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 :熊科大熊猫属下唯一物种

更新时间:2024-09-21 01:55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大猫熊等,是现存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唯一物种,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还是WWF的形象大使。

大熊猫体型肥硕,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肩高65~75厘米。体重平均80~125千克。体色主要为黑白两色,脸颊圆,爪子锋利,行走方式呈内八字状。其主要生活于有丰富箭竹等食物和水源的隐蔽条件较好之地,如海拔2600-3000米的亚高山冷杉、云杉带等区域。

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竹子。其性情相对温顺,受到惊吓时,会迅速钻入竹林之中。其昼夜兼行,每天有两次时间较长的采食行为,每天的午夜和午间会有2小时以上的长时间休息。大熊猫妊娠期最短的仅76天,最长的184天。部分大熊猫生育多仔时,会选择放弃1仔,甚至2仔。

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EN)”降为“易危物种”。2021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称,野生大熊猫数量从40年前的1114只增加到了1864只,也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截至2023年10月,中国旅居国外的大熊猫总数达到63只。

起源演化

大熊猫直接祖先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第三纪中新世晚期,证据分别是出土于1989年云南省禄丰和1991年元谋县两地的始熊猫属的化石。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是介于祖熊与大熊猫之间的过渡型物种,学者根据出土的化石推测始熊猫体型小于后来出现的大熊猫小种。相比于其他早期大熊猫物种的化石,始熊猫的前臼齿与大熊猫小种前臼齿更为类似,已经具备大熊猫的特征。

始熊猫到大熊猫小种间有560万年的空白期,到约18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已经出现,分布在比始熊猫更为广阔的土地中。在1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出现了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wulingshanensis),该亚种体型大于大熊猫小种,但比后来出现的巴氏大熊猫要小,被视为大熊猫小种和巴氏大熊猫间的过渡型。到更新世中期(60万到70万年前),大熊猫小种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趋于灭绝。武陵山亚种也逐渐消失。

取代它们的是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巴氏亚种颅骨结构与大熊猫现生种差别不大,可视为同一种。不过巴氏亚种的头骨大小和体型大小与现生种有差距。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巴氏大熊猫在距今1.2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时已经大量消失并最终灭绝。长江中上游到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受到人类干扰小,气候稳定,大熊猫现生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得以存活至今。

匈牙利中新世褐煤地层中曾出土过另外的早期大熊猫的化石,即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的化石。其牙齿具有现代大熊猫的特征,不过因为出现时期较晚,葛氏郊熊猫被认为是大熊猫类已灭绝的旁支。在西班牙曾出土过中新世更早时期的前臼齿和下颌骨化石,即克氏熊猫(Kratzoiarctos beatrix)的化石,有学者认为克氏熊猫是大熊猫亚科中已知最早的成员。不过中国古脊椎动物学邱占祥等人认为克氏熊猫是郊熊猫和始熊猫属的姐妹群,而非大熊猫的直接祖先。

命名与分类

发现命名

1869年2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Armand David)神父前往四川雅安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位于如今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乡盐井坪村)。这年3月,他在当地进行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4月1日,在当地猎人的协助下,戴维德神父采集到了世界首只成年活体大熊猫。戴维德神父将新发现的物种命名为Ursus melanolcucus,认为是一个新品种的熊。随后戴维德神父将4只大熊猫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过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鉴定,也认为戴维德教父采集到的标本是新物种,不过他将其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并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公布了新物种的发现,大熊猫至此被世人所知。

在大熊猫被发现之前,在大熊猫产区生活的人们对其的称呼有花熊、白熊、竹熊、皮裘、银狗等。而从大熊猫被发现并命名后,大熊猫的中文名长期未统一,出现过猫熊、熊猫、大猫熊、大熊猫、白熊等中文名称,“大熊猫”的名称在中华民国末期基本形成并逐渐固化。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无论大熊猫还是小熊猫属,媒体主要以“猫熊”称呼它们,像是1934年出版的《中国西部动物志》中,将小熊猫记载为“猫熊”,大熊猫则记载为“白熊”。1936年出版的《哺乳动物图谱》分别称其为“大猫熊”和“小猫熊”。然而此后由于误读或翻译,导致出现了“熊猫”的称呼。当1939年四川北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使得“熊猫”的称呼广为流传。但有学者考证此次展出的是有些特征更像猫的小熊猫属。小熊猫的展出使得“熊猫”一词更被民众认同。“熊猫”一词也可能源自翻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中,既有“家猫 bear”(猫熊)之用法,也有“bear cat”(熊猫)之用法。进入20世纪40年代,“白熊”逐渐不再作为大熊猫的名称,媒体报道中“熊猫”的使用次数逐渐超过了“猫熊”的使用次数,“熊猫”也成为大熊猫的简称或通称。随着“熊猫”的普及,民国政府公文中对大熊猫的称呼也从“白熊”转变为“熊猫”。

分类争议

大熊猫的命名与分类自发现伊始便存在争议。1824年,小熊猫属被发现并被命名为Ailurus fulgens,常用名为Panda。米勒-爱德华兹对大熊猫的骨头、齿列、脚掌等特点进行研究后,认为大熊猫不似熊,而是和小熊猫类似的物种,由于体型比小熊猫大,所以用大熊猫(Giant Panda)与小熊猫(Lesser Panda或Red Panda)予以区分。这也拉开了140多年对于大熊猫分类地位之争论的帷幕。大熊猫分类地位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大熊猫与小熊猫同属浣熊科,大熊猫属熊科下熊猫属,大熊猫单独成科——熊猫科。百余年间学者们先后通过形态学、行为学、解剖学、演化学遗传学血清数据、染色体数量、脱氧核糖核酸比对等方法试图确定大熊猫的分类,但长期以来均未成为决定性证据。

2008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大熊猫共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与人类相似,约为30亿个核苷酸碱基对,包含2万到3万个基因。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支持了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科的观点。2010年,《自然》杂志中刊登的相关文章已不再探讨大熊猫的分类地位,并将大熊猫视为熊科动物。

亚种分化

经历数次冰期后,北方的熊猫大部分灭绝。不过大熊猫秦岭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的祖先得以幸存,但它们再也没有离开过黄河流域。现存的秦岭亚种与指名亚种(即四川种群)在距今1万到1.2万年前分化而成。在形态上,大熊猫秦岭亚种的颅骨比大熊猫指名亚种更小,而臼齿更大。相比于大熊猫指名亚种胸前的白毛,秦岭亚种胸部毛色更趋近于棕色。在栖息地利用方面,各地大熊猫都更加喜欢平缓的区域,然而秦岭大熊猫会选择坡度更小的栖息地。另外,指名亚种更倾向于选择郁闭度较高的区域栖息。在发情交配方面,秦岭大熊猫多集中在3月中下旬,指名亚种则多出现在4到5月份。两者的发情时间频率也有不同。另外在食性、迁徙、育幼洞穴的选择、气味标记方面二者也展示出一定的差别。2021年,浙江大学等单位发布了其对秦岭亚种的基因组的研究结果,结果不仅界定了亚种分化的时间,也确定了秦岭亚种的繁殖能力比指名亚种低

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头躯长1.2-1.8米,肩高65-75厘米,臀高64-65厘米,尾长11-20厘米。平均体重80-125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大熊猫已记载最重体重超过180千克,是1957年中国赠送给苏联的大熊猫“平平”。

大熊猫吻部比熊短,使得脸部较圆。大熊猫上唇正中有直达鼻部的深沟,和兔唇类似。鼻子像猫,鼻腔很大,这让大熊猫更容易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大熊猫眼睛较小,相比于发达的嗅觉和听觉,大熊猫视觉能力较弱。在50厘米的距离下,大熊猫能够区分大概0.46毫米宽度的黑白相间条纹。大熊猫可以区分红色和绿色,但可能只有雌性大熊猫能够区分蓝色。大熊猫也能够通过视力区分不同的几何形状。大熊猫的瞳孔是和猫类似的纵裂纹,有利于光的调节,这有助于大熊猫能在微光条件下正常行动。眼周围有直径5厘米的黑色眼圈,向两侧倾斜。耳朵又圆又大。大熊猫拥有较好的听力,大熊猫可以通过异性发出的声音判断出对方的状态、性别等信息。声音识别中,振幅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性大熊猫对高共振峰的声音信号更敏感,雌性大熊猫则对较低共振峰的声音更敏感。大熊猫头大且沉重,所以颈部粗短且强壮。

大熊猫拥有粗壮的四肢和锋利的爪,这让大熊猫能够快速爬上高树。但它们不善于奔跑和跳跃,原因是大熊猫前后脚均内撇,走路呈内八字。其前后肢各有5个指或趾垫,脚掌有浓密的粗毛,让大熊猫能够更轻易地在湿滑的地方行走。前脚掌长有“伪拇指”,是由一块学名叫做“桡侧籽骨”的腕骨特化而来,让大熊猫更轻松的握住竹子或其他物品。大熊猫的尾部在出生时很长,但随着大熊猫成长发育,尾部逐渐变短。尾基部包含大量腺体,在大熊猫试图标示信息时,尾巴可以当作刷子。

大熊猫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一般情况下,成年雄性大熊猫的头部和颈部以上,眼圈和耳朵为黑色,其他地方大部分为乳白色,吻部稍显浅棕色,并有数根黑色的胡须。肩部到前肢是具有光泽的黑色,背和腰是乳白色,臀部和股外侧是棕褐色,到腿部逐渐转为褐色,喉部到胸部是暗褐色渐变为黑色,腹部是棕褐色。雌性大熊猫眼圈、耳、肩部、前后肢下部均为黑色带褐色,且没有光泽,喉部为灰褐色,胸部为黑褐色,腹部是浅棕色带灰色。大熊猫的尾巴为白色。另外野外存在白化大熊猫个体。唯一圈养的棕色大熊猫是生活在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秦岭亚种七仔”。

不同颜色的大熊猫:大熊猫“美香”、大熊猫秦岭亚种“七仔”、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拍摄到的野生白化大熊猫

大熊猫的皮毛可以为大熊猫抵御潮湿和寒冷。大熊猫的毛厚且粗,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温效果。身体后部的毛短于前部,其臀部到背部的毛长约35到45毫米,而胸部腹部的毛长约50到70毫米。大熊猫的毛皮表面有油脂。大熊猫皮层最厚处可达10毫米,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不过不同的部位厚度也不一样。大熊猫皮下组织基本没有脂肪,这和它们能量储存少有关。

从大熊猫外形很难观测出大熊猫的性别,幼年雄性大熊猫的外生殖器和睾丸包在皮肤之内,3岁左右的雄性大熊猫的睾丸如蚕豆般大小。雌性大熊猫的外生殖孔,距离肛门9厘米左右,同样被外皮掩盖。即便是成年大熊猫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判断大熊猫的性别。

大熊猫拥有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臼齿。大熊猫臼齿磨面较为复杂宽阔,且齿根长,可以胜任咀嚼竹子的工作。大熊猫拥有粗厚沉重的颅骨,和熊不同的是其颅形圆,额面宽,吻部短。

分布栖息

历史分布

大熊猫遗存分布较为广泛,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属的遗存在云南省元谋县禄丰市被发现。随后出现的大熊猫小种的遗存在四川省巫山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建始县湖南省保靖县贵州省毕节县、陕西省洋县等地被发现。从广西柳城经长江三峡到秦岭南坡均是大熊猫小种分布区域。由大熊猫小种进化而来的亚种巴氏大熊猫分布范围从云南、贵州、四川等高原地区向华南珠江、华中长江流域、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扩散。中原地区境内的北京、山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广东省、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等地的至少142个市(县)都发现大熊猫遗存。鼎盛期的大熊猫(包括其亚种)最大的分布范围向西可抵贺兰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脉横断山脉以东,北侧则可达燕山以南地区,南侧在越南湄公河流域、老挝、缅甸摩谷洞有其分布痕迹,沿海地区是大熊猫分布范围的东界,大熊猫遗存分布范围大致呈由北向南滴落的水滴状。

现今分布

2015年通过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发现,大熊猫分布于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内大约25,800平方千米的栖息地之中。其中在四川省的栖息地有33处,面积为20,272平方千米,潜在栖息地面积超过4110平方千米。在陕西省有6处,面积为3,605.87平方千米的大熊猫栖息地,超过2446平方千米的潜在栖息地。在甘肃省有8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1,887.64平方千米。大熊猫在四川省的分布主要集中在11个市(州)37个县(市、区),其中平武县宝兴县、汶川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较大。陕西省省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5个市11个县内,拥有省内栖息地面积最大的县分别是太白县中国熊猫第一县周至县。甘肃省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2市(州)4县(区)内,文县拥有省内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

山系分布角度来看,大熊猫主要分布在6大山系,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大小凉山、秦岭。其中岷山栖息地既在四川省省分布,也在甘肃省分布,秦岭栖息地在三省均有分布。在四川省境内的大熊猫栖息地有13,518平方千米被划进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95个保护地内。陕西省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有16处,包含超过2024平方千米的栖息地。甘肃省则有近1850平方千米的栖息地被划进了7个自然保护区之中。

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息地横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南北直线距离大约750千米,地处中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过渡带上,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汉中盆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华北平原向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各种群的栖息地呈狭长的孤岛状间断分布。大熊猫栖息地大部分处在高山峡谷之间,平均海拔在1000-3500米间,相对落差2000米以上。

由于大气环流在高原、平原或盆地之间的长期作用,大熊猫的栖息地的气候主要为山地气候,其特点为有充沛的雨量且干湿季分明。太平洋印度洋的季风带来丰富的降雨并使栖息地气温相对温暖。年均气温10-15℃,1月平均气温零下6℃-1℃,7月平均气温11℃到超过17℃。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70%-85%间。除秦岭外,其他栖息地所在山系均分布在华西雨屏带上,大熊猫分布地区年降水量为850-1500毫米,部分地区达2000毫米。

大熊猫秦岭亚种的栖息地主要由渭河中游黑水河支流构成,属黄河水系。其他大熊猫栖息地均属于长江水系,主要河流包括岷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马边河白龙江、白水江、涪江、汉水部分支流。

由于大熊猫栖息地处高山峡谷,所以气候、植被有较为明显垂直分布。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2600-3000米的亚高山冷杉、云杉带,且有丰富的箭竹等食物、水源的隐蔽条件较好之地。

大熊猫栖息地中也生存着很多伴生动物。2020年的资料中显示,在四川省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察到大熊猫同域动物有2纲5目20种,主要包括以岩松鼠、豪猪为主的啮齿动物,以及藏酋猴在内的灵长目,还有小熊猫属亚洲黑熊黄喉貂食肉目动物以及偶蹄目动物,其中以偶蹄目为主,包括毛冠鹿小麂斑羚属鬣羚等。

生活习性

性情特征

大熊猫性情相对温顺,受到惊吓时,会迅速钻入竹林之中。圈养大熊猫可以让人抚摸,野生大熊猫除了育幼期不允许接近外,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且野生大熊猫更喜欢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巢域中。

巢域范围

野生大熊猫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活动,即大熊猫的巢域或家域。每只大熊猫会在这个固定的区域内完成摄食、饮水、寻找配偶等,直至过完自己的一生。大熊猫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巢域,除非巢域内竹子大量死亡后,大熊猫不得不离开去寻找其他食物。

不同地区的大熊猫拥有的巢域面积也不同,生活在卧龙的大熊猫巢域面积大约在近4平方千米到超过6平方千米之间,而秦岭的大熊猫巢域面积可达7平方千米。一般情况下,雄性大熊猫的巢域面积约为6到7平方千米,除了有优质食物、饮水和隐藏场所外,雄性大熊猫的巢域还能够寻访2到3只雌性大熊猫的巢域。大熊猫没有领域性,雄性大熊猫间的巢域可以重叠。

雌性大熊猫巢域一般4到5平方千米,不仅面积小于雄性大熊猫的巢域,对巢域的利用情况也不如雄性大熊猫,它们主要生活在30到40公顷的核心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雌性大熊猫既不和成年同性共处也不和亚成体期大熊猫共处。核心区域内往往会有古老的空心树,用以作为产仔的洞穴。

亚成体大熊猫最初建立的巢域一般4到6平方千米,而且无论雌雄都会有核心区域。它们选择建立的巢域的地区一般环境条件较差,不过在其他大熊猫衰老或死亡时,它们会占领新的区域。性成熟雌性大熊猫保留核心区域,雄性大熊猫则会选择离母亲较远的地方建立巢域,避免了近亲繁殖。

昼夜节律

大熊猫每天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主要行为包括觅食和游荡。每日黄昏时分是大熊猫活动的最高峰,最低谷则发生在早晨。大熊猫昼夜兼行,每天有两次时间较长的采食行为,每次活动期间会休息数次,每天的午夜和午间会有2小时以上的长时间休息。大熊猫会在卧穴内排便。除了采食,大熊猫每天还有1次或多次的饮水、梳理、瘙痒、抓树等活动。

为了节省能量开支,大熊猫每天运动的平均直线距离不足500米,每天的活动距离600米到1500米不等,雄性大熊猫活动更多,在冬季暴雪时运动距离可达到4000米。季节会影响大熊猫的运动,一般情况下秋季采食时间较短,冬季寻找食物时间最长。大熊猫休息时或者长时间保持不动,或反复变换姿势。

气味标记

大熊猫会将尿液、肛周腺分泌物等遗留在环境中,利用其物质进行信息交流。大熊猫的肛周腺能够分泌带有醋酸味的黑色蜡状物质,其成分主要为直链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用于标记的尿液具有浓烈的麝香味,其原因可能是混入了输精管末端的腺体的分泌物。标记物可以告知其他大熊猫标记者的年龄、性别、发情状态、标记时间等相关信息。大熊猫可以利用标记物确立领域、寻找配偶、评估配偶对交配的接受程度等。

大熊猫会用不同的姿势进行标记,雌性大熊猫多使用蹲式和后退式,雄性大熊猫多使用侧抬腿式,另外,雄性大熊猫还会使用倒立进行尿液标记。雄性大熊猫全年都会进行标记行为,发情期时标记行为的频率会有所增加,雌性则主要在发情期进行标记行为。大熊猫通过将物质吸入犁鼻器内获取标志者的信息。大熊猫在出生17天时就拥有了嗅觉,在出生43日时嗅觉系统发育充分,在亚成体期开始遗留标记气味。

由于每只大熊猫生活在范围不大的巢域之内,有时候会与其他大熊猫的巢域重叠。重叠为大熊猫间进行化学通信提供了机会,各个体间会对同一个地点或区域进行标记。以肛周腺分泌物为主的标记物主要会被涂抹在朝向山脊、兽经的树干基部的树皮上。大熊猫主要标记的树种包括华山松山杨等。以尿液为主的标记物有时会留在树干基部,有时会洒在树上。留有高密度的标记树的区域可能是发情聚集和争斗的区域。

觅食行为

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竹子,偶尔也会选择至少9种乔木、6种灌木、31种草本植物、9种动物作为食物,但这些只占总食物量的1%左右。

大熊猫所食为高山、亚高山、中山林中约60种的竹类植物。野生大熊猫经常食用的竹种类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筇竹、大叶竹等;圈养大熊猫经常食用的竹种类包括巴山木竹宁南方竹篌竹箬叶竹淡竹等。栖息地为野生大熊猫提供了三种主要的植被组合作为其食物来源。第一种分布于海拔2600米到4100米间的高山针叶林+箭竹的组合,主要竹种包括箭竹、冷箭竹、拐棍竹等,主要分布于邛崃山山系和凉山山系两侧。第二种是分布于海拔2000米到2900米的亚高山混交林+大箭竹组合,这里主要竹种包括大箭竹、拐棍竹、方竹、筇竹等,主要分布在大相岭和凉山山系的小凉山一带。第三种是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方竹的组合,这里竹种组成复杂,常见的有方竹、筇竹、三月竹石绿竹等。

大熊猫不同的季节会采食不同的竹子及竹子不同的部位。竹笋是大熊猫最喜欢食物,其中以寒竹属拐棍竹竹笋为首,其次是大箭竹、筇竹的竹笋。在春季大熊猫会撵食筇竹等竹笋,秋季则会下移撵食方竹竹笋。竹杆也是大熊猫经常食用的部分,即便在竹笋充足的时期,大熊猫也会食用竹杆。在冬季或缺乏竹笋的秋季,成年大熊猫会将竹杆作为主食,竹叶和叶梢主要为兼食。在冬季大熊猫会吃掉更多的竹叶和竹叶梢。对于幼仔和处在衰老期的大熊猫,则不分季节均以竹叶梢为主食。另外,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前后也会更多的选择竹叶梢作为食物。

在竹子开花事件(会导致竹子快速枯死且数量较大,熊猫会突然失去大量食物)发生时,大熊猫会将青茅、各种薹草属竹苗作为食物。另外还有大熊猫采食玉米、南瓜、菜豆、猕猴桃、山琵琶等农作物或野生果实、山羊、绵羊等活动物以及林麝、野猪等动物的尸体的记录。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和营养更为丰富,除了竹子、竹笋外,还会有添加了复合维生素、食盐、钙磷添加剂的黄豆、玉米、大米、植物油、鸡蛋作为食物。

采食竹类时,大熊猫倾向于坐着或半躺着。一般顺序是先吃竹叶,再吃竹叶梢,最后吃竹杆。有的大熊猫再吃之前会用前爪梳理竹子,去除杂物和枯枝。更讲究的会在这之后用口进一步清理和湿润枝叶。野生大熊猫吃竹叶时,会咬断竹杆或将竹子掰弯,然后将枝叶握住成团咬下来一口一口吃。如果咬断的竹杆太长,则会从下往上吃枝叶,当竹杆妨碍大熊猫吃竹叶时,会将妨碍的竹杆咬断丢掉。在选择竹笋作为食物的时候,大熊猫有时会选择剥壳后方才进食。大熊猫饮水时前肢弯曲,后肢直立,在水源边缘爬伏,用口腔和鼻腔换气吸水。

大熊猫消化系统消化酶和其他食肉动物类似,拥有较短的消化道和较小的胃,没有盲肠,既无法消化纤维素,也没有发酵分解的消化器官。除了竹子中的纤维素外,大熊猫对蛋白质糖类的吸收率也很低,大熊猫主要消化吸收竹子细胞内的浸出物和部分半纤维素。因为简单的消化系统且又以竹亚科作为食物,所以大熊猫对竹子的干物质消化率较低。

繁殖哺育

求偶交配

大熊猫有着高度特化的生殖能力(特化是指由于功能、潜能、适应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个体的结构上的改变),雌性大熊猫大多1年出现一个性周期,圈养大熊猫大部分的发情期出现在2到6月,且时间较短,不过也出现过秋季发情的情况。野生大熊猫也多在春季发情。雌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和年纪、个体、环境有关,一般情况下年纪越大发情期越短。青壮的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从18天到26天不等,其中发情高潮期仅2到5天,有的个体甚至只有1到2天。而雄性大熊猫可维持30天左右,有的可持续2到5个月。

喜欢独居的大熊猫在发情期会利用视力、听力或化学通讯等方式试图寻找彼此。声音交流主要是求偶和配种的叫声包括咩叫和鸟叫。在两只大熊猫相互靠近时,会发出咩叫声表示自己无敌意,为了维持交配时间,大熊猫也会咩叫。雌性大熊猫会在发情时和交配时发出鸟叫声。不过在受到惊吓、争夺交配时、失败逃走会发出其他不同的叫声。气味标记也会协助大熊猫互相找到彼此。雄性大熊猫会在求偶时主动跟随雌性大熊猫,并发出叫声。有时雄性大熊猫会站起并转圈。在发情期,大熊猫会出现食欲不振、烦躁难安的状态。发情会使圈养大熊猫活动增加,发情行为所占时间较长,集中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凌晨。

如果野生的雌性大熊猫在山脊等开阔地带释放信号,则会吸引4到5只雄性大熊猫尾随,雄性大熊猫经过竞争后,按序位获得配种机会。若野生雌性大熊猫在幽闭的低谷释放信号,可能仅吸引1到2只雄性大熊猫,这种情况就很少打斗而直接交配。大熊猫一般选择在晴天交配。地点大多选择在地面,也会出现在树上交配的现象。雄性大熊猫交配器较短,导致它们会选择爬跨式和抱式的交配姿式。交配结束时,雌性大熊猫或雄性大熊猫会逃走,各自回归独栖生活。妊娠分娩和育幼等仅由雌性大熊猫完成。

妊娠哺育

大熊猫的育幼行为同样高度特化。大熊猫受孕后不会立即出现妊娠现象,因为胎儿体型小,受孕的大熊猫外观难以看出变化。怀孕的大熊猫会出现食欲恢复、增加、减少的过程。不过大熊猫存在假妊娠反应,以上过程也会出现。妊娠后期会出现行动迟缓、嗜睡的情况。大熊猫妊娠期最短的仅76天,最长的184天。妊娠期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大熊猫妊娠期的长短取决于胚胎滞育期的长短,即胚胎游离于子宫腔内时间的长短,胚胎着床后的发育时间则差异不大。

临产期的野生大熊猫会选择隐蔽且安静的树洞、大树根际或天然的岩洞、石穴作为自己的巢穴,大熊猫会对巢穴进行简单改造,填平扩大树根际的泥土,铺设树枝和干草。相比之下,岩洞和根际会比树洞铺更多的铺垫物。大熊猫分娩主要以坐姿为主,也有仰卧和侧卧的姿势,出现过站姿分娩的情况。分娩之时,幼仔出生后会立即大叫,大熊猫会转身衔仔,慌乱中可能伤害幼仔,甚至致死。到了育仔阶段,大熊猫喜爱安静的环境,因为外界干扰较大时,大熊猫会感到环境并不安全从而感到烦躁不安,从而增加叼仔、抱仔移动的行为,以至于幼仔摔到地上的频率增加,严重时会导致幼仔死亡。铺垫物的松软也很重要,产仔后3天的大熊猫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护仔上,疲惫或初产没有经验的雌性大熊猫都可能让幼仔掉到地上。

大熊猫每次排卵会排出1到3个卵细胞,2个卵细胞的情况较多,偶尔会有3个卵细胞排出。所以大多数大熊猫每胎会产2个幼仔。两只幼仔出生时间平均相差2小时以内,也有4小时的情况出现。已知最长出生时间相差11小时,但此次第2只熊猫幼仔出生时已死亡。对于绝大多数雌性大熊猫来说,哺育双胞胎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当它们多次尝试叼仔、抱仔后会选择放弃1仔,有的甚至放弃2仔。不过也有大熊猫具有哺育双胞胎的能力。

初生的大熊猫幼仔发育相当不成熟,平均体重仅大约130克,少数幼仔只有刚超过36克到不足54克。初生的大熊猫幼仔感官系统建立不完全,与母体的交流主要依靠声音。直到它们长大后会用其他方式代替。一般情况下,幼仔会和母亲共同生活1年半,期间学习各种生存能力。1年半后,大熊猫进入亚成体期,大熊猫的母亲会再次发情,会和其他大熊猫会驱赶这只亚成体。

生长发育

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大致能分成哺乳期、幼年期、亚成体期、成年期、衰老期5个时期。初生的大熊猫幼仔拥有粉色的皮肤并长有稀疏的白毛,双眼紧闭。7个月以前的幼仔的营养完全依赖于哺乳,野生大熊猫在10到11个月时才会断奶,圈养大熊猫会在6个月时强行断奶并以人工乳代替。出生大约一周后,眼圈、耳朵、肩部会开始转为黑色,再过1到2天前足出现黑色,出生10到12天后后足也开始变黑,身上原本稀疏的毛发会变的浓密,1个月时体色基本和成年大熊猫类似。大熊猫第一个月的体重增长最快,1个月时体重大约1千克。出生50天以后眼睛才完全睁开,此时幼仔会抬头并能够爬行。出生80到90天时,能够站立,并长出乳门齿和犬齿。出生90天时视觉出现,并能够协调的行走,此时体重5到6千克。5个月时能够自由走动并开始爬树。6个月时牙齿长出26到28颗,开始吃竹叶,体重超过13千克。到11个月完全断奶时,它们开始吃竹笋,体重能到达30千克。

1岁以后大熊猫就进入了幼年期,到秋季会长出臼齿,可以和母亲一起采集竹叶吃,到冬天依然以竹叶为主要食物,不过也会吃一些竹秆

1岁半以后大熊猫进入亚成体期,大熊猫的母亲会再次发情,并和其他家庭成员会驱赶这只亚成体,大熊猫在被驱赶离开后依然会在母体巢域的边缘活动。外迁出现在2岁半以后,它们会在其他地方建立自己的巢域,并一直生活到性成熟后进入成年期。

生长发育健康的雌性大熊猫性成熟年龄为4.5-7.5岁,体重约为85-105千克。在野生环境下,雌性大熊猫性成熟年龄在6.5-7.5岁,比圈养雌性大熊猫晚一年左右。具有差距的原因和营养、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不过也有个体2.5岁就有发情的情况出现。雌性大熊猫性成熟期比雄性大熊猫要早,体重也更轻。成年期的大熊猫主要食物是竹杆,孕育期间的大熊猫会采食比例更大的竹叶。成年后大熊猫的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是最强的。

雄性大熊猫16岁以后会经常在争夺配偶的竞争中输掉,于是逐渐不再参与争配,这意味着它们进入了衰老期。身体健康的雌性大熊猫则会到20岁时保持发情表现。进入衰老期的大熊猫齿尖被磨平,消化能力差,活动范围小,抵御天敌的捕食能力也差。此时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为竹叶。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196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其描述为“非常罕见,但有证据证明其种群稳定或增长”。1986年和1988年两次评估中,大熊猫被定为稀有物种。自198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首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起,大熊猫一直被列为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版中,大熊猫被列为易危物种。不过当时包括有“熊猫爸爸”之称的张和民在内的专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负责人认为大熊猫保护降级为时尚早。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级”降为“易危级”。2021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虽然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但大熊猫依然被列入2019年发布的新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种群现状

从2013年结束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得知,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平均种群密度每平方千米约0.072只。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74.4%分布于四川省境内,共计1387只,省内熊猫种群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068只左右。平武县是四川省境内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野生大熊猫密度最高的县,分布有335只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大概每平方千米0.116只。陕西省境内野生大熊猫345只,其中太白县拥有最多的野生大熊猫,共计102只。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位于中国熊猫第一县洋县周至县、太白县交界处围绕兴隆岭的近椭圆形区域内。甘肃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32只,平均种群密度每平方千米0.070只。其中文县拥有最多数量和最高种群密度的野生大熊猫,有112只,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03只。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圈养大熊猫种群总数量达到375只。2021年,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673只。

大熊猫平均预期寿命不到4岁,主要原因是极高的幼仔死亡率。当大熊猫个体超过半岁后,大熊猫平均预期寿命开始大幅增长。野生大熊猫最长寿命26岁,圈养大熊猫最高存活年龄37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四川省省内野生大熊猫可分为四个年龄段,其中少幼年大熊猫和老年大熊猫各占10%左右,青年和成年大熊猫各占40%左右。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年龄结构较为稳定。圈养大熊猫2年内死亡率略高,2岁到15岁死亡率较低,之后死亡率还是缓慢升高,25岁后死亡率开始急速上升。川陕甘三省的圈养大熊猫中幼体和亚成体120余只,成年大熊猫180余只,老年大熊猫不到30只。四川省内圈养大熊猫雌性160余只,雄性不足150只。

威胁因素

内部因素

大熊猫从种群繁盛时期走向衰败有很多来自大熊猫自身的原因。首先是大熊猫高度特化的食性和消化系统,导致其营养获得有限,所以大熊猫不得不时常面临营养不良的风险,这会直接影响大熊猫的发育,尤其是生殖系统的发育。食性单一也让大熊猫适应环境能力变差,它们只能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另外,大熊猫低下繁殖率也是使其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大熊猫每胎仅1到2只幼仔,当双胞胎时很多雌性大熊猫会选择放弃其中一只,有时雌性大熊猫会因为疲劳等原因使幼仔受伤甚至死亡。且大熊猫幼仔发育极不完全,加上活动迟缓的大熊猫幼仔面临着天敌的捕食的风险,从而导致幼仔死亡率较高。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首先是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地形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让秦岭阻断了动物的迁徙。大气环流也因此改变,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会在中国东部南下,将大熊猫等动物困于横断山脉东北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间。大熊猫活动范围的减少导致熊猫的体型减小、数量减少。另外,第四纪大冰期的降临导致大量哺乳纲灭绝,大熊猫作为孑遗动物虽得以幸存,但数量大幅减少。

突发自然事件也会影响大熊猫的种群。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面波震级8.2级大地震。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滑坡造成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损,超过530平方千米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彻底损坏。山体、森林也因为地震而大面积丧失或质量下降,部分野生大熊猫被迫迁徙。很多原本存在的大熊猫个体交流生态廊道也遭到阻断,栖息地碎片化进一步加剧。不过地震后震区植被恢复速度较快,地震3年后,地震灾害区植被恢复近70%。地震也摧毁了距离震中10多千米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并造成基地内圈养大熊猫1死1伤,14套大熊猫圈舍完全摧毁,18套受损严重。地震后,幸存的圈养大熊猫分批转移出卧龙,或安置在雅安碧峰峡基地,或转移至其他地区寄养。竹子开花也是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突发事件。1975年冬春之交,四川省有58只野生大熊猫死亡,甘肃省省内有34只死亡,在死亡区内还有10余只极度营养不良的野生大熊猫。经调查发现,此次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熊猫主要食物——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导致当地大熊猫失去大量主要食物。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外部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不仅使大熊猫栖息地缩小,也使得栖息地碎片化。更为直接的人类活动是捕捉和猎杀,20世纪30年代,从汶川县草坡乡捕获至中国境外展出的大熊猫数量计14只,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大熊猫在途中死亡,这使得当地大熊猫种群衰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宝兴县平武县内至少有240只大熊猫被捕捉,期间被猎杀的大熊猫数量更不少于捕捉数量。80年代人们为获得麝香和熊胆,常常套麝熊,此举也会殃及熊猫。21世纪10年代后,影响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最主要人类活动是放牧,放牧对大熊猫的影响包括对其栖息地的入侵,对大熊猫生态位的压缩,食物资源的竞争和对栖息地植被的踩踏。放牧对低海拔的大熊猫栖息地影响尤甚,且不断侵蚀着大熊猫分布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疾病威胁

疾病是大熊猫面临的又一大威胁,寄生虫、细菌、病毒等都能引起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根据2020年的研究,大熊猫体内外共存在34种(类)寄生虫,包括6种线虫、2种吸虫、2种绦虫纲、5种寄生性原虫和1类艾美耳科球虫病的内寄生虫以及13种蜱虫、2种螨虫、2种跳蚤和1种蝇类的外寄生虫。其中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导致大熊猫死亡的最主要寄生虫。西氏贝蛔虫幼虫的移动聚集、成虫的活动所导致的机械性损伤以及营养的掠夺是蛔虫病的特征,严重时会出现胆道蛔虫和胃肠道梗阻,当胆管、肠道破裂并引发腹膜炎时,大熊猫可能死亡。

细菌引起的肠道疾病在圈养大熊猫中常见且多发。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是引发大熊猫肠道疾病最常见的罪魁祸首。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可能导致大熊猫患肠炎,若不及时救治会引发败血症,可能导致肺、心、肝等器官的病变并最终导致死亡。大肠埃希氏杆菌是引发大熊猫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会导致体弱的亚成体期大熊猫患肠道粘膜炎症并伴有腹泻症状,可致死。

犬瘟热(Canine morbillivirus)是威胁大熊猫种群数量和生命安全的首要烈性传染病。当大熊猫感染犬瘟热病毒时,会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的症状,发作非常迅速,病程很短,大熊猫死亡也很快。2014年底,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5只大熊猫先后被犬瘟热病毒感染,它们在7-34天内先后死去。

新时期威胁

因为长期的野生大熊猫保护政策,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后,野生大熊猫无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栖息地面积、潜在栖息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低。不过依然存在大熊猫及栖息地和地区经济发展突出的矛盾,大熊猫和其栖息地依然面临众多威胁。第一,野生大熊猫的33个局域种群中的22个因自然隔离和人类活动存在较高生存风险,涉及到223只大熊猫。第二,近320个水电站、近1340千米的道路,超过260千米的高压输电线分布在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内,人类活动使得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第三,各地圈养大熊猫个体间的基因流动不足。第四,大熊猫保护管理存在不足,保护经费的缺少,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偏低等现象制约了大熊猫的保护成效。

保护措施

民国时期

自从大熊猫被发现后,西方世界一直对大熊猫保持着热情。1936年到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有16只,至少70具大熊猫标本存放在中国境外的博物馆内。这些大熊猫大多来自猎杀和捕捉,过多的猎杀和捕捉造成了如草坡乡大熊猫种群毁坏。面对对大熊猫的肆意捕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出台大熊猫保护政策。1938年11月和1939年3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和四川省政府分别发布禁猎和保护大熊猫的命令。1939年4月,当局政府向各国大使馆转达保护大熊猫的意见并要求大使馆通知其国民“禁止采捕,以资保护”。9月,中华民国财政部要求海关部门严禁带毛或去毛各种野禽兽,以及活野禽兽的出口。在相关政策规范后,欧美动物园获得大熊猫的方式从猎捕大熊猫开始转为由中国政府赠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建设工作。1962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其中明确了将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列为中国国家禁猎动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于是在1963年,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四个自然保护区,这4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1965年,陕西省也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中国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正式开启。

1974年到1977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工作在川陕甘三省开展。1978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转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随后建立了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唐家河、九寨沟、小寨子沟、蜂桶寨6个自然保护区。1978年,甘肃省瀼水河保护区扩建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至此川陕甘三省都有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规定了有关部门应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将大熊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20世纪70年代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增至13处。

1981年,中国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拟定的《关于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议定书和行动计划谅解备忘录》正式生效。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工作于1985年到1988年展开。20世纪80年代先后修订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补充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新增了关于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内容。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确定了大熊猫的保护地位,将大熊猫列为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9年,《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编制完成。20世纪80年代共新增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组织实施为期10年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20世纪90年代,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和保护大熊猫相关的法律法规。199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条款。1998年,修订后《宁蒗彝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天然林的保护规定。同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包括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同时期如退耕还林工程等能够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维护大熊猫种群的工程、项目得到实施。1999年到2003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在川陕甘三省展开。20世纪90年代,大熊猫保护区数量达到36处。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在2001年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大熊猫列为首个加以保护的物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布了《野外大熊猫救护工作规定》,进一步规范野生大熊猫救助工作。2004年,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大熊猫保护方式以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的保护策略。并确定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京动物园四个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2006年4月,大熊猫“祥祥”经过野化训练后,正式放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纯野生环境之中。这是中国首次将圈养繁育的大熊猫有计划地放入野生环境,标志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的转变。同年12月,大熊猫个体标记工作方案的编制完成,正式启动圈养种群的大熊猫个体标记工作。到2010年,大熊猫保护区增至63处。2011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启动,调查于2014年结束。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束后,大熊猫保护区数达到67处,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工作同时也在进行,截止到2021年成都市已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约2906.7平方米。

为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三省在21世纪10年代做了大量基础、前期项目,包括全面停止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采矿权、探矿权,停止水电站项目的审批、关闭、取缔违法的扩产资源开发项目。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次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分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甘肃省白水江片区。整合各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文化遗产等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80处。试点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631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87.50%,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056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70.08%。国家公园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

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医学等方面的大熊猫研究也得以开展。中国先后建成了大熊猫全球基因资源库,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长期保存大熊猫精子、细胞、干细胞。中国规模最大的大熊猫研究机构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建成以来开展大熊猫种群检测、繁殖、饲养、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1990年开始历经10余年,研究中心攻克了大熊猫发情困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大熊猫繁殖问题。研究中心先后放归了以“盛林1号”“祥祥”“大熊猫淘淘”“华妍”为代表的大熊猫。

争议事件

20世纪80年代的“竹子开花事件”及随后的“抢救大熊猫”活动引发了争议。1983年初夏,岷山等地再次出现大量冷箭竹开花的情况,严重的地方开花枯死的箭竹超过90%。竹子开花引起了中国国内及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当地政府开始了抢救大熊猫等工作,中国政府也开始为当地专门拨发抢救经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持续数年开展了面向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抢救大熊猫”的募捐活动。美国总统夫人南希·里根亲自为大熊猫募捐,并在随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转交了捐款。然而此次竹子开花后,没有大熊猫死于饥饿,大熊猫幼仔通过食物选择等方式获得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大熊猫种群也没有因此次竹子开花事件而明显减少。在当地调查的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认为此次竹子开花事件仅是局部危机,媒体将其过分夸大。中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与夏勒指出,此次竹子开花事件并不一定会引发大熊猫重大饥荒。

竹子开花事件后救援和捕捉行为开始难以区分,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将野生大熊猫圈养起来对大熊猫更为有利。部分地区出现了以保护为名义对大熊猫广泛捕捉的行为,如一些工作人员曾投放超过500公斤的肉请大熊猫离开,如果大熊猫不愿离开将会被关起来抬下山。甚至在竹子没开花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等地区也相继建立了长期囚禁大熊猫的设施。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相关人员一度提出将卧龙地区野生大熊猫东迁至神农架林区以度过“难关”,不过这项提议被胡锦矗反对。

旅美大熊猫丫丫

2023年,关于旅美大熊猫丫丫的健康状况引发热议。有网友看到生活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的旅美大熊猫“丫丫”的近照后表示担忧,呼吁尽早接“丫丫”回国。有在美志愿者透露丫丫”目前除了大面积皮肤病、疑似营养不良、拉肚子,还伴随着刻板行为。恰逢与丫丫同在孟菲斯动物园的旅美大熊猫乐乐于2023年2月初被发现死亡,有关于丫丫健康状况及饲养状况的质疑与担忧引起了较大范围的热议。

2023年2月20日,中国动物协会已派遣专家出发前往美国,主要目的是协商大熊猫丫丫回国的相关事宜。中国动物园协会工作人员称:“按照此前的计划,相关专家已出发去往美国,如果手续办理顺利,丫丫将提前回国。”

文化交流

知名标志

1961年,WWF(WWF)成立之时正逢大熊猫“姬姬”在伦敦动物园展出,基金会选择了“姬姬”作为组织标志的原型,自然学家、画家彼得·斯科特(Peter Scott)设计了最初的基金会大熊猫标志。从此,大熊猫也成为全球保育运动的标志。在中国,大熊猫形象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徽的主体形象。

大熊猫两次成为奥运会吉祥物的原型,分别是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晶晶”以及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冰墩墩”。

熊猫外交

大熊猫热是大熊猫外交的前提,第一只在美国展出的大熊猫“苏琳”于1937年4月在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展出的第一天就吸引力超过53000人前往动物园。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中出展的大熊猫“潘多拉”在展览期间,有30万付费游客前往参观。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英国,大熊猫“唐”“宋”“明”的展出,让伦敦动物园创下接待游客数量的历史新高。不过随着大熊猫保护政策的出台,大熊猫难以继续通过国际动物贸易进入西方国家,然而熊猫热并没有褪去,于是欧美动物园开始考虑向中国政府提出赠送请求。

1941年,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通过“美国援华联合会”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提出大熊猫赠送的申请后,国民政府作出积极回应,决定将大熊猫“潘达”和“潘弟”赠送给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1941年11月,宋美龄宋霭龄、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动物学家蒂文、华西协合大学教授葛维汉参加了赠送典礼。1945年,伦敦动物园为了得到大熊猫提出了提供奖学金邀请一名中国动物学家前往英国进修。四川省政府基于国际宣传考虑,同意向伦敦动物园赠送一对大熊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大熊猫外交发生在1957年,大熊猫“平平”作为中国国家礼物赠送给了苏联。另一次较为出名的大熊猫外交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为答谢理查德·尼克松赠送给中国的两头麝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将大熊猫“玲玲”和“大熊猫兴兴”赠送予美国。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抵达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家动物园的第一天,就有超过2万人前往参观。从1957年到1982年,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9国先后接收了中国政府赠送的23只大熊猫。为了减缓大熊猫种群的减少,加上响应国际上保护濒危动物的号召(注: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方,1981年4月8日该公约正式对中国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82年开始,停止向其他国家赠送大熊猫。

虽然不再赠送大熊猫,但大熊猫外交一直存在着。1982年后,大熊猫外交的主要方式是“巡展与商业性”的租借。中国先后组织了数十次大熊猫访问团出访,如在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大熊猫的展出。2001年,为回馈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租借给美国的大熊猫。大熊猫外交除了以租借形式存在,还有以国际合作研究的形式存在。199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大熊猫“梅梅”和“大熊猫永明”运抵日本和歌山县白滨町野生动物园(即白滨町冒险大世界),开启了国际合作研究式的大熊猫交流。截止2017年,中国和12个国家的14个动物园建立有合作研究,40只中国籍大熊猫生活在中国境外。

2023年11月16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科比表示,如果中国决定让部分大熊猫重返美国,“我们绝对欢迎它们回来”。

古籍记载

胡锦矗等学者认为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他们认为大熊猫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牧誓》中称“如虎如”。《毛诗》中对“貔”的解释是像虎又像熊的动物,辽东人称其为白,即白色像熊的动物,也就是大熊猫。另外,《毛诗》还有关于“白豹”的记载,称其“毛白而纹黑”,也可能是大熊猫。自此,中国古代对大熊猫的记载基本沿用了“貔”“貔貅”和“白豹”的称呼。貔貅最早出现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皇帝驯养虎、豹、熊和貔貅助战阪泉之战的故事。《列子·天瑞篇》称白豹在南方人的叫法为貘,《尔雅》中也记载貘即白豹,《说文解字》中注释“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此后大多古籍也使用“貘”作为大熊猫的名称,如《本草纲目》等。《蜀中广记》引用了众多古籍,总结了貘、白豹、猛氏兽、猛豹、食铁兽等名称。另外也有驺虞等称呼。

不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者何芬奇等学者认为“貘”“貔貅”等古称是大熊猫的说法不足采信。例如古籍中对“貘”的描述差异较大,且很多内容并非撰者实际观察所得;古籍中的“貘”绘画形象与大熊猫差距较大等。对于貔貅而言,最初“貔”和“貅”并非指同一物种,其寓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改变;而且古籍中的“貔”也有解释为雪豹之说。中国台湾省学者赖皆兴也认为虽然这些古籍记载了和大熊猫类似的特征,但也有不相符的地方,且古籍中对“貘”和“貔貅”等古称记载均不明晰,解读为大熊猫较为牵强。中国国内已出土或继承的古代器皿、绘画、雕刻等文物都没有出现过大熊猫的形象,其原因可能是大熊猫很少被捕获,也没有长期圈养过,导致绝大多数古籍并没有对大熊猫有直观描述。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16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2-14

Ailuropoda melanoleuca.The IUCN Red List.2024-08-1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2-2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8-14

..2023-02-14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代言】大熊猫:爬树,也许是临近求婚了.云南网.2023-02-14

..2023-02-14

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海外网.2023-02-1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今日头条.2023-02-14

我国63只旅外大熊猫总体健康状况良好 大熊猫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央视网.2024-01-15

..2023-02-14

古脊椎所发现现生熊类的最近祖先化石.中国科学院.2023-02-14

从深山走向世界 大熊猫一百五十年简史.华西都市报.2023-11-23

"滚滚"不止会卖萌 有关大熊猫的冷知识也让你震惊.东北网.2023-11-23

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在深圳绘制完成.中国政府网.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认识大熊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1-25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已“自立门户”.新华网.2023-02-14

棕色大熊猫“七仔”:在秦岭,为爱跑圈.新华网.2023-02-14

..2023-02-14

国家林业局举行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 降级为时过早.人民网.2023-02-14

生态环境部: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由濒危降为易危.中国新闻网.2023-02-14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201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31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果卓著.人民网.2023-02-21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2023-02-21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2-21

..2023-02-22

..2023-02-22

..2023-02-22

..2023-02-22

1978年林业大事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2-21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人民网.2023-02-21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大熊猫保护大事记》.界面新闻.2023-02-21

中国自然保护区——从历史走向未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2023-02-21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野外大熊猫救护工作规定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2-21

..2023-02-14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热闻|“香香”宝贝回家了,网友呼吁尽早接回“丫丫”!最新回应.齐鲁壹点-今日头条.2023-02-22

..2023-02-14

..2023-02-14

熊猫外交故事解密:周总理拍板送美国两只大熊猫——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21

..2023-02-14

..2023-02-14

外媒:白宫称美国“绝对欢迎”大熊猫重返美国.腾讯网.2023-11-17

..2023-02-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