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801至1922统治爱尔兰岛全境的国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0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801年~1921年),指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的联合体,1800年8月1日经王室同意通过《1800年联合法案》,于1801年1月1日联合北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颠王国(根据《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而成)成立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简介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王国(根据《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而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1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 而结束。虽然如此,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把她的国名改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历史

合并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时代的到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跨越式发展,为寻求更多的原材料地和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西方列强开始更进一步地向外扩张。

大不列颠与爱尔兰的合并

原本爱尔兰岛就一个爱尔兰,不分南北。公元前3000年欧洲大陆移民开始定居爱尔兰岛。公元432年,圣博德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1169年,英国入侵爱尔兰,随后英王亨利二世确立了对爱尔兰的统治权。1541年英王亨利八世将爱尔兰升格为王国,并同时成为爱尔兰国王。虽然这段时期爱尔兰与英格兰共用一个国王,两个地区是相对独立的。

1607年,爱尔兰的盖尔贵族统治时代终结,随即英王詹姆士一世扩大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成为大量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主要移居地,这些移民奠定日后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人口的基础。这些新教徒移民与北爱尔兰本地的天主教徒发生严重的冲突,最终以新教徒的胜利而告终。通过刑事法,英格兰政府确立新教徒在爱尔兰全岛的政治统治地位。

而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都要爱尔兰十分感兴趣。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爱尔兰造反者进行了一系列打击。1607年由于造反失败且领导人逃跑,乌尔斯特就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从1642年至1652年由于英国发生内战,爱尔兰借机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了。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没有间断。18世纪处于相对和平时期。18世纪末,女王陛下政府出于稳定考虑作了不少努力。1782年,建立于中世纪的爱尔兰议会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可是,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

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国力提升,在1801年,英国吞并了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英国

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今为爱尔兰)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1927年,英国正式改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反法同盟战争

反法同盟是1793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新兴的资产阶级法国而结成的同盟。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法国大革命战争,后五次同盟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头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盛极一时。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并使得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的波旁王朝复辟。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年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大英帝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撒丁王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四年后,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联盟土崩瓦解而被迫议和。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联同大英帝国、奥地利俄罗斯帝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6月14日取得马伦哥会战的胜利,各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法英签订《亚眠条约》,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8月9日,奥地利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瑞典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10月法军击败奥军,取得了乌尔姆战役的胜利。12月初,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村激战,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2月27日,拿破仑·波拿巴奥地利皇帝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正式宣告终结。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秋,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王国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国宣战。但在10月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大败普军,取得耶拿战役和奥尔斯塔特会战胜利,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俄罗斯沙皇被迫求和。7月7日,法国先后与俄、普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

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9年,大英帝国、奥地利帝国联合组成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帝国偷袭法军在德国的领土,奥军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后来情势逆转,拿破仑·波拿巴率领法军取得瓦格拉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再一次割地求和,与法国签订《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

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3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大英帝国、奥地利帝国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但在莱比锡会战中被击败,各附庸小邦国乘机起来摆脱法国管治,拿破仑陷入困境。1814年联军向法国进军。3月30日,巴黎沦陷;4月4日,拿破仑退位,4月11日,法国与联军各国签署《枫丹白露条约》,要求拿破仑放弃皇帝称号,并放逐到意大利厄尔巴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继而复辟。然而,拿破仑却从戒备森严的厄尔巴岛上逃了出来,并在1815年3月20日进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建立了“百日王朝”之后,欧洲各君主国重新调集重兵,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

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但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中一无所得,仍然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于是工人阶级自发开展了争取普选权的政治活动。

第一次请愿书

1837年由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一份请愿书即《人民宪章》。次年5月,这份请愿书公布后,被称为《人民宪章》,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5万人。但请愿书并未得到政府的正面回应。

第二次请愿书

1842年5月2日,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律,但最终仍然失败。

第三次请愿书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运动影响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学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宪章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宪章派的斗争虽然失败,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也迫使资产阶级政府工人群众作出一些让步,极大地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

维多利亚时代

概要

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历史上大约在1820年至1914年之间,大致对应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年-1901年)。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的强大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后期,相对于其他国家,英国作为全球政治和经济大国开始衰落,但这种下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明显。,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维多利亚时代结束。

领导人

维多利亚,全称亚历山大·维多利亚,819年5月24日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宫,1901年1月22日卒在怀特岛考斯附近的奥斯逝世。她既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1901年),同时也是印度皇后(1876-1901年)。在她统治期间,英国君主制具有现代礼仪性质。她和她的丈夫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阿尔伯特亲王共有九个孩子。

她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她的统治期间,英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对英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多利亚女王被广泛认为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她的决心、忠诚和力量为她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她在位期间,英国走上了稳定繁荣的道路,她的领导也促进了英国在世界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

政治方面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民主逐渐发展的时期。尽管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向民主过渡,但在维多利亚领导下这一进程加速了。这一时期,英国实行全面的普选制度,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拥有选举权,大大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度。此外,维多利亚时代还推动了政治机构改革,包括议会和政府的改革和重组。下议院成为政府中心,上议院失去了权力,尽管它在1911年议会法案之前仍然具有影响力,君主制转变为国家的象征。下议院由大约600名被称为国会议员、的男子组成,他们被选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的县和自治市镇的代表。国家政治由两个主要政党主导,即自由党和保守党

经济方面

英国作为世界政治强国,经济在1820年至1873年间迅速增长,工业产值迅速增加、现代化的工厂林立等等。但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巨大的贫富差距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差距,阶级分化,奢华与贫困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但总体而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半个世纪的增长之后则是经济萧条,从1896年到1914年是温和的复苏。

社会方面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期,英国的工业、农业和贸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富裕,但也带来了城市化工人阶级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改革运动,例如改善工作条件和卫生条件的运动,以及改善工人待遇和权利的运动。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是按等级组织的。虽然种族、宗教、地区和职业都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面,但维多利亚社会的主要组织原则是性别和阶级。正如性别双重标准所表明的那样,性别被认为是基于生物学的,并且几乎决定个人潜力和性格的各个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意识形态以“独立领域学说”为前提。这说明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意味着不同的事情。男人身体强壮,而女人身体虚弱。男人是独立的,而女人是依赖性的。男子属于公共领域,而妇女属于私人领域。男人应该参与政治和有偿工作,而女人应该操持家庭和养家糊口。人们还认为,女性天生比男性更虔诚,道德上也更优秀。虽然大多数工人阶级家庭无法践行独立领域的学说,因为他们无法靠单一的男性工资生存,但这种意识形态对所有阶级都有影响。

文化与科学方面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重要发明创新涌现,为世界科技文化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技术方面,维多利亚时代见证了工业革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制造、印刷等领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创新和发明,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其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蒸汽机,它的应用促进了英国铁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并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通信和电信领域,最著名的发明之一就是电报,它使信息的传输更快、更准确,为国家和商业活动提供了重要帮助。此外,在电话、摄影、蓝牙技术和无线电技术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在文学方面,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塞缪尔·巴特勒。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艺术方面,维多利亚时代也出现和发展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运动和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艺术的机械化和工业化,主张回归手工艺和当地传统,崇尚自然和装饰性的艺术风格。戏曲也蓬勃发展。维多利亚时代还取得了科学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发展是进化论。它通常归功于查尔斯·达尔文优生学伪科学是进化论的丑陋产物。新兴的心理学学科和能量物理学也快速发展。宗教方面,大多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都是基督徒。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的圣公会教会是国家教会,并主导着宗教景观。维多利亚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英国经济社会变革,也为世界科技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

概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结束,历时4年多,先后卷入战争的国家有30多个,总人口超过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

爆发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国家随着实力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几个世纪来,西方列强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扩张,遵循的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一战正是这种丛林规则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如英德矛盾、缺乏比较通畅的大国之间国际性的沟通协商机制、交战双方都低估了对方力量而过高估计了自己力量、德国误判了国际形势等等。

过程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

第一阶段

1914年,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影响

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死于战场约1000万人,受伤约2000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战争还导致疾病流行和饥荒蔓延。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分成了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奥斯曼帝国终结,失去了4/5的领土,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国终结,德国失去了1/8领土,海外殖民地被列强瓜分。俄罗斯发生了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是取胜的协约国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等国占有,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英日等国占有;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成了英法的“委任统治地”。同时还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给殖民统治带来巨大冲击。

爱尔兰的独立与自治

1845年因为马铃薯欠收问题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英国政府在能进口美洲粮食的情况下却未提供太多协助,造成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让许多爱尔兰人对英国产生严重不满。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1919年,选举上的爱尔兰议员开始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以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爱尔兰与英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战争,史称爱尔兰独立战争。

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合法的自治权。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的6郡成为北爱尔兰,并在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自主决定是否留在爱尔兰自由邦内。由于爱尔兰岛北部以英国后裔和新教徒为主,他们拒绝独立,选择继续留在英国,以地区的地位加入英国(英国四个单元里其它三个是邦)。

英爱条约》的签订使得爱尔兰享有了高度自治,但名义上还属于英国。直到1949年4月,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彻底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部6郡。爱尔兰独立后,爱尔兰历届政府均把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作为既定政策。北爱尔兰这个爱尔兰与英国妥协下所留下的产物,成为英国与爱尔兰的“死结”。

现存问题

自1967年起,由于政治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善,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逐渐抛弃和平斗争的手段,转而支持由爱尔兰共和军领导的武力斗争,并呈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倾向。与此同时,新教徒也做出应对,成立了以武力对抗和恐怖活动为主要手段的准军事组织。在持续的骚乱下,北爱尔兰自治政府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英国军队进驻北爱尔兰恢复秩序,开启了军事管制时期。

1998年4月10日,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及北爱尔兰冲突各方签署和平协议,英向北爱移交地方事务管理权,爱尔兰放弃对北爱领土的主权要求,之后选举产生北爱地方议会,推举成立由北爱多党分享权力的北爱自治政府,行使除国防、外交和税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权。

由于北爱各派在缴械等问题上的争执,英政府先后4次被迫中止北爱政府的运作。经过多次波折,2005年7月28日,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放弃武装斗争,不再从事任何非和平活动。随后,英政府拆毁在北爱的部分军事设施并分阶段撤军。2007年3月9日,北爱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得票总数过半。5月8日,北爱各方经过艰苦谈判,就权力分配达成妥协,北爱地方联合政府宣告重启。2010年2月,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就移交警务和司法权问题达成协议,北爱的警务和司法权从英议会移交至北爱地方议会。2015年9月,联合政府因爱尔兰共和军前成员遇刺事件引发危机,北爱地方政府首席部长彼得·罗宾逊(Peter Robinson)率多位部长辞职。12月,阿莱娜·福斯特(Arlene Foster)当选民主统一党新党首并担任北爱地方政府首席部长,新芬党的马丁·麦克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长。2017年1月,麦吉尼斯宣布辞职,以抗议福斯特力推的“可再生热能激励项目”。根据1998年和平协议相关安排,副首席部长辞职后,首席部长不能单独完全履职,北爱尔兰政府无法正常运转。3月,北爱尔兰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北爱尔兰两大政党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得票领先。在选举产生的90名议员中,民主统一党占28人,新芬党27人,均未过半。2020年1月,民主统一党和新芬党达成联合组阁协议,阿莱娜·福斯特续任首席部长,新芬党副党首米歇尔·奥尼尔(Michelle O'Neil)出任副首席部长,北爱地方政府恢复运作。2021年5月,因党内反对,福斯特辞去民主统一党党首,并于6月底辞任首席部长,保罗·吉万(Paul Givan)接任。2022年2月,吉万因反对《北爱尔兰议定书》辞任首席部长,北爱地方政府陷入停摆。5月,新芬党在北爱尔兰议会选举中赢得29.0%的得票率和27个议席,跃居北爱尔兰议会第一大党。

随着英国逐渐迈向最新脱欧期限,越来越多的苏格兰人要求举行独立公投,也有不少北爱尔兰人提出要举行与爱尔兰共和国统一的公投。

分析人士指出,造成英国民众对本国构成感到焦虑的是,目前脱欧问题迟迟不决,如果英国顺利脱欧,其与欧盟未来的关系将对苏格兰是否再次要求独立产生巨大影响。

2014年的苏格兰公投中,苏格兰民众以55%支持留在英国,击败了45%的独立派,独立未遂。但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曾在苏格兰公投前承诺,将致力于维护英国留在欧盟之内,如今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已过去了近3年半的时间,尽管现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表态拒绝苏格兰独立公投,但苏格兰在“英国”的命运仍是未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