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廉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0

王仲廉(1903年4月30日-1991年7月26日),别字介人,又名介仁,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中将

王仲廉小时读过私塾,并在萧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毕业后进入江苏省立徐州中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教导团排长、连长,参加第一、二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后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并参加了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阎冯大战。1932年至1936年间,率部参加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台儿庄区武汉市、随枣、豫中等会战。1939年7月,晋授中国国民党中将。随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八十五军军长、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保安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在河南省山东省参加“反共”内战。1947年夏,任第四兵团司令官。1949年去台湾。1960年王仲廉开始担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顾问”。1970年1月王仲廉除役后开始撰写回忆录。1991年王仲廉病逝台北市,享年89岁。王仲廉著有《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903年4月30日,王仲廉出生于江苏省萧县,王仲廉在徐州市读中学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王仲廉与同学王敬久、郭剑鸣等7人奔赴广州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5月,军校开学后被编入第四队,与范汉杰冷欣胡宗南,以及蔡炳炎等同班。同年11月毕业,王仲廉被分到军校教导第二团第一营第一连任三排排长。1925年1月,王仲廉和贾锰山、张世希、郭剑鸣人被派往上海市,协助陈果夫办理黄埔军校在沪、浙、皖、苏地区招生募兵事宜。同年夏天,王仲廉回黄埔军校任训练部特别官佐。1926年4月,军校第四期学员组成军官第二团,王仲廉任第一营第一连连长。

北伐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后,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王仲廉被派赴直鲁军阀孙传芳张宗昌盘踞区域的后方,组织别动队,在苏鲁边境陇海路沿线执行侦察和击敌等任务。次年4月任徐海第二别动队队长,同年5月王仲廉改任补充团第七团第一营营长。不久,王仲廉被提升为第七团团长,旋随部队改编任新编第二师第一团团长。6月下旬,王仲廉部奉命掩护北伐军第一军退回江南,完成任务后坚守在苏北盐城地区。同年秋天,王仲廉调任该师第四团中校团附,仍驻守盐城市。11月,王仲廉所在的独立第一师划归第十七军曹万顺部节制,与第二十六军担任集中掩护任务,经强攻阜宁县和杨集、大伊山之战,击溃张宗昌部,12月19日占领海州和赣榆区。1928年初,王仲廉改任第九军第二十一师补充团第一营营长。1928年7月,第九军缩编为第三师,王仲廉任第九旅第十七团第一营少校营长,部队先后驻防苏州市、常州、宜兴市等地。

参与新军阀混战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兵分三路围攻新桂系控制的武汉市地区,王仲廉部随第二路军刘峙为总指挥沿长江西攻武汉。5月王仲廉任中校团附,6月升任第十七团团长,同月十七团改为十一团,王仲廉仍任团长。10月蒋冯之战爆发,王仲廉部参加了讨伐冯玉祥西北军之役。12月9日,王仲廉率部随第二师自汉口开抵浦口区,与石友三战于滁州市,石友三部败退河南新乡。1930年5月蒋阎冯大战爆发,王仲廉率部征战于鲁南、豫东。11月,王仲廉升任第六旅副旅长兼十一团团长。1931年7月,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收编的石友三部,在平汉线起兵反蒋王仲廉随刘峙讨伐石友三,石率残部败逃山东省。此役后,王仲廉率部驻防河南信阳。

“围剿”工农红军

1931年秋,蒋介石以15个师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王仲廉任第二师第四旅少将旅长。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王仲廉的第四旅作为预备队,被急调参战后,王仲廉旅第八团大部被歼。战后,王仲廉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少将师附,负贵督训该师学兵连。1933年1月,王仲廉调任第二师第二六七旅旅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于5月2日至6月13日发起七里坪战役。驻守七里坪的国民党第十三师万耀煌部与驻守红安县的王仲廉旅不时调整部署,中国工农红军数次猛烈攻击,都久攻不下,加上红军严重缺粮,最后被迫撤离战斗,红二十五军和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同年秋,王仲廉部随八十九师调赴江西省,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3年12月王仲廉升任八十九师副师长。1934年2月,王仲廉任八十九师代师长,继续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8月王仲廉部攻占红军坚固的贯桥和绎前据点,从而使中央苏区的东线和北线屏障被毁。12月,王仲廉任八十九师师长,随后奉命“追剿”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王仲廉师参加“围剿”湘鄂赣边区。1936年4月,王仲廉率八十九师随汤恩伯十三军从陇海铁路渡过黄河,先后进至撞关、绥德县。12月移驻绥远集宁。

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2月,关东军扶植古德王成立伪蒙古政府,多次进扰绥东。11月中旬,日军又在田中隆吉指挥下进犯红格尔图,企图打通绥东门户,西窥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国民党华北第七军团总指挥傅作义,不顾蒋介石的阻挠,成功地进行了绥远抗战,于11月24日取得百灵庙大捷。时驻绥东的王仲廉部在汤恩伯指挥下协助傅作义部参战,赶走了德王。七七事变后,十三军编入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移驻南口布防。1937年8月,日军由北京西山向南口镇猛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十三军奋起反击。王仲廉率八十九师依托山地,凭险扼守,顽强抗敌,与日军激战20天,战况惨烈,全师官兵伤亡达6000余人,南口失陷。同年9月,八十九师移向冀豫边境。10月,日军进犯晋中市,王仲廉奉命率部驰援太原市,参加会战。太原沦陷后,汤恩伯第十三军扩编为第二十军团,辖第十三军汤恩伯兼军长、第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第八十五军。不久,王仲廉升任第八十五军军长军团南调至安徽县集结。

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打响。3月9日,李宗仁命各部对撤守峰县之日军展开攻击,王仲廉指挥八十五军向西北猛插,采用“精兵夜袭”战法,一夜之间攻占九山,将日军歼灭随后移师邦县以北,组织阵地防御。台儿庄大捷后,王仲·廉以战功获青天白日勋章。5月李宗仁放弃徐州会战后,王仲廉部西撤至开封市。7月,王仲廉部由豫南调赴江西省,参加武汉会战武汉市沦陷后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整补。1939年春,八十五军改为甲种编制,辖第四、二十三、九十一师。7月,王仲廉晋中将,1940年2月去重庆市受训,兼任中央训练团陈诚王东原先后任教育长刘珍任主任秘书第七期第二大队大队长,4月返回南阳市

1940年11月,王仲廉升任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率部驻守象河关及妆南以东地区。1941年8月,改兼鲁苏边区游击总指挥,率部开往徐州市附近抗敌。1942年初王仲廉改任鲁苏豫皖边区第二路挺进军总指挥,5月兼江苏保安处处长,10月兼任安徽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该区保安司令。1943年2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徐海行署主任,4月升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11月调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中会战,王仲廉率部在新密市、马驹岭反击来犯日军,迫敌陷于守势后又在禹县、襄城县许昌市等地与日军激战。会战失败后,王仲廉率领的三十一集团军总部直属部队被地方武装包围在一个土寨子中并缴了械,王侥幸逃脱。1945年3月王仲廉的三十一集团军在内乡县丹江一带作为第二线兵团抵抗日军。4月,该集团军第八十五军在西峡、魅门关等地逐次抵抗,在魅门关歼灭日军一一零师团长以下4000人,受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的嘉奖。5月,王仲廉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候补中央监察委员。9月,王仲廉参加了郑州市受降典礼,随后率部进驻豫北。

内战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十一集团军改为整编第二十六军,王仲廉任军长。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1月,王仲廉率部由河南新乡北进。同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滑县战役,迫使王仲廉部东援,打乱了王仲廉部北进的计划。12月22日至次年1月1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于发动“巨野金乡鱼台战役”,迫使王仲廉、王敬久两部徘徊于大名以南的清丰县南乐县观城镇地区,王仲廉部一度攻占范县,通近老黄河,企图逼野战军回援。巨金鱼战役后,王仲廉部被迫撤退并抽兵向陇海路增援。1947年4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淇县并围攻汤阴县,王仲廉以4个半旅组成第二快速纵队,沿平汉线东侧北援,4月18日被全歼,5月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汤阴,王仲廉部被迫撤回新乡市安阳市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王仲廉改任第四兵团司令官。随后王仲廉增援第二兵团不力被撤职并交付军事法庭审判。虽经汤恩伯说情,被判无罪释放,但此后再也没有得到重用。1949年春,王仲廉携眷去台湾。

晚年时期

1960年王仲廉从部队退役后开始担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顾问”。1970年1月王仲廉除役后开始撰写回忆录。1978年12月王仲廉出版了《征尘回忆》,随后又继续撰写续篇。1991年6月王仲廉因跌伤住院治疗,1991年7月26日王仲廉病逝,享年89岁。

人物成就

南口阻击战

七七事变后,十三军编入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移驻南口布防。8月,日军由北京西山向南口镇猛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十三军奋起反击。南口会战王仲廉率领的89师是13军的主力师,下辖两个旅4个团,负责南口正面防御作战,防线从得胜堡至苏林口一线。从8月7日两军交战,到8月26日王仲廉部奉命转移,王仲廉率八十九师依托山地,凭险扼守,顽强抗敌,与日军激战20天,战况惨烈,到21日89师4个团的兵力剩余已经不足1个团,仍拼死坚守了5天。南口会战王仲廉的89师官兵伤亡达6000余人,南口失陷。由于此战的出色表现,王仲廉的89师529团被誉为抗战初期的“四大名团”之一。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打响。王仲廉所在的第二十军团编入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序列,向枣庄市、峰县日军侧背袭击,以配合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扼守台儿庄阵地。3月24日,日军猛攻台儿庄,孙连仲部三十一师池峰城部拼死防守,与日军血战达半月之久。李宗仁命二十军团南下增援,该军团在郊城以西、向城以东的胡王山、禹王山一带与日军互相延翼包围,形成胶着状态,延迟了对台儿庄的增援,但滞缓了日军攻势。4月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至7日晨全歼进攻台儿庄的日军谷支队。9日,李宗仁命各部对撤守峰县之日军展开攻击,王仲廉指挥八十五军向西北猛插,采用“精兵夜袭”战法,一夜之间攻占九山,将日军歼灭随后移师邦县以北,组织阵地防御台儿庄大捷后,王仲廉以战功获青天白日勋章

创办教育

1942年初,台儿庄战役后,王仲廉将军移师皖北、豫东、苏北、鲁南一带设防,将指挥部设在太和县。奉汤恩伯之命,王仲廉在太和创办了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招收1920名学生,共40个班级。高中、初中部设在校本部(今太和中学),师范部设在徐禅堂,女生部设在徐寨,后迁到太和城内徐家祠堂,职业部设在附近农村。1942年9月,教育部批准将鲁苏豫皖边区战时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并命全菊圃为校长。1944年10月,学校奉命西迁蓝田县。国立二十一中前后只存在几年,却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萧县籍学生就有2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著名画家卓然等,都曾就读于此。

个人荣誉

人物作品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王仲廉师长,他有强壮的体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坚实的脸,师部设在居庸关山洞里,一列火车作了办公厅,他本人和两位旅长四位团长,都在前线指挥,炮弹曾把他的头打伤了,若不是还有一个钢盔戴在头上,就不堪设想了。战争剥夺了他的睡眠的权利,又瘦又黑表现着他是一个为国宣劳的忠勇的将官。(《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国民革命军13军军长汤恩伯巧借汉代抗击匈奴的“龙城飞将”评价王仲廉)

人物轶事

一线指挥

台儿庄大捷中,王仲廉亲往第一线指挥,在指挥过程中,日军的一发炮弹落在距他四五步的地方。他的侄子王中正,家乡随从张长思、张长信、王清廉大惊失色。万幸的是,落地的是一颗哑弹。王仲廉毫无惧色地说:“小鬼子的炮弹怕咱,不敢响。”一颗流弹洞穿了他的军衣褂角,他也浑然不知。4月6日午后,敌我激战正酣之际,王仲廉抵达89师267旅指挥所谭庄,立即登上楼,用望远镜向台儿庄方向搜索,发现日军三三五五断断续续向南洛、北洛疏散移动。王仲廉判断,日军似有退却的迹象。立即用电话通知下属炮7团,向后移之敌猛轰。534团在炮火掩护下向敌发起攻击,日军后卫强烈抵抗,其余在王部炮击下向北溃退。王仲廉判明敌人退却无移,立即用电话向军团长汤恩伯报告:敌人已开始总崩溃。此时是下午4点整。后来王仲廉常对友人说:“台儿庄胜利之花,开在4月6日午后4点。”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在1939年3月被河南安阳农民吴希增在武官村北偶然探寻到的。当时大如马槽的大方鼎的口朝向东北方向,横斜在泥土里。不过最初发现时它只有一个鼎耳,另外一只怎么也没找到。当时安阳市已被日寇侵占,村民为了不使后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将它重新掩埋起来。抗战胜利后,安阳农民在1946年4月又将后母戊鼎重新挖出。后来,驻安阳军事当局总司令王仲廉,将存放于古物保存委员会的大鼎派人押运至南京,敬献给蒋介石作60大寿贺礼。当时中央政府正打算建设“中央博物院”,蒋介石便将该鼎送给中央博物馆并进行展出。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展览,大鼎首次在南京公开展出。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曾欲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难于搬运等原因而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大鼎一直存于南京博物院

参考资料

..

..

..

..

..

王仲廉.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2-03

【专栏】抗日名将王仲廉轶事.萧县发布.2024-02-03

..

..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