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县 :新中国开国将军数量众多的县

更新时间:2024-09-21 00:38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1964年首次军衔制开始的陆海空三军大授衔的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称之为“十大将军县”。经参考现有行政区域规划统计和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的将军籍贯,最终确定的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河南省新县、江西省永新、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省浏阳。

这些诞生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的红色土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镌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历史背景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军官军衔分为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后来又增加了准尉军衔。

1955年9月27日,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元帅授衔。同日,国务院举行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典礼,周恩来总理为将官授衔。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共授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级军官3. 2万名,尉官49.8万名、准尉11. 3万名。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止,共授予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

1965年5月22日,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6月1日开始实施。

经参考现有行政区域规划统计和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的将军籍贯,仅红安县、安徽金寨、兴国县平江县、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省新县、湖北大悟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十个县就产生了451名开国将军,由此被民间喻为“将军县”。从行政区划来看,十大将军县里,有2个隶属湖北,3个隶属江西,2个隶属安徽,2个隶属湖南,1个隶属河南。由于全国解放后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一些将军的籍贯也存在“双重”之说,在这里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分别。比如,吴先恩中将,按解放前的行政区划,他的籍贯应该在湖北麻城市,但解放后麻城的一部分划归了河南新县,所以,把吴先恩将军归在河南籍。又如洪学智上将按解放前的行政区划,他的籍贯应该属于河南商城,但解放后按照原有行政规划,洪学智故乡已经划到安徽金寨县县,所以把洪学智将军归在安徽籍。又如刘华清将军原籍属于湖北红安后行政划归为湖北大悟,故将刘华清将军归在大悟籍。

事实上,从地域分布即可看出,十大将军县基本处于井冈山市大别山一带的两大老区,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形成中,在工农武装割据的建设发展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燎原中,一大批将才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成为打下红色江山、建立红色政权的中坚力量。

湖北红安县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原因分析

十大将军县从地域分布来看,基本处于井冈山、大别山一带的两大老区,应该说是这两大革命老区培育了灿若繁星的将军,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地理条件利于武装斗争。中原地区革命的战略支点多在偏远山区、几省交界处,远离反动势力统治的中心,交通不便、经济滞后、人民穷困,酝酿着革命的巨大爆发力,还可利用敌人派系矛盾争取战略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于革命早期以游击战为主的工农中国工农红军来说,地势险要、幅员广阔的山区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南接长江可直趋宁汉,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历来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利于极大地保存和发展武装力量。以江西永新县来说,永新县境内的九陇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峰峦叠嶂、林深蔽日、削崖深壑、溪泉流泻,九个山冲形成天然的屏障,仅有三个隘口通往山外,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便于屯兵和藏兵,与敌开展游击斗争,是天然的革命根据地。

二是文化传统流淌忠勇信义。十大将军县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多忠勇豪迈、深明大义、舍生忘死。大别山五县,受楚文化影响较深,富有民族气节、尚武精神、忧患意识。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吉安县县,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由唐至清,“进士六百,一对榜眼,两名探花,五位状元,均谓鼎甲”,涌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永新县东汉建县已有1800多年,素有忠勇风骨,南宋末年,元朝廷派遣大队兵马进攻永新,当地义军抱石沉潭,“我等决不忍辱偷生,与其血染敌刃,不如跳潭成仁!”跟随的3000余百姓也相继赴水,视死如归。“千年古县”浏阳、水之源平江县,文人蔚起,才士笃生,又有潇湘敢为天下先之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形成了崇文尚武的地域文化。这为先进革命思想在这些地区的早期传播奠定了良好人文基础。伴随五四运动的风雷激荡,十大将军县中很多都是进步思想的率先传播地,比如1920年金寨就建起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建立了鄂豫皖地区最早的党组织。

三是苦难生活激发革命斗志。十大将军县走出的开国将军出生时间大多分布在20世纪头20年,正值中国封建势力腐朽衰败、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军阀割据混战的旧社会,工农阶级苦难深重。“穷人头上三把刀,租重、税杂、利息高。穷人面前三条道,逃荒、要饭、坐监牢。”这些民俗音乐,就是当时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将军们多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饱受地租压力、地主剥削,加上苛捐杂税和兵丁夫役,普遍生活贫苦、阶级仇恨深重,为求解放求翻身而革命的意念在诸多开国将军的童年就已萌生,农民运动甫一发生便一呼百应、风起云涌。

四是红色基因锤炼英雄主义。在对新中国道路的不懈探索中,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将军县凝结了威武不屈、坚忍不拔、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10位独臂开国将军中,就有5位出自将军县。一枪撂倒日军指挥官的“神枪手”彭清云少将、“左手舞龙蛇”的军中秀才左齐少将是永新籍,被毛泽东夸赞“是个帅才”的余秋里中将是吉安籍,血染党证的陈波少将是新县籍,自请降职的“团职将军”苏鲁少将是浏阳籍。彭清云和左齐这对老乡都是在伏击日军的过程中被击中手臂,由于战地医疗条件恶劣,彭清云的手臂先后截了4次,九死一生;左齐截肢后用革命意志疗愈自己,左手执笔拿枪、骑马征战,闯出一番新天地。他们身上无不流淌着汲取自红色故土的坚毅勇猛、乐观豁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大将军县——湖北红安(61人)

红安介绍

湖北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市,北接河南新县,东邻麻城市,西接黄陂区大悟县,县城距省会武汉100公里,距黄冈市黄州城区125公里。全县版图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398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65.29万人。截至2018年,全县耕地总面积61.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1927年11月,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坚决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举行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起义军攻克县城后成立了红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建立了鄂豫边根据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在大别山区流传甚广的民谣展现了当年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自此黄安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从未间断,14万黄安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以“红”命名,改黄安为红安,褒奖这座英雄的县城。

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先后走出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领导人,孕育出200多名将军,徐向前亲笔题写“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其中1955—1964年授衔的有61名,居全国县城之首,红安县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将军县”。来自红安县的开国将领中许多都是党史军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有少年得志的陈锡联上将、“旋风将军”韩先楚上将,有上甘岭战役的重要功臣秦基伟中将(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二野朱可夫”王近山中将,还有短臂将军罗应怀少将

将军名录

参考资料

名将风采

陈锡联上将(1915年1月4日-1999年6月10日)

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七八岁帮人放牛、当长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1928年,受大革命的影响,他在家乡担任儿童团团长,参加打土豪、斗劣绅,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鄂豫皖苏区,陈锡联同志先后任班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因作战勇敢,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他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十一师副师长、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作战、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和反“六路围攻”作战,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屡建战功,被李先念同志誉为“打仗数第一”。

1934年10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陈锡联率部参加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陈锡联同志任红十师师长,同年11月,参加百丈决战,血战七昼夜。他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率部数次翻越雪山,三过草地,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带领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地区

1937年10月19日,他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斗,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一二九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之后,他又连续参加了攻打黎城、响堂铺伏击战等战役战斗。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下颌被子弹贯穿昏迷苏醒后,仍坚持指挥,直至战斗胜利。1938年4月起,陈锡联同志先后任八路军第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在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领导下,粉碎了日军晋中地区“六路围攻”,进行了邯(郸)长(治)战役、白(圭)晋(城)战役、武(安)沙(河)战役。在“百团大战”中,率部扼守狮山,冒着敌机轰炸和毒气袭击,与敌血战数日,截断了正(定)太(原)铁路日军交通。为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反“扫荡”、反“蚕食”,陈锡联同志率部参加邢(台)沙(河)永(年)战役、平汉路破袭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积极对敌作战,扩大人民武装,坚持太行根据地的斗争。

1942年5月,5万余名日伪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陈锡联在内外线灵活指挥作战,毙伤敌千余名,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直接指挥蟠(龙)武(乡)战役,采取“围日打伪、以强攻弱、猛虎掏心”的战术,歼灭日伪军数百名。同年8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党的七大。在抗日战争期间,陈锡联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为老区人民所深深怀念。

解放战争初期,陈锡联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参加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率部出击陇海铁路、转战鲁西南,与兄弟部队一起,在羊山战役中全歼中国国民党军嫡系六十六师,揭开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的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他率左路军直插皖西,开辟新区,在张家店歼敌一个正规旅,并重建皖西根据地,实现了上级的战略意图。在淮海战役中,陈锡联同志率部攻取埇桥区,取得全歼守敌11000人的胜利,切断敌徐州市蚌埠市间交通。尔后,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一、三纵队和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2月,陈锡联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他参加渡江战役,指挥部队打过长江,千里追击,截断浙赣线,解放了江南广大地区。在进军大西南作战中,率部秘密集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其不意,一举粉碎了敌川湘鄂边防线,突破乌江,解放了国民党“陪都”重庆市

1950年10月,陈锡联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57年兼任炮兵学院院长。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陈锡联按照“大量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方针,充实领导机关,制定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组建炮兵院校,大量培训干部,领导研制炮兵装备,深入朝鲜前线了解炮兵作战情况等,为解放军的炮兵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1958年初,陈锡联奉中央军委命令,执行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勘察选址任务。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大漠,骑着骆驼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军委写出了翔实的报告,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批准。同年8月,参与协调组织炮击金门的战斗。

1959年10月至1973年12月,陈锡联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历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地方局书记处书记。

1968年5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1971年1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

1973年12月,陈锡联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到任伊始,就组织勘察了北线地形,调整了作战部署,进一步巩固了华北边防。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一定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的指示,从难从严治军,狠抓部队训练,使全区部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1975年1月,陈锡联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1976年7月,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参加了抗震救灾的领导工作,并赴唐山看望抗震救灾部队。

1975年1月至1980年1月,陈锡联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6年2月至1977年2月,主持军委工作。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斗争过程中,陈锡联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

陈锡联是中共第七至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第二大将军县——安徽金寨(59人)

金寨介绍

安徽金寨是全国第二将军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连裕安区霍山县,南临湖北省英山、罗田县两县,西与麻城市河南省商城两地交界,北与河南省固始、安徽省霍邱、六安市叶集区三县区接壤,大别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境内群山起伏,河流纵横。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中国工农红军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安徽省抗战指挥中心和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战争年代,1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

革命战争时期,金寨10万英雄儿女先后参军,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金寨县共有59位开国将军,其中1位上将,8位中将,50位少将,包括全军唯一被两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正兵团级却坚决请求让衔的徐立清中将,中原突围、屡建奇功的皮定均中将,被毛泽东当面称之为“游击专家”的林维先中将等。金寨开国将军全部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有6位将军同时获得三枚一级勋章。

将军名录

参考资料

名将风采

洪学智上将(1913年2月2日-2006年11月20日)

1913年2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原属河南省商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冬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1929年3月,参加赤城游击队,后参加商南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随赤城县游击队编入红一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学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一军、红四军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出色完成作战任务,所领导的党支部被评为红四方面军3个模范支部之一。1932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西征,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先后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王曲、子午镇、仿(金旁加皇)镇等战役战斗。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斗争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他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土门、包座、绥崇丹、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并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他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头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获得了少数民族兄弟的支持,解决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粮草供应,扩大了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1935年7月,奉命接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赞扬。1936年10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39年7月,率第三大队学员随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1940年11月,率抗大总校华中地区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于1941年4月到达盐城市新四军军部,全队无一减员,受到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的高度赞扬。随后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五分校安全转移。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1942年12月,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歼灭大批日伪军,扭转了不利态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他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安市、淮安的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与黄克诚同志率部进军东北地区,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市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1946年2月,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市、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1946年7月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围攻城子街,全歼敌新一军八十九团。强攻德惠市坚固设防之敌,在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指挥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我军向中国国民党主力军进行正规攻城作战取得了经验。又率部参加东北夏、秋、冬季三次攻势作战。

1948年11月,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北平市敌人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十七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他任四十三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5月,指挥四十三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市黄石市、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市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区大冶市、九江、南昌市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1950年5月,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1950年7月,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

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国军队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朝鲜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4年2月,洪学智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6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面对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他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在理顺后勤体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标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军后勤建设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他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深入前沿部队和后方兵站医院,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为平叛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9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后,洪学智受彭德怀冤案株连,翌年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关押批斗,1970年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他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解除了劳改。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同志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9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军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生产秩序。他严抓武器生产质量关,保证了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的武器装备供应。他在狠抓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产品开发生产,使军工企业走上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正确发展道路,为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1月,洪学智同志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清除“文化大革命”对后勤工作造成的严重破坏,迅速消除了总后系统的派性,妥善解决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使全军后勤工作很快步入正常建设轨道。

1987年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为军队全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退出军队领导职务后,洪学智同志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他团结带领编写人员,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高质量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受到了军委和“四野”老同志的一致好评。

1990年,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为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学智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2006年11月20日,开国上将洪学智在北京逝世。

第三大将军县——江西兴国(54人)

兴国介绍

江西兴国,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是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重要发源地、群众路线重要形成地。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余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54位开国将军,不仅有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华夏名将”陈奇涵,还有首批入朝、全程参战的志愿军“十大虎将”之一温玉成,唯一参加过陆海空三大军种的曾克林等。

毛泽东曾7次到兴国,起草了《兴国县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著名篇章,并在兴国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苏区时期,由于大量青壮年男子都在前线参军参战,劳动力严重不足,为发展农业生产,支援革命战争,兴国妇女还打破“女子不下田”的传统,提出“妇女学犁耙”“妇女参加生产”的口号。在参加长征的红军12个主力师中,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3个师大多是兴国子弟。毛泽东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

将军名录

参考资料

名将风采

萧华上将(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

萧华,原名萧以,1916年1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后,任红四军特务营政治委员,红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成立,任政治委员。1934年10月随“少共国际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5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

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1年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

1947年后,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南满分局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

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1949年7月,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1950年1月回国后任空军政治委员。6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1964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7月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

197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

1983年6月至1985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长征组歌》《艰苦岁月》等。

 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

第四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

平江介绍

湖南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湘、鄂、赣三省交界,毗邻长沙市,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曾发生“平江起义”“三月扑城”“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中国革命牺牲25万人,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人,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走出了苏振华、傅秋涛、钟期光等5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是第一批革命老区县和全国第四大将军县。平江是湘鄂赣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为秋收起义贡献了巨大力量。平江起义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踏上井冈山市,留在平江的党员干部坚持游击战争,在平江、浏阳、大冶市等县境内开辟了数块根据地。

将军名录

参考资料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

吉安介绍

江西吉安,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中心,著名的“将军县”,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曾山等180多位地师级以上老红军,其中中将13名,少将33名。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烈士有10051名。1929年至1930年,数十万群众配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江西地方红军武装“九打吉安”,重创国民党军。毛泽东感慨道,“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军民团结的钢铁长流由此可见一斑。

红军占领吉安后遂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省苏维埃政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吉安县官田乡走出的四位开国将军,有三位同属举州自然村,人们称之为“一村三将领,隔潭四将军”,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将军县、灯彩之乡等美誉。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46人)

参考资料

第六大将军县——江西永新(41人)

永新介绍

江西永新,位于江西的西部、罗霄山脉中部,毗邻湘东区,南接井冈山市市,西邻湖南省茶陵县,西北于萍乡市莲花县接壤,北毗安福县、东连吉安县、东南邻泰和县,古称楚尾吴头,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大县、全国书法之乡、中国绿色名县,是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省委驻地,也是三湾改编龙源口战斗所在地。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从地理位置、群众基础等方面对永新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要求“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亲自选送了5支枪给永新县委,帮助永新建立地方武装,还亲自擘画建设了九陇山军事根据地,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互为犄角,两面红旗高高飘扬,红六军团在此诞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占当时全县人口的近一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8000多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发生地。

境内有毛泽东的 “塘边调查”所在地和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党支部,井冈山第二个军事根据地——九陇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景观400多处。走出了“贺子珍三兄妹”、王恩茂、“佛光”将军张国华等41位开国将军其中王恩茂和张国华,他们俩一个镇守新疆,一个镇守西藏,堪称新中国戍边名将。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41人)

参考资料

第七大将军县——河南新县(40人)

新县介绍

河南新县,位于信阳市东南部、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接地带,东与商城县接壤,南与麻城市红安县毗邻,西与罗山县及湖北省大悟县交界,北与光山县相连。县城北距省城郑州市440公里、信阳市116公里,南距武汉市170公里,东距合肥市301公里。地处鄂豫两省边陲,有着辉煌的革命履历,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被称作“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先后诞生和养育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从这里飞向蓝天,中华苏维埃区域第一届运动会在这里成功举办,著名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这里唱遍全中国。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牺牲5.5万人。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在这片“抓一把泥土能挤出血”的土地上,诞生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37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军,仅泗店乡一个乡就走出9位将军,而箭厂河乡肖湾村一个自然村就有4位将军,境内有许世友将军故居等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地200多处。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40人)

参考资料

第八大将军县——湖北大悟(36人)

大悟介绍

湖北大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十大将军县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两个第一”:1930年,县赤卫队缴获了一架国民党教练机,成为中国红军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1946年中原军区部队在宣化店成功实施了“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大悟共有16万人参加革命,7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以革命红旗不倒、组织活动不断、武装斗争不停而享誉全国,可谓“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红色大悟培育了37位开国将军,为红军雪中送炭的“虎将军”徐海东大将、“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海军少将(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用一个团制衡敌人13个团兵力的“不世将才”程世才中将,还有“黑虎将军”聂凤智、“铁匠将军”周志坚都是大悟县人。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36人)

参考资料

名将风采

徐海东大将(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

徐海东,湖北黄陂夏店(今属大悟)人。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927年返回家乡,领导农民自卫队打击地主反动武装。1931年鄂东警卫二团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徐海东任团长。次年先后任独立第四师师长、第九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1935年9月到达陕北,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徐海东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率部深入华北、华中敌后,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等重要战役。1939年转战华中前线,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1940年后,因患重病离职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海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中共第八次、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0年3月25日在郑州逝世。

第九大将军县——安徽六安(34人)

六安介绍

安徽六安,即现在的金安区裕安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湖北、河南省、安徽三省交界处,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市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接点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上海市对口合作城市。六安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奉献,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28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等12支主力中国工农红军队伍,留下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作为六霍起义——继黄麻、立夏节两大起义之后鄂豫皖边区又一大规模武装起义的发源地,走出了新四军抗日名将梁从学、“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主力师长徐国夫等34位开国将军。现裕安区内的独山镇,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34人)

参考资料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

浏阳介绍

湖南浏阳,位于湘赣边界,湖南省东部偏北,省会长沙市的正东方,分别与株洲市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醴陵市;长沙市长沙县雨花区岳阳市平江县;以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铜鼓县万载县萍乡市上栗县等 11个区(县、市)交界,浏阳是湘鄂赣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为秋收起义贡献了巨大力量。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秋收起义部队曾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农村包围城市”自此一语定乾坤,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尽管浏阳走出的开国将军总数(共30位),但却走出了王震、宋任穷、杨勇等5名上将,还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谱写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浏阳精神。

将军名录

将军名录(30人)

参考资料

名将风采

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

1908年,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被送去做童养媳,18岁,剪掉辫子,参加革命,到浏阳永和区秘密参加妇女协会。

1927年3月,19岁的李贞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由贺龙做媒,李贞与甘泗淇完婚。长征开始时,李贞已怀有身孕。漫长而艰难的长征道路对她来说,困难就更大了。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病倒了。为换得草药,丈夫甘泗淇将莫斯科中山大学奖给他的一支金笔卖掉了。然而不幸的是,过草地时,李贞早产,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了。产后虚脱、疾患侵袭…… 重重打击之下,李贞再次病倒了,并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李贞先后担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1953年调任原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参考资料

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五个将军县.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9

回眸我国十大将军县!红安→中国第一!.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9

新中国档案: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中国政府网.2023-10-25

红安概况.红安网.2023-10-19

牛不牛!全国十大将军县,有没有你的家乡呢?.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9

陈锡联同志生平.湖北党史网.2023-10-22

洪学智上将.信阳党史网.2023-10-22

洪学智同志生平.光明网.2023-10-23

县情概况.兴国县人民政府.2023-10-22

开国上将萧华:22岁被任命为纵队司令 屡建奇功.新华网.2023-10-25

平江欢迎您.平江县人民政府.2023-10-22

永新概况.永新县人民政府.2023-10-23

新县县情.新县人民政府.2023-10-23

县情简介.大悟县人民政府.2023-10-23

徐海东.延安革命纪念馆.2023-10-23

军事家徐海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3-10-23

概述篇.六安市人民政府.2023-10-23

浏阳市人民政府.浏阳市人民政府.2023-10-23

身后不留一物!致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澎湃新闻.2023-10-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