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 :1936年在德国成立的军事集团

更新时间:2023-08-15 15:08

轴心国(英语:Axispower,德语:DieAchsenmächte),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主义国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国内的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在魏玛共和国倒台后,德国法西斯纳粹党以独裁专制方式解决危机,加紧扩充军备对外扩张,同时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政党也趁经济危机之际上台。1936年11月25日,日本、德国在柏林正式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补充议定书》,日德两国确立政治上的准同盟关系,意大利也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9年5月22日,德国与意大利签订《德意同盟条约》。同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在欧洲发动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前日本也在亚洲入侵中国,意大利也于1940年6月10日宣布参战。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因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936年的演讲中提到的“轴心”一词,由此该集团被后世人称为“轴心国集团”。1945年5月2日,苏联军队攻占德国柏林,希特勒于当年的5月8日向苏联红军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无条件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轴心国集团的核心成员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仆从国成员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独立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仅两天),而轴心国集团在世界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中国的汪伪国民政府、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以及欧洲的丹麦、希腊和维希法国等国,此外芬兰西班牙泰国等也与轴心国集团存在合作同盟关系。

名称来源

1936年10月25日,德国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官贝尼托·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签定《德意同盟条约》后不久的一次演说中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欧洲各国可以围绕这个“轴心”进行合作,同时德日两国在反对苏联的立场上也找到了共同点”,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其核心成员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其他成员是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建立背景

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对德《凡尔赛和约》,根据条约德国丧失了七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国民,此外德国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煤炭工业基地和75%的矿产,但是该条约没有规定德国赔款的具体数目,也没有完全解除德国的武装,允许德国保留10万人的陆军维持国内秩序,允许德国东线和南线的工事继续存在,这就为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扩张战略的形成埋下祸根。德国魏玛共和国支付10亿金马克赔款之后,国内出现经济通胀,于是德国请求延期偿还,英法两国组成国际委员会来处理赔偿问题,德国银行家赫特在伦敦争取到大量低息的英美贷款,不但解决了赔偿问题,而且使德国经济向战备经济发展。

1925年10月16日,英法两国在德国《莱茵公约》的基础上与德国签订《洛迦诺公约》,这是德国战后第一次以平等的政治地位参加国际会议,德国的政治地位由此开始上升,《洛迦诺公约》没有将德国东部领土的现状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扩张铺平道路。1929年4月16日,德国与苏联签订经济条约《拉帕洛胡同贸易协定》,德国利用同苏联的关系来进行《凡尔赛合约》禁止的重整军备工作,双方互派军官进行参谋训练;苏联工厂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生产炮弹;德国在萨马拉附近生产毒气,在喀山附近建立坦克训练学校等,这些为德国军备力量的崛起奠定基础。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后,德国由于经济社会保障制度、政治制度等未能完善,导致魏玛共和国最终覆灭。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纯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790亿马克跌落到1932年的510亿马克,国民收入从712亿跌落到410亿马克,1932年德国全年失业人数达到800万的历史最高峰。1932年7月31日,纳粹党在大选中的选票从18.3%再次上升到37.3%,议席从107个上升到230个,成为国会最大党。1933年1月30日,保罗·冯·兴登堡迫于工业资本家和一些农场主的压力,最终任命纳粹党魁首阿道夫·希特勒为内阁总理。希特勒的上台以独裁专制方式解决经济大危机,以发展军工经济解决失业人口问题

1933年10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加紧重整军备的活动,此时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妥协政策更加剧了德国的扩张。1935年1月13日,萨尔区进行公民投票,德国收复萨尔区,希特勒趁机于3月16日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拥有36个师、55万人的军队,不久英国背着法国与德国签订关于相互海军舰队吨位的协定,规定德国海军不得超过英国皇家海军的35%,这等于默认德国有权重建海军,而且同意了德国潜水艇吨位与英国相同。1936年,希特勒继预布帝国防御法后制订了四年计划,规定要“使全部力量为作战服务”,经济便全面地转入战争轨道。

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虽为战胜国但国外扩张受挫,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停滞的经济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发展。1919年,全国各地发生罢工1871次,参加者达55.4万人。次年在社会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的声势不减反增,全国举行罢工2070次,参加者达到231.4万人,农民运动也在工人运动的刺激下迅速发展。1920年4月15日,意大利全国有上百万农民和退伍军人参加占地斗争,占领了191户贵族和大地主的217万公顷土地,至此意大利政府难以控制社会局势,这样为法西斯主义势力的上台提供了契机。

1922年10月30日,法西斯分子贝尼托·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首相并组成内阁,次日以法西斯最高指挥部的名义发布公告宣布,“法西斯分子与军队以对国家和国王的热爱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使得法西斯政权获得国王和军队上层的支持。1923年初,法西斯政府又先后宣布取消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获利润征收特别税、省市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征收的附加税,取消对租金的限制,废除遗产税累进税,取消国家对人身保险业的垄断,并宣布由私人资本经营电话业,由此获得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1925年1月3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议会公开宣布抛弃议会民主制,实行一党独裁专制,之后他建立法西斯主义秘密警察组织和特别法庭,全面建立意大利的法西斯极权主义统治。

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发展,但日本农业及农村发展不断滞后,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该局面进一步恶化。1929年,日本农产品、工业产品价格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大幅下降,但日本政府却加强重要产业的统制和保护,于是农产品价格相比工业产品下跌更加严重,致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同时城市工业大量裁员,使得农民进入城市的道路受阻,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混乱。国内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村的贫困化导致多数出身农村的陆军士兵滋生法西斯主义,他们排斥西方现代化的自由民主思想,否定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追求、对西方欧美文化的热望。

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中流行以日本天皇崇拜为核心的封建传统,这种传统思想在逐渐失衡的经济现代化局势中不断增强,成为政府不断用来强化控制民众的精神工具。与此同时,日本武人干政的传统也在发挥负面作用,日本军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实力膨胀,他们对文职政府的各种举措不满。1932年5月15日,部分少壮派军官和法西斯主义性质的“爱乡塾”成员在东京发动政变,试图建立以军人为核心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五·一五兵变”失败后,日本军方反而加快建立法西斯政权的进程,1936年2月26日清晨,东京第一师团约一千余名士兵在狂热分子的率领下发动政变,杀死内大臣斋藤实等人。“二·二六兵变”使日本的军方进一步获得发言权,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开始大肆推行法西斯化,日本政党政治受到严重打击。

历史沿革

轴心成立

1936年11月25日,日本驻德国大使武者小路、德国驻英大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补充议定书》,日德两国确立政治上的准同盟关系,《秘密补充协定》第一条规定,“缔约国之一方,未经挑衅即受创苏联的玫击,或未经挑衅即受到攻击的威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不得采取在效果上可使苏联能以减轻其负担的一切措施”。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9年5月22日,德国与意大利签订《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法西斯战争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轴心国集团中的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下令波兰战役德国空军突袭波兰司令部、机场和后方设备,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波兰首都华沙于同年9月30日陷落,波兰政府流亡到罗马尼亚。1940年4月9日,德国开始入侵北欧国家,德国机械化纵队侵入丹麦并占领哥本哈根德国海军也先后占领奥斯陆、阿伦达耳和纳尔维克等港口,挪威军队战败被迫于5月4日向德国人投降。1940年5月10日至11日,德军荷兰比利时发动闪电战,先后夺取荷兰和比利时的机场、桥梁和重要的军事要塞,德国装甲部队粉碎了荷兰和比利时的反攻,荷兰和比利时先后于5月15日、5月24日向德军投降。

1940年5月下旬,德国元帅海因茨·古德里安率领装甲军攻进法国,又于5月23日到达英吉利海峡,切断援助荷兰的英国远征军以及法、比部队向南的通道,盟军被隔绝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以敦刻尔克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上。从1940年5月29日到6月4日,有三十三万八千多名盟军从敦劾尔克的海滩上撤退到英国。同年6月10日,轴心国集团中的意大利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参战,之后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击败法军,法军被迫继续向南和向西撤退,最后于6月下旬先后与德国、意大利签订停战条约,法国贝当政府迁至维希。1940年7月16日,阿道夫·希特勒发布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军事指令,并于8月8日空袭英国的海港、机场、码头和兵工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列颠战役,但由于英军顽强抵抗而彻底取消计划。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布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并纠集附庸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进攻苏联。战争初期德军利用突袭及兵力、兵器方面的优势,迫使苏联红军节节败退,德军先后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大部地区,逼近圣彼得堡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苏联在紧急情况下于1941年7月动员530万人参战,并于8、9月间在列宁格勒和基辅顽强抵抗德军,致使德军的进攻步伐受阻。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发布“台风计划”,力图合围消灭苏联西方面军、顶备队方面军和布吕斯克方面军,并准备在冬天之前攻占莫斯科。但是在苏联军队的反攻之下,德军中央集团军的突击兵团被击溃,德军16.8万人直接伤亡,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北非战场

1940年9月,意大利元帅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率军入侵埃及,在卡萨拉和加拉巴特两地与英军、本土军激战。同年12月,英国奥康纳中将指挥的西部沙漠军突袭意大利阵营,俘虏意军三万八千多人,此后意大利军节节败退,直到次年2月7日盟军取得第一次利比亚战役(贝达富姆战役)的胜利。意大利军战败后,阿道夫·希特勒派遣埃尔温·隆美尔中将前赴非洲战场,隆美尔指挥一个德国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非洲兵团,以及一支类似编制的意大利分遣队,同时德军还出动大批军舰、潜艇封锁海上交通线。1941年2月,英军对埃塞俄比亚意军展开南北夹击,3月11日至4月中旬隆美尔率军突袭英军,英军在利比亚除托卜鲁克据点外全部退回埃及。5月19日,阿比西尼亚的意军宣布投降,二十三万人被俘虏,贝尼托·墨索里尼在东非帝国的势力被消灭。

1941年11月18日凌晨,英军趁苏德战争爆发之际集结一百五十万人猛攻德军,史称“十字军作战计划”,德军被迫开始向西撤退,英军不仅解除托卜鲁克的包围,还于次年1月重新占领普兰尼加并控制阿盖拉。从1942年1月21日至7月初,英军在德军的反攻下一路向东撤退,德军先后占领贾扎拉、埃及马特鲁港和阿拉曼,直逼亚历山大港并威胁开罗。1942年8月,德军在阿拉曼地区处境困难,伯纳德·蒙哥马利趁机率领第八集团军于同年10月23日发动阿拉曼战役,后于1943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2月上旬到达利比亚——突尼斯边境上的“马列特”防线,德意军全部退入突尼斯境内。与此同时,英美联军登陆西北非实施“火炬行动计划”,直到4月份与东线的英军会合,5月初东西两路联军占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城,5月13日在突尼斯的二十五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至此轴心国退出北非战争

亚洲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关东军策划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并开始全面侵华,中原地区从局部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之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并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不久形成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中共开辟的敌后解放区战场。中国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顽强抗击日军,1937年下半年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4万余人,击伤日军第101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1938年10月,武汉市广州市相继被日军攻陷,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相继开辟敌后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使日军华北主要交通线全部陷于瘫痪

另一方面,日本作为轴心国集团成员没有在德国的要求下东西夹击苏联,而是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选择南进战略,日本于1940年7月26日制定的“基本国策纲要”中提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同年9月23日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正式开始向南进攻。1941年1月16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发布《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将对华作战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并对敌后解放区战场进行以“扫荡”“清乡”为主要形式的“治安战”,这给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极大的损害,但中共抗日武装在反“扫荡”、反“清乡”战斗中不断打击日军壮大实力。1941年7月24日,日军侵入法属中南半岛南部,逼近马来亚和马六甲海峡,日军南进初期日美两国曾秘密会谈,但日本代表强硬拒绝美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开始具体部署对美开战。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半年内,日军侵占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南洋诸国和一系列岛屿,美国和英国等军队接连败退。但由于日军的陆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致使其无法与德军近东会师。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成立,中原地区此时被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从1942年5月开始,先后两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但日军攻占缅甸并切断国民政府获取抗战物资的滇缅公路,直到1943年10月滇缅反攻开始,最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畹町镇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随即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全线贯通,援华物质得以继续输入中国。

集团覆灭

1942年秋季,苏德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苏联红军重创,直到1943年2月2日德军主力军被全歼,至此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苏军手中。1943年夏天,苏军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击败德军,最终战役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结束,德军再也不能发动大的攻势。1944年1月,日本太平洋战争的防御战中也节节败退,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集中50多万兵力,向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一号作战,即对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虽然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但中国抗战胜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同时约瑟夫·斯大林从1944年1月发动十次进攻,收复全部沦陷区,并于1945年5月2日攻占德国柏林,希特勒于当年的5月8日向苏联红军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无条件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成员及其他

仆从国

匈牙利

德国意大利日本之外,匈牙利王国是第一个加入轴心国集团的仆从国家。匈牙利本来拒绝参加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但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与德国达成外交和解。1940年11月20日,奥匈帝国海军军官霍尔蒂·米克洛什代表匈牙利王国签署三方条约,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1941年11月25日,匈牙利成为续签的《反共产国际条约》的13个签署国之一,匈牙利军队配合轴心国军队参与针对苏联,到1943年底,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在顿河岸边的沃罗涅日市前线被苏联红军摧毁。1944年底,匈牙利的437000名犹太人被德军驱逐到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其中大多数人被处死。1944年,苏联开始进入匈牙利的北特兰西瓦尼亚,10月霍尔蒂在布达佩斯皇宫被德军拘捕,亲德的箭十字党获得匈牙利政权,但苏联在布达佩斯战役打败德军后完全占领匈牙利。1946年2月1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德国意大利外,罗马尼亚是唯一一个法西斯主义运动在没有外国援助的情况下上台的国家。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包含一项秘密协议,即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联。1940年6月28日,苏联占领并吞并了比萨拉比亚,以及罗马尼亚北部和赫察地区的部分地区。1940年11月23日,罗马尼亚在国王米海尔一世(MichaelI)和安东内斯库军政府的领导下签署三方条约,德国联邦国防军于次年10月10日进入该国,正式训练罗马尼亚军队。罗马尼亚于1941年6月22日加入德国苏联的入侵行动,罗马尼亚在慕尼黑行动期间重新夺回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然后征服了更多的苏联领土并建立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省。后来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加入了德国在高加索的战役,最远到达纳尔奇克

罗马尼亚的军事工业规模虽小,但用途广泛,能够复制和生产数千种法国苏联、德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航空武器系统,并生产有能力的原创产品。罗马尼亚海军还建造了相当大的战舰,例如布雷舰NMSAmiralMurgescu和潜艇NMSRechinul、NMSMarsuinul。还生产了数百架最初设计的罗马尼亚空军飞机,例如战斗机IAR-80和轻型轰炸机IAR-37。罗马尼亚还制造了装甲战车,最著名的是Mareșal坦克歼击车。在安东内斯库的统治下,罗马尼亚是由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权主导的极权主义国家,其管辖下的犹太人约有250000人死亡。1944年,苏联红军攻占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同年8月23日,王室及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内斯库政权。1945年3月6日,罗马尼亚加入反法西斯同盟阵营后成立联合政府。

斯洛伐克

1938年9月30日,德国通过《慕尼黑协议》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在纳粹的扶持下宣布独立。1940年11月,约瑟夫·蒂索总统领导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斯洛伐克正式成为轴心国集团成员之一,斯洛伐克政府于1941年6月向苏联宣战,并且指派大约5万名斯洛伐克武装部队的成员参加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12月12日,日军袭击珍珠港5天以及德国美国宣战1天之后,斯洛伐克向美国和英国宣战。1944年8月29日,华沙起义爆发后,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发动起义,德军意图全面接管斯洛伐克,但被忠于约瑟夫·蒂索的武装党卫军和斯洛伐克军队击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蒂索神父和图卡逃往奥地利,但都被盟军当局逮捕,并引渡给捷克斯洛伐克,随后被判处死刑。1945年5月3日,斯洛伐克全境在苏联军队帮助下获得解放,由此进入了人民民主时期。

保加利亚

1940年9月7日,德国迫使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签署《克拉约瓦条约》,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交还保加利亚。1940年11月,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访问德国,进一步向德国靠拢。1941年2月,德国元帅李斯特访问保加利亚,双方达成允许德军过境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向德军提供粮食和后勤支援的协定;双方还制定武装入侵希腊的秘密计划。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签署三方条约而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之后保加利亚军队配合德意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和希腊。保加利亚政府加入轴心国后,保加利亚工人党开展舆论宣传和动员群众,并成立军事特别委员会,他们坚决反对将保加利亚变为德国进攻苏联的基地。

1942年秋,保加利亚工人党组建游击队,并成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祖国阵线”组织。1943年春,保加利亚工人党将军事特别委员会改为“起义总指挥部”,其统辖的武装达到6000多人,抵抗组织遍布在全国12个地区。1943年2月13日,反法西斯主义抵抗人士暗杀亲纳粹的卢科夫将军,德国人怀疑鲍里斯三世暗中勾结英美所致,希特勒得知英国策动鲍里斯国王倒戈后,于1943年8月25日召见鲍里斯并对其进行调查,鲍里斯三世返回索非亚后不久暴亡,据说被纳粹德国投毒致死。鲍里斯三世去世后,由其刚满6岁的儿子西麦昂二世继位,鲍里斯的死亡加剧了保加利亚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建议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加大对保加利亚统治集团中亲英势力的拉拢,通过秘密渠道支持其倒戈,加入反法西斯主义阵营。直到1943年10月莫斯科会议前,英国一直把空袭索菲亚作为向保加利亚政府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1944年初,苏联红军挺进中东欧,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在工人党领导下,配合苏联红军的进攻发动全民大起义,次日推翻法西斯政权,组成了以基蒙·格奥尔基耶夫为首的新政府。祖国阵线掌握政权后保加利亚军队立即倒戈。1944年9月15日,苏联红军开进首都索非亚,随即宣布承认保加利亚新政府。10月28日,保加利亚新政府派代表到莫斯科签署停战协定。

克罗地亚独立国

1941年4月10日,克罗地亚独立国(Nezavisna Država Hrvatska,或NDH)签署三方条约,成为德国-意大利的傀儡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NDH一直是轴心国的成员,即使在其领土被南斯拉夫游击队占领后,其部队仍为德国而战。1941年4月16日,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乌斯塔谢(“克罗地亚解放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安特·帕韦利奇被宣布为新政权的领袖。乌斯塔谢政权在克罗地亚人中缺乏普遍支持,也从未在民众中获得任何重大支持。乌斯塔谢政权得到了部分克罗地亚人的支持,这些克罗地亚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塞尔维亚领导的南斯拉夫感到受到压迫。它最初通过建立克罗地亚民族国家获得的大部分支持都因其使用的残酷做法而丧失。1941年,乌斯塔谢政府向苏联宣战并签署《反共产国际条约》,向德国东线派兵。乌斯塔谢地方武装驻扎在巴尔干半岛,与共产党游击队作战。1945年4月底,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进入德国占领的斯洛文尼亚奥地利。 反法西斯主义胜利后,克罗地亚与南斯拉夫合并,克罗地亚独立国垮台。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4日,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亲王在秘密访问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期间拒绝签署《三国轴心协定》,同年3月25日,由于担心南斯拉夫会受到德国入侵,茨韦特科维奇政府被迫签署《三国轴心协定》。1941年春,南斯拉夫将军西莫维奇,D.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除保罗亲王并拥立彼得为新国王,同时宣布废除《维也纳条约》退出轴心国。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开始,南斯拉夫游击队(后改称人民军)与德国、南斯拉夫傀儡政权开展斗争,其中粉碎了敌人七次大的进攻,不仅巩固了解放区,而且消灭了45万敌军,人民军在斗争中发展到80万人。

1943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共产党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联邦制社会主义共和国,但约瑟普·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并没有复制苏联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同时德黑兰会议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决定力援助铁托领导的南共游击队,以配合盟军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作战。1943年最后一个季度到1944年5月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夕,英美由海上提供了62458吨物资援助,通过空中提供了13695吨物资援助。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王国苏联红军的联合进攻下,收复贝尔格莱德并赶走了法西斯主义

傀儡政权

汪伪国民政府

1938月12中旬,汪精卫叛逃出重庆市并与日本秘密交涉,次年6月日本决定成立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新中央政府”,于是汪精卫派遣代表周佛海与日方代表影佐祯昭在《关于调整日中新关系协议书》(日汪密约)上签字,标志着“调整国交”正式完成,后汪精卫正式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直到同年9月29日才担任“中华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汪日双方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至此日本在外交上正式承认汪伪政权。汪伪政府于1941年签署《反共产国际条约》,并于1943年1月9日向美国英国宣战。1943年10月30日,汪精卫日本驻南京大使谷正之签订《中日同盟条约》及《附属协定书》,标志着汪伪政权作为日本的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形成并肩作战的关系。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陈公博周佛海于次日下午4时在南京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宣布取消国民政府及其所有机构,汪精卫国民政府存在了5年4个半月。

伪满洲国

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后,于1932年2月18日宣布“满洲国”独立,溥仪担任国家元首后担任“满洲国”皇帝。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并于当日发布承认伪满洲国的声明书。伪满州国存在的14年间也仅得到17国承认,这其中大多为法西斯主义阵营国家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包括日本菲律宾萨尔瓦多、罗马教皇国多米尼加共和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波兰、立陶宛、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丹麦、泰国国际联盟后来在1934年宣布满洲合法地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因此退出国联。1938年11月24日,伪满洲国与该政府正式交换防共契约,并开始正式建立订盟关系。1939年2月24日,伪满州国加入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张景惠以伪满国务总理大臣的身份签订《满洲国关于对于共产主义的协定参加的议定书》。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伪满洲国随之终结。

丹麦

1939年5月31日,丹麦和德国签署了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承担任何军事义务。1940年4月丹麦被德国占领,但没有加入轴心国集团。4月9日,德国进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入侵丹麦的速度阻止了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和丹麦政府的流亡。他们不得不接受“帝国的保护”和德国联邦国防军的驻扎,以换取名义上的独立。丹麦在德国的支持下调整了外交政策,随后获得了轴心国集团和傀儡政权的外交承认,同时丹麦选择中断与盟国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之后丹麦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并于1941年签署了《反共产国际条约》。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丹麦获得解放。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

希特勒在捷克建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并且扶持名义上的自治政府,任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为保护国的“总统”,但是该保护国的真正统治者由“帝国保护长官”担任。1941年,保护长官冯·牛赖特被解职,由秘密警察头子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接任。1942年,德国人以“同情伦敦的捷克流亡政府”为由,处决了其“总理”阿洛伊斯·埃利亚斯将军。1945年5月11日,布拉格攻势结束,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接管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解散。

缅甸(巴莫政权)

1942年,以昂山为首的缅甸民族主义者和日本军队从英国手中夺取了对缅甸的控制权,新的缅甸政府于1943年8月1日成立,由缅甸民族主义领导人巴莫领导。同一天,巴莫政权向英国和美国宣战,并承诺向日本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以便在缅甸成功开展军事行动”。巴莫政府在战争期间动员缅甸社会支持轴心国的战争努力,巴莫政权建立了由昂山指挥的缅甸国防军(后来更名为缅甸国民军)。“独立”的缅甸内政和外交实际上由日本控制,日本通过和缅甸巴莫政府签订《日缅合作条约》《秘密军事协定》等条约控制缅甸。1944年初,缅甸国内的反日斗争广泛开展,同年8月至9月间,国内的反抗势力领导人在吴努家召开会议,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联盟”(后于1945年3月改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由昂山担任最高领导人,大会通过《驱逐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声明,准备建立独立的缅甸政府。1945年3月27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揭起武装抗日旗帜,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大英帝国重返缅甸。

维希法国

1940年6月14日,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军进入巴黎菲利普·贝当于1940年6月16日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后一任总理。1940年6月22日,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法西斯主义请求停战投降,法国政府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于6月22日达成停战协议。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法国领土被划分为“占领区”和“自由区”,前者由纳粹军队直接统治,后者名义上由贝当政府管理,但实际上由纳粹军队控制。6月29日,贝当政府被迫撤离波尔多,后于7月迁往温泉疗养胜地维希并以此为都,由此贝当政府统治下的法国被称为维希法国。1940年7月11日,贝当连续发布三个制宪法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统治结束,贝当执政期间对内提出“民族革命”,对外实行法德合作的政策。1940年10月,“自由法国”领导人夏尔·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发布宣言,谴责维希法国政府违反宪法,同时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以行使政府职权,后“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1944年,戴高乐率领“战斗法国”军队跟随盟军攻打法国本土,并于8月26日进入巴黎。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投降,至此维希法国政府被废除,法国完全光复。

阿尔巴尼亚

1939年4月10日,阿尔巴尼亚全境几乎被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同年4月12日召开所谓“制宪会议”,该会议宣布维克托·恩马奴伊尔三世皇帝为国王,在该条件下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实行“联合”。1939年11月28日,在阿尔巴尼亚民族独立周年纪念日,地拉那爆发反对法西斯占领外国的人民爱国示威。1940年上半年,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者领导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后转为反对意大利备战的罢工活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侵略苏联以后,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开展。1942年12月17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下院宣读女王陛下政府的声明,承认阿尔巴尼亚的自由和独立,并提出在战争结束后由阿尔巴尼亚人民自己决定政治制度和政体。

1943年1月10日,阿尔巴尼亚的穆斯塔法·克鲁雅政府被推翻,艾克列姆·里波霍瓦政府上台,同年2月22日又由马里奇·别依·布沙提领导的“妥协”政府登台执政。3月17日,意大利国王的全权代表弗兰契斯科·雅科莫尼被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撤除,改由意大利派驻阿尔巴尼亚军事使团团长阿里贝托·帕里阿尼担任。1943年7月和8月,德国联邦国防军假借保护阿尔巴尼亚免受盟军入侵,占领阿尔巴尼亚的机场和港口。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军队向盟军投降后,德军占领阿尔巴尼亚并在地拉那组建“中立政府”。德国人意图建立自治政府,并说服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组建政府管理国家。1943年9月14日,易卜拉欣·比萨库、贝德里·佩贾尼和夏费尔·德瓦等人成立阿尔巴尼亚政府,阿尔巴尼亚在纳粹德国统治下拥有相对主权。1944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完全解放。

塞尔维亚救国政府

1941年8月29日,德国在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地区建立救国政府,德国驻塞尔维亚军事指挥官任命米兰·内迪奇担任领导人,救国政府是继专员政府之后的第二个塞尔维亚傀儡政府,也被称为“贝尔格莱德傀儡政府”。大多数塞尔维亚人不拥护救国政府,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加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游击队,另一部分加入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组织。1944年10月的第一周,在德国完成从塞尔维亚撤军之前,救国政府从贝尔格莱德撤离到德国基茨比厄尔(今属奥地利)。1944年底,塞尔维亚救国政府灭亡,米兰·内迪奇政权倒台,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和达尔马提亚全部解放。

希腊

1941年4月6日,德国援助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意大利军队,德军通过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入侵希腊,击败希腊和英国军队。同年4月20日,希腊在北部的抵抗停止后,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希腊色雷斯地区,目标是夺回其在色雷斯西部和东马其顿的爱琴海出口。保加利亚人占领了斯特里蒙河和埃夫罗斯河以西,贯穿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和斯维伦格勒的分界线之间的领土。4月27日,希腊首都雅典被轴心国集团占领,到6月1日在克里特岛被占领后,整个希腊都处于轴心国的占领之下。希腊的乔治二世国王逃往克里特岛,然后逃往开罗,轴心国集团在雅典扶植希腊右派政府作为傀儡统治希腊。1944年,德军撤出希腊,希腊复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法西斯主义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被国王维克多·埃曼努尔三世免职并逮捕,墨索里尼在7月26日以后被拘留在蓬察岛,随后转到离撒丁岛海岸不远的拉马达勒纳岛,巴多格里奥为防德国人奇袭,因而在8月底把墨索里尼暗中转移到亚平宁山脉最高峰大萨索山峰顶的小型休养地。1943年9月13日,阿道夫·希特勒派遣党卫队出身的德国空降兵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Skorzeny)营救墨索里尼,墨索里尼被解救后到慕尼黑和希特勒会面。1943年9月23日,墨索里尼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萨洛共和国”),接替意大利王国成为轴心国的成员,在战争期间他一直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1945年4月盟军在意大利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意大利军和德军被盟军击败,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政府宣告解散。

老挝

1941年,日本占领包括老挝在内的法属印度支那被,但维希法国殖民官员的统治仍在继续。1945年3月9日,日本武力推翻法国维希政府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政权,许多国家宣告独立,同年4月8日西萨旺·冯国王在琅勃拉邦正式宣布老挝独立。9月15日,佩差拉亲王(Phetsarath)还宣布与该国和老挝南部印度支那省份统一,致使国王于10月10日解除了他的首相职务。1945年10月12日,日本投降后不久,老挝国内成立“自由老挝”(Lao Issara)政府,该政府要求国王辞职并等待临时联合政府对君主制度的决定,同年11月西苏芒·萨鲁姆萨(Sisoumang Saleumsak)亲王和伯纳瓦(Bougnavat)亲王的率领下,向琅勃拉邦的王宫进军并将王室成员囚禁。1946年8月27日,老挝法国签署暂定协议,法国法兰西王国联邦内部认可老挝为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1942年4月,日本攻占菲律宾,菲律宾和美国军队巴丹半岛科雷吉多尔岛日本投降,日本在菲律宾建立了傀儡国家。次年,菲律宾国民议会宣布菲律宾为独立共和国,并选举何塞·劳雷尔为总统。但是由于日本帝国军队在菲律宾犯下暴行,广大平民反日情绪较为强烈,因而独立共和国从未得到广泛的支持。1945年日本投降后,菲律宾第二共和国统治结束,劳雷尔被美国政府逮捕并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他被曼努埃尔·罗哈斯总统大赦,并最终在战后参议院赢得了一个席位。

越南帝国

1940年9月下旬,日本帝国主义向法属殖民地越南进军,正式从谅山省开进印度支那,之后以陈中立、黄中良、段检点为首的越南复国军反抗法国亲日派、日军,但是遭到日本和法国的联合镇压。日本夺取法属印度支那的控制权之后,他们允许维希法国行政人员保持名义上的控制权,直到1945年3月9日日本发动政变,法国的统治最终结束,日本因此正式控制越南政府。1945年3月11日,在政变后的第三天,日本法西斯主义便准许保大皇帝(BảoĐại)宣布废除顺化朝廷与法国殖民者签订的1884年协定,并宣称与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中紧密合作,至此越南帝国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家,同年4月17日,以陈仲金(TrầnTrọngKim)为总理的傀儡内阁成立。

从1945年3月9日开始,越南国内的起义接连不断,直到8月中旬河内山西省、北宁、兴安、海阳、河南省、南定、太平、宁平、富寿、高平市等地的亲日政权先后被推翻。同年8月23日,顺化越盟市委要求保大皇帝将黄带兵和所有的武器装备交给革命政权,限他在8 月23日13点30分以前答复。1945年8月30日下午,临时政府在皇宫午门外召开五万人的群众大会,代表团团长陈辉燎接收保大的金印和宝剑,并且宣布永远废除几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柬埔寨

从1945年3月9日到1945年8月15日,柬埔寨成为日本的傀儡国家。1945年3月,日本为获得当地的支持而解除法国殖民统治,并要求柬埔寨在大东亚共荣圈内宣布独立,于是西哈努克港国王宣布柬埔寨王国(取代法国名称)独立,并于同年5月任命逃往日本的山玉成(Son Ngoc Thanh)为外交部长。1945年8月,新政府于日本投降后宣布孙玉清为总理,10月盟军占领金边时,SonNgocThanh因与日本人合作而被捕,并被流放到法国。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6年2月12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下,蒙古札萨克世袭亲王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德王)举行伪“蒙古军总司命部”成立大会,德王任伪“蒙古军总司令”并兼“政务部长”,蒙古走上“独立自治”的傀儡道路。同年5月12日,德王又在鸟珠穆沁旗成立“蒙古军政府”,正式启用成吉思汗纪元七三一年的年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察哈尔省山西省京包铁路一带先后沦陷,同年10月28日“蒙古军政府”改组成“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仍由德王任主席兼政务院长。此时察南、晋北都已成立伪自治政府,日本帝国主义为满足其侵略的需要,于1937年11月12日在张家口市举行三个伪政府联席会议,会议结果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1939年9月1日,由“蒙疆联合委员会”演变而来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正式宣告成立,日本人以正式官吏的身份参加“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各项工作,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体。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1933年5月末,日本帝国主义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停战协定》,由此其侵华政策向“华北自治”转变。1935年,关东军特务土肥原贤二说服滦榆区兼蓟密区专员殷汝耕投日,殷汝耕于同年11月15日致电北平卫戍司令宋哲元,借促进宪政之名要求“华北自治”,遭到宋哲元的拒绝。殷汝耕与土肥原贤二商议后,于11月23日夜在天津市召集停战区各保安总队长张庆余、张砚旧、李允声、李海天、赵雷等商讨停战区“自治”问题,会议决定“宣布停战区自治”并成立组织防共自治委员会。1935年12月25日,殷汝耕发表《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改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言》和《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组织大纲》,宣布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冀东政府建立当天,日军派出军队防止中央军北上,协助冀东保安队接收各县,同时派出大批顾问到各级政权参与接收工作。1936年1月11日,日本军部派遣“满洲国”外交次长大桥忠一前往南通市,访问冀东政府并与其缔结军事、外交、交通协定,以及建立攻守同盟。1938年1月30日至31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代表池宗墨在北京举行会议,在日本军方的操纵下双方签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协定》,根据协定日本驻华北地区的特务机关合并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抗战胜利后,原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首脑殷汝耕、池宗墨被依法逮捕,并于1947年处以死刑。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印度民族主义者苏巴斯·钱德拉·博斯(Subhas Chandra Bose)领导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被日本人接受为轴心国的一部分。1941年11月2日,“自由印度中心”在柏林外交使馆区正式宣布成立,德国于1941年底正式承认苏巴斯的政治地位,将“自由印度中心”升格为“自由印度流亡政府”。1942年5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接见苏巴斯时以德国与印度距离远为由,拒绝帮助实现印度独立。但不久德国人答应苏巴斯建立印度军团,德国派遣10名服役于勃兰登堡部队的特种兵训练印度突击队,突击队从事印度西北边境的宣传和刺探情报等活动。1942年12月,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自由印度军团正式宣告成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很快侵占东南亚诸国,苏巴斯希望获得日本的武器和财政援助,于是选择与日本法西斯主义合作。1943年6月14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接见,许诺“充分支持”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

1943年10月21日,苏巴斯在新加坡宣布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他担任国家总理和战争与外交部长,临时政府获得日本、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克罗地亚、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满洲国”、泰国菲律宾等9个国家的承认。同年10月23日,临时政府向英国美国宣战,苏巴斯与日本当局议定,日军所占领的每块土地都要交给临时政府管理,不久日本把它占领的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交给临时政府。1944年2月起,日本军队和印度国民军在印缅边境进攻英印军队,最初取得战争的优势,但直到1944年年中,英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全面发起反攻,日军被赶出缅甸,印度国民军也被迫退回马来亚、新加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巴斯意图投奔苏联以继续反英,但所乘飞机在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后失事,苏巴斯重伤而亡,不久印度国民军向在新加坡和曼谷登陆的英军投降。

合作国

芬兰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包含一项秘密协议,将东欧大部分地区划分为苏联势力范围,但芬兰人拒绝交出领土,于是在1939年11月苏联发动冬季战争入侵芬兰,打算在芬兰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傀儡政府。芬兰作战不力被苏联击败,最终于1940年3月13日凌晨签署和平条约,将卡累利阿共和国地峡、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等关键领土割让给苏联。1941年6月,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芬兰允许德国在返回东普鲁士基地之前在芬兰机场加油,而后苏联对芬兰空军基地和城镇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致使芬兰于1941年6月25日对苏联宣战。1941年11月,芬兰签署《反共产国际条约》,但没有签署过三方条约,战时芬兰政府的官方立场是芬兰是德国人的共同交战国,而且芬兰是唯一加入轴心国的民主国家。

苏联

1939年,苏联试图与英法两国结盟,但与英国和法国的谈判遭到失败,之后苏联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署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并保证为德国供应石油,根据协议的秘密议定书,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控制的领土被划分为各方的势力范围。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随后苏联于9月17日从东部波兰战役,并于9月28日与纳粹德国签署秘密条约,苏联人大规模逮捕军官很情报人员,并将他们送往西伯利亚地区古拉格,制造卡廷惨案等暴行,不久苏联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1939年11月30日,苏联发动冬季战争进攻芬兰,芬兰被迫割让圣彼得堡附近重要的边境地区。1940年10-11月,苏联就加入轴心国一事与德国进行会谈,约瑟夫·斯大林在11月25日提出占领巴图姆和巴库以南的波斯湾大方向地区等要求,但希特勒并未正面回复斯大林。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后苏联同美、英、中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泰国

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部署军队与盟军作战的日本盟友,泰国被认为是轴心国联盟的一部分,泰国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发动法泰战争,从法属印度支那手中夺回领土。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一个半小时入侵泰国(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当地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上午)。入侵后仅几个小时,总理披汶颂堪元帅下令停止对日本人的抵抗。1941年12月14日,双方商定了日泰联合军事行动计划,即泰国军队入侵缅甸以保卫日军的右派。1941年12月21日,泰国日本签署军事同盟,后SangPhathanothai于次年1月25日宣读泰国英国美国的正式宣战。

泰国人和日本人同意掸邦克耶邦由泰国控制。缅甸的其余部分将在日本的控制之下。1942年5月10日,泰国帕亚军进入缅甸东部掸邦,装甲侦察组率领三个泰国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在空军的支援下与撤退的中国第93师交战。5月27日攻占了主要目标Kengtung。6月和11月的新攻势迫使中国军队撤退到云南省。1943年11月,泰国签署《大东亚联合声明》,正式与轴心国结盟。1942年,泰国吞并掸邦和克耶邦,马来亚北部的四个邦也被日本移交给泰国,这些地区于1945年割让给缅甸和马来亚。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反法西斯同盟承认。

西班牙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西班牙法西斯分子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巴阿蒙德(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向轴心国提供道义、经济和军事援助,同时名义上保持中立。卡门·佛朗哥此前曾在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意大利的帮助下赢得了西班牙内战,两人都渴望在欧洲建立另一个法西斯国家。1940年6月,西班牙政府与德国接洽,提出结盟,以换取德国承认西班牙的领土目标:吞并阿尔及利亚奥兰省,并入整个摩洛哥,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向南延伸到北纬二十度线,并将法属喀麦隆并入西属几内亚。同年10月24日,佛朗哥在德国的压力下秘密加入三方协定,轴心国为西班牙提供必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后,西班牙宣布参战,德国帮助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和实现西班牙在非洲的领土要求。

1941年,佛朗哥与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签署《反共产国际条约》,随后西班牙执政的长枪党成员开始在直布罗陀海峡实施收复计划。1941年6月,德国苏联发动进攻,长枪党领导人何塞·路易斯·阿雷塞要求组织志愿者军团同苏联作战,这些志愿者其中包括长枪党分子、失业者、流浪汉和冒险者。7月13日,第一批志愿者出发,因志愿者的裤子为蓝色而被称为“蓝色师团”,这支部队共有641名军官、2272名上等士官和15780名士兵,阿古斯丁·穆尼奥斯·格兰德斯为“蓝色师团”司令。1943年8月,佛朗哥撤回“蓝色师团”,标志着西班牙彻底抛弃“非交战国”立场并回归中立。1945年4月11日,西班牙宜布同日本断交。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当日西班牙宣布同德国断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