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道 :北宋太学博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20:09

陈祥道(1042~1093年),字用之,一作之,闽清县(今属福建省)人,赵曙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北宋著名北宋著名礼经学家。

陈祥道师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为官一生,清廉自守,两袖清风,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勘。

陈祥道一生长于三礼之学,尤其精于《论语》学和礼学,曾撰有经学著述十余种,留存至今的只有《论语诠解》10卷和《礼书》150卷传世,在清乾隆被收入《四库全书》,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祥道,闽清县宣政里(今云龙乡)漈上村人,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自幼聪敏勤奋,赵曙治平四年(1067年),在他25岁时即高中进士;陈祥道早年字祐之,进士及第后改字用之。

仕途经历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与陈祥道是同榜进士,他很欣赏陈祥道的学问与人品,并介绍陈祥道成为王安石的门生;陈祥道25岁即高中进士,但他刚出仕时,因为其父陈玩在一次事件中将公差打死而备受牵连,即便陈祥道作为王安石的门生,也有好几年时间赋闲在家。北宋的赵顼赵煦两朝权力斗争很激烈,受王安石等人的赏识多次得到起用的陈祥道,也随着王安石两次被罢相而沉浮官场,陈道祥前半生的仕途可谓十分坎坷。

精通礼学的陈祥道任职礼官的时间最长,这与他初入仕途时受许将的举荐有很大关系;许将,字冲元,出生在闽清三都(现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是赵祯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比陈祥道早4年中进士,两人既是同乡,又在同朝为官,关系密切;在元祐四年(1089年),时任翰林学士的许将给赵煦的奏章中对陈祥道的礼学成就大加褒扬,举荐他为礼官,哲宗采纳了建议,诏任陈祥道为太常博士,常驻太常寺,负责掌管皇室聂氏宗祠祭祀及礼乐仪制。

元祐六年(1091年),陈祥道自太常博士转任秘书省正字一职,主要负责汇编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的书籍,并校正书籍中的脱漏和错误。元祐七年(1092年)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所写的《礼图仪注》,之后被任命为馆阁校勘;元祐八年(1093年),十八岁的赵煦开始亲政,陈祥道为朝廷政治与礼制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因朝廷在元会庆典中让御马立于百官之上,在当年五月的一次朝会中,向哲宗皇帝进谏,郑重请求皇上改革这一礼仪制度,哲宗慨然允准,并御赐绯鱼袋,让他以较低的官阶享受五品官员的待遇,之后不到十天,陈祥道在京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著书经历

在经典诠释方面,陈祥道受王安石的影响颇深,他的《礼书》和《论语诠解》对历代注疏同样作出了大量的批评指和突破,但引证精详合理,都有较充分的理据,在学术水平上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元祐四年(1089年),陈祥道进入太常寺,是其仕途与学术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在太常寺职位上,他接触到更多的礼乐文献以及各种礼器,熟悉了更多的典礼仪节,这为他的礼学著述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元祐五年(1090年),陈祥道将他的《礼书》增补为150卷,内相范祖禹见陈祥道向朝廷进献的《礼书》比当时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内容更为丰富精详,于是便向赵煦进言,希望朝廷把《礼书》送往学士院以及两制或经筵审定后,再转交到太常寺,与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一并参酌使用。元祐七年(1092年)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所写的《礼图仪注》;同年十二月九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写的《注解仪礼》32卷,在范祖禹的建议下,皇上下旨把这本书送到两制审定,同时也一并把他所进献的礼图交到了太常寺,以供当时的礼官们在设计和安排朝廷礼仪活动时做参考。

主要作品

陈祥道一生著作等身,著有《仪礼注解》32卷、《礼记讲义》24卷、《周礼图》20卷、《礼例详解》10卷、《礼书》150卷、《论语全解》10卷、《庄子注》《诗解》《书解》等,留存至今的只有《礼书》150卷和《论语全解》10卷。

整理总结

在《礼书》中,陈祥道对“三礼”经传做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不仅全面介绍了古代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和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衅礼、射礼、族燕之礼、天子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礼,还有各种士庶通用的生活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仪礼》中的用乐(包括乐律和乐器)问题、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而且还对这些礼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作了说明。

撰写方法

在《礼书》的撰写方法上,陈祥道采用近似于今天的专题论述的方式,以《仪礼》为经,以《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史记》等中的礼学论述与汉唐经学家郑玄王肃孔颖达等的注疏为纬,将经典文本与历代注疏结合起来予以综合撰述和介绍,相对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而言,无疑为后者开了先河,起到了先导作用,而陈祥道在《礼书》中对礼图的运用则显得在研究方法上比朱熹还更为完整。

以图助文

陈祥道的《礼书》十分重视礼图的作用,以图助文是其最重要的特点。《礼书》附有示图781幅,用文字对古代礼制作详细诠释,同时配有相应的图片加以形象说明,依据前人的著述并且引用各种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订,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同时,由于该书属于通礼类著作,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不同,并非专依《仪礼》经文展开,而是以通论名物、考证仪节为主,所以其配图并不具有明确的体系性,彼此间的详略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呈现出了纷繁多元的特征。

通贯诸经

陈祥道的著作通贯诸经,对前人礼学注疏作综合运用;《礼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为主,但除此之外,其对《左传》《诗经》《尚书》等经典中的礼学思想也有借鉴吸收。同时,他虽然对先儒荀子郑玄孔颖达等汉唐礼学名家有诸多批驳,但对他们有关礼经诠释中的可取之处还是能以客观态度作综合吸收,可见陈祥道也不是一味为批评而批评,还是以学术本身为准,体现了一代名家应有的胸怀和视野。而他的这种综纳百家的礼学诠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南宋礼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朱熹及其弟子们历数十年工夫编撰的《仪礼经传通解》的先导。

文学成就

陈祥道的著述《论语全解》在王安石主政时期被当作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用书;所著的《礼书》150卷,西夏斡道冲翻译成西夏文本,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在清乾隆被收入《四库全书》,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思想主张

儒学道统

陈祥道作为王安石的得意门生,尤其是礼学造诣极高的学生,陈祥道的著述颇受其影响,是王安石学派(通常被称为“荆公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之一,陈祥道的著述《论语全解》被认为是“荆公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陈祥道在《礼书》中虽然对郑玄荀子等传统经学及儒学大家的礼学思想颇多批评,但他对孔子孟子、子思子的礼学思想不容置疑的肯定与坚持,则又让我们隐约可以看出他对儒学道统的认识与韩愈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等人并无实质差别。他虽然在学缘结构上与两宋理学并非一脉,然而其思想仍属于宋代学术中的主流儒学阵营。

敢于质疑

陈祥道受中唐以来疑经惑传思想的影响,秉承了其师王安石“三经新义”的批判与创新精神,在秉持自孔孟而来的儒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其《礼书》敢于议论、指摘郑玄孔颖达等前贤的传注,甚至敢于议论《礼记》诸篇的是非,质疑批判荀子及其他儒学先贤的礼学论述。

受其老师王安石的影响,陈祥道质疑《礼记》和《荀子》等早期儒学经典,批判汉朝的郑玄、王肃唐朝的孔颖达等历史上著名的礼经学家,这是对中唐以来儒学领域中逐渐开始兴盛起来的对传统学术思想展开批判与质疑的思潮的继承和发展;他的《礼书》论点较为独到,材料解析往往也无可辩驳,尽管同样是对前人的学术做过许多大胆的批评,但历史上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受到不少非议,而陈祥道的礼学成就却仍然广受认可。

影响与评价

史记

陈祥道在史传的记载不多,《宋史》仅在其弟陈旸后附记寥寥数语,其经历可从寻绎同代人文集而得。

宋代

陈祥道所著的《论语全解》在王安石主政时期被当作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用书,又经西夏斡道冲翻译成西夏文本,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广泛,因而在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对陈祥道《礼书》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不仅在其《仪礼经传通解》中数次引用陈祥道的《礼书》,如在卷一《家礼·士冠礼》一篇的注解中曾两次引用《礼书》卷七十七关于用牲之法的说明,又于卷九《学礼·学制》“教学之通法”一章的注解中三次引录陈祥道《礼书》中的相关说法,而且按照《朱子语类》中的记载,朱熹的学生曾祖道(字择之)曾说:“自《通典》后,无人理会礼。本朝但有陈祥道、陆佃略理会来。”朱熹评论时也指出:“陈祥道理会得也稳。陆农师(即陆佃)也有好处,但杜撰处多。”可见,在宋人的礼学著作中,朱熹对陈祥道的《礼书》评价较高。

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于陈祥道在礼学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追述先儒伯仲间”“尽抄遗稿入名山”。

明代

明代学者张溥在《礼书叙》中就将陈祥道的《礼书》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并论,认为二者可以互补,后世学者应该将两种礼学著述合并着一起看。

清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论辩精博,间以绘画”“礼学通博,一时少及”,能够“为当世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现代

今天人们也往往认为,陈祥道的《礼书》与北宋司马光的《书仪》、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较高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的发展、了解上古礼制与宋代礼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陈祥道的《礼书》与北宋司马光的《书仪》、南宋朱熹的《礼书仪经传》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朱熹非常推崇陈祥道的《礼书》,他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订立“学规”,把陈祥道一百五十卷《礼书》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礼书》对朱熹提出理学理论“三纲五常”有着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了有关陈旸的民间故事,汇编成《陈旸传说》,并以民间文学类别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助力闽清传承发展“二陈”礼乐文化,打造“礼乐文化之都”名片。

人物关系

纪念场馆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位于闽清县城南门外盤谷山麓的际上村,距离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城15公里左右,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葱郁。这里文风鼎盛,出过许多饱学之士。纪念堂内挂着“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牌匾,村口有隔溪对立的凤凰山与钟湖山,凤凰山是由“闽清县愚公”蒋祥育花十多年时间打造,现已开发师母石、天堂长生庙、天福殿、观音岩、仙聚会、望天宫等多处景点。

两座山上石壁至今保留着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起傅岩”题刻最为醒目。这是南宋状元张孝祥慕名造访凤凰山时,赞美“二陈”兄弟才华写下的。

研究书目

《礼书》是宋代礼学代表作之一,今存最早刻本为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市儒学刻明修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皆有藏,北京大学本为李盛铎旧藏。与国图本相较,北大本印年更后,且抄配卷数较多。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也藏有一部同版书,为傅增湘旧藏。《儒藏》精华编第58册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藏本为底本,缺失漫处以北大藏本、日本东大藏本补足。同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末张浦刻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郑州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九年(1804)福清郭龙光校经堂刻本为校本。

参考资料

北宋经学家陈祥道.腾讯网.2023-11-20

宋代礼乐“二陈”为峰.福州新闻网.2023-11-20

《儒藏》精华编第58册介绍:《礼书》.北京大学.2023-11-20

北宋礼学家陈祥道.光明网.2023-11-20

闽之福地 清韵山水|闽清有“礼”,“乐”传千年.百家号.2023-11-20

《四库全书》有两部出自闽清人!.福州-东南网.2023-11-20

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闽清礼乐文化传承发展一线见闻.福州市人民政府.2023-11-20

闽清际上村:千年古村走出两位礼乐大家.光明网.2023-11-20

闽清人杰◇走进宋代礼乐先贤陈祥道、陈旸的历史故事.福州市闽清县人民政府.2023-11-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