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关 :位于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的遗址

更新时间:2023-11-01 15:35

蒲津关,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

位置境域

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刘彻元封六年,立蒲津关,盖设关官以讥行旅。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沁阳市一带),击虏了司马卬司马昂。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市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魏置关于此,亦曰蒲阪津,亦曰夏阳津自山西省而言,曰蒲阪津,自渭河平原而言,曰夏阳津。《秦纪》:秦昭襄王十五年,初作河桥。司马贞曰:为浮桥于临晋关也。汉王二年,东出临晋关,至河内,击虏殷王邛。三年,魏豹反,韩信击之,魏盛兵蒲阪,塞临晋,信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从间道袭安邑县,虏豹,遂定魏地。刘启三年,七国反,刘濞反书曰: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咸与寡人会于洛阳市

刘彻元封六年,立蒲津关,盖设关官以讥行旅。

东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击马超韩遂,与超等夹潼关而军,操潜遣徐晃朱灵度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徐晃谓操公盛兵潼关县,而贼不复别守蒲津,知其无谋也。既而操从潼关北渡,遂自蒲阪度西河,循河为甬道而南,大破超军。晋太元十一年,慕容永等自长安而东,出临晋,至山西省。又苻丕使其相王永传檄四方,会兵临晋,讨姚苌慕容垂。后魏孝昌三年,萧宝夤渭河平原,围冯未下,长孙稚等奉命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潼关险要,守御己固,无所施其智勇,不如北取蒲阪,渡河而西,入其腹心,置兵死地,则华州之围《隋志》:冯翊郡,后魏置华州,不战自解,潼关之守,必内顾而走。支节既解,长安可坐取也。稚从之,宝寅由是败散。永熙三年,魏主修入长安,高欢洛阳市追之,克潼关县,进屯华阴市。既而退屯河东,使薛瑜守潼关,库狄温守封陵见蒲州,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绍宗为华州刺史,使守之。

西魏大统初,东魏司马子如等攻潼关,既而回军,从蒲津西济攻华州,不克而还。三年,高欢军蒲坂,造三浮桥欲渡河,不果。既又自壶口瀑布趋蒲津,济河至冯翊,败还,魏军追至河上,因乘胜取永济市,定汾、。四年,造舟为梁。九年,复筑城为防,盖恃为重险也。后周建德五年,围齐晋州,分遣辛韶等守蒲津关。隋都长安,亦于蒲津起河桥,以通河中,置中潬城,以守固河桥《字书》:水中沙曰潬。盖建城于河中沙上。河阳亦有中潬城,以守固河阳浮桥也。《隋书》:开皇中,诸州调物,每岁河南省潼关县河北省自蒲坂,输于长安。仁寿末,汉王谅谋举兵太原市,裴文安说谅曰:今率精锐,直入蒲津,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于霸上见陕西长安县,咸阳市以东,指挥可定,京师震扰,谁敢不从。谅不能用,而遣将断河桥,守蒲州,杨素衔枚潜济,谅军遂败。

大业十三年,李渊引兵自河东济河而西,朝邑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胡姓曰:蒲津城在河西岸,亦谓之西关城,所以护蒲津浮桥者。唐开元十九年,于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以维浮梁《志》云:唐初横ㄌ列舰以渡河,ㄌ断舰破。

开元中,改作蒲津桥铸铁牛八,牛有一人策之,其下熔铁为山,又为铁柱灌之,分列两岸,以维浮桥。今东岸有四,西岸有三,其一沈于河。张说《铭》曰: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山西省之辐。是也。宝应初,回纥汗国引兵助唐讨史朝义东都,至忻州市,欲自蒲关入,由沙苑出潼关而东,不果。

建中四年,朱作乱,据长安。上幸沈阳市李怀光自河中度,至河西,屯蒲城县李晟亦自易定西还,自蒲津济,军于东渭桥。

兴元初,李怀光叛,自泾阳县焚掠而东,至河西,或劝河中守将吕鸣岳焚桥拒之,呜岳不能从。

中和四年。黄巢河南省诸道,请救于河东帅李克用,克用引兵欲渡孟州市,为河阳帅诸葛爽所拒,乃还兵,自陕及河中,度河而东。

五代十国梁贞明六年,河中帅朱友谦袭取大荔县,去梁归晋,梁遣刘?等攻同州,友谦请救于晋,晋将符存审等将军至河中,即日济河,军于朝邑,既而大败?兵。汉乾?初,李守贞以河中叛,汉将白文珂克西关城,栅于河西。

宋大中祥符四年,行幸河中,祀万荣县,改为大庆关。

建炎初,金朝渭河平原,济自蒲津《金史》:元光初,时汴军粮运不继,李复亨议以陕西省地腴岁丰,宜造大船,由大庆关渡入山西省,抵湖城以通运,不果。

致和元年,伯牙吾台·燕铁木儿据大都,迎立怀王陕西行台,也先帖木儿起兵从大庆关度河,入河中府,趋怀、卫河东,官吏皆弃城遁,既而上都陷,乃降。

明初平关陕,亦自蒲津济。王氏有言:武关以限南诸侯,临晋以限东诸侯,蒲津为关河之巨防,于今为烈矣。

史料记载

《宋志》:关在城西四里,西至陕西朝邑县三十五里。《唐志》蒲州治河东县,乾元初,以朝邑改置河西县。《里道记》:蒲关西去故河西县十四里。《左传》:晋文公二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此处也。又昭元年,秦公子针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也。

古镇雄关

据民间传说,唐朝,有一驿站设在蒲城西南桑楼村附近,连同京都长安的大路由此经过,当时农差、商贾多在此停留,车马络绎不绝。仅靠此处便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兴市镇。

兴市镇原有古镇索定,四面城门,城门正上方皆有阴雕石匾,东门题为“关右铭区”;西门题为“金气独盛”;南门题为“万善同归”;北门题为“旺气隆葱”。四门内各有六个村堡组成。东门内自北向南有永合堡、紫舍城堡、渊家堡;西门内有隆兴堡;北门内有人和堡;南门内有张官堡。城外东南角有魁星楼,西南角有文昌阁,均为砖木两层,雕梁画栋,遥相守望。在兴镇西南角的曹家庄还有一处紫金城,有行宫两处——北宫和东宫。至今尚能觅见斑斑史痕。

渭河平原关中,关在其中。豫陕门户潼关县,是中原入关中的重要关口。陕甘入关中的金锁关口,出金锁关即进入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大漠、草原上的驼铃,一直摇曳地响进蒲城县,然后向西南而入长安山西省河北的接壤处娘子关,是入山西境内的关口,从昔日的旧关入山西后,南渡黄河进入陕西韩城至蒲城是向北或南去的枢纽之地,蒲城兴市镇古称“旱码头”。

蒲城的地理位置成就它作为关口重要地位。北达陕北地区三边(安边镇靖边县定边县)直至草原大漠,唐朝的蒲城关沟通东路和北路,是唐沟通西域的一道东方大路。古镇雄关,至今仍不失其达北抵东的枢纽地位。

唐代柳宗元的《站驿游壁记》一文,详尽的描绘出唐代驿站和税课之关的分布。现摘录于后:“恰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壁,毕出于邦之内。奉贡输赋,修之职于王都者,入于近关……出于甸服而后报行成列,以就诸侯之饭,故站驿之制。”唐代以京都长安为中心,辐射值京畿四周的“近关”,四方驿站,以关布向。“自万年至于渭南市,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县。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自霸而南,至于蓝田县,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区,其关曰武关。自长安至周志,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自武功西至好,其驿三,其蔽曰凤翔府,其关曰陇关。自渭而北至华原,其驿九,其蔽曰方州咸阳市而西至于奉天,其驿六,其蔽曰邠州。由四湾之内总而合之,以至于关,由关之内东而会之,以至于王都。”柳宗元在此段文字文献中,描绘出了四方驿站而出的州府和关口,其中的蒲津关,就是方位位于大荔县境内的栎阳,正地处与蒲城兴市镇西南的桑楼村附近。印证出上述民间传说的正确性,折证出兴市镇东、北二行宫和驿站是京来和北来入平安京的重要关口。“津”字为码头、渡口之义,蒲津关和驿站,按柳宗元文章定位,应在蒲城兴市镇附近,兴市镇离古栎阳只有几十里路,是进京都万年的必经之路。另外,蒲城县北魏时以冠名蒲,蒲津可理解为蒲城的旱路码头,称蒲关。蒲津与潼关县同为重要关口,兴市镇东门匾上的“关右铭区”寓意,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右可理解为地理位置重要之意思,蒲津关系唐朝一个长安都城辐射于北东路的重要关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