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岱 :河北张家口涿鹿县的历史遗迹

更新时间:2024-09-21 04:31

保岱是位于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南的一座古城,距今有近5000年历史。河北省涿鹿县古城保岱的名称至少有七个以上,按时间顺序来排,三千二百年前上古舜帝在此建都时名保岱镇。两千二百年前西汉在此置县时称潘城。一千七百年前的北朝时仍名宝带。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改为怀戎县。一千三百年前唐初设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妫州。九百年前的辽宋代仍称宝带。七百年前的元朝改为保岱。五百年前的明朝时又称舜乡堡及至清代,现代名保岱。由宝带演变到保岱,几起几落,数沉数浮,其间包涵了多少回归与迷离,多少敬畏与无知。

保岱简介

关于舜乡堡的记载,清人杨桂森在他所修的《保安州志考辩》中记:“下洛城即保安州城,古潘县为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已故的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所著的《黄帝史迹涿鹿、阪泉、釜山考》一文中的第四节《潘城、州、釜山考》中曾两次提到:“古潘县为保安西南之舜乡堡。”“保岱乡即清之舜乡堡。”

清朝时保岱名舜乡堡,即保岱是虞舜帝的故乡已确凿无疑。

首先,一个地方名称众多,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所经时间漫长,阐释历史遗迹悠久,也注解了这方老土的兴衰成败。保岱不是一个只有几百年阅历的浅显的普通村庄,它拥有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文化积淀。它曾经是伟大的帝都,曾经是县州所在地,也曾经被火烧水刮的残损破败。它是华夏民族发展史上的一页五彩的典藏,不论地面上仍然屹立的几段老城墙,还是土层里埋着的砾石器与残陶片,以及地表上的银砂石,还是众多的名字称谓,都值得后人深刻研究,细细开掘。

其次,舜乡堡是保岱众多称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明清两朝时保岱并不叫保岱,而是称舜乡堡,即那时的人都知道这里是虞舜帝的出生地。这是众多称谓中最动人心的一个称谓,最能证实保岱曾是虞舜故乡的一个称谓。尽管到明清时,保岱古城已经沦落为一般村堡了,但是那时的人们都不敢忘记圣贤虞舜,以孝治天下的明君大舜。清代的仁人杨桂森拨开重重的迷雾,清清楚楚地在地图上标明舜乡堡三个字,毫不疑惑地澄清了这个史实。标明那时的人们对尧舜的怀恋,对这方古土的敬重,对远古圣贤的缅怀。虽然不是城而是堡,一个堡字,说明这里曾经是森严壁垒的城堡。

关于舜乡堡,数百年来的政治演变与权势践踏,战火洗礼和兵掠戮,文化涂炭加建筑拆迁,这里的众多庙殿都在民国时拆庙房盖学堂的大变革中摧毁,碑碣统统压在了公家盖的房基下。文革期间再次砸碎了绝大部分的文化遗存,其它的标记早已找不到,只留下志书上这三个字。幸运的是北京大学王北辰教授来过,写出了考证这方古土就是汉潘城、唐妫州、清舜乡堡的珍贵文章。拨开了重重迷雾,确认了这方山水的历史价值。当然,三个字足够了,足够充分证实保岱是舜的出生地与初都的记载是真实无误的了,足够说明一代又一代人对于这块古土的敬畏。

从黄帝城到舜乡堡再到奉圣州,涿鹿县曾经是三皇五帝的发祥地,是上古圣人的诞生处。保岱也是一座与黄帝城同样重要的上古的帝都古城。虞舜不是别人,正是黄帝的九世孙。虞舜号虞朝,一说姓申屠,一说姓姚,一说姓妫,名重华,因为他有四个瞳仁。他本是宝带乡间一个普通平民,亲生母亲早亡,失明的父亲是个糊涂人,续娶了个妻子是个妒妇,她又生了个儿子名象,三人一起排挤舜,一心要治他于死地,独吞家产。因为十分孝顺父母,大舜一而再地躲避灾难,使三人的伎俩不能得逞。他的孝名天下皆知,被尧的四岳推举为尧的继承人,先辅佐尧三十年,称帝后在位五十年,老年时把帝位禅让给治水的大禹。就是这位大禹把舜放逐到南方苍梧山,开始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帝位,结束了伟大的禅让制,掀开了罪恶的世袭制,把华夏民族带进了宿命论唯心主义泥淖。所以大禹除了治水之外,没有其它功绩留于后世。

自明清以后,保岱古城一直是人民公社和乡政府所在地,有国办粮库、电影院、供销社、商店、国办中学、小学、国办邮局、信用社,流水般的聚集与熙攘,流水般的繁华与兴盛,流水般的消逝与飞散。

能证实舜乡堡的就是那巍峨的,底阔两丈顶宽一丈的黄土堆垒的老城墙了。在《保安州志》里,多处提到保岱,甚至连黄帝城,黄帝泉都在保岱,涿鹿山也在保岱南。所以,旧时保岱的一座大影壁上就有“涿鹿高照”四个大字。

当地的老年人们都记得并向后人讲述这里从前是涿鹿城,有竹有鹿,舜帝骑着梅花鹿四处巡行,督促人们及时耕播、下种、收割。那时,脚下肥美的草甸水泽旁安闲地舞蹈着大群的翠鸟科鹤凤,头上景泰蓝色的天空飘着棉白纯净的祥云,河滨到处堆着烧好的各种形状的陶器,河中游动着五色鱼。那时的舜都古城是何等的如画风光啊!这是他们从他的老辈人那里听来的故事,人人都说保岱从前是个出宝的地方,是个出圣人的地方,是个与唐尧虞舜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方,让一辈辈人自豪地向外人夸耀。

保岱古舜都文化开发与景点设置建设规划

作为古舜都,保岱已有四、五千多年的历史。做为汉潘县,保岱也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到唐设妫州也有一千多年。保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影响面大。是舜日尧年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片圣地,虽然历经无数次朝代更替与政治变革,曾灿烂辉煌,也曾残破没落。但是至今仍然闪烁着炎黄尧舜的圣辉,他们在此治水、垦田、农耕,特别是大舜以“孝悌”治世的人性光泽,千秋辉耀,至今让世人缅怀向往。

保岱的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1)五千年前,黄帝在此治水,称此地为翠妫州。《河图挺辅佐》记载:“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州,大鱼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备。”

(2)尧舜时,这里仍名翠妫州。《龙鱼河图》记载:“尧时与群臣贤智到翠妫之渊,大龟负图来出授,尧敕臣下写取,写毕,龟还在那里。”

(3)西汉时,在此设县,名潘。北齐隋朝改怀戎县。唐改妫州治。《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汉初在此设县治,名潘县。东晋十六国时撤销,改属广宁郡。建县约五百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称妫州。”《涿鹿县志》涿鹿建制篇中记载:“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这里属涿郡怀戎县(县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贞观八年,怀戎县改为妫州。”《陕西桥陵整修纪要》记载:“(涿鹿县建制沿革)燕国时,属燕州广宁郡,州治在下洛县。仍置涿鹿、潘县。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怀戎县(治在今保岱),同时废广宁县、涿鹿县。隋为怀戎县。唐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那时涿鹿县被废,一切由妫州怀戎县管理,妫州治在保岱。截止李恒长庆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妫州治所在地。”《辞海》妫州条:“州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怀戎县(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县县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河北张家口市市、宣化区、怀来、涿鹿县及北京市延庆区地。”

(4)唐、宋朝时改保岱。《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唐朝河北道南部妫州》与《宋辽时代西京道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妫州迁移到旧怀来,妫州改称保岱镇

(5)元朝时改保岱。《元朝时代中书道上都路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宝带改称保岱。

(6)明朝时改称舜乡堡,清朝末年恢复保岱。《保安州考辩》记载:“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于协阳关山谷的北口。”据本城老知识分子,年过古稀的张宇希先生介绍,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时名舜乡堡,南北一条大街,东西六条小巷,注册为舜乡堡。堡门上有“舜乡堡”三个大字。清朝后期把其余四个自然村(拐角、后庄、坝口、南五村)统称为保岱。岱,绿色。保岱二字,意思是即像泰山一样长留、安定,又是树木葱郁的好地方。

综合以上的历史沿革,舜都保岱古城已有不止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是在五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的风水宝地,山青水秀,黄帝在此治水,神农炎帝在此垦田,天下第一大孝的虞舜出生在此,并住在妫水畔。尧舜时又在此建都。汉时置县,唐时置州,明清时仍称为舜乡堡。是与黄帝城一样,中原地区民族最古老的首都之一。因为拥有炎黄二帝的大群遗址,也有尧舜等上古圣人及贤明帝王的故乡与都城,涿鹿县才在宋、辽时改称奉圣州。翻开西汉晋朝北朝隋朝地图,在该城附近都标有舜庙。古城北三里处的大历山上还有尧庙、舜父叟祠。保岱古城是一处气象万千的名胜之地,处处闪耀着三皇五帝的光泽,曾有一代代懂得华夏历名的后人慕名前来膜拜,领略尧天舜地的圣人情怀,感受尧舜创建的太平盛世遗风。

文化遗址

舜都古城内外及方圆几十里炎黄尧舜遗址遗迹众多,是难得的帝舜故乡及尧舜古都,三皇五帝出入的圣地家园。上古时,舜都城北还没有窑子头村,据《保安州志》记载:“隋初怀戎县武官唐千在此告老,依山凿洞,砌石为家,取名窑子头。”所以,窑子头村建于隋朝。之前的大历山釜山广域市夏朝建的尧、舜庙,瞽叟祠以及汉唐以来修的鸿蒙寺都属于古舜都所有。(当地也有传说,说舜的母亲握登姓姚,生在姚墟,窑子头就是姚墟或姚墟的一部分。所以,也有人认为舜的出生地是窑子头。在四倾梁的四百亩地侧有一条沟名姚家沟,传说也是舜的母亲据登的家乡。)

尧舜留下的来的众多遗址有:

(1)历山。又名烈山区、厉山。是炎黄二帝焚林垦田处,大舜耕田处,在釜山西,龙门山四顷梁一带。《全本史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坑洼)。一年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市。”《括地志》记载:“舜耕历山。”《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2)釜山广域市。釜山在历山东省,的窑子头村西北。是黄帝合符处。《史记》记载:“轩辕之时,北逐荤粥(读雨),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县之阿。”“釜山在怀戎妫(读归)州北。”唐《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记载:“黄帝合符釜山。”《察哈尔通志》记载:“釜山在涿鹿县西南,距城三十里。”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发在《北京文苑》上的《黄帝史迹考》中说:“……从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广域市应是保岱古城北几里处的某山。之情理,所谓‘合符釜山’这一政治活动,即使是在山上举行某种仪式,而其主要实质性活动也应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测,现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黄帝与各部族(万国诸侯)集会、活动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开辟甚早,到了汉代乃于其地设置潘县。”

(3)潘城。(尧舜时首都名,一说是汉县城名)《水经注》记载:“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记载:“下洛阳市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大历山,山上有舜庙。”《涿鹿县县志·古城遗址》记:“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夏以后,潘城为冀州区地域。”《黄帝与中华文明》记载:“古之尧舜都潘城,在前后汉置为潘县治……取妫水河之名为妫州,曰‘妫州’,领县一,为怀戎。州、县之治都在潘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在古城东南的土崖下挖出绘有花纹的古房墙,埋在地下三米处。

(4)潘泉。(妫水之源头,舜时饮用与浇灌水泉),又名龙湫、龙潭。《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妫州有妫水河,水出于城中。”《保安州志》记:“龙湫,即潘泉……在保岱堡,为州八景之一。”“保宁山塔不可毁,保岱龙潭不可开。”传说黄帝时,妫州有九个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滥。黄帝带人到此治水,他们用大石头凿出九个大石盘盖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黄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盘上凿开一个海眼,即盘泉、潘泉的由来。

(5)妫水。(舜都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的一条河)《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住地……舜为庶人,尧妻子二女,居于妫(妫水边弯曲的地方,读瑞)”《史记》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舜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魏土地记》记:“妫州妫水河,水源于城中。”此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后来成为一条主街,即保栾路村内段。

(6)舜井。《魏土地记》记载:“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记:“舜井在州东南七十里舜乡堡。”传说舜的后母是个没有见识的妒妇,她为了给自己生的儿子象霸占所有的财产,就一再怂舜父即糊涂的瞽叟陷害舜,让舜下井去掏井,舜刚下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企图制舜于死地。而大智的舜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在井壁旁挖好了一个逃生口,逃了出去。古城中有古井多口,因为早已不用,被覆盖废弃。

(7)舜乡堡。(虞舜的出生地,即堡里)宣府《通志》记:“舜井在州东南七十里舜乡堡。”《延庆区历代建制沿革》记:“妫为舜墟,传说潘县曾是舜都,珠宝地带,名曰保岱镇,后演变成保岱。”

(8)尧庙、舜庙。《魏书·世祖纪》记载:“拓跋珪拓跋于天兴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宫市,遂如广宁县,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拓跋焘于神(此字鹿字下面加个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祀帝尧、帝舜庙。《魏书·礼志》记载:“拓跋睿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山、桥山、祭黄帝、尧、舜庙。”《辽史·圣宗纪》记:“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奉圣州永兴桥山黄帝庙、历山尧庙、舜庙并得修缮。”《涿鹿县志》记:“夏,建舜庙于大历山。”

(9)瞽叟祠。(舜父庙)《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

(10)二妃坛。(二妃,即尧二女,舜二妃)祭祀处。《史记》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11)舜宅。(虞舜居住处)《史记》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12)汉潘县城。唐妫州城。(古舜都西南)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记载:“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13)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从西汉到辽宋朝时的区域图上看,潘县北都标有清神台。到元朝时清神台改成辛庄子村。《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辛庄,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后被兵贲所毁,改名辛庄子。”据辛庄村老年人讲,此神台为一丈多长的大石桌,在旧小学院中,神台有护法神,很灵验,后来被居民盖房埋没。

(14)蚩尤墓。《涿鹿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传说今潘县古城西侧那个黄土丘为蚩尤墓。”当地人传说蚩尤黄帝斩杀在历山下,就埋在这里。所以窑子头村原名要斯头,要子头。蚩尤墓原来有四个高大的封土冢,称东四疙瘩,只剩下一个。

(15)鸿蒙寺。《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釜山广域市,又名历山,位今涿鹿县保岱乡保岱村(古潘县遗址)西北三里,窑子头村背倚处,因山中诸峰状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庙(废墟中砖瓦纹饰秦汉以前建筑)。历朝帝王将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姓诸帝为频。唐时扩建改设‘天齐’、‘玉皇大帝’、‘太极’等庙殿,总称鸿蒙寺,僧众数百。香火鼎盛。明初毁于灾火(潘城同期被山洪冲毁)。该遗址周遭10余亩,人称‘转香壶’,其上瓦砾成堆,庙迹可辩,龙雕石块俯拾可见(先为合釜地,后为舜庙遗址)。其上有一块宽长米余的石板和一块边长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础)。”鸿蒙寺有几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印证“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的古话。

(16)丹地。《黄帝黄帝在涿鹿》记:“‘转香壶’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传为当年举行合符仪式时万国诸侯朝拜黄帝之所。”

(17)舜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保栾路称舜道。

(18)银砂石。又名硫球石,古人炼银剩下的矿渣。保岱古城道路上、田地里到处皆有,尤其以西边为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人曾开着大汽车来收走许多,俯拾皆是。因为挖银炼银,保岱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财主,他们为富不仁,造下滔天大罪,被玉皇大帝派人一把天火烧了鸿蒙寺,一场大水刮了保岱城。古城留有多个版本的火烧水刮传说。传说就因为被天遣,保岱古城被废弃,天宝妫州怀来县(清朝夷军城)。

(19)镇潭寺。(西城墙下)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记载:“又据《保安州志》载,清代舜乡堡(保岱堡)有镇潭寺,其下有泉,保宁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与井通。虽然寺、塔、井早已不存,但这些记载表明古城内过去的泉水量比现在丰富的多,其穿城而过的小河正相当于潘泉故渎。”

(20)舜池。(鱼池)《保安州志》载:“舜池在州南七十里。”

其它遗址

(1)古碑。现立在村南龙王庙院,不知什么原因,上面文字全部被划掉。另两块压在旧小学大礼堂门槛下,磨得光洁滑溜,角上依稀还有几个字。(原镇潭寺内的大石碑。)

(2)百年历史的高小学堂。1913年,桑干河南42个村共同兴建,在拐角龙王庙旧址上,拆了镇潭寺改建,据说还有一些石碑压在房下面。

(3)明清旧建筑。几所大院。拐角陈家大院、张玉川大院,朱汉州大院,郝礼大院,朱明州大院,后庄李大公大院,赵家大院,堡里王尚山大院,董家大院,张家大院等。

(4)半个世纪的国办中学。

(5)岱庙、周武庙、城隍庙、护都庙等众多庙宇遗址。

(6)人民公社址。(原古城东花园)

(7)汉代孙悟空,曾被水刮到董家房,丁桂全书记找回。

(8)小学门口的上马石,已埋在土中。

(9)古堡地道。陈家大园暗道。(粮库下面)

虞舜创制的乐曲与歌词

《思亲操》

涉彼历山兮崔嵬,

有鸟翔兮高飞;

思父母兮历耕,

日与月兮往如驰。

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卿云》

卿云烂兮,

纠漫漫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南风》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从舜帝做的歌曲,读出他的善良与帝王胸襟。让人读之下泪。以上歌曲可以书写在墙壁上,广泛宣传

古老传说

《黄帝制衣》

轩辕与嫘祖自小儿就相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十五六岁的时候,还一起上山打翅果油树,摘野果。可是后来,有好长时间二人没有见面。原来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衣服,只是冬天裹兽皮,夏天围点树叶遮羞。尽管这样,仍然免不了袒胸露体。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也不多么在乎。可是嫘祖与众不同,她觉得二十来岁大姑娘遮羞不严,被人看见怪难为情。为此她就处处回避着轩辕。时间短了还好说,时间一长,心里怪想的,她就来到轩辕住的窑洞里去找他。

嫘祖来到窑洞门口,向里一望,见黄帝蹲在几张兽皮旁冥想,想一会儿还在兽皮上比划比划,就连嫘祖走到他跟前时,他都没有发现。嫘祖指着地上的兽皮问轩辕:“你这是干啥哩?”

轩辕闻声停住了手,望了望嫘祖,兴奋的叙述起来。他说他要为人们裁制“衣服”。并向嫘祖指出哪个是“袄”,哪个是“裤”,哪是大襟儿,哪是袖筒儿,然后再连缀起来,这样就不露肉了。

嫘祖听着又激动,又钦佩。也就动手帮助轩辕,用石刀一起裁出袄和裤来。然后再用一种结实的藤草连缀起来。人类第一件简单的袄和裤就这样做成了。嫘祖穿在身上很高兴。黄帝打量了一番也很高兴,俩人互相望着望着都笑了。

嫘祖虽然钦佩轩辕为民制衣,但那毕竟是粗笨的皮衣啊!冬天天气寒冷穿上还好,可是夏天就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她很想为人们再制件夏季衣服。但到哪儿去找那又薄又软又轻的材料呢?她想啊想啊,想了几天几夜,也没想出那种需要的东西。

一天,她上竹鹿山去采野花,在回家的路上,她爬了两座山,

绕了三条沟,来到一处山湾湾,只见这里白花花长满着一种结有一小球儿的植物,她觉得新奇,就顺手揪下一团来,摸一摸细软软,喧呼呼,拉一拉还能拉出一缕缕白丝线儿来,捻一捻就捻成了一条线。她高兴极了,想用它代替那种细藤缝缀衣服。她倒掉了篮子里的黄花,揪了一堆白球儿装回家中。

后来,她又同轩辕一起发明了中原地区最早的石纺轮和木梭织布机,纺线织布制出了又柔软又轻便的衣服。

讲述人:刘文治,男72岁。保岱乡保岱村农民。1986年9月搜集于保岱。

记录整理:顾胜勇。

黄帝治水

上古时期,涿鹿县这地方到处是水。桑干河、洋河在这里汇集,官厅山峡又险挡住了流水去路,低洼地方是大湖,平川区地方是水泽,只有丘陵和山地才能住人。潘泉地方(今保岱)虽然地势不低,可有九个大海眼直通海底,常年咕嘟嘟地往外冒水,弄得人们也是土地沥涝无法耕种,道路泥泞难行走,男女老少都发愁。

轩辕黄帝被人们推举为首领后,对消除水患非常着急。他一次次地到潘泉边来察看。心想,大江大河难以堵塞,那海眼只要用大石盘压在上面,水就不会再往外流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嫘祖说了,嫘祖认为行。他和当地百姓商议,大伙儿也都说行。于是黄帝就命人到山上开采巨石,凿了九个方圆九丈九尺、厚九尺九寸的大石盘,稳稳当当在压在九个大海眼上,果然,海水一点也不再往外冒了。慢慢地,地上的水泽也干了,露出了不少耕地,路也好走了,村落也建在这平坦的地方,这使黄帝非常高兴。他觉得人力也是能够治服自然的,天下是能够治好的。

可是过了两年,天不下雨,地里寸草不收。人没得吃,马没得喂,遭了饥荒。黄帝一看这个情况,后悔不该把九个海眼全堵住,应当留下一个。便又命令石匠将其中一个堵海眼的大石盘,在中间凿开一个眼儿,接着他又让人们开了渠沟,将水引到田里浇庄稼。这样,地也能种了,水患也除了。这个凿开的海眼,就是后来保岱村中的“潘泉”。人们为了纪念黄帝治水的功德,就在这里盖了一座庙,叫:“镇潭寺”。

讲述人:董纪昌,男,81岁,保岱乡方家沟村农民。1986年9月搜集于方家沟

记录整理:杨云

笔架和笔架山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墨笔砚,人们传言记事咋办呢?就砍了竹子,用刀刮出白茬儿,在那上面用刀子划上各种图形——山就刻个山的样儿,水就刻个水的样儿。可是刻的样儿一个一个样,极不统一。黄帝黄帝平定天下后开创文化,首先就让仓颉专管这项工作,造出了一套统一的“象形文字”。

有了字儿,用刀往竹板上刻还是挺费事。有一回,轩辕黄帝到窑子头察看民情,见到烧陶的工匠们用一根细竹子辟开头,夹了兔毛的刷子一样的东西,蘸了泥水水往要烧的盆盆罐罐上涂釉子,就思谋用这种东西往竹片了写字,不是比刀子刻字更省事多了?后来,他就叫人们这么做,并在长时间的写字过程中,发现黑颜色写到白竹片上最清楚最醒目,渐渐使用起了松烟,这样就有了最初的笔墨。人们说笔是秦始皇时候的大将蒙恬造的,其实他只是在原始笔的基础上,来了一番精致的改造罢了。

有了笔和墨,传言记事方便极了。但是,蘸了墨的笔往哪里一搁,哪里就染得一片黑塌糊涂,看着很腻歪。有一天,黄帝和仓颉出城散步,偶尔抬头朝西一望,瞅见一座山,三峰并立,中间的一个挺高,两边的两个山峰稍微矮一点,三个山峰中间两个山凹儿,心里猛一动,他想:要是做这么个东西搁笔,把笔头架起来,既不挨桌案,又不朝两边滚动,不是挺好么?仓颉见黄帝两眼盯着这座山在沉思,就问他想啥心事哩?轩辕就把他的想法说了。仓颉很是赞同,并告诉轩辕说,他统一“山”字的写法,就是按照这座山的形状搞出来的。轩辕听了很高兴,他立即用泥捏了这么个笔架的东西,后来又叫工匠制成木的、陶的,起名叫“笔架”。并由此称涿鹿城西那座三峰并秀的山为“笔架山”。

讲述人:赵义贵,男,55岁,保岱乡保岱村农民。1986年9月搜集于保岱。

记录整理:杨云孙向东、顾胜勇

摘自1987年版的《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一书。

舜都古城保岱蕴藏宝物多

河北涿鹿保岱古城在上古炎黄尧舜时名翠妫州,汉时名潘城,在唐代曾名保岱镇,元朝改保岱。

宝带的意思就是珠宝地带。《延庆区历代建制沿革》记:“唐贞观八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妫为舜墟,传说潘县曾是舜都,珠宝地带,名曰宝带。后演变为保岱。”保岱在一千多年前曾名宝带,就是因为那时挖出银矿,家家炼银,户户发财,人们有了钱开始为富不仁,被水刮火烧成为废墟的。

保岱有宝,这是真的。我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保岱有宝,三口金锅露着沿,三把金露着(读判,提梁)。”故事传了几百年,金锅、金镢始终没有露面。然而,却经常有人从地下土中或城墙下刨得金银,挖出文物,虽不够价值连城,却每每引起一番震动。

古城内随时有金银出现

保岱后庄村有个叫刘志远的农民,为人忠厚老诚,勤奋劳作,每天早起拾粪,饭后下地,由于不好吃懒做,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殷实。“四清”那年,突然给他戴上了富农帽子,不少人为之愕然。后来大家才知道,有一年冬天他在“镇潭寺”附近拾粪时拾到一个宝物,他悄悄地揣在怀里,回家后连至亲的妻子也没有告诉,就托词去了宣化,用宝物换了现金。具体换了多少钱?这是个什么宝物?是金饼还是银锭,他始终没有对人讲过。“四清”时才查出他用这笔钱在涿鹿县城南关、土关门内路西买下三处店院,三十多间店房。买下这么半道街的店铺,绝不是一块白银可以办得到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古城留下了一个不解的迷。此后,古城人更加确认保岱有宝不是妄言。虽然金锅、金镢只是有点夸张的传说,宝物确是有的。并不断被人捡到。

一九六二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从古城东墙外果园内刨出一个五十两的银元宝。那天早上我和王尚斌到队房找活,队长祁生贵说:“有两俱牲口在东园耕地,准备种豆,地下面有树根,耕不动时你俩刨一下。”我俩就带了镢头、筐来到果园。我跟了王佃富大叔,耕了一会大叔喊:“有一个‘拦路虎’,快来刨一下。”我刨着刨着突然听到当的一声,刨出一个包裹严密的硬东西。打开一看是一个大元宝,上面铸有“光绪通宝”四个字。大叔说:“这是一个五十两的马蹄银。”我把它刚放到筐里,王尚斌三哥就过来了,他拿起元宝说:“光绪时期的元宝多是假的,我认得一个银匠,让他给鉴定一下,看是不是真的。”说完拿上元宝走了。他刚走,两个赶牲口的,一个看园的三人一齐过来责问我:“你刨出的元宝,为什么让他拿走,快去要回来,山坡跑鹿,见者有股,不能让他独占。”我一听这么多人争这个元宝,王尚斌拿走了,就等他处理吧,因此始终没有去追讨。后来,有人把此事反映到公社,当时公社潘书记讯问元宝去处,王尚斌说:“银匠鉴定是假的,我把他扔到枯井里了。”此事无人认真追究,只是成为新闻纷传一时,慢慢地也就销声匿迹了。

一九八零年秋天,保岱河沟村的王尚来盖新房,码好地基后,雇人从张家口堡东南墙角取土垫地基。王奎吉正刨着“哗”的一声刨出一罐银元,有的顺着土坡往下滚,人们都跑上前去捡银元,王奎吉对着那罐银元扑上前去,搂在怀中,送回了家。散落土坡下的,被他人捡到,有的一两块,有的三四块。王奎吉高兴地对人说:“帮工有了意外收获,这盖房的工,我要帮到底。”

据说那次刨出的银元共两罐,多达350块,卖了几万块钱。这里原是张家花园,花园原有地道联结几处院,不用出街可以进出各房间,并在城墙上挖有储藏洞。人们在此园址上种菜,曾挖出三个金元宝。还挖出过一个陶罐,罐内有三支手枪,上百发子弹。

地下经常有文物出土

一九八一年,保岱村乔慎老师在坝口村西古城西墙边取土,在距地面约一米半的土层中刨出两具尸骨,其中一具颅骨下枕着一块长方形巨砖,此砖一面平滑,一面竖道纹,当为汉砖。阳春面用毛笔对该人死因有简要的记述,文字大部分被血浆淹盖,但有“小荆州人,发配燕州……”字迹清晰可辩。据史记载,北齐时保岱为燕州治所,高开道曾在此称燕王。因而这块汉砖就是一个有历史学价值的文物。

同年,也是在古城西墙外,坝口村民金明刨出一个文物,根据这一物件形体,人们纷传金明刨出了金饼。后来县文管所所长赶来与典笈图案查对,为唐代铜镜。虽然从金饼变为黄铜,在人们心头的重量轻了,而文物的史学价值不菲。

一九八二年保岱建砖场,选址正在古舜都内城的中部,取土制砖时发现距地面一米左右,下面正是一个古人生活的文化层,内有汉砖、汉瓦、夹砂红陶、灰陶、陶罐、陶纺轮、杂骨,还有很厚的灰土层,因此土制砖不宜,又向东挖开一个宽两米左右的通道,改从舜道路北侧的土崖取土制砖。我从通道一侧发现一个浅红色的陶罐,用镢头从外围小心奕奕地挖,因为工具不当,还是把这个陶罐破成三瓣。这一通道尚在。一四年春我和冯晴、老费、渠敖在县文联陈建明先生陪同下,又到残存的老城墙下考查,路过这个通道,又众崖壁上取出夹砂红陶、灰陶片、汉砖等装了一提袋。所取的陶片与黄帝城文物陈列室陶片比照,具有仰韶、龙山文化陶片的特征。

平地上四处滚着宝物

保岱舜都在古城西北,古时曾是银矿冶炼场,矿渣人称“硫球石”,拿在手上其重如铁。西至水沟村东沙坡,北到窑子头村砂坡,遍布这样的黑棒形石头。五八年麦田公社时,曾在保岱建土高炉群,全民参战日夜冶炼。那时的《麦田诗海》曾有群众描写夜战炼铁的情景:“高炉红光冲斗牛,炼铁群众兴意浓,鸡叫三遍天欲曙,铁水牵出太阳红。”参战人多,规模盛大,劲头十足,仅仅五十多年时光,当时的铁渣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而冶银已过去上千年,留下的银砂石竟是那么多,七十年代有人开着大汽车收走许多,仍然俯拾皆是。可见冶银的规模之大,历经时间之长。由此见证,古城不仅农业发达,也是一个早期就繁荣的工业城市。民间流传古城有三百六十家员外,几乎家家发财致富,这虽然不是准确数字,也说明这里由于工农业发展早,居民致富的人多。

改革开放后,有人看着这么多黑棒棒石头,重似钢铁,怀疑它内中一定含着什么有用的东西,于是送到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验,发现这矿渣仍然是宝贝,由于当时冶炼枝术原始,提取的金属只是一小部分,绝大多部分尚留碴石当中,很值得再次冶炼。于是宣钢收购了这些黑石头。开始人们把车开到碴石集中的地方,用锨直接往车上装,碴石较少的地方人们徒手捡,一些动手早的人又发了一笔小财。

保岱古城还发现过有许多类似的有价值的宝物。由于没有文物常识,常以为是破铜烂铁、石头瓦块扔掉了。有一年我从古崖头挖回一个古陶罐,拿到家里,家里人不看好它,用它喂鸡,被鸡踩了个稀巴烂。我的外孙对此深感遗憾地说:“没文化真可怕!”

同村的作家青杨先生曾从她老家灰坑的石头墙上找到一枚新石器时代的黑色完整石斧,长约三寸多,与黄帝城发现的属同一时期。她知道是老辈人从地里捡回塞进了墙里。她见那石斧露出的部分浑圆,怀疑不是普通石头,用力拔出来,果然是一枚石器。听说村民家还收藏有一柄轩辕黄帝时期前的最高礼器石。

……

保岱,古舜都,这座五帝时期的古城废墟,曾出土过多少文物?民间流落着多少宝藏?一次次阐释着这片古土拥有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不知那里的地上地下还有多少珍贵的宝物深深地蕴藏着,有多少谜待解。

(作者:张宇希 2014年4月)

保岱城与鸿蒙寺

“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的传说在涿鹿人人皆知。

古舜都今保岱座落在桑干河南,张蔚公路西4里处,距离涿鹿县县城24里。古舜都保岱古城至今有4200年历史,即是古尧、舜的都城遗址,又是汉潘县城、唐妫州城古址,明清时曾名舜乡堡,传为虞舜的故乡。

保岱城往西北三里,沿着窑子头村石砌老街蜿蜒再向北向西攀登就上了历山。历山是一个个倒扣的锅釜似的孤山组成的,鸿蒙寺的庙宇群就建在这一个个孤山上。确切地说,鸿蒙寺在历山上有三处庙宇群。如今早已成为废墟。这两处古人文建筑,在汉朝时都属于潘县管辖。此两处遗址,传说是被火烧水刮后毁坏的,即当地广泛流传的“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的传奇故事的原址。

抗日战争中的保岱

解放了的保岱川

张守平

保岱镇位于涿鹿县城的西南,距城二十五华里,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一个小平原,南北宽十余里,与涿鹿川相街接,就称为保岱川。川里出产丰富,以高梁,小米为大宗,事变前曾大量进往平津,制粉、醋、酒等业很发达。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保岳镇有高小一所,其周围村庄如窖子头、上呀呀葫芦、孙家沟等地小学,设备都很完善。据传说昔日黄帝与蚩尤会战于涿鹿县之野即在保岳附近,曾是军事上必争之地,现在汽路直通涿鹿城及桃花堡等地,为敌人第一线上的重要支点,经常有敌伪两小队驻守。

自从敌占领保岱后,保岱的同胞即遭受着几十多种苛杂的勒索与伪军伪人员的敲诈,受着打骂随时有被加上为"八路军"的帽子牺牲性命的危险。人民战战兢兢地过着日子,什么话也不敢说,小孩出门的时候,家长都要百般嘱咐:"千万不要乱说话呀"!现在,人民的生活是大大的下降了,从前小康之家到如今喝糊糊都感到困难了,因此,他们羡慕着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渴望着八路军去解放他们。

五月十二号,我们的攻势开始了。解放了岔道和石门子两据点,驻守伪军带枪投降,倒×咀的敌人也吓跑了,紧接着,保岱敌人感到异常的恐慌,虽然有从城内调来的增援岔道的一百多骑兵,不能前进被迫住在那里,但这些被击退的骑兵是尝过八路军的铁拳的。只有不断地向城内打电话,说"八路军大大的有"。但城内的回答则是"死守保岱,援兵的没有"。十九号晚上敌人向各村要大车,民夫,就准备撤退。我××支队即连夜赶到保岱以东五里地的董庄子设伏,准备歼灭撤退的敌人,后敌人发觉未成,我大队即转到保岔以北严密监视敌人,二十号晚,各种风言更历害了,说"八路军今晚几千人要攻城了",敌人一夜未敢睡觉。二十一号早上,敌向我主力发动佯攻,等我主力猛虎似的扑下去时,敌人却偷偷地狼狈地夺路逃窜了。至此,桑干河以南的涿鹿县川,除距城三里地的高堡外,便全部解放了。

八路军进入保岱以后,保岱川成百成千的群众自动的聚拢起来,帮助我军拆炮楼,平堡墙,捣毁敌人的大乡公所,老乡恨透了伪警察所,一定要刨伪警察所的房子,经我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后,仍不愿罢休。二十二号的下午,在保岱镇召开了盛大的庆祝大会,现在,我部队正协同地方党政民工作人员,建立抗日政权及群众组织,建立抗日民主社会铁序。群众们在热烈的谈论着八路军,青年小伙子们三五成群的到支队部来要求参加八路军。有一个老先生,清晨起来见到我们军队正在打扫清洁卫生就感慨的说:"天下那有这样好的军队,真是见到青天啦!"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去擦那流下来的眼泪。

原载1945年6月23日《晋察冀日报

交通

石家庄市保定市开车京昆高速公路——张涿高速,由涿鹿高速口出高速,到红绿灯路口左转,走涿鹿县城东南环城路,上桑干河大桥,沿涿下公路=一直向南方,大约10公里,过了茶坊村,再往西2公里,就到了保岱。

开车走八达岭高速公路,再走京张高速公路鸡鸣驿出高速,右转,看到丁字路口左转,走涿鹿方向,到了涿下公路走左向(右向下花园区),一直向西南方,经过涿鹿县城、桑干河大桥,继续往南,大约10公里,过了茶坊村,再往西2公里,就到了保岱。

从北京到涿鹿县城,在德胜门有直达的880,票价是35元,要有公交卡是23元,最早的是早上7点,晚上最晚的是下午5点,每小时一趟,节假日满了就走。也可以去北京站或者北京西站坐火车到下花园下车,普快是11元,空调车最贵的也就22。下次在坐公交车5块。不过没有880方便。

涿鹿县城坐公交车,可以直达保岱古城。

河北省石家庄市开车去涿鹿县保岱古城,走高速有2条路可走 京港澳、张石(京昆部分路段)高速。

从京港澳走六环,上京藏,过八达岭,转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转张涿高速,从涿鹿出口下,直接进入涿鹿县城东关。

另一条,从省会中华北大街直接上张石(京昆)高速,过保定,到蔚县西合营镇下高速,走涿鹿到下花园区 省道,进入涿鹿县到张家堡一带的,在单家堡下高速方便,在县城附近的,在涿鹿高速口下。

还有第三条去涿鹿的线路,2015年,张涿高速(张家口—涿州市)将通车,就是从涿州经过南山区山区,直达矾山、黄帝城、涿鹿县县成、单家堡,连接京新高速的。

第四条去涿鹿县的,走109线国道,从北京自阜城门向西,途经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在门头沟区途经军庄镇、下苇店、雁翅、斋堂、清水,在小龙门林场以西进入河北省涿鹿县,绝大部分属于山区公路。经过涿鹿矾山、岔道、蔚县阳原县,进入大同市、内蒙。

第五条去涿鹿县的,走110国道,起点为北京德胜门—昌平区—延庆县 —怀来县沙城—下花园 —涿鹿县。

第六条去涿鹿县的,走京张高速公路,从北京延庆县康庄镇转新修的康祁线快速路(预计年底全线通车,康庄——蔚县祁家皂),到达矾山、卧佛寺、大堡一带。

第七条去涿鹿县的,从沙城下高速,沿沙东公路,过暖泉、夹河,进入涿鹿县桑干河南的温泉屯乡、红彤营、百姓营、九堡、五堡一带。

第八条去涿鹿县的,从沙城镇到怀来县大黄庄,过洋河漫水桥,到达东小庄镇的保庄、双树、大西庄、郭庄,桑干河北岸一带。

第九条去涿鹿县的,上京张高速,从怀来县鸡鸣驿口下,走鸡鸣驿——张家堡的县市道路,进入涿下公路,到达涿鹿境内。

京石~六环~G7~G6~土木立交再上G7~涿鹿 桑干河以南还是走京昆蔚县西合营镇109合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