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鸵鸟 :鸵鸟科鸵鸟属的一种鸟类

更新时间:2022-07-07 13:54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于鸵鸟科鸵鸟属,身高1.7-2.8米,体重100-150千克,是世界最大的鸟类之一。非洲鸵鸟的头小而平坦,眼大,喙上有两个鼻孔,头后部的耳能关闭,颈长,头颈部羽毛较少。腿长而粗,大腿无羽毛,足只有两趾。两性外观差异明显,雄性体型大于雌性。成年雄性体羽呈黑色,翅羽和尾羽呈白色。雌性全身羽毛呈灰褐色。羽毛疏松柔软,不能构成羽片。

非洲鸵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它们栖息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以及稀树草原中。非洲鸵鸟不会飞,但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0千米。

2018年,非洲鸵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养殖的非洲鸵鸟是重要的家禽,其肉、卵、脂肪、皮和羽毛都可作为商品。

历史与命名

命名

最早命名非洲鸵鸟的是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Linnaeus, 1758)。拉丁语中,struthio意为鸵鸟,camelus意为骆驼,暗指其干燥的栖息地。

进化历史

非洲鸵鸟和已灭绝的马达加斯加象鸟(Aepyornithidae),是平胸类(Ratites)鸟类最早的演化分支。在距今约1亿年前,非洲大陆最早从冈瓦纳古陆上分裂出来。随后的东非大裂谷和马达加斯加岛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鸟类种群的分离。平胸类和美洲的无翼鸟类(Tinamous)及大洋洲的恐鸟(Dinornithidae)等种类在数千万年前就已经和现生其他鸟类分开进化。恐龙灭绝后,平胸类和草食哺乳动物迅速取代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在进化早期阶段,平胸类是可以飞的,这也解释了它们是如何移动到大洋洲的。但随着平胸类鸟类体型的逐渐变大,其翅膀和羽毛逐渐退化,骨骼和肌肉也发生了适于奔跑的进化,从而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7000万-1200万年以前,鸵鸟的祖先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中部,向北一直到西伯利亚地区。在欧洲、印度和中国均发现了鸵鸟化石,但这些地区的鸵鸟早已于数百万年前灭绝。

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有4亚种:指名亚种、南非亚种、马赛亚种和叙利亚亚种。

索马里亚种(Struthio camelus molybdophanes )已成为独立物种索马里鸵鸟(Struthio molybdophanes),其头顶有明显的秃冠。颈有一个宽的白颈圈,颈和腿为蓝灰色。雄鸟羽毛黑色,尾和翼为白色。雌性羽毛呈灰色。叙利亚亚种已于1966年灭绝。

形态特征

非洲鸵鸟体型硕大,是体型最大、体重最重的现存鸟类之一。成年雄性体重120-150千克,雌性体重100-120千克。体高1.7-2.8米,个别的能达3米,雄性一般比雌性高些。鸵鸟头小而平坦,眼大,喙上有两个鼻孔,头后部的耳能关闭,颈长。鸵鸟的翅膀退化,不能飞翔,但其结构完整,与飞鸟有相似之处。其后肢长而粗,大腿肌肉发达无羽毛覆盖,脚趾只余两趾,适于快速奔跑。其蓬松的羽毛有隔热和调节体温的作用。羽毛无羽小钩,疏松柔软,不能构成羽片。

鸵鸟两性外观差异明显。成年雄性体羽呈黑色,翅羽和尾羽呈白色。繁殖季节雄性的喙、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前额、胫部和生殖器周围会变红。雌性全身羽毛呈灰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非洲鸵鸟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分布范围包括西非毛里塔尼亚马里中非尼日尔乍得苏丹,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南非坦桑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

栖息环境

非洲鸵鸟主要栖息在干燥的半沙漠地区以及稀树草原中。它们喜欢较为平坦,视野良好的开阔地带,这有利于它们及时发现危险,并尽快逃离。通常会避开茂密的树丛和太长的草地,因为那里经常潜伏着食肉动物。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非洲鸵鸟日常行为主要有进食、睡眠、展示、调节、梳理、站立、奔跑、洗浴等,花时间最多的行为是行走奔跑以及进食。集中进食一般在早上进行,而觅食一般在下午进行。

其展示行为主要包括竖翅、摆头、两翅上下交替扇动、颈向上略弯曲,翅张开,两脚在原地旋转等动作。在温度较高时,它们会张开喙,展开翅膀来降低体温。

非洲鸵鸟浅睡时站立,下眼眼睑向上关闭,瞬膜从前向后关闭。隔几分钟睁开眼看看,没有动静再闭眼睡觉。真正熟睡时会卧下,颈部伸开贴地,此时有巨大的声音也不会被吵醒。 非洲鸵鸟一般比较安静,但它们能发出各种声音。在繁殖季节,雄性会发出类似低沉汽笛的叫声。非洲鸵鸟喜欢水,如果条件允许,它们会经常洗澡。

集群行为

非洲鸵鸟为群居生活,如独处会感到不安。非繁殖季节数量群成员数量约为5-10只,繁殖季节群成员数量可达数十只。

同群非洲鸵鸟一般不表现采食等级制度,只要有空间,个体间极少表现争食的攻击行为。在驱赶时,整群驱赶比较容易,而单只或少数几只不易驱赶。

领地行为

非洲鸵鸟有很强的地域概念,在自己的地域内会表现很安静。当地域外的个体闯入时会遭驱赶。

非洲鸵鸟个体间往往因领地、配偶等发生争斗。雄性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其争斗行为表现为冲撞,相互踢打等,并发出"哈哈"的声音。对抗常以一方胜利而终止,表现为竖颈、竖翅、竖尾等趾高气扬的神态。受到威胁的个体要么逃跑,要么屈服,将头放的很低,颈部等成“U”形,两翅和尾部呈下垂姿势。

进食与食物

非洲鸵鸟属于草食单胃禽类,会采食多种青草,灌木和树木的青绿部分,还会啄食四脚蛇蚱蜢白蚁等小动物,还会吃一些食肉动物留下的猎物残骸。非洲鸵鸟没有牙齿,也没有嗦囊,食管直通腺胃。腺胃很发达;有两条盲肠,小肠和大肠很长,食物能在其中充分消化吸收。盲肠和大肠发达,其中的微生物发酵,能消化大量纤维性的饲料。成年鸵鸟每天需要进食5-6千克食物。

啄食动作占其行为的很大部分,每日可达2000~4000次。啄食一方面是为了进食,另一方面能了解周围环境。非洲鸵鸟对色泽鲜艳的物体兴趣大,也会吞下石子和沙砾辅助在胃中研磨食物。但如果吞下无法消化的异物可能会导致疾病以致威胁生命。

非洲鸵鸟在炎热的夏季饮水较频繁,每天每只可饮水500-5000毫升,其饮水量的多少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干燥地区,非洲鸵鸟也可以少饮水甚至不饮水,依靠从多汁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取水份。

防御与警戒

非洲鸵鸟性情胆小、好奇。各种异常声音,较高大的异物以及捕捉追赶都可使其出现惊恐骚动。它们经常和其他草食动物呆在一起,其敏锐的听觉和视觉有助于及早发现危险。

当一群非洲鸵鸟在采食或饮水时,至少有一只在向四周探望进行警戒。等到其他鸵鸟抬头时,此鸟才低头进食或饮水。这种轮换只需几秒钟,在睡觉时也有这种现象。

在躲避天敌时非洲鸵鸟可以达到每小时70千米的极速,也可以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持续奔跑。它们的天敌主要是食肉动物,包括狮子、豹、猎豹鬣狗科野狗等。早成雏和卵亦受到猛禽和食肉动物的威胁。

繁殖与生长

求偶与交配

北半球非洲鸵鸟的繁殖季节始于3月,9月份结束,南半球始于7-8月,次年3月结束。雄性性行为随着胫、脚、喙表面红色素的增加而增加。睾丸在交配季节可增大,超过10厘米。雄性发情时蹲在地上,翅膀和尾部高举,左右晃动头部,并做仪式性的两脚交替踏地样舞姿。有时憋足气,使颈部膨胀,发出吼叫声,有时追赶所选择的雌性

雌性发情时会主动接近雄性,在雄性附近边走边低头,直至头几乎触到地面,翅膀下垂,振翅,同时喙一张一合,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或做出排尿、排粪等夸张的行为。雌性温顺地蹲伏在地上,张开双翅和抬起尾部,两个翅膀不停地交替划扫地面,同时头部上下左右伸缩摆动,并有节奏地拍击背部,发出拍打声以引起雄鸟的注意。两喙不停地一张一合,头颈向前平直伸开,尾部上下摆动,等待交配。

交配时,雌性尾朝雄性伏下,雄性则猛地站起,两翅同时上举,以小踏步快速走近雌性,从后侧爬跨雌性。右腿趴在雌性背上,左腿趴在地上,并张开翅膀左右摆动,同时头部也跟随着左右晃动,阴茎脱出,跟随着尾部的上下晃动从左边插入雌性的泄殖腔内。雌性伸直脖颈,两喙紧闭,交配时间约30秒至1分钟。交配成功时,雄性发出"呜鸣"的低吼声。通常一只雄性一天可交配4-6次,有少数个体可达12次以上,但不是每次都能交配成功。清晨时,交配行为较多。雄性会和三只或三只以上的雌性交配,第一个交配的雌性会在其他雌性中占据主导位置。

产卵与孵化

非洲鸵鸟的巢比较简陋,只是在地上挖一个浅坑,同一群的雌性会把卵产在一个巢穴中共同孵化。每只雌性会产2-11枚卵,每个巢中有15-60枚卵。卵长径14-18厘米,短径12-15厘米,重约1200-1700克,呈卵圆形,颜色为乳白色或米黄色,壳厚2-3毫米。一枚良好的卵表面是光滑明亮的,且有完整的釉质保护。

亲鸟共同参与孵化,轮流进行。雌性一般负责白天孵化,雄性则负责夜间孵化。这主要是因为雄鸟体羽是黑色,在夜间可视性较低较为安全。孵化时,亲鸟用腹部的无羽区与卵接触提供热源,环境温度较高时会站起,扇动翅膀给卵通风,保持卵的温度在31-36摄氏度。亲鸟每天至少用喙翻卵1-2次。孵化期约为40天。亲鸟对卵的保护意识很强,即使有天敌来袭也会进行反抗以护卵。

大于1650克的卵较难成功孵化,卵被产下后没有及时孵化,由于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卵中蛋白质酸化,也会导致孵化失败。中等大小的卵孵化成功率较高,孵化成功率可超过70%。

生长

雄性主要负责抚育雏鸟,两只雄性一起行动时,它们带领的雏鸟也会合成一群。亲鸟会诱导雏鸟正确采食,会用翅膀为雏鸟遮阴,并为它们赶走捕食者。孵化时雏鸟体重不到1千克,在前100-170天日增重较快。雏鸟在14-18个月基本完成身体生长,性成熟则要到4-5岁,雌性比雄性略早熟。非洲鸵鸟的寿命可达50年。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1864年非洲鸵鸟人工养殖始于南非美国欧洲在20世纪80-90年代也开始了人工养殖。1992年非洲鸵鸟引入中国,人工养殖始于广东江门,并逐渐辐射到全省,随后进一步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养殖技术

养殖非洲鸵鸟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地,30-50只的群,需要2000-5000平米方形砂土场地。食物早晚饲喂,以混合精饲料为主,附以青饲料。保证清洁饮水,及时清理粪便,保持场地卫生。注意观察,避免其应激和争斗,及时发现异常状态。

常见病

非洲鸵鸟常见病主要有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等,细菌传染病如禽霍、乱禽伤寒等,以及创伤、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阻塞、寄生虫及食羽症等。

对于非洲鸵鸟常见病预防措施主要有科学合理饲喂,及时处理外伤等异常状态,定期服用驱虫药物。

对于非洲鸵鸟传染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禽流感等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要加强管理,做好消杀工作,避免野生鸟类粪便传播。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8年,非洲鸵鸟全球种群规模尚无确切数字,但该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较为常见。其野外种群数量有所减少,但下降速度并未接近易危阈值,其种群规模也未接近脆弱阈值。这是因为非洲鸵鸟养殖已经基本取代了狩猎。

致危因素

影响非洲鸵鸟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捕猎和枪杀,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小和遭到破坏。其种群规模有所下降,分布范围有破碎化趋势,可能导致其基因多样性下降。

保护级别

2018年,非洲鸵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保护措施

2023年,非洲鸵鸟野外种群中,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苏丹种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主要价值

非洲鸵鸟肉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常食用的畜禽肉。含有较多有益的微量元素。脂肪是化妆品的原料,卵营养丰富、卵壳坚硬光滑,可用于制作工艺品。皮纹理美观可制作服装、皮具。羽毛柔软美观,可做服装、服饰和装饰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