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约瑟夫·多诺万 :前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1

威廉·约瑟夫·多诺万(William Joseph Donovan1883—1959),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年从业法律界,1912 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年代任罗彻斯特市市长和联邦司法部长助理。三十年代重操律师职业。1940年至1941年间负秘密使命前往英国、巴尔干诸国和中东地区考察。1941 年7月被任命力情报协调员,负责收集情报并与英国安全协调小组合作,执行对海外纳粹分子的特别行动计划。1942年建立战略情报局并任局长,直接对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负责,掌管对德国欧洲被占领区派遣间谍、收集军事情报、反宣传、策划破坏活动等。1942年12月访苏,试图建立互设情报交换代表,未获成功。1944年获少将军衔。同年到中国,与国民革命军统局长戴笠签订《中美合作所补充合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0月战略情报局撤销,他被免职。主张建立和平时期的中央情报机构。尽力为在1947年成立中央情报局献策,但未任职务。后曾任驻泰国大使、国际情报研究所所长。1959年病逝。

人物简介

威廉·约瑟夫·多诺万(William Joseph Donovan1883—1959),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年从业法律界,1912 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年代任罗彻斯特市市长和联邦司法部长助理。三十年代重操律师业。1940年至1941年间负秘密使命前往英国、巴尔干诸国和中东地区考察。1941 年7 月被任命为情报协调员,负责收集情报并与英国安全协调小组合作,执行对海外纳粹分子的特别行动计划。1942 年建立战略情报局并任局长,直接对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负责,掌管对德国欧洲被占领区派遣间谍、收集军事情报、反宣传、策划破坏活动等。1942 年12 月访苏,试图建立互设情报交换代表,未获成功。1944 年获少将衔。同年到中国,与国民革命军统局长戴笠签订《中美合作所补充合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0月战略情报局撤销,他被免职。主张建立和平时期的中央情报机构。尽力为在1947 年成立中央情报局献策,但未任职务。后曾任驻泰国大使、国际情报研究所所长。

生平经历

时代的背景

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对美国情报机构的现状非常不满意,还得不停地协调各情报机构之间的纷争。1938年末,为扩大反情报工作,他给联邦调查局专门拨款30万美元,这让其他情报机构很不服气。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乘机拟出一项规划,要求与陆、海军情报部不定期交换情报,但是这两家不买他的账。同时,国务院、财政部等其他非军事情报机构也不愿意削弱自己的情报职能,觉得联邦调查局太过嚣张。情报界一时吵得不可开交。老奸巨滑的胡佛找了个机会,把这一堆烂摊子又推回给了白宫富兰克林·罗斯福慌了,这时希特勒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德意日三国都已开始动手,国际形势十分紧张--国内的这些情报精英不但交不出他想要的东西,竟然还为争夺控制权吵个没完!因此,1939年,总统发布秘密指示,将全部谍报工作、反谍报工作和对敌破坏工作交给联邦调查局和陆、海军情报部。同时,他还授权联邦调查局在拉丁美洲针对轴心国间谍开展反情报和安全工作。

随着德国联邦国防军闪电般的进攻,阿道夫·希特勒在欧洲战场一路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后与几乎算是"硕果仅存"的英国隔海对峙。富兰克林·罗斯福心急如焚,他开始着手支持被围困的英国。可是情报机构长期效率低下,国务院又思想僵化,爱和他唱对台戏,他对这些固定的情报渠道实在不放心,于是开始重用私人情报网。他跳开政府的规定,直接挑选和使用一些对他极为忠实和可靠的人,这些人直接对他本人负责。这些人中间有外交官、军方人士、记者、作家、社会名流,还有一些是他的私人朋友。中央情报局的开山始祖,威廉·多诺万就是其中之一。

野蛮的比尔

多诺万是罗斯福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个人骨子里都是强硬派,看问题总要发表意见,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争起来,外人看起来像在闹别扭,其实两个人私底下关系很不错。兰登·多诺万强壮、勇敢、意志坚决,上了战场就极其的兴奋活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随陆军上将约翰·潘兴出征墨西哥,有段时间天天长途行军。他的部下怨声载道,永远精力充沛的多诺万上尉就冲他们吼道:"看我,我都没有倒下去,也没有喘气,你们为什么就吃不消!"有人在队伍后面悄声地说:"我们可不像你,野蛮的比尔。"从此,这个外号就慢慢传开去。不料,多诺万知道后反而很高兴,俨然以"野蛮的布拉德利·比尔"自居。到战争结束时,"野蛮的比尔"已晋升为上校,成为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退役后的兰登·多诺万曾想走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他的运气不好,连续几次竞选州长都以失败告终。1924年他担任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日后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此时是他的下属。随着好友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他一直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司法部部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都没能如意。多诺万于是拍拍屁股走人,在华尔街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后来白宫又曾邀请他担任海军副部长,他觉得没劲,便不客气地拒绝了。

多诺万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佬,他的性格极其豪爽,社交广泛,律师事务所的生意一直蒸蒸日上,很快发了大财。不过这个老兄是个闲不住的人,挣钱与他的雄心壮志比起来算不得什么,他很快就把事务所交给合伙人,自己跑到欧洲各个战场上去巡视。他目睹了德国在欧洲气势汹汹的进攻,分析了轴心国的活动态势和走向,并考察了英法等国的抵抗运动,回国后写了一大堆分析报告,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美国要尽早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在这一点上,兰登·多诺万与老同学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他要激进得多。当时美国精英阶层关于是否要参与这场大战还存在争论,"野蛮的比尔"对此很是生气:"在这样一个残酷无情、恶魔当道的时候,怎么能像个女人一样扭扭捏捏呢!"

1940年7月,多诺万接到邀请,来到罗斯福的椭圆形办公室里,谈谈他对国家形势和英国的看法。他的听众有四个:总统、国务卿康德尔·赫尔、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和海军部长哈罗德·斯塔克。多诺万情绪高昂,滔滔不绝,再三强调美国要做好战争准备,并及时给予英国必要的援助,以对抗纳粹。另外,美国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对外情报机构"。这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时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此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刚刚收到两份完全相反的情报报告,驻英大使老约瑟夫·肯尼迪悲观地认为英国抵抗不了多久就会投降,使馆其他人员则坚持英国的抵抗运动一定能坚持下去。为切实了解英国的实际情况,密谈结束后,罗斯福委派多诺万去英国,考察其士气和抗击纳粹的实力,同时了解它的情报工作和反谍经验。

1940年12月,兰登·多诺万来到英国,受到最为隆重的欢迎。日益吃紧的英国一直拼命谋求美国参战,并与美方就交换秘密情报开展了初步合作。英方希望保持这种情报合作的稳定性,也希望情报上的合作能促使美国进一步看清事态,及早参战,因此一直竭力说服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的统一的情报机构。多诺万的来访是一次重要的机会。

英国秘密情报处处长斯图尔特·孟席斯亲自陪同多诺万全程访问,并向他保证,他能见到他所想见的任何人,能了解他想了解的任何情况。而且,若美国决定建立统一的情报机构,英国情报机构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孟齐斯的陪同下,多诺万看到了英国为抵抗纳粹而做好的各项准备,看到了英国人最新发明的秘密武器,还了解到英国情报工作的经验、训练方法和一些基本技战术。他还受到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和乔治六世的接见,丘吉尔向他反复强调了谍报工作的重要性。

多诺万回国后的乐观报告坚定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放弃中立、援助英国的决心。同时,多诺万向总统提议,仿效英国的方法,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国外情报工作,搜集敌情,并为总统提供分析意见。罗斯福对这一提议有点动心,但是陆、海军情报部和联邦调查局一致反对,他们担心多诺万的机构会侵越自己的权限,都拒绝与这个"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人共事。

初期的混乱

兰登·多诺万不管这些,不屈不挠地找罗斯福;英国谍报官员,有"小比尔"之称的斯蒂芬森借着与白宫的特殊交情为他辩驳。1941年6月22日,德国苏联开战。形势的严峻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之前的预料,富兰克林·罗斯福迅速做出决定,成立美国情报协调局,由多诺万任局长。

1941年7月,多诺万从预算局要来45万美元的拨款,在白宫附近几间破旧的大楼里开始工作。他运用灵活的社交手腕,招徕一大帮精英分子。这里面有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著名诗人、商人富翁、银行家、电影导演、剧作家等等,全都是显赫人物,个个精明强干,神通广大。

几个月以后,情报协调局的膨胀能力让所有人跌破眼镜:它的工作人员从最初的几十人猛增到600多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很多地方和纽约都设有大大小小的办事处。但兰登·多诺万还不满意,他要把机构规模再扩大一倍!

多诺万完全不管有关的行政规定,大肆招揽各种身份的人才,不管是鸡鸣狗盗之徒还是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他一概不管,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招揽来的人大部分对情报工作一窍不通,连最简单的领取日常工作用品的机关常识都没有。但是多诺万一点都不在意这个,他要通过正规的训练把这些"有潜力的人"训练成最一流的情报人员。在一些秘密学校里,英国的情报专家担任教师,教授情报协调局特别行动处的人各种隐蔽行动技能,包括制图、暗杀、爆破和格斗等等。

情报协调局的工作分公开和隐蔽两部分,公开活动主要是由学者们对情报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隐蔽工作主要是指在敌后从事破坏和颠覆活动。协调局由5个专业机构组成:秘密情报处,从事谍报工作;特别行动处,从事破坏与颠覆活动;反情报处,从事防谍工作;心战行动处,制造和传播黑色宣传;作训处,训练打入敌占区的游击分队。另外,还有财务管理、通信联系、人员招聘等后勤部门。

研究开发处是情报协调局下的另一个重要部门,它主要由发明家和科学家组成,负责开发各种情报工具,伪造各类身份证件,研制专供特工使用的特别武器。他们发明了很多暗杀使用的赵一帆和精巧的爆炸装置。有一种叫做"凯西·琼斯"的精巧装置,专门用来破坏铁路,它用四氧化三铁吸在火车头和电眼的下部,这样火车只有在进入隧道时才会爆炸,造成的损失更大。

研究开发处的处长斯坦利·洛弗尔看上去沉默寡言,实际上是个狂热的异想天开分子。听说阿道夫·希特勒是素食者,他就想了个怪主意:在希特勒的蔬菜中偷偷注入雌性激素,使他的胡子掉光,接着说起话来就会尖声尖气,像个女人--这样就达到了"阉割"这个魔头的目的,进而可以毁坏他的个人形象,让德国人不再尊敬这个女人似的"元首"。说了这么多,洛弗尔先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大约是他想凭借对希特勒个人形象的破坏来破坏德国纳粹政权的稳定吧。

情报协调局的发展很快,多诺万源源不断地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提供各种情报报告,总统对他的工作是满意的。但是,这时候它的地位还远远没有达到兰登·多诺万预想的高度。罗斯福多疑的性格使他不相信任何一个机构或某个人提供的情报--至少有10多条情报渠道在运转。陆、海军情报部和联邦调查局担心情报协调局的扩大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它十分排斥,拒绝提供一些秘密情报,总之,拖多诺万后腿的事他们也没少干。

事实上,情报协调局成立之前那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不该出现的情况最终导致了一场历史性的悲剧的发生。

1941年12月,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兰登·多诺万正在波洛运动场看一场足球比赛,眼看到了射门的关键时刻,赛场外的高音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紧急通知!紧急通知!威廉·多诺万上校,请给华盛顿19号话务员打电话!"

华盛顿19号话务员!这是白宫的一条紧急电话线路,多诺万立刻知道出大事了。总统的秘书告诉他,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珍珠港基地遭到毁灭性打击,总统要他立即赶回乔治·华盛顿

"这帮混蛋!"挂上电话,多诺万愤怒地骂了出来。他早就向陆海军情报部索要过有关日本军事动向的材料,那帮混蛋没给!虽然情报协调局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各情报机构",但他根本拿不到最及时最核心的秘密情报,而陆、海军情报部自己向总统呈交的则是些基本的原始材料,而不是整体的分析成果。

多诺万急冲冲地赶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立刻召集情报分析专家开会,准备给总统和内阁提供分析材料,但他手头缺乏基本的日本情报,而此时三大情报机构乱成一团,都忙着自己搜集情报,没有人在意多诺万索要情报的要求。兰登·多诺万气坏了。

1941年12月7日深夜,多诺万被叫进椭圆形办公室,富兰克林·罗斯福阴沉着脸,房间里的气氛很尴尬。忽然,总统狠狠地敲了下桌子,开始大发雷霆:"他们像猎人打野鸭一样在打我们的军舰!打鸭子!比尔!"他挥舞着手臂,激动而愤怒。

偷袭珍珠港在整个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震惊。为什么没有任何警报?那么多情报机构都在干什么?谁应该为这一国家的悲剧负责任?

多诺万有理由发火,珍珠港的悲剧本来可以避免的,种种资料表明,从1941年初开始,美国的军方情报机构曾通过不同的渠道多次获得关于日军可能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但是,这些情报要么因为某种原因被搁置起来,要么被认为不重要而忽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情报军官埃德温·莱顿发现日军航母动向异常,多次警告在远东和珍珠港可能发生战斗,但是他却因此被作战部的军官视为庸人自扰,"酷爱散布星期六危机"。在陆军和海军情报机构中,没有一个人负责研究日本外交情报,没有人专门整理互相交错的秘密情报,也没有一个精干的中央机构对总统和内阁获得的大量情报进行分析,使其看到最为迫切和危险的事情。

无论如何,就像一位军方高官所说:"情报部门对偷袭珍珠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陆军和海军情报部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骂得抬不头来。

在愤怒和耻辱感中,任何荒唐滑稽的方案都可能出笼---头脑同样发了一回热的多诺万怂总统派遣剩余的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半兵力和1万多名突击队员--美国其实没有这样的突击队员--去攻打北海道。还有人建议美国轰炸日本火山,把日本埋在岩浆和灰烬中。情报协调局不知道从哪里搞来情报,听说日本人极端害怕蝙蝠,提出向日本空投蝙蝠,以扰乱人心。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居然认真考虑并采纳了这个计划--美军不辞劳苦地捕获了数万只大蝙蝠,在它们身上绑上一种特殊微型炸弹,以便让它们在降落后引起爆炸和火灾,造成更大的恐慌。后来美军出动了多架战略轰炸机把这些蝙蝠空投到日本境内,结果大部分蝙蝠还没落地就在高空冻死了或摔死了,没死的也是奄奄一息--而日本人根本就不怕这个!总之,这种种荒诞怪事,竟然发生在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也算是千古奇谈了。

偷袭珍珠港之后,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多诺万加大了情报协调局的活动范围和力度。他甚至一度从老朋友斯蒂芬森手中接过英国间谍原来干的一项活儿,即定期到西班牙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使馆进行秘密搜查,偷拍亲轴心国的佛朗哥政府的密码本和重要文件,以协助英国攻克德国"迷"字机密密码。但是这一秘密举动令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大为光火,因为这该是他管的事。胡佛一气之下,在情报协调局的密探再潜入使馆时,联邦调查局出动车辆,打开明亮的信号灯,并且高放警报信号,最后把惊慌失措的密探给逮回去了。多诺万气得浑身发抖,他和赫伯特·胡佛一直吵到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前,但是总统出于自己的考虑,并没有训斥胡佛,反而是下令把这项任务转交给联邦调查局。

为改善当前的混乱情报局面,1942年初,罗斯福一度想解散情报协调局,将其各个机构分配到其他情报部门中去。多诺万为了使这一想法不被实施,真是费尽了心思,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意外的盟友--美国最高军事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后者坚信美国必须有一个机构专门从事对敌秘密工作,多诺万则使他们相信情报协调局就是最好的执行者。

欧陆大渗透

1942年,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发出"到欧洲放火"的号令,正中多诺万的下怀。他选派大批战略情报局的人去英国接受训练,回来后分成多个特别行动小组,去各地执行特种军事任务,其中多数是"烧、杀、砸、抢"等颠覆和破坏活动。除了太平洋地区海军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领导的部门不许他们插足外,多诺万麾下的特别小组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有时他自己还要求参与某些冒险活动,尽管以他的身份和级别,这是不被允许的。

盟军在欧洲发动攻势后,兰登·多诺万坚持要去诺曼底登陆亲身体验一下。他找到一位关系不错的海军上将,但是后者一口拒绝了。多诺万的身份太特殊,了解太多机密,这样的重量级官员无论牺牲或被俘,都会带来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多诺万争辩说,在诺曼底牺牲是一名军人最光荣的事,而且他是没有权力做俘虏的,如果陷入绝境,他会服毒,如果没有毒药,他就用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去。为了实现这一想法,多诺万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死活赖着要去。最后他终于"靠关系"登上了诺曼底登陆海滩,他像普通战士一样,全副武装,在敌人呼啸的子弹中沉着应对。登陆之后,兰登·多诺万心满意足,他的"关系人"却吓出了一身冷汗。

胆大的多诺万不仅爱搞些这样的"小冒险",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很执拗,凡是他认为对美国有利的,就算上司不同意,他变着法儿也会干。1944年末,战略情报局搞到苏联4种军事和外交密码(苏联人当时还不知道这些密码被破获,仍然在使用)以及约1500份文件,多诺万欣喜若狂。可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副总统爱德华·斯瑞纽斯却命令他在不透露来源、不留副本的前提下,将密码与文件交还苏联。兰登·多诺万执行了这一命令,但在送还之前,他偷偷地将密码复制了一套。这些副本后来在调查隐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初,多诺万还擅自下了一个口头命令,让手下的人收集分析能透露苏联人在巴尔干的意图的秘密资料。

在多诺万的带动下,战略情报局的风格极其自由,这里的人一个个都被训练得胆大包天。由于它的机构人员很多是临时雇佣的,没有一个正式的等级制度,就显得更加混乱了。

二战快结束时,战略情报局进行了一项代号为"纸夹"的行动计划,专门搜寻德国科学家,把他们带回美国,防止落到苏联人手上。一个名叫罗兹的中尉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一个不肯合作的美国上校,上校指责他的做法,并且拒绝交出这些科学家。罗兹竟然掏出手枪对准他,并指挥他的小分队包围了这些科学家。后来他因为这一鲁莽的行为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多诺万却很欣赏这样有胆色的举动并为他提供证词和辩护。他表示,罗兹无视军纪的做法令他很恼火,但是他"宁可看到一个有胆量不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的中尉,而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只顾自己往上爬的下属。"

多诺万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和长期的实战经验使战略情报局里走出了不少优秀的特工人才,其中很多人后来直接成为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有4个人还先后当上了中央情报局的局长--艾伦·杜勒斯,在瑞士指挥对德间谍网;理查德·赫尔姆斯,当过记者,参与过反纳粹的秘密活动;威廉·科尔比,作为杰德堡突击队队员空降到挪威法国执行破坏任务;威廉·凯西,领导德国谍报小组。其中,尤以约翰·杜勒斯的表现最为出色。(瓦解意大利德军的日出行动的详细过程见艾伦·杜勒斯的词条)

美国特工王

1945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让多诺万制定一个有关战后长期情报机构的规划,这正是多诺万一直想做的事。他很快拿出一份绝密计划,提出建立一个常设的统一的中央情报机构,该机构由总统直接控制,机构负责人与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共同组成顾问委员会,协调各大情报机构,完成谍报、反谍报、研究与分析、对外政治颠覆和总统可能交给的"与情报有关的其他工作"。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计划暂时被搁置起来。

不久,兰登·多诺万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这份计划走露了风声,随之而来的是四方的抵制、批评和反对。本来就对战略情报局不满的国务院、参谋长列席会议、预算局和陆、海军情报机构都对这一想法强烈反对,胡佛更是愤怒之极,因为他正在起草让联邦调查局控制所有国外情报工作的计划。这次,他决心和多诺万大干一场。

1945年2月,反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芝加哥论坛报》和《华盛顿时代先驱报》都以醒目标题登出多诺万的这一计划,说他"要建立战后超级间谍系统","监视公民生活",并称这一机构将是"美国超级盖世太保"。多诺万心里清楚,能搞到这个绝密文件又把它泄露给外界的正是他的老对手胡佛。不过他没工夫吵架,建立中央情报机构的构想已经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不绝于耳。他开始多方寻求支持者,并极力地说服总统。

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哈里·S·杜鲁门接任总统。杜鲁门本身不喜欢搞秘密组织,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各个情报机构趁机大告战略情报局的状,包括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腐败无能、严重亲英等等,媒体也开始新一轮的抨击。这一切都令多诺万感到大事不妙,他清楚地看到,战略情报局在战后很可能将不复存在。他试着挽回这一局面,并为之四处奔走,但此时他对白宫的影响力已经和往日不能比了。

1945年9月,杜鲁门下令解散战略情报局,他对多诺万长期的杰出表现表示感谢和赞赏,但在和平时期,"这种才能已经不再需要",但安慰他说,"政府的战后情报机构将以你创立的组织为基础建立起来"。

9月28日,在战略情报局总部,多诺万颤抖着声音,向下属们宣布解散。他感谢他们在战争时期的优秀工作,赞扬他们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并肯定这一工作对美国今后还将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他再次望了一眼这栋熟悉的大楼,独自离去。

战略情报局结束以后,没有了中央的协调和分析系统,美国的情报活动又陷入混乱和分散中。哈里·S·杜鲁门经常发现他办公桌上的情报毫无条理,各个机构发出许多未经分析和相互矛盾的报告,让事情更加混乱。这并不是他乐于见到的。他开始意识到,解散战略情报局是一个错误。

1946年1月,杜鲁门下令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其成员由国务卿、陆、海军部长和总统军事顾问组成,全面负责美国对外情报活动。委员会下设一个中央情报组,作为执行机构,代替原来战略情报局在海外的情报活动。

战略情报局

1942年6月13日,在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多诺万的联合建议下,罗斯福下令将情报协调局与军方情报力量结合,成立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多诺万任局长。这是美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情报机构,也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它的正式工作是破坏、谍报、反间谍和部署、实施秘密行动--这些工作成为后来中央情报局的基本行动范围。

登陆北非

1941年底,美英达成协议,盟军将于次年底进入北非,开辟新战场。这一计划代号为"火炬"。这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北非的形势简直是一无所知。陆军情报部的一位专家奉命分析利比亚的供水情况,他在资料室里找了半天,只找到一个很薄的文件夹,里面夹着"一份20年前的电报,一篇报纸副刊上的文章,题目是《饥渴的沙漠》,还有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印着沙漠和几棵椰子树的照片。这就是相关的全部资料……" "如果怕狼,就别待在森林里!" 这是兰登·多诺万的名言。接着,他又把这句话搬了出来,在情报协调局的秘密会议上,瞪着手下一帮情报专家:"无论如何,要在一周之内拿出这份东西!" 一帮手下面面相觑,快一年了,一年里几乎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围绕那个大计划展开,凡是跟这个计划沾边的,头儿就特别地紧张和兴奋。到了今年秋天,他简直是高度紧张,任务越派越多,要求越来越细,给的时间越来越紧。刚刚收到北非传来的消息,海边的一支德国联邦国防军有调动的迹象,他立刻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查明它的意图和动向,写出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多诺万知道大家的心思,在散会之前,他再一次清楚地强调:"先生们,我们的整个未来将取决于这个计划的结果,所以,请务必绝对保证我们情报的准确性和机密性!" 窗外,正是1942年的秋天。兰登·多诺万强调的那个"大计划"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酝酿和准备。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次计划的结果,直接关系战略情报局的命运。

情报的空缺必须立即填补起来。战略情报局迅速接管了美国北非的情报机构,多诺万委派"一战"英雄、海军陆战队上校威廉·埃迪为负责人。埃迪拿着200万美元,扩大了先前法国的地下秘密组织,并找到当地的部落和宗教首领寻求帮助,后者出动了上千名信徒帮盟军搜集情报和偷运武器。

埃迪的间谍提供了大量有关北非海岸的防御工事和法军军力的情报,使北非远征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得以对作战条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多诺万,就连多诺万的死敌,陆军情报部部长史特朗也对他的情报工作表示赞赏。1942年8月,埃迪去伦敦向盟军领导人汇报情报,负过伤的腿一瘸一拐,胸前挂满勋章,让人心生敬意。小乔治·史密斯·乔治·巴顿曾不无敬佩地说:"这个兔崽子总是大难不死。"

埃迪作风冷酷,热衷于非传统的隐蔽手段。他一直主张暗杀干掉德国北非某些机构的领导人,因为他们可能是盖世太保成员,后来又打算派非洲黑人在纳粹官员的饮料中放安眠药,结果美军参谋部都没批准。还有一次,埃迪派人劫持了一名德国气象专家,把他装在汽车后备厢里,等带到目的地时,差点把人给闷死了。

10多万人的队伍,加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给养,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为保证盟军队伍的动向不被轴心国察觉,战略情报局的间谍四处散布假消息,说远征军要去法属西非海岸的达喀尔,集结在直布罗陀的大量船只则是为了救援被围的马耳他。德国人相信了这一消息,于是派出专门的空中力量紧盯"开往马耳他的舰队"。

1942年11月8日,阿道夫·希特勒被急电从梦中惊醒。副官告诉他,盟军在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了。希特勒半天没回过劲来,在此之前,他的军官没有任何人向他提过敌人会有类似的移动意图。在他睡觉前不久,还有人向他报告这支盟军可能的动向,但是,没有提到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是的,没有提到!

守港的法国维希政府的海军同样措手不及,不过战斗仍然很激烈。战略情报局乘机指挥法国地下组织举行暴动,埃迪的特工则为登陆的盟军提供地图、带路、介绍重要的设防情况和要塞位置。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了两天两夜。此时7架德国中队的飞机还在几百英里外的邦角半岛上空盘旋,苦苦追赶"开往马耳他的舰队"。

北非登陆战役以盟军胜利告终,德国的王牌军--非洲军团遭到美英的前后夹击,被迫撤出。但美国政府最后搞的"达尔朗交易"令很多人不快。弗朗索瓦·达尔朗是维希政府首脑菲利普·贝当的副手,后来与美国合作,这次是他最后说服亲维希部队放弃抵抗。在他的统治下,反犹的维希法令仍然有效,支持盟军和夏尔·戴高乐法国军官和不少地下组织成员被关进集中营,这令战略情报局的特工非常不满和愤怒,尤其是那些来自学术界的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妥协,在一段时间里故意消极执行命令,以示抗议。兰登·多诺万对这个交易也很有意见,认为有损盟军对欧洲抵抗力量的号召力。他一度想派人暗杀达尔朗,结果后来另有人代劳。1942年底前,弗朗索瓦·达尔朗被一个法国刺客暗杀。美国人如释重负。

北非战争使战略情报局的声望大大提高,它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和活动力令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军方刮目相看。军方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这个机构可以成为自己在战争中好的合作伙伴。战略情报局乘机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缅甸丛林

1943年1月末,12顶降落伞悄然落在缅甸北部的亚热带森林里。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这里一直活跃着一支百余人的小队伍。他们是由艾夫勒率领的战略情报局101分队。101分队吸收了很多当地的克钦邦人为骨干,他们以这个人迹罕至的像地狱一样的森林为据点,行踪不定,在整个缅甸搞游击、破坏和营救,神出鬼没,杀敌无数。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对此极为高兴,他的队伍之前曾被日本人赶跑,撤退的时候还遭到伏击,这回101分队可算帮他出了口恶气。不过将军对他们的杀敌数字有怀疑,有一天他问一个克钦人,他们是怎样统计杀敌数字的。这位克钦人低头揭开腰间的一个小盒子,倒出大堆干果一样的东西。"这是什么?"将军非常不解。"日本人的耳朵。"像101小组这样的破坏行动是兰登·多诺万的最爱--"野蛮的比尔"一直渴望像乔治·巴顿那样驰骋战场,既然办不到,他就转而率领自己的一帮弟子,在世界各地大搞颠覆活动。他喜欢厮杀和破坏,觉得"搜集情报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或多或少有点冒险性,在办公室里分析情报和撰写报告就"太无趣"了。在他的带动下,战略情报局的一般人员都瞧不起搞情报的活儿,宁愿去战场上冒险,或者在敌后搞颠覆。这样的工作特点也影响到了日后的中央情报局的走向。

情报工作

战略情报局刚成立的时候,多诺万选了一大批青年特工去英国接受专门的训练。刚接触秘密情报行动的美国青年对这一行还显得很陌生很稚嫩,但都充满热情,认真好学,这和英国情报界的那帮老油子形成鲜明对比。英国人在国内开设了6处大型秘密训练基地,教他们基本的谍报经验,包括暗杀、格斗、擒拿、爆破、审讯、伪装、野外生存、侦察与反侦察等等。

赫尔姆斯对他最初在训练营里接受的教育一直记忆犹新。在那里,他们被告知,不许用真名姓,要设法了解同学的真实出身。英国著名突击队的训练官费尔巴恩上校教他们在生死关头如何自救,全都是些致命的狠招--费尔巴恩甚至还教他们如何对付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第一步是威胁她,要毁她的容,如果这一招不能奏效,就揪住她的下嘴唇,狠狠打她一个耳光!

年轻的赫尔姆斯和他的同伴一样,被这种与大学里迥异的讲课方式与内容惊得目瞪口呆。很多技术或者说是手段并不令人愉快,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但上校说,用绅士的方法将人致死,这是自卫的正确态度。后来,当这些美国徒弟告别老师毕业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了,在很多方面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战争初期,英美情报界的关系一度非常密切。作为老大哥兼师傅,英国特别行动处执行处在很多实战中都指导自己的"小弟"与学生,而战略情报局也老老实实地接受它的"大哥"地位,虚心学习它在领地上的经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战略情报局和英国秘密情报处驻当地的机构甚至完全结合在一起。在诺曼底登陆时,这对师徒还联手演出了一手好戏,他们在东英格兰的海滩上精心搭制了大量道具,看上去到处是军舰、坦克、大炮、弹药、营房、燃料堆,极力营造出"美国第一军"的假象。这场惊天大骗局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美英情报员中会德语的人还联手欺骗德国飞行员,通过电台给他们发假指令。

1942年,英国获悉情报,德国要援助日本一船密码机。它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战略情报局,双方统一行动,不加任何阻拦地使运送密码机的德国船安全过关了。因为英国情报机构早就将德国这种密码机发送的密码破译成功了,如果日本也使用这种密码机的话,那它的所有行动就都在盟军的掌握中了。

担心自己密码安全的日本海军在全军范围内大量普及德国的密码机,英美则加强了对它电码的破译工作。不久,破译了日本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说,将把一个代号为"AF"的地区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根据情报分析,"AF"可能是指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或者中途岛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上将猜测,可能是中途岛。为了证实这一判断,他让中途岛的警卫部队用明码发出一封电报,说中途岛极缺淡水,要求补给,然后等待着日本方面的反应。过了几天,又截获了一份日本电报,说"AF"缺乏淡水。"AF"必是中途岛无疑。美国人以此精心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诱使日本海军进攻中途岛。此役以美军大获全胜告终,也是英美情报机构合作的范例。

不过这种愉快的合作关系没持续多久,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英国人担心随着美国人实力的增长,最终会压倒英国;美国人则不甘心一直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在后来的具体行动中,两方经常为活动方式、权限划分等分歧吵起来。多诺万愤愤不平地说:"英国人太专横,拿了我们的飞机和钱,还处处卡我们!"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一位上校则更为不满:"我们同德国人打仗的时间最长,遭受的苦难最多,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在外面生存和活动,可这些可恶的美国佬却跳出来,指手画脚。"但是,不管吵得多凶,双方的合作还要开展下去,只是互相不服气。

在后来中央情报局成立之后,它只在三个国家不搞秘密行动,英国就是其中之一。英美在情报上的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令人头痛的伊拉克问题上,英国情报机构和中央情报局也是同进退,可谓难兄难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