐府》(六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一首、散见各处的骈文《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三篇、文言文《玉剑缘传奇序》(评戏)《尚书私学序》两篇。

创作特点

小说作品

构思行文

吴敬梓的小说构思新颖,自成一家。他的创作不仅吸收了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的纪年手法,将几代知识分子的厄运植入明代中后期百余年的历史大背景中推衍探察,通过述说一个个真假文人儒士的心理流动来运笔作章;而且他还兼及采人物列传式行文和《水浒传》置楔子以观照全书的创造技巧,截取各色人物的生活片段不加润饰地铺陈其原貌,籍此来自然呈现他们面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与本心;同时吴敬梓在小说篇章的串联上,又巧妙地利用一些人物的反复登场和被提及,建构出了一种看似组织松散、实则细密交织的多线条叙事单元,继而创造了“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俱来,亦与其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艺术风貌,颇具分则独立成幅,合则宛然长卷之意。

讽刺艺术

吴敬梓对讽刺艺术的不凡驾驭,亦尽皆彰显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其间又多以“讽刺写实、秉持公心、婉而多讽、悲喜交融”而称名。他在小说中对讽刺技艺的发挥,一改既往同类小说直言抨击、多逞恶言、词意浅露的笔法,转而注重运用欲抑故扬的逆向表现形式,将一些客观悖反、互相矛盾的日常情状或事件耦合在一起,从而婉转而又不失幽默地反衬它的不和谐;譬如《儒林外史》第四回述及严贡生关帝庙巧遇范进张乡绅来见汤知县,忙与二人叙话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之际,偏逢家丁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如此一番滑稽而又不和谐的场景设定,不费只言片语的攻讦批驳,即已达成“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讽刺效果。

同时吴敬梓的小说讽刺艺术发挥,内中又时常暗含着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譬如《儒林外史》描摹方老太太入节孝祠一回,五河县城四处张灯结彩,一时鼓乐喧天,满街尽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又有知县、学师、典史、把总等一一设祭,甚是庄严肃穆。其时恰逢一卖花牙婆前来凑热闹,方老六便与其同伏在栏杆上看执事,一宗宗地说与她听,而权牙婆却是“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扯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如此一番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的光景缀合,亦是将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演绎的淋漓尽致,进而又显示出滑稽现实背后所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嗣后吴敬梓的这一笔法,也对继之写就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晚清小说都产生有明显影响。

人物刻画

吴敬梓一改传统小说描摹人物的常规范式,主打以白话散文式的细腻白描和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来勾勒人物性情心术,譬如《儒林外史》第二回描摹夏总甲登场时,“两只红眼边,一副铁锅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简短的三五句话便将夏总甲的外貌、神态、性情、素养揭示的一览无余。又譬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刻画马二先生游西湖、逛城隍山时,便述他对湖光山色全无领略,“穿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肚子饿了“每样买了几个钱,不乱好歹,吃了一饱”;偶遇御书楼先是吓一跳,旋即便“拿一把扇子当了笏板,扬尘舞蹈,拜了五拜”,路见丁仙祠请仙,当即又凑上去思忖着问个功名;路遇书店有售自己的八股文选书,复又满心欢喜地刨问销路,如此一番看似平淡的细微生活片段串联,却是以寥寥数笔道尽了人物的思想迂腐和内心复杂,令人读之恍若自在眼前。

诗词作品

创作风格

吴敬梓的诗词多具豪放与婉约之风,且因其读书博杂、常治小学、尤精《文选》,创作中又往往喜欢使用一些冷词僻语,故而作品常以古体风格示人,近体格律则相对较少,这一特点在其中年以后的作品中表现的愈发明显。同时他的诗词创作与小说创作类似,同样深受魏晋六朝士人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往往多引典故抒怀言志,其间又以六朝典故为多。譬如吴敬梓所作《金陵景物图诗》23首中,将近一半的诗作皆系凭吊魏晋六朝遗迹所作,而且他还在上述的题画诗中辅以小序,交代了题咏对象的一些情况乃至典源;《文木山房集》中也收录了不少吴敬梓歌咏六朝遗迹的诗篇,如《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洞仙歌》等。

思想表达

吴敬梓诗词的基本主题是阐发个人的“羁旅之思、沉疴之累与隐逸之怀”,内容上则集中表达了他“纪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赠亲别友、百端交集”的思想旨趣。就早年作品而言,内中多有意气风发之情,譬如吴敬梓所作第一首诗《观海》,其间即有“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积极入世的内心剖白;中年诗词则多失意惆怅,譬如雍正八年(1730年)的除夕,时值而立之年的吴敬梓,便曾接连写词八篇抒发内心的苦闷悲愁,总其题曰《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又如其诗《赠真州僧宏明》,内中便曾忆及漂泊半生称:“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弱冠父终天,患难从兹始。穷途久奔驰,携家复转徙”;稍后至晚年的诗词作品,又多有咏物言怀与阐发思乡之情,较中年诗词而言少了些许沉重,譬如他在《儒林外史》文末即曾作词“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现今传世的《后新乐府》诗六首,其间又反映了吴敬梓对“新乐府”精神的继承和传扬,继而将诗歌功能从个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了观照现实的人文高度。

文赋作品

吴敬梓的文赋多具汉大赋的铺张扬厉与魏晋辞赋及骈文遗韵。譬如其所作名篇《移家赋》,不仅有着骈赋属对精密、讲究平仄、辞藻华美、大量用典的特点,同时也兼得汉代散体大赋正面叙事、物象恢弘的创作风格。他所创作的文赋虽也一如其诗词,多用冷字僻词,晦文涩句亦多,但总体工于写实,有着力追汉唐的的艺术性。传世的三篇骈文,同样对仗工稳、笔法圆熟、音节铿锵,呈现出一派运古如新之风。

人物关系

历史评价

清人王又曾题诗综评吴敬梓生平事迹称:“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曾手王士祯(王士祯)《居易录》,先生家学本来殊……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诗说》纷纶妙注笺,好凭枣木急流传。”

清人程晋芳作传评述吴敬梓称:“先生生而颖异,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清人吴湘皋品评指出:“敏轩以名家子,好学诗文言文辞杂体以名于世。凡有所作,必曲折深入,横发截出,就于古人率规矩而始已。即于他人作,一览数行下,亦能以片语领作者意旨,以中其要害。江南北朋游中,余独畏其才大眼高而心细也。”

清人顾云作吴敬梓传称:“(吴氏)群从兄数十人,征君与吏部(吴)檠[qíng]尤有称于世……世所传《儒林外史》,亦征君著也,雕画物态,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奸无所遁。”

近人胡适也曾发论品评称:“安徽省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县的吴敬梓。”

《清类抄》《中国小说史略》等则就其《儒林外史》一书作评指出:“其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出,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讥世之书,则莫如吴敬梓之《儒林外史》”。

现代学者姚雪垠评论指出:“吴敬梓是一个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家,反封建科举制度和斗方名士的思想战士。”

美国学者亨利·韦尔斯也曾称誉:“《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为不争之实,其风格活泼生动,刻画中国文人阶层及社会广泛众生相,实无出其右者。全书充满浓郁之情味,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史杰作之林,吴敬梓的艺术风格可与意大利卜迦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英国查尔斯·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指出:“《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他将各种人物以滑稽的浪漫方式松散地组合在一起,这与蒲松龄所不同,显然吴敬梓在叙述和人物塑造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蒲松龄。”

后世纪念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与襄河对岸的吴敬梓故居隔河相望。纪念馆旧馆始建于1959年,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文革期间遇毁后迁往现址;现馆建成于1985年,系仿明清风格的古典庑[wǔ]殿式建筑,馆园总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门前摆有象征吴氏家门鼎盛的四座旗杆石,纪念馆大厅前则立有吴敬梓铜像。现今馆内藏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的各种版本以及“园石刻”“墨岩手稿”等吴氏家珍,同时还包括陈毅、鲁迅老舍程十发等人所作的众多题词字画280余件,属国宝级文物的多达36件,该馆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椒吴敬梓故居

全椒吴敬梓故居坐落于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最初系由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高中探花后于顺治营建,届时有正宅十进,大门两侧原本竖有两对旗杆,时称探花第;吴敬梓迁居南京后,出于集资修复南京雨花台先贤祠,遂将探花第转手卖与他人,旧宅已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今的全椒吴敬梓故居系由2011年原址修复而来,整体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传统的院落式结构,与建筑风格与苏州园林相似,内中设有“正宅东进、正宅中进、正宅西进、民俗生活展区、聂氏宗祠‘延陵堂’、赐书楼、文木山房、西花园敞轩”等八个展区,门前题有“九州被有余,三秀门斯在”的楹联。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原位于青溪与秦淮河交汇处的秦淮水亭,也称吴敬梓纪念馆,原系吴敬梓本人于清雍正年间购得,此宅早年又曾是晋人郄僧陁、南北朝江总、宋人段缝、明人顾璘的居所,最初复建于1997年。后因秦淮水亭确切位置难考,且原址游览人数较少、经营维护不足等问题,遂于2015年迁建至今址,即南京秦淮河畔的东关头一带,据称“此地是最接近于吴敬梓所居‘秦淮水亭’的原址”。故居大门前竖有吴敬梓全身塑像,正房屋内陈列有吴敬梓画像、乾隆五十九年的地契和清代南京人使用的青花酒杯、酒壶等物品。

纪念邮票发行

2011年3月21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纪念邮票1套6枚在南京首发,邮票截取了《儒林外史》中“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马二先生游西湖、杜仪夫妇游山、沈琼枝利涉桥卖文”等六个章回片段,以勾线填色、逐层渲染的艺术手法设计而成,颇具神韵。

争议事件

儒林外史》原书到底有多少回,学术界对此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各家说法始终不尽相同。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率先提出《儒林外史》原本“五十回说”,得到后世学者胡适吴组缃章培恒耿传友等人的支持;清人宁楷在《〈儒林外史〉题辞》中率先提出《儒林外史》原本“五十六回”说,也有后世学者赵景深房日晰陈美林、商伟、郑志良等人拥;此外还有如金和、鲁迅等一些学者持《儒林外史》原本“五十五回”说,认为认为现行本《儒林外史》的第五十六回(即“幽榜”这一回)系后人作伪窜入,至今未有定论。

轶事典故

进士家族

吴敬梓出身安徽全椒的名门望族、科第世家。吴氏家族曾享有:“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的美誉。其曾祖父一代,兄弟五人中有四人中得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进士,吴呙为康熙三十年榜眼。这一点,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都是不多见的。

扬名海滨

十四岁时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区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场赋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