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衣 :戏剧中对女角扮相的称呼

更新时间:2023-07-15 09:47

青衣是京剧艺术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中最重视唱功的旦角,一般扮演端庄文静的已婚青年女子,大青衣在旦行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也被称为正旦。其剧服常为黑色,黑色在古时被称为“青”,故名“青衣”。有些地区也会把“青衣”和“正旦”合称在一起,称为“青衣旦”。

初期的青衣行当以唱为主,不重做表,涌现了大批杰出演员。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梅兰芳对青衣还当做出了改革,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入到青衣表演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又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特点,为青衣的发展更上一层楼。青衣的主要表演原则是以唱为主,并将京剧中的唱、念、做、表进行了融合。其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端庄沉稳,大方秀丽上。青衣的念白一般都是念“韵白”,虽诸功兼重,主要发挥在唱功上。一个出色的青衣演员需要彻底掌握“四功五法”,同时还需要掌握水袖、云手等技能,并且可以在演出中熟练运用。

大青衣行当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青衣的地位也在随着京剧的发展不断提高。近现代许多出名的京剧表演大师都是青衣出身,其中“四大名旦”的诞生更是让京剧艺术锦上添花。

名字由来

青衣京剧艺术中属于旦角,是最注重唱功的角色之一。在旦行中青衣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也被称为正旦。在剧中,大青衣扮演的角色一般为端庄文静的已婚青年女子。

在表演悲剧人物和社会底层人物时,剧服常为黑色,黑色在古时被称为“青”,故名“青衣”。有些地区也会把“青衣”和“正旦”合称在一起,称为“青衣旦”。

历史沿革

1790年,京剧形成的初期,青衣以唱为主,不重做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青衣演员,如胡喜禄朱莲芬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陈德霖等。

到了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梅兰芳突破了传统青衣只注重唱工、对身段表演并不很讲究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入到青衣表演中,丰富了青衣行当的表演技巧。与此同时,尚小云程砚秋等独具风格的青衣演员也出现在京剧舞台上。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在演唱上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特点,形成了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表演风格。

艺术特点

演唱特点

以唱为主是青衣的主要表演原则,青衣将京剧中的唱、念、做、表有机的进行了融合,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端庄沉稳,大方秀丽。青衣所扮演的角色大多都是贞洁烈女、贤妻良母等正面的女性角色,所以在表演上会采用轻柔的动作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能在展现角色娇柔一面的同时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功底与实力。

一个优秀的青衣演员需要有扎实的“四功五法”,同时需要掌握水袖、云手等技能,要达到在表演过程中可以熟练使用。“四功五法”作为京剧表演的基本功,其中“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为“眼法、口法、手法、身法、步法”。

京剧表演艺术中,“念”为“四功”之一,它所表示的不仅是戏剧语言的动态体现,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合下所要表现出的情绪。大青衣的念白一般都是念“韵白”,虽诸功兼重,但主要发挥在唱功上。但在塑造一些特定的角色时可会用到“京白”,如《坐宫》中的铁镜公主,“盗令”、“回令”中的萧太后,《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等。

吊嗓为京剧演员最关键的训练项目之一,可以帮助演员扩大自己的音量,提高声音的质量,还可以帮助加强演员咬字润腔、归韵及喷口的技巧,因京剧对字音方面的四声阴阳、五音四呼及尖团清浊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吊嗓就对青衣的表演显得尤为重要。

“小嗓子”是青衣主要唱腔,俗称“假嗓”。假嗓对比真嗓难度更高,假嗓的音调更高,在发音时喉口会随之缩小,音调也会在喉咙部位上升时而上升。在京剧表演中大部分的演唱都是由青衣来完成,因此表演的演员需要有极好的唱功。青衣要求用丹田之气演唱,有气息了气息的支撑声音才能更加洪亮。在吐字方面,要求“以字行腔”,需要字正腔圆、字字入耳,需要掌握多种技巧。

表演特点

在戏曲的表演中,用眼神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演员的必修课。青衣也需要用到这种技巧,要是用不同的眼神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还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美。青衣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封建社会中的年轻已婚女子,在塑造人物时需要表现出她们的小心翼翼,稳重端庄的特点。入《武家坡》中王宝钏在面对薛平贵时总是回避对方的眼神,不经意的对视一眼,目光也不可以久留。《贵妃醉酒》中眼贵妃的眼神更加多样,由最开始的高高在上,到后面的微醉,与不愿露出感伤,演员眼神的一系列变化都是深化“深宫怨”这一主题的主要手段。

角色特点

青衣演绎的人物大多为稳重、正派的人物,动作幅度比较小,所以青衣的身形稳重端庄。青衣的表演空间不大,一般都是坐着完成的,原因是受到过去传统封建礼数的影响,因此青衣的表演空间有一定限制,基本形态是一臂横在胸部与腹部中间,另一个手臂则放于一侧。后来经过一系列京剧大师的改革,青衣的表演空间逐渐扩展,但与刀马旦、花旦对比来说,青衣身形已经端庄稳重。

青衣主要以刻画苦难悲惨的角色为主。情感表达对青衣来说尤为重要。表演者必须理解该角色的情感,以真切、委婉动人的演绎方式抒发情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青衣演员需要将自己完全代入到角色中,真实地演绎出“面布愁云”“眼含哀思”之象,让人深刻感受到该角色的情感。青衣演员需运用哀怨凄楚的戏文曲调和哀鸣的声腔进行演绎,让观众感受到该角色的悲伤。所以,在戏曲中,青衣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青衣多穿着青褶子,其扮相清苦,身穿黑褶子,用来表示社会底层的贫穷妇女。近些年来被灰褶或灰蓝褶取代。除此之外,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祭江》中的孙夫人等,也属于青衣行当,演员一般身着女蟒、花帔、素褶等。

步法浅析

在封建礼法中妇女的行为被严格要求,甚至需要袖不露指,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稳重安祥,所以青衣的“步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细步:是青衣的基本步法,表演者登台时,脚步好似不动,只见裙子荡起的波纹。

快步:是细步加快节奏后的步法,一般用来跑圆场,脚步要求细、平,不可以乱。

慢步:脚步节奏要求慢,用来展现特殊环境里的特定动作。

大步:主要用来表现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

小步:细步的别称。

垫步:在略停或抖袖后,起步时后面的脚往前走,身子轻微摇摆。

云步: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双脚脚尖相对,一分一合用脚跟移动,横向左右移动,上身平稳,腰部轻微摇摆;第二种为双脚相并,脚尖与脚跟交替向左或右横向移动,身体可有微弱的起伏,腰间略微多扭动。

掏腿:指的是两腿向后交叉,往各个方向移动自如,姿态优美。

存腿:在裙子的遮掩下,腿部微弯。

花梆子:本为踌工的走法,因旦角动作变多,青衣也有采用。

风格流派

大青衣行当的表演艺术家,大多是以流派创始人的身份自创一派,派名一般使用其名字命名。

京剧青衣的四大门派各有特点,但都意在将京剧发扬光大。其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表演风格精致唯美,扮相出众,所扮演的大多为具有古典气质的女性;梅兰芳的得意门生程砚秋,很好的继承了梅兰芳表演青衣的特点,但自己也有独特的风格,他更加看重音韵的变换,因此形成了念唱上的独特风格。尚小云以其刚劲有力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尚派”,在体现对宽亮嗓音的运用的同时也注重青衣演员身体动作的表现;以荀慧生为代表的“荀派”,其创新之处是将京剧花旦梆子戏相结合,以擅长表演生性善良、天真温柔的女性角色而闻名。

梅派

梅派是指由梅兰芳创立的戏剧艺术派别,“梅派”将唱、念、做、打、舞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形象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感情。生动地塑造了角色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梅派青衣角色的设定大多较为悲情,例如韩玉娘等。演员在表演时要做到“一唱而群情毕现”,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梅派的代表剧目有著名的有《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生死恨》《抗金兵》《天女散花》《太真外传》《廉锦枫》《风还巢》《西施》《洛神》《麻姑献寿》《黛玉葬花》及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其中《霸王别姬》为梅派成名代表作。

程派

程派是由程砚秋创建的京剧艺术流派,其卓越之处主要体现在演唱方面。程派艺术在发声、吐字、嗓音运用以及润腔等方面展现出高度的技巧水平。针对嗓音较为低沉但清澈深厚的特点,演唱时使用气息来提升声音,熟练地运用气口,对调控气息和音量拥有极强的掌控能力。这样独特的技法创造出了一种宛如断续若存的拖腔风格,将剧中人物的悲伤忧郁情感表现得十分生动,极具感染力。程派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文姬归汉》最有代表性。另外流传较广的程派剧目还有《六月雪》《三击掌》《武家坡》《贺后骂殿

尚派

尚派是由尚小云代表成立的一支京剧艺术流派。尚派注重表现阳刚挺拔的青衣唱法,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强调气势和力量的阳刚之美。尚派的唱腔豪放跌宕,充满力量感,既有刚劲有力的特点,又能展现柔美婀娜的韵味。尚派唱腔清晰圆润,音调准确,行云流水,丰富多彩,悦耳动人。尚派擅长运用颤音和延长音调的技巧,以一气呵成的方式演绎精彩的演出,凸显其刚劲的特点。尚派擅长将武生表演的特点融入旦角的表演中,使得他们的演出更具独特性。他们总结出了"媚、美、柔、脆"四个字作为表演审美原则,并提出"柔是关键,美是要求"的美学命题。特别强调节奏感,舞蹈性很强,展现出优美动人、灵动多姿的美感形态。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红绡》《摩登伽女》《楚汉争》《秦良玉》《相思寨》《婕妤当熊》《福寿镜》《昭君出塞》和《战金山》等。

荀派

荀派是由荀慧生代表的京剧艺术流派。荀派的唱腔风格轻盈脱俗,善于运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常常以鼻音作为收尾,增添唱腔的韵味。他们擅长运用气口来表现人物的柔娇、委屈或痛苦等情感,通过气息的抑扬顿挫,营造出缠绵而断续的唱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荀慧生还将河北省梆子的旋律和唱法融入自己的唱腔中,例如在常见的流水板和耍腔时逐个唱出音符,以及在《钗头凤》的二六中加入反西皮的唱腔,还创造了在二六板式中交替使用西皮和反西皮的旋律,这都是为了增强人物性格的表现,丰富人物内心的情感色彩。荀派剧目丰富,主要剧目有《金玉奴》《花田八错》《铁弓缘》《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十三妹》《辛安驿》《马上缘》《樊江关》《战宛城》《小放牛》《探亲》《盘丝洞》《胭脂虎》《打樱桃》《元宵谜》《钗头凤》《鱼藻宫》《埋香幻》《荆钗记》

代表人物

梅兰芳

梅兰芳生于1894年,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受到上海市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还参观了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装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返京后,排出他的第一部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1919年、1924年,两次应邀去日本演出,均受到日本人民的友好欢迎。1929年底,梅兰芳应邀赴美国,1930年初演出,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结识了不少美国知名的艺术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沦陷,梅兰芳自北平市移居上海,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倾注了他的爱国热情。1937年七七事变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坚持到抗战胜利。1949年,梅兰芳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同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一起应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梅兰芳荣誉奖。1953年,梅兰芳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副总团长,并曾多次作慰问演出。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1956年5月,梅兰芳率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1957年7月,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1959年,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献礼,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贩马记》《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只注重唱功而对身段和表情不太重视的限制。他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将青衣、花旦闺门旦甚至刀马旦的表演技巧和风格融合运用,实践了前辈旦脚演员特别是王瑶卿未完成的艺术探索。梅兰芳的突破性表演方法和风格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砚秋

程砚秋出生于1904年,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菊侬,后更名艳秋,号玉霜。程砚秋出身于破落的仕 宦世家。6岁拜荣蝶仙为师。12岁正式参加营业演出,青春期倒仓,却仍须登台献艺。诗人罗瘿公筹 资为他赎身,助其深造。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教于王瑶卿,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1932年,程砚秋曾赴欧洲考察歌剧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北平市沦陷后,他因屡次拒绝为敌伪演 出,遭到日本占领者特务宪警的寻衅,为此息影舞台,在京郊务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年 以后,由于身体条件的变化,除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国内观摩示范等重要演出外,主 要致力于总结、传授艺术经验及戏曲理论研究工作。1949年,程砚秋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4年 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席团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荣誉奖。20世纪30年代曾创 办中华戏曲职业专科学校,并任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 院长。去世于1958年代表作有《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

程砚秋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著称,其中最为鲜明的是他具有悲剧性的唱腔。程砚秋本人的悲惨身世对其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愤世嫉俗的性格特点正是悲剧性唱腔的诱发因素。此外,他所持有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也是悲剧性唱腔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些主客观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程派独特的悲剧性唱腔。程派青衣独特的唱腔对京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程砚秋通过其艺术表演,为京剧注入了深沉的悲剧情感,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对中国京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尚小云

尚小云生于1900年,原名德泉。其自幼勤奋好学、刻苦自砺,在孙怡云以及张芷荃、戴韵芳、唐竹亭诸前辈精心栽培 下,奋发向上,脱颖而出。自1912年随科班演出,以旦脚登台为始,短短两年内,技艺日益精 进,由小戏到大戏,由中轴而升演大轴,最后以“当家青衣”充任正乐台柱,其唱腔之甜美, 做派之沉稳,博得广泛赞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最后尚小云以 《摩登伽女》得票6628张,位居第一,与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并列前四名。尚小云以此为 契机,于1927年秋独立组建协庆社,挑班演戏。至此,度过了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过渡阶段。1938年,尚小云以救济梨园贫寒子弟及教育人才为目的,创建荣春社科班。自此,日间督 导教学并亲自授课,晚间亲临剧场监督弟子演出,延聘教师、确定课程、筹措资金、管理经 济,一切等项事必躬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班。为办荣春社,尚小云曾售卖7所房产,梨园界内外盛赞其毁家办社之举。荣春社于1948年底 解散,成立10年,培养学生350名。1949年北平解放,尚小云率领剧团排演了《洪宣娇》《夜归》《太原双雄》等新编古代 戏。1959年排出《双阳公主》,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尚小云剧团团长、陕西省戏 曲学校艺术总指导、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 尚小云遭受迫害,身患多种疾病,于1976年4月19日逝世。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

尚小云在京剧青衣的表演中打破了以往对贞女节烈道德评判标准的局限,她引发了“侠”、“义”、“刚”、“健”等内涵,从“烈”之一端展开表演。这一突破实际上对传统妇女观念进行了批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并且扩展了京剧旦行的表现空间。尚小云的表演为京剧青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演绎不仅注重贞女的节操,还展现了侠义和坚毅的品质,为观众呈现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角色形象。尚小云的艺术突破为京剧青衣开辟了新的表演领域,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荀慧生

荀慧生生于1900年,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后用慧生。其荀慧生幼年家贫,入义顺和梆子班随师庞启发习花旦,又从著名梆子表演艺术家侯俊山学戏,后从薛兰芬、路三宝学京剧。他又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向孙怡云田桂凤等多位艺术家请益,为其京剧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 此专演京剧。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 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名重一时。1924年,在沪拜于国画 大师吴昌硕门下学书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去东北地区日本占领者和汉奸演出,并曾多 次举行义演,筹款慰问抗日将士。去世于1968年。代表作有《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金玉奴》《红娘》《红楼二尤》等。

荀慧生自20世纪20年代起致力于对京剧艺术进行革新的探索。他汲取了梆子旦脚艺术的长处,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和刀马旦的表演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学习了京剧小生武生等不同行当的技艺。他在唱腔、念白、身段和化装服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到了30年代,他逐渐形成了风格新颖、独具特色的“荀派”艺术,为戏剧和青衣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荀慧生的艺术创新为京剧注入了新的元素,他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独具魅力。他的努力和成就对于京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君秋

生于1920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江苏省丹徒人,是四小名旦之一。自幼跟随母亲在各地客串演出。1933年开始向李凌枫学习京剧青衣。1935年在吉祥影戏院借台演戏,凭借《苏三起解》一炮走红。1937年与马连良一起前往上海演出,并受到梅兰芳赏识,成为他的徒弟。1940年参加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参演《桑园会》。1941年成立了谦和社,首次挑班演出。1953年作为中原地区人民赴朝慰问团的一员,前往朝鲜演出。1957年参加了北京京剧团长安大戏院举办的纪念演出,演出了《龙凤呈祥》。1979年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师。1989年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曲艺类奖项。1990年与家人在上海上海人民大舞台举行了专场义演。同年,他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并获得了林肯大学人文科学概论荣誉博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去世。他的代表剧目包括《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等。

张君秋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建立了独特而备受欢迎的张派艺术,这种艺术风格广受观众喜爱,并且被广泛传颂。张派艺术在京剧艺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张君秋为京剧艺术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京剧艺术的新辉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艺术成就在京剧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价值影响

价值

京剧青衣中出现大量的优秀作品,以及著名的优秀代表人物,再加上京剧青衣中具有特点的演唱和表演技巧,都是众多艺术前辈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影响

青衣,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行当,在京剧舞台上,青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青衣表演艺术的名家,从"四大名旦"到"四小名旦",以及活跃在当代京剧舞台上的优秀青衣演员,他们创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为青衣表演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影响。

青衣行当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青衣的地位也在随着京剧的发展不断提高。近现代许多出名的京剧表演大师都是青衣出身,其中“四大名旦”的诞生更是让京剧艺术锦上添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