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在摩洛哥举行的会议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8

卡萨布兰卡会议是指一场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议中讨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局和尔后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问题,并就加强对德国的轰炸、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以及亚洲殖民地的命运问题进行磋商。会议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月24日在卡萨布兰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反法西斯主义盟国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简介

在这次会议中英美双方讨论了二战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争和尔后对轴心国作战问题。并就加强对德国的轰炸、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以及殖民地的命运问题进行磋商。在这次会议上还做出了多项重要的决定,例如加强大西洋反潜战对U型潜艇的攻击,以及如何分配船只与飞机的问题。他们还谈论了第二战场的问题,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建议下一步的进攻应该在地中海,进攻最薄弱的意大利富兰克林·罗斯福根据美国陆军将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以及恩斯特·金恩的建议,希望跨过英吉利海峡进行下一步的进攻,同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太平洋战争以加强对日本的压力。作为折中,罗斯福同意暂时不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同时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进行登陆。而丘吉尔则同意扩大在缅甸的军事行动以稳固蒋介石在中国的地位。为了支援英军在缅甸的作战,罗斯福还向他们提供护卫舰以及登陆艇。同时罗斯福也提醒温斯顿·丘吉尔,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对日本作战。

在这次会议中还产生了关于战略轰炸的卡萨布兰卡训令,这份发布于1943年1月21日的指令要求英美空军联合起来以英国为基地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其中英国皇家空军主要在夜间对城市等经济目标进行轰炸,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白天对德军军事生产设施进行轰炸。在这份指令中,排在前几位的目标依次是德军的潜艇工厂、飞机工业、交通设施、炼油厂等目标。

会议结束后,富兰克林·罗斯福于24日在卡萨布兰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反法西斯同盟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有些人说无条件投降是罗斯福随性而为,普利策奖得主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英语:Doris Kearns Goodwin)甚至说因为那天天气很好罗斯福心情很好所以脱口说出无条件投降之类的话,并且温斯顿·丘吉尔也毫不知情非常震惊。但其实早在1941年12月9日偷袭珍珠港结束后不久罗斯福的谈话中就流露出反法西战争一定要取得彻底胜利的观念,1942年中期罗斯福得到建议将无条件投降作为结束战争的目标。在1943年1月7日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前夕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和军事顾问们交谈过关于无条件投降的问题,而丘吉尔也曾和罗斯福讨论过这个问题。本来丘吉尔希望不要让意大利也无条件投降,因为他希望意大利尽快退出战争。不过在和内阁副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等人交换过意见之后,温斯顿·丘吉尔收回了自己的看法。约瑟夫·斯大林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是在1943年5月1日纪念国际劳动节的讲话中他也说了类似要让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之类的话。同年10月在在莫斯科通过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英中苏四国共同宣布法西斯主义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关于无条件投降的目标对战争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强化了德军抵抗情绪,拖延了战争。也有人说他团结了反法西斯同盟人民,增强了斗志。

在1943年1月14日开始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尽管美英战略家可能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轴心国作为战争目标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为期10天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时,罗斯福说:“只有全部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军事力量,世界才能进入和平。”这意味着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建立在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为基础的哲学彻底破产。虽然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对开辟第二战场有分歧,但是他们认识到,盟军在1943年不可能出兵法国,他们同意加紧对德国潜艇进行攻击,然后出兵西西里岛和意大利。

丘吉尔说服富兰克林·罗斯福,要让自由法国运动领袖夏尔·戴高乐将军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而罗斯福则认为吉罗将军代表法国出席会议更合适。戴高乐对此大为不满,因为吉罗将军和法国维希政府保持联系。为此,丘吉尔做了大量工作,当他把戴高乐说服后,他得意地对罗斯福说:“我把新娘请到了。”然而,事后证明,戴高乐和吉罗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而最终,吉罗与戴高乐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背景

欧洲战场

1942年初,苏联红军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之后,又以9个方面军的兵力,在北方、西方、南方战线同时向390万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发动了全线进攻。至4月下旬,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先后将德军击退了150至400公里,削弱了德军的军事优势,使德军失去了战争初期那种突然袭击的有利因素,苏军开始为争夺战略主动权而斗争。

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规模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在这次战役的某些阶段,双方同时参加战斗的达200万人以上,2000辆坦克,25000门火炮迫击炮,2300多架飞机。整个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66个师,约150万人,占当时苏德战争德军兵力的四分之一。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最终粉碎和制止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攻势,迫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和退却,“只要迫使阿道夫·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主义的命运就算完结了。”苏军从此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整个战略形势,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开始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方面发生根本性转折。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州进行了二战史上最大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双方投入总兵力高达400多万人,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了30个精锐师,50多万官兵,3000多门大炮,3500架飞机和1500辆坦克。正如约瑟夫·斯大林所说:“如果说斯大林洛勒附近的会战,预告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的覆灭,那么,库尔斯克附近的会战,就使它已经处在覆灭的边缘。”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又发动了东北夏季攻势,解放了德军占领下苏联国土的三分之二。苏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均已超过法西斯军队,士气高昂。从此以后,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最终完全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的一系列胜利,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步伐。

大西洋战场,1942年德军海军的战略优势开始逐渐丧失,英美海军摆脱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方面,通过有效的联合作战,狠狠打击了德国海军的嚣张气焰。当年秋天,英美强大的生产能力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功能,军舰的月生产量开始超过被德国潜艇击沉的总吨位。英美海军击沉的德军赖以进行大西洋海战的主力——潜艇的数量,由1941年的36艘增加至70艘。1943年英美击沉德军潜艇达237艘,并迫使德军潜艇停航一月。经过双方的反复争夺,“主动权多次易手。”反法西斯反法西斯同盟才掌握了大西洋上从北美至英国苏联的海上运输生命线。

北非战场

1942年10月,就在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的时候,伯纳德·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到1943年2月,英军将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意盟军从埃及境内的阿拉曼一直赶回突尼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英国在北非一系列失败之后的重要胜利。温斯顿·丘吉尔评价此战时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地中海战场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的10万英美盟军,在500多艘战舰和大量飞机掩护下,成功地登陆北非,完成了“火炬”计划,“它表明了意德同盟不久将崩溃的前景。”此后,英美军队合围突尼斯,迫使25万德意军队于次年5月投降。接着盟军又发动了西西里岛战役,导致了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倒台和意大利退出战争,德国在欧洲大陆上从此陷入孤军作战的局面。这样,盟国最终完成了北非地中海战场的战略转折。

亚太战场

从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上旬,日本先后占领了泰国、中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达到了自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的胜利顶峰。

1942年5月7日,日美海军首次在西南太平洋的珊瑚海交锋。次日,两军激战,大战以来横行无阻的日本海军首次受挫,损失飞机80多架,轻型航空母舰一艘。日军被迫放弃了攻打新几内亚岛莫尔斯比港的战略目标。

一个月以后,日美海军又在夏威夷洋面上展开了中途岛大海战,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和约330架飞机,“使帝国海军遭到了1592年以来第一次决定性失败。”日本开始丧失在太平洋上的海空优势。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日美军队展开了持续半年之久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此战结果,日军损失了30多艘各类舰艇,600多架飞机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以惨败告终。至此,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1943年9月,日本制定了以退缩和防守为主的“国家绝对国防圈”,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战略防御态势。

中国大陆战场

1942年初,日本大本营和在华日军就对华政策进行了长时间研讨。3月19日,参谋总长杉山元日本天皇提议,“在整个形势,尤其是对苏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断然向处理中国事变迈进,以图迅速解决之。”为此,必须对中国国民党军队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歼灭其主力,使重庆市政权进一步丧失统制力,导致军队崩溃,进一步清乡,肃正占领圈内的治安。

1942年4月18日,美国杜立特空军中校率领16架双引擎B-25轰炸机,从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冲破日军的空中防线,轰炸了东京名古屋市神户,然后顺风向飞到中国,在衢州机场强迫着陆或跳伞降落。美机轰炸日本,把战争推向日本本土,鼓舞了美国和反法西斯主义各国人民的士气。

美国空袭日本后,日本决定采取措施制止美国再来空袭,其中之一就是发动浙赣会战,确保浙江省沿海地区,封锁浙赣路,消除美国军队利用衢州市机场轰炸日本本土的威胁。

1942年5月,日本陆空配合,以两个师团的兵力,从浙赣路东段分三路进攻,连陷诸暨市、义乌、新昌县金华市、州、上饶市弋阳县横峰县等地。这样一来,浙赣路就被敌人打通了。此后,由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失利,1942年10月,日本大本营决定将作战重点放在南太平洋战场。同年11月,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败局已定,日本大本营决定停止重庆市作战的准备,将主要精力用以对付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12月10日,杉山元指示:由于瓜岛战役对日本日益不利,需要从中国战场抽出兵力加强太平洋战争,为此,要极力避免在华进行消耗战,努力提高占领区的治安。

1943年初,日本在瓜岛战役中失利,太平洋战争发生重大转折,日本从攻势转入守势。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总目标是巩固占领区,以使从中原地区抽调兵力加强太平洋战场。日本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有末精三指出:“中国问题的重点是粮食,物价和共产党三大问题。”具体地看,1943年日本对华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加强汪精卫政权,保持对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围剿解放区。

1943年2月27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认为:“重庆抗战力低下”,但相信美英会取得胜利,因而在1943年的形势下可能会进行消极抗战。”因此,会议决定对中国国民党战场维持现状,只在安庆市、信阳、岳阳市南昌市之间发动作战,以确保岳阳以下的长江畅通。1943年9月,日本决定在太平洋战争退守“绝对国防圈”,在年底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调住太平洋战场,另抽5个师团作为大本营预备队。这样,日军对国民党战场的作战次数进一步减少。因而194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第3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维持国民党一党专制,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揭露和斗争,以及全国人民的反对,国民党才被迫停止了反共高潮。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全面好转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实力,抢夺胜利果实,继续消极抗战。此外,国民党政府还指使部分官兵投降日本,改编成伪军。在战时,协助日军对解放区进行“治安战”,战后则抢占胜利果实。至1943年8月,国民党政府一批高级官兵和58名高级将领,50万军队相继投敌。

在1943年里,日军相继向武汉市岳阳市沙市区中国少年铁血军发动了“江北歼灭作战”,向洞庭湖宜昌市间的长江南岸地区发动了“江南歼灭战”,广德会战、常德会战。在上述攻势中,中国军队都未能有效地阻止日军的进攻,日军主动进攻多,中国国民党军队主动进攻少,日军取胜多,国民党军队取胜少,说明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确实是消极被动的。

1943年,日军在华作战的重点是解放区。1943年3月,日本华北地区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指出:“中共军队不仅在华北,而且在全中国都妨碍日军的行动,因而要“加以铁锤般的打击。”5月中旬,日参谋总长杉山元在视察华中日军时要求扩充特务机构,以加强对解放区进行“治安战”。8月28日,日本中国派遣军在作战大纲中规定:华北方面,要在1943年秋季摧毁中共军队的根据地,于是,1943年日军继续对解放区进行残酷的“扫荡”作战。

日军在1943年先后向解放区发动了“冀西作战”,“北岳扫荡作战”,“太行作战”,“沂蒙山区扫荡”。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外线结合,展开了积极的反扫荡斗争,不仅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恢复了解放区,而且还使抗日根据地有所扩大,为1944年的局部反攻奠定了基础。

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F.D.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温斯顿·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于1943年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战略会议。法国 凸轮.-J.戴高乐将军和 H.-H.吉罗将军也参加了会议。当时,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胜利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转折时期。

美、英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势和战略问题。会议主要讨论:①未来的作战计划:丘吉尔主张首先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然后进攻巴尔干。美国将军G.C.马歇尔坚持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登陆。富兰克林·罗斯福则倾向支持温斯顿·丘吉尔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会议最后通过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对西欧的进攻被推迟到1943年8、9月间。会议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计划对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关岛等发动一系列平行进攻,并实施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②未来的法国政治问题:美国支持吉罗,英国则支持夏尔·戴高乐。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协议,由吉罗和戴高乐共同组织法国临时行政机构。③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为了推行巴尔干进军计划,会议决定力争土耳其参加盟国方面对德国作战。

美、英在会议上签订了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势力范围,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被划归美国势力范围。会上美、英争夺殖民地斗争异常尖锐。美国力图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打入英国领地。遭到温斯顿·丘吉尔的激烈反对。会议宣布盟国作战最终目的是迫使法西斯主义国家无条件投降。但未作出有利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略决策,反而推迟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历史背景

盟军在非洲的胜利,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约瑟夫·斯大林会晤,共商击败德国的战略方针。1942年12月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最使我心情激动的考虑,就是我渴望和你会谈。我建议在非洲某一个安全的地方秘密会晤,这对我们三个人都很方便。时间约在1月15至20日。”温斯顿·丘吉尔也向斯大林发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此时苏联红军正在全力围歼斯大林格勒战役城下的鲍卢斯集团军,斯大林无暇离开莫斯科。1942年12月6日,斯大林答复罗斯福和丘吉尔说,他赞成3国首脑开会商讨军事战略,“但是非常遗憾,我无法离开苏联。现在正是重要关头,对我来说,即使离开一天也不可能。”

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便与丘吉尔商定,他们各自携带参谋人员一起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两国首脑会议,以便了解战地情况,商讨1943年的作战方略。

1943年1月12日,温斯顿·丘吉尔首先到达卡萨布兰卡,住进安法郊区的一所别墅。1月14日下午,罗斯福乘飞机横渡大西洋也来到了卡萨布兰卡,会议随即正式召开,历时10天。在会议中丘吉尔提出出兵占领巴尔干诸国,力图从德国手中夺回巴尔干地区和扩大英国地中海势力范围,促使中东石油基地,并与将要进入这个地区的苏联红军相对抗。富兰克林·罗斯福怀着更深的计谋,认为在多山地带的巴尔干半岛登陆,不利于美国军队展开兵力去抢先占领欧洲,所以倾向从法国北部直接打入欧洲以及地区,提出了对意大利展开军事行动,特别是占领地中海中意大利岛屿的计划。

1943年1月23日,在卡萨布兰卡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决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1943年英美盟军的进攻方向。罗斯福接受了温斯顿·丘吉尔竭力兜售的计划——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确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后从巴尔干半岛切入欧洲大陆的腹地。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左2)、丘吉尔(左4)、夏尔·戴高乐(左3)、吉罗(左1)在一起。

第二件事,美英两国把各自支持的法国政治首脑吉罗德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结成“强迫婚姻”。吉罗德是美国特工从法国南部营救出来的一位法国将军,美国支持他成为未来法国的政治首脑;戴高乐则是英国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的领导人。鉴于盟军即将重返欧洲,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都觉得有必要使法国的两派首脑联合起来。1943年1月24日,吉罗德与戴高乐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丘吉尔面前作了一次“勉强的握手”,两人同意组成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同任主席。后来,缺乏政治才干的吉罗德很快便被夏尔·戴高乐排挤了出去。

第三件事,盟国第一次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1943年1月24日,当着丘吉尔的面,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总统和首相在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这就是我们能够把战争的目的非常简单地表述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据说,这个宣言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个人想出来的,是他长时间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在罗斯福讲这番话的时候,温斯顿·丘吉尔表情尴尬,说明他们事先并未谈及此事。丘吉尔随后强作笑容,讲了两句赞成的话,毫无热情地提议为“无条件投降”干杯。

夏尔·戴高乐身上很有“法兰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摆布,拒不前往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催促说:“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尔于是向戴高乐施加最大的压力,威胁说他不会支持他反对美国盟友的:“在罗斯福和你之间,我挑选大的。”

会议举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斯大林格勒战役快要结束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3年1月14日—23日在刚解放的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秘密会谈。法国的戴高乐也参加了会议。罗斯福曾在好几个月中试图邀请约瑟夫·斯大林参加会议,但这位苏联元首拒绝了。他的立场比较简单,美国与英国军队在必须要有某种迹象表明他们确实想要同德国地面部队作战,而不是让俄罗斯军队在战斗中完全冲在前面。在苏联内部存在着一种疑虑,认为有人希望德国与俄国互相残杀,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便能够统治欧洲大陆地区。总之,解决俄国军队巨大伤亡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在斯大林看来,再开会是有点多余的。

尽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斯大林元帅没有参加会谈感到失望,但会议就一些指导战争的计划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些计划是美国和英国军事计划的折衷方案。比如英国参谋人员对美国海军要求不顾欧洲的中心战斗而强调太平洋战争感到震惊,结果是同意让太平洋战区的对日作战行动超越完全防御的水平。美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英国在“霸王”作战行动方面一味拖延的策略,但承认需要加强运输力量,来一次强大的反潜艇战役,然后才能发动英吉利海峡的进攻。美国空军欣然同意与英国皇家空军一道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军事决策就是一致同意进攻西西里,作为打败意大利的第一步。英国总参谋部成功地争辨说,这一战略将利用北非的胜利所能打通的地中海航道来对希特勒的同伙贝尼托·墨索里尼发动两栖作战。以非洲作为便捷的跳板而发起的进攻将打击轴心国最大的弱点。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地中海的中立国土耳其可能会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德军对东线的某些压力也将转移。同时,为了进攻欧洲大陆,盟军将继续在英国集结,并逐步增加对俄罗斯的供应量。

会议的最后一天,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了一些爆炸性言论,他对报界人士说,三个轴心国(德日意)都得“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同盟不会容忍比这更高的条件。在数天前他也曾同温斯顿·丘吉尔偶尔谈过这话,这位英国领导人很快地从震惊中醒悟过来并全心全意地默许了。在现代化大规模战争史中,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提出“无条件投降”的想法了。

会议状况

1943年1月,当胜利在望时,一个新的高级战略会议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罗斯福、丘吉尔和盟军的最高指挥官们,从北非和伦敦来的法国领导人也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令人生畏的夏尔·戴高乐将军。达朗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不久就被暗杀了。约瑟夫·斯大林也被邀请参加会议,但他托辞太忙离不开俄罗斯而没有出席。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和艾伦·布鲁克勋爵马上又开始了他们在1942年7月的争论。乔治·马歇尔力主要实施他的“围歼行动”的进攻方案;而艾伦·布鲁克坚信在1943年,甚至在1944年实施“围歼行动”方案也只能导致敌海因茨·古德里安双方相持不下,或者伤亡巨大。他提出只能从刚刚占领的法属北非基地出兵多实施外围作战。争论双方相持不下的僵局这次肯定要被打破。如果盟军司令官们对战略部署的意见不一致,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罗斯福也会设法调节,只是布鲁克和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可能不太愿意认真研究罢了。结果是双方都做了一点让步。

卡萨布兰卡会议---丘吉尔

美方同意在地中海再来一次进攻,但这次进攻必须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的影响。此外,美方还坚持“围歼行动”的具体作战方案必须开始拟定。英方表示同意,或者说,表面上是这样。经过深入的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夺取西西里将对战局产生最大的影响。夺下西西里可能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同伙——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垮台,更进一步的结果可能是,不再受到信赖的意大利军队要被德军取代。这种结局不仅可以援助俄国人,而且还将易于在法国取胜。这次进攻的代号为“爱斯基摩人行动”,时间:1943年7月。

所有的与会者都同意,最先考虑的应当是反潜措施,以对付邓尼茨的潜艇部队。除非能真正减少潜艇造成的损失,否则,所有的进攻都面临着危险。因为是直接攻击轴心国,所以,阿诺德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上将查尔斯·波特尔勋爵建议进行联合轰炸。他们认为只要用战略轰炸就可以打败希特勒。陆军和海军的指挥官对空军胜利的可能表示怀疑,但都同意让他们试试。金将军同意推迟对法国的进攻,再打一次外围战,他以此为条件提出要求并得到了英国方面的同意,增加分派给太平洋战争的兵力以使盟军在1943~1944年的收复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中拥有优势,至少要在这个战区开展有限的反攻。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震惊世界地宣告:盟国只接受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不能提出条件,也不予考虑。即使是拿破仑·波拿巴在他最不可一世的顶峰时,也没有把谈判的大门彻底地关闭起来。这个宣言征得了温斯顿·丘吉尔的同意,目的是使俄罗斯领导人放心,使反法西斯同盟的公众满意;作为一项公开的政策它将对敌对阵营的持不同政见的人是个小小触动,使他们谋划早日结束战争。但无论如何,事实证明,这是无效的。意大利和日本同意投降,但提了一大堆条件;唯有德国同意无条件投降

意义

卡萨布兰卡会议使美国和英国在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总目标和军事战略上达成了共识。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会议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反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投降”原则。

中国

1942年底,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对德作战形势已开始大为改观,为了协调盟国击败法西斯的战略方针,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决定于1943年1月15日左右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确定1943年的作战方针,扩大盟国的政治影响。在这次会议上,反攻缅甸问题也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英美之间经过争论,确定了中美英三国水陆两栖反攻缅甸的原则,并初步商定了实施战役的时间。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及其主要军事首脑会于卡萨布兰卡,商谈世界大战形势,并磋商反攻缅甸问题。由于当时世界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盟军一边,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海军参谋长金上将再次提出了实施两栖登陆,占领仰光,全部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战役,可以重新打通进入中国的国际运输线,并可推动中国对日本采取主动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中国建立空军基地,轰炸日本的工业设施和海上运输线,迫使日军在中国及太平洋和东南亚的主要地区采取守势。这样,就能“减少我们在太平洋地区遇到的危险,使我们能进攻德国”。[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这样比用美国人进行旷日持久、逐山逐地、代价高昂的战斗要有利得多。

英国参谋人员提出,攻击意大利和开辟巴尔干战场都需要运输和登陆艇,登陆仰光可能影响到欧洲战局的发展,削弱横渡海峡进攻欧洲的作战力量。对此,“美方已答应,部队运输工作和登陆舰大部分由他们负担一部分海军掩护力量”。马歇尔还威胁英方说,除非发动“安纳吉姆”战役,否则太平洋地区随时都可能出现迫使美国遗憾地撤销在欧洲战场上承担义务的不利形势。在此基础上,英美两国首脑同意最迟于1943月11月底实施“安纳吉姆”方案。该方案规定:中国军队在缅北进行地面进攻,重新打通滇缅路。美国派地面部队配合行动。与此同时,英国海陆军在缅甸南部实施两栖作战,收复仰光。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分析了战争的局势,认为1943年内盟军从地中海进攻巴尔干半岛可望成功,美国军队在南太平洋的战争也将取胜,届时可调动一部分海空军到孟加拉湾登陆仰光,打通滇缅路,进而收复缅甸。

1943年1月23日,英美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两国参谋长向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丘吉尔递交了“1943年作战方针”报告,强调以对德作战为主,在地中海方面攻击西西里岛,而“在太平洋及远东方面的军事行动将继续进行,其目的为维持对日本的压力,……在不影响安纳吉姆计划的前提下,如尚有多余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可拟出进攻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的计划,并为此进行准备。”[注:同上,第1024页。]这个计划得到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的批准。1月27日,约瑟夫·斯大林收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信,向他通报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精神。其中写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的打算有在近几个月内把日本拉包尔赶走,乘胜向日本推进,“我们还打算扩大我们在缅甸的军事行动的规模,以及重开对中国的供应线。我们打算立即增强我们在中国的空军力量。”但是对日本的攻势不能影响对德作战。

卡萨布兰卡会议制定了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并决定了实施的时间,对中英美三国配合反攻缅甸,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在美英先欧后亚世界战略指导下,缅甸和远东太平洋战争的发展,取决于欧洲战争的变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