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 :中国湖南省岳阳市的古城楼

更新时间:2023-01-03 17:35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岳阳楼街道,地处洞庭湖长江之畔,建造在古岳阳城岳阳门之上,与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即岳阳楼之前身;两晋时期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初称南楼,李白在诗中首称岳阳楼后沿用;现存岳阳楼主要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在历史上,岳阳楼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壮阔的自然风光、宏伟的建筑构造而闻名,历代文学名家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登临岳阳楼,并留下众多名篇佳作,为岳阳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岳州知府滕宗谅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岳阳楼成为勤政爱民、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

因大火、战乱等原因,岳阳楼在历史上被屡毁屡建,历经了由军事楼到城门楼再到观赏楼的演变,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楼坐东朝西,楼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楼阁建筑。主楼周围有现代修建的一片中式园林。

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党组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东汉至唐宋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东汉末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即岳阳楼之前身;据明代汪凯的《岳阳楼诗集序》、潘恩的《重刻岳阳楼诗集序》、刘戬的《类编岳阳楼诗集序》记载:岳阳楼“肇自汉晋”“自三国时始”。​​

晋朝时期,鲁肃阅军楼改为“巴陵城楼”。

刘宋元嘉三年(426年),重建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转变为观赏楼。

贞观之治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岳阳古城楼,楼阁初具规模。​​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后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重修。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诗中首称南楼为岳阳楼,此后均沿用此名。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元丰二年(1079年),代知州郑民瞻重修之。崇宁三年(1104年),知州孙勰重修岳阳楼。宋人孙过作《孙志康墓铭》具体记载了重修经过:“公至数月,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鸠工徒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岳阳楼损于大火,绍兴八年(1138年)重修。庆元四年(1198年),知州翁忱重修岳阳楼。嘉定十七年(1224年),岳阳楼毁于大火,宝庆端平年间重修。嘉熙元年(123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淳祐十一年(1251年),知州赵汝归重修岳阳楼。

元至明清

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岳州路总管李应春重修岳阳楼。​​至正二年(1342年),吴王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战于岳州,岳阳楼被毁坏。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军徐达巡视岳州,重修岳阳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指挥使音亮重加砌。正统年间(1506年~1521年),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成化七年(1472年),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楼刚成时即被雷火击中,致使楼仅剩两层。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岳阳楼毁于大火,嘉靖二年(1523年),知府韩士英重修之;嘉靖六年(1527年),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李临阳重修之。隆庆元年(1567年),岳州知府李时渐缮修城垣,重修岳阳楼。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岳阳楼。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岳州,岳阳楼毁于兵火;同年,推官陶宗孔重建之。​​

清顺治五年(1648年),岳阳楼毁于兵火;顺治七年(1650年),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年),岳阳楼毁于“火”。康熙年间,岳阳楼历经多次毁坏、重修,最终被毁无楼。乾隆五年(1740年),总督博尔济吉特·班第重建岳阳楼,谢济世撰《重修岳阳楼记》云:“巴陵张令世芳,遵檄兴工,维斯楼也,构石楠以造之,其高五丈,其制三层,通费白金六斤有奇”;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府黄凝道重修岳阳楼;乾隆四十年(1774年),知府兰第锡、知县熊奖重修岳阳楼。​​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岳阳楼。道光九年(1829年),知府吕恩湛补岳阳楼、仙梅亭;道光十九年(1839年),代知府翟声修葺岳阳楼。咸丰二年(1852年),岳州知府廉昌、巴陵知县胡方谷重修岳阳楼;咸丰中期,岳阳楼遭兵火损坏。同治六年(1867年),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府张德容劝捐加固岳阳楼楼址。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为稳固楼基将楼址东移六丈有余,楼顶的玻璃筒瓦全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结。​​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岳阳楼屡遭兵祸,仅存钟鼓及吕祖像。

1920年,岳阳知县鲁荡平主持重修岳阳楼。

1922年,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

1933年,湖南省政府拨款重新修葺。

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岳阳县全境解放,岳阳楼被岳阳县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4月,岳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补葺、更换残损、腐朽的小型构件,加固主梁,以桐油油刷楼体,清除楼、亭周围的杂草荆棘,修整通往楼台的道路;岳阳楼一带被辟为观览风景、凭吊革命烈士的地方。​​

1954年,岳阳楼沿湖泊岸局部崩溃,基台、城墙多处裂缝。

1955年,因水灾,岳阳楼一、二层楼为境内灾民居住,门窗栏杆均有破损,二楼明廊北面下沉,遮檐立柱有3根腐朽,北面台基局部崩塌。同年,湖南省岳阳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岳阳楼主楼。

20世纪60年代,岳阳楼基础下沉,第一平台地面局部沉陷,地面及城墙开裂,泊岸被洪水冲塌,岳阳楼油漆剥落,柱朽瓦破,三楼屋面漏雨,梁架结构受损;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修岳阳楼,安装避雷针及楼台下水道。

1970年初,湖南省革委常委拨款全面重修岳阳楼。

1974年底,岳阳楼全面重修第一期基础加固工程基本完成。

1978年,岳阳市人民政府重新油漆了岳阳楼,按旧貌复原了匾对和其他陈设,复制了被毁坏的铁、铁香炉,重新雕刻了吕洞宾像,安放在岳阳楼三楼。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将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坚持“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楼内所有完好的、梁、瓦、脊、斗拱、琉璃装饰,全部保留使用;4根主柱和其他能够修复的构件,都用科学方法加固处理,保持原有外观;只有完全损坏、无法修补的小件,如椽、梁、板壁、筒瓦,才作必要的复原更换;对中华民国维修岳阳楼时任意改变的部分门窗、栏杆、板壁予以剔除,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全面重修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

2007年7月3日,郭沫若题写“岳阳楼”匾额重挂于岳阳楼顶楼东侧。

地理环境

岳阳楼地处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位于洞庭湖长江之畔,遥对君山,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背靠巴陵古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

建筑布局

综述

岳阳楼以主楼为中心,为标高、为地标,四周分布楼阁、亭台、碑廊、牌楼、小池、城墙等大大小小自然景观于山石花木之中,构筑一片中国古典式园林。

主体建筑

岳阳楼下为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米,高度为0.65米;主楼坐东朝西,构造端庄,共有3层,通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属攒尖建筑木构架。

附属建筑

岳阳门

岳阳门为岳阳古城西门,是水路进出岳阳城的唯一通道;门洞为拱券形,高4米,宽2米,长42米,麻石铺砌,西面门洞额镶嵌青石横匾,由黄凝道书“岳阳门”正楷大字,端庄凝重。

仙梅亭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主楼辅亭之一,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传说推官陶宗孔维修岳阳楼时,有人在楼基附近掘出一块奇石,上面有画梅一枝,无叶,花24萼,自成纹理,认为是仙迹,修建小亭立石其中,命名为仙梅堂,后改为仙梅亭。仙梅亭占地面积44平方米,亭由6根中心大柱撑起,呈六边形,二层三檐,为六方尖顶式重檐纯木结构,高7米;亭下层飞檐用6根红漆宝贝柱支撑,宝贝柱与横梁交合角坛镶了穿花浮雕,横梁与主柱交接下方的雀替榫托雕成龙首形状;亭东西两边为对称性台阶,其余四方围装半卧式条椅,亭中竖着仙梅石板;二楼四周安有双层回纹格窗,中间夹有透明玻璃;屋顶飞檐梓角梁尖端装有飞凤昂首的彩陶塑雕,并逐角悬挂小铜铃,亭面陡而复翘,气势飘逸。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的右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名望仙阁,后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改此名;亭呈正方形,为二层二檐,高9米,台基长11.65米,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顶为歇山式,门窗砖雕精细,藻井彩绘鲜艳,装饰华丽;一楼正中中式屏风上绘有《洞宾醉酒》的画像,上书吕洞宾诗句,画屏两边的对联是:“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二楼上立有一个神龛,吕洞宾像坐在其上。

怀甫亭

怀甫亭位于临湖的五平台,为纪念诗圣杜甫而建;亭为方形小亭,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0平方米,高7米,整个亭子由四根浇灌的水泥柱支撑,四周环以栏杆。亭子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上书“怀甫亭”三字;亭中将《登岳阳楼》一诗刻石留碑,碑的阴面刻有《怀甫亭序》,概述杜甫的生平业绩。

建筑特征

综述

岳阳楼主楼基本特征为纯木结构、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式。主楼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榫卯结构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危害;盔顶中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辅以斗拱,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整体雕饰、彩绘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四柱

“四柱”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4根巨大的楠木,柱高10.5米,柱径0.5米,圆柱石础高0.4米,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4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4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由一楼直顶起二楼飞檐,高8.5米,直径0.34米,有高0.24米的圆形石础,一楼东北南三面有墙,墙厚0.35米,廊柱10根包在墙内;檐柱有32根,其中,一楼20根,分布在明廊上,柱高4.2米,柱径0.26米,圆形石础高0.2米不等;二楼12根,呈方形梅花,边长0.17米,间隔嵌有栏杆。全楼共有柱52根(蜀柱不含其内),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岳阳楼的斗拱重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槛窗上为普柏枋,普柏枋承接鸳鸯交手状如意斗拱;斗拱形制较小,大斗上宽0.33米,底宽0.25米,高0.19米,共有20个,其中耳高0.03米,腰高0.01米,底高0.11米;小斗约大斗的一半,共有244个;平盘斗120个,有拱550根。斗拱总高0.87米,分4层;东西每面7攒(斗拱的全部统称为攒),南北5攒,每一个斗的斗口上有2拱成十字交叉。岳阳楼的斗拱不仅用来支撑屋檐与柱子的剪力,而且起到外形美观的装饰作用。

盔顶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盔顶平面成矩形,盔顶望板至檐板高4.51米,正中顶部由下而上是由大琉璃珠球相组合堆垒而成的顶,最上部由大小6个琉璃珠垒叠成大宝顶,高3米,重约1吨,是清代修楼时的遗物;从顶的座墩向四角伸出陡曲而顶端昂翘的垂脊,正面两角翘首相距约13.6米,侧面翘首相距约10.6米;盔顶三个层面各有4条脊;第一层面设檩条8根,水路长3.6米,脊上装饰荷花、莲蓬,翘首为展翅欲飞的凤凰;第二层面设子8根,水路长4.5米,脊上装饰蜿蜒的龙身,翘首为昂视的龙头;第三层面设檩子16根,水路长7米,脊上装饰卷草,翘首为回纹形祥云 ;屋顶檐面铺黄色琉璃瓦,脊背和翘角为黄绿夹陈的琉璃瓦。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目前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儒雅的岳阳楼因为将军的盔顶而平添了一番威武,刚柔相继,更加雄浑。

陈设

综述

岳阳楼主楼内陈设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湖湘地方特色,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各层内均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十余幅。

一楼

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在内金柱、老檐柱、门照上悬挂对联6副。有颜家龙清代吴敏树撰的联:“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周昭怡书刘大年撰的联:“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何绍基书清熊少牧撰的联:“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史穆书清王葆生撰的联:“湖上朗吟,是几时浪静波恬?入眼湖山兴旧感; 楼头凭眺,幸此日民安岁,关心忧乐仰斯人”、清李舟中撰联并书:“呼来风月,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楼”。雕屏两侧挂的由清代窦垿撰、何绍基书的长联: 一楼何奇?杜甫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宗谅百废具兴,吕洞宾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长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二楼

二楼正中悬有大果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由12块楠木拼成,长3.16米,宽4.16米,黑底贴金字,字大如碗,前六行全用楷体端正书写,从第七行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起由楷体转行书,流畅劲挺;四壁悬挂有各种对联,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

三楼

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匾长1.3米,宽2.97米,黑底贴金字,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雕绘

岳阳楼梁柱雕刻有珍禽异兽浮雕,如龙头、象鼻子等;门上雕花,一楼正面,及南北侧外金柱间装有5抹雕花格扇门,共26扇。裙板及中环板雕饰为落地雕,上绦环板雕饰为透雕;群板雕饰着珍禽异兽、名花奇卉;中绦环板雕饰刘海戏金蟾、杨幺起义、龙女牧羊、二妃斑竹、庄王擂鼓及三国演义等故事;上绦环板雕饰为嫦娥八仙等传说人物;南北两面各有格扇门6扇,裙板上分别雕有兵书宝瓶及花鸟,上绦环板上均为卷草蝙蝠雕饰;窗为汉文花槛窗,共有55扇;格心上部绦环板刻有鹊桥会、吕仙醉酒、牛郎织女、白蛇传、打渔杀家等古代戏剧故事透雕;楼梯栏杆均有精致雕饰,望柱上雕饰走兽;天花板彩绘卷草丹顶鹤图案。

相关文物

综述

岳阳楼历代文物遗存颇多,但多毁于火灾、战乱。除楼内陈设外,现仅存200余方石刻碑及铁熏炉、铁桶、 铁枷等文物。

碑廊

旧碑廊位于岳阳楼东侧,成L形,宽30米,长70.7米,高2.65~5米,两面嵌有碑文,共有大小碑文139块,刻石158方。其中精选历代歌咏岳阳楼的诗词书法碑115件,134方;明清以来修葺岳阳楼的记事碑24方。碑体以河南巩县青石雕刻,以山东济南青花岗石石作碑头、碑座。

2006年,在岳阳楼主楼南、双公祠西修建了新碑廊,总长240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除将旧碑廊刻迁至此地外,另新增碑刻40余方。碑刻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国家领导人题诗题词碑。第二部分为记事碑,有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祝允明,清康煕,今沈鹏、王学仲李铎欧阳中石等书《岳阳楼记》,及清代、中华民国记载岳阳楼修葺情况的碑刻。第三部分为诗碑,其中多为国内当代书法家手书的古体诗词,也有外国书法家的作品。第四部分是杂碑,有爱新觉罗·旻宁皇帝题写的“印心石屋”,清代刻的“孚佑帝君遗像”“吕祖仙师真像”以及“虎”“鸾”字碑等。碑文兼诗词、记文、联语诸体,集楷、草、隶、篆百家书法于一廊,各具特色。

香炉

熏炉置于岳阳楼正门前,高3.4米,为塔式铁香炉。正面铸有“孚佑帝君祠”,背面铸有“共赖神永垂千古”的铭文,左右两侧为狮头环扣;香炉分为三层,上、中层铸成空心圆柱形,各层下部有明廊。上层为大方格线条,前后左右有对称的4道拱门,门上有篆体对联,门间隔处有龙纹饰,造六角攒尖顶,上置葫芦状宝顶。中层上部仿木结构,六边形出檐,并有翘首,每个角上有尾,上面悬有铜铃,其明廊有卷草纹饰。下层为三足支撑的鼎炉,每足为狮头顶立。熏炉上铸有款识,上款为“光绪癸卯七月汉阳铁厂制造”;下款为“钦命太子少保头品顶戴督众,湖北汉阳铁厂前工部左侍郎盛饬厂建捐助”。

铁桶

铁桶,又名“铁梢”“铁捎”“铁稍”,位于铁香炉的两侧,造型侈口,上径宽0.94米,下径宽0.98米,高1.18米,下有三短足置地,作云纹,两侧有狮面衔环。壁上阳铸铭文:“淳祐五年拾贰月吉旦,孟府十位。铸到铁,壹样贰只,各重壹千斤”。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铁桶原置于君山崇胜寺,考证为南宋淳五年(1245年)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重修君山崇胜寺时铸成的。民国年间重修岳阳楼时,移至岳阳楼前坪。据清代学者李钟麟撰《游君山记》:“铁贮清冷水,僧人云:此水常盈不竭,掬而洗之,令人目明。”说明铁桶为宋代僧人蓄水防火的器皿。

铁枷

铁枷,又名铁械、铁纽,位于岳阳楼靠洞庭湖边正门内的右侧和正面君山“点将台”下的湖滩上,呈枷锁形状,现铁枷共发现3枚,各长3米,厚0.34米,枷身两头呈燕尾形,两头燕尾尾尖相距1.86米。关于铁枷的用途,历代大致说法有六:一说用以稳定岳阳楼基;一说是古代官府竖旗杆的铁座;一说是船只泊岸的铁锚;一说是司马炎为消灭东吴用铁链封锁湖面时,两端用来系铁链的铁锁;一说是钟相、杨幺在洞庭湖组织农民起义时铸的阻船墩;一说是因洞庭湖风涛险恶,特铸以镇湖怪的“厌胜”铁枷。

开发保护

价值意义

艺术价值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而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保护木构件外表的漆绘给建筑结构赋予了色泽美,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格,有湖湘楼阁建构和清代官式建筑相结合的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形象,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和艺术才能,在美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重要实例。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湖景物,使岳阳楼也成为艺术文化中重要的创作主题。

文化价值

​​岳阳楼是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宗谅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等文化内涵,是儒家文化、玄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岳阳楼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洞庭湖、长江、巴陵山、岳州城,山、水、楼台相映成景。盛载了名联、名诗、名文,陈设着古今墨宝,建筑中庸对称,自上而下,四梁贯顶,体现了天、地、人合而为一的思想。

开发建设

2004年,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鹳雀楼景区、大观楼等名楼负责人来到岳阳市,举行了名楼结盟签约仪式,并筹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协会,邹律资被推荐为中国名楼协会会长。此次开发活动确认了岳阳楼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中的领衔地位,影响着中国文化名楼的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经营合理利用。

保护措施

文保规划

1956年7月24日,岳阳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9月1日,岳阳楼被湖南省革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1月30日,岳阳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具体措施

防火

岳阳楼为纯木结构,年时经久,较为干燥,油漆较多,容易起火。主要是防止电火、烟火、雷击之火,控制流动火源,主楼内及楼周围一定射程范围内杜绝烟火;拆除岳阳楼绝对保护范围内的破旧房屋及易燃建筑,杜绝火灾隐患;对避雷针应定期检修或升级换代,以保证避雷针经常发挥其效能。

防水

岳阳楼地区雨水充沛,年降水日为135—158天,降水量最多达到2336.5毫米,空气湿度较大,对岳阳楼的木构件和楼内设施构成威胁,增加了楼体基础泊岸和平台的保护难度。保护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楼内是否漏雨,对排水系统要定期疏导,保证排水管道畅通,不让雨水浸入基脚,注意及时加固临湖泊岸和围墙。

防人为损坏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登临岳阳楼观光揽胜的游客大量增加,给楼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当登楼人数超过八十人时,楼上就有明显的震感。保护中应控制一次性上楼人数,组织游客分批限量登楼;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对楼梯、楼板的磨损,在易磨损处采用竹条、胶垫等进行有效保护,将损坏减到最低限度,延长主楼的寿命和维修的周期。

相关文化

典故

仲淹作记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凤翔知府滕宗谅被贬为岳州知州,他惜岳阳山水之秀异,第二年便开始重修岳阳楼,竣工后,他写下《与范经略求记书》连同一幅《洞庭秋晚图》一同送往在邓州市戍边的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范仲淹不负好友重托,一篇《岳阳楼记》360余字,字字珠玑,成为千秋绝唱。其中的“余观夫巴陵胜状…”一段,述尽天下楼、天下水之胜景,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以及文中先忧后乐的核心思想流传至今,从此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

洞宾三醉

传说仙人吕洞宾望气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岳阳楼,楼下有千年柳树已经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岳阳楼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吕洞宾劝柳精出家修道,但因其是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于是吕洞宾便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梅精则投胎为女,即为郭马儿与贺腊梅,三十年后再来度化。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吕洞宾两次前来度化,郭马儿并不醒悟。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出家。郭马儿并不舍得杀妻,但带剑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一唤之后,她果然来了。众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发现众问官原来是八仙变幻而成。郭马儿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贺腊梅前生则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偷梁换柱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岳阳市有个附庸风雅的吴知县被岳阳楼内悬挂的张照所书《岳阳楼记》雕屏所吸引。于是知县每天都到岳阳楼上去临摹这套《岳阳楼记》,师爷劝道:“老爷,您既然如此喜欢这套雕屏,不如……”知县听完后,笑眯眯的说:“妙不可言哪!”。第二天,师爷找来个书法好的穷秀才,对他说:“知县老爷喜欢雕屏上的字,你把它临摹下来,重重有赏!”秀才临摹了一年,终于写的以假乱真了。于是知县请来雕刻匠,用秀才临摹的字仿制了《岳阳楼记》雕屏,并在半夜将楼上的檀香紫檀雕屏调包。三个月后,吴知县告“病”还乡,带着真雕屏上了大船,当船行至洞庭湖九马嘴时,突然狂风大作,湖上风大浪急,不久便将吴知县的船掀翻,雕屏也随之沉入湖底。之后,每到傍晚时分,湖底便射出道道金光。直到有个老渔民打渔时捞上来十二块紫檀木雕屏,湖中才恢复平静,渔夫打捞到宝物的事惊动了文学家吴敏树,他见到雕屏后当即用银子从渔夫手中买下,但屏上有字被损坏了,吴敏树便尽力补好损坏的字。后来重修岳阳楼,官府又从吴敏树子孙手中购回了这套真屏,将它悬挂在二楼。

相关作品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代表性文人有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共582人,留存有诗、词、联、文、画、书法、碑刻、轶闻故事和杂识等作品975篇。

最早吟咏岳阳楼的是刘宋诗人颜延之,他自始安郡离任赴建康,途经岳阳时,写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洲登巴陵城楼作》。唐朝,岳阳楼是诗家吟咏讴歌的重要场所。孟浩然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呈张丞相》),李白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作“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白居易作“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刘禹锡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北宋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千古传诵不衰。后世著名诗人、学者如欧阳修吕蒙正黄庭坚陈与义张孝祥陆游等都先后登楼赋诗,一抒情怀。明清以后,文人学士步前哲之踵武,凭栏吟颂者尤多。

人物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出身士族,家道富庶,性好施舍。在修建巴丘城时,修建了城楼,便于指挥操练水兵和检阅水军,命名为“阅军楼”,或曰“阅兵楼”,即岳阳楼的前身。随着阅军楼的建立,鲁肃在这里训练了水军和陆军上万人,使关羽军队不敢轻举妄动,曹操不敢贸然南下,避免了生灵涂炭。《三国志·吴志》称颂鲁肃“威恩大行”。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享年46岁。岳阳市人民为了纪念他,将他安葬在岳阳楼东南300米的地方。

颜延之

颜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刘宋文学家。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被征为中书侍郎,由始安郡回京都建业,途经巴陵登岳阳楼,写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第一次用到“岳阳”一词,也是最早具体描写岳阳楼的诗。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市(今湖北襄樊),迁居巩义市(今河南巩义市),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大历三年(768年)冬,他经湖北入岳阳市,写下了著名的《登岳阳楼》,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岳阳楼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表达了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滕子京、范仲淹与岳阳楼

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后,请好友范仲淹写文章记述,于是在《求记书》中说:“恭惟执事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庶漱芳润于异时者,知我朝高位辅臣,又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外,不其胜?”滕子京的话是知己之言,认为要写出第一流的文章,必须是第一流的人物,而范仲淹就是最佳人选。范仲淹欣然接受求记,写作《岳阳楼记》的目的大概也想规劝和宽慰贬中的滕宗谅。于是自从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岳阳楼文化便形成了一种超越自然山水的人文精神,获得了永久的艺术价值,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岳阳楼从此蜚声中外,历久弥新,这既是范仲淹妙笔生花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一群被贬谪的爱国士大夫忧患意识的产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