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 :中国西部,分隔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山脉

更新时间:2023-06-05 16:10

大巴山(Daba Shan),是位于中国西部,分隔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山脉,同时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大巴山坐落在东经106~112度,北纬31~32度之间。狭义的大巴山主要指位于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湖北四省市边境的米仓山和大巴山,简称为巴山,其长约300千米,最宽处80千米;广义的大巴山则是中国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北五省市边境山地的总称,包括了米仓山向西延伸的摩天岭以及大巴山向东伸展的神农架山,东西绵延500多千米,南北宽160~200千米之间,总面积38086平方千米,又称千里巴山。

大巴山是在晚古生代燕山期,约3.8亿年前至2.4亿年前,受南北两大构造线的控制形成的。这期间,大巴山地区经历了一系列地质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规则的背斜向斜褶皱,使山体呈现出平行褶皱带的形态。从西向东,大巴山分为两个明显的带状区域,即“米仓山走廊”和“大巴山弧曲”。“米仓山走廊”位于米仓山、龙门山和四川盆地三个板块交接处,呈东西走向,宽约5千米,东西绵延约200千米,清晰勾勒了米仓山的地理范围。“大巴山弧曲”位于米仓山的东部,呈弧形,宽约40千米,长约400千米。大巴山的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呈现出向西南略凸的弧形,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东北坡较缓,西南坡较陡。山脊平均海拔一般在1500~25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为700~1200米。大巴山共有51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平均海拔为2000米,主峰湖北神农架高达3105.4米。

大巴山是中国中部中亚热带气候和北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大部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南部的四川盆地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冬暖夏热,年均温在16℃至18℃之间,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北面的汉中盆地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气温相对较低,年均温在14℃至16℃之间,冬季较为寒冷。大巴山的降雨量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具体来说,米仓山东部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下,而神农架林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00毫米左右,其余地域年平均降水量则为1000~1200毫米之间。

早在200万年前,大巴山地区就成为人类祖先的繁衍生息之地。1986年,考古学家在大巴山深处的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巫山猿人。这些化石的年代可追溯到约20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在大巴山有多处发现。另外,大巴山也是古代巫山文化和巴文化的发源地。秦汉时期,大巴山地区是刘邦争霸天下的物质基础。汉末三国时期,成为华夏多方政治军事集团战略角逐的重点地区之一。唐、宋是该地区开发的高潮阶段之一。明清时,因为多次农民起义造成的残酷厮杀,大巴山地区原有社会被破坏尽,全面进入移民社会。现当代以来,米仓山是著名的“川陕苏区”,交通路网建设、脱贫致富等事业也得到全面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巴山地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政府部门开展了各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大巴山地区因其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拥有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神农架于199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命名

大巴山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说法:

位置境域

大巴山是位于中国西部,分隔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山脉。该山脉由米仓山、大巴山(狭义)、大神农架林区武当山、荆山等组成,坐落在东经106~112度,北纬31~32度之间,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大巴山北临汉江,以汉江谷地为界;南近长江;东部与大洪山相对,一直延伸到湖北西部,与神农架和巫山山脉相连;西部介于嘉陵江青川摩天岭之间,与摩天岭相接;东北、东南和西南则分别与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相接。

大巴山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汉江环绕在大巴山山域之北部和东部,山域的西部和南部则为嘉陵江和峡江环绕。

从行政区域上说,大巴山共包括以下地区:(1)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夷陵区远安县兴山县当阳市;襄阳市南漳县、保康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神农架林区。(2)重庆市城口县开州区巫山县、巫溪县。(3)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达州市宣汉县、万源市;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4)陕西省:汉中市的南郑县、城固县、西乡县镇巴县安康市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

成因

大巴山的地质成因可以追溯到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该地区受北部的秦岭地槽和南部的四川台向斜两大构造线的控制,呈现出一系列东、西两部略偏北,中部稍偏南的规则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又称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以巴山弧形主推覆断裂为界,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前锋带,共同构成大巴山巨型双层弧形逆冲推覆构造系。这些构造线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控制着地质演化的过程。

地质年代顺序上,大巴山地区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运动以及上新世更新世时期的地质演化和构造发展。在约2.5亿年前的晚二叠世,印支运动导致大巴山地区受到强烈的挤压和变形,形成了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初步格局,并形成了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接着,在约1.4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至约6500万年前的古近纪,燕山运动进一步挤压和变形大巴山地区,使得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前锋带得以发展,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逆冲推覆体。随后,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约6000万年至2000万年之间的新近纪中新世,引起了大巴山地区的显著隆起和抬升,同时发生了断裂滑动、隆升和地层折曲等构造变形。最后,在约540万年至258万年之间的上新世更新世时期,地壳运动的强大应力促使秦岭、大巴山和神农架林区地区大幅度隆起,地层折曲,并导致河流沿着断裂带快速下切,形成了大巴山的高山深谷和陡峭的峡谷,包括长江穿过巫山与下游贯通,形成了著名的三峡地貌。这些地质运动和构造发展塑造了大巴山地区的地形、地貌格局和景观。

地理特征

气候

大巴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对冬季北方冷空气的南侵起到阻隔或削弱的作用,对四川冬暖春早的气候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大巴山是中国中部中亚热带气候和北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大部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南面的四川盆地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冬暖夏热,年均温在16℃至18℃之间,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北面的汉中盆地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气温相对较低,年均温在14℃至16℃之间,冬季较为寒冷。

大巴山的气候特征呈现明显的纬度和海拔变化,年均温低于12℃,7月气温低于23℃,4月和10月气温低于13℃,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在大巴山南麓(奉节县、巫山一带),年平均气温为16~18°C,米仓山、大巴山、神农顶等山脊年平均气温在14°C以下,其余地域年平均气温为14~16°C。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明显下降。

大巴山地区的降水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降水从西南向东北递减,在大巴山西南坡形成强降水中心。大巴山西南坡的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夏季降水量超过600毫米,秋季降水量超过300毫米,成为夏季和秋季降水的强降水中心。南阳盆地夏季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夏季降水的低值中心。夏秋两季降水的等值线分布与大巴山“西北-东南”的走向基本平行。大巴山被视为年降水1000毫米、春季降水200毫米、夏季降水500毫米、秋季降水250毫米的分界线。

地质

大巴山是一座地质古老的山脉,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向西南略凸呈弧形,山脊海拔多为1500~2500米,相对高差一般为700~1200米。大巴山山体庞大雄伟,起伏变化,山顶浑圆,山坡多为凸形坡,河谷幽深呈“V”形。该地区的地层古老,地层的年代从古生代三叠纪不等。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砂岩组成。局部地区还有花岗石的分布。根据不同地质单元,地层分布也有所差异。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震旦系和寒武系的砂岩、硅质灰岩和块状灰岩,在大巴山较低部分露出。中寒武纪地层主要是奥陶系地层,由页岩、砂岩和灰岩组成,广泛分布于大巴山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包括志留系和泥盆纪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对地形和地貌的发育有重要影响。中、晚三叠纪地层主要是三叠系灰岩,在大巴山中部广泛分布,形成了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峰林、暗河和槽谷等。一些著名的喀斯特景观有广元龙洞、旺苍黄洋洞和通江中峰洞等。

大巴山属于龙门-大巴台缘褶断带的大巴山褶束,这是一个由一系列背向斜组成的平行紧密褶皱构造带,其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在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中,大巴山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挤压和褶皱形成过程,由于地壳的受力和变形,东北翼和西南翼呈现出不同的褶皱特征。该褶皱构造带的东北翼褶皱较为紧密,褶皱构造呈现出较高的密度和复杂性,这里的褶皱紧密叠加,褶皱脚部较为陡峭,形成了众多的褶皱山脉和山谷,断裂发育较多。而西南翼褶皱相对较为舒缓,断裂较少,这一区域的褶皱构造呈现出较宽阔的褶皱波长和较缓和的坡度,褶皱的形态相对平缓,形成了宽广的山体和相对平坦的山坡。

矿产资源

大巴山山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锌、锰、天然气、盐、铅、磷、超大型陶粒页岩等矿藏。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上扬子地块北缘与南秦岭造山带之间,是一个向西南凸出的大型弧形构造带。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大巴山构造带隶属于扬子地台北缘地区,沉积了巨厚的稳定扬子台地型海相碳酸盐岩建造。该区域环绕扬子地块北缘广泛分布着下-中寒武统的深水相黑色岩系,以及下志留统和中泥盆统的热水沉积岩系,富含Pb、Zn、Au、Cu、Hg、Ag、Sb、Mn、V、U、As等多种金属元素,是中国最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此外,油气地质研究显示,大巴山构造带的前陆地区发育了厚度较大的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暗色泥岩,以及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的陆源碎屑岩。这些地层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和优越的构造圈闭和成藏条件。因此,该区域被认为具有潜在的重要含油气聚集构造带,特别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大巴山构造带,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含油气潜力和钻探远景。

重庆大巴山地区的超大型陶粒页岩矿产资源的发现由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汪灵带领的矿物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完成。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粒页岩矿产资源分布的空白,为页岩陶粒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优质原料。陶粒页岩是一种具有自膨胀性能的矿物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保温隔热、轻质建筑、抗震减震、桥梁减重、地铁吸音隔音、过滤和环保吸附等领域。然而,由于陶粒页岩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有限,寻找具有自膨胀性能的陶粒页岩一直是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多年的工作和研究,汪灵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重庆大巴山地区发现了自膨胀性能优异且资源丰富的陶粒页岩矿层。经过室内研究和生产试验验证,新发现的陶粒页岩质量优于其他同类矿石,可成为页岩陶粒生产的优质原料。这一发现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黑色页岩矿床之一,具有超大型规模和集中分布的特点,潜在经济价值超过200亿元。

地形地貌

大巴山位于秦岭大别山山脉的中央部位,向西南略凸呈弧形,构成了围绕四川盆地(扬子克拉通)周缘山脉群的北东部分,该山脉海拔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低,东北坡较缓,西南坡较陡,山脊海拔多为1500~2500米,相对高差一般为700~1200米。

大巴山自西向东,有两条明显的带状区域,分别称之为“米仓山走廊”和“大巴山弧曲”。在米仓山、龙门山、四川盆地三大板块交接地带,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凹槽”,即是“米仓山走廊”。这条南北宽约5千米,东西绵延约200千米的“米仓山走廊”,比较清晰的勾画出米仓山的地理范围。在米仓山之东即是“大巴山弧曲”:一条的宽约40千米,长约400千米的弧形地带,从西乡县中部起步,以西南-东北走向的牧马河干流为起点,终点在汉江之滨——古城襄阳市

大巴山山体庞大、浑厚雄伟,呈现起伏的山势,山脉的山顶多为浑圆形,山坡多为凸形坡。山脊由坚硬的结晶灰岩组成,经过长时间的上升剥蚀形成了浑厚雄伟的山脉。大巴山共有51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其中巫溪太平山海拔2797米,湖北神农架林区最高峰海拔3105.4米。

大巴山河谷多呈现"V"形,幽深而壮观。河流在山脉之间蜿蜒流淌,切割出深刻的河谷景观。该地区的地貌主要是岩溶地貌,以石灰岩白云岩为主的地层形成了许多峰丛、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中著名的景点有广元龙洞、旺苍黄洋洞、通江中峰洞等。

天坑

汉中天坑群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南部,沿着大巴山脉分布在北纬32°~33°的范围内,处于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结合地带。它是在我国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汉中天坑群主要分布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等四个区域。经过初步勘查,已确认存在48个一般天坑和大型天坑。

天坑是在地下河流经过溶蚀性岩层时形成的特殊地质景观,通常具有漏斗形状和陡峭的坑壁。汉中天坑群是一个完整的岩溶地貌系统,包括洞穴、地缝、峡谷和石林等多种地貌类型。洞穴是天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地下河流的侵蚀和岩层溶解作用。地缝和峡谷展示了地壳运动和岩层变形的特征。石林则是天坑群中的典型地貌类型,由于溶蚀作用,石灰岩形成了奇特的石柱和岩柱。

水文

大巴山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该地区的地表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系统发育良好,河网密布,所有河流都属于长江水系

河流

汉水支流

汉水支流包括任河堵河岚河、玉带河、牧马河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南沙河等。以下是一些主要支流:

任河

任河是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全长211.4千米,它源于川陕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向西北流淌穿越大巴山后,在紫阳县城南部与汉江汇合。该河被赞誉为"密林之河",因其完全流经大巴山茂密的森林地带,享有卓越的生态品质。与其他河流不同,任河是一条"倒流之河",从大燕山的"三棵树"发源,沿途倒流八百里向西。任河分为东西两大支,东支被称为"九江",从城口县以上的河段起源,汇集了九条河流的水;西支名为"渚河",源自镇巴县的星子山,两支流在紫阳县向阳镇交汇后向东北流淌,最终注入汉江任河的流域形状独特,像一幅扁平的盆景,仅有两条细长的分支。尽管不是大江大河,任河展现出了霸气和壮丽,从西南奔流至西北,流经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三个地方。其河面宽度在100至150米之间,常水位宽度为50至80米。

堵河

堵河,又称武陵水、庸水、陡河,是汉江的第三大支流。堵河与任河是同源异流的河流,其名称源于河流落差较大的特点。堵河有两个水源:南源出自湖北神龙架东北麓,北流称为官渡河,在竹山县两河口与西源汇合;西源出自大巴山东南麓,南流称为平溪河,在镇平县称为南江,进入湖北竹溪县后称为汇湾河,与南源汇合后才被称为堵河。堵河的干流经过竹山、房县、十堰市,最终在县西流镇注入汉江

堵河的西源是干流,全长约342千米,流域面积为12431平方千米。平均坡降为1.93‰,自然落差达到1586米。黄龙滩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834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为695吨/平方千米,是湖北省泥沙高值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堵河的河道非常弯曲,其弯曲系数为1.87,属于山地弯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等。

岚河

岚河是汉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境内的大巴山北麓三根树附近,自南向北流经平利、岚泉、安康三县市,于安康市上游 26千米处的岚河口汇入汉江。干流全长151.2千米,流城面积212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每秒,河道平均比降13.07‰,水力资源理论蕴量44.61万千瓦。

岚河两岸山高坡陡,山体雄厚。河面宽度一般均在30~50米。支流较多,河网密度大,河长在10千米以上的支流共15条,其中滔河、四季河为最大。

玉带河

玉带河发源于大巴山北麓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箭竹岭(蔡山岭),东南转东北流,流经宁强县城经铁锁关转北偏东流入勉县,至炭场市注入汉江

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多年平均径流量3.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1.5立方米每秒,水力蕴藏量4.3万千瓦,电能蕴藏量3.79亿千瓦·时。

嘉陵江支流

东河(阆水)、南江、大通江这三条河流都是嘉陵江的支流,均发源于大巴山山区。石马山峰区是嘉陵江支流东河(阆水)的重要河源区。米仓山第二峰区(红山)、第三峰区(光头山)分别是嘉陵江支流南江、大通江的河源区。

东河(阆水)

东河全长307千米,流域面积5192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7亿立方米。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小,泥沙主要集中在5~10月。河流总落差1536米,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3.74万千瓦,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38.73万千瓦。流域内有:子云水库,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马蹄滩水库,总库容3940万立方米;文家阁水库,总库容1040万立方米;工农水库,总库容1247万立方米。

南江

南江源出川、陕边界大巴山东南麓。沿陕西省南部边界南流折向东流。经镇坪县城区,至平利县进入湖北省竹溪县境称汇湾河。河段全长107千米,流域面积150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1.8立方米/秒,出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7.1亿立方米,天然落差134600米,河道比降11.0%。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在1680至2493米之间。水能理论蕴藏量566万千瓦,可能开发装机容量0.15 万千瓦。

大通江

大通江在四川省通江县境,源出陕西省西乡县大河乡圈厂湾附近山区。全长224千米,其中四川省境长179千米,流域面积765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17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300米。水能理论蕴藏4.83万千瓦。

长江支流

长江支流包括清江、小江、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神农溪、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等,以下是一些主要支流:

清江

清江,古称夷水,《水经注》称其为"夷水,即艮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中游右岸的重要支流。

清江发源于利川市东北部的齐岳山龙洞沟,自西向东切割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鄂西群山。河流大部分段落呈现高山深谷的地貌,充满了急流和险滩。主河道曲折地向北流,然后转向东流,经过利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建始县巴东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城市等7个县市,最终在枝城市北部注入长江。清江的干流全长423千米,流域面积达到1.67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并且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清江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141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径流深度约为870毫米。清江河口的年平均流量为464立方米/秒,年平均水量为147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达到211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82亿立方米(1966年)。在一年之中,水流量以7月最大,1月最小。清江流域属于鄂西暴雨区,恩施和五峰附近是暴雨中心,而清江本身是一条山溪性河流,洪水上涨和消退迅速,年最大洪峰多发生在6、7月,常常与长江的洪水相遇,增加了对荆江的威胁。下游搬鱼咀站实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27.5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比值高达687倍。

小江

小江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大巴山南麓。其发源于四川省开州区雪宝山镇钟鼓村,流域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扇形,流经梁平、开江县、开县、云阳县四县,于云阳县双江镇汇入长江。小江干流全长196千米,天然落差1606米,河道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522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7.2亿立方米。

小江流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条,分别是东河、南河、普里河

汤溪河

汤溪河是长江重庆至宜昌河段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县境内大巴山南麓龙台乡钟南村,流经重庆市巫溪、云阳两县,于云阳县城小河口汇入长江。汤溪河干流全长104千米,天然落差2051米,河道平均比降19.7‰,流域面积170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7.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8.1亿立方米。

汤溪河流域内地形起伏,山高谷深,河道湾多滩急,上段属深山峡谷,悬崖峭壁,下段入云阳境内后河道趋于平缓。按地貌特征属深谷丘陵型河流,局部呈峡谷型河段。

梅溪河

梅溪河长江重庆至宜昌河段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巫溪境内大巴山南麓塘坊乡清水池,流经重庆市巫溪、奉节县两县,于奉节县城区东汇入长江。梅溪河干流全长101千米,天然落差1610米,河道平均比降15.9‰,流域面积193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0.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8亿立方米。

梅溪河流域内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山势宏伟,属深山峡谷地形地貌。

地下水

由于大巴山区的地形复杂,保护区内的降雨、蒸发、径流、泥沙和水质等水文条件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保护区内的地下水主要分为孔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和碳酸盐裂隙溶洞水三种类型。

大巴山保护区的地下水主要通过接收大气降水补给来补充水源,同时也受到融雪和灌溉补给的影响。绝大部分地下水以泉水或局部承压水的形式存在于熔岩管道中,并向河谷地带或相对隔水层流动。这些地下水多以管道的形式集中排泄,并在各自的管缝系统中流动,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差。

土壤

大巴山北坡的成土母岩主要包括泥质灰岩、凝灰岩和石灰岩。此外,在低山丘陵区还可以找到砂岩页岩板岩千枚岩辉长岩花岗石等岩石类型。这些岩石是大巴山区土壤的主要来源。成土母质通常是通过坡积或残积坡积物的形式存在。坡积是指在山坡上逐渐堆积的物质,可以包括岩屑、泥土和砾石等。残积坡积物则是由岩石风化和分解形成的土壤。在大巴山北坡的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主要分布着第四纪黄土母质。黄土母质是由黄土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的颗粒物质,其成分主要由砂、粉砂黏土组成。

大巴山区土壤类型比较简单 , 主要分布的土类为黄棕壤和黄褐土 , 在山脊一带山地棕壤有少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大巴山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南有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分布,主要树种有松、柏、青冈等。

根据平均海拔的变化,大巴山地区的植被也呈现出垂直地带性。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区域,常绿树种占主导地位。随着海拔的升高,落叶阔叶树种逐渐增多。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区域,针叶树种开始增多,形成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这些地区可能包括巴山松等针叶树种。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顶区域,可以找到巴山冷杉林。巴山冷杉是该地区的特有树种,其林相整齐而繁茂。而山顶则是亚高山草甸植被的分布区域。

大巴山是中国亚热带温带多种古老植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腊梅树的原产地。该地区生长着许多古老的特有植物,其中包括连香树水青树珙桐香果树、银杏和领春木等。大巴山南坡的南江县焦家河是中国常绿阔叶林中水青冈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区。南江县境内辟有森林公园,面积为226平方千米。

动物

大巴山保护区共有包括川金丝猴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大灵猫鬟羚小灵猫斑羚红腹锦鸡等在内的野生动物1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金雕、林麝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猫、大灵猫、亚洲黑熊等50种。

昆虫

大巴山共有884种昆虫。这些昆虫属于16目143科596属。鳞翅目是数量最多的,共有562种,占据了总种数的63.57%。往下依次是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

大巴山是中华虎凤蝶冰清绢蝶箭环蝶、双星箭环蝶、枯叶蛱蝶和东方蜜蜂等6种珍稀保护昆虫的栖息地

鸟类

大巴山共有475种鸟类,隶属于18目67科,其中留鸟有192种,夏候鸟有115种,冬候鸟有31种,旅鸟有146种,迷鸟有4种。

中国特有的鸟类有34种,占总种数的7.2%。这些特有鸟类包括朱鹮中华秋沙鸭灰胸竹鸡血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领雀嘴鹎、白头鹎棕头歌鸲金胸歌鸲贺兰山红尾鸲宝兴歌鸫山噪鹛斑背噪鹛大噪鹛、画眉、橙翅噪、高山雀鹛、棕头雀鹛白领凤鹛三趾鸦雀白眶鸦雀山鹛云南柳莺峨嵋柳莺棕腹大仙鹟、红腹山等。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28种鸟类,包括中华秋沙鸭、雕鸮黄腿渔鸮猎隼游隼牛头伯劳小盘尾等7种稀有类物种,白冠长尾雉、朱、黑鹳白鹳等4种濒危类物种,血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大鸨西藏毛腿沙鸡凤头蜂鹰秃鹫蛇雕白肩雕金雕白琵鹭等14种易危类物种,以及鬼鸮蓑羽鹤短趾雕等3种未定类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鸟类有11种,其中朱鹮极危物种,东方白鹳为濒危物种,白冠长尾雉脸鸭白眼潜鸭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白肩雕、斑嘴鹈鹕棕头歌鸲易危物种

重要支系

米仓山

米仓山是四川省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一座山脉,长约160千米,位于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交界处,是汉江嘉陵江分水岭之一。据传该山为“道家开山经云、仙人玉女所居之地”,故又名玉女山。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和三迭系-白垩系的岩石组成,其中包括砂板岩大理石、灰岩、火山岩等。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山地垂直气候,气温和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山区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桦山松、桦树青冈柏树等。山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铁、铜、煤、石棉、石墨和大理石等。

米仓山区是大巴山的一部分,与狭义的秦岭相连,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自然边界。米仓山的三大峰区分别是石马山峰区、红山峰区和光头山(水岩)峰区。石马山峰区位于南郑、旺苍县南江县三县交界地带,主峰石马山海拔2312米,是嘉陵江支流和汉江支流的分水岭。红山峰区位于南郑和南江交界地带,主峰红山海拔2367米,是冷水河与宽滩河等河流的分水岭。光头山(水岩)峰区位于南郑、城固县西乡县三县交界处,主峰光头山海拔2459米,是南沙河、堰沟河牧马河与渠江等河流的分水岭。

巴山林

巴山林是位于米仓山附近的一系列山体的总称,位于大巴山弧曲的前端山域。巴山林由一系列山脉组成,包括马耳长、祁家梁、八桂梁、二道坪、尖山坪、青岗坪、黄杨岭、观音岩、黄泥坡、杨家山、杉树坪和星子山等,最高峰为箭杆山(海拔2533米)。

巴山林的山脉南北走向整齐排列,如同一片茂密的山林,因此得名为"巴山林"。习惯上,人们将巴山林视为米仓山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巴山林是大巴山弧曲的起点。大部分巴山林的山域位于镇巴县

巴山林是汉江支流牧马河泾洋河、富水河以及任河(渚河)与嘉陵江支流渠江大通江分水岭

汉中天坑群即位于巴山林区域内。

观面山

在大巴山弧曲上,与巴山林相连的有北支大巴山(狭义)和南支观面山。观面山是位于城口县茶河镇与四川万源、宣汉县交界地带的一组山脉,一般海拔在1300到1800米之间。在万源市境内有八台山,地貌呈现8层梯级递降的特点,主峰海拔2348米。

观面山中部向东南方向弯曲,由于其尾脉分布多样,就像瓜蔓一样延展开来,因此被称为瓜山。观面山与川东平行岭谷相连接,形成了汉江支流任河嘉陵江支流渠江州河,以及长江峡区支流(小江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的分水岭

与观面山相连的川东平行岭谷由30多条北东向的平行山脉和河流组成,自西向东依次有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铁锋山、木历山、挖断山、观面山、精华山、方斗山等。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的山脉呈背斜状,山向上为斜坡,而山谷则呈现向下的形态,是典型的褶皱山脉,被视为"中国地质研究的天然标本"。

鸡心岭

狭义的大巴山创造了中国自然地理传奇之一——金鸡岭。鸡心岭位于陕西紫阳、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四川万源,城口县巫溪县、巫山,湖北竹溪、竹山县接壤的山脉,也就是狭义的大巴山所在地。这个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自然地理的核心,而其中的"腹心"即是鸡心岭。中国地图形状类似一只公鸡,其地理位置约为北纬4度与53度之间,东经73度与135度范围内,而鸡心岭处在北纬31度、东经109度上,恰好位于雄鸡版图的中心,因此得名为"鸡心岭"。

鸡心岭位于巫溪县、竹溪县和镇坪县的交汇处,因此被称为"一脚踏三县"。同时,金鸡岭也处于重庆市、湖北和陕西省三省的边界位置,被称为"一脚踏三省"。此外,鸡心岭还处于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三个地区的交汇处,被称为"一脚踏三区"。

1996年,在鸡心岭上,国务院竖立了界牌标桩,标示出鸡心岭的地理位置。在鸡心岭三省政区的交汇处,镇坪县、竹溪、巫溪县三县政府立了一块牌匾,上书"中国自然国心--鸡心岭"。

鸡心岭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山脉,最高海拔只有1890米。然而,鸡心岭在地理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金鸡岭北麓发源了两大汉江支流:向西北流去的任河和向东北流去的堵河。鸡心岭的西南部发源了嘉陵江支流巴河(渠江)的州河(河源前河和后河)。鸡心岭的东南部发源了长江的一级支流大宁河(巫溪河和巫水)。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介于长江、沮河、南河、堵河(官渡河)和神农溪(沿渡河)之间的山区。神农架是大巴山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根据传说,炎帝神农氏在神农架梯尝百草,为人们治病,因此得名神农架。这个地区因其神秘色彩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由于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少,神农架保留了许多古老、珍稀和特有的植物物种。

神农架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绿洲,也是世界中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它被称为北纬31°的绿色奇迹。该地区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是位于汉江南岸的鄂西主要山脉之一,属于大巴山东段分支。它从陕鄂边境起始,起伏于十堰市、房县丹江口市、谷城县境内,延伸至襄阳市南部,毗邻神农架,面朝丹江口水库,总长约260多千米,总面积约240平方千米,故号称“八百里武当”。武当山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是天柱峰,海拔为1612米。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上、下十八盘险道,“七十二峰朝大顶”“金殿叠影”等奇观。相传西周时,净乐国五太子真武大帝来此修炼,后被道教尊奉为执掌北方天界的“玄天真武大帝”。山“非真武不能当之”,因名武当山

现在,武当山依然完好保存着129处道观殿宇、牌坊亭阁,还有珍贵文物7400多件,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这些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荆山

荆山系大巴山山系,位于湖北省西部,长约150千米,宽约20~30千米,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其间山峰沟壑众多,著名的山峰有聚龙山、望佛山、关山、凤凰山、山、五朵山、春秋寨、九路寨等。荆山因盛产荆条而得名,整个山区的海拔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低,海拔高度在1200到1800米之间,最高峰望佛山海拔1946米,聚龙山次之,海拔1852米。

荆山属于喀斯特地貌中、低山地,山岭多呈狭长形,山顶整体上保持相对平坦的高度,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其西北部山区地势高峻,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了雄奇险峻的景象;而东南部山区地势较为平缓,坡度相对缓和,开阔度稍大。荆山山顶面上发育着喀斯特漏斗(溶斗)和溶蚀洼地,展现出山原期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区的主要水系包括发源于山南的长江支流沮河漳河,以及发源于山北的汉江支流蛮河。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山,这便是和氏璧的来历。

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大巴山地区作为中原地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200万年至50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1986年,考古学家在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发现了被命名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共包括一颗人类门齿、一段较为完整的人类下领骨,以及百余件哺乳纲化石和三件石器。经过专家的测定,这些化石距今约200万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与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镇发现的“北京猿人遗址”相比,巫山猿人的年代要早140多万年。在大巴山地区还发掘出了郧县人、郧西人、南召人遗址,这些和巫山猿人一起同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在大巴山区也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的如陕西安康关庙旧石器文化遗址,南阳小空山旧石器遗址

另外,在大巴山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陕西西乡李家村文化遗址、南郑区龙岗寺文化遗址、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城口县修齐镇旦坪村殷商文化遗址、湖北京山市屈家岭文化遗址、城背溪文化遗址、四川宣汉县罗家坝文化遗址等多处遗址。

在漫长的石器时代里,巫山人部落中渐渐发展出以巫术、巫医、巫药为代表的巫文化,其中最强大的名为“巫咸族”的部落,因其首领善于数术星占,是卜的发明者,并能以巫祝方法治愈疾病,被视为神权统治的代表人。距今约4000多年的帝尧时代,巫咸国建国,并一直延续到商代,传说商朝的巫事,便是因巫咸而兴。

商朝后期,古庸国兴起,取代了巫咸国的统治地位。全盛时期,庸国势力覆盖了大巴山全域。庸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族群,商朝末年,庸人率“西土八族”参与了灭商的“牧野之战”,在先秦时期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时期

始于先夏时期的巴人,经过漫长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巴人的起源地是峡江南岸的清江流域的“巴方之域”,他们从清江迁入峡江地区后,因“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而成为峡江地区的进步力量,并因此而向巫人、庸人势力范围不断渗透,并取而代之。《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述了在公元前611年,楚国联合秦、巴灭庸的详细过程。此后巴人成为大巴山西域的真正主人,巴山之名也因此而来。

秦汉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战,置蜀郡巴郡。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取克楚之荆州,秦置南郡。在时间上,荆山是大巴山最后进入秦国版图的一块。

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21年的近百年中,秦政权在巴蜀地区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逐步消除其奴隶制的残余,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并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和不断推广中原文化,加速了它与中原地区诸族融合的步伐。此后,巴蜀地区成为秦国最稳定和繁荣的地区之一,在秦国与东方六国特别是与楚国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秦朝灭亡后,巴蜀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供应,也成为刘邦楚汉战争中长期坚持、屡败屡起的物资基础。其中位于蜀道南段的川东北米仓道(从汉中市南越大巴山经南江县巴中市去阅中、渠县等地)、荔枝道(从陕西西乡南越大巴山经宣汉县开江县达州市等地)上至今还流传着那时的故事。

东汉汉恒帝和刘宏时期,因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大巴山区域爆发了多次起义,其中以汉灵帝光和三年声势最为浩大。

刘协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大巴山区域群雄割据,魏、蜀、吴三国势力范围未定,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兵从荆州沂流克巴东(州)至江州(今重庆)破巴郡,生擒太守严颜,在位于米仓道南段的巴中市巴州区城郊二里的巴河东岸有张飞插旗山,古时曾修有张公庙于其上,它是因张飞过巴州曾插旗屯兵在这座山而得名。

三国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大巴山地区是华夏多方政治军事集团战略角逐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三国地缘政治中,大巴山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不仅为三国时期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鲁、鲁肃及西凉马氏集团所看重,而且围绕汉中、祁山、陈仓、夔峡、巴中、西城、剑阁、绵竹等战略要地多次发生军事战争,在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蜀、吴夷陵之战(公元222年),刘备败亡,病逝夔峡白帝城永安宫,标志着大巴山东部战事暂告一段落,三国蜀魏战争的焦点开始转向今川北陕南一线。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邓艾、钟会入蜀攻占汉中、成都,蜀汉告亡,大巴山间的三国战争宣告结束。

唐宋元时期

唐朝,大巴山山区是山南西道的核心地域,唐后期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即设在汉中市兴元府);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短暂分裂后,宋代在唐代“剑南三川”基础上建立的“川峡四路”架构起全新的巴蜀政治地理格局,其中位于最北的利州路基本上囊括了绝大部分大巴山山区,这也是大巴山山区在历史上首次独立作为一个高层政区的地域范围而存在。

由于四周崇山峻岭的重重阻隔,大巴山山区相对不易受战祸影响,大部分时间较为安定,而且区域内山地众多,有相当部分还未有效开发,是避难的好去处,因此,在唐宋时期大巴山山区吸引了大批移民迁入。 战乱是大巴山山区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动因,安史乱后与唐末是唐朝战乱型人口迁移的两个高峰时期,宋代则是靖康之变后因宋金交战人口大量南迁。在这些迁移高峰期中大巴山山区也不例外,是全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地之一。

唐宋时期是大巴山山区开发的高潮阶段之一,伴随着人口迁移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山区内盆地、平坝土地得到广泛开垦。

元代末年,在全国性农民起义环境中,大巴山山区亦是风起云涌,战事不断。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二月,布王三的北琐红军起事,攻占邓州市南阳市唐河县等地。次年正月,孟海马的南琐红军又起,攻占襄阳市、房州、均州归州镇宜昌市等地。小规模暴动、自立山寨更是不计其数。陕南、川北一带长期沦为战场,你来我往,焚掠相继。

明清时期

流民是明代一大社会问题,大巴山区是明代流民集聚的重心地带。随着明代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变动、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赋役繁重,再加上时常发生的灾荒,迫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居地,抛弃旧有的生业而逃流他地。 逃流之民的主要出路是进入山区等开发程度低、谋生较易的地区,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当时的大巴山山区对四方流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为这里地界湖广、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诸省之间,山深林密,多未开旷土,动植物资源、矿藏都很丰富。

明清时期,大巴山地区,因农民起义的多次深入及张献忠率军入川的几次经过,这一带出现了惨酷的厮杀,大批百姓死伤逃亡,原有社会破坏殆尽。即至清中叶,主要在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及以后,又有多次农民起义发生,如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咸丰同治年间的蓝廷瑞之“乱”和郭刀刀之“乱”,这一带仍成了重灾区。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招徕移民,开发四川,四川成为移民社会,大巴山区也不例外。到乾隆中后期及嘉庆初年,大巴山地区开发达到高潮。这样的开发高潮,实质上就是大量移民的涌入。清代的大巴山地区,最迟在乾隆时期,已经全部进入移民社会,几乎没有本地原生居民了。

现当代

川陕革命根据地

米仓山位于中国的川陕边界地区,是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1932年冬天,张国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米仓山,开始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随后于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根据地范围包括了23个县,人口约六百万。红四方面军的兵力也由1.6万人扩大到8万余人。

在米仓山地区,阆中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地方武装组织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有1.9万人参加了红军,并有1.1万人随队进行了长征。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阆中市籍红军战士牺牲了7500多人。

南郑地下党组织也积极支持红军在地方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在这一地区还留存着中共陕南特委旧址、陕南军委旧址、碑坝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

交通运输

巴中市地处大巴山脉中心地带,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地区。当时巴中境内没有铁路和公路国道线,9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出门全靠两条腿, 运输全靠肩和背。”自1993年巴中成立地区至2017年共25年时间里,巴中先后发起两轮交通大会战,建成5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启动了机场建设,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660千米、农村公路9500余千米,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 2017年,借助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契机,巴中市开启了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突出“加密、联网、升级”主攻方向,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的实施,巴中对外实现了从2000年的不通铁路、不通高速、没有机场,到如今的12条航线、6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的“空铁机”蝶变。

2022年6月20日,全长818千米的郑渝高速铁路通车,打通了大巴山之东与湖北巴东之间的交通屏障。其与318国道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上海-重庆高速公路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宜万铁路一起编起巴东县大交通的经纬。

渝西高速铁路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北京至昆明市京昆通道包头市银川市海口市的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长739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穿越秦岭山脉南北屏障和大巴山腹地。项目已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建设工期5年。

2023年4月13日上午10时,连接陕西安康和陕渝界的安岚高速传来关键进展。全长13.56千米的大巴山特长隧道突破万米大关。这标志着大巴山区域地质环境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关键性节点被成功打通。

经济发展

大巴山区一方面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宜人、人文景观集聚,为中国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另一方面,又是融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为一体的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包括5个市的28个县(市、区),国家级贫困县13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9个。该区域经济状况主要表现为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位于大巴山区腹地区域,相关县(市、区)属于山区型特困县(市、区),而南充市广安市相关县(市、区)属于丘陵型贫困县(市、区)。在大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中,巴中、达州、广元三市的贫困县(市、区)为最多。农业人口数量比例最多的是巴中市(占85%),其次是广元、广安、南充和达州市(分别为 83.9%、84.7%、82.6% 和78.1%)。革命老区县比例最大的是巴中、广安,其次是广元、南充、达州市。人均收入巴中市最低(3847 元/人),其次是广元市(4109元/人)、南充市(4814 元/人)、达州市(5074 元/人)和广安市(5504 元/人)。

2020年11月29日,“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在四川达州市万源举办的第二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成立。“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联盟的成立,可以让大巴山区的达州、汉中市、安康等地的“山文化”,与三峡库区万州区开州区等地的“水文化”动静共生、刚柔交融,“山的巍峨”与“水的灵秀”将共同呈现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画,开启“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口

大巴山区农业人口涉及1174乡(镇),14351村,111050组,543.41万户,1935.8万人。

脱贫致富

20世纪末,巴中市辖内4个县市全部是贫困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97元。为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巴中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经过有益探索,成功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十三五”期间,巴中累计完成5.4万户18.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改造危旧土坯房17.3万户,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截至2020年底,巴中两区三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416元增加到10507元,曾经16.3%的贫困发生率成为历史。

地处川陕革命老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达州市达川区四川省88个贫困县(区)之一。达川区多年来,通过立足自身条件,外引投资、内挖潜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了近九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2021年4月底,达川区成功退出贫困县(区)序列。

2022年,广元市脱贫群众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13.2%,推动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广元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建成连片成带特色种养基地480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农业综合产值10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全省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市。

2016年,南部、蓬安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南部县在全国首批国贫县考核验收中高分通过、名列前茅;蓬安县在全省省贫县考核验收中排位靠前、成功摘帽。全市退出贫困村326个。

2017年,南充市嘉陵、仪陇、高坪连战连捷,实现高质量摘帽。全市退出贫困村468个。2018年,阆中、营山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南充在四川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全市退出贫困村423个。2019年,南充市再退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860元。

2022年,广安市共组建村级研判小组1525个,核查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9000元以下的农户3260户,其中脱贫户(监测户)2521户、一般农户739户。通过落实发展到户产业、开展消费帮扶、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兑现跨省就业往返交通补助等十八项增收措施,基本消除了农村收入在9000元以下收入群体。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增加,开发活动挤占了生态空间,带来的植被破坏、栖息地侵扰、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下,一批包括新型农牧新村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加快建设,自然生态空间面临新一轮挤占,这会加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破碎化和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受到威胁。

硫铁矿区污染

汉江流域上游的秦巴山区被视为汉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该地区的多条支流受到了硫铁矿采矿造成的污染。尽管这些矿区在约2000年左右被政策性关闭,但由于尚未进行生态修复和风险管控等措施,矿洞和山区的露天堆放矿渣在雨水和泉溪的冲刷下仍然持续地向下游输送含有硫的水体。

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药树村和彭家村等地,由于硫铁矿开采产生的矿渣未得到有效处理,其氧化和雨水的作用导致河水变黄,甚至呈现褚黄色或棕红色。这种水质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之久。当地居民面临着严重的饮水困境。

在某企业的厂区内,废水池未按照环评规定和整改要求进行处理,导致大量强酸性的生产废水滞留在废水池中。与此同时,泡桐沟中的磺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五里坝河,随后沿东南流入镇巴县境内的四道河,最终汇入汉江

环境保护

2022年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提出,成渝两地要共建一个区域生态屏障体系,包括以岷山邛崃山-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体的成渝地区西部生态屏障,以米仓山-大巴山为主体的东北部生态屏障,以大娄山为主体的东南部生态屏障和以武陵山为主体的东部生态屏障。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管控,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连通性,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

202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由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横断山区、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大巴山、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鄱阳湖洞庭湖等河湖湿地、大别山黄山市长江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的要求,四川省结合区域实际,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通过科学评估,在大巴山地区完成了大巴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行政区涉及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旺苍县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总面积0.36万平方千米,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46%,占四川省幅员面积的0.75%。该区域分布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部分或全部区域,重点工作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已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能力建设;加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风景名胜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林区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中东部,神农架林区的西南部,属大巴山余脉,由神农顶/巴东县和老君山两部分组成。该保护区总面积7.04万公顷,于1982年创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拥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包括中国大蝾螈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和亚洲黑熊等。神农架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在植物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神农架林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大“国”字号名片,总面积1170平方千米,占神农架林区面积的35.97%。

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神农架林区中南部,面积约为17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域的400平方千米包括大九湖景区、神农顶景区和天燕景区,分别以亚热带高山湿地、山岳地貌和亚高山自然风光、峡谷和岩溶地貌为特色。2016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神农架进入国家公园时代。作为大巴山的第一家国家公园和大秦岭的第一家国家公园,神农架以其群峰巍峨、层林叠翠的景观、珍贵的地质遗迹、原始的自然风貌、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称为“科学的大观园”。

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最北端的城口县,大巴山南麓,占地总面积为136,017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和典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植物地理方面,大巴山保护区是华中地区植物区系的核心区,植物资源具有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种类丰富、孑遗植物众多和特有种属丰富的特点。初步调查显示,保护区内有3,481种维管植物,分属于210科。其中,261种是该区域特有的模式植物,包括世界上最稀有的裸子植物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保护区在1999年10月发现了一种特有模式植物崖柏,这种植物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其重新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区内陆生野生植物有656种,分属于139科。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40种野生动物,如华南虎、豹、云豹林麝梅花鹿金雕等。历史上,该区是野生华南虎的分布地。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5,276.6公顷,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东北部,与神农架林区自然遗产地同属大巴山弧,两者边界有长约9千米的接壤处。该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为5,782公顷,缓冲区面积为4,378公顷,海拔范围从175米至2,680米不等。保护区内拥有3,000公顷的原始森林、300公顷的原生性亚高山草甸以及26.6公顷的穗花杉群落。溶洞广泛分布,地形起伏大,包括峡谷、高山草地、平原和湿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得益于秦岭、大巴山和巫山山脉的屏障作用,许多珍稀动植物选择在此栖息。五里坡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宝贵的天然生物月亮山。目前已确认该区域拥有3,001种维管植物和447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以及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此外,保护区还涵盖了34种珍稀濒危动物物种,属于9目16科,生物基因库非常丰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该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湖北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南部,属奏岭和大巴山东延余脉武当山系,距十堰市城区18千米,总面积387.78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北缘多种代表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原生性巴山松林、中山沟谷地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前水源涵养地。2011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北部,大巴山东缘,处于中国西部高山向东部低山的过渡区域,北连神农架林区,东与兴山县接壤,南抵平阳坝河谷。保护区西距巫山县10千米,南距长江15千米,总面积20909.99公顷,其中核心区9580.38公顷,缓冲区3009.17公顷,实验区8320.44公顷。区内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海拔240米,森林覆盖率82.73%。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川金丝猴、金钱豹、金雕等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以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以及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巴山北部,地处陕西最南端的镇坪县平利县两县交界的化龙山林区,总面积28103公顷。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典型的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为主,兼具野生动物保护。2001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种子植物154科741属2159种,蕨类植物门26科46属114种,大型真菌45科101属16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1种;有哺乳纲动物7目23科80种,两栖动物动物2目7科18种,爬行纲动物3目7科22种,昆虫纲动物23目155科1000多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

相关文化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与大巴山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大巴山是许多重要神话故事的舞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信仰内涵。

神农、女娲和舜等重要的神话人物都与大巴山地区有所关联。神农是中原地区传说中的始祖之一,被尊称为炎帝,也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创始人。相传神农在大巴山深处的厉山出生,并在神农架林区架木为城,进行草药采集、医药救助和农业教导等活动。

女娲则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和人类始祖之一。据传说,女娲在大巴山深处创造了人类,并在平利县城口县附近的地方有相关的祭祀和庙宇

另外,舜是中国传说中的贤君和五帝之一,据传说他曾居住在陕西安康一带,其中也包括大巴山地区。舜的故乡安康有着舜曾居住地的记载,这进一步凸显了大巴山与上古神话的联系。

巫文化

巫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巴山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古成果表明,距今约201~204万年前,长江巫峡一带生息着“巫山人”,他们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也是亚洲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约1万年前,“巫山人”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他们逐渐从山洞和高山迁徙到山前台地和缓坡地带,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此后,“巫山人”开始使用石器开垦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巫文化的核心是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而巫被视为能够与神灵对话的人。巫师承担着向神灵汇报人间事务、带来神灵指示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祈祷、祭祀、占卜等仪式与神灵沟通,被认为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巫文化中的巫术、巫医、巫药等都是重要的知识体系,代表着巫文化的软实力

大巴山是巫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聚集地。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大巴山被称为“灵山”,而“灵山十巫”即巴山十巫是巫文化的代表。其中,巫咸和巫彭是巴山十巫中最知名的两位,他们在商王太戊时期担任重要职位。巫咸善于数术星占,是筮卜的发明者,被尊为神医,巫彭精通医道,有人尊其为中华医学始祖。巫咸族建立了巫咸国,以巫溪和巫山一带为核心,巫和盐成为巫咸国的核心资源。

悬棺葬是巫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丧葬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神灵的信仰。人们通过在岩壁中凿孔,然后用木桩夹持棺木,横空支撑起来,将棺木悬挂在高山悬崖之上,既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又相信逝者的灵魂能够俯瞰后人的生活,并给予他们庇佑和祝福。历史记载显示,悬棺主要分布在三峡、浙江省福建省和台湾等地,而古代巴人在四川地区聚居,长期采用这种丧葬方式。除了悬挂在空中,直接将棺木放置于天然岩缝中也是悬棺的一种形式。

巴文化

巴文化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古代文化,源自中国四川省的大巴山地区。巴人作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被称为巴文化。

巴文化的特点在于其丰富多样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巴人在峡江地区的丛林崖壁和深谷溪水之间生活,攀爬和攀援成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技能,因此,巴人以其长臂大手而闻名。他们依靠农耕和畜牧为生,种植五谷,饲养六畜。

巴文化融合了巫文化和庸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巴人崇拜自然和神灵,与神灵进行交流和祭祀。他们相信逝者的灵魂会关注并庇佑后人的生活。艺术和舞蹈也是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巴渝舞是巴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巫、庸、巴三种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舞姿和音乐风格,展现了巴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夏时期,而巴国则形成于古代的峡江地区,清江流域是其起源地之一。巴人在峡江地区逐渐发展壮大,与巫人和庸人的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大巴山文学

大巴山作家群从步入文坛之初就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从事写作,无论雁宁的《巴人村纪事》、谭力的《蓝花豹》、李贵的《辣椒协会纪事》、杨贵云的《血夏》、王永明、杨贵华的《巴山游击队》,还是宋小武的戏剧《史外英烈》、汪隆重的《点状元》、张尚全的小品《卖鸡》,抑或是萧德君的电视剧《山路》、王代隆的“星火三部曲”,或者是杨翰瑞的讽刺诗《怪味集》,李祖星的探索诗《白烛》,王敦贤散文集《心灵的音》,黄启国的系列杂文等,都直面现实生活,折射历史的投影,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大巴山人,表达大巴山人的特出的生活情绪,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强悍伟力。这种大巴山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直面生活、拥抱生活的创作态度,抒写时代、讴歌变革的创作热忧,塑造新人、展示风情的创作特色和鞭挞丑恶、催人奋进的创作责任,表现出真实性、倾向性、地域性等特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