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河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0:40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31年的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1960年定名为河北大学教育系,2000年更名为教育学院。

学院介绍

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教育学院涌现出滕大春张述祖刘文修萧树滋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在新、老一辈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80年代初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率先在全国获得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又获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2007年建成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已发展为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教育及教师教育职能的综合性教育学院。

学院下设四系六所: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和学前教育学系及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61人,其中专职教师53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近70%,有博士学位者38人,比例达71.1%。学院师资队伍齐整,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院历来重视教学工作,采取各种措施,狠抓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外国教育史、教育技术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外国教育通史》、《美国教育史》、《外国高等教育史》被许多兄弟院校指定为本科或研究生教材。2000年以来,教育学院共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近10项。学生在全国或省市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体现了良好的素质和风貌。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1956年改名为河北天津师范大学,校址在天津市天纬路。最初设课14门,学制四年,专职教师2人。1931年至1937年共招生180人.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被迫前往西安市,教育系转入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天津旧址。

新中国时期

1950年教育系始设学校教育和幼儿教育两个专业,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并入天津师范大学,与其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教研室组成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1960年天津师范大学改为河北大学。1970年教育系随河北大学迁址古城保定市。五、六十年代,河北大学教育系师资力量雄厚,以刘文修滕大春张述祖等八大教授闻名全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育系被迫停办。

改革开放

1979年3月,经省高教局批复同意,河北大学设立"教育研究室",开始正式恢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1981年成立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恢复招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截止2003年9月,教育系已经拥有四个本科专业(教育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六个硕士点(比较教育学,外国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一个博士点(外国教育史),全系教职工38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6人,在校本科学生346人,硕士60人,博士7人。

2000年10月26日,教育系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电教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教育学院。

2022年2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与保定市妇幼保健院举行了医教协同签约仪式。

学院地位

该院和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同为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的四个创始单位。

该院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开拓者。

该院教育技术全国首批三个硕士点之一。

办学条件

学科体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5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2人,助教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9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占专职教师的47%、89%。教师队伍年龄构成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

八大教授

河北大学教育系师资力量雄厚,以刘文修滕大春张述祖等八大教授闻名全国。

刘文修(教育管理学泰斗)

刘文修(1912.9-),教授。直隶(今河北省)行唐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1947年获亚利桑那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全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教育管理学研究。刘文修先生学术兴趣广泛,尤以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见长。他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入教育生活,躬身践行,学思敏锐,行知益彰,饱览博学,兼容东西,甘醇久酿,厚积薄发,以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为基础,着成《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研究》等专著,精译《教育与日本现代化》、《美国教育学基础》、《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教育》、《学校教导工作的领导》等书。这些专著与译著深入浅出,文理精当,信达博雅,深受学界关注,其中《教育管理学》被多所高校列为研究生考试必读书目。刘先生在国内较早提出学校中观念管理的理念,并对中观管理的特性、工作对象、内容、目的任务和模式等作了系统阐述;他较早对教育督导进行系统研究,把教育督导看作是管理领导工作的主要方式;他先行关注全球教育,忧思人类共同问题,诚解国际沟通合作,倡导倚重发展教育,谋求世界和平繁荣;刘先生注重教育质量的时代精神,强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领导者对教育的责任与作用,认为只有社会安定,政治廉明,经济发展,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宏观管理的科学决策与领导、中观管理(校级领导)的有效运作与指导,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保证和提高微观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

刘文修先生曾任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比较教育研究会和河北省教育管理研究会顾问,省比较教育研究理事长等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曾任编委兼教育管理分支主编。1984年7月出席巴黎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1987年8月在大连市参加第三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学术讨论会,1988年春季应邀到美国依阿华俄亥俄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讲学三个月,1993年6月在北京师大参加中美师范教育研讨会。所到之处,相引为友,言行款款,氛围融融,文辞坦诚,存异求同,真理彰显,友谊续存。

滕大春(外国教育史泰斗)

(1909.10.13-2002.12.16),北京市通县堰上村人。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1932年荣获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生甲等奖学金,颇得师生赞誉。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市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学校改组,应安徽省教育厅之邀,担任安徽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秘书,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成效卓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四川任国立编译馆编审,钻研欧美教育史及欧美教育思想家的名著,著成《卢梭教育思想》。1947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先后获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让-雅克·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滕先生发表专题论文80余篇,1998年出版个人教育文集《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滕大春先生的著作及其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卢梭教育思想述评》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荣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教育史》一书为国家教委“七·五”重点项目,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外国教育通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被学界公认为本学科奠基性的经典学术著作;《外国近代教育史》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胡士襄(心理学家)

资料不详,《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者,部分其翻译的作品请看参考资料

张述祖(心理学泰斗)

(1913年--2009年)中国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

张述祖保德县人。他1934至193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组学习,毕业后任师范学校教育学科教师三年,1941年考入前中央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心理学部,兼任研究助理,1944年获硕士学位;解放前历任前国立湖北湖北师院教育系讲师、副教授,前国立师范学院、前台湾中正大学教育系副教授。解放后他任前湖南大学、前河北区师院、河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1979年升任教授。他一向主授普通心理学,也讲授过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现代心理学史等课。

张教授曾任《心理学译报》常务编委、《心理科学通讯》编委,现任《心理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及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他曾参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的编写工作,并担任该书的副主编。

他曾翻译和参加翻译几种俄文和英文的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有机体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摘自俄文本,科学出版社1965年);《青年初期心理学》(合译自俄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参加翻译,并任总审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萧树滋(中国教育技术学鼻祖)

汉族磁县人,1914年7月出生,2002年1月9日逝世。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萧先生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1947年4月至1949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排除在美留居的各种诱惑和阻挠,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大学(后改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

1982年,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

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中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

学术兼职:他还是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东北师范大学电教系、河北师范大学电教系的兼职教授。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萧树滋教授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长;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

胡毅(语言心理学泰斗)

(1904—1994年),字彦仁,湖南省长沙市人,汉族,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原任河北大学副校长、教授,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届中央民盟委员,河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四届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三届民盟主任委员。

1924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1926年在该校毕业,获得学士。同年转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1928年在该院学习毕业,先后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1929年回国。

1929—1930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1930—1934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

1934—1941年任华中大学教授兼心理学系主任;

1941—1946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教授;

1946—1950年任昆明师院英文系主任兼教务长;

1950—1951年在北京任中宣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

1951—1958年任天津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副院长,院长;

1958—1965年任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1963年兼河北大学副校长,教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没有安排职务,在河北大学外文系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其业务专长为心理学、教学法和英语。1978—1983年任河北大学副校长。胡毅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其主要著作及译著有《中学教学法原理》、《习惯论》、《教育统计学初步》、《中级英文读本三册》、《中级英文补充读本三册》、《教育论》、《斯宾塞论教育》(译)、吴伟士《实验心理学》一章(合译)、《英语自学读物》。

阎国华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资料不详,现为河北大学教授

姜文

资料不详

名师介绍

冯秀琪

汉族鹿泉区人,生于1941年4月。河北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1965年7月,冯先生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工作,曾在电子信息工程系担任“电子线路”和“电视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79年后兼职负责河北大学电教中心的筹建工作,萧树滋教授调到河北大学后,又协助萧先生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1987年6月到河北大学教育系从事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至今。十几年来,冯先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及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教学媒体开发与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年来,冯先生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著作30多篇部,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洪成

男,1963年5月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91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西南师范大学,先后在该校教育科学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任教,担任过教育学历史学相关学科15门课程的主讲,其中有6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作为教研室主任、教育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教学改革与学位点建设,获得教学成果奖励,建立教育史学博士点。曾实际主编《西南教育论丛》杂志,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文科基地的学术刊物,在全国教育学术刊物中有一定影响。由于教学及科研成果较为突出,被授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类二等奖、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4年1月调入河北大学工作,现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扬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比较研究、教育学原理等。迄今为止,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0多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计18部,另有4部著作已完成并即将付梓问世。已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学术研究项目15项,大都已完成,学术论著中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傅松涛

男,教授,博士导师。1957年出生于河北威县。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分配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工作。1984-1987师从刘文修滕大春先生,在职攻读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9月-1991年1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修,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4年评聘为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导师,1997年晋升教授。2000年5月-2001年5月在美国加州圣何俄亥俄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访学一年。现为全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教育学会理事。

科学研究

研究平台

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

科研成就

学院多年来致力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共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核心刊物200余篇,出版或翻译学术专著2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近8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深造,或参加学术会议,并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该院开展学术交流。

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动力,重视提高科研水平也是教育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方针。近年来,本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百余部,在教育和心理学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承担国家级课题近1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整体科研水平在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军地位。

未来前瞻

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优势,积极开展高水平多样化的社会服务。近年来,学院连续承担了“国培计划”——河北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河北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河北省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受训学员规模超过2000余人。继2011年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区域性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后,2012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基地”,从而为学院进一步开展高水平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平台。

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教育学院将秉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加快实现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参考资料

保定市妇幼与河大教育学院签订医教协同战略合作.今日头条.2022-02-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