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中国贵州省铜仁市下辖自治县

更新时间:2023-09-19 10:4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铜仁市下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北部、乌江下游,是中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县域面积2483.5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下辖4个街道、17个镇、2个乡,常住人口42.62万人。县政府驻团结街道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沿河自治县地处丘陵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交错地带,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乌江由东北斜贯县城中南部。境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热,日照不足。沿河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战国属楚,秦朝黔中郡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和万宁。唐时于县地先置务川郡,后改思州,沿河属之。元置沿河佑溪长官司,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1934年,在沿河境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1986年10月,设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设立地级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属之。

沿河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乌江河航道已建成东风、洪渡2座500吨级码头。沿河自是渝黔两地经济互通的“衔接纽带”和桥头堡,已形成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渔业、生态特色林业等农业主导产业,以“清洁能源”为首位,建材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优势的工业产业,以及旅游业、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2022年,沿河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45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31.1:12.9:5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06元。

沿河是土家族聚居区,是革命老区,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沿河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喝、吃、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其中,土家族民歌为国家级非遗,另有土家族打镏子、莲花十八响等贵州省省级非遗;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委员会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沿河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境内形成众多传统村落,包括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洋溪村,以及存有清代民居数十栋的三阳村等。截至2023年4月,沿河有乌江黎芝峡、南庄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月,沿河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名称

沿河,即地处乌江两岸,沿乌江河之意。亦说乌江古称乌江,因“延’”与“沿”同音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沿河自治县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属楚,战国一度入秦,后仍为楚黔中郡地。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武安君白起攻下楚郢都后,略定巫与黔中地;秦蜀守张岩又夺取江南地,沿河属辖,秦始置黔中郡。次年,楚项襄王收得淮泗兵10万,夺回被秦攻占的江南15邑,黔中地复归于楚。从沿河至榕江县以东仍为楚国黔中地。

秦属黔中郡。西汉先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蜀汉分涪陵县南部置汉复县,沿河属之。魏、晋属涪陵郡。梁、陈、周三代没于土著豪长,北周属费州。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治所沿河,属庸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庸州,以原领三县改属巴东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的务川县置务州。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公元742年),改思州名宁夷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思州,治务川县(今沿河城子上),沿河属之。

梁、唐、晋、汉、周五代蛮长据其地,政局更迭频繁,先附楚,后属蜀。

宋代先属思州,南宋赵昀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升黔州黔中郡武泰军为绍庆府,领彭水、黔江。沿河属彭水县。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贵州始行土司制度后,置沿河溪等处长官司,先属播州军民安抚司,后隶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清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置沿河祐溪长官司,隶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沿河祐溪长官司改属思南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沿河祐溪、朗溪、蛮夷隶思南府。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添置思南府所属沿河祐溪、朗溪2长官司流官吏目各1员,加州同知衔,以稽查土司。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裁贵东道,改属古州兵备道,并裁汰沿河祐溪、朗溪2司吏目各1员。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废蛮夷等长官司,思南府所属3县6图;沿河为水东、卜龟2图,直至清末。

中华民国时期

1914年1月12日,境内设沿河、后坪2县。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由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组织,在沿河县内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有来自沿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等县选出的代表及中国工农红军代表135人参加,大会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辖20个区革命委员会(或区政府),约100个乡苏维埃政府,包括今沿河、印江、德江等县毗邻地区,纵横100余千米,人口10多万。

1935年6月,沿河、后坪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37年,沿河属镇远第一行政督察区,后坪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1年,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1942年,贵州省政府调整县域时,撤后坪县并入沿河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形成今沿河县域。1943年5月10日,贵州省第六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设在铜仁,沿河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

1950年2月,成立沿河县人民政府。

1986年10月7日,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2011年,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万山特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属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沿河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北部、乌江河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8°12′45″—29°05′23″,东经108°03′49″—108°37′53″,境域北部、东部分别与重庆市彭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北部与遵义务川县毗邻,南北长98.28千米,东西宽53千米,面积2483.51平方千米,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4%。

气候

沿河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温度高,霜期短,日照不足。多年平均气温17.5℃,1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气温-9.7℃(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2℃(1981年3月8日)。无霜期年平均311天。年均日照时数1191小时,最多达1474.5小时(1971年);最少为843.8小时(1982年)。年平均降水量1166.5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648.1毫米(1963年),极端年最小雨量894.2毫米(1960年)。日降水量最大140.6毫米(1978年9月9日)。降水分布上,县北部多于县南部,由北至南递减,年降水量北南相差157.15毫米。全年最多为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0.8米每秒

地质

地质构造

沿河自治县所处的大地构造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八面山褶皱带武陵坳陷褶皱束。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带,隶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褶皱断裂普遍发育。构造线多呈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少数呈北北西向。断裂主要发育于褶皱背斜的核部和两翼,断裂的组合形式有束状的、阶梯状的及地堑地垒式的,多属压性及压扭性作用所形成的正断层。也有部分逆断层。县内地壳在经历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各种震荡、升降变动。尤其是中生界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以后,已基本定型。此后新生界的喜马拉雅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形成了县内褶皱、断裂发育,组合形态复杂的构造景观。

地层

沿河地质构造在经历前震旦系准地槽阶段后,经“非突变式”转化为准地台阶段。以前震旦系上下板溪群的一套复理石建造、类复理石建造为代表的准地槽沉积的准地台为基底,由震旦、寒武、奥陶、志留、二叠、三叠等一系列磨拉石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组成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准地台盖层,缺失泥盆、石炭地层。

沿河地表岩石均为沉积岩,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为主,其次是砂岩页岩泥岩等碎屑岩类。总面积中,碳酸盐岩区占34.5%,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占38.1%,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区占23.6%,碎屑岩区占3.8%。

地形地貌

沿河自治县地处贵州高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丘陵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为一南宽北窄的狭长地带。地貌轮廓的展现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全县地貌呈“轴部成山,翼部成谷”。最高峰位于县西北角塘坝乡鱼溪困龙山驾鹰岩,海拔1462米;最低点位于县北部洪渡镇王坨村乌江出境处,海拔225米。全县共有山峰有8815座,平均每平方千米3.6座,其中海拔1000~1500米的低中山有2291座,占26%;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有6059座,占68.7%。北部主要山脉有的牯牛盖、七老岩门、母猪坨;西北部有困龙山、南庄界、雪花盖;中部有牛项堡、旋风顶、三层岩,大盖、猴子顶等;东南部有朱家岩、大木转、老林盖、高帽顶,大池山等。此外,境内岩溶地貌显著,县内峰丛、峰林、丘峰、溶丘、残丘、石山、坡立谷、溶沟、石芽等岩溶个体星罗棋布。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沿河自治县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河流水系以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为分水岭,河流走向顺应构造,县南部支流多呈格子状注入乌江,北部支流多呈树枝状注入乌江。河道总长558.6千米,河网密度22.6千米/平方千米。主要河道为乌江。除乌江外,长10千米以上,集雨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小河有24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7.7亿立方米。

乌江由东北斜贯县城中南部,再折北沿渝黔边界流入重庆涪陵,汇入长江,有弯多、流急、滩险、落差大、径流丰富等特点,流经沿河境内13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126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355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21800立方米/秒(1830年),最小枯水流量112立方米/秒(1979年)。主要支流有坝坨河、洪渡河白泥河、马蹄河、暗溪河、小鱼溪河等。

地下水

沿河自治县地下水为天然降水量渗入地下汇集而成,经地下通道出露地表形成地表水,其总量包括在地表径流量(地表水)中。地下水地区分布与降水量一致,北部多于南部。地下水有碎屑岩地带出露的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特点为是水位高、变幅大。此外,碳酸盐岩地带的岩溶水,水位低,水量大,变幅小,涌水量一般在5升每秒以上。

水利

截至2022年6月,沿河自治县共有官舟水库峡门口水库、百合水库、洞口桥水库、包家园水库、白溪水库等中型、小Ⅰ型、小Ⅱ型水库共计41个。水电站主要有沙坨水电站、白果树水电站、墨子湾水电站、蛟坝水电站等。

甘溪水库工程位于沿河自治县甘溪乡,坝址位于石梁河中游河段。甘溪水库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的中型水源点工程,年供水总量可达1221万立方米,其中灌溉供水量669万立方米。可为甘溪、夹石、谯家、淇滩镇四个乡镇30个村4.4万人的人畜饮水、2.2万亩农田灌溉及淇滩循环工业园区提供用水保障,为灌区工农业增产和饮水安全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乌江沙沱水电站是乌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第9级,电站坝址位于乌江中、下游,下距沿河自治县城7千米。坝址两岸占地多数属沿河淇滩镇。水库正常蓄水位365米时,库容7.7亿立方米,相应水库面积29.96平方千米。电站装机容量11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5.52亿千瓦时。工程是以发电为主,其次为航运,兼顾防洪等综合水利工程。

土壤

沿河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有黄壤、山地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6个土类,17个亚类,38个土属,80个土种。其中,山地黄棕壤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0.08%,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龙头岩、困龙山等地。黄壤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72.23%,呈带状或与其他土壤呈复区分布于全县各地,是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是主要的旱地耕作土。石灰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27.03%,在县西北部、南部和乌江沿岸分布成片,其余地区为零星或与硅质黄壤、黄壤性土呈复区分布。紫色土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0.42%,为非地带性隐域性岩性土,在沙子至谯家,土地坳镇至思渠一带分布成片,其余地区为零星分布。水稻土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9.12%,成片分布于县内各地的谷坝、沟槽、洼地和缓坡地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沿河自治县有耕地61428.42公顷。其中,水田12170.41公顷,旱地49258.01公顷。有石漠化耕地共17510.27公顷;草地1701.61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0.35公顷,人工牧草地55.88公顷,其他草地1645.38公顷;湿地20.7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97.7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303.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09.86公顷。

森林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沿河自治县有林地151851.78公顷。其中,林地87065.31公顷,竹林地652.17公顷,灌木林地61331.00公顷,其他林地2803.3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25%,其中园林经济林木主要有果树、、茶树等。山林经济林木主要有、漆、等。

沿河自治县是中国古茶树之乡,有1000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有300多株,100年以上树龄有40000余株。主要分布在塘坝、新景、后坪等7个乡镇28个村。其中,塘坝千年古茶树群位于塘坝镇、榨子等村,集中连片面积约2.5亩,分散古茶树约2万株,最大茶树直径0.87米,周长2.73米,树高6.4米。

矿产资源

沿河自治县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煤、萤石重晶石、铅锌、汞、铁、硫铁、铜等20多种。截至2016年,境域内煤矿储量约3500万吨,含硫量3-5%,主要分布在谯家、土地坳镇、泉坝、中寨等乡镇;萤石矿主要分布的板场、塘坝、客田、后坪等乡镇,初步探明储量为150万吨,纯度在40%左右;重晶石矿主要分布在泉坝、官舟、后坪等乡镇,含量约200万吨,纯度为90%,白度在85左右;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官舟、思渠、黑水等乡镇,储量65万吨;地热主要分布在乌江沿岸的夹石、淇滩镇、和平、黄土等乡镇,平均日流量为400立方米/天,水温40-50℃。

水资源

沿河自治县地表水较丰富,年径流量由北向南递增,南部大于北部,年均降水总量28.2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600—8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产水模数)为年7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乌江及其支流后溪河、马蹄河、坝坨河等过境客水共371亿立方米可重复利用,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沿河自治县地下水储量与地表径流一致,南部高于北部。地下水动储量为3.734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地表径流量)21.06%。丰水年(20%保证率)地下水储量为4.501亿立方米,平水年(50%保证率)地下水储量为3.622亿立方米,枯水年(75%保证率)地下水储量2.95亿立方米,特枯年(95%保证率)地下水储量2.203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沿河自治县内粮食作物有禾谷类作物、豆菽类作物、薯类作物等353个品种。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烟草作物、麻类作物、中药材等83个品种。蔬菜作物有50多个品种,其中根、茎、叶、花、果菜兼有,四季种植,以春菜和秋菜为大宗。县内饲养的动物以哺乳纲的猪科洞角科马科兔科为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山羊等,大宗以马、鸡、鸭、鹅为主。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沿河自治县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哺乳动物类等脊椎动物有85属309种。其中,鱼类有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鳗鲡目等5目15科61属82种,以鲤科居多,有50种。两栖类动物有蝾螈形目、蛙形目2目6科7属14种。爬行类动物有龟鳖目、蜥蜴目、蛇目3目7科14属22种。鸟类自有鸊鷉目、鹈形目鹳形目等16目40科150种。哺乳类动物有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等8目18科41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黑叶猴、豹、白冠长尾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等25种。

植物

沿河自治县内森林植物、灌丛植物、草丛植物等野生植物中,维管植物有131科362属59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6属22种,被子植物门104科313属51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纲96科273属464种,单子植物8科40属54种。县内有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银杏、南方红豆杉、中华蚊母树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苏铁蕨黄杉、香樟等111种。

生态功能区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共有自然保护区1处,自然保护区面积20515公顷。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总面积3111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中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此外,麻阳河保护区两条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内分布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科417属1165种,蕨类42科89属217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硬叶兜兰麻栗坡兜兰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苏铁蕨、黄杉等60余种。分布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有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叶猴、豹、林麝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豺、斑羚属鬟羚小灵猫等28种。2004年,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自然灾害

沿河自治县境域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雪凌、冰雹、风暴等。其中,旱灾主要是6月至8月的夏旱。洪涝多是5月至6月出现的暴雨天气,在低洼地带形成。冰雹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替剧烈的3月至5月,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2019年6月22日,沿河自治县普降大到暴雨,共出现大暴雨24站,暴雨19站。暴雨造成4人失联,2人遇难,农作物受灾751公顷,成灾647公顷,绝收95.5公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493万元。

沿河自治县内碳酸盐岩碎屑岩分布面积大,多大雨、暴雨,常发生滑坡、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其中,在岩石松软的碎屑岩分布地带,常因暴雨诱发滑坡、泥石流;在碳酸盐岩分布地带的河谷、溪谷和断崖垂直地段,随着裂隙的扩大,岩块与整体分离,常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以滑坡为最多。2023年6月,沿河自治县祐溪街道陡滩村溜山坡公路斜坡区域发生方量约2000立方米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下辖4个街道、17个镇、2个乡,县政府驻团结街道人民政府办公大楼5楼。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有户籍人口69.19万人,常住人口42.62万人。2022年人口出生率为9.2‰,人口死亡率为4.9‰,自然增长率4.3‰。截至2020年11月,沿河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71066人,占 39.7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8827人,占60.21%。男性人口为218811人,占50.90%;女性人口为211082人,占49.1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66。0-14岁人口为118813人,占27.64%;15-59岁人口为236476人,占55.01%;60岁及以上人口为74604人,占17.35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032人,占13.96 %。

民族

沿河是中原地区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有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15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有335781人,占74.6%,汉族114327人,占25.4%。境域内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县中部、北部地区,汉族主要聚居在县中部、南部地区,苗族主要居住在和平、官舟、客田镇淇滩镇等地区的村寨之中,其他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和平街道。

语言

沿河自治县汉语方言属西南官话西蜀片岷赤小片,西蜀片位于川黔渝滇四省市交界地区,由于山川阻隔,较多的保留了早期西南官话的一些语言特点,如保留入声调,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把“公鸡”“母鸡”称为“鸡公”“鸡婆”等。岷赤小片的特点是古入声今读入声。此外,沿河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别及内部差异较小,凡普通话中的语法特点在沿河话中都有反映,例如双音节动词重迭主要是“AABB”式,表示动作和行为的频繁,像“打打扮扮”“去去来来”“进进出出”等。沿河方言的声母共有21个,基本韵母30个,主要发音特点位双唇音p、m能跟开口呼、齐齿呼i、合口呼u相拼,m与齐齿呼ia只能拼合成一个阴平音。

宗教信仰

沿河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天缘寺、钟岭山庙等。

沿河自治县境域内佛教于唐朝传入,明代通过“常快寺”开展佛教活动。清代中期,把佛教菩萨和其他神像放在一起便于人们供奉香火。民国时期,由于佛教浩繁深奥,僧尼中,很少能通晓经典,其传播形式转为父子、母子口碑相授,逐渐传播至今。佛教诵的经书主要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皇经》《大部经》等,主要教义是劝人为善、谦和忍让等。

沿河自治县境域内在民国时期有出家道士20余人居于朝阳观、碧霞宫等处。沿河道教是传统宗教,已逐步转化为民俗。平时经常应请从事送葬、消灾、贺生等斋醮科仪活动。其经书、教义与佛教大同小异。

天主教于民国末年传入沿河。境域内天主教徒主要于农闲时在一些主要教徒家里讲解《圣经》等天主教经书,每年圣诞节相邻近的教友举行“圣餐”,记背“天主十戒”。2000年,天主教民主管理小组成立,并加入了铜仁地区天主教爱国会。

经济

综述

沿河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渝黔两地经济互通的“衔接纽带”和桥头堡,现已形成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渔业、生态特色林业等农业主导产业,以“清洁能源”为首位,建材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优势的工业产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此外,沿河自治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11月23日,沿河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2年,沿河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45亿元,同比增长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9%(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006元。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2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1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38元,人均消费支出16098元。

第一产业

沿河自治县是农业大县,处在向农业现代化转型阶段,将农田生态功能的提升置于农业强县工作的优先位置。沿河形成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渔业、生态特色林业等4大主导产业,全县茶园总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生猪存栏30.15万头、肉牛存栏15.23万头、山羊存栏23.71万头,种植蔬菜29.5万亩,稳定食用菌8000亩以上、中药材6.3万亩以上。

截至2022年4月,沿河依托沙子空心李、新景柑橘等产业,使精品水果规模达16万亩;打造武陵山片区生猪、肉牛、白山羊产业商品基地;依托“贵水黔鱼”生态品牌,施行库塘生态养鱼、稻田养鱼,保障10年禁渔期鱼产品供给;利用存量林业资源发展林菌、林蜂、林禽、林药产业。沿河自治县食用菌是产业示范项目,占地面积12亩,日产食用菌2000公斤,还有银耳、绣球菌杏鲍菇等,年总产量1200吨,产值1003.2万元。此外,沿河还有大金竹贡米、土家小椒妹、千年古茶、白叶一号、白山羊等农特产品品牌。截至2020年1月,沿河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12家,包括省级11家,市级37家。其中,金竹万华粮油有限公司是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保护企业,也是放心粮油定点配送企业,是集粮食基地建设、原料收购储存、大米加工等为一体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22年,全县存栏沿河白山羊20.85万只,出栏21.96万只,培育白山羊养殖经营主体180多户,白山羊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2022年,沿河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3.73亿元,同比增长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9.18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为46.9亿元;林业总产值为3.6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为13.47亿元;渔业总产值为1.63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为3.54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18533亩;粮食总产量为142824吨。蔬菜种植面积为229309亩,蔬菜产量为326075吨。家禽存栏974403羽。

第二产业

沿河自治县形成以“清洁能源”为首位,建材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等为优势的工业产业布局。其中,清洁能源主要有飞谯官风力发电、晶澳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建材产业主要有洪渡方解石加工项目,境内注册的贵州天弘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省各级政府招商的重点单位,在中国贵州、重庆市两地持有重晶石萤石矿山21个;农特产品加工业已形成以沙子空心李为主的果蔬加工,以“白叶一号”“沿河古茶”为主的茶叶加工,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加工的产业格局。

2022年,沿河自治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同比下降11.5%。工业主要产品中重晶石产量19.78万吨;混凝土16.99万方;水泥71.64万吨;精制茶266.65吨;服装200.38万件。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个。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51亿元。

第三产业

沿河自治县除社会消费品、金融等传统服务业外,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产业。2022年,沿河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82.91亿元,同比增长1.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9.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8.95亿元。

现代物流服务产业方面,沿河主要发展综合港口物流、货运仓储、集成集装等。逐步建设沙子、祐溪、官舟、中寨、塘坝等乡镇农产品冷藏冷冻、仓储设施及冷链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主要有沿河中黔城乡快捷物流运输有限公司、沿河皓然物流有限公司等。2022年,沿河自治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

旅游业方面,沿河开展非遗、红色、露营、黑叶猴古树茶等特色主题营销,面向重庆市广东省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围绕景区运营、产品开发、星级酒店、精品民宿、智慧旅游等领域编制旅游项目。通过街道十二盘森林公园、南庄乡村旅游景区、白塔等旅游地,逐步提升“山歌沿河”旅游品牌的知名度。2022年,沿河旅游总人数32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34亿元。

经济功能区

沿河自治县有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贵州沿河经济开发区位于沿河自治县和平镇、淇滩镇境内,前身为沿河自治县工业园区,2012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886公顷,已建成核心区和淇滩循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57家。形成了以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大健康医药、服装、电子产品、物流等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由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黔湘木业有限公司、豪中豪木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建材加工产业集群;由乌江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为支撑的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链。2018年1月至11月,贵州沿河经济开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4.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5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拥有普通小学170所,在校生46345人;初中学校26所,在校生26843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414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299人。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9270人,专任教师7847人。公办在园幼儿10751人,共有55个教学点设有附设学前班,在园幼儿3670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1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6%。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方面,沿河迁建县第四完小,扩建该县实验小学和县第六完小、县第四中学,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小学部),在和平街道枫香村建县第十二完小,消除了县城区大校额大班额现象。

沿河民族中学位于祐溪街道滨江大道坝坨村,建于1941年,占地面积178亩。学校建有行政综合楼、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等,寝室、教室和功能室空调全覆盖。有教师331人,在校学生3744人,开设32个社团和33门校本课程。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均在97%以上、学生体育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8%以上。学校以“民族、科技、艺术”为办学特色,2008年10月申创为地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2年5月晋升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74家,包括沿河县直属医疗卫生单位3家(沿河县人民医院、沿河县妇幼保健院、沿河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19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民营医疗机构18家。共有床位3102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21张。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325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3人;有注册护士1546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3.6人;有全科医生95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2人。沿河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已经形成。至2017年,全县住院分娩率达9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4/10万、10.0‰和13‰以内。

医院位于沿河和平街道枫香村,建于1938年,是沿河唯一一家体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急救为一体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120急救中心。医院规划面积120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52人,临床专业学科 25 个。医院已与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外多家医院建立了医疗协作和帮扶关系。医院配备有西门子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数字胃肠机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ICU病房、层流洁净手术室等设施。

科技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有效专利206件。2022年授权专利39件,科学技术支出0.89亿元。沿河自治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机制,在乡镇(街道)、企业(合作社)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截至2023年9月,科技特派员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14项。共有市管专家4名,县管专家28名,市县两级优才卡获得者24人。沿河联合大连民族大学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组建沙子空心李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并成立铜仁市沙子空心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沿河引进的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办产学研示范基地,对濒临灭绝的铁皮石斛、白及等中药材进行人工繁殖与仿野生栽培,并获得成功。

文化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5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沿河自治县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曾先后举办八届乌江文化旅游节、七届沙子南庄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编印了《乌江文化旅游》《土家族医药》等系列丛书,录制土家山歌《大雨落来细雨飘》《这山没得那山高》等专辑。还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贵州卫视等媒体的合作,有包括《土家族山歌之乡沿河》《黑叶猴大山一家的故事》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沿河曾连续获“中国民间文化(土家山歌)艺术之乡”称号。

陈列馆位于沿河平安街,建于2008年,是收藏民族文化物品和宣传、展示、推介沿河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平台。馆占地面积1880平方米。陈列馆分为乌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房屋起居及树皮堆画和传承元素三个部分。有土家人生产生活用的口、杵磨、背桶,以及表现乌江山峡百里画廊的树皮堆画和线条流畅、千年不腐的发绣等大小物件200多种。

体育

沿河自治县以片区为单元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建了太极拳、乒乓球、篮球等民间体育队伍。截至2016年8月,沿河配送篮球架400余副,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工程9个、村级农民体育工程13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5个。每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均在100次左右,参与活动人数达4万余人。拥有社会投资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业余培训场所10多家。连续举办“生态沿河·全民健身”万米长跑活动,以及“沿河杯”篮球赛、校园足球赛、传统龙舟赛等常规体育赛事,新申办贵州省第一届“乌江杯”足球邀请赛等品牌体育赛事。2023年8月,铜仁市第四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篮球赛中,沿河代表队获男子组冠军。

体育场位于沿河黄金山,配备足球场和其他田径运动场、看台及其他辅助功能房间等,占地面积4947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733.71名方米、总坐席数18840席。体育馆可满足各类商贸展销、商业演出、健身培训、群众性集会等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

环境保护

截至2023年4月,沿河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达63.25%,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6%,县城污水处理率97.1%,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100%,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2016年6月9日,沿河自治县在贵州省率先设立县级“生态日”。还制定《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同时,将乌江流域纳入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此外,沿河开展节约型机关、家庭、学校等创建活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逐步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1621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116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90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61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61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85755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11人。全县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3031户,共计52536人。拥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个,其中,养老机构7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个。社会服务床位643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458张,儿童服务床位185张。

交通

综述

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沿河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其中,沿榕高速、沿印松高速、G211等重要线路穿境而过。乌江航道建成东风、洪渡2座500吨级码头。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公路通车里程5427.6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条84千米、国道2条133.06千米、省道5条300.76千米、县道28条689.691千米、乡道73条998.448千米、村道1495.698千米、通组公路1756千米。沿河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境域内S52(沿榕高速)、S12(沿印松高速)、G326、G211等重要公路穿境而过。其中,G211沿河黑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公路段,将沿河至印江缩短至1小时。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建成,使包头-茂名高速公路(渝湘段)和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思遵段)得顺利连通,其过境沿河后与重庆市酉阳的高速公路相接。从沿河县城到重庆,实现酉沿高速进入湘渝高速,全程只需4.5小时。此外,截至2023年,沿河有沿河乌江大桥、沿河乌江二桥、沿河乌江三桥等8座乌江大桥。

沿河乌江大桥位于沿河自治县城南部,横跨乌江,东连镜山路,西连西环路。大桥全长316.2米,桥面净宽7米、高36.8米,主孔4孔、净跨66米,边孔2孔、净跨5米,属多孔箱肋单波双曲拱桥,为贵州省同类桥型的首座大桥。

航运

沿河境内乌江航道滩多弯急,对水上航运的发展有所制约。水路运输因受乌江梯级电站的影响,形成闸坝碍航,上至思南县,下至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在乌江沿岸有8个乡镇,其中和平、黑獭、思渠、洪渡等地有设置码头,建有7座综合码头,以及1座旅游码头,其中东风、洪渡2座为500吨级码头。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有内河航道里程176.6千米,航道等级为四级。2021年末,沿河累计投入客货运船舶70艘、其中500吨以上2艘,年度客运量7.6万人次。截至2016年1月,辖区内共有各类船舶512艘。其中营业性运输船舶94艘,总吨位5658吨。货运船舶31艘、合计吨位3986吨。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沿河自治县有一类客运企业2家、三类客运企业1家、四类客运企业3家、一级客运站场1家、四级客运站场1家,公交出租企业7家(公交企业4家、出租企业3家)。其中,沿河客运公司建设站为一级客运站场,面积10467平方米,站房面积1346平方米,旅客候车厅500平方米,广场面积5000平方米。此外,沿河有道路营运客车236辆,出租车163辆,公交车49辆。客运班线共53条,其中省际客运班线12条、市际客运班线4条、县际客运班线10条、县内27条。开通的公交站点主要有南站、崔家村、民族文化广场、沙坨大桥、官舟车站等。

文化

概述

沿河是土家族聚居区,是革命老区,也是乌江流经境内最长的一个县份,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喝油茶汤、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等,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土家族民歌为国家级非遗,另有土家族打镏子、莲花十八响等贵州省省级非遗。沿河是革命老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谯家镇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天宫井红三军司令部和军部管理科旧址等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沿河自治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家文化,在境内形成众多传统村落,包括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洋溪村,以及存有清代民居数十栋的三阳村。

饮食

沿河人食物多为自产。食粮以稻米、玉米作主粮,麦、薯、荞、粱、胡豌豆为杂粮;蔬菜多青菜、白菜、萝卜;食肉以猪、牛、羊肉为主。喜吃鼎罐饭、糯米糍粑、大锅豆腐等。喜喝玉米棒烧,以碗作杯。沿河土家人有“吃新”的习惯。麦子黄要吃新麦粑,黄豆黄要吃新豆腐等,每“吃新”要先祭祖宗。沿河自治县地方特色饮食主要有灰豆腐、“斑鸠窝”、土家水挂面、九斗碗等。

灰豆腐是沿河北部的后坪、塘坝、客田、新景一带,一种古老的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相传,一个大户人家新媳妇切豆腐时,将其掉进火盆。后发现灰里的豆腐球,味道鲜美,从而形成了“灰豆腐”。灰豆腐的制作工艺前半部分和普通豆腐相同,后将小豆腐块倒入热灰锅,约半小时后,豆腐块受热膨胀,起锅,成品外皮酥脆醇香。

“斑鸠窝”又叫“神仙豆腐”,是沿河土家人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当地独有的“神仙树”之叶制作而成,其嫩叶富含果胶和氨基酸,果胶含量高是其能制作“豆腐”的主要因素。成品“斑鸠窝”豆腐,颜色翠绿,口感嫩滑、酸辣。可配上糍粑辣椒、大蒜、食盐等同食。

土家水挂面是土家人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特美食。以前水挂面是当菜吃,用来下饭,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水挂面主料为大米和玉米面,没有繁杂的加工工艺,成品可随食客喜爱加脆哨、香菇、盐菜等浇头。还可加入土家人自家腌制的黄酱和辣椒,味道会得到全部释放。

九大碗是沿河土家族地区基本菜式,一般为每桌最少九碗菜,称为“九大碗”。“九大碗”在土家族已经流传几百年了,以前沿河土家族地区的餐桌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九碗菜。九大碗主要包括头碗粉根根儿、二碗罗卜土中生、三碗豆腐三尖角、四碗木耳树上生等。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12月,沿河自治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乌江洪峰标记石刻等23处,铜仁市市级有席正铭烈士纪念碑、三孔桥等11处,县级15处。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自治县南谯家镇白石溪土地湾,占地2100平方米。旧址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举人田太俞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旧址有正房7间,正房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屋顶盖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正中垒一大“喜”字,两侧立塑飞鸽。正房上方挂着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额“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写。2006年5月25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江洪峰标记石刻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岸观音岩石壁上,清宣统元年(1909)五月,乌江河水淹没县境两岸田地,洪峰高达37.94米,历史罕见。大水之后周恩寿、汪世仁、肖世珍在观音岩洪峰所及之处题壁作记,文曰:“宣统元年己酉岁五月十八日大水涨至此,五月十八日汪世仁笔,六十老人肖世珍、八十岁老人周恩寿见。”沿河乌江洪峰标记成为1909年7月长江大水为灾的历史见证。1985年11月2日,乌江洪峰标记石刻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11月,沿河自治县有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遗主要有藤编技艺、土家族唢呐长号制作技艺、思州古茶制作技艺、土家族“香包”“噘角”气炙法、树皮堆画、堂戏等。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傩面具作为“傩堂戏”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工制作工序繁多,共涉及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成品6个流程、20多道工序。傩面具有傩公傩母、开山、歪嘴、仙锋小姐、报福等样式。2019年,沿河傩面具雕刻工艺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长号在沿河已有上千年历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和乐种。沿河土家族的唢呐长号制作技艺分为唢呐和长号两种乐器。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俗称小喇叭。长号由堵气盘、长号杆、扩音盘组成,通体用铜片制作,由上、中、下三节铜管组成。唢呐长号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2019年,沿河唢呐长号制作技艺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俗

沿河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习俗,比汉族提前一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打扫房屋。腊月二十八杀年猪,洗涤器具。除夕备办酒肴祭祀祖宗,全家吃年夜饭。守岁时烧大树疙,男人通宵坐在火堂边。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放鞭炮、吃汤粑、拜年等。正月十四打扫房屋,焰毛虫、爆疙蚤。晚餐备办酒肴祭祀祖宗,插香烛称为向阳灯。正月十五早餐吃糯米包子,晚餐祭祀祖宗。闹完灯后送灯。此外还有牛王节、六月六、端午节中元节等重大节日。

沿河土家族的服饰独特,男女老幼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中年妇女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子,上衣为lace衣,裤也是花边裤。裤膝盖部绣有圆形的“双凤朝阳”图案。喜欢穿绣花边鞋,围青布绣花围腰,花纹图案全为手工刺绣,色彩鲜明。土家闺女用红头绳扎长辫子,戴圆圈式大耳环。妇女梳盘龙髻,戴银质花枝和牙签,手指上戴银戒指,手腕上戴银手镯。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习惯包青帕或白帕子。

沿河土家族的婚俗习惯包括提亲、定婚、恒亲、请庚、送年月等环节。男方每年春节都要到女家拜年,女方将头发挽起巴巴髻表示即将结婚。婚前男家要给女家牵礼猪,娶亲前一日男家派迎亲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新娘出亲要举行辞堂礼,由其哥背上轿,女家送亲客封轿门。迎亲队伍抬着新娘回至男家,进行交杯酒仪式。接着男家迎接宴请女家送亲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敬拜岳父岳母并接受打发的钱和物。新郎新娘回门后当天必须赶回男家。

沿河土家族的丧葬仪式非常讲究。老人病危时,小辈要守护在床前等待送终。老人死后,家人会为其抹身、穿好衣服,并盖上草纸。出殡前一天,亲朋好友前来吊孝,丧家要杀猪宰羊祭奠亡灵。出殡当天,巫师主持葬礼,鸣放鞭炮起灵,孝子们抬着牌位走在前,丧夫抬灵柩在后面,亲朋随行送葬。一路上敲锣打鼓,吹唢呐,放鞭炮和黄烟。若葬期犯重丧,还要用稻草做个假人埋在离墓地120步远的交叉路口。

艺术

音乐

土家族民歌广泛分布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乡镇和乡村,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些歌曲包括情歌、劳动歌、叙事歌、礼仪歌等。唱词一般为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的上下句结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歌唱中运用滑音、倚音、颤音、喊声和假声等手法,配以拖腔和衬词,并结合方言。音域跨度多在八度与十二度之间,最高可达海D。土家族民歌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2014年11月11日,土家族民歌(沿河县)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镏子》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吹打艺术,起源于唐朝武德年间。它由一面半边鼓、一面大锣、一面马锣、一面钩锣、一付、两支铜号和两支唢呐组成,曲牌种类约120多种。乐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调式交替。《打镏子》多服务于婚丧嫁娶、丰收喜庆、节日等民间活动,人们可随兴吹打,伴以土家歌谣、民间舞蹈、民歌山歌结合起来,对吹、对打、对唱,互相鼓劲传情。2007年5月,沿河土家族打镏子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

莲花十八响,又称“肉莲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和平、中界、黑水等乡镇土家族村寨流传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由沙子背子坨村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莲花十八响分为“大板”和“小板”两种形式,表演者赤膊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响亮的声音。舞蹈动作激烈威猛,集体舞气势雄壮,吼声震天。莲花十八响不仅对研究土家族地区的山地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与传承有重要意义,还具有显著的健身与保健功效。2006年,沿河莲花十八响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族舞蹈,流传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它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形式。大摆手主要表演军事战争场面,包括冲锋陷阵、缴获敌人军械和比武竞技等动作。小摆手则以农耕生活为主题,有撒种、纺棉花、砍火渣和种玉蜀黍等动作。摆手舞的伴奏器乐仅一锣一鼓,基本鼓点有秒摆鼓点、双摆鼓点和撒种鼓点等。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2007年5月,沿河土家族摆手舞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剧

沿河土家族的“傩戏”是一种宗教祭祀戏剧,融合了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形式,大约在明嘉靖年间传入沿河。它起源于土家族的祭祀祈愿、祈福求财、辟邪渡关、延年增寿、占卜问卦等活动,并佩戴专有面具和服饰进行表演。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沿河傩戏具有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傩堂戏具有娱人、娱神的宗教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神”的形象逐渐淡薄,“神”已人化,现实气息越来越浓,其表演形式还加入歌舞的艺术元素。2019年,沿河傩戏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沿河自治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家文化,在境内形成众多传统村落。截至2023年11月,沿河共有12个中国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零散,但均有完整的传承。

洋溪村位于沿河自治县板场镇中部偏西。全村面积6.8平方千米,辖10个村民组。村落以溶蚀地貌为主,四面环山,村庄山脚边有一条沟渠,呈“十”字形网状连贯农田。民居多分布于靠山体起坡处,为“一”字形和“7”字形布局,房屋建筑多为红板壁、白窗门、黑柱头的青瓦木质民房。村落巷道呈丁字形,石头围成独立的小院。洋溪村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以土家族宋氏家族为主的血缘聚居部落村寨。村寨民俗文化丰富,保留有“土家山歌”“摆手舞”“傩戏”“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态。2014年,洋溪村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三阳村原名“山羊村”,位于沿河夹石镇东南部,全村辖12个村民组,面积约7.8平方千米,主要经济作物有食用菌、辣椒、油菜等。三阳村毛坝、后坝古寨始建于明代,整个村落倚山而建,石墙土壁呈阶梯状。三阳古村落的建筑几乎全是由木石、青砖构筑,现有土家族干栏式“一字形长三间”“一字形长五间”“7字形和撮箕口”传统民居建筑,建筑规模约16800平方米,存有清代民居数十栋,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民居的门、窗上雕有花、鸟、虫、鱼等造型。村境内的古塔、古桥、花灯戏,蕴藏着历代先祖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印记。2016年,三阳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方特产

沿河自治县地方特产主要有沿河板栗、珍珠花生、沙子空心李、金竹贡米、沿河白山羊等。

沙子空心李为沿河在沙子镇特产,从1858年起在沙子镇沙坝村一带开始栽种。沙子空心李呈圆形,果实表面具有一层特有的银灰色腊质保护层;离核,果肉黄白色,硬度适中、脆嫩、汁多爽口、清香浓甜。果实有皮薄肉脆、酸甜适度的特点,且具有开脾健胃、滋润肌肤的保健效果,主要用于鲜食。2006年,沿河“沙子空心李”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沿河自治县位于乌江中下游,适宜养殖山羊,是“贵州白山羊”中心产区。沿河白山羊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产肉性能良好,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遗传性能稳定,适宜山区、丘陵、河谷地带放牧饲养,并以其肉质鲜嫩,板皮柔韧良好著称,每100g肉品中含氨基酸总量(17种氨基酸)20.14克,另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全县人民的主要肉食品之一。2017年9月,沿河白山羊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同年11月沿河获“中国白山羊之乡”称号。

“金竹贡米”是沿河塘坝镇金竹村一带的特产,据沿河县志记载,在明清时金竹村种植的水稻曾作为贡品上贡给皇帝及朝廷大臣,故称“金竹贡米”,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金竹村因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所产稻米蛋白质含量较高,香味浓郁。2020年,“金竹贡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风景名胜

综述

沿河自治县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以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和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景点。贵州省首批10条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沿河自治县(黎芝峡景区、南庄村)为“自驾故园行”线路中的站点之一。截至2023年4月,沿河自治县有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重要景点

乌江黎芝峡旅游景区

乌江黎芝峡景区位于沿河思渠镇冯家庄村,地处乌江黎芝峡段,是沿河到麻阳河景区陆路的必经之路,景区总面积37.1平方千米。景区主要有霸王谷景观群、惊魂绝壁危崖、寿龟苑、醉在春花秋实、土家文化等旅游景观景点。特别是站在黎芝峡(侯渡坪)景区观景台,观望乌江,可鸟瞰乌江黎芝峡全景。景区附近还配以度假型酒店、客栈、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此外,景区所属该镇的思渠古镇已被列入沿河旅游发展重点乡镇,思渠镇保留有“八仙过海”锁钠表演、土家摆手舞、傩戏表演、狮子灯等古老的民间风俗。2017年,沿河乌江黎芝峡旅游景区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庄旅游景区

南庄景区地处沿河自治县东大门8千米处的沙子镇南庄村,南庄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土家族文化历史渊源悠久,打造出“天赐仙李、悠然南庄”等旅游名片。南庄景区主要有空心李园区、观光苗圃花卉基地、露天游泳池、文化长廊等景点。其中在空心李园区为核心景区,设有游客接待中心、观光平台、休闲步道、索桥溜索等基础设施。此外,村民还自筹资金修建了1个度假村、5个休闲山庄和20家农家乐,生态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已初具雏形。2021年11月,沿河南庄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对外交流

沿河土家族是江苏省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2017年3月,张家港市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正式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两地在人才交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帮扶合作。直至沿河退出贫困县序列,张家港市累计投入市级财政以上江苏对口帮扶资金3.7亿元,补住房饮水短板,强教育医疗弱项,实施各类项目314个,实施“长江水·乌江情——党建引领促脱贫”工程,提升了沿河自我发展和民生事业发展水平。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