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 :粟特人居住的九姓胡国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4

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的泛称,也是维吾尔族与回族西北少数民族的族源之一。昭武九姓(粟特人)的长相特征明显,史料记载为绿瞳、卷发、高鼻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旧唐书》中的各《西域传》。昭武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国在南北朝时隶属恹哒,隋朝时隶属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后,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原地区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介绍

“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汉书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省),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旧唐书》中的各 《西域传》。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临泽县),因被匈奴所破,西逾帕米尔高原,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人在历史上夙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市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市古代烽燧(马尔克·斯坦因编号之Ⅻa)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或晋朝末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

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朝,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市、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会地位。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原地区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在唐代,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区、炖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酒泉市(今甘肃酒泉)、武威市(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县洛阳市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六胡州,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置。据敦煌市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朝在今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胡三百余户,人口当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

721~722年(李隆基开元九至十年)攻陷六胡州的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是昭武九姓胡;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后裔。

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诸国

李治初年在疾陵城设有波斯都督府,唐玄宗为制定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问道群臣西域诸国道里远近,做为鸿卿的王忠嗣对唐明皇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甚详。在显庆天宝唐朝确有在中亚抵制阿拉伯帝国东扩的战略,即利用当地的政治势力抵抗大食,力求以最小的军事力量保持西域地区的相对安宁。唐朝还在中亚建立起一个针对大食的防御体系,该体系先后以突骑施、康国为中心,中亚九姓胡基本上加入这个体系中。 

康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意为战士)。李治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712年阿拉伯帝国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可汗为米国王。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

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

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阿拔斯王朝

何国

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安国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穆斯利姆曾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

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史国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石国与捍。

石国

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之战(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高仙芝军。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宝应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捍钹汗

即拔汗那。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火寻等国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首都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穆国200余里。

穆国

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500余里,东去乌那曷200余里,今名查尔米。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8世纪初起臣属宾。

九姓由来

汉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迁,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临泽县昭武,张掖市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粟特地域(索格底亚纳,Sogdiana,今药杀水阿姆河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为嚈哒统治,一度被迫改姓温(温那沙)。

嚈哒衰落之后,各城邦重获独立,复姓昭武,形成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统称“昭武九姓”。(《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唐朝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统治。八世纪国亡于大食,此后其国人大部分逐渐突厥化、伊斯兰化,成为今日中亚乌兹别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众则散入塔吉克族之中。

隋唐影响

昭武九姓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原地区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纥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中国隋唐时期中亚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国。他们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世代善于经商。唐中叶平定西突厥后,这九个国家便臣服于大唐王朝,随后开始了与中原汉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几个国家成为中原地区一些姓氏的起源。

“康国”为西域的康居国。据《梁书·康绚传》记载,汉代时康居国派遣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王子就落脚在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待诏,后来便定居河西。康国是九姓国的宗主国,人好酒,善经商。唐朝时期盛行的“乞寒节”便源于康国。唐武德十年,康国使者第一次入朝长安,曾献狮子、金桃、银桃和胡旋女等。后来,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他们以国为姓,于是康国人便成了中国“康”姓的起源。

“史国”是康国的支系,居史城,因此便叫做史国。随着康国人与中原的频繁来往,史国人也开始到中原居住。据史料记载,史国人曾向唐朝进献文豹、舞女等。定居中原后以“史”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并成为中原地区“史”姓的一支族源。 

“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李治永徽年间,安国归附中原,后为中国“安”之姓氏。史料记载,安国曾向唐朝进献名马(传说是汗血宝马)。安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招募勇健男子,训练为羯。柘羯均为勇猛善战的斗士,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最初目的是为了押解财货,保障商旅安全,收取佣金。天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招募了许多柘羯人助战。

曹国”分为东、西、中三曹。曹国人身材高大,精于战斗。唐时曹人也多为宫中琵琶高手,白居易《琵琶行》序中“琵琶女自言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之“曹”便指曹国人。曹国人入住中原后,依汉族人习俗,将国名汉化为“曹”姓,世代相传至今。

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地位居昭武九姓第二,国王姓石,首都在柘折城。李治永徽年间,自愿归附唐朝,并将西域的歌舞传入长安,对唐朝的歌舞产生了很大影响。

“米国”开元年间向唐朝进献狮子、璧、舞筵和胡旋女等。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原地区者,因以为姓。”由此可见,米国在唐中叶以后便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汉化,成为中国“米”姓家族的祖先。

“何国”都城里的高楼上,北面绘有中华古帝及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诸王,何国国王每天早晨前往拜。从南梁代开始,中原就有来自西域的“何”姓人。唐中叶后,何国人便大量拥入中原居住,成为中国“何”姓的族源。

据报道,在西安市洛阳市出土的许多昭武九姓的墓志铭,就记载了曹、石、米、何、康、安诸姓唐朝立下的军功和担任的军政职务。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和西域的少数民族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大唐王朝繁荣兴盛的国力,吸引了西域昭武九姓国人民留居中原与汉人融合,并成为中国康、史、安、曹、石、米、何等姓氏的起源。

族属争议

昭武含义

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旧唐书》中的各《西域传》。“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汉书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省)。不过也有近代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昭武九姓中的“昭武”应为外语音转写,德国学者马考特认为昭武应是后突厥汗国碑文中的Čub对音,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进一步补充,认为Čub在波斯语为“温”,在突厥语中则为“昭武”。植一雄认为“昭武”是嚈哒头罗曼碑文中的Jabula对音,为嚈哒姓氏或称号。另外在敦煌市粟特文书上,还多次发现ʏβɯ一词,一般认为读作“昭武”,意为“城主”,用来称呼首领。

来华九姓胡

加拿大学者蒲立本(1952)提出来华胡人是否是粟特人,“以康、安、石、史、米、曹、何等九姓为判断依据”后,今日学者所论的昭武九姓多指中亚河中粟特族人。但随着后来考古文物的出现,也有学者开始认为来华姓“九姓”的人未必就是粟特人,并且支持文言文史书各《西域传》中的月氏人观点,指出来华的昭武九姓并非一支独立的民族。粟特人自3世纪—8世纪中叶(魏晋至中唐)来华,多以九姓自居,不过据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出土的西汉居延汉简,当时河西一带已有姓“九姓”者,居延汉简康、安、石、史、米、曹、何、穆、苏九姓出现的人名条目繁多且复杂,其中以安姓居首位,比粟特人来华时间早了500年,一般多认为他们是匈奴打败大月氏,月氏人西迁后所留下来的遗民。刘彻于前121年取河西之后,史籍中有关内地人在河西地区活动的最早记载是在前119年,此年汉朝先将5万军人及其家属徙往河西,后又续迁部分关东72.5万贫民,至少在前119前河西地区无内地百姓居住,如有人居住,他们应是残留在当地的一些小月氏和羌族西汉开发河西初期,主要靠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构成中月氏人和羌人占很大的一部分,与后来昭武九姓的姓氏相同的姓氏在居延汉简中大量出现,虽其中也有部分迁往河西的戍民姓有这些姓氏,如何镇,南阳郡涅阳邑东城里人,但是汉简中明确注明大量有这些姓氏的人是本地人的记录,如苏海,张掖郡居延垪庭里人;石夫,张掖郡居延孤山里人;史承禄,张掖郡居延西遂里人等等。由此可以看到与昭武九姓类似的九姓在河西地区早在前2世纪普遍出现,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粟特人,毕竟那时候西汉跟西域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因此月氏人曾经生活过的地区是有这些姓氏的,这就把《魏书》中《西域传》等史书记载的“本月氏人”跟昭武九姓的“九姓”联系起来。普鲁士教授Walter B. Henning(1948)最早注意到这些来华的昭武九姓,实际上仅仅用自己选定的姓氏来表明自己来自何方,而不是表明自己的族别,例如,安某、康某胡人,仅表明自己是“安国来的人”、“康国来的人”。曾经游历唐朝广州市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苏莱曼东游记》(成书于880年)也证实了外国人取姓氏的具体情况:如果到中原地区去旅行,要有两个证明:一个是城市王爷的,另一个是太监的。城市王爷的证明是道路上使用的,上面写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员的姓名、年龄,和他所属的宗族,因为所有在中国的人,无论是中国人,阿拉伯人还是其他外国人,都必要使其家谱与某一氏联系起来,并取该氏族的姓氏。而太监的证明上则注明旅行者随身携带的白银与货物,在路上,有关哨所(过所)要检查这两种证明。为了不使其白银或其他任何物品有所丢失,某人来到中国,到达时就要写明:“某某,某某之子,来自某某宗族,于某年某月某日来此,随身携带某某数目的白银和物品”。这样,如果出现丢失,或在中国去世,人们将知道物品是如何丢失的,并把物品找到交还他,如他去世,便交还给其继承人。学者不主张把粟特、南北朝的康国、西汉的康居三者相等同,因在河中地区操粟特语、称粟特王的也未必是粟特族,而3世纪—8世纪中叶来华的“粟特人”,实际上也主要是由当地粟特族和月氏人两种人所构成。

善武特点

来华昭武九姓初为经商、能舞工歌著称于世,但由于长期与突厥一蒙古系游牧民族的密切接触,开始以善战军人的身份出现,也因此在中原地区获得了更大的政治上的成就,至10世纪的五代时期,粟特人绝大部分为世传的骁勇武将,并且擅长骑射,其品性已经迥异于6世纪时以经商、歌舞见长的粟特人,其中就有后赵和后晋开国皇帝,石勒与石敬瑭唐朝时期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

同化

据唐代九姓胡的41座墓志中,其通婚对象能分为安史之乱(755年)前后两期,安史之乱前九姓与同族之间通婚者为53%,与汉族通婚者为19%,这期间唐朝政府对在华娶妻的外来人口禁止归国,法律上不承认双方所生子女有继产权,并且对越境者给予刑罚,因此从墓志来看,这些九姓胡都是老死在唐朝,在不能“还蕃”的威胁下,则多采取内部通婚;安史之乱后九姓与同族之间通婚者降至33%,与汉族通婚者为67%,这期间由于陇右受阻,九姓胡的汉化不断深入,活动范围扩大,以致与汉族的通婚率增高。由于他们世代与汉族人通婚,历经数百年还出现了不少自幼学习书画等士大夫文化的儒士,如北宋米芾。除了融入汉族之外,另一部分在宋朝后,被称为回族回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回族分为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以及中原地区汉地的回族两大部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