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 :吴淞江上海段别称

更新时间:2023-09-03 09:47

苏州河(英文名:Soochow Creek),上海市的“母亲河”,是吴淞江上海段的俗称。其起始于中国上海中心城区北新泾镇,自西向东流经青浦区长宁区等区,至外白渡桥东汇入黄浦江,全长共53.7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苏州河主要支流有彭越浦、桃浦、木渎港、真如港等。

苏州河流域一带处于扬子准地台东北地区端,断裂构造较多,构造层发育齐全,基岩层呈现阶梯状下降趋势。其基岩地表出露分布零星,为低山残丘;地下基岩以火山岩为主,约占总基岩面积的2/3。该河流沿岸陆地平均海拔4米左右,地形地貌多为坦荡低平的平原,伴有少数丘陵山脉,地势由东向西略微倾斜。流域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风向复杂多变。截至2013年5月,苏州河内共有浮游植物8门105属301种,以绿藻门为主。苏州河内大型底栖动物不多,据2019年研究统计河中鱼类共有8目15科37属45种,优势种为似鳊、鲫和泥鳅

自两晋年间起,苏州河曾开发、疏浚过多次,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今苏州河河道形成。苏州河素有“华界工厂发源大本营”“上海市民族资本的摇篮”“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之称,其沿岸工业发达,中国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灯泡厂皆在苏州河河畔诞生。据统计,2013年至2022年期间,苏州河畔的新兴工业区——长风生态商务区累计实现税收约435亿元。苏州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是中国特大城市中稀有的城市空间资源。2021年11月,中国普陀区于苏州河上筹备成立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该旅游基地于2022年进入首批中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2022年9月17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试运营,至2023年,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第五座码头站点即中山公园码头正式启用。

命名

“苏州河”这个名称,本由民间俗称转化而来。1843年,上海市开埠,中国境外客商涌入。而后,部分中国境外移民发现由上海乘船而上可溯吴淞江直达苏州,便称吴淞江(上海境域段)为“Soochow Creek”,即“苏州河”。1848年11月27日,上海道台(清代官名)麟桂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首次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上海境域段)写作“苏州河”。至此开始,“苏州河”成为吴淞江上海中心城区段的正式称谓,其名逐渐流行,被世人一直沿用。

位置境域

苏州河位于中国上海市区西部,起始于上海市区的北新泾镇,最后在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其自西向东流经过青浦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等区,全长53.70千米,流域面积约3.5平方千米。其苏州河是吴淞江的上海段,在史学界被公认为上海的“母亲河”。

历史变迁

地质成因

历史上,苏州河流经的上海地区最初并不是陆地,而是海洋。约在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后期,剧烈的地壳运动喷溢出岩浆,上海陆地的基底方才构成。新生代第四纪以来,上海地区接受泥沙、砾石等沉积,这些沉积在基岩上的平均厚度约300米。全新世开始的距今10000年左右,上海市地区低谷之内也开始遭受浸进。距今9000年时,上海东部地区开始沦为滨岸浅海。从距今7000年开始,上海逐渐形成约130千米长、4—8千米宽的冈身。冈身平行排列,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沙堤,冈身地带由多条贝壳沙带组成。其中,苏州河以北,自西向东有浅冈、沙冈、外冈、青冈和东冈五条贝壳沙带;苏州河以南则有沙冈、紫冈、竹冈和横泾冈四条自西向东分布。

从上海冈身地带各条贝壳沙带碳14测年结果分析,苏州河南北的贝壳沙带,其形成年代基本上是相互对应的:淞(苏州河)北的浅冈与淞南镇的沙冈相对应,形成于距今6800—6000年间,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贝壳沙带海岸;松南紫冈对应于淞北沙冈,代表上海市地区距今5800—5500年前的海岸线;淞北外冈与淞南竹冈也完全对应,代表距今4200—4000年前的海岸线;淞南横泾冈形成于距今3240年左右,其对应的淞北青冈或东冈尚无测年资料,按相对位置分析,估计也当形成于距今3000年前。

距今3000年至1700年时期,冈身以东至下沙沙带之间的上海中部地区,自西向东当先后成陆。上海中部地区成陆初期,其地貌形态尚属滨海湖沼平原类型。大约1700年前,盛桥、下沙、滩浒山一线沙带海岸形成。至13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位置已东移至虹口区江湾至浦东新区下沙一带,上海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已经成陆。至600年前,黄浦江以东地区均已成陆。

河道形成

苏州河为吴淞江上海境域段俗称,属于吴淞江下游。其正源最早出自今中国苏州市吴江城区以南的太湖口,是古代太湖排洪的天然大川,为”太湖三江”(通指松江、娄江、东江)的主干。古代太湖湖尾与吴淞江江首浑然一体,是一片广阔的水域。隋代年间,相传”吴江尧平望间是一片白水”。唐代的吴淞口宽达10千米,随后逐渐淤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古吴淞江宽达五尧六十里”。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后,吴淞江江首改道。元初,吴淞江“江尾还有一里阔,海船尚可进出”。至元末,吴淞江“仅存一线”。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明永乐初,吴淞江仅宽150多丈,在与黄浦合流后,方河道渐宽、河床渐深,成为一条大川。明正德十年(1515年),吴淞江水引入宋家浜(今上海市区苏州河一段)。隆庆三年(1569年),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至上海陆家嘴对岸与黄浦江会合。

流域水系和特征

流域水系

综述

苏州河全长53.70千米,流域面积约3.5平方千米,是唯一一条贯穿上海市中心的东西向河流。苏州河支流较多,普陀区境内有彭越浦、桃浦镇真如港等。其中,南北流向的彭越浦、桃浦属于苏州河北岸较大的支河。此外,苏州河流域内还有银锄湖这一个人工湖泊。

重要支流

彭越浦

彭越浦为苏州河北岸支河,流经上海市普陀、静安区两区。彭越浦河道北段和东茭泾相接,与走马塘成十字交汇;南向经白遗桥,转向东南,经彭浦镇,会沉金港(柳营河),折向西南,越沪宁铁路,西向注入吴淞江。其总长7.745千米,河面宽15—25米,底宽3—6米,水流一般平稳,海潮涨落时流速加大。该河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在上海普陀区宜川新村及中山北路街道内,北段在上海静安区西部。彭越浦沿岸有支流多条,东连俞泾浦,西通夏长浦、大场浦,为沟通宝山、沪西北郊的重要内河航道。其与支河构成排涝系统,在排涝方面发挥出了较大作用。

桃浦

桃浦亦称桃树浦、桃浦河、桃溪、西茭泾,相传因古时河流两岸盛植桃、李而得名,是宋代苏州府三十六纵浦之一,也是苏州河北岸支流之一。桃浦北起蕰藻浜塘桥西,经宝山区、普陀两区,南至苏州河,全长15.61千米。该河是上海市水利分片治理中蕰南片和嘉宝北片的分界河道,属独立的排水区,其上修建有水闸和泵闸。桃浦水闸于1982年元月竣工,农田受益面积达4.5万亩。该闸建成后控制了桃浦内河水位,平日可防农田或城镇受淹,涨潮时可开闸引水、灌溉农田,平潮时亦可启闸通航,充分发挥了社会经济效益。桃浦泵闸位于桃浦河北端裁弯取直新开河道上,于2007年12月重建完毕、投入使用。桃浦泵闸功能以防汛、排涝为首位,同时兼顾水资源调度。

木椟港

木渎港亦名木铎港、牧渎港、牧童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西南部、原林家港街道内。该河道北起桃浦河,南接苏州河,全长约1410米,河道面宽24米,底宽16米,是苏州河一级支流。木渎港入苏州河河口处有木渎港泵闸,占地面积约21亩。泵闸总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可满足木渎港及桃浦河两岸防汛排涝、“活水畅流”水资源调度的要求。

主要湖泊

银锄湖

银锄湖位于上海市长风公园中部,是上海公园园湖中最大的人工湖,平均水深1.5米,面积为14.67万平方米,水质较净。其湖面由各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湖组成,主次湖之间有隔断。银锄湖湖水来自地下水和雨水,夏季水位上升时,由泵站排入苏州河。在银锄湖的东、南、西南沿岸,散布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睡莲池、荷花池、水禽池、钓鱼池。

水文特征

苏州河比降小,流速慢,一般流速仅为0.1—0.2米/秒,日净泄量年平均为51.8万立方米。苏州河河道最宽600—700米,最狭40—50米,曲率半径40—150米,河底宽15—20米。该河流曲折多变,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有急弯9处。

苏州河是中等强度感潮河流,也是平原感潮河流,潮型属不正规半日潮,每天两涨两落,平均24小时50分钟内有不等的两个高潮位和两个低潮位。一般情况下,苏州河夏季夜潮大于日潮,冬季日潮大于夜潮,日进潮量可达110万立方米,高潮水深约7—8米,低潮水深约2—4米。该河潮流界在上海嘉定区黄渡,潮区界在上海青浦区赵屯。其中,河口(黄浦公园站)多年平均高潮位3.12米,低潮位1.26米,平均潮差1.86米,历史最高潮位为5.22米(1981年9月1日);北新泾镇多年平均高潮位2.78米,低潮位2.00米,平均潮差0.72米,历史最高潮位为4.14米(1928年9月16日)。

地理特征

气候

苏州河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体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其年均气温为15.8℃,气温平均年较差24.2℃,日较差7.5℃。其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7.8℃;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3.6℃。苏州河流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149毫米,70%集中在4—9月;年均日照时数1930小时,累年平均气压1016.1百帕,平均无霜期228天,活动积温4992℃日,平均降雪日6.2天。此外,因下垫面热岛效应,苏州河流域地区的风向复杂多变,春季多东到东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秋季多东到东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春秋两季为南北风向转换季节。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苏州河流域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北端。前晋宁旋回和晋宁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由变质岩系组成了地台的褶皱基底。加里东旋回为准地台发展阶段,构造层发育齐全,为海相、浅海相连续沉积。该河流流域及其邻近海域的断裂构造高达50多条,基岩断裂构造多为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在太仓市奉贤区大场镇周浦镇两个断裂带的作用下,其基岩层呈现阶梯状下降趋势。

岩石地层

苏州河流域界于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和杭州湾之间,地表以下为厚达300余米的沙砾、淤泥构成的疏松层,属冲积、海积、湖积第四系,距今约300万年。其基岩地层组成有前震旦系、奥陶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等,最古老地层距今约19亿年。该河流域的基岩地表出露分布零星,为低山残丘,总面积2.5平方千米。其大面积基岩处于地下300米,种类有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火山岩,以火山岩为主,火山岩约占总基岩面积的2/3。

地形地貌

苏州河沿岸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地貌多为坦荡低平的平原,伴有少数丘陵山脉,陆域地势由东向西略微倾斜。其沿岸陆地平均海拔4米左右。

土壤

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多个区县,其内土壤主要涵盖有水稻土、灰潮土两个大类,细分为松青腹部低荡田青紫泥、青松田小粉土、高平田潮砂泥—沟干泥、淞浦高平田菜园潮沙泥等小类。各小类土壤基本按地区分布,土壤性状及发育情况皆不相同。

生物多样性

动物

21世纪初,据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苏州河白鹤至浙江省路段中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及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其中,寡毛类动物4种,包括霍甫水丝蚓、苏氏尾鳃蚓等;环带纲动物2种,分为裸蛙蛭、巴蛭腹足纲动物5种,包括绘环棱螺光滑粟螺、尖口扁卷螺瓣鳃纲动物(Bivalvia)2种,分为刻纹蚬湖球蚬;以及昆虫纲动物,双翅目的摇蚊科幼虫与潜蝇蛹。

截至2019年,苏州河鱼类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其中,苏州河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似鳊普遍分布;下游5个断面的鱼类则分为12种和15种,鲫和泥鳅普遍分布。此外,红鳍原鲌、棒花鱼、子陵吻虾虎鱼等鱼类在苏州河下游河段亦有出现。

植物

根据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逐月采样分析,在苏州河内共有浮游植物8门105属301种(含变种、变型),以绿藻门为主,为42属112种;其次为硅藻,共31属84种;而后为裸藻门蓝藻,甲藻门、金藻门和隐藻门为偶见种。截至2021年10月,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已种植了大量新优植物,涵盖42个树种。2022年,在上海长宁段苏州河畔上,早已栽种有银杏、榉树无患子、鸡爪槭等多类色叶乔木,苏州河健身步道(临空段)内还生长着蒲苇萼距花蓝花草属撒尔维亚等观赏类植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苏州河属于吴淞江下游河段,中国历史上对吴淞江(古称松江)的文字记载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吴韦昭《国语·越语》注、晋郭璞《水经·水注》引均称松江、东江、娄江为“三江”。两晋年间,长江中下游加速开发,水土流失加剧,长江含沙量增加,长江口泥沙堆积加快,加之受潮汐作用影响,松江河口开始淤浅变窄。东晋时,其入海口在今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旧青浦镇西的沪渎。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扬州市刺史始兴王刘浚以松江沪渎堵塞不利,拟从武康溪开漕谷湖、直出海口50多千米,未能实行。唐朝中期,松江河口在今江湾以东,宽达10千米。五代十国吴越天宝八年(915年),设撩浅军,治河筑堤,一路径下松江。北宋时,郏亶、郏乔、单锷等人著水利书,松江、吴淞江两名已并见,吴淞江或作吴松江。北宋中期后,松江上游泄水不畅,河口段淤浅,不利航运及泄水。其河道经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过青龙镇向东绕流,至今黄渡东接虬江河道。其中,青龙镇西弯道称白鹤汇,东之弯道为盘龙汇。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疏凿盘龙汇为直道新渠,从沪渎入海。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浙江省及淀山湖泖淀区水流始汇于黄浦江,合流入松江。该河口在南跄口,即南跄浦口区

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松江之名遂不用作江名。元大德八年和泰定年间,吴淞江经数次治理,开浚江道东起黄浦口,西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宽15—25丈,并置10座闸,以限潮沙;后仍不能渲泻洪水,又于嘉定县赵浦、上海县乌泥泾、潘家浜置闸(至正年间闸废)以遏浑潮。其中,黄浦口即黄浦入吴淞江口,约在今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桥附近。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恭主持开浚吴淞江下游段,西起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司(今潭子湾附近),又自新泾西南至蒲汇塘入江(黄浦江)阔皆14丈,深皆2丈。明弘治七年(1494年),工部侍郎徐贯主持开浚吴淞江,导引太湖水散入淀山、阳城、昆承等湖,又开吴淞江并大石、赵屯等浦,泄淀山湖水由吴淞江入海。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李充嗣疏浚吴淞江,吴淞江下流自嘉定县旧江口起,至上海县黄浦口,俱通利无碍。明嘉靖年末,吴淞江下游又壅塞。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议开河道15丈,自黄渡至宋家桥(约今福建路桥附近),长40千米,吴淞江下游今之河道开始形成。明万历五年(1577年),林应训开浚吴江县长桥南北两滩,浚中段自昆山漫水港至嘉定徐公浦(今黄渡西),又建千墩浦、夏驾口2闸。吴淞江下游新河宽仅15丈,渲泻太湖之水有限。

清代以后,吴淞江疏浚频繁。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吴淞江上,浚河自嘉定徐公浦至黄浦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复建闸于上海金家湾(今大统路桥附近,爱新觉罗·旻宁初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浚黄渡至万安渡。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渡至曹家渡。清同治二年(1863年),以机器挖泥,浚曹家渡淤浅。清同治十年(1871年),浚黄渡至新闸西江段。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浚四江口(大盈浦口附近)迤东之横娄口起至新闸大五庙,形成今之吴淞江(包括苏州河在内)。后至上海开埠,方始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河段为“苏州河”。

方言

苏州河所在的上海市地区,有其通用的方言。此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为吴语北部的一个土语群,是中国古代吴语的继承和发展。上海地区方言以古吴淞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今上海市中心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和松江、青浦、奉贤等县全境或大部,北区包括今宝山区、嘉定区和崇明县等地,生活在苏州河沿岸的上海居民对南北两区的上海方言皆有运用。

在中国元明时代,于苏州河流域沿岸,上海的强势方言是嘉兴话和松江话。中国元朝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是最早记录上海方言的文本。其中,记载有松江区方言声母塞音三分”(p、p‘、b、t、d、k、g等),以及“温”(微媛)、“拗花”(折花)、“娘”(母)、“糟”(不洁)等多个方言词。清代时,上海市的强势方言则是苏州话。20世纪以后,上海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上海地区方言代表,即上海话,逐渐成为其强势方言。同时,由于大批移民进入上海地区,各地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今上海话跟吴淞江以南旧属松江府辖区的华亭、上海县一带的古代方言关系比较密切,其不少语音特点跟闵行区(上海县)、松江、浦东新区川沙县)等区县方言一致,明显有别于嘉定区(部分)、宝山区崇明区等地方言。

商贸发展

农业

自农耕时代起,苏州河沿岸人民就依赖其河流水源来灌溉农田。南宋建炎、祥和年间(1127至1279年),处于苏州河起源之地的上海市北新泾镇一境,早已有先民从各地迁徙定居。北新泾先民沿上海新泾港两侧的周家塔、沈家宅、小泾浪等地扎根生活,进行开垦耕种。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上海开埠之初,茶叶等农业物资通过长江、经大运河、后沿苏州河一线进入上海。通过这一内河航线,中国上海与苏州市、无锡等地的农业商贸往来密切。

工业

苏州河素有“华界工厂发源大本营”“上海民族资本的摇篮”“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之称,工业产业以纺织工业为主,并涉及精细化工业、传统轻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多个领域。1843年上海开埠后,中国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灯泡厂、第一家硫酸厂等皆在苏州河河畔诞生。1912年,上海总商会在苏州河沿岸成立。因其一头通江达海,一头连着腹地,有着便于内联外引的区位优势,苏州河逐渐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十分集中的地区。至20世纪20年代,苏州河两岸已有纺织、面粉、榨油、机械制造等数十家规模较大的工厂。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72家大型纺织厂中,有38家集聚在苏州河两岸。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沿苏州河北岸,自西藏路桥光复路195号向东,共计有18家银行仓库、钱庄仓库和信托仓库,其中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仓库数量为13家;苏州河南岸,除各类仓库外,还开设了大量栈房、丝厂、纺织厂。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苏州河沿岸的行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纺织工业的优势地位始终未变,仍集中了上海32%的纺织企业,纺织厂家占苏州河沿岸工业企业数的40%。

1949年,苏州河沿岸之上,沪西工业区内工厂密布,各类工厂企业1914家。其中,纺织企业766家,机械和金属制品企业296家。上海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苏州河畔的工业企业继续稳步发展,众多驰名全国的名牌产品出现,如“白象牌”电池、“永字牌”热水袋、“华生牌”电扇、“佛手牌”味精等。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前,沪西工业区依然是上海市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集中区。

后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的推进,苏州河沿岸的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园区。苏州河畔的长风生态商务区正是由老工业区转型而来,其为沿河2.7千米、宽80米到130米的绿色工业带,园区内公共绿地面积超过2000亩。截止到2023年,长风生态商务区已集聚金融、商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等上千家现代服务业企业,拥有各类金融行业、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人。据统计,2013年至2022年期间,长风生态商务区累计实现税收约435亿元。其中,房地产税收占比从65%下降到30%,产业税收占比则从不足35%增长到70%。

旅游业

苏州河的水岸经济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苏州河淀积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苏州河沿岸有三处历史保护街区,即石库门街区、圆明园路近代海派建筑群和华政欧式学院建筑群。此外,苏州河两岸还有礼查饭店、原英国驻沪领事馆、俄总领事馆等许多优秀近代建筑,以及四行仓库、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旧址等众多的革命历史遗址。

2021年11月,中国普陀区于苏州河上筹备成立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该工业旅游基地以工业旅游开发为核心重点,拓展延伸到泛工业旅游,包括周边的红色景点、公园绿地等,同时融入“半马苏河”文化品牌体系,充分发挥苏河步道和苏河驿站的连接作用,开发统一的标识标牌与有辨识性的文创产品,并围绕M50创意园、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造币博物馆和创享塔四家文旅企业,推出特色旅游线路——“苏河时代·民族工业探索之旅”。2022年,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已进入首批中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2022年9月17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试运营。

交通运输

内河航运

上海市在开通铁路前,水运依然是其与太湖流域商埠之间人流、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19世纪50年代,来自太湖流域的米、棉、丝、茶等物产,多经吴淞江(包括苏州河)运抵上海。1890至1891年,为进一步畅通吴淞江(包括苏州河)航运中原地区清政府对其主要干道进行疏浚,并解除了对小火轮船的禁令。据1896年苏州海关统计,吴淞江(包括苏州河)的船只往来,“自开关后,由申进口小轮353只,拖船1004只;出口往申小轮355只,拖船902只”;载运旅客,“计往沪者12142人,由沪来者16008人”。在吴淞江航运最繁盛时期,航道中曾有百艘米船前后相望。苏州河作为吴淞江组成部分,航运事业也随之发展,一时航运事业非常发达。

20世纪,上海市市内工业兴起,苏州河内河航运量激增。该时期,上海胶州路以东至外白渡桥的苏州河两岸,建成了绵延10千米左右的内河港口仓储区,涌现出戴生昌、老公茂、内河招商等著名内河航运公司和四行仓库、粮油仓库、建材仓库等仓库群落,苏州河溯至吴淞江的航运往来密集。直至1988年,平均每天进入吴淞江(包括苏州河)及苏州河支流蕰藻浜的船只为3500余艘,全年货运量达3400万吨,相当于中国北方大港青岛港同期的货物吞吐量。

桥梁

从苏州河水闸一直到上海中环线,苏州河上共计有30座桥梁。自黄浦江沿苏州河逆流而上,横跨河流两岸的桥梁大多历史悠久,外白渡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长寿路桥、古北路桥等皆具有重要意义。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南起于上海南苏州路,北止上海北苏州路,全长104.24米,总宽18.4米,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车行道宽11.06米,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该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中国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威尔斯桥”为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质大桥,位于今外白渡桥和乍浦路桥之间,全长137.25米、宽7.02米。因其坐落于外摆渡,故而另称其为“外摆渡桥”。1873年7月,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花园桥”。花园桥也属于木桥,毗邻威尔斯桥。后威尔斯桥被拆毁,花园桥也渐渐不堪重负,有关部门决定“把现有的木桥更换为铁桥”“建造一座双跨桥”,遂开始施工。今外白渡桥于1907年正式竣工建成,1949年后曾接连经历了大小十余次修护加固和检测。2009年2月,外白渡桥南北两跨成功复位。

河南路桥

河南路桥北面为上海虹口区河南北路,桥南面为上海黄埔区河南中路,全长111.5米,宽29米。该桥为5孔拱形连续梁桥,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河南路桥亦被称为“三摆渡桥”,因桥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之为“天后宫桥”。1843年时,今河南路桥两岸处曾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今河南路桥两岸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1925年,驼峰式六孔木桥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2009年1月19日,今河南路桥建成通车,桥身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西藏路桥

西藏路桥南接上海西藏中路,北接上海西藏北路,长100米,宽40米。其为双向6车道,属于一座位于苏州河上的景观桥。西藏路桥俗称“新垃圾桥”,原是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桥,因毗邻泥城浜而被称为“泥城桥”。1899年,此木桥改建,桥面加长加宽。1922年,木桥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42年,钢筋混凝土桥的桥梁进行了加固加宽处理,正式改称为“西藏路桥”。200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拆除西藏路桥老桥,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桥。2004年,新西藏路桥竣工。其装饰仍保存原来风格,并兼容现代元素。

长寿路桥

长寿路桥为东西走向,其右岸接上海长寿路、左岸通上海天目西路,桥长101.4米,宽20.1米,其中车道宽1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8米。该桥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第十四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联系着上海市内东西向交通。据新中国成立前相关资料记载,上海市长寿路与广肇路(今天目西路)间曾经有座木桥,但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依赖船渡,称为广肇渡口。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即长寿路桥。1953年,长寿路桥正式竣工、建成通车。1998年,长寿路桥完成改建拓宽,于老桥南北各新建一座机动车桥,中间用绿树相隔,形成了三桥并列的独特景观。

古北路桥

古北路桥南起天山支路、古北路交叉口,沿古北路向北跨苏州河,至普陀区的大渡河路冕宁路交叉口,桥全长735米,桥梁长度为411米,其中跨越苏州河部分长度为154米,主跨跨径达70米。该桥是苏州河上跨径最大的桥梁,原定名为“大渡河路桥”。大渡河路桥于1985年建成,属于跨式钢梁人行桥。2004年,大渡河路人行桥实施拆除改建。2005年12月,为了适应上海市地名办作出“新建的跨苏州河桥梁名字均应与桥梁所接南侧道路相一致”的规定,大渡河路桥更名为“古北路桥”。2007年4月,古北路桥正式定名,其桥梁提前3个月竣工通车。

码头

在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中,首批码头站点共有8个,分别为外滩源、四行仓库、昌化路、西康路、梦清园、中山公园、长风公园、丹巴路。至2023年,苏州河沿岸的长风公园码头、昌化路码头等5座码头站点已经启用。

长风公园码头

长风公园码头位于中国上海古北路桥东侧、长风2号滨河绿地沿岸(苏州河北岸),其所在地一带已经成为半马苏河公园的一部分。码头以长风游艇会老建筑为基础,打造了码头游客中心和悠游苏州河驿站。码头旁有游艇艺术展示中心,附近还有中央制药厂旧址、上海火柴厂旧址。

昌化路码头

昌化路码头位于中国上海昌化路桥东侧。码头原有一处渡口,名为潘家湾东渡口,于1951年昌化路桥竣工通车后停航。截至2023年,潘家湾东渡口原处还存有3根桩基。老渡口在被激活后,重新成为苏州河水上旅游船的主要码头之一。昌化路码头旁为天安千树,其建筑外观如“悬浮森林”。

四行仓库码头

四行仓库码头位于中国上海西藏路桥西北角、苏州河北岸,其距离上海著名红色地标四行仓库只有200米左右。四行仓库落成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当时苏州河沿岸规模较大、结构坚固的仓库建筑,因旧上海四大银行共同出资建设而得名。1937年,中外著名的“四行保卫战”在此爆发,保留下来的四行仓库旧址处已作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放,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处有实体留存的抗战纪念地。在四行仓库码头周边,还有“UCCA Edge”美术馆和人民咖啡馆。

外滩源码头

外滩源码头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码头的镂空结构建筑紧挨着原上海划船俱乐部旧址。划船俱乐部建成于1905年,是上海市现存最早的体育建筑之一,也是上海赛艇运动的发源地,早已成为集餐饮、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外滩源码头附近有着众多历史建筑,如原新天安堂、上海大厦等。其周边还有上海外滩源步行街以及外白渡桥、外滩源景区。

中山公园码头

中山公园码头位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中山公园的交接处,具体位置为中国上海万航渡路156—3号—临。中山公园码头航线总长900多米,河段沿线上共有27栋百年历史建筑,并涵盖了华政桥、华东政法大学、瑞华樟园等景点。中山公园码头附近修建有苏州河步道,步道通达华东政法大学校园。

节事活动

每年9月至10月,上海市普陀区都会举办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经过14年的成长与发展,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已成为中国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文化品牌。2021年,苏州河文化艺术节扩容升级成为“苏河水岸”文化旅游节,通过四大板块的丰富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整个活动体验超过1500万人次。截至2023年,举办了二十一届的宜川戏曲节已成为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的重大节庆板块。

上海市普陀区还组织举办了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赛艇城市精英赛、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等一系列赛事。2023年6月18日,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上举办的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站)暨第十九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落幕结束。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河水污染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苏州河,使苏州河开始出现黑臭现象。1949年上海战役时,苏州河沿岸已集中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包括面粉厂、印染厂、化工厂等在内的近两千家工厂,大量工业废水直排入苏州河干流,使该河流污染逐年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苏州河几乎全部遭受污染,河段终年黑臭、鱼虾绝迹,已变成了影响上海城市环境的痛点。

环境保护

水污染防治

中国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198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聘请国际团队与本地科研人员共同研究提出了合流一期工程,有效截留苏州河沿岸污染源并减少苏州河对黄浦江的污染。1993年,合流一期工程完工后,共截留苏州河120万立方米/天的污水。1996年及1998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有限公司先后成立,苏州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程全面开展。

截至2023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进行到第四期。其中,一期整治以清除苏州河干流黑臭以及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黑带为目标,抓住污染最重的六条支流进行重点截污整治;二期整治重点是稳定水质、改善两岸绿化环境,从苏州河全流域展开,从下游向上游延伸开展截污治污,河道整治向村沟宅河、市政泵站延伸;三期整治以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为目标,治理范围从苏州河市区段扩大到中心城区骨干河道、郊区骨干河道等,河道整治从重点河道到一般河道、从市内河道到交界河道全面铺开;四期整治目标则在于重点提升全流域水质,实现苏州河两岸滨岸带贯通和景观提升。

经过一期整治,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黄黑线”于2000年基本消失。至2002年,苏州河水面基本消除漂浮垃圾,航运秩序明显好转,干流主要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基本达到了中国地表水V类水标准。后经过二期、三期治理,苏州河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干流和主要支流中心城区段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重新变回河道整洁、水面干净的景象。

生态治理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也对河水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应治理。2011至2012年,苏州河鱼类调查展开,共采集到鱼类21种,较2004年调查的5种有明显上升,且鱼类物种组成相对丰富,鲫鱼等耐污种类已能于苏州河全河段分布,其生态系统有显著提升。2020年,苏州河7个监测断面水质处于Ⅲ类—Ⅳ类,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要求。

风景名胜

苏州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是中国特大城市中稀有的城市空间资源。在苏州河两岸,曾经的厂房仓库、货栈码头等传统优秀建筑被逐一改造为文化园区、博物馆、展览馆,变成了“网红”地标。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位于中国普陀区光复西路2690号、苏州河畔长风绿地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展示馆原为上海眼镜厂旧址,在历经近一年的改造提升后,于2022年9月重新开放。其属于苏州河畔新的文化地标和视觉焦点,为一栋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红砖外墙建筑,分室内、室外两大部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室内展示面积约800平方米,共分为“回眸:苏州河的历史记忆”“扬帆:苏州河的工业丰碑”“远航:苏州河的创新发展”三个展区,全景式呈现了上海开埠后苏州河沿线工业文明的历程与成就。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室外展示区域,则陈列有大型工业机器和雕塑作品。

天原河滨公园

天原河滨公园别称为“上海天原公园”,位于中国上海市长宁区水城路735号。此公园环境十分幽静,内建有亭、廊、花坛等,并遍设天台、石凳、园椅,植物配置得体,基础设施配置亦较为完善。天原河滨公园西门一侧是林荫道,另一侧为一条长115米的林带,林带一端有一片开阔的棕榈林,林间置月牙形的紫玉兰白玉兰花坛各一处。天原河滨公园里有一座总长400米的天桥,整合20米高的观景塔、报刊亭、风雨亭和茶室,形态蜿蜒、缓缓穿行起落于树冠之间,游客站立其中,可将河景、园景及各种城市风景尽收眼底。苏州河景观步廊也位于天原河滨公园内,这一条300余米的空中步廊两侧均安装了夜间照明灯光,为区域照明亮点地标。经2021、2022年两年综合测评,天原河滨公园入选为“上海市三星级公园”。

丰田纱厂铁工部纪念馆

丰田纱厂铁工部纪念馆也被命名为“上海丰田纺织厂纪念馆”,位于中国上海长宁区万航渡路2318号,原是上海丰田纺织厂铁工部旧址,属于苏州河沿岸工业遗存建筑之一。1921年,日商丰田株式会社成立丰田纱厂铁工部。丰田纱厂铁工部专为丰田纺织厂维修机器,占地12亩,红砖墙车间呈锯齿形。1945年日本战败后,丰田纱厂铁工部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1950年起,原铁工部成为中国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简称“一纺机”)。2007年,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向一纺机租下原厂区内的办公楼和食堂,于此设立丰田纱厂铁工部纪念馆。经过修缮保护后,丰田纱厂铁工部纪念馆维持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原貌,陈列厅内展示了档案史料、图片以及1924年研发的全自动织机。此纪念馆作为丰田集团内部设施,已被列入中国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目录。其以非盈利目的进行运营,于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外开放。

外滩源

外滩源位于中国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北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为滇池路,占地16.4万平方米,素有“外滩皇冠上的明珠”之称。外滩源取此名,是寓意其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外滩源作为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包括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原划船俱乐部、光陆大戏院、真光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等,其中新天安堂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2010年4月30日,外滩源公共绿地和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首次对公众开放。外滩源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涵盖了原有的27棵古树名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抗击外敌的炮台遗址等历史遗迹。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地处外滩源公共绿地西侧,北抵南苏州路,南至北京东路,全长276米、宽16米。这条步行街将城市绿地与沿街8栋保护、保留历史建筑连成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外滩源壹号(即原英国领事馆),也属于外滩源的开放区域。这幢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自带草坪花园,拥有外滩沿线闹中取静的优雅环境。

上海玉佛禅寺

上海玉佛禅寺位于上海市安远路,是苏州河流域地区的佛教圣地,与龙华寺静安寺齐名。1882年,僧人慧根在缅甸请得玉佛五尊,途经江湾盛宣怀家庵,留下坐、卧玉佛各一尊,皆为整块白玉雕成。卧佛长1.05米,坐佛高1.90米,为中原地区稀珍佛像,盛氏家庵因而取名为“玉佛寺”。该寺位于今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曾于1911年毁于兵火。1918年,可成和尚在槟榔路(今上海市安远路)建新寺,经十年之久方落成。该寺属禅宗思想临济宗,定名为“玉佛禅寺”。全寺占地11余亩,共三进殿堂,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玉佛禅寺方丈室楼上为玉佛楼,楼中供奉玉佛坐像,并藏有清乾隆版《清敕修大藏经》一部;右侧为卧佛堂,堂内供玉佛卧像。2014年,玉佛禅寺启动了建成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对中轴线文物建筑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进行保护修缮及扩建加盖建设。2018年初,玉佛禅寺前院殿堂的修缮工程基本完成,柚木建造的纯木结构江南明清式样建筑已初具规模。

上海天后宫

上海天后宫亦称“上海顺济庙”,位于上海市河南路桥北堍处、苏河湾边,是苏州河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妈祖庙遗址,始建于宋咸淳七年(1271年)。在中国历史上,其曾多次毁坏又重建。1884年,上海天后宫由中国清政府重建。其占地4.86亩,整体风貌有很深的官式建筑烙印:呈中轴对称的格局,略显“凹字形”;由南向北进入,头门戏楼、看楼、钟亭等内部建筑依次排列,院中还置有熏炉庙宇中山水图案的砖雕、歇山飞檐的戏台、翼角翠飞的大殿以及戏台的穹隆状蟠龙戏珠藻井,皆彰显出其规格之高。自1922年8月起,至1978年,天后宫内部建筑多次改设拆卸。2000年,天后宫戏台被公布为上海闸北区(今上海静安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天后宫启动修复前期工作,初步确定修复工程内容为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合院落,并将原大殿的位置作为遗址展示。经过6年勘察研究、设计施工,天后宫旧址已重新对外开放。

沪西清真寺

沪西清真寺原名“药水弄回教堂”,又名“小沙渡回教堂”,教内习称“老寺”,位于中国上海市普陀区常德路1328弄、苏州河南岸。其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本为租屋所建之寺,后改为租地而建。1921年,清真董事会帮其续租重建,寺庙占地0.8亩,建筑面积共333平方米。1990年,沪西清真寺随药水弄棚户区改造而移地再建。1992年4月,新沪西清真寺落成,占地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其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双心拱门穹窿顶,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男穆斯林礼拜用,上层专供穆斯林妇女礼拜用。寺中宣礼塔高25米,净身用的水房、讲经堂等建筑坐落一旁,此外还设有清真食品经营部、回族武术班、婚姻介绍所。整体上,沪西清真寺具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在苏州河沿岸地区,居民信奉的宗教主要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区域内共分布有三大宗教文化单位。其中,以纪念妈祖为内涵的道教建筑天后宫位于中国上海市静安区,佛教建筑玉佛寺伊斯兰建筑沪西清真寺则皆位于中国上海市普陀区内。

佛教

相传,三国赤乌年间,佛教已传入上海地区。唐朝时,扶植佛教,上海地区佛事颇兴,青浦区松江区地区尤盛,青龙镇上有7塔13寺。宋元两朝时期,上海佛教发展迅猛,兴建一批名寺,规模宏大。明万历年间,上海青浦县改17所寺庙为社学清代、中期,抑制佛教,禁建新寺,限僧、寺数量,限出家年龄,整治佛教风气,不准妇女进寺。太平天国时期,110所寺庙毁于战火,其中包括不少名刹,自此上海市地区佛教一蹶不振。20世纪初,中原地区各地、各宗派僧尼来到上海地区,传播佛教或谋生,寺庙、僧尼骤增,佛教团体勃兴,形成居士佛教。1954年12月,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截至1995年,上海地区的开放寺庙共47座,有僧339人、尼155人,设佛学院1所、出版机构1个、定期刊物1种。

道教

司马德宗隆安五年(401年),孙恩率农民义军攻打沪渎(今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旧青浦镇西),以五斗米道为号召。左将军袁山松(又说名)筑沪渎垒防卫,失守而殁,上海市地区设筑耶将军祠祀之,俗称袁将军庙。宋朝时,上海地区内道观渐多。元代之际,道教全真派开始传入上海地区。明朝时期,天师道占上海道教主要地位。清代,道教在上海颇受限制,渐失上层社会地位,转向民间发展。上海开埠后,江浙等地道士随众到沪谋生。1949年,上海有道观236座,其中211座分布在松江区嘉定区等地和上海市郊,15座全真道观均在上海市区;道院146家,均在上海市区;道士、道姑3716人,其中全真派约300人;居士极少。1957年和1961年,上海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简称市道协)及经忏接洽处先后成立。1966年8月,市道协筹委会、接洽处、所有道观停止活动,道士、道姑四散。1985年4月,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市道协开办道学院,开展与海外友好交往和道教文化研究,创办刊物1种,出版道教音像制品2种,同时赞助社会公益事业。至1995年,上海市修复、开放道观和烧香点11处,在观道士、道姑109人,其中道姑2人。

伊斯兰教

宋代时,上海地区内已有大食(今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商人居住。元至正年间,上海建松江清真寺,至元末有穆斯林数十户。明朝初期,有回族将领因战功受赏镇守金山区嘉定区。明天顺年间,甘州区凉州2000多名寄居回回迁徙江南,上海地区伊斯兰教进一步发展。明中叶,回回改汉姓、用汉名,求仕入官与汉人无异,在教内仍遵守教规和相关习俗,逐渐形成轻教门、重礼俗的特点。清代,有回回从松江区青浦区移居上海七宝,建七宝清真寺。上海开埠后,因水灾和太平天国战事,南京、镇江市扬州市等地穆斯林大批移居上海。19世纪末,日商在沪西开纺织厂,湖北、河南省等地大批穆斯林经同乡及同教人介绍,接引到沪,在沪西南英华里、北英华里、长寿里、小沙渡、药水弄一带形成聚居点,并设立药水弄、鸿寿坊、江宁路等清真寺。1951年,上海市共有清真寺20所,穆斯林1.7万人。1959年后,上海进行宗教管理制度改革,设立上海市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全市清真寺合并成9所。1962年,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简称市伊协)成立。1995年,上海共开放清真寺7座,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约5万人。

艺术作品

诗文

2021年1月11日,由新民晚报社和苏州河贯通(静安区段)公共艺术创作组主办的“诗话苏河 阅读静安”主题诗歌征集活动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幕。该活动最终征集诗歌1403首,经专家评委评出1等奖1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0个及优秀作品奖79个,这些诗歌作品以中英双语和盲文的形式镌刻于苏州河河畔的栏杆处。作家赵丽宏从小生长在苏州河边,其所创作的诗文《苏州河夜航》《一个设计师的幻想》中皆对苏州河展开了叙写。在《一个设计师的幻想》一诗中,赵丽宏先生作出如下描述:“把我填没吧/把我填没/我不愿意用甩不脱的污浊,破坏上海市的容颜/我不愿意用扑不灭的腥臭,污染上海的天廊/哪怕,为我装上盖子,让我成为一条地下之河”。

歌曲

歌曲《苏州河边》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作词作曲,姚莉姚敏兄妹演唱,于1946年推出。青年作曲家罗威所创作的乐曲作品《苏河梦游》,是一首写给苏州河的旋律。自2022年起,《苏河梦游》开始在上海长寿路桥北侧的苏州河畔光音栈桥上循环播放。

书籍

《气象万千苏州河》

《气象万千苏州河》为同济大学“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市”书系的第三本,作者为王承。该书于2023年1月份正式出版,书中聚焦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两岸,利用24栋功能各异的近代建筑设定出徒步历史建筑观光路线,并以此呈现出苏州河处于近代上海历史中所独有的万千气象。

《苏州河地名故事》

《苏州河地名故事》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9月推出。本书收录了上海市境内苏州河(吴淞江)沿岸122个地名,涉及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等8个行政区,共三册700余页,是一部全面梳理记述苏州河畔历史文化遗迹的读本。《苏州河地名故事》在为读者、游客提供地名导览的同时,还展示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地图,配以实地拍摄建筑街景照,并详细解说了单一地名的历史变迁和建筑、文化细节,完整展现了苏州河岸线不同区段特点风貌。

《星火沪西》

《星火沪西》由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编著,2021年6月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沪西工人革命运动的纪实文学作品集,经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全书共21篇、20余万字。书中以时间为序,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细致描述,着重展现沪西红色文化内涵和革命先烈人物风采。

《时光交错苏河源——北新泾今昔》

《时光交错苏河源——北新泾今昔》由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办和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共同编写,联合起来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历史博物馆等专家学者所组成的顾问团队,讲述了地处于苏州河和新泾港交汇处的北新泾,作为沪西一片具有千年历史绵延的土地,在农业、民族工商业、市民生活、交通枢纽、城市融合等方面的传奇故事。此图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北新泾自南宋以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

话剧

2021年,普陀区推出大型原创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苏州河的儿女们》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剧,以艺术手段浓缩了苏州河畔老工业园区破茧重生、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一部记录与讴歌上海改革转型为题材的作品。该剧由普陀区国资系统作家嵇启春同名长篇纪实文学《苏州河的儿女们》精编而成,剧中人物有不忘初心的领导干部、忠于职守的“末代厂长”、知恩图报的农民工子弟等,他们都是上海经济转型和城市变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

著名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苏州河畔,传统二十七式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南山爷爷”创始人苏木生开设了一家“爷爷种的茶”茶艺体验店。铁观音制作技艺是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以此制作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属于制茶者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传统二十七式铁观音制作技艺是上海虹口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结合南山制茶工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共二十七式组成,以“四摇四焙”为特色,所制出的茶品茶汤香韵、滋味醇厚甘鲜。制茶时,还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制作出来的铁观音才会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