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2001-2014) :美国与塔利班爆发的一场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6:39

阿富汗战争(2001-2014)(War in Afghanistan,2001-2014)是2001年10月7日,基地组织发动“9·11事件”摧毁美国双子楼后,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以逮捕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和打击同伙塔利班政权为由,进行的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军事打击,也是国际第一次反恐战争,于2014年12月29日结束,历时13年。

2001年10月6日,美国总统小布什通过电视讲话要求阿富汗塔利班交出本·拉登,遭到拒绝。次日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塔利班进行了军事打击,阿富汗战争开始。阿富汗战争主要作战行动基本结束于2002年7月,持续时间约为10个月。12月22日,在美国支持下,阿富汗成立以哈米德·卡尔扎伊为首的临时政府,后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反恐阵营。2004年,塔利班东山再起,反恐战争延伸为“平叛战争”。次年,美国军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会合,与阿富汗政府军合作,先后发动了多次清剿行动。2009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2011年,美国在击毙奥萨马·本·拉登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撤兵。次年年底,阿富汗政府提出了和平路线图。2014年由于ISAF(ISAF)即将撤兵,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

阿富汗战争具有双方实力悬殊、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战后非和平战争的特点,在美国攻占了阿富汗塔利班城市后,塔利班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编组成小分队,进入山区,进行游击战。战争导致阿富汗人遭受身心严重伤害,无数家庭破碎,同时催生了新的敌对势力,加剧了阿富汗局势的紧张。战后,使美国政府走向了以反恐怖主义为由的“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在反恐怖作战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特种作战部队的建设,扩大了其类型和规模。

背景

中亚问题

阿富汗位于中亚、南亚和西亚的交汇处,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地带,石油储存量丰富。长期以来,中亚一直处于苏联势力范围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成为独立的地缘战略空间。美国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独立的中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并发展双边合作。然而,俄罗斯仍将中亚视为其势力范围内不可侵犯的地区,并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后迅速成立了集体安全机制。弗拉基米尔·普京上台后,致力于巩固独联体,并立即着手改善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加强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控制。而当时以推进“全球反恐战争”为名义,加快了对海外驻军的调整,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9个国家共设立了13处军事基地,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极端势力敌视美国

1967年的中东战争,严重伤害了中东、中亚地区穆斯林的自尊心。这引发了穆斯林对历史、文化和殖民主义的反思,以及对自身失败的思考。结论是,他们认为西方世界是导致他们失败的罪魁祸首,而伊斯兰教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相信只有走上伊斯兰的道路,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因此,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伊斯兰世界开始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其中反对西方和美国成为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阿富汗塔利班是宗教复兴运动的代表之一,它坚守严格的伊斯兰教义,对现代化持极度反对态度。伊斯兰极端组织认为美国代表着西方现代文明,他们将其视为伊斯兰世界问题和危机的根源,也认为美国是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最大障碍。

美国中亚政策

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实施了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政策,与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教义发生了严重冲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霸权者自居,采取以暴制暴的政策和手段,加强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打击,多次对支持和庇护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国家或地区实施军事报复行动。如1986年的黄金峡谷行动中,美国利用海空力量袭击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等地区,以及分散在利比亚北部地区的多个地空导弹发射阵地。此外,1996年,美国在埃及召开的国际反恐怖主义大会上强调了“打击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作为会议主题。同年,美国还发射了60多枚巡航导弹,打击藏匿在苏丹和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成员。美国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伊斯兰教复兴和激进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激进分子采取恐怖袭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国在其领土上实施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不满。

本·拉登仇美

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并威胁沙特阿拉伯时,美国和拉登都提议抵抗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然而,沙特王室拒绝了拉登的建议,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并允许美国军队在其国土上驻扎。这引起了拉登的强烈不满,他批评美军玷污了伊斯兰圣地。

次年,由于对沙特王室的批评和敌视,拉登受到迫害并被迫离开沙特。他及其基地组织成员前往苏丹,成为一个既经营商业活动又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组织。通过与其他极端组织的合作,基地组织建立了全球性的恐怖主义网络。然而,由于国际压力,苏丹政府被迫驱逐奥萨马·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成员。1996年他们抵达阿富汗,当时阿富汗塔利班已经夺取了政权。在阿富汗,基地组织训练营指导伊斯兰教战士进行恐怖袭击,并广泛招募志愿者。拉登是典型的反美伊斯兰教激进分子。20世纪90年代他发布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号召穆斯林在全球范围内袭击美国人。

9·11事件

"9·11"事件,即2001年9月11日,是一系列由恐怖分子策划和实施的袭击事件,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等城市。在这一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多架客机,并用其中两架飞机撞毁美国经济中心纽约的纽约世贸双子大厦大厦的双子楼,以及美国军方的“中枢神经”五角大楼,袭击事件造成双子塔倒塌、3000多人死亡。

在"9·11"事件后,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指认,基地组织是策划和执行这次恐怖袭击的幕后组织。当时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不仅资助恐怖分子,而且与恐怖组织有密切联系,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控制了阿富汗80%的国土。为了逮捕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和削弱塔利班政权,美国政府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并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支持,许多国家派遣军队参与美国军队行动。美国小布什政府表现出坚定的复仇决心,与阿富汗反对派北方联盟合作,共同打击塔利班政权。美国提供火力支援、武器装备和资金,而北方联盟负责实施军事行动,以减少美军士兵伤亡。

交战双方

基地组织、塔利班

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Al-Qaeda)是一个恐怖组织,其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时期。1980年,年仅23岁的拉登响应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号召,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圣战。1988年,奥萨马·本·拉登与阿富汗的精神领袖阿卜杜拉·阿扎姆共同创立了基地组织。基地组织的宗旨包括驱逐外部势力、推翻腐败的现政权,并最终实现伊斯兰教的复兴。

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设有10多处训练基地,用于对来自各国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包括学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教义,使用轻武器、迫击炮和火箭筒,以及操作电脑与互联网,接受了训练的人被称为“阿富汗的阿拉伯人”。该组织的核心成员约有4000至5000人,本·拉登通过FAX、移动电话、互联网网或信使等方式远程指挥其在世界各地的支持者进行活动。基地组织采取各种极端手段,包括自杀式爆炸袭击、劫持事件、炸弹袭击等,导致大量无辜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

塔利班

塔利班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政权。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许多穆斯林从世界各地前往阿富汗参与抵抗侵略者的斗争,展开了一场被称为"圣战"的运动,并得到了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支持。1989年,圣战结束,苏联撤军,美国对阿富汗局势基本采取不干涉政策。1992年,阿富汗伊斯兰协会的布尔汉努丁·拉巴尼当选阿富汗总统。在巴基斯坦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阿富汗塔利班于1994年进入阿富汗政治舞台,开始了对阿富汗政权的武力争夺。当年塔利班的首领毛拉·奥马尔占领了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及周边地区后。1996年,塔利班进攻首都喀布尔,推翻了拉巴尼政权,建立了一个基于伊斯兰教法的纯粹伊斯兰国家。此后,塔利班继续向阿富汗北部地区扩张,而拉巴尼政权的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与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人、哈扎拉人和土库曼斯坦人共同组成了北方联盟,以对抗塔利班势力。塔利班明的政治目标,包括恢复和平、解除各军阀的武装、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典,以及维护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特色。

阿富汗塔利班在阿富汗战争中面临严重的孤立状况,只有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三个国家承认其合法性,并给予一定的军事帮助。塔利班采用原始的游击战术,军事实力相对较弱,队伍规模约五万人,他们大多是脱去军装伪装成平民的战士,其中还有众多雇佣人员和当地反美势力,武器装备落后,主要躲藏在农村和山洞作战。同时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没有人道主义顾虑,常采用恐怖手段作战。

联军

联军是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捷克波兰日本韩国等35国,以及阿富汗的反塔力量(即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阿富汗伊斯兰民族运动、赫拉特地方武装、阿富汗伊斯兰统一党、阿富汗伊斯兰党等武装组织)。

美国使用高科技作战,包括各种装备先进的战机、车辆、侦察系统,简化了各军种审批程序,提前配发根据反恐作战需求专门定制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全面、携带和使用方便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陆地勇士”士兵系统。此外,美国军队还提前3至4年为参战的海军陆战队配发了集摄像机、夜视仪、麦克风和GPS等先进设备于一体的“智能头盔”。

另外英国派遣了约100架各型飞机,包括“狂风”战斗轰炸机和战斗机、“猎迷”反潜侦察机、VC-10空中加油机、E-3预警机、“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等,部署在海湾地区。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24艘各型舰艇,其中包括“卓越”号轻型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艇共10艘、两栖大队8艘、扫雷舰大队6艘。英陆军派遣了第1装甲师第4装甲旅,部署在波斯湾澳大利亚派遣了3艘军舰、4架F/A-18和2架P-3飞机,以及约1500人左右陆军部队参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积极参与,向地中海派出了6艘军舰,部署在地中海东部海域。加拿大派出了4个飞行小队和5艘军舰。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也派遣了少量的陆军特种部队、步兵、工兵化学兵,海军、空军等,以及阿富汗的1.5~2万人反塔力量,协助美国军队作战。

战争过程

战前准备

9·11事件”爆发后的第四天,即9月15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考彭斯"号巡洋舰离开日本横须贺港;9月17日,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多艘战舰以及数架战机已集结在海湾水域。次日,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了名为“正义无限行动”的命令,要求美军迅速在阿富汗部署军力。到9月20日之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已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对阿富汗的军事包围态势,并完成了军力的部署。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共部署了约260架各型飞机,包括88艘各型舰艇(其中包括4艘航母)和数千名特种部队和陆军部队,总兵力达到34000余人,并征召了16200名预备役人员加入现役部队。

2001年10月6日,美国总统小布什通过电视讲话向阿富汗塔利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拉登,否则将面临美军的军事打击,遭到塔利班的拒绝。

主要作战行动

阿富汗战争开始于2001年10月7日,主要作战行动基本结束于2002年7月,持续时间约为10个月。

空中打击

从2001年10月7日至次年初,阿富汗主要进行了四个阶段的空中打击,前三个阶段摧毁了阿富汗境内的战略目标和防空设施,打击塔利班军队和基地组织的训练基地、军营、军事设施、集结地和前沿阵地,以削弱其军事实力,另外集中空中火力直接突击塔利班武装防御阵地,如指挥所、装甲车辆、火炮阵地、堑壕和人员隐蔽的洞穴和坑道,协助地面作战。最后一个阶段从12月9日至2002年4月初,美国军队通过周密侦察搜索,逐步缩小奥萨马·本·拉登等头目的藏身范围,然后集中主要空中打击力量,实施火力围歼,以消灭塔利班武装的领袖毛拉·奥马尔和恐怖分子头目拉登为目标。

城市争夺战

攻占马扎里沙里夫

美军从2001年10月下旬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控制的各大中城市外围阵地进行火力打击,并通过"代理人战"的方式,支援反塔利班联盟部队进行城市进攻。首先在阿富汗北方重要交通枢纽马扎里沙里夫展开。2001年10月15日至11月9日,阿富汗的反塔利班联盟与美国军队进攻马扎里沙里夫。当时马扎里沙里夫驻守着约2000多名塔利班武装、基地组织成员和外国雇佣军。

在战役开始时,反塔联盟对马扎里沙里夫西部机场发动了进攻,但遭到塔利班武装的强烈抵抗。随后,反塔联盟与美军决定改变战略,首先夺取位于马扎里沙里夫以南80公里的要地达拉苏夫,并分为三路向马扎里沙里夫展开攻击,同时以火力封锁北部防止阿富汗塔利班部队溃逃。然而,反塔联盟在达拉苏夫地区遭到塔利班激烈抵抗,不得不撤退。随后,美国军队加强对马扎里沙里夫南部反塔联盟部队的火力支援,对塔利班阵地进行大规模轰炸,最终夺占了达拉苏夫地区。接着,反塔联盟继续向马扎里沙里夫推进,但由于塔利班守军使用工事、堡等掩体,双方陷入胶着状态。为了帮助反塔联盟打开突破口,美军世界十大特种部队进行了精确打击,帮助反塔联盟部队进入城区。马扎里沙里夫于11月9日被攻占。

夺取喀布尔

2001年11月初,反塔利班联盟和美军发动进攻首都喀布尔,控制阿富汗北部大中城市。塔利班武装为守住喀布尔,部署了约1万人的重兵,构筑了外围和市区两道防御阵地,其中市区防御阵地主要依托城市主干道和楼房。此外,喀布尔北部高地防御阵地也设有两道防线,主要依托有利地形。在战役开始时,美国军队首先对喀布尔实施了猛烈的先期火力打击,使用各型战略轰炸机进行大规模轰炸,导致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军事设施和装备被摧毁,大量塔利班士兵丧生或投降。11月12日,反塔联盟推进至喀布尔外围阵地,突破了喀布尔北部防线。13日清晨,塔利班守军主动撤退,向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溃逃。

赫拉特、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和昆都士相继被占领后,12月7日,坎大哈里的塔利班向从北方赶来的卡尔扎伊投降。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全部被攻陷。随后,美国军队开始空袭位于贾拉拉巴德以南的多拉波拉山洞群。

山区搜剿

随着美军和反塔联盟夺取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残余势力被迫退守东部山区,寻求以有利地形和复杂工事为依托,进行长期的游击战和洞穴战。从12月中旬到2002年3月,美军和反塔联盟展开了一系列地面清剿行动,但未能实现彻底清除敌军的目标。

其中,托拉博拉地区的清剿行动于2001年11月开始,但并未找到拉登等头目的踪迹。而“蟒蛇”行动是2002年3月针对藏匿于阿富汗东部山区帕克蒂亚省加德兹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残余势力的大规模搜剿行动,目的是进一步清剿残余并搜寻奥萨马·本·拉登毛拉·奥马尔美国军队还尝试了新的作战策略,即增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在阿富汗山区的搜剿作战力量,以盟军为主实施清剿。在这一过程中,美军第10山地师等主力部队因长时间搜剿疲惫不堪,为确保清剿效果,决定由英军为主实施名为“水雉”行动的清剿行动。

塔利班新政府

2001年11月27日,联合国关于阿富汗战后问题的会议在德国波恩举行。在美国支持下,会议决定由哈米德·卡尔扎伊担任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12月22日,阿富汗临时政府宣布正式开始履行国家职能。2004年,阿富汗大支尔格通过新的宪法,正式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10月,卡尔扎伊成为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2009年,卡尔扎伊通过选举成功获得连任。

后续作战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被推翻后,卡尔扎伊政府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反恐阵营。由于美国军队忙于伊拉克战争,2003年下半年以后,阿富汗塔利班逐步恢复力量,并开始公开与阿富汗政府和多国部队对抗。他们夺取了南部地区的阿塔加县,并在坎大哈、查布尔、乌鲁兹甘、帕克提卡等省市发起多次袭击,目标包括当地政府、警察局、政府军和美军。为了对付反恐组织,美军于2003年8月下旬至9月在阿富汗南部地区发动了代号为"山区蛙蛇"的清剿行动。2004年,塔利班东山再起,反恐战争延伸为“平叛战争”。2005年,在连续5年未能抓获奥萨马·本·拉登毛拉·奥马尔的情况下,美国军队伊拉克战场调来了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并与英国澳大利亚波兰加拿大等国的特种部队会合,与阿富汗政府军合作,先后发动了多次清剿行动。2006年,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开始公开发表演讲称,大批在伊拉克战场上积累了实战经验的恐怖分子渗透到阿富汗,为塔利班带来资金、武器和经验。随后自杀性袭击、自制爆炸装置袭击和伏击行动在阿富汗境内广泛发生。

2009年,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派30000名士兵。随后,他们成功从塔利班手中夺回了多个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权,塔利班再次退守至阿富汗南部和东部边境地区。美国同时加大了在阿富汗边境地区的军事驻防和清剿行动,增加了对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的无人机打击行动,追剿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和核心力量。此外,美国还持续对巴基斯坦施加政治和外交压力,要求其采取切实行动关闭边境。

在增派兵力的同时,美国试图通过军事行动与塔利班展开谈判。在德国政府和卡塔尔王室的协助下,2010年至2011年期间,美国成功与塔利班高级代表进行了会谈。然而,美国与塔利班之间的谈判进展并不顺利。

击毙本拉登

2010年,美国情报部门追踪到本·拉登藏身之所(即伊斯兰堡东北部小城阿伯塔巴德)。美国高层决定以“直升机+特种兵”方式猎杀本·拉登,在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空军基地出发,这次猎杀本·拉登的行动代号为“海王星之矛”。

2011年5月1日午夜至5月2日凌晨,海豹突击队员来到阿伯塔巴德并潜入本·拉登藏身之所(一处院落建筑),先击毙本·拉登信使“科威特”,而后冲入主建筑一楼控制该楼层妇女和儿童,然后冲向二楼,击毙本·拉登之子哈立德。最后炸开二楼和三楼间的铁门,海豹突击队员借助夜视仪摸黑冲到三楼并找到了本·拉登,连开两枪将其击毙。5月2日凌晨3点,海豹突击队队员带着本·拉登的尸体乘坐直升飞机返回贾拉拉巴德空军基地。随后,本·拉登的尸体被送往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5月2日天亮时分,本·拉登被装入一架V-22“鱼鹰”的机舱,然后被运送到距离巴基斯坦海岸不远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在这首航空母舰上,本·拉登的尸身被冲洗干净,然后用白色的葬袍包裹起来,并加上压重物,接着被装入一个袋子里,然后被送入大海之中。

战争结束

2011年6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下令开始撤军阿富汗的行动。次年1月,开设的卡塔尔机制仅仅两个月后就陷入僵局。随着ISAF撤离日期的临近,形势变得越发紧迫。2012年底,阿富汗政府提出了和平路线图。2013年2月,阿富汗、巴基斯坦英国三国首脑在伦敦会商决定,在六个月内达成和平协议。为了确保过渡期的稳定,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的授权在10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120号决议中被规定将于2014年12月31日到期。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阿富汗战争成功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同时扶持了阿富汗卡尔扎伊政府,至2014年12月29日,美国军队死亡人数达2200人,阿富汗平民死亡人数达47000人 ,阿富汗军人和警察死亡人数达4000人,北约军死亡人数达3500人。

战争对抗

后勤对抗

"聚焦式"后勤战略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首次实施了"聚焦式"后勤战略。"聚焦式"后勤战略将信息、后勤和运输相融合,能够跟踪和转送各类资源,包括运输途中的物资。它具备从全国各地实施投送的能力,并能直接向战略、战役和战术层面的军事行动提供适配的后勤支持和持续保障力量,从而使作战部队更加机动和多能。通过这种战略,美国军队能够高效地调配和利用资源,提供全面的后勤支持,确保作战部队能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作战条件下灵活行动,并有效应对战场上的挑战。

多国联合

"9·11"事件后,美国派遣大批军政要员到阿富汗周边国家进行活动,通过外交斡旋、经济诱惑和政治施压等方式,争取资金、战争资源和后勤保障设施。美国以反恐为目标,积极争取了来自190多个国家和40多个国际组织的后勤支援。其中,89个国家授予美军飞机领空飞越权,76个国家授予美军飞机着陆权,23个国家同意接纳美军并提供相关的武器装备。美国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土耳其美国军队提供了因契利克和伊拉兹米尔空军基地,供其后勤保障单位、战略运输机和航空医疗后送飞机等使用;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马纳斯基地,并为美军提供燃料、给养以及运输武器和弹药的支持;哈萨克斯坦为600架参战飞机提供空中飞行走廊,并使用铁路为美军运送各种物资,并开放机场设施,为其提供航管和维修保障;巴基斯坦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建立多个后勤保障区,负责为空袭行动和地面作战提供后勤支援。这些国家的支持和提供的基础设施为美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确保了行动的顺利进行。

物资补给

美国军队在阿富汗战争中采用了名为“全资产可视系统”的管理工具,用于精确管理各类作战物资,以满足参战部队的需求,并避免战场上物资的过度积压和浪费,提高了后勤保障的准确性。此外,美军还首次装备了165套"电磁标签卫星全球跟踪系统",通过卫星实时传输信息,实现了运输部队和前线指挥中心之间的联系。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查询美军后勤运输部队的位置、速度和车辆数量等信息,并及时调遣运输部队进行精确保障。美军还建立了由“后方基地—中转基地—前方基地”组成的三级补给链。美国军队依靠本土和海外军事基地,主要依靠本土运输,并辅以海外基地的保障,实施对阿富汗战区的后勤补给。此外,美军还建立了海上基地,利用各种专业保障船对舰船和航空母舰编队进行补给和支援。

多种运输手段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广泛运用各种运输力量和手段,以快速实施战略投送和战场运输,将大量的参战人员、装备和补给从美国本土、欧洲远东的军事基地迅速运往阿富汗周边地区和各个战场。在战争准备期间,美军使用了具备先进技术的数千架次战略运输机,同时美国海军也快速调集航母战斗群和英法等国的战舰集结在海湾水域和附近地区,直接面向阿富汗作战。另外,美国军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场运输工具,采取多种方法组织大规模的战场运输。如针对阿富汗高海拔和复杂地形的特点,美军充分利用直升机的起降方便、机动灵活以及受地形限制较小的优势,为驻阿部队配备了多种运输直升机和多用途直升机。考虑到阿富汗缺乏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系统,美军还为驻阿部队配备了高速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中大型运输车辆和“”式轻型高速装甲运兵车辆。

救援力量

阿富汗战争主要在秋冬季节展开,当时正是阿富汗境内肝炎、瘟疫、疟疾等疾病的多发期。为了防止疾病蔓延导致非战斗性伤亡,战前,美国军队巴基斯坦境内建立了多个野战医院,以使医疗机构尽量靠近前线,并与俄军在杜尚别设立的医院签署协议,随时准备接收伤病员。此外,美军医疗救护力量通过卫星电话为一线作战人员提供自救互救指导,提高了远程救护能力。他们还利用“空中医院”进行手术和急救治疗,并充分利用运输直升机,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医疗救护力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伤员后送系统。此外,航空母舰和医疗船被用作“浮动急救站”,及时收容和救治前线的伤员。美国军队特种部队在进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控制区时,全部配备了防化装备和必要的麻醉和侦毒设备。同时,美空军启动了“全球远征医疗系统”。

燃油供应

为了确保燃油的充足供应,美国在空中设置了空中加油机,并将其部署在从美国本土至阿富汗以及欧洲至阿富汗的航线上,形成了两条空中“加油站”,以便为作战飞机提供燃油补给。此外,美军在印度洋建立了一个名为“浮动油库”的基地,储备了数千万加仑的各类航空汽油和车辆用油。

生活保障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注重为参战部队提供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为此,美陆军、空军消费合作社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等国开设了多个战地服务社,提供邮局、理发店、食品店等辅助生活设施,以满足士兵的日常需求。海军后勤保障部门向各航空母舰配备了厨房设备如咖啡机、榨汁机和牛奶机,设立酒吧和小吃店,并定期供应肉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丰富的食品,以提供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同时,重视感恩节庆祝活动。另外,根据相关联邦法律规定,为现役或后备役人员提供战时特殊津贴,并在联邦税收上给予他们优惠待遇。

侦察对抗

战前侦察

2001年9月13日起,美国军队开始派遣特种作战分队秘密进入阿富汗境内,执行多项先期侦察行动,获取关键情报,了解敌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部署和活动情况。

首先,美军在阿富汗境内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目标周围部署了技术侦察设备,用以监控和收集情报。其次,特种作战力量以小规模战斗小组的形式,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秘密潜伏至主要城镇和敌方可能活动的山区。有时,他们会伪装成当地居民,在街头巷尾进行观察,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此外,特种作战分队还与反阿富汗塔利班联盟接触,以了解和掌握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情况。他们通过与盟友的合作,共享情报并加强情报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战场态势。特种作战分队还执行搜索和监视重要目标的任务,深入可能是拉登藏身之处的山洞和地下岩体。

同时,美国政府派遣大量外交人员,与盟国和阿富汗周边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与相关国家建立情报合作和共享机制,通过外交渠道广泛收集与阿富汗相关的各类情报。此外,美国还利用间谍网络,甚至通过金钱收买阿富汗国内或周边国家的人员,以获取更多的情报信息,并确保其间谍活动的顺利进行。

战中侦察

太空

在太空领域,美军部署了包括“锁眼”照相侦察卫星、“长曲棍球”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和民用遥感卫星等多种侦察卫星。美军还独家购买了商业卫星公司提供的针对阿富汗的勘测影像图片。此外,法国、以色列、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国的多颗侦察卫星也为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提供情报支援。

通过这些侦察卫星,美国军队实施全天候、全时段的照相和电子侦察任务,获取了喀布尔坎大哈等主要城市的重要目标情报。同时,他们还获得了塔利班武装和拉登“基地”组织的兵力部署、阵地位置、训练营地以及各种电磁发射体的参数和语音信号等关键情报。情报为制定对阿军事打击计划和评估毁伤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持。

海上

在海上,美军4艘航空母舰和一些大型舰船,都装备有远程雷达和信号分析系统,舰载机装有新型战术侦察吊舱,随时对作战地区周围目标实施侦察探测。

地面

在地面方面,美国军队部署了数十个侦察小组,携带先进的通信设备,采取伪装手段化装成当地民众,秘密潜伏在主要城镇和恐怖分子可能活动的山区。他们乘坐伪装过的车辆、骑动物或步行,混入人群中搜集情报。侦察小组利用大功率图像和数字传输设备等信息技术侦察手段,将近实时情报发送给美军指挥机构,为军事打击行动提供情报支持。此外,他们还运用传统侦察方式,如审讯俘虏和走访当地民众,获取更直接和深层次的战场情报。

美军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和北方联盟控制地区建立了多个监听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截获电子邮件、监视无线电通信和实施电话窃听。他们还在阿富汗境内空投了大量先进的传感器和监视装置,甚至在救援物资中放置传感设备,对地面目标进行全面跟踪和监视。美国军队在战争中广泛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先进的数据链将主要侦察监视平台和打击平台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传输,以缩短从目标发现到打击的时间。侦察卫星可以指导预警机侦察机的侦察范围,预警机将侦察结果传输给“捕食者无人机”和RQ-4A全球鹰,进一步提供更高质量的目标情报供空中打击平台使用,实现了不同侦察平台的高度融合。

侦察难点

首先,反恐怖战争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的情报侦察手段难以完全适应作战要求。恐怖分子具有小规模、流动性高和隐蔽性强的特点,对情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战场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美国军队的情报侦察手段对于这种打了就跑的敌人来说,变得不够及时准确。其次,阿富汗的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限制了技术侦察手段的应用,使情报侦察存在死角和盲区。另外,对于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内部情报了解不足且时效性较差。由于美军主要依赖技术侦察手段,人力侦察的作用相对较小。特种作战部队和中央情报局的行动小组缺乏对当地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多语言运用的能力,难以直接与当地民众接触和进行有效交流。

非武力对抗

心理对抗

美国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队采取了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地区专家和语言专家熟悉目标群体背景,通过排版、印刷、插图制作、新闻报道、无线电广播、远距离战术通信等方式进行宣传。其目的是在内部制造恐怖情绪,帮助难民保持精神振作,并让阿富汗民众相信他们的敌人是奥萨马·本·拉登而不是美国,以减轻民众对美国的敌意,并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施加心理压力,同时加剧士兵的恐惧和危机感。

战争初期,美军摧毁了阿富汗塔利班的无线电广播中心以及位于喀布尔的官方电台。2001年11月1日,美国军队抢占了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的广播电台,并控制了其收音机频率。他们不断播放阿富汗音乐,并劝告当地居民远离塔利班,鼓动塔利班士兵不要继续为塔利班牺牲。同时,美军还向国际社会宣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目标,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进行高强度的心理威慑。

塔利班

“9·11”事件发生后,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采取多种手段来抵抗美军的心理攻击。他们努力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并通过多种心理战渠道进行宣传。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利用录影带向半岛电视台发送“圣战”宣传,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此外,恐怖分子进行恐怖袭击时追求尽可能广泛的影响,威胁尽可能多的人,并制造尽可能大的恶劣影响。如"9·11"事件是一次典型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客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和国防部五角大楼,引发了美国民众的极度不安和安全感的丧失。

舆论对抗

美国

美国通过广泛的舆论战,成功地争取了盟友、阿拉伯国家和中立国三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从政治上孤立了阿富汗塔利班奥萨马·本·拉登。9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动员国内民众支持反恐,9月20日晚,布什在国会发表电视讲话,再次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慨。媒体积极配合政府,报道本·拉登的罪行,引导民众支持政府的军事行动。同时,美国通报了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涉嫌制造恐怖袭击的证据给各国政府,并利用媒体报道世贸中心袭击事件带来的巨大损失,激发世界人民对恐怖分子的憎恨,为反恐战争提供舆论支持。其次,美国严格控制媒体,统一宣传口径,指定公关小组负责发布反恐战争的最新信息。为保持民众的信心和耐心,加强了对军事行动的宣传,报道军力悬殊和打击效果,展示美国军队阿富汗塔利班的精确打击。通过每日的联合记者招待会,向民众展示攻击录像和照片。

塔利班

拉登的舆论战主要通过一家在喀布尔设有办事处的国际媒体——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展开。他们播放了阿富汗平民遭到轰炸的图像,以指出美军所声称的军事行动仅限于军事设施的说法的缺乏正义。之后,奥萨马·本·拉登多次通过媒体发表强硬的声明,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加入反对美国的“圣战”。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不断发表各种声明和宣言,特别是通过驻巴基斯坦大使扎伊夫,在巴基斯坦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塔利班的“战果”。在美英联军误伤平民事件发生后,阿富汗塔利班极力煽动伊斯兰教世界的反美情绪,并声称动员30万人与美国周旋到底,其中多数是有实战经验的军人。随后,一些穆斯林国家举行了反对美英打击阿富汗的游行示威,还有许多穆斯林志愿者跨越边境进入阿富汗,支援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进行“圣战”。

法律对抗

美国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有效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国内法律和国际行动。在国内方面,美国参议院和国会通过了《反恐怖授权法案》、《反恐怖动员法草案》、《反恐怖主义法2001》、《航空安全法案》等法律,以确保打击恐怖主义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在国际上,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368号和第1373号决议,呼吁全球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及其支持组织,并要求各国冻结恐怖分子的资金活动。此外,美国利用国际组织条约争取盟国支持,要求北约组织启动“集体防御”条款,向美国军队提供援助;要求日本按照《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提供军事勤务支援;要求太平洋共同防卫组织启动“共同防卫”条款。同时,美国还制定了《反恐怖主义财政法2001》,旨在阻断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

塔利班

塔利班对于拉登引渡问题认为,缺乏国际法依据,仅凭几盘录像要求将拉登引渡到美国受审是不合理的。引渡通常依赖于双边引渡条约,该条约规定了各国之间相互引渡的义务。如果没有引渡条约,保护国没有义务将嫌疑人引渡给追捕国。阿富汗与美国之间没有任何引渡协议,并坚称美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拉登是“9·11”事件的幕后主谋。因此,塔利班认为他们没有义务将拉登引渡给美国,决定引渡或保护拉登完全是一个主权行为,属于国家的自主权利。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对美国违反《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和《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提出抗议,声称成千上万名阿富汗无辜平民死于美国军队的炮火之中。

外交对抗

美国

首先,依靠传统盟国为核心,美国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英国等盟国展开紧密合作。此外,美国加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沟通,调派预警机参与美国本土防御行动,并得到了北约成员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其次,美国依托国际和地区性组织,寻求广泛支持,积极开展多边磋商和协调,与世界各国就反恐问题达成共识。美国争取联合国的支持,并倡议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国际反恐怖主义联盟。此外,美国利用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的作用,加强合作与协调。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机构派出大量人员,穿梭于盟国和阿富汗周边国家,广泛利用外交渠道搜集有关阿富汗的各种情报,并与相关国家建立起情报合作、交流和共享机制。

塔利班

由于塔利班政权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仅与巴基斯坦伊朗保持外交联系。面对美国的指控,塔利班政权利用驻巴基斯坦外交机构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电视台,试图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拖延美国对阿军事打击行动。塔利班政权在“9·11”事件发生当天就否认与恐怖袭击事件有关,并要求美国提供拉登犯罪的确凿证据。塔利班外交态度强硬,发出警告称如果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将引发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的反击。塔利班还试图分化美国的盟国,并对拟参加对阿军事打击的国家发出警告,暗示参战行动将危及本国安全。此外,阿富汗塔利班对阿富汗周边国家提供支援给予威胁,声称将对这些国家采取打击行动。

经济对抗

美国

美国制定了一项全面的国家长期经济战略,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加强金融监管,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二是反对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向窝藏恐怖组织的国家提供贷款,并支持与反恐合作的国家。此外,美国还通过向阿富汗民众提供经济援助来争取民心。为了高效地进行经济战,美国成立了反恐怖金融小组,由财政部领导,包括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国家安全局等多个独立工作的美国机构。

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资金来源转向一些有组织的犯罪集团。犯罪集团采用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其中包括组织偷渡、走私毒品等。阿富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种植国,基地组织通过控制鸦片的生产、加工和运输链条来获取利益,将毒品贩运至美国欧洲,将所得利润用于恐怖活动。此外,走私军火、进行地下投资和从事制假贩假也成为基地组织获取财富的途径。另外,基地组织进行恐怖活动的成本越来越低。

战争策略

空中打击

概述

由于阿富汗地形复杂,环境陌生,不适宜大规模地面作战,美国军队主要采用空中打击作为主要战术手段。他们持续不断地对阿富汗实施空中火力打击,并在空袭行动中灵活运用多种战术。战略轰炸机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和美国本土起飞,战斗机则从阿拉伯海上的航空母舰波斯湾的基地起飞。空袭的目标包括阿富汗重要城市,如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士、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贾拉拉巴德防空系统、武器装备、油库、训练营地以及周边的隧道和飞机跑道等,空中打击贯穿整个阿富汗战争。

四个阶段

美国空袭作战是明确行动目标、划分阶段、分配任务并协同各种空中打击力量的行动。整个行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0月7日至10月13日上午,主要目标是摧毁阿富汗的战略目标和防空设施,确保制空权的掌握;第二阶段从10月13日下午至10月30日,主要目标是打击阿富汗各类战术目标,为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和阿北方联盟的进攻行动提供支援;第三阶段从10月31日至12月8日,着重进行直接火力突击,支援特种部队和北方联盟在地面上的战斗行动;第四阶段从12月9日至2002年4月初,重点进行侦察搜索行动,围剿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残余力量。通过精心计划和执行这四个阶段的行动,美国军队力争实现对阿富汗的全面打击,以消除恐怖组织的威胁并恢复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特种作战

特种侦察

特种侦察是美军特种作战力量在阿富汗战场实施的一种特殊技术和人力侦察行动。它通常以战斗小组为单位,利用有利地形、不良天候和伪装身份等手段,深入敌方阵地深处,接近打击目标,并运用先进的特种侦察器材和人力手段,执行目标监视、情报搜集和反情报侦察等任务。特种侦察行动的目标是获取深层次、内部性的情报信息,实时掌握敌方的动态和意图,为其他作战行动提供准确的情报支持和战术指导。通过特种侦察的实施,美国军队能够获得重要的情报情况,为战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作战效能,并对敌方造成压力和威慑。

联合行动

联合行动是指美军特种作战力量与空军以及反阿富汗塔利班联盟之间密切合作的特种作战行动,旨在通过特种作战力量引导美军的火力打击,为反塔利班联盟在地面上进行作战提供支援。该行动主要涉及战场目标引导、空袭效果评估以及协调反塔利班联盟行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联合行动,特种作战力量与空军紧密合作,共同执行任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作战效能。特种作战力量通过引导精确的火力打击,有效破坏塔利班武装的防御设施和战斗力量,为反塔利班联盟提供战场上的优势。同时,联合行动还涉及对空袭效果的评估,确保打击目标的有效摧毁和战术目标的达成。此外,特种作战力量还与反阿富汗塔利班联盟协调行动,以确保各方在战场上的协同作战,共同追求战略目标。

袭击行动

袭击行动是指美国军队特种作战力量在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控制区内实施的规模较小、纵深有限的进攻行动。该行动旨在针对敌方的特定目标进行攻击、摧毁和破坏,以支持主要方向上的作战行动。美军特种作战力量在执行袭击行动时,通常采用机降或伞降方式,迅速进入敌方控制区域,从己方海上前进平台或地面基地出发,对敌方的重要目标进行突然袭击。袭击行动的目标可能包括敌方指挥所、通信中心、武器装备库、重要设施等,通过有限的兵力和时间内的集中打击,可以有效破坏敌方的防御体系和战斗力量,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为主要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搜剿行动

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他们的部队分散成由8至10人组成的小分队,并躲藏在山区等地,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程度,采取游击战的方式与美国军队进行战斗。为了对抗这种战术,美军特种作战力量组成战斗小组,实施特种搜捕清剿行动,包括定点搜剿、追踪搜剿和重点搜捕等。特种作战力量的战斗小组以灵活机动和精确打击为特点,利用先进的战术技术和装备,展开对敌方的搜索和清剿行动,有效削弱敌方的战斗力量,瓦解他们的游击战战术。

营救行动

营救行动是指美军特种作战力量在阿富汗战争中为营救处于困境的官兵进行的一项特殊作战行动。这些被营救的人员可能包括在战斗过程中受伤的士兵、走失的人员以及遭遇敌方包围的官兵等。美国军队特种作战力量高度重视阿富汗战场上的营救任务,一旦接到营救需求,他们迅速出动,派遣大量装备武器的人员展开迅速行动,直到成功完成任务为止。在营救行动中,美军特种作战力量通常采用“垂直楔入、越点营救”的策略。这意味着营救小分队会乘坐运输机或直升机,通过伞降或机降的方式直接进入目标区域,执行任务后迅速撤离,乘坐飞机返回安全区域。

战争特点

阿富汗战争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双方实力悬殊。战争双方美国和阿富汗在实力对比方面存在巨大反差。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相比之下,阿富汗塔利班只有大约五万人的队伍,武器装备落后,且缺乏外援,国内外部孤立。第二,战争表面化。阿富汗是一个落后、非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并非国家的重心,中央政府也不是该国权力的核心。阿富汗的权力分散在各个部落首领手中。美国对塔利班的战争是一场击溃战而非歼灭战,塔利班只是从陌生的城市转移到熟悉的农村和山洞中。然而,小布什政府高官却认为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第三,战后非和平战争。战争初始阶段,美国的重点是推翻塔利班政权和剿灭基地组织。然而,随着阿富汗塔利班的撤退和阿富汗国内局势的变化,小布什政府将重点转向反恐战争的第二阶段,即重建阿富汗并确保国家稳定。第四,塔利班的战术调整。面对美国的进攻,塔利班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编组成小分队,躲藏于山区,并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美军特种作战力量以战斗小组为单位,实施定点搜剿、追踪搜剿和重点搜捕等特种行动,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进行打击和清剿。

战争影响

美国

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政府提出了以反恐怖主义为由的“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强调了单边主义的倾向。"9·11"事件后,美国的主流法理界普遍认为,大规模的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演变成一种反国家、反人类和反社会的战争行为。特别是在宗教极端主义政权的支持下,恐怖主义势力具有巨大的威胁能力。因此,美国使用军队对恐怖势力进行打击被视为合法,并为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打击恐怖主义势力提供了法理支持。

阿富汗

一方面,美国军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在阿富汗战争中多次发生误炸、误杀、误抓以及车辆事故等不良行为,导致数千名无辜民众死伤,数万人遭受身心严重伤害,使得无数家庭破碎,亲人离散,给阿富汗民众带来巨大痛苦。催生了许多新的敌对势力,加剧了对抗的局面。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导致阿富汗失业率上升和贫困问题加剧,许多人无法维持基本生计,被迫投身对抗美军的行列。此外,一些美军士兵的亵渎古兰经和战俘尸体等不良行为伤害了穆斯林宗教情感和尊严,加剧了对美军的敌意。

阿富汗战争使阿富汗与美国、中国、印度英国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定。此外,阿富汗还积极推动与俄罗斯日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德国以及周边邻国的双边关系发展。经过长达13年的战争,阿富汗成为多国利益的汇聚点,战争显著提升了阿富汗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使中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国际

阿富汗战争对恐怖势力产生了巨大震慑作用,导致各种恐怖组织在一段时间内陷入蛰伏状态。随着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宣战以及伊拉克战后局势的不稳定,基地组织开始分散行动,一些关键成员逃往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组建基层恐怖组织,扩大其实力。同时,基地组织加强了与其他国际和地区恐怖组织的合作。

在基地组织的参与和煽动下,全球范围内的恐怖活动逐年增加,国际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据统计,2002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共计179起,而2003年则激增至412起。尽管阿富汗战争并非针对穆斯林社会,但由于战争的长期化和扩大化,以及战争中的各种失误,加剧了穆斯林社会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之间的矛盾,导致恐怖分子逐渐增多。

在反恐怖作战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特种作战部队的建设,扩大了其类型和规模。针对恐怖分子的活动特点,各国军队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的发展,专门研制和装备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在实用性、效果和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种类繁多,以满足各种反恐需求。

战争评价

阿富汗战争是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存在的互存偏见引起的一场冲突和战争,表现为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对抗。这场战争具有一定的人道色彩,涉及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其中,“9·11”事件的发生使国际反恐怖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推动了一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尤其是俄美和中美关系得到缓和,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合作。

阿富汗战争是新世纪的一场新型战争,这种新型战争将会进一步威胁国际安全。与传统战争相比,此次战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由于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而且战争的结果只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胜利的概念也变得含义模糊了。因此,战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化或者久拖不决,长期威胁国际安全。同时,这场新型战争的对手也具有不确定性。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这个国家,而是针对阿富汗境内那些基地组织。因此,战争打击的目标难以确定,稍有差错便会伤及无辜,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冲突。此外,由于战争打击目标不确定,战争可能扩大到其他地区,如中东地区和伊斯兰文明圈,对国际安全构成更为严峻的挑战。阿富汗作为一个特殊的国家,面临着新的困惑。因此,要谈削弱阿富汗基地组织的军事力量就几乎不肯。美国的打击只能是心理战,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震撼。但是对于极端仇视美国的基地组织来说,这种打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便不得而知。传统的抑制战争的手段几乎在阿富汗看不到什么效果,因为阿富汗原本就是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断交、禁运、制裁等手段所能产生的功效微不足道。面对此类问题,国际社会愈无奈,则国际安全愈没有保障。

相关文艺作品

参考资料

美军和北约结束历时13年阿富汗参战行动,近3500人丧生.澎湃新闻.2023-07-20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海王星之矛——大体系支撑精兵行动.中国军网.2023-08-12

Osama Bin Laden, al-Qaeda leader, dead - Barack Obama.BBC.2023-08-12

美海豹突击队击杀拉登详细过程:死于M4枪口下.央视网.2023-08-12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阿富汗战争:美国结束"最持久军事行动"的四大相关问题.BBC News 中文.2023-08-03

Medal of Honor.STEAM.2023-08-03

Heavy Fire: Afghanistan.IGN.2023-08-03

Heavy Fire: Shattered Spear.STEAM.2023-08-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