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叉尾海燕 :脊索动物门鸟纲鹱形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5 15:10

白腰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leucorhoa):形目海燕科属下的小型海鸟,体重约40克,体长19-25厘米,翼展45-48厘米。上海体育大学黑色,下体褐色;腰白色,成“V”字型,在底部被细的黑色中线分割为两部分;叉状尾。翅上有一宽阔的淡色带斑,在黑色的翅上面极为醒目,很远即可看见。飞行时两翅扇动快,扇动幅度大,翼角向前突出,内缘向后凹,整个翅型呈M型;飞行不仅快速敏捷,而且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并沿水面飞行,不时伸出脚拍击水面。虹膜黑褐色,嘴和脚黑色。

喜成群,善飞翔,多数时间都成群的在海面上空飞翔和在空中活动,仅休息、睡觉和觅食才在海面。食物主要为虾、其他小型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和生活于水表层的浮游动物,也吃从船上丢弃的鱼、鱼内脏等废弃物品。分布于北太平洋大西洋,大西洋自北而南抵巴西及非洲南端。

形态特征

白腰叉尾海燕是一种小型海鸟。翅长而尖。初级飞羽1枚,其中第二枚最长,次级飞羽12枚。叉状尾,尾羽12枚。脚较弱,跗较圆,趾较长,后趾存在,但较小,而且着生位置较高,和其他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嘴较细弱而稍长,基部较圆,尖端侧扁,上下嘴尖端向下弯曲成钩状。

羽毛厚密而软。上体黑褐色,微缀以灰色。下体淡黑褐色。额、颊、喉较淡,微缀有淡灰色。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褐色,内淡灰色。大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小覆羽黑褐色,从而在翅上形成一个明显的淡色翼带。尾羽黑色,短的尾上覆羽褐色,具白色尖端;长的尾上覆羽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两侧较淡,为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脚黑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有较宽的白色羽缘。

大小量度:体重41克;体长190-250毫米;翅长155-160毫米;嘴峰15-17毫米;尾75毫米;跗蹠25毫米。

近种区别:相似种黑叉尾海燕体型较小,腰不为白色,额及翅下覆羽苍白色,区别较为明显。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海洋,罕飞抵陆地上,繁殖期间栖息于沿海海岸及其附近海面、岛屿上高地的岩石间或草根堆中,是典型的远洋海鸟,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生活。夏季活动在寒带海洋上,冬季活动在亚热带海洋上。

生活习性

通常在5月初至5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从北方繁殖地向南部海域迁徙。

喜成群,善飞翔,多数时间都成群的在海面上空飞翔和在空中活动,仅休息、睡觉和觅食才在海面。繁殖期仅晚上活动,雏鸟孵出来后和其他时候白天和晚上都活动。在陆地上行走快捷,起飞亦很容易,即使在平坦的地面和海上,起飞都毫无困难。常沿海面低空飞行,两翅鼓动快而有力,飞行时常不断地变换方向,并不时伸出脚拍水,亦能突然从空中下到水面抓取食物。

食物主要包括小鱼、鱿鱼、浮游甲壳亚门和内脏,有时也跟随海洋哺乳动物以残羹剩饭或粪便为食。主要为虾、其他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门和生活于水表层的浮游动物,也吃从船上丢弃的鱼、鱼内脏等废弃物品。觅食方式主要是一边在水面低空滑翔,一边头朝下地注视着水面,当发现有可利用的食物时,则突然降到水面抓取,既能将头斜伸入水中啄取,也能用脚抓取,特别是当发现有大堆食物时多是用脚抓取,也能一边游泳一边觅食。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巴哈马群岛巴巴多斯、百慕大群岛、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岛、巴西、加拿大佛得角、中国、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岛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法罗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法属波利尼西亚格陵兰岛瓜德罗普、关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日本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纳米比亚荷兰北马里亚那群岛挪威巴勒斯坦葡萄牙波多黎各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塞舌尔、荷兰圣马丁、南非西班牙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国美国、美国小离岛委内瑞拉和维尔京群岛。

旅鸟:阿尔及利亚南极洲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埃及爱沙尼亚芬兰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海峡意大利牙买加肯尼亚拉脱维亚黎巴嫩卢森堡马尔代夫马耳他新西兰波兰、塞拉利昂、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拉圭

来源不确定:安圭拉岛、伯利兹、贝宁喀麦隆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科隆群岛法国南部地区、加蓬格林纳达、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联邦、瑙鲁、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巴拿马共和国、秘鲁、法国圣马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哥、图瓦卢和西撒哈拉沙漠

繁殖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阿拉斯加州南部,沿太平洋北美海岸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州,沿北美大西洋海岸从巴芬岛到美国缅因州格陵兰岛冰岛和费罗群岛。非繁殖季节和游荡期间出现在繁殖地南部,远至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小笠原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费尔南多德诺罗尼亚、西非南非

繁殖方式

白腰叉尾海燕繁殖于寒带海洋沿岸和岛屿上,繁殖期5-8月,一雄一雌制。常成群在一起营巢,在大的种群和好的营巢位置上,常一个巢紧挨着另一巢。营巢于岩石海岸和岛屿上较平坦而松软的地上,也在森林小岛上营巢。巢通常置于洞中,洞由亲鸟在地上挖掘,洞口呈半圆形,通常隐蔽在树根、灌木或草丛下。巢系从洞口斜线进入地下5-12厘米深后再与地面呈平行方向挖掘和扩大成直径12-13厘米、高7.5厘米的小室,巢即放于小室中。巢内很简单,通常仅放一点枯草和枯叶即成,偶尔也有直接产卵于裸露的地上的。

每窝产卵1枚,卵呈卵圆形,白色或脏白色、具细小的红色或紫罗兰色斑,卵的大小为30.5-35毫米×22-26毫米,平均32.5毫米×24毫米。产卵时间从5月末持续到7月初,随地区而不同。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多在晚上轮换,孵化期42-50天或35天。

雏鸟孵出后全身长满了绒羽,但最初几天仍需亲鸟轮流在巢中暖雏,以后雏鸟则单独留在巢中,亲鸟每天晚上回到巢中喂雏。喂雏食物是亲鸟从胃中反出的油状液体。经过亲鸟大约70天的喂养,雏鸟完全换掉绒羽,长全羽毛,具备了飞翔能力,才从巢洞中出来和离开巢,时间在9-10月。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白腰叉尾海燕在其繁殖地的岛屿上面临相当大的被捕食的风险,这也是繁殖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与岛上的生活的猫密切相关。热带草原猫大量的出现在白腰叉尾海燕雏鸟羽翼未丰之前,白腰叉尾海燕从一些以前生存的地方灭绝的原因也与这些猫相关。狐狸进入了原来只有海鸟分布的地区之后,引起了阿拉斯加州众多岛屿上的白腰叉尾海燕灭绝。小家鼠也被怀疑进入海燕的巢穴捕食鸟卵而影响到物种的数量,但影响有多大尚不清楚。

白腰叉尾海燕经历了被本土天敌的大力捕食。1997年,在纽芬兰岛的繁殖季节,银鸥杀死了近49,000只成年海燕,当时它的繁殖群体约为270,000对(2000年)。科学研究证明,如果对白腰叉尾海燕的繁殖地进行捕食干扰,会造成相当大的种群数量下降,是繁殖成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每周干扰使巢的孵化率减半,每日干扰导致减少56%。在所有繁殖率下降的原因中,鸟卵遗弃率占91%,并且仅在受干扰的种群中成对出现。

繁殖季节的觅食范围为七个大西洋西部繁殖地中的五个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作业区重叠,近几十年来这些繁殖地中有三个已经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Hedd等,2018)。对灯光和火炬的吸引干扰以及随后与石油钻井平台的碰撞都带来白腰叉尾海燕种群数量下降的风险(Hedd等,2018)。大型石油泄漏的污染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尽管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广,这些风险可能只影响一小部分区域的种群。碳氢化合物和合成钻井液的少量泄漏相对普遍(2003),并导致海洋中的慢性油污染(国家研究委员会1985)。

该物种被列为欧洲九个海洋重要鸟类分布区域,其中包括冰岛爱尔兰英国。在欧盟,它被列入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的25个特殊保护区。包括英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已经在繁殖群体中引入了人工巢箱,以降低捕食风险并促进对繁殖成功的监测(2008年)。

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二。

列入《欧盟野鸟保护指令》附录一。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易危(VU)。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