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高原 :位于南美洲的世界第二大高原

更新时间:2023-11-14 16:37

巴西高原(葡萄牙语:Planalto Brasileiro;英语:Brazilian Highlands),又称巴西高地,位于南美洲东部,是面积仅次于南极冰原的世界第二大高原,达5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17米,拥有一系列山脉,最高峰为海拔2891米的班代拉峰

巴西高原由白垩纪的地壳隆升而形成,整体是起伏平缓的“桌状高地”,还拥有一系列山脉;气候类型包含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分布有大量河流和湖泊,如伊瓜苏河亚马孙河部分支流和帕拉诺阿湖等。巴西高原被分为大西洋高原、中央高原、南部高原三大主要区域,每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对巴西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拥有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坎普植物群落和草、树相杂的卡汀珈植物群落,以及羊驼大食蚁兽大美洲鸵等代表性动物。

早在距今13000至7000年前,巴西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痕迹。公元1500年前后,葡萄牙人首次抵达南美洲,并于16世纪30年代建立殖民地。1549年,葡萄牙国王任命总督管辖该地区。1822年,巴西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9年11月15日,巴西合众国成立。1891 年,首部巴西共和国宪法规定首都应迁至巴西高原地区。1956年,时任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决定迁都。1960年,巴西正式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位于巴西高原的巴西利亚。1987年,巴西利亚整座城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巴西高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工业资源。主要农作物有咖啡、可可等,如咖啡主要种植在高原东南的巴拉那等州,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则主要分布在高原东部的巴伊亚州。巴西高原的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该地区的卡拉加斯铁矿是全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目前已探明储量高达72亿吨。除此之外,巴西高原还富含锰、铜、锡、铝以及黄金等矿石

巴西高原上主要城市有巴西利亚、阿瓜斯林达斯德戈亚斯市、圣安东尼奥多德斯科韦托市等。巴西高原的主要景点包括伊瓜苏大瀑布、赛拉多保护区等,二者先后于1986年、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名称来源

巴西高原(葡萄牙语:Planalto Brasileiro ;英语:Brazilian Highlands)又称巴西高地,因为主要位于巴西而得名。在巴西通常被称为中央高地或中央高原。

位置境域

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东部,北邻亚马逊平原,西接安第斯山脉山麓,南与拉普拉塔平原相连,东临大西洋,中心点经纬度为西经44.84°,南纬22.43°。巴西高原横跨巴西、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千米,覆盖巴西东部、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占巴西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历史成因

巴西高原属于南美地台区,该地台覆盖了南美大陆中东部约120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从太古代到新生代,该地区经历了太古代捷奎叶—阿若斯构造旋、早元古代外亚马孙河构造旋回、中元节古代埃斯皮那克构造旋回、新元古代巴西利亚构造旋回,以及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新生代南大西洋旋回等一系列地质演化过程。

太古宙、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是该地区大陆地壳增生的主要时期。 以巴西地盾为例,研究表明,目前巴西地盾内的大陆地壳中约45%是在太古宙末期形成的,约80%是由太古宙末期形成的。 大西洋地盾则经过元古代的褶皱运动及新第三纪的断裂上升作用,在漫长的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中,最终形成了现今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中,大西洋地盾上的旧金山地区和巴西地盾上的塔帕若斯地区等,约在19至17亿年期间固化,巴西地盾和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在元古宙时出现一系列的褶皱带,在9亿年时才稳定,并最终塑造出如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地理特征

气候

巴西高原的气候类型包含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巴西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区。其特点是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400~1500毫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只有东北地区处较为干旱,年降水量仅500毫米左右。这些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降水量越少,干季越长。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缘,因南美洲亚热带纬度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显著,尤其是冬季陆地高压很弱,所以在气温方面表现出冬温夏暖的特点,7月平均气温为8~12℃,1月为20~24℃,年较差不仅低于东亚同纬度的季风气候,也低于北美洲东南部同类型气候区。

地质

巴西高原属于克拉通高原,即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它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在古老变质基底上形成的起伏平缓的“桌状高地”,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却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其岩系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组成。巴西高原地表起伏比较平缓,大部分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地质单元:东部属于大西洋地盾,西部属巴西地盾,中西部为南马托格罗索州高地。

地质构造

大西洋地盾位于巴西高原东部,又称旧金山地盾、巴西滨海地盾等。主要地质构造特点是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的地段,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其中,圣弗兰西斯科河东侧的爱斯宾哈索山较典型的脊状山岭,大西洋沿岸的曼蒂凯拉山和马尔山则是断块山的代表。

巴西地盾位于巴西高原西部,在托坎斯廷河与马代腊河之间,是一处广阔的高原,也表现有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特点。其主要地质构造特点为广泛出露着古老的结晶岩。

南马托格罗索州高地位于巴西高原中西部,其地质构造特点为地台的拗陷地带,在地形上具有显著的桌状高地或天龙山特征,地表覆有几乎呈水平层理的白垩纪砂岩

岩石矿产

巴西高原位于南美台地,区内地质特征、矿产资源等也与构造演化关系密切,矿产空间分布具明显规律性:如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地盾区,矿床主要分布在巴西地盾和大西洋地盾,伟晶岩及其矿产则主要产在大西洋地盾及其边缘以及巴西地盾东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岩中。以旧金山克拉通为例,此处作为巴西高原重要的地质构造,拥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铁矿金矿、钻石、镍铜矿铬铁矿磷酸盐ree等。

巴西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是黑色金属铁、锰,有色金属铝矾土等,非金属石英晶和云母以及多种稀有金属。铁矿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州和巴拉州,总储量达800亿吨,居世界前列,其中,以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最大,有“四川铁山国家森林公园”之称,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优质铁矿之一;锰矿石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阿马帕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拉州,锰矿石总储量为一亿二千万吨,因而使巴西成为世界四大产锰国之一;铝土矿主要分布在高原东部的巴伊亚州,总储量达十八亿吨,居世界第二位,所以,巴西的钢铁、汽车制造、纺织、造船、水泥等主要工业也多分布在高原东南部及大西洋沿岸地区,尤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州最为集中。

地形地貌

巴西高原是整体起伏平缓的“桌状高地”,平均海拔1217米,最高点是卡帕拉奥山的班代拉峰,海拔2891米。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错综复杂,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大西洋高原、中央高原和南部高原。

大西洋高原位于巴西高原的整个东部地区,从东北部的腹地一直延伸到潘帕高乔(Pampa gaúcho)(除了南里奥格兰德州东北部有一小段中断),从圣弗朗西斯科河(Rio São Francisco)的中上游河谷一直延伸到东部沿海平原。它主要由古老的土壤(原生代和新生代)构成,经常"移位"并受到侵蚀的严重作用。粗略地说,它相当于地质学家所说的澳大利亚巴西利亚,又称之为大西洋地盾。大西洋高原是沿巴西东海岸延伸的最大、人口最多的高地地区,其特征是拥有一系列山脉,包括标志性的马尔山(Serra do Mar)和曼蒂凯拉山脉(Serra da Mantiqueira),这些山脉海拔各不相同,创造出悬崖、高原和山谷等多样化的景观。

中央高原位于巴西高原中部地区,包括了旧金山河中上游以西的整个广阔地区。该地区地形基本上呈表格状,地质地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含古生代地形、古沉积地形、拉列奥伊西地形和中生代地形。其特点是有一系列高原,例如马托格罗索高原(Matto Grasso 高原)和巴拉那市高原(Paraná Plateau)。

南部高原位于巴西南部,丘陵起伏,土壤肥沃,包括拉普拉塔-巴拉那河(La Plata-Parana River)河水系所流经的高地,从戈亚斯州最南部(巴拉那伊巴盆地)到雅库伊-瓦卡伊(Jacuí-Vacacaí )河谷,覆盖了南马托格罗索州南部的部分地区(巴拉那河右岸支流所流经的地区)。 它主要由古老的沉积地形和火山地形(古生代和中生代)组成,大致相当于地质学家所说的巴拉那山脉。

水文

巴西高原地区中,大西洋地盾地区以风化带潜水为主,富水性较差,地下水多赋存于相对低洼及风化层深度较大的地区。巴西高原境内有多条水系流经,湖泊也在其中形成。包括普拉塔河(Parana River)、伊瓜苏河(Iguazu River)、亚马孙河(Amazon River)以及帕拉诺阿湖(Paranoa Lake)等。

河流

南美洲第二黄河普拉塔河(La Plata River)的主干巴拉那河(Parana River)发源于巴西境内,由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巴拉那伊巴河格兰德河汇合而成,急流瀑布很多。从位于南纬20°的汇汇流点算起,巴拉那河干流全长400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包括巴西东南部巴拉圭玻利维亚东部和阿根廷北部。

伊瓜苏市河(Iguazu River),发源于巴西库里蒂巴市附近的马尔山脉,向西蜿蜒流经巴西高原,全长约1320千米,在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交汇处汇入普拉塔河。伊瓜苏河构成巴西和阿根廷边境的一小部分,河流部分可通航。该河从巴西高原的悬崖落入巴拉那河谷时,形成伊瓜苏瀑布(Iguazu Falls)。

巴西高原地区存在三个重要的水道测量区,亚马逊州水道测量区是其中之一,构成这些水文区域的重要河流有亚马孙河河(Amazon River)。亚马孙河是南美洲北部的一条河流,它自西向东流淌,发源于秘鲁(Peru)的安第斯山脉(Andes Mountains),流域面积约为691.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的40%,其干流大约有2/3位于巴西境内,流经盆地为亚马孙雨林所在地,此处为世界上最大的雨林。

湖泊

帕拉诺阿湖(Paranoa Lake)位于巴西高原中部。1959年,巴西政府在帕拉诺阿河(Paranoa River)河床上修建了一座水坝,从此形成了帕拉诺亚湖。“Paranoá”一词源自图皮语,意思是“海湾”,由paranã(“海”)和kûá(“海湾”)这两个词组合而成。

地下水

巴西高原南部与瓜拉尼含水层瓜拉尼语 Aquifer)相接,该含水层跨越120多万平方千米,总面积是里海的三倍。早在大约1.3亿至2亿年前,就有超过3.7万立方千米的淡水储藏在其砂岩孔隙和裂缝中。瓜拉尼含水层系统(SAG)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水资源,为包括巴西高原在内的广大地区的农业、城市和乡村居民等提供用水。研究结果显示,其本地补给机制深受地表降雨事件影响。

生物多样性

巴西高原每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对巴西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植物

巴西南部高原,呈现出多种景观,包括大西洋森林、南洋杉高地森林和塞拉多草原覆盖的区域。大西洋森林是巴西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巴西东海岸延伸,覆盖了巴西高原的东部边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目前原始大西洋森林只剩下7.3%,保护工作则致力于保护剩余的碎片,保护独特的动植物群。

由于巴西高原降水量不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匀,该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干、湿两季,因而发育了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坎普植物群落和草、树相杂的卡汀珈植物群落。在坎普群落的地区,草被极为茂密,有的草张健初1~1.5米。代表植物有中间粗大,两头细小,形似花瓶的瓶树(Brachychiton),以及生长在干旱的悬崖缝隙中的月宴(Rechsteineria leucotricha)

动物

巴西高地的动物资源匮乏,严格适应茂密森林的物种被排除在外。各种羊驼大食蚁兽大美洲鸵等是巴西高原地区的代表性物种。

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巴西高原的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巴西政府及非营利组织设立了数处自然保护区。

高原斑鸠自然保护区(Reserva Natual Rolinha-do-Planalto)位于巴西高原境内博图米林的埃斯皮尼亚苏山,创立于2008年1月,占地350平方千米,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珍惜鸟类。该自然保护区内栖息有平原蓝翅鸲(Columbina cyanopis)等213种不同的鸟类,以及瓜拉狼(lobo-guará)和食蚁兽(anta)等哺乳动物。

上巴拉那森林生态区(The Upper Parana Atlantic 中国森林资源 Aera)位于巴西高原南部。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至22摄氏度之间,受降水、温度、光照等季节性特征影响,森林覆盖面积达到47万平方千米,主要植被为半落叶季节性森林。生态区地形在不同海拔处均有差异,形成了复杂、丰富的生物栖息地。包括美洲豹(Panthera onca)、(Tapirus terrestris)等哺乳动物,以及约500种鸟类,此外还有贾拉卡苏毒蛇(矛头蝮属 jararacusu)、十字蛙(Bufo crucifer)等两栖纲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古早时期

早在距今13000至7000年前,巴西高原已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巴西高原皮奥伊南部的塞拉达卡皮瓦拉地区、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的佩鲁阿苏山谷-拉帕杜博克特,以及来自米纳斯吉拉斯州北部蒙塔瓦尼亚地区均发现有岩石庇护所遗址,这些考古遗址最早可追溯到更新世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并一直被使用到了全新世晚期。从圣湖(Lagoa Santa)地区发掘出的大量人类墓葬、岩石艺术及抛光石器显示,这一时期巴西高原的文化已呈现多样性特征。随着族群流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该地区的主要河谷地区。

前殖民时期

公元1500年前后,葡萄牙人帕谢科·佩雷拉(Duarte Pacheco Pereira)首次抵达巴西。当时南美洲的普遍居民为美洲原住民,几乎在包括巴西高原的各地区均有分布,但主要以北部、中西部各州居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圣卡塔里纳、圣埃斯皮里托和里约热内卢等地区,据估计,印第安人口约在100万至300万之间,部落语言达1175种。此时,巴西主要发展的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后者主要集中巴西高原等内陆地区,包括圣弗朗西斯科河沿岸。

殖民时期

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派遣远征队正式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于1549年任命总督负责管理,巴西高原亦在管辖范围之内。1553年,葡萄牙王室颁布“赠与制度”,即允许土地领主将土地沿海岸延伸240千米,并向内地无限延长,巴西高原正式成为葡萄牙殖民领地

1578年,时任葡萄牙国王的塞巴斯蒂昂一世(Sebastian I)在阿尔卡塞尔基比尔战役中失踪,由于没有直接继承人,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其叔叔)控制了葡萄牙,成立了伊比利亚联盟,巴西成为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之后数十年间,巴西高原等地在西班牙、荷兰等国间反复易主,直至1668年重归葡萄牙王室。

18世纪独立

1808年,随着拿破仑·波拿巴军队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迁徙至巴西。到1821年4月26日,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João VI)迁回里斯本,而将王储佩德罗(Pedro I)留在巴西担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巴西选择脱离葡萄牙,取得独立,建立巴西帝国,疆域包含巴西高原。并在三年后与葡萄牙王国签署协议,正式取得后者承认。这一时期,对巴西独立起到关键作用的政治家若泽·博尼法西奥 (José Bonifácio) 首次提议将首都从沿海地区迁至巴西高原,以加速内陆人口增长并防御来自外国的海上入侵,但该计划并未落实。

共和国时期

1889年11月15日,巴西陆军元帅丰塞卡将军(Fonseca)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1891年,巴西第一部共和国宪法规定,首都应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高原地区。次年,巴西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巴西高原进行钻探和考察,以划定新都的具体位置。1934年和1937 年的宪法均保留了迁都条款,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真正实施。

1956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 (Juscelino Kubitschek)当选巴西总统,同年决定迁都巴西高原。迁都工程由巴西建筑师卢西奥·科斯塔和奥斯卡·尼迈耶负责设计。1960年,巴西正式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位于巴西高原的巴西利亚。1967年巴西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7年,巴西利亚整座城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大量外州移民涌入,巴西利亚人口急剧增加,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巴西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最新的数据显示,巴西利亚现有人口近300万,是巴西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城市和人口

主要城市

巴西利亚(葡萄牙语:Brasília)市是巴西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该国第三富裕的城市,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790.71503147亿人民币,排名巴西第八位。

阿瓜斯林达斯德戈亚斯市(Aguas Lindas de Goiás)位于巴西高原境内戈亚斯州,截至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48.21人民币,在巴西排第504名。

圣安东尼奥多德斯科韦托市(葡萄牙语:Santo Antônio do Descoberto)位于巴西戈亚斯州,占地944.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8月1日,有人口72127人。

族群

巴西高原主要位于巴西的中部和南部,该国家的白种人占54.38%,黑白混血种人占39.88%,黑种人占5.21%,蒙古人种占0.39%,美洲原住民约占0.14%。印第安人是巴西土著民族,共有35万人,分属227个族,讲175种不同的语言,生活在国家设立的561个印第安人保护区内。

语言

巴西高原诸国中,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几乎所有人口都使用葡萄牙语,并且实际上是媒体、商业和行政目的唯一使用的语言。该国是美洲唯一的葡萄牙语国家,该语言已成为巴西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

巴西的宪法规定宗教自由,即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不容忍,教会和国家正式分离,宗教信仰仍然以天主教为主。

经济

农业

巴西高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因而巴西的主要农作物如咖啡、可可甘蔗、棉花、大豆、喜米、玉米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高原上。如咖啡主要种植在高原东南的圣保罗、巴拉那、圣埃斯皮里托和米纳斯吉拉斯州等州,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可主要分布在高原东部的巴伊亚州,产量占该地区的90%。甘蔗和棉花主要种植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西高原东部的伯南布哥等州。

巴西高原稀树草原面积广阔,中西部最大一片有130多万平方千米,共中戈亚斯(Goias)州55万平方千米,马托格罗索州48万平方千米,米纳斯(Minas)州30万平方千米,北部和东北部也有稀树草原。巴西稀树草原总面积共约183万平方千米,占该国土地总面积的21%。稀树草原的土壤比较肥沃,广大面积的稀树草原,对发展农牧业蕴藏着巨大潜力,巴西政府为了研究和开发稀树草原,1975年在首都巴西利亚设立了稀树草原研究所。该所曾从外地引进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咖啡等,已试种成功,并且产量较高。如小麦亩产可达500多斤,玉米亩产可达300多斤。

工业

巴西高原的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巴西高原具有大量的铁矿石储备,以卡拉加斯铁矿(Carajás Mine)为例,是全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最早开采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探明储量高达72亿吨。此处位于巴西西北部的帕拉州(Para),是巴西高原主要的矿产分布地,受此因素影响,巴西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之一。除此之外,巴西高原还富含锰、铜、锡、铝以及黄金等矿石。

交通运输

铁路

巴西高原的铁路系统主要为采矿服务,为运送从卡拉加斯铁矿(Carajás Mine)开采的矿物,该地与东北铁路公司(Companhia Ferroviária do Nordeste)与南北铁路(Ferrovia Norte-Sul)两条主要铁路相连。前者穿越巴西东北部地区的七个州,后者则穿过戈亚斯州(Goiás)、托坎廷斯州(Tocantins)和马拉尼昂州(Maranhão)三处。

公路

南美洲在开发国际高速公路的国家段时,特别关注道路一体化项目。美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积极参与了其中一些项目,例如连接巴拉圭阿根廷、阿根廷和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的桥梁建设,连接委内瑞拉和巴西的道路允许南北交通穿过亚马逊盆地。巴西仍然拥有泛美公路系统中最大的公路网,该系统延伸至整个美洲,总长近19000千米。位于巴西高原地区的主要联邦公路,大都以首都巴西利亚为中心向外辐射。以BR-010为例,这是一条连接首都巴西利亚和帕拉州贝伦市的横线高速公路,全长1950千米,是穿越巴西中部和中北部地区首条公路。

航空

巴西高原地域高阔,位于该地区的主要机场包括:巴西利亚国际机场(BSB),该机场位于巴西高原的中心地带,为巴西首都提供航空服务。戈亚尼亚机场 (GYN),该机场位于戈亚斯州首府戈亚尼亚,主要为巴西国内提供航班服务。

风景名胜

巴西高原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包括伊瓜苏大瀑布(Iguazu Falls)、查帕达多斯韦阿德鲁斯国家公园(葡萄牙语:Parque Nacional da Chapada dos Veadeiros)等。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Iguazu Falls),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境的巴拉那河上游地区,距离河道交汇口约23千米处。该瀑布群沿河岸线呈马蹄形分布,全长约2.7千米,宽度达到4000米,超过北美的尼亚加拉瀑布,并在非洲维多利亚瀑布之上。伊瓜苏河在此地段的悬崖边缘,分布有众多岩石和植被覆盖的岛屿,这些岛屿将瀑布分割成约275个小瀑布,雨季时汇聚为半环形瀑布群,落差在60~82米之间,最大水流量可达1.27万立方米/秒。瀑布群的名称“伊瓜苏”源自瓜拉尼语,意为“大水”,这一名称反映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强大的水流。1986年,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1999年,又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

查帕达多斯韦阿德鲁斯国家公园

查帕达多斯韦阿德鲁斯国家公园(葡萄牙语:Parque Nacional da Chapada dos Veadeiros),是巴西的一个国家公园,位于巴西高原境内的戈亚斯州。该公园于1961年1月11日由儒塞利诺·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总统创建,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它占地2405平方千米,位于戈亚斯州上帕拉伊索(Alto Paraíso de Goiás)、卡瓦尔坎特(Cavalcante)和南科利纳斯(Colinas do Sul)。该公园由奇科门德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维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