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巴阡山脉 :欧洲中东部的山系

更新时间:2023-11-15 17:51

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语:Carpații,斯洛伐克语:Karpaty,英语:Carpathian Mountains)是横跨欧洲中东部一系列山脉的统称,全长1450千米,宽12~500千米,占地面积20.9万平方千米,一般在海拔2000米以下,最高峰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横跨8个国家:捷克共和国、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

喀尔巴阡山脉形成于新生代时期(即大约6500万年前),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欧洲阿尔卑斯褶皱链的东部支脉,从地理特征上可以划分为西喀尔巴阡山、中喀尔巴阡山、东喀尔巴阡山、南喀尔巴阡山、比霍尔山地及特兰西瓦尼亚高原5段;地处西欧和东欧的分界线上,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之间的过渡型气候,气候温和凉爽,湿润度较高。喀尔巴阡山脉主干是黑海波罗的海分水岭,河流主要属黑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维斯瓦河等;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储藏量巨大且分布广泛的矿泉为著称,区域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和数百个自然保护区。

喀尔巴阡山脉于中石器时代生活着早期人类;自铁器时代以来,凯尔特人、色雷斯人、达契亚人以及罗马人定居在此地,并逐渐交替或融合。公元前70~44年,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地区属于达契亚国。10~11世纪,在喀尔巴阡山脉内建立了匈牙利族群。19世纪,喀尔巴阡山脉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奥匈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喀尔巴阡山脉都是激烈的前线和游击战的发生地。20~21世纪,人类的经济开发对喀尔巴阡山脉造成了土地退还、森林破坏等问题。由于多元化的族群和丰富的历史,喀尔巴阡山脉有吸血鬼的传说和霍纳科民俗文化、高地强盗文化。

命名

喀尔巴阡山脉的名称来源于约两千年前居住在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古代“盖塔-达契亚”部落(英语:Geto-Dacian tribes,希腊语:Karpat-Heros),该部落的达契亚人在英文中被称为“Carpes”或“Carpi”,最初的意思是指“岩石”,后专指该族群。公元2世纪,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地理学》中称西喀尔巴阡山脉为“Karpate”,意为“达契亚人居住的地方”,由今阿尔巴尼亚词“Karpe”(岩石)与一个古老的复数词组合形成。

位置境域

喀尔巴阡山脉位于欧洲中东部,是仅次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欧洲第二大山系,介于北纬45°~50°、东经17°~27°之间,西起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峡谷,向东呈弧形延伸,经波兰乌克兰边境,至罗马尼亚西南的多瑙河的铁门峡谷止。山脉全长1450千米,宽12~500千米,占地面积20.9万平方千米;纵贯8个欧洲国家,呈半环形,自南向北依次为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奥地利

整个喀尔巴阡山脉通常被划分为西喀尔巴阡山脉东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西喀尔巴阡山脉包括捷克共和国、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喀尔巴阡山脉包括波兰东南部、斯洛伐克东部、乌克兰罗马尼亚,南喀尔巴阡山脉包括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

历史成因

喀尔巴阡山脉为一种褶皱山脉,是在新生代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260万年)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在那之前,从晚古生代(距今4.1亿年~2.45亿年)至中生代白垩纪时期(距今1.37亿年~6500万年),其所在地存在着海西造山运动(Hercynian orogeny)形成的山脉,即原喀尔巴阡山。

在白垩纪和新生代早第三纪时期(距今6500万年~2330万年),原喀尔巴阡山被毁灭,并被海水填满的地槽所取代。新生代晚第三纪时期(距今2300万年~164万年),整个山脉发生不均衡抬升,同时两侧相对下陷,并伴随着断裂和火山活动,内侧形成断断续续的火山石带,外侧则成为复理石层带,形成了现在山脉的轮廓。在第四纪时期,喀尔巴阡山脉在里斯-乌尔姆(Riss and Würm ages)期间发生了一些冰川作用,形成了部分冰川地貌。

地理特征

气候

喀尔巴阡山脉位于西欧和东欧的分界线上,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之间的过渡型气候,气候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多雪。该地区冬季受到从东部和东北部涌入的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1月平均气温在-2~-5℃;而其他季节则以来自西方的洋流为主导,7月平均气温在17~20℃。此外,冬季,山脉普遍存在温度倒转现象,即低洼地区保持着非常寒冷的空气,而山顶则显示相对较高的温度。

喀尔巴阡山脉垂直气候明显,气温和降水量都与平均海拔密切相关。最温暖地带位于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年平均气温远高于10℃;最寒冷地带位于塔特拉山脉地区,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2℃。在最高地段和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200毫米以上,而山和内部盆地一般只有600~800毫米,在低洼地区年降水量不到600毫米。除了高山地带,大部分降水以雨水形式出现,南部地区降水峰值通常出现在六月,北部地区则在七月。积雪覆盖时间从山麓地区不到三个月到高山地带超过七个月不等,积雪深度通常不超过1米,但在较高海拔处,积雪覆盖可能达到2~3米深。

地质

喀尔巴阡山多为断块山地,地势普遍不高,主要可分为外带、中带和内带三条地质构造带,外带由页岩砂岩组成,为山顶浑圆、山坡平缓的中山地貌;中带由结晶岩和变质岩构成,地势较高,多呈块状山;内带为火山石构成的山脉。整体山脉可分成西喀尔巴阡山脉东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西喀尔巴阡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东喀尔巴阡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喀尔巴阡山脉呈由东向西的走向。

西喀尔巴阡山脉自北向南可分为外、中、内三带。外带又称西贝斯基德山(Western Beskids),主要是复理层带,岩层以白垩系和老第三系的片岩、砂岩和砾岩等为主;中带北部称为高塔特拉山脉(High Tatras),南部称为低塔特拉山脉(Low Tatras),岩层由晚白垩世泥质沉积物中的大量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灰岩的岩块组成,主要由花岗石片麻岩石灰岩构成;内带岩层包括西部的第三系地层、东南部的中生代地层,由花岗岩、结晶岩、火山岩和石灰岩构成。

东喀尔巴阡山脉可划分成喀尔巴阡内带、喀尔巴阡外带、亚喀尔巴阡前渊三个平行的带。喀尔巴阡内带包括一个古老的基底和上覆的包括中生界在内的盖层,主要由结晶岩组成;喀尔巴阡外带覆盖侏罗纪至新第三纪地层,主要由复理石组成;亚喀尔巴阡前渊包括除石炭系以外的各个系地层,岩性有砾岩砂岩煤层蒸发岩

南喀尔巴阡山脉也叫特兰西瓦尼亚山脉,岩层可划分成多瑙河原地岩群(Danubian nappe)、杰蒂克推覆体(Getic nappe)、塞维林推覆体(Severin nappe)三个岩群。多瑙河原地岩群基底主要是前泥盆纪的,岩性包括绿片岩相、片麻岩碎屑岩火山石;杰蒂克推覆体基底可能是前石炭纪的,主要由深变质的通常为蓝晶石或矽线石相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塞维林推覆体基底覆盖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主要由侏罗纪最末期和白垩纪早期的页岩以及伴有基性火山岩和蛇纹岩的硅质岩所组成。

矿产资源

喀尔巴阡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石盐、铜、铁、铅、锌、金、矿泉等资源都很丰富,岩盐储量达2万多亿吨,居欧洲第一位。喀尔巴阡山外侧山麓地带分布石油、天然气、褐煤矿等资源,油田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外侧的丘陵地带,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地方是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北海以及沿岸地区,如罗马尼亚的以普洛耶什蒂(罗马尼亚语:Ploiești)为中心的大油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内侧,即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第三系沉积岩层中;褐煤主要分布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西喀尔巴阡山脉的低洼地区,烟煤则在罗马尼亚南喀尔巴阡山脉。此外,储藏量巨大且分布广泛的矿泉也是喀尔巴阡山脉的一大特征。

地形地貌

喀尔巴阡山脉地势不高,由多列平行延伸的山岭所组成,地形以中低山为主,冰川地貌仅限于少数高耸山峰,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平均海拔约为850米,最高峰是塔特拉山(Tatras Mountains)的格尔拉赫峰(斯洛伐克语:Gerlachovský štít),海拔2655米。从地理特征上来划分,喀尔巴阡山脉可以划分为西喀尔巴阡山脉、中喀尔巴阡山脉、东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比霍尔山地及特兰西瓦尼亚高原5段。

西喀尔巴阡山脉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的附近起,向东北形成广阔的弧形,直到波兰的杜克拉山口,是喀尔巴阡山脉最高、最宽的一段。山体庞大,呈圆形,长轴线约为400千米,短轴线约为250千米;地貌以盆地山岳景观为主,有低地、丘陵,也有角峰、冰斗和悬谷等冰蚀地貌,最高点斯洛伐克境内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最低点在内喀尔巴阡洼地边缘线上的博德罗格河(Bodrog River),海拔85米。

中喀尔巴阡山脉也称森林喀尔巴阡山,从杜克拉山口(Dukla Pass)到斯洛伐克的拉博雷茨(Laborec)河谷。山体较窄,山势也最低,有许多低矮的山口,如布罗托切亚山口(Bratocea Pass)、普里斯洛普山口(Prislop Pass)等,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东喀尔巴阡山脉西起拉博雷茨河谷,向东南经乌克兰西南部至罗马尼亚的普拉霍瓦河谷(Prahova Valley)。山脉一般高1000~1500米,山脉北段比较紧束,山岭重叠,河流横切,形成许多幽深的峡谷,如比卡兹峡谷;最高点在罗德纳山脉的皮耶特罗斯山,海拔2305米。

南喀尔巴阡山脉又称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罗马尼亚语:Transylvanian Alps),盘亘在罗马尼亚中部,东西走向,从普拉霍瓦河谷西折到铁门。山高坡陡,有许多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峰,冰川地貌发育,平均海拔1500~1750米,最高点在弗格拉什山脉(罗马尼亚语:Mount Făgăraş)的摩尔多瓦努山(罗马尼亚语:Mount Moldoveanu),海拔2544米。

比霍尔山地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又称特兰西瓦尼亚盆地,在东、南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弧线以内,比霍尔山地呈块状地貌,面部一般圆浑,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达1800米;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由于受风化作用而呈丘陵地貌,海拔一般为500~600米,是喀尔巴阡山脉中最大的山间盆地。

水文

河流

喀尔巴阡山脉主干是黑海波罗的海分水岭,河流主要属黑海水系,90%的河流注入黑海,10%的河流注入波罗的海,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维斯瓦河(Vistula River)等。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经了喀尔巴阡山脉的南部;源出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在罗马尼亚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河流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千米,有大小支流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摩拉瓦河(Morava River)、锡雷特河(Siret River)等。其上游流经崎岖的山区,河道狭窄;中游河谷较宽,河道曲折,有许多分和牛轭湖;在贝尔格莱德以东的喀尔巴阡山脉中,形成了全长130千米的峡谷。

维斯瓦河是波兰第一大河,源头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的西贝斯基德山北坡,从南向北流经波兰南部的山脉和山麓,穿过北欧大平原的低地地区,最终在格但斯克港(波兰语:Portu Gdańsk)附近注入波罗的海三角洲河口。河流全长1068千米,流城面积19.9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索瓦河(波兰语:Soła)、拉巴河(Raba)等。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1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

湖泊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湖泊众多,大约有450个湖泊,但它们的总面积不大,约4平方千米(1.5平方英里);多集中在东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共拥有200多个冰川湖泊,仅弗格拉什山脉中就有100个。山区内主要湖泊包括大欣科沃普莱索湖(斯洛伐克语:Veľké Hincovo pleso)、锡内维尔湖(英语:Synevyr)等。大欣科沃普莱索湖位于科普罗夫斯基峰(斯洛伐克语:Kôprovský štít),是斯洛伐克塔特拉山脉最大、最深的湖泊,面积20.08公顷,宽度370米,长度740米,最大深度53米,容积为1796000立方米;锡内维尔湖是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脉最大的自然湖泊,海拔989米,面积7公顷,平均深度为16~17米,最大深度为24米。

冰川

喀尔巴阡山脉的冰川仅见于西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的部分地区。例如,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塔特拉山脉,冰川的长度从未超过16千米,终年积雪地区的海拔约为1676米及以上。

地下水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多孔介质和岩溶含水层,在较高的山脉区域,地下水的径流量为10~15升/秒/平方千米;在较低的山脉区域,地下水的径流量为7~10升/秒/平方千米;在山麓区域,地下水的径流量为3~7升/秒/平方千米,在平坦地区,地下水的径流量为1~3升/秒/平方千米。

矿泉水

喀尔巴阡山脉的独特地质构造赋予了矿泉水特殊的品质。这片山脉拥有欧洲最后一片未被人类破坏的原始森林,其中布科维纳(Bucovina)山谷尤为突出。这里的山谷和草原未受集约化农业或工业活动的影响,加上火山山脉的地质结构,共同造就了优质矿泉水的矿床。喀尔巴阡山脉矿泉水勘探开采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已经对该山脉矿泉水进行勘探。

东部喀尔巴阡山脉是重要的矿泉水资源区域,根据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矿泉水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分别为富含二氧化碳气泡水、富含氯化钠的水、含有硫酸盐硫化氢的水以及地热水。这些不同类型的水经常会相互混合,尤其是在东部喀尔巴阡山脉南部地区。这些水的化学特性主要受地质结构的影响,东喀尔巴阡山脉的矿泉水主要受到新近纪第四纪的火山链(如卡利曼尼-古尔吉乌-哈尔吉塔山脉)、邻近的特兰西尔瓦尼亚盆地(Transylvanian Basin)沉积物和喀尔巴阡山脉的飞夹层的共同影响。

土壤

在喀尔巴阡山脉,土壤的形成受到母岩类型、平均海拔植被覆盖的影响,可分成棕色森林土、山地草甸土、灰色森林土和石灰土四种类型。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的低山和中山地带,土壤呈酸性,肥力较低;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的高山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良好;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山麓地带,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多;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在喀尔巴阡山脉的石灰岩基质区域,土壤性状仍保持母岩成土母质特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喀尔巴阡山脉的不同海拔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植被阶段。山麓地区主要被混交落叶林覆盖,北部以夏栎(Quercus robur)、小叶(Tilia cordata)和欧洲角树(鹅耳枥属 betulus)为主,南部以各种橡树种类为主;山地地区由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和银冷杉属(Abies alba)两种树种主导,广泛分布在北部海拔在600~1100米之间、南部在650~1450米之间地区。喀尔巴阡山脉的植物总数超过了4000种,包括3988种本地维管植物以及外来植物;其中特有植物名录中包括387个物种和亚种,以及来自羽衣草属(Alchemilla)、悬钩子属(Rubus)、花楸属(Sorbus)和山柳菊属(Hieracium)的99个微型物种。一些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如Symphytum cordatum(聚合草属的一种)和Laserpitium archangelica(伞形科的一种);特有植物物种最集中的地区是塔特拉山,包括虎耳草虎耳草属 wahlenbergii)、翠雀属 oxysepalum(翠雀属的一种)、石竹属(Dianthus)等。此外,喀尔巴阡山脉还有许多珍稀保护植物,如瑞士五叶松(Pinus cembra)欧洲山松(Pinus mugo)和浆果红豆杉(Taxus baccata)。

动物

喀尔巴阡山脉的脊椎动物群包括90种哺乳动物、300种繁殖鸟类、17种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和82种鱼类以及七鳃鳗类,其中包括一些外来的引入物种,主要野生哺乳动物有熊、狼、猞猁、羚羊、鹿、野猪等。喀尔巴阡山脉中有许多特有的动物物种,其中大多数属于无脊椎动物类群,只有少数脊椎动物特有种,比如塔山松鼠(Microtus tatricus)和喀尔巴阡蝾螈(Lissotriton montandoni)。在喀尔巴阡山脉中,毛翅目昆虫(Trichoptera)是一种受到广泛研究的水生昆虫类群,其特有种数量极高,至少已经描述了43种。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2年2月,喀尔巴阡山脉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项,即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山毛榉树林。截至2001年末,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斯洛伐克共和国有7个国家公园,波兰有6个国家公园,匈牙利有3个国家公园,乌克兰有5个国家公园和1个保护区,罗马尼亚有12个国家公园。此外,还有无数较小的保护区,包括斯洛伐克共和国的13个景观保护区和580多个保护区,以及捷克的3个景观保护区。

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山毛林(Ancient and Primeval 山毛榉树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是欧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后生态系统重建和演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欧洲地区生态复原力和演化以及地质历史的证明,总面积99947.81公顷。2007年,分布在斯洛伐克乌克兰的山毛榉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遗产名为“喀尔巴阡山原始山毛榉林”;2011年第一次扩增“德国古山毛榉林”;2017年进行第二次扩展“欧洲其他地区的山毛榉林”;2021年第三次扩展,由德国、斯洛伐克、乌克兰等18个国家共有,遗产更名为现名。

布泽乌世界地质公园(英文:Buzău Land Global Geopark)位于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拐弯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占地面积1036平方千米。该地质公园是欧洲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展示着长达4000万年的地质历史。在这段时间里,构造运动推高了山脉,将深海转变为陆地。喀尔巴阡山脉保存着完好的海洋物种、陆地植被、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化石,可以追溯到末次冰期。许多甲虫蜘蛛目甲壳亚门爬行纲和其它物种的化石在琥珀中得到保存。这里还发现了一些世界上最长和最深的盐洞,它们是由封闭的浅水体蒸发形成的大量盐和石膏沉积物的残余。

主要山峰

喀尔巴阡山脉超过2000千米的山峰主要有格尔拉赫峰、霍韦尔拉山等。其中,格尔拉赫峰(斯洛伐克语:Gerlachovský štít),位于波兰边境附近的高塔特拉山脉,是喀尔巴阡山脉和斯洛伐克的最高峰,海拔2655米。霍韦尔拉山(英语:Hoverla)位于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和外喀尔巴阡地区的边界,是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脉的最高山峰,海拔2061米。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洪水通常与暴雨时期有关,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而最易发生洪水灾难的地区是该地区的多瑙河流域。2020年6月下旬,由于频繁的降雨,位于喀尔巴阡山山区的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洪水,最严重的受灾地区为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英语:lvano-Frankivsk region),洪水导致该地区4596所房屋被淹,427千米的道路受损,90座桥梁和125千米的道路被毁,并有3人丧生。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干旱通常发生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伴随着降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后几个月是干旱风险增加的时期。在波兰喀尔巴阡山脉有两个地区最容易发生干旱,分别是高山地区和海拔约200~400米的盆地。2022年7月和 8月,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遭遇了几次热浪,高温给罗马尼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严重干旱;7月24日,首都布加勒斯特(英语:Bucharest)的气温飙升至39.4°C,而罗马尼亚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保持在32.2°C左右;截至2022年8月24日,罗马尼亚约有420380公顷农作物受损。

地质灾害

山体滑波常见于喀尔巴阡山脉的高山地带,风险最高的地区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西南部,通常由暴雨引发。2023年,位于南喀尔巴阡山的罗马尼亚北部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受损、铁路服务中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比斯特里察(英语:Bistrita)和马拉穆列什(英语:马拉穆列什)。

地震风险最高的地区位于东喀尔巴阡山脉和西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接触带,以及南喀尔巴阡山脉的西南边缘,许多地震的震中位于罗马尼亚的弗朗恰(英语:Vrancea)。1997年,弗朗恰曾发生7.2级地震,超过1500人丧命。2016年12月28日,罗马尼亚东部发生5.6级地震,震中位于布加勒斯特东北部的弗朗恰,震源深度为100千米,首都布加勒斯特也感受到震动。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中石器时代,在喀尔巴阡山脉的某些地区存在着早期人类,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自铁器时代以来,色雷斯人、达契亚人和凯尔特人以及后来的罗马人定居点逐渐交替或融合在这里。公元前1600年以后,来自喀尔巴阡山——多瑙河区域的北色雷斯人分成两个种族,即盖塔人及达契亚人;前者居住在多瑙河下游,后者主要居民居住在喀尔巴阡山弧之内。

约在公元前70年,布雷比斯塔(英语:Burebista)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地区建立了中央集权且独立的达契亚国(英语:Dacia State)。106年,罗马帝国征服达契亚国,把它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此后罗马人与当地人长期混居和相互融合。270~275年,罗马人从多瑙河以南撤离,但他们的拉丁语言体系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南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得以保存。罗马帝国衰败后,许多迁徙部落相继深入达契亚境内,首先是属日耳曼族的哥特人;376年,哥特人在外喀尔巴阡山脉被匈奴人打败后,部分哥特人退出了达契亚,部分人留下与当地居民同化。454年,另一批属日耳曼族的格皮德人(英语:Gepids)打败了匈奴人,到567年,来自蒙古的阿瓦尔人(英语:Avars)战胜了格庇第人,取得了对于达契亚以及中欧地区的统治。

7~8世纪,大量从事农业的斯拉夫人(英文:Slavs)开始迁徙到达契亚,并逐渐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定居。8~9世纪,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及其周围的平原和高原经历了其他迁徙人口的经过,包括佩切涅格人(英语:Petchenegs)、库曼人(英语:Cumans)和鞑靼人(英语:Tartars)。9世纪初,西斯拉夫人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英语:Great Moravia),领土包括今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大部及德国波兰奥地利等部分地区;9世纪末,大摩拉维亚公国瓦解。

10世纪开始,特兰西瓦尼亚(即南喀尔巴阡山脉)境内形成最早的罗马尼亚国家结构。11~13世纪,东喀尔巴阡山脉和南喀尔巴阡山脉地区被匈牙利王国(英文:The kingdom of Hungary)统治。1330年,巴萨拉布(英语:Basarab)统一了南喀尔巴阡山脉和多瑙河之间所有的领地,并建立了瓦拉几亚公国(罗马尼亚语:Țara Românească);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摩尔多瓦公国(英语:Republic of Moldova)、多布罗加公国(罗马尼亚语:Dobruja)、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近代历史

16~19世纪,匈牙利王国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随后形成了持续到1867~1918年的奥匈帝国。19世纪初,大部分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包括历史上的加利西亚(英语:The Kingdom of Galicia)、布科维纳(英文:Bucovina)、特兰西瓦尼亚领土,都属于奥匈帝国;它与罗马尼亚王国的边界沿着喀尔巴阡山脉南部和部分东部的山脊延伸。

现代历史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喀尔巴阡山脉地区都是激烈的前线和游击战的发生地。喀尔巴阡山脉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史上的重要战争之一,是奥匈帝国和德国联邦国防军对抗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战斗,双方在位于喀尔巴阡山深处的普热米什尔(波兰语:Przemyśl)进行了长达133天的拉锯战。喀尔巴阡山脉战役正式发生于1915年1月中旬至4月,由三次单独战役组成,在整场战役中,俄军获胜,奥军战败,奥匈帝国军队总计损失了约80万人(阵亡、受伤、失踪、被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发生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一些边界变化,大体跟今国家界限相似。1940~1946年,北特兰西瓦尼亚被匈牙利吞并,比萨拉比亚(英文:Basarabia)和布科维纳被苏联占领并并入其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尔巴阡山山区成为欧洲战场的焦点,发生过著名的东喀尔巴阡战役和西东喀尔巴阡战役。东喀尔巴阡战役是1944年9月8日至10月2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乌克兰第1、第4方面军为粉碎东喀尔巴阡山的德军,和援助反抗德军占领的斯洛伐克人民一起而实施的进攻战役。西喀尔巴阡战役是1945年1月12日至2月18日,作为苏德战争的一部分,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基本兵力实施的进攻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界的重新划分使喀尔巴阡山脉东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苏联的统治;同时,在苏联的支持下,社会主义政府在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喀尔巴阡山脉国家获得了权力。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崩溃,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爆发了土地私有化改革、农民收入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变化。

21世纪,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国家除塞尔维亚乌克兰以外都加入了欧盟。截至2007年末,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约有1700万人居住,平均人口密度为120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密度相当不均衡;低地和山谷走廊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平均人口密度超过150人/平方千米;而广阔的山区则几乎没有永久定居点,许多定居点位于海拔高达1600米的山顶和高原上,但海拔为500~1100米的山间盆地和山谷地区人口密度显著更高,平均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根据现代地缘战略划分,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可以分为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喀尔巴阡山脉的最大地区是罗马尼亚,占52.9%;其次是斯洛伐克,占18.8%;乌克兰、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则分别占14.8%、10.8%和2.7%。

主要城市

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语、英语:Bratislava),位于喀尔巴阡山脉西南边缘的多瑙河畔,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布拉迪斯拉发州的首府城市。布拉迪斯拉发位于小喀尔巴阡山脉,境内有多瑙河低地、扎霍斯卡低地,横跨多瑙河两岸,城市的西部边界由摩拉瓦河形成,地处北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克拉科夫(英语:Kraków、Cracow)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北部,波兰南部,维斯瓦河畔,海拔约219米。该城市位于多个地理区域的交界处:西北部为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东北部为小波兰高地,东部为桑多梅日盆地,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的西贝斯基德山麓。克拉科夫是波兰的“文化之都”,曾被欧盟评为2000年欧洲文化之都,这座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的所在地。克拉科夫的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班斯卡-比斯特里察(斯洛伐克语:Banská Bystrica,德语:Neusohl)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是斯洛伐克中部的一座主要城市,位于赫龙河畔的长而窄的河谷,周围被塔特拉山大法特拉山国家公园克雷姆尼察山的山脉包围。斯洛伐克厄尔士山脉从下塔特拉山向东南方向延伸,属于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南斯洛伐克盆地位于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州境内,它构成了斯洛伐克山区的南部边界。低塔特拉山、厄尔士山和喀尔巴阡山脉保护着该地区免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

族群与语言

族群

截至2007年末,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人口约1700万,分布在8个国家,族群成分复杂,有奥地利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伐克人、乌克兰人等。2004年,定居在喀尔巴阡山脉的总人口有53513人,其中奥地利人3373人,占6.3%;捷克人3632人,占6.8%;匈牙利人7286人,占13.6%;波兰人10138人,占18.9%;罗马尼亚人13920人,占26.0%;塞尔维亚人3568人,占6.7%;斯洛伐克人5379人,占10.1%;乌克兰人6217人,占11.6%。

语言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在18世纪前,通用语为拉丁语;在19世纪,德语取代了拉丁语作为通用语;截至2007年末,共有8种语言,主要可分为斯拉夫语族和非斯拉夫语族。斯拉夫语族包括5种语言,分别为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斯洛伐克语乌克兰语;非斯拉夫语族包括3种语言,分别为德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

宗教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人口根据宗教信仰的组成也是多样化的。波兰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的大多数人口是罗马天主教徒,主要生活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东北部或东部。然而,在那些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匈牙利人中,大多数是新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在特兰西瓦尼亚南部的斯洛伐克人和德国人中有少数是路德教徒;大部分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是东正教徒。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也是欧洲犹太人最重要的定居地区之一,当时犹太教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人数超过500万;然而大屠杀、移民大大减少了他们在该地区的存在,截至2007年末,犹太教徒在该地区的数量不到10万。

经济

农业和林业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农业在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山间盆地和山脉较低部分发展迅速,山脉北坡多种植小麦、黑麦、燕麦和阳芋,而山脉南坡多种植玉米、甜菜葡萄和烟草;平均海拔超过914.4米的地方主要以林业和牧业为主。喀尔巴阡山脉以其优质的乳制品闻名,母羊奶(Ewe milk)和羊奶(Goat milk)是喀尔巴阡山脉的传统产品。

喀尔巴阡山脉森林的木材采伐和开发历史悠久,在西喀尔巴阡山脉,部分森林被罗马人砍伐,以便在其北部边界建立设防的定居点。公元9~14世纪,人们用火来清除森林,建立定居点,大大增加了人类对森林的影响。19世纪的铁路时代,喀尔巴阡山脉的森林被开放进行商业开发。20世纪后半叶,喀尔巴阡山森林由国家拥有和管理,在共产主义政权下,森林被过度开发。

工业

随着18世纪普鲁士王国和哈布斯堡帝国的扩张,工业化首次来到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并在19世纪急剧扩张,此时喀尔巴阡山脉被用于煤炭和金属开采,例如在罗马尼亚的巴纳特喀尔巴阡山脉地区(Banat Carpathians),矿产则集中在乌克兰的达沙瓦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斯蒂;喀尔巴阡山脉的山谷,如斯洛伐克的瓦赫山谷(Váh Valley),也在木材加工等工业上得到了大力发展。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工业中心是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机械和石化工业发达;科希策,斯洛伐克东部的主要城镇,拥有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罗马尼亚著名的有克卢日-纳波卡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主要城镇,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化学品和食品生产;布拉索夫,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边界附近的盆地中,是一个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城镇;锡比乌,位于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和南喀尔巴阡山脉之间。

旅游业

喀尔巴阡山脉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和休闲胜地,尤其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的人们。其他国家的旅游不太发达,尽管一些地区吸引了来自国外的游客。其中最重要的是扎科帕内是波兰塔特拉山以北的一个体育、旅游和休闲中心。在罗马尼亚,冬季运动和旅游的杰出中心是位于普拉霍瓦山谷的锡纳亚。喀尔巴阡山脉以其丰富的矿泉而闻名,最著名的喀尔巴阡山脉健康温泉包括波兰的克雷尼察、斯洛伐克的皮耶什塔尼以及罗马尼亚的博尔塞克、伯伊莱赫尔库拉内和图什纳德。

交通运输

公路

喀尔巴阡山脉有两个主要的公路走廊,分别为泛欧洲五号走廊和泛欧洲六号走廊。泛欧洲五号走廊从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语:Bratislava)始,经日利纳(斯洛伐克语:Žilina)到达利沃夫(乌克兰语:ЛЬВОВ);泛欧洲六号走廊从卡托维兹 (波兰语:Katowice)始,经别尔斯科—比亚瓦(波兰语:Bielsko-Biała)、日利纳、卡托维兹和俄斯特拉发(捷克语:Ostrava)到达布尔诺(捷克语:Brno),二者都穿越了喀尔巴阡山脉。

另外两个走廊是分别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北部的泛欧洲三号走廊和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南部泛欧洲四号走廊,这两条公路线均为多模式走廊,但道路运输占绝对优势,大约70%的货物通过这些走廊进行公路运输。在这些走廊中,道路的技术特点和设施质量各不相同,公路有的路段是双向四到六车道的高速公路,而有的路段则只有一条双向单车道。在工作日,大约有2~2.5万辆车在这些主要走廊的道路上行驶,总交通量的约20~40%是货运交通。

铁路

喀尔巴阡山脉的铁路网络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 纪初,当时的铁路交通枢纽是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弧中心的布达佩斯,各铁路干线从布达佩斯铺设,通过各山口,向外辐射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穿过喀尔巴阡山脉的铁路线变成连接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的交通动脉。截至2024年1月,喀尔巴阡山脉的铁路全线已实现电气化,主要火车站有锡纳亚火车站等,主要窄轨列车有喀尔巴阡有轨电车。

锡纳亚火车站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普拉霍瓦河谷,为罗马尼亚的锡纳亚山区度假胜地提供服务。车站建筑由一个中央大厅和两个侧翼组成,最早于1879年12月向公众开放;同年,罗马尼亚开通了第一条穿越喀尔巴阡山脉、穿过普拉霍瓦河谷的铁路线。

喀尔巴阡有轨电车是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地区(英语:Ivano-Frankivsk region)喀尔巴阡山脉独特的窄轨旅游路线,于19世纪开通,列车包括TU6P-0037有轨电车、两节客车和一个开放式站台。截至2018年4月,旅游线路全长75千米。

航空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各国首都城市机场都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边缘或外部,主要机场包括布加勒斯特机场、布达佩斯机场等。

布加勒斯特机场(IATA:OTP, ICAO:LROP)又称亨利·科安德机场(Aeroportul Internaţional Henri Coandă Bucureşti),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以北16.5千米处,是一个军民合用的机场,由布加勒斯特机场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它是罗马尼亚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也是该国最主要的机场。2018年,布加勒斯特机场旅客运输量为1385万人次,飞机起降次数为137784架次;截至2019年1月,有57家航空公司在该机场运营,航线目的地共128个,如巴黎维也纳等。

科学研究

19世纪末,奥地利总参谋部出版了该地区的第一份全面的地形图。1815年,第一篇涉及整个喀尔巴阡山脉地质的论文出版;1895年,波兰地理学家安东尼·雷曼(Antoni Rehman)在论文中首次对整个喀尔巴阡山脉进行了全面地理描述;1922年,国际地质学会成立了一个喀尔巴阡山脉地质学家协会,随后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议;1963年,成立了一个喀尔巴阡山和巴尔干山区的地形委员会。

20世纪,覆盖喀尔巴阡山脉部分领土的每个国家都绘制了1:50000和1:200000比例尺地形图,这些图是基于统一的大地测量系统编制的,而且采用了相互关联的图幅模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喀尔巴阡山脉已成为涉及国家许多科研中心的研究对象,各国的地理学院、国家科学院的地理学和自然历史学研究机构以及各大学的地理学和水文气象学研究机构发挥了主导作用,国家地质研究所、水文气象研究所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喀尔巴阡山脉在气候学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面临着多种环境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因非法砍伐和不可持续的林业实践导致的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碎化、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水污染。在整个地区,废物管理和塑料废物问题尤为严重。此外,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类型的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喀尔巴阡山脉的栖息地和物种大量丧失,原始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在过去的30年里,喀尔巴阡山脉诸国的高速公路总长度增加了五倍多,国家当局对生态连通性的概念知之甚少,线通基础设施(LTI)的快速扩张继续,生态多样性的栖息地支离破碎。

波兰的国家林务员越来越接近棕熊的巢穴,自然保护区域正变得越来越危险,国家林务员管理着波兰23%的土地,因砍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森林而受到严厉批评。对森林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快速线通的基础设施发展对大型食肉动物生态连通性的完整性构成重大威胁。

喀尔巴阡地区在过去50年里气温显著升高,预计到2100年,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0°C至4.5°C,这意味着热浪、干旱、降雨不规律和洪水将更加频繁和强烈。干旱的增加提升了喀尔巴阡山脉发生野火和害虫爆发的风险,而更猛烈、更强烈的降雨则导致洪水和山体滑坡的风险更大,威胁到土壤和水质。

匈牙利南部、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区,夏季河流水位下降增加了干旱和土壤侵蚀的可能性。高海拔湿地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雨水,帮助防止洪水泛滥,但现在这些湿地面临干涸的危险。许多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作为栖息地,这可能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许多候鸟将这些湿地作为觅食和栖息的停留点。

喀尔巴阡山脉拥有约225片面积大于10公顷的原始森林,但其中许多尚未得到充分保护。管理不善、污染、旅游业、过度狩猎、放牧和非法砍伐等多种因素对这些森林构成了严重威胁。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毛榉树尤其容易受到砍伐的影响,山毛榉幼树在较大且年长的树木的覆盖下能够更好地再生,如果某个地区遭到砍伐,森林将难以恢复。为确保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毛榉林在未来得到充分保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喀尔巴阡山脉森林的私有制导致森林管理的解体和林分的支离破碎,森林开发也倾向于更重视经济利益,而不是生态和社会价值,这使得大片喀尔巴阡山脉的森林被砍伐,改作其他用途,森林破碎现象日益严重。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自1998年以来,废物量急剧增加,垃圾倾倒的现象正在增加。与平原相比,山区没有适合倾倒垃圾的地方,而地下水流运输危险物品的效率比平原更高。喀尔巴阡山脉水道沿线的塑料垃圾管理也趋于恶化,罗马尼亚有6568千米的河流存在塑料垃圾管理不善(mismanaged plastic waste,MPW)的情况,匈牙利有2679千米和乌克兰有1914千米,每年这些河流每一平方千米有超409.7吨的塑料垃圾。

环境保护

2003年,《喀尔巴阡公约》(Carpathian Convention)成立,缔约国包括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乌克兰,旨在保护欧洲第二大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喀尔巴阡公约》秘书处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办。2006年12月,喀尔巴阡山脉保护区网络(CNPA) 成立,旨在实施喀尔巴阡公约,并增加了山脉内部和与邻近山区的合作潜力。

截至2022年3月,世界上最成功的跨国自然保护地网络——Natura 2000在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共指定了1178个保护地。2023年10月12日,《喀尔巴阡公约》第七届缔约方大会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同时庆祝了《喀尔巴阡公约》20周年;大会上,喀尔巴阡地区国家的环境部长和高级官员通过了《喀尔巴阡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决定,其中,《喀尔巴阡生物多样性框架》是支持在喀尔巴阡山一级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一项全面文书。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英语:Carpathian National Nature Park)成立于1980年,占地面积515.7平方千米,是乌克兰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喀尔巴阡地区最大的受保护地区。该公园保护了至少48种哺乳动物、110种鸟类、11种鱼类以及10种两栖动物和6种爬行纲;其中,有32种被列入濒危物种的IUCN或乌克兰红皮书中,包括棕熊、狼、欧亚水獭猞猁。公园内还拥有1100种维管植物,其中35种是该地区的特有种,75种列入了乌克兰濒危植物红皮书,包括云杉山毛榉树原始森林

罗德纳国家公园(英语:Rodna Mountains National Park)位于罗马尼亚北部的罗德纳山脉,属于东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占地面积465.99平方千米,是喀尔巴阡山脉最大的保护区。公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洞穴、冰斗冰隙、森林、冰碛、山脉、泉水和山谷。此外,公园范围内还保护着多种植被和野生动物,一些常见的食肉目包括棕熊、灰狼、猞猁和鹰,其他常见的野生动物包括獾、岩羚、鹿和野猪。

皮亚特拉·克雷乌鲁伊国家公园(英语:Piatra Craiului National Park)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脉,占地面积14766公顷,拥有罗马尼亚最长和最高的石灰岩山脊。公园还拥有300多种真菌、220种地衣、1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和占罗马尼亚总植物物种数量1/3的1100种植物;还拥有216种凤蝶总科、112种鸟类、21种蝙蝠和多种大型食肉动物,野生动物包括羚羊、野猪、松貂和红松鼠等。

人文景观

锡纳亚(英语:Sinaia)位于南喀尔巴阡山中段的普拉霍瓦河谷,布加勒斯特以北约130千米处,是罗马尼亚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镇。该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仅有派勒斯城堡(罗马尼亚语:Peleş Museum)、佩利绍尔城堡(罗马尼亚语:Castelul Pelișor)等景点,还有着许多现代化的酒店、旅馆、露营地以及体育设施。其中,派勒斯城堡罗马尼亚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卡洛尔一世的夏宫,外形为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但宫殿内部会根据不同功能用途划分为160多个房间,包括小剧场、议事厅、会客厅等,而每个房间则采用不同的世界主题风格设计建造,比如有巴洛克式大堂、洛可可式起居室、土耳其风格吸烟室。

伯伊莱海尔库拉内(罗马尼亚语:Băile Herculane)位于南喀尔巴阡山西端的切尔纳河谷,是罗马尼亚最古老的疗养旅游胜地,于2000年前就被罗马人开发了浴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此地气候舒适,夏凉冬暖,环境优美;又因地势较低,清澈的泉水随处可见。海尔库拉内的泉水温度一般在45℃~50℃,水中含有硫、盐、钙等矿物质,建有多座现代化疗养所,每年接待国内外10余万游客。

波兰和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Wooden Tserkvas 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处于东欧边缘,临近波兰和乌克兰两国边境的喀尔巴阡山区,共有十六座教堂。该地区的教堂是在16和19世纪之间,由东正教的社区成员和希腊天主教信徒用原木建造而成,见证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传统,融合了东正教教会设计的元素和当地传统,以及对社区宇宙观的象征性参考。木制教堂建筑在三面平面上,上面是开放的四边形或八角形穹顶和圆顶,一些木制教堂的重要元素包括木制钟楼、教堂院子、门房和教堂墓地。2013年,波兰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被选入世界遗产

相关文化

霍纳科民俗文化

霍纳科是位于白喀尔巴阡山脉脚下的一个小区域,在相对较早的时期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地区。霍纳科民俗文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的结果。在人种学研究人员发现霍纳科之前,已经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特定的民间文化。这一假设得到了最古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文献的支持,这些文献保存在民族志博物馆的藏品中,许多证据可以追溯到18世纪,少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17世纪和18世纪,霍纳科的民间文化已形成其独特性,与周围的东摩拉维亚和西斯洛伐克地区的艺术形成鲜明对比。霍纳科民俗文化,以其传统的民俗音乐而闻名,包括小提琴扬琴风笛和人声。霍纳科文化每年都在霍纳科民俗节上庆祝,它以葡萄酒、女人和歌曲的独特组合吸引游客。

高地强盗文化

高地劫匪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中经常被浪漫化,是喀尔巴阡山脉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这些人物有时被称为“哈伊杜克”(hajduk)或“奥普里什基”(opryshky),被视为反抗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民间英雄。喀尔巴阡山强盗会无所畏惧地惩罚他的领主,如果他想将战利品分发给穷人,甚至可以抢劫教堂而不会造成道德伤害。高地强盗文化与塔特拉山脉有关,后者一直是波兰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地强盗文化包括各个方面,包括高地强盗们的口头传统、诗歌、歌曲和谚语容。高地强盗已经成为历史,对高地强盗的研究主要通过档案查询进行,必要时进行田野调查。系列研究被命名为《英雄还是强盗:喀尔巴阡山脉民间文化中强盗的形象》,于2002年由布达佩斯的欧洲民俗学研究所出版。

吸血鬼传说

狼人、女巫和吸血鬼的故事仍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山峰和森林中流传。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西部的一个省,以喀尔巴阡山脉为界,历史上独立近千年,但也受到了匈牙利土耳其的影响。与欧洲许多农村地区一样,当地有着悠久的口头讲故事传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这些寓言故事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帮助解释疾病、死亡和自然灾害等无法解释的事件,另一方面提供了在漫长冬夜中的娱乐来源。

最著名的吸血鬼是德古拉,德古拉真实存在与于15世纪的古瓦拉几亚,他经常被描述为一个可怕、残忍且疯狂的统治者。他设计了各种酷刑,其中的一种死刑方式使他获得了“穿刺者”的称号。德古拉在国外臭名昭著,如神圣罗马因他屠杀了特兰西瓦尼亚人对他怀恨在心,俄国人认为他背弃了东正教,而奥斯曼帝国与德古拉多次交战。然而,在罗马尼亚民间传说中,吸血鬼并不完全是反派,人们常以流行的民俗音乐和民间故事来纪念他,尤其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村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