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福建省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9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古属漳州府云霄厅)是福建省省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与福建常山华侨农场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常山华侨农场是全国第二、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区内以归侨为主的常驻人口2.5万人,半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域人口达200万人,是一个宜人宜居的风水宝地,更是一片创业兴业的投资热土。

2014年,漳州市在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乌山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两县一区的工作。

历史沿革

1953年1月1日,正式成立“福建省归国华侨常山集体农场”,属省侨办和云霄县双重管辖。

1959年1月,改制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属省侨办和云霄县双重管辖。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地处海峡西岸,闽南金三角,泛东山县湾核心区,介于厦门市汕头市两大经济特区之间,东山、云霄、诏安县三县交界处,地处云霄县境内,现由漳州市直接管辖,是全国重点侨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漳州市“一核两湾”发展战略重要支点,也是未来漳南片区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土地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6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和优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1999年前,常山华侨农场属省侨办和云霄县双重管辖,1999年后归属漳州市人民政府管辖。1999年7月1日,常山正式挂牌成立“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为漳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是省级重点开发区,现辖有11个管理区和4个集体行政村,32个自然村。

文化

常山原为国营华侨农场,曾安置主要来自东盟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8000多人,这些归侨在国外、境外的亲属近16万人,国内外影响力大,并形成了具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歌舞、美食、服饰等“侨”文化。

地名由来

常山,昔日叫双山,农场所在地在“双山”大水堀村,当时省侨委负责为农场办理文件、印章的干部,按闽南语泉州市腔调把“双山”念成“常山”。据此引文,刻公章便成了“常山集体农场”,只好将错就错,在侨务系统全部使用“常山”这个地号。但是云霄县、龙溪地区的许多单位用惯了“双山”的地号,不好改称,因此,往往两种地号都用,政府文件上有时写“双山”,有时写“常山”。只有交通部门在汽车票、汽车站长期以“双山”为名,直到1995年福州—昆明公路公路扩建,“常山县”的地名牌才第一次高挂在路牌上。

地方特产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有手抓咖喱饭、烤沙嗲、猪蹄膀、越南粽条、阿胜汤、千层糕黄金糕白糕七层糕等特色美食。

经济

2011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13.75亿元,工业总产值30.7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8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7284万元,税性收入9598万元,占总收入的88.8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645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649元。 

2012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15.98亿元,增长16.21%;工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30.29%,(市未反馈数据)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6.03亿元,增长21.5%,规模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1亿元,增长40.8%;完成财政总收入1.38亿元,增长27.76%,地方级收入8508万元,增长16.8%;出口总值1.35亿美元,增长18.54%;实际利用外资(验资)2291万美元,下降9.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从体制下放前1998年的6804万元和596万元到2012年的40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增长了58倍与22倍。 

2013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19.6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6亿元,增长47.4%,工业投资14.1亿元,增长56.1%,房地产投资3.29亿元,增长176.6%;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增长21.89%,地方级收入1亿元,增长18.09%;工业总产值48.93亿元,增长16.84%;规模工业总产值45.84亿元,增长19.1%;规模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2.29亿美元,增长69.85%;外贸进口1856万美元,增长96.61%;合同利用外资6029万美元,增长51.75%,验资到资2695万美元,增长17.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亿元,增长12.3%。 

2016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30.65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4亿元,增长22.5%;规模工业总产值76.41亿元,增长11.4%;规模工业增加值21.28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1.24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40842万美元,增长42.67%;实际到资20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亿元,增长7.4%。 

2018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38.55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82亿元,增长12.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79.39亿元,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1.12亿元,增长8.7%;财政总收入完成2.59亿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5亿元,增长12%;外贸出口完成33.1亿元,增长6.7%;实际到资774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7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2元,增长9.5%。

2022年1月,漳州市2021年1-12月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出炉,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7817万元。

2022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6亿元,增长8.5%。

产业定位

机械制造业:常山开发区机械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机械铸造、热处理机械加工等比较配套的机械制造产业链。目前有生产机床配件、汽车配件、机械铸造、食品机械、工业切削刀具等企业入住。开发区着力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业,力争用五年时间,通过龙头项目的引进和产业链的延伸,把常山县建成初具规模的先进精密机械制造基地,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

食品加工:常山开发区的食品加工业有较好基础,周边又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目前有海产品加工、果蔬罐头、巧克力制品、膨化食品植脂末等高、中档精、深加工产品。产业发展渐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重点放在高、中档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上,在加工程度上,以精、深加工为主;在加工装备上,引进与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相结合,在规模上要以大、中型为主,重点发展果蔬罐头,水产罐头、速冻海产品、饮料等系列产品,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系列化、方便化开拓市场。力争用五年时间,形成食品加工产业群,实现产值30亿元人民币。

电子、IT产业:依托我区已落户的台湾捷波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电子项目,目前规划有4000亩的笔电产业园,突出发展笔电产业,积极引进相关电脑及配件项目,全力展开产业链招商,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形成笔电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5亿元人民币。

化工产业:依托已落户的福建优立化工有限公司等精细化工企业,在南部综合工业区的东南角利用自然山体屏障,规划1500亩的精细化工专业园区。争取再新引进2-3家有规模的精细化工项目落户园区,尽快形成精细化工产业群,力争通过五年打造,实现产值20亿元人民币。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下辖11个管理区、4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常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无霜冻,日照充足,全年日照小时数2098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平均在1700MM以上;气候温和,年平均21.2摄氏度左右,舒适宜人。开发区拥有八十多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地,占总辖区的70%,空气清新、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土壤类型多样,可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优良的生态环保支撑,更是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天然宝地。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厦深铁路福州—昆明公路、省道201线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漳州滨海大通道等五条主动脉在这里穿境而过,并设有高速公路互通出口和高铁客、货运站,且东临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东山港;南北近厦门市汕头市两大国际海机场,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二是电力供应充足。开发区用电并入华东大电网,区内有110千瓦和35千瓦的变电站各一座,并计划新建一座11万千伏的变电站,电力供应高质稳定。三是水资源丰富。华侨城四周13座小型水库星罗密布,并设有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常山自来水厂,不仅自供有余,还能为周边乡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四是生活、工作配套完备。学校、医院、银行、电信、购物中心、社区及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场所等配套齐全,人居环境优越。

位置境域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地处漳州市南部,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三县交界处,西南与诏安县接壤,东、北与云霄县毗邻,南与东山县、云霄县相连。东西最大距离19.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4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地形狭长,西北处于乌山山脉之中,多丘陵,最高海拔1106米。

气候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平均温度为21.5℃,相对湿度78%,全年日照小时数2098小时,年无霜日360天以上。

自然资源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有山地11.7万亩,林地10.11万亩,耕地0.47万亩。森林资源丰富,拥有80多平方千米的生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2.72%。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为23918人。有家庭户7633户,集体户356户,家庭户人口22744人,集体户人口为11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290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11628人,占48.6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69。0—14岁人口为5215人,占21.80%;15—59岁人口为14342人,占59.96%;60岁及以上人口为4361人,占18.2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61人,占12.3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58人;拥有高中(含中等专业学校)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49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03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4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8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055人,占88.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63人,占11.97%。流动人口为7267人。

截至2021年12月,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有常住人口2.5万人。

政治

1953年元旦正式成立常山华侨农场,199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实行开发区、农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漳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享受省、市重点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2011年6月被定为福建省第一个“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是漳州市重要的对外联系窗口。

政策优势

开发区除享有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开发区还有自己独特的优惠政策:土地方面,国有土地征用和开发手续便捷,成本较低;教育方面,所有到常山落户的企业老板、管理人员、员工子女,均可享受与常山籍学生同等待遇;户籍方面,设立了企业集体户口,外来员工可挂靠集体户口迁入户籍。

常山开发区还具有小政府大社会、办事快捷高效的优势。成立了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全心全力协助企业完成项目报批、征地赔青、基础设施建设、招工服务等工作。实行“一栋楼”办公和“一站式”办结制度办理各种证照手续。开发区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把与投资商合作双赢作为第一追求,把企业的利益作为第一要素,把企业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第一标准。将竭尽全力,真心诚意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保姆式服务。

社会

规划定位

常山开发区建区10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海西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趁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设的强劲东风,为争创新的发展优势,赢得跳跃发展。根据常山的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了建设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文明和谐,具有浓郁东南亚特色,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乃至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海西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念。

并为其确立了五个方面的发展定位,即着力建设富有东南亚特色的全国知名重点华侨城;海峡西岸泛东山湾先进制造业的新兴基地;服务周边发展的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富有自然风光与东南亚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漳州市南部对接粤、港、澳、台的前沿平台。制定了“工业强区、商贸旺区、教育兴区、生态美区、华侨名区”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用五至十年时间“全力打造百亿经济强区,精心构建华侨精神家园”的总体奋斗目标。

根以上要求,对开发区115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确定了“一核、两翼、一片”的总体格局,一核即以现有1.7平方公里华侨集聚区为核心,扩大至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具有浓郁东南亚风情特色的、集商住、商贸、教育、文化、医疗、科研为一体的新侨城;两翼:即在北边依托高速铁路出口站和已落地的捷波电子项目,规划4000亩的笔电产业园和物流商贸区,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仓储物流业;南片规划建设5000亩的以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和食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工业园;一片:即以生态优美的乌山景区和风光旖旎的乌山天池为主,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高优、观光农业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形成中心拉动,两翼齐飞,三产联动,整体起步的发展格局。

教育事业

1953年,常山华侨农场刚建场,办有学前教育,办起托儿所、幼儿班。

1954年,常山华侨农场开办小学。

1964年,常山华侨农场于老虎山创办常山华侨中学

1965年,常山华侨农场共有农业中学六所,设有高农、初农班。

70年代起,常山华侨农场成立了业余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夜校扫盲班,每年扫盲200—300人。

1980年,常山罐头厂投产,常山中学增设职业高中,厂校联办罐头食品工艺专业班,学生毕业后全部由罐头厂录用,并且多数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

1981—1984年,省侨办、农场、全场集资办学,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同时,根据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起了“文化技术学校”。

1985年2月7日,叶飞副委员长为“常山华侨中学”题名;同年4月,学校由老虎山旧址迁入新址,新址建有教学大楼1幢,合16间教室,12间办公室,实验楼1幢,另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教学设备校为齐全。

2006年春季开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年减免30多万元,受益学生1800多人,并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建成常山中学学生公寓,可新增寄宿床位300个;2006年秋季,常山中学重新开办普通高中教育。

截至2013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新建设校舍31285平方米,有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有专任教师235人、学生3657人,全区实现了学校全公办、校舍全新化、配套标准化、塑胶跑道全覆盖。

科技事业

常山华侨农场建场初期,科研工作在农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创办青年实验场,1957年成立了科研所。90年代开办“农函大”常山辅导站,该站每年结业学员150人左右。2000年成立“常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协会”,吸收科协会员105人,还建立基层管区、村果树栽培科技网络,建立健全农场科研体系。

1960年,方忠平创造了“沙捞越菠萝冠芽剖切快速繁殖法”,提高育苗率48倍。70年代末,通过有性杂交育种,繁殖育出“常薯2号”番薯品种,比普遍种植的“新种花”品种亩产增18.6%。80年代,农场科技人员进行水稻有性杂交,经两代繁殖培育出水稻“杂优”良种由原来高杆变为矮杆,由原来的单季亩产300多斤,提高到1000左右斤。1980年,农艺师洪维连又从早稻“红410”变异单株选育出“常山1号”,试种亩产875斤,比“红410”增长12%。

1980年,早稻“常丰1号”获国务院侨办品种选育一等奖;1982年,橡胶栽培技术获国务院侨办科委的一等发明奖;1988年,罐头厂生产的“330”条装玻璃瓶石刁柏罐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省优产品称号,还有十五个科研项目获得1984年国务院侨办“科技工作先进奖”。

文化事业

常山华侨农场建场初期,农场就有一支由文艺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归侨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后来,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有临时专业或业余文艺演员100多人,平均每年演出10多场,自编自演节目200多个,除了在本场演出外,还经常到县、市演出,并先后获得县以上政府奖励94次。《菠萝丰收舞》《歌唱美丽的常山》《十二朵金花》等节目于1960年被选送参加云霄县专区、省业余文艺汇演。

1960年10月,农场成立电影放映队。

1963年,建场十周年场庆,农场就组织了大型的文艺演出。

1973年夏,农场建立文化站,每天定时向场员开放,定期出版文艺宣传栏。

1979年,新建1200个座位的电影院、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改革开放后,场内常年活跃着一支业余东南亚特色舞蹈队、一支电声乐队、一支民族器乐表演队。

2002年,农场成立“侨心”歌舞团,举行东南亚特色舞蹈培训班;同年9月29日,全国著名词曲家石顺义张卓娅莅临常山体验生活,并创作了歌曲《常山谣》。

2003年1月,常山华侨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农场举行大型庆典活动。

2010年,成立常山电视台。

2012年,成立书画院,建立了常山华侨博物馆。

2012年,新建华侨文化中心,用地面积61亩,总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

体育事业

60年代,常山华侨农场拥有标准规格的露天游泳池儿童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成为云霄县县主要的体育训练基地之一。

1962年,常山华侨农场成立体育协会。

1976年6月,常山游泳池建成投入使用。

2010年,新建了常山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2013年4月,成立羽毛球协会;同年7月,动工兴建华侨体育中心,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35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米,建设标准足球场,有看台座位1118位。

医疗卫生

1953—1954年,常山华侨农场设医务所,从云霄县聘请医生1人,从归侨中选4个工人做为医疗所职工。

1960—1961年,大接侨,农场规模扩大,医务所增设二个门诊所,建立医院,设妇产医生3个,医务所还购置救护车1部。

1962年,全场分设5个医务所(室),卫生工作人员18人,医院设简易病床30张,全场职工享受免费治疗。同时农场还办起疗养所,接待长期患者20多人疗养。

1980年,农场接受联合国难民署援助农场卫生院购置医疗器械30万美元,折人民币424616.73元,购置了钴60治疗机、人工心肺机、人工肾、黑白扫描机、卧式高压消毒器及被服、病床等200多种设备。

1996年,医院建筑面积扩大到1400平方米,住院部病床增至60张,有13个基层卫生保健站,干部职工、归侨享受公费医疗制度。

2007年,按照二级乙的标准,农场投资近500万元重新选址新建常山医院,用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于2008年3月投入使用;同时,投资几十万元购置一批医疗检测设备,并向社会公开聘请8位医护人员。

交通

常山位于漳州市南部,在云霄县诏安县、东山三县交界处,处于环东山岛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福州—昆明公路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公路和厦深铁路均穿行其间,是福建南部交通枢纽要地。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有厦深高铁、沈海高速、乌鲁木齐—红其拉甫公路过境。

旅游

综述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境内有乌山长白山天池天窗坪、天星寺风景区、东南亚风情园、东南亚风情一条街等景点。

乌山天池

乌山山脉东起诏安西至平和,中经云霄、常山地界,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0千米,山体总面积约900平方千米。乌山天池地处乌山山脉南麓,常山开发区西侧,距侨城中心约25千米,是花岗石高山湖泊。乌山天池海拔800余米,水面面积四百余亩,周边还有80多平方千米生态林地。

天窗坪

天窗坪,原是一个四百多年历史的小村落。因处于山间小高地四周环低谷,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群星缀满夜幕,银河横跨天际,犹如打开天窗,满是灿烂星光,而得名“天窗坪”,为“天之窗,地之坪”之寓意。

常山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淡水资源和生态林地资源丰富,拥有8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地,山水交映,自然风光优美,尤其是乌山天池山水交融、水清石奇、风景如画,成为闻名遐迩、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

漳州大乌山景区位于云霄、诏安县、常山等三县区的交界处,其中位于常山开发区的乌山天池景区,属于核心区。漳州大乌山旅游综合开发入选2015年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为福建省入选的19个项目之首。同时,该项目被列入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2015年行动计划重大投资项目、福建省人民政府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明确旅游业发展目标支撑项目之一。2014年,漳州市在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乌山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两县一区的工作。

据悉,按照漳州市委提出的“统一谋划、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大乌山景区正在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区,使之成为海西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目的地。

乌山位于诏安、云霄、常山三县(区)交界处,总面积9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17米。乌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又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备创立旅游品牌的条件。

漳州市将打造大乌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并将其定位为国家重要生态旅游示范区、福建省门户型旅游目的地和漳州市旅游产业综合引擎。昨日,乌山景区旅游策划总体规划评审会召开,《乌山景区旅游策划及总体规划项目(评审稿)》(简称《规划》)出炉。

根据该《规划》,乌山景区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5A级体验自然复合景区,就是以深度体验、生态产品和规模化休闲营地为建设方向,打造让游客体验自然的复合式景区。

《规划》将大乌山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空间结构分为:“风车”结构·一心带四翼,形成以天池风景区和大石巷-真英岩分景区为发展核心,带动东南西北四大片区旅游发展。

“一心”,指的是天寿山景区旅游发展核心区,长白山天池大石巷-真英岩区域;

“东翼”,常山东南亚特色农庄旅游区;

“南翼”,大峡谷-西山岩-九侯禅寺景区远景拓展区,东溪湖内乡村旅游区;

“西翼”,红星乡村旅游区,五洞六洞漂流、富养身度假区;

“北翼”,云霄内洞特色客家风情区、茶园生态农庄度假区。

《规划》还整合串联出乌山景区六大主题旅游路线,即:山水乌山、文化乌山、生态乌山、寿养乌山、休闲乌山、酷游乌山等,满足不同旅游人群的需求。

参考资料

漳州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朱学森任漳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今日头条-闽南网.2021-12-07

2021年常山开发区基本情况 - 常山概况.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2022-02-18

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2021年1-12月).漳州市统计局.2022-02-07

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2022年1-12月).漳州市统计局.2023-02-07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2-02-18

漳州市常山华侨农场史 - 常山概况.漳州市常山华侨农场.2022-02-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