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浙江杭州市的丝绸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3-08-04 22:48

中国丝绸博物馆(英文名: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1号。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丝绸纺织服饰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一座全球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现为浙江省省属副厅级事业单位,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国家文物局纺织品文物重点科研基地。现任馆长为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1986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1987年12月28日破土动工,1992年2月26日建成开放,2004年1月1日起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2015年扩建工程,2016年9月扩建完成,在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时开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面积42286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9平方米。全馆陈列分为序幕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服饰厅(后定名为现代成就厅)机动厅等九个部分。整个建筑群以圆形、扇形或曲线组合而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马头墙围合的大厅,穹窿式的玻璃中庭,犹如一颗蚕茧,象征着建筑物的鲜明个性。

中国丝绸博物馆现有藏品69465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865件(套)。所展出的藏品有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各朝代出土的丝织实物。2021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获得“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2年7月2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奖。2023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入选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丝绸,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丝绸的发展历史。经国务院旅游局立项,由经纺织工业部、国家文物局、中国丝绸协会、重点丝绸产区和港澳丝绸界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等相关单位,成立了由吴文英部长任主任委员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筹建,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博物馆落成。浙江是著名的丝绸之府,因此博物馆在开始筹建时,就决定要落户在杭州西湖南岸的玉皇山下。中国丝绸博物馆隶属原纺织工业部领导,委托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是中国第一座集展览、经贸、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丝绸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丝绸博物馆。1992年2月26日正式开馆时,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为博物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彩绸飘千里,银丝绕五洲”。

建设历程

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五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于1992年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博物馆开始基本陈列改造工程,是建馆十余年来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改造工程按计划分两期进行,第一期陈列改造于2003年结束,二期改造工程是博物馆的工作重点,并得到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全体职工的重视和支持。二期工程改造的是蚕桑厅和染织厅、现代成就厅,偏重于科普知识。2004年9月12日,博物馆完成了二期基本陈列和馆内环境的整体改造后,是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省举办的重大展览项目之一。2012年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博物馆再次对馆内陈列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工程。2016年9月完成整体扩建工程,在G20杭州峰会时开馆。

开馆

1992年2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开馆典礼成为杭州西湖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为博物馆开馆题写了“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的题词。2004年1月1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始常年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浙博和丝博在全国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中率先承诺免费开放,不仅为浙江省全部和部分免费开放博物馆提供借鉴,在全国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开放博物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博物馆原馆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老馆建筑的圆形和曲线平面多年来备受诟病。扩建工程受到西湖风景区建设管理的严格限制,对建筑师设计改造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建筑师认为老馆虽然不属于历史保护建筑,但仍然是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场地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部分在老馆的建筑布局、形态、结构与细节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局部修复,如时装馆中的弧线形复廊、天窗、扇形亭、月洞门等,整座建筑向中心湖面呈环抱之势。此外,新建建筑中还有许多精心设计的洞口,形成了面向整个园子的取景器。

在设计之外,建筑师必须在杭州市G20峰会开幕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完成时装馆、藏品楼、科研基地和办公楼的所有设计与新建,同时整体改造需要翻新五座20世纪90年代老展馆及园区景观。为了保证设计品质、如期完成工程,建筑师团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确认设计。整体设计为两条垂直的轴线将以圆形、弧形作为变化组合的空间,曲线的造型似丝绸,打破了方形的生硬感。相对分散的布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同时具有展览和旅游的功能。将现代建筑风格同中国园林相结合,室内设计中,序厅的采光顶棚斜梁与弧形梁相交,有传统建筑中藻井和垂花门的意韵。

馆内布局

1991年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内容论证会上,正式确定把全馆陈列分为序幕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服饰厅(后定名为现代成就厅)机动厅等九个部分。博物馆基地三面环山,北面可通西湖,整体建筑采用分散式布局,由8座大小单体建筑构成,自入口广场开始,经过序厅串连各厅室,形成流畅的参观路线。博物馆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5个区,分别是馆前区、展览陈列区、陈列观赏区、休息观赏区和公用设备区。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序厅

序厅是用来引导观众进入主题的,起着凸显博物馆的特性和桑蚕丝帛主题的作用,大厅正中的蚕茧抽象模型、其背后绣的桑叶纹理的巨大乱针绣、丝筒吊顶、象征经纬线平纹交织的木格栅,左右两侧的玻璃版面分别简要介绍蚕、桑、丝、绸和丝绸年表,使观众在开始参观时就对丝绸的生产,中西丝绸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理解后面的展览做铺垫。

序幕厅的大厅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宋代提花织布机模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提花机型,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绸的卓越地位。展台周围陈列着中国最早的一幅反映蚕桑丝绸生产过程的《宋人蚕织图》长卷摹本,一幅集草原、绿洲、海洋三道与一体的丝绸之路”图,图上所附的照片展示了丝绸之路的沿途风光以及出土丝绸实物。

丝绸文物厅

丝绸文物厅分为前言、丝绸的起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三部分,分别讲述丝绸的发展历史和织染绣品。“丝绸的起源与发展”子单元的展品与图版结合,展现中国丝绸五千年发展史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分为丝织品种、印染织物、丝绸绣品、丝绸纹样四部分,通过展示绫、罗、绸、缎、锦等历代织绣精品、明清官营织造匹料及丝绸品种的组织结构模型,并安置织物观察台和绣房场景,更直观地向观众解答什么是绫、罗、绸、缎,什么是织、染、绣。文物厅按时代分为两个厅:一厅主要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丝绸发展的历史;二厅则专门展示明清丝绸皇家传珍品及考古出土实物。

丝绸厅文物厅内陈列了大量的古代丝绸文物,资料、模型和照片。新石器时代部分展品有:距今约4700余年的丝线、丝带和绢片;距今约5600余年的染色罗等丝织物;出土的青铜器上和玉器上还经常发现丝绸的残迹。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是战国时期中国丝织水平的典型代表。

蚕桑厅

蚕桑厅的陈列分为栽桑、春蚕、蚕茧、柞蚕与其它蚕、蚕丝副产品等部分,此外还有三个蚕室和一个蔟室。室中配有恒温装置,可供一年四季养蚕,三个蚕室用不同的蚕具进行布置,使其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

蚕桑厅主要介绍四季养蚕的方法,五千年前蚕桑的分布史,以及家蚕驯化、野蚕利用等。展出了中国现存的一部分千年以上的古桑树标本,和全国各地植桑养蚕的文物资料。厅中展示的内容可以让观众了解蚕吐丝结茧的过程。采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闭式陈列,通过神奇的变化、春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八个方面展示从蚕到丝的过程。以桑、蚕、蛾标本与色泽艳丽图版为主要展陈手段,大量采用多媒体形式,安置了数台触摸屏来展示蚕选择桑、蚕结茧过程、蚕器官及蚕乡蚕俗。

制丝厅

制丝厅的陈列分为烘茧、缫丝、缫柞蚕丝纺线、制丝成品等部分。实物有甘肃省征集的石桥缫丝工具、新疆和田地区征集的手摇缫丝车等,这些缫丝车的型制各异,反映了不同地不同时期的缫丝技术。厅内主要展出古代制丝工具,并有操作表演,还可以由观众自己动手。展出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捻丝和绕丝的工具以及从民间征集的各式传统的缫丝车,介绍历代的制丝工艺技术特点。

印染厅

印染厅分为精练、染色、印花、整理、刺绣五个部分。主要介绍古代丝绸、染色、印花、整理等工艺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各民族的传统织布机,如卧机、丁桥织机、傣锦机、和田机、竹笼机和绩捐机等。陈列了各种传统的印染工具、矿物染料、植物染料标本,展厅附近辟有染料植物园,种植了木本和草本染色植物数十种,厅内复原了捣练、染坊和光整理等场景。展览分工艺流程、丝线加工、机杼原理、织机脉络、染色体系五个部分。还设立了“学习园地”展区,观众可以动手制作丝绸工艺品,感受丝绸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同时在多媒体上安装了“ZIS素织物计算机设计系统”,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织物组织和织物图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对纺织品设计的兴趣。

文物修复展示馆

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示范应用基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纺织品文物保护能力,并将幕后修复工作作为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文物修复展示馆展出的都是千百年的丝绸文物,因受到病菌、微生物、潮湿等因素影响,部分文物出土时大多残破糟朽。经过修复师修复后,才能呈现出原来的形态和光彩,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窗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修复展示馆一楼用于纺织品信息提取、修复、研究等,二楼向观众展示修复之后的纺织品文物。

现代成就厅

现代成就厅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丝绸事业的关怀,以及新中国丝绸事业的成就,突出展示了丝绸精品实物,中国进年的名优产品,包括白厂丝、绢丝等原料类;提花、印花织物类以及服饰类;还有全国各地的丝绸艺术家们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可以欣赏到用丝绸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和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丝绸新品。

民俗厅

民俗厅从神树扶桑树开始,进而介绍各种蚕神,如黄帝元妃嫘祖、马头娘、三姑、蚕花五圣、四川省青衣神、新疆的传丝公主和机神以及纳西族传说中的三姑娘等,并展示了江南蚕乡农家的祭祀蚕神场景,壁中的嫘祖像,供桌上的各种祭品,是中原地区唯一可以看到祭祀蚕神的地方。描述了蚕农、织工在丝绸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信仰崇拜、节气时令、饮食居住、贸易游艺、行业管理、禁忌等方面的习俗,提现了丝绸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丝绸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丝织厅

丝织厅陈列分为准备、织造、丝织品三部分,展出了全国各地的各式传统制造机具,如海南黎族使用的原始腰机、新疆和田的爱的丽斯织布机、广西壮族使用的竹笼机等。介绍了古代丝织机具的演变、丝织工艺和产品发展的过程等。丝织厅是一个全开放式的陈列厅,以织机的现场操作表演为主,展示目前仍在生产的民族、民间织机及复原的古代织机。按复原织机、江南染织、少数民族织机为主题,安排13台种类各异的织机,动态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古代织机的高超技艺。

服饰厅

服饰厅分“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13用”3部分,以丝绸服饰与历代微缩服装人物模型、图版、象征性复原场景相结合的形式,诠释丝绸在古代社会的功用,展现战国清代流行的袄裙袍服清朝官员服饰龙袍等宫廷汉服和家常日用绣品。

新猷资料馆

新资料馆主要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本、珍贵纺织人物档案和纺织科研相关报刊书籍、音像资料等,并能提供借阅服务。

专题陈列

丝路馆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览,是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营织造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馆藏精品文物,向观众展示中国丝绸五千年的历程。

蚕桑馆

“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该展览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讲述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蚕桑丝织技艺对纺织技术有着重要影响,于2009年9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时装馆

中国时装艺术展

该展览主要展示中国服装不同时段的经典款式、面料种类以及艺术风格,从而展示出人类对于服饰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时装设计的独特,扩大中国设计的影响力,促进中国服装更加繁荣。

西方时装馆

西方时装起源于北非、南欧和西亚,在欧洲发展了两千年左右。发现新大陆后,移民把欧洲服装带到了美洲。尽管当时有来自各种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元素,但是其主体仍然是西方的。19至20世纪年间,西方改用“国际”一词代替西方时装,说明西方时装已经变成国际时装。该展馆展示的就是这四百年间的西方时装。前三百多年主要以欧洲时装为主,二十世纪下半期开始,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的时装也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临时展览

衣饰祥瑞: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吉祥纹样

该展于2023年4月1日至6月1日在文物修复馆二楼举办,此次展览主要展示丝绸衣饰中的织绣印染工艺,将其融于丝绸衣饰中,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从早期虚幻的珍禽瑞兽,到唐宋之后的花鸟虫蝶,再到明清时期,服饰吉祥图案历经千年,完成了从神诡天境到凡尘俗世的转变。

童心绘丝路:青少年丝路主题创作展

本展于2023年7月13日至8月10日在儿童馆举办,本次展览旨在提高新生代艺术修养和审美,树立青少年从小热爱、崇尚传统文化的信念和意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创新中建设中华文化,以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孔府旧藏礼乐服饰文物特展

2024年3月8日至5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曲阜市孔子博物院联袂打造的“孔府旧藏礼乐服饰文物特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共分为“斯文在兹”“明于礼乐”“服以旌礼”三个单元,展出山东孔府旧藏历代祭孔礼乐器、明清民国衍圣公府传世衣冠近百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5件,此外还有明成化龙纹大方鼎,明赤罗衣、皂罗衣等首次在浙江展出。

重要馆藏

双林小花栖提花丝织机

1988年7月,双林镇西乡竹漾湾村发现一台小花栖提花丝织布机,机型和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小花栖提花织机极相吻合,现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该机年代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51)。这种织机是历代几经改进的小花栖提花织机的又一种普及机型,其功能已较完善,品种适应性较强,可织造多种丝织物。明清时,双林绫绢大都用这种机型织造。织花绫少则200根花本纬线,花本纬线平均分在4耙上;花绫地组织为5枚经缎纹,花组织为5枚纬缎纹。一名熟练的织工从早上6时至午夜12时,一般可织绫绢3匹多。

明代丝车

1984年5月,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史研究生赵丰硕士,到辑里湖丝著名产地南浔区一带进行民间调查,在东迁乡方丈港村发现一台保存完好的旧丝车(现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丝厅)。南浔丝车在明代已基本定型,并在湖州市一带广为使用。浙江农科院研究员蒋猷龙在注释清代汪日《湖蚕述》“缫丝”一节中,绘有湖州南浔丝车图。这与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一《农桑二》所引董开荣《蚕桑要旨》提到的“徐有珂缫车图说”基本相符。清代诸日志有记载,丝车有肥丝、细丝之分,肥丝车有丝眼二,以二板为一车;细丝车有丝眼三.以三板为一车。车以檀本制成,其床正方,辘轳在前、灶列后。湖州一带广泛使用了这种当时先进的缫丝车,所以湖丝质优名冠天下。

树叶锦

树叶锦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北区出土,同类的织锦出土也不少,同出的墓志和衣物均可证明其为北朝遗物。树叶锦由一比一的平纹经二重组织织成,常用红、白、蓝、绿等色相间换色。其纹样内叶柄系有绫带的树叶,叶形如桑,叶心有小圆点排成的方阵,起装饰作用,现藏中国丝绸博物馆。

“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

该藏品位于丝路馆内展出。“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原为一套,其中锦缘绢衣的正身由本色素绢制成,其袖口、下摆及衣襟处使用红地“长葆子孙”锦镶缝作缘;锦缘绢裤正身也由本色素绢制成,裤脚镶缝蓝地“长葆子孙”锦作缘,形制较为完整。从其所用锦缘来看,它的组织结构均采用了汉代典型的经重平组织,图案的云气动物和铭文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杂宝花罗群裤

杂宝花罗群裤出土于福建省福州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墓中。该裤用黄褐色三经绞罗作面,即在罗地上起斜纹花,杭州市样为杂宝(金铃、珊瑚、犀牛角、法轮、菱格、折枝花)等,是宋代非常流行的图案。裤里是黄褐色绢。该裤型制非常特别,裤长79厘米,腰宽39厘米,一边开叉,系带,裤脚甚宽,类似现代的裙裤,现藏中国丝绸博物馆。

素罗单衣

该藏品位于丝路馆内展出。素罗单衣出土于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面料为褐色四经绞罗,双襟及袖缘以6cm浅色素罗宽边,并以1cm宽的窄边饰领缘。罗衫的制作采用“一剪法”裁剪,即袍服的前后片以整幅长方形匹料对折,竖直合缝而成,再加以接袖、贴边等。宋代女子服饰对衣边十分考究,衣物的领襟、袖口、接袖、下摆、左右两侧的衣衩,甚至在后背的中缝处都镶有考究的衣边。

绞缬绢衣

该藏品位于丝路馆内展出。绞绢衣出土于北朝,长72厘米,宽192厘米。此衣呈褐色,交领,袖子为喇叭形的大袖。面料是平纹绢,用绞缬的工艺染出黄色小点纹。绞缬又称扎染,在北朝开始流行,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北朝女服并不多见。这件北朝的绞缬绢衣呈黑褐色,基本款式为对襟短身,两襟微微相交,袖子为喇叭形的宽袖,袖宽44.5cm,属于当时流行的襦,衣襟上有红、褐两根系带。面料全部采用绞缬绢染出褐色地黄色小点纹。绢衣满地的点状花纹直径不足1厘米,密度又极高,一一绑扎,加工繁琐,极耗工费时,在当时应价值不菲。

缠枝团花绫短袖袍残片

缠枝团花绫短袖袍残片出土于唐朝,数量1片、丝质、呈褐色、长180厘米、宽38厘米。该织物为一缠枝团花绫残片。绫是一种斜纹地的暗花织物。辽国的团花代表着盛唐时期的华贵和华丽,一般以小型花纹作图案。该残片推断其原件为一短袖袍。

黄地花卉纹绫印金卧兽纹对襟上衣

黄地花卉纹绫印金卧兽纹对襟上衣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元代。数量1件、丝质、呈黄色、长55厘米、宽154厘米。该上衣对襟、长袖,袖口较窄,长袖穿里,短袖套外。以花卉纹绫为面料印金,印金图案的主体是水波地上麒麟纹(又似鹿纹),领口处印有方搭纹,十分华丽,极为罕见。

清黄地流云蝙蝠纹妆花龙袍

清黄地流云蝙蝠纹妆花龙袍出土于清代,衣长135厘米、通袖长152厘米、丝质。龙袍是古代帝王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上绣龙形图案,又称龙衮,其特点是盘领、右、黄色、紫色。清朝时基本以圆领、黄色为主。此件文物为清代黄地流云蝙蝠纹妆花龙袍,一般都是九条龙,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正背各显五条,符合帝王“九五之尊”的地位。下摆处绣有江涯海水图案,隐喻山河统一。同时此件龙袍运用妆花手法,清朝一般多使用妆花、缂丝等手法。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设置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方向为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内容包括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传统工艺与价值挖掘等。科研基地遵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围绕纺织文化遗产保护和技术发展,促进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为更好推动丝路沿线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辐射效应,科研基地先后在新疆(2011年)、甘肃省(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俄罗斯北高加索(2018)、河南郑州(2019年)、陕西省(2020年)设立工作站,在西藏(2014年)设立联合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不断为当地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学术成果

新华社杭州市电(秦钰阳、冯源)商务印书馆是中国首家现代出版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全国性丝绸专业博物馆。两馆于2022年8月24日在杭州签约合作,双方围绕丝绸博物馆丝路主题展、丝路考古研究、中国丝绸文化的海外传播三个方面策划图书选题,并以适当方式合办丝路文化国际研讨会,结合国内外的学术资源,推动中国丝绸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中国丝绸博物馆为国内外多家单位长期提供纺织品文物鉴定与保护技术服务,先后与25个省、市和地区及俄罗斯等国的近90家文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出具鉴定报告30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70个,实施重大保护项目近60个。中国丝绸博物馆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获得了委托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丝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并以多语种形式出版研究成果,如将流散在英、法、俄等国的敦煌藏经洞丝绸进行全面整理,以多国语言出版《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2023年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还与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学院发布了2022年度丝路陈列展览“十大榜单”和学术成果“十大榜单”,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发布了同年度丝路遗产相关文化事件“十大榜单”。年报统计,2022年,全球各地共举办了84场丝路主题的展览;全球学术界就丝路研究共发表了200余部专著、论文集、报告或图录,以及700多篇论文;全球还发生了57起丝路遗产相关的文化事件,使学术界和公众重新认识遗产价值,带动了更多青年人参与遗产保护。

学术交流

2019年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当代诠释与传播:2019中国丝绸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博物馆、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休美术馆、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浙江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传播和贸易加强了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多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希望通过聚集和引进国内外中国丝绸研究领域优秀学者,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

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执行承办的“2021丝绸之路周”活动,于2021年6月18日至24日举行。活动主场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同时还将在陕西西安、兰州市和福建福州三地设立分会场,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实现国内外联动。各类活动精彩纷呈,主题展览,线上直播、视频分享、填彩游戏,线下学术论坛、研讨会、讲座等。

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是首个由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学者发起、主导和多国共同实施的重大学术项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大力支持并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吸引欧洲14家、亚洲12家、美洲2家、非洲2家共计30个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共同探寻世界丝绸的起源。2021年12月14日下午,国丝馆在新猷资料馆举办了本年度第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陈列保管部、国际交流部、技术部和社会教育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夏丹荷副馆长及办公室同志列席参会。其中12位报告人分别就“策展与数字化”“藏品研究与保护”“社教与传播”三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工作心得。

2022年9月2日上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学术研讨会在第九届郑州市博博会”期间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以“共享服装魅力,设计美好生活”为主题,从对服装的认知、发展及传承等方面深入解读服装文化,探讨博物馆设计的发展方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郑州当地高校的多位师生也到场听会。

文物保护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首批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甲级设计资质、一级修复资质单位。2021年4月29日上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敦煌丝绸展”,介绍了敦煌丝绸的发现、收藏、种类、用途、研究和修复,以及对敦煌出土夹缬、经、伞盖、经幡、刺绣等丝绸文物的传统制作工艺所开展的复原性研究。

1995年10月26日,中日尼雅遗址考察队开掘新疆尼雅古墓群8号墓,出土了一块织锦护膊,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2017年1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罗群和刘剑等技术人员前往新疆对“五星出东方”锦护膊进行织物信息采集和分析检测。2017年2月,罗群率领其团队成功复制出“五星锦”。

2019年12月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立的中国丝绸之源研究郑州工作站正式落户荥阳青台遗址。200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中刚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评定批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促进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2020年8月7日“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拉开帷幕。本批丝织品共20件,主要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2014年分批运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对这批文物进行了为期8年的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7月12日,“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包含众多国宝级文物,多数文物为首次在浙江省展出。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2020年2月1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陆续推出国丝“五个一”线上知识:一物、一技、一文、一例、一问。活动在国丝馆的宣传平台,如微信、微博、网站、抖音、B站等推出。202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品牌活动“丝绸之路周”联动丝绸之路沿线文博机构,借助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社交媒体等传播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外同步的方式进行传播。经过主流媒体等重点关注报道,丝绸之路周话题国内社交媒体阅读量达3.42亿次、讨论3.6万次,海外社交平台阅读量超200万次,各直播平台观看量达到1449.7万次。

2022年3月,为了让小学课程与传统的蚕桑文化更好地衔接,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了一项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大家来养蚕宝宝。该馆向所有参加活动的学校学生免费发放蚕宝宝科普套装,套装包含20只蚕宝宝、2个蚕宝宝饲养盒、饲养手册、全程所需的新鲜桑叶。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同学们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向中国丝绸博物馆蚕桑基地的专业老师寻求帮助。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会组织当地的学生前往蚕桑基地“小云龙蚕桑乐园”,进行现场采集新鲜桑叶的活动,亲近绿色大自然。

2022年5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响应省文物局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部署,采取多项举措助力乡村博物馆建设。率先成立了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专班,和专家指导团,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全方位助力专题乡村博物馆建设,按照博物馆基础条件、主题关联度、资源特色等进行评估。以结对指导、策展指导、借展服务、技术服务、项目指导、送展览、送活动等7条举措精准服务乡村博物馆建设。为乡村博物馆提供博物馆运行管理、讲解导览、志愿服务、技术保护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为相关人员提供到国丝馆顶岗培训机会。

文创设计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设计制作了许多文创周边,如经纶印记丝巾、方巾系列(紫气东来、沙鸣花开、百年旗袍)、锦上胡风丝巾、玫瑰花语丝巾、广东丝丽集团真丝大方巾等丝绸制品。除此之外还有花碟纹款沙发套和抱枕、花碟飞鸟纹文化衫、青枝丽叶系列鼠标垫、青枝丽叶系列笔记本、人物纹切割杯垫等其他与生活用品相结合的周边产品。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亚洲微软研究院合作,利用“微软小冰”人工智能设计并制作“宋之雅韵”产品,融合多种宋代丝绸纹样的产品,成为人工智能设计在传承发展丝绸文化领域的全新尝试。

2023年3月29日,以“一曲新词”为题的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位于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120余件作品,出自国内60位工艺美术师、时装设计师之手,涉及服装、刺绣、染织、瓷器等多个门类,按照四季轮回分为“春日游”“芙蓉醉”“深闺院”“长歌行”4个单元。每个单元各对应2首宋词,从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李清照黄升陆游等6位词人的名作为创作元素。此次展览还举办了“宋韵数字时装藏品”发布会,邀请了6位设计师对馆藏宋代纹样进行活化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李薇设计了5套“宋韵”数字时装作品,该系列作品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第一批馆藏数字藏品被永久收藏。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