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美国因独立战争后遗留问题与英国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3-05-23 18:07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英文名:The second war of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指1812年发生在今天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战争,是相对于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而言的,也称1812年美英战争。主要参战方为英国美国、印第安部落。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虽然政治上已经独立,但是经济上仍然受到英国的打压和束缚,严重制约了美国的对外贸易。19世纪前后,欧洲大陆爆发了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英法之间随后在国际贸易和海上航运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美国的大西洋沿岸也遭到封锁,被迫采取反制措施,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1807年英国皇家海军袭击美国舰船,“切萨皮克事件”爆发。此后,英国继续在海上对美国船舶进行拦截、扣留,甚至抓捕强征美国海员。美国自独立之后,就一直在美洲扩张领土,为了抵制美国的扩张,英国试图在北美构筑对美包围圈;拉拢印度安人袭扰美国边境。1808年,美洲原住民各部落在英国的支持下组成盟军抵抗美国,1811年在英国策动下于蒂普卡努重创美国军队,最终促使美国决心发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正式对英宣战,共出动三支军队,目标是进攻上加拿大。由于指挥和配合不力,1812年末美军几乎全线溃败,被英军与印第安人联军攻入境内,底特律等地沦陷。1813年初,美军经过改组和整顿,兵分三路发起反攻,夺取底特律、攻入约克后火烧市议会厅、击垮印第安人联盟、夺取了西北边疆地带。接着,美军向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发起进攻失败后,被迫撤出加拿大。1814年,英国从欧洲抽调兵力对美发动全面进攻,在切萨皮克湾登陆后攻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火烧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官邸;此后进攻巴尔的摩时在麦亨利堡遭到顽强抵抗;香普兰湖的英国皇家海军也被美国军队打败,陆军被迫撤回加拿大;在南线的新奥尔良,美军也大获全胜。1814年12月24日,美英两国签订《根特和约》(Treaty of Ghent),美国赢得真正的独立。

第二次英美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REVOLUTION)的继续”。这场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美国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美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凝聚了国内的共识,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开启了美国的“和睦时代”。英国彻底放弃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开始打着“自由贸易”“互利共赢”的口号,主导构建了国际分工体系。上、下加拿大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有效巩固了战后加拿大的独立、发展与扩张。同时,美洲原住民被驱赶的遭遇也随着战争的开始日益加深。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这场战争时说“美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具有奴隶制时代的残酷性”。

战争背景

经济上

不平等的贸易地位

1783年《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签订后,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英国对此一直不甘心;一直在经济上坚决打压美国,遏制美国民族经济的成长和壮大;欧洲强国也继续把美国当作经济殖民地;美国尽管努力与普鲁士、瑞典等国达成了贸易互惠条约,但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民族工业没有建立,一直在以原料和农产品与欧洲的工业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这些决定了美国经济对欧洲强烈的依附性,美欧之间的贸易地位不平等,“基本上是殖民地时期的继续。”

另一方面,当时美国的对外贸易有3/4是同英国进行的,90%的进口商品都来自英国,50%以上的出口商品由英国货轮运输;美国与欧洲的贸易也受到英国严格的控制,并且要向英国交税;英国的经济政策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航海条例》更是严重束缚着美国商业的发展。为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美国于1785年派亚当斯出使英国,希望两国能缔结商业协定、解决边疆据点和债务问题。英国不仅拒绝签约,还要求美国偿还战前各殖民地所欠英国的债务,否则拒不撤出边疆据点。此后两国进行了无数次的角逐,贸易冲突也有增无减。1793年底,英国甚至通知美国驻伦敦公使,即使美国偿还战前所欠债务,英国也会无限期地占据这些据点。两国矛盾开始由经济波及政治层面。

同一时期,英国出兵干涉法国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致使英法贸易战日益激烈。1793年5月,英国皇家海军开始扣留所有开往法国的中立国货船,还在加勒比海法属岛屿捕捉正在贸易的300艘美国商船;12月6日,往来法国殖民地的货船也开始遭到英国海军的扣留,美国的海上贸易遭受的打击更加严重;1794年1月,英国海军的拦劫范围继续扩大到军用品和造船用品;3月,美国海上运输几乎瘫痪;26日,美国国会开始反击,宣布对英实行30天禁运,两国关系紧张加剧;在断绝与英贸易的同时,美国也积极扩军备战;但联邦党人因为惧怕战争,派出约翰·杰伊(John Jay)到英国谈判。1794年11月19日,杰伊代表美国同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Jay Treaty)。由于条约单方面限制美国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贸易,包括加拿大、西印度群岛、哈德逊湾公司的港口城市等,而美国对英国则全面开放,遭到美国国会的反对。

愈演愈烈的贸易战

1806年,随着法英之间的封锁与反封锁进一步升级,英国商品在欧陆受阻,开始大量倾销美国。美国国会遂于4月18日颁布了《禁止输入法》,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汤玛斯·杰佛逊(Jefferson)总统还命令英舰撤离美国领海,撤销对美封锁;他同时向国会建议封锁港口,通过禁运迫使英国屈服;然而英国却变本加厉,1807年夏天英国军舰袭击美舰,引发“切萨皮克事件”;杰斐逊总统在国会痛斥英国:三年内强征美国海员的事件已达6057件。12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进一步对美国商品出口英国加以限制;1809年,美国又颁布了《断绝贸易法》(或称“不来往法”)取代《禁运法》,虽然同时禁止本国与英法两国的海上贸易,但英美之间的矛盾无疑进一步加深。

在此后的1810年到1812年,英国共拦截和扣押美国船只达528艘,强行征用美国公民多达6000余人。英国这种对美国主权和公民权力的公然侵犯,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大多数(民主)共和党人更加坚信,若继续屈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1812年必须发动战争。

高涨的民族主义

1807年美国实施《禁运法》后,之前的海外贸易大量被转入北美大陆内部,转口贸易首先带动了美国商业的繁荣;紧接着,与之关联的海运业、造船业、缆索业、制帆业、伐木业、粮食供应、海事保险、甚至银行等都迎来了繁荣;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纽约等沿海城市的人口也迅速积聚和增加。从客观上来说,美国这一时期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正是《禁运法》作用的结果。由于《禁止输入法》对英国商品的抵制,很多商品不得不转到美国本土生产,之前经营海外贸易的大量资本也纷纷转向国内制造业。在推行贸易禁运的几年中,新英格兰、中部大西洋、北卡罗来纳州都兴建了大量的纺织、制衣、制帽、造纸、钢铁、玻璃等行业的工场,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明显增长。1810年,东北各州已有22家玻璃工厂,年产496. 7万平方英尺的玻璃;全国共有842家制帽工场和作坊,年产值为1000万美元。制造企业还开始了公司化的进程,即使在1812-1814年战争期间也未停止,甚至在最后一年中达到顶峰,公司数目达到128家,其中105家是纺织公司。为了提升产能,新技术和新机器也被大量运用,尤其是纺织业

美国经济的发展,使独立战争期间激发的民族主义更加高涨。美国人更加确信:他们与英国人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旧账等待彻底算清。

政治上

美国的扩张

美国独立之后,一直避免卷入欧洲冲突。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一面通过《杰伊条约》保持同英国的商业关系,一面通过《莫特枫丹条约》(Treaty of Mottforden)保持同法国的商业关系,维护中立国的地位。而在美洲则趁着西班牙的衰弱,一步步侵占其在美洲的领地。1795年10月27日,通过签订《平克尼条约》(Pinckney's Treaty)(即《圣洛伦佐条约》Treaty of San Lorenzo),美国获得了下密西西比河的自由航行权和在新奥尔良三年的“存栈权”,这是美国独立之初对外扩张的第一步;1803年4月30日美法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Louisiana Treaty),美国最后以1500万美元,即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由于《路易斯安那条约》没有明确划界,汤玛斯·杰佛逊便试图利用这个漏洞,再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181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发生革命,美国趁机策划了东西佛罗里达的美国奴隶主叛乱,次年出兵占领了西佛罗里达;1812年5月,在对英国宣战之前,美国正式吞并西佛罗里达。

英国的围堵

而向北方扩张,几乎在建国之初就成了美国统治集团的共识:早在1778年,乔治·华盛顿(Washington)就曾警告自己的政党,如果不能吞并加拿大,将会危及自己的执政地位;后来的汤玛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Franklin)也都认为,美国注定要控制整个北美洲,再向南美扩张;在美国国会,议员们也声称美国的南部边界是墨西哥湾,北部则应该包括整个加拿大。美国甚至有人高呼:“只有北美大陆的每一英亩土地被美国公民占领,才算是奠定了未来帝国的基础。”所以美国统治集团一直在寻找机会北上,以便彻底摧毁英国在北美的最后根据地。争夺加拿大于是成了美英矛盾的又一焦点。为了抵制美国的扩张,英国试图在加拿大扶植代理人抵御美国;在大湖区禁止美国船只航行;在南部联合西班牙构筑对美包围圈;在北部拉拢印度安人袭扰美国边境。

美英的交锋

1783年的《巴黎和约》划定了美国的疆界:“北接加拿大及大湖,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但俄亥俄州西部的美洲原住民拒绝加入美国,并警告英国不得将该地转让美国,否则就袭击在加拿大的英国居民。英国于是千方百计找借口,一直拖到1794年《杰伊条约》的签订。美国为了阻止英国与印第安人结盟,限制英国商人进入西部进行贸易。此后美国为开发西部不断驱赶印第安人,给了英国报复的机会。 1808年,印第安肖尼人部落首领特库姆塞(Tecumse)在英国的支持下,组织了印第安各部落的防御同盟。包括肖尼人、特拉华人、俄基布人、俄太华人、刻卡被人、波塔窝托密人,共4000人,共同抵抗美国保卫家园。他们在女王陛下政府的策动下,对美国边民发动了无数次的进攻,并多次打败美国正规部队。特别是1811年秋在西北的蒂普卡努,美洲原住民重创美国军队。这次失败使美国认识到,英美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因为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实质上是英美两国在北美的争夺战。

1812年初,美国陆军已经拟定加拿大战役的作战计划。不久,美国海军纽约州沿海与英海军交战获胜,加强了主战派的地位。6月1日,麦迪逊(Madison)总统向国会提出对英宣战书;6月18日,美国会正式对英宣战。而西线的美军在此前两周,就已经向前沿阵地集中。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1812年6月—1813年初)

从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英国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军事方面都占据明显的优势。美国在紧急扩军后,正规军和民兵改编的志愿兵达到6. 5万人,海军有10艘军舰,150艘快艇,其中正规军达7000人;英军主力正在欧洲进行“半岛战役”,在北美的正规军还不到5000人,唯一的支援者是特库姆塞领导的印第安人联盟。所以美国军队比较有优势的战场是陆上而非海上。其中上加拿大美国西部较近,英国兵力较为单薄,而且当地的居民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新移民而非美洲原住民。因此,美军决定首先攻击上加拿大,切断上下加拿大的联系后,再进攻下加拿大。

进攻上加拿大的美军由三支组成:第一支由密执安准州总督威廉·赫尔(William Hull)率领,任务是从底特律攻入上加拿大;第二支由亨利·迪尔伯恩(Henry Dearborn)中将率领,计划经香普兰湖一线北上,进攻蒙特利尔;第三支是斯蒂·范·伦塞勒(Steve Van Rensselaer)率领的纽约民兵,目标是尼亚加拉的英军。

在美国对英宣战前一周,威廉·赫尔就率军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出发,跨过底特律河向英军据点前进。特库姆塞率领的美洲原住民加入英军作战后,赫尔不敢恋战,退守底特律。随后,英军统帅、上加拿大副总督伊萨克·布拉克(Isaac Braque)率军围困了底特律,赫尔于8月16日投降。此前一个月,在米琪里曼基纳克(今密歇根州的麦基纳克)据点的美国军队已向英投降。接着布拉克移兵尼加格拉抵御美军。10月13日,美军跨过尼加格拉河攻打昆斯敦高地,布拉克被击毙。但范·伦塞勒率领的地方武装按兵不动反被包围,随后投降。奉命进攻蒙特利尔的迪尔伯恩将军行动迟缓,到11月才开始向北进军,19日才抵达美加边界。当他听闻英军出动迎战后,随即退回纽约州的普拉特斯堡。到1812年末,从伊利湖的西端到蒙特利尔,美军全线失利。东部的部队退回纽约,西北部的部队败溃南下。英军与印第安人联军趁势攻入美国境内,夺取了底特律迪尔伯恩堡(芝加哥),控制了伊利湖和西北准州的北部。1813年初,美国军队企图夺回底特律,但先后多次进攻均被击溃。

美国海军却在大西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三个月就击沉了三艘英国舰船。阿瑞湖战斗(Battle of Lake Ali)中美国海军也取得胜利,从而控制了重要的内河航道,并迫使英军撤退。美将军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乘胜直捣加拿大,在泰姆河畔打败英军,并击败了印第安人联盟。虽然美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最终稳住了北部的战局。

第二阶段(1813年初—1814年初)

1813年初,美国吸取了前一阶段的教训,改组了指挥机构。由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担任陆军部长,并成立总参谋部,大大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接着,美国军队兵分三路反攻底特律,其中两路被英军击溃,损失900人。4月,由迪尔伯恩将军率领的一路美军攻入上加拿大首府约克(今多伦多,建立于1793年),纵火烧毁了市议会厅。但随即遭到英军军、当地地方武装美洲原住民的联合反击,美军被迫撤退。

1813年9月,奥利佛·哈泽德·佩里(Oliver Hazard Perry)率领的美国海军向英军发起攻击。美军虽然仅有15艘军舰,却有2艘装备20门大炮的方帆双桅舰和3艘纵帆舰,英国5艘舰艇被彻底击毁。英国人在西北部建立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州的希望彻底破灭,10月,美国军队哈里森率领下夺回底特律。英军被迫撤离,放弃对西北准州的控制。驻守莫尔登的英军由底特律撤退时,遭到哈里森所部美军的追击。10月5日双方在加拿大的泰晤士河畔交火。美军经过激战打败了英国人与美洲原住民1600人的联军,歼敌500多人,俘虏英军600人,残忍杀害了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塞,将他的尸体肢解、剥皮。印第安人联盟被瓦解,西北边疆地带落入美国人手中。接着,美军兵分两路向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发起钳形攻势,但被2000名英印联军击溃。年底英军发起反攻,缺乏支援的美国军队被迫撤出加拿大。在尼亚加拉一线,双方互有伤亡,12月底尼亚加拉堡垒被英军占领,美军第二次向蒙特利尔的进攻失败。

1813年的战争还扩大到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但主要战役基本上是在加拿大境内进行的。1814年春,美国将军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在亚拉巴马州打败克里克印第安人部队。美洲原住民在遭受数轮打击后损失惨重,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抵抗也遭到失败。

第三阶段(1814年8月—1815年1月)

1814年,欧洲大陆的战争以拿破仑·波拿巴莱比锡市战败退位而告一段落,英国也得以从欧洲抽调兵力增援美洲。在加拿大的英军开始酝酿对美的惩罚性进攻,计划从加拿大、切萨皮克湾新奥尔良分三路对美发动全面进攻,美国不得不转入全面防御。

1814年8月24日,4000名英兵进入切萨皮克湾后登陆,在马里兰州击溃7000名美国军民;美国政府随即撤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英军入城后为报复美国军队焚烧多伦多,将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官邸付之一炬。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对总统官邸进行修复时,为了掩盖焚烧的痕迹将其涂成白色,“白宫”也由此得名。英军接着由水路北上进攻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海港入口处的麦亨利堡遭到顽强抵抗,英国舰炮对这个要塞轰炸了将近一天一夜,却未能攻克。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分,美国国旗仍然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飘扬。目睹了这场保卫战的美国使者弗朗西斯·斯科特(Francis Scott)深受感动,立即写下了一首诗《保卫麦亨利堡》,这首诗后来成为《星条旗》的歌词。

签订和约

1814年9月11日,英国集中了16000名在西班牙跟随惠灵顿打过仗的老兵,计划取道香普兰湖传统路线入侵美国。双方海军的吨位和火力几乎相等,但美国海军舰队最终夺取了对香普兰湖的控制权。陆上英军由于失去了海上支援,被迫撤回加拿大。英军入侵纽约的作战计划破产。

英国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后,被迫于1814年12月24日同美国签署和约。由于通讯设备的落后,在西南部战场的美国军队主将安德鲁·杰克逊并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他指挥的美军仍然在新奥尔良海港与英军激战。1815年1月8日,英军统帅战死,美军大获全胜。

1814年后期的战争,主要在美国东北部和南部进行,双方互有胜负。不久俄罗斯出面调停,但被英国拒绝。直到8月,美英双方代表才在荷兰的根特(今属比利时)开始谈判。英国倚仗优势兵力要求重新调整美加边境,并在西北划出一块地盘给美洲原住民,遭到美国拒绝。到了年底,欧洲战场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大战,美国军队的战力也在战争中不断增强,美洲的战争对英国来说几乎胜利无望。1814年12月24日,美英两国最终鉴订了《根特和约》:规定双方归还各自侵占的领土;英国确认1783年《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美国独立;美国从此放弃了兼并加拿大的企图,英国也放弃了以加拿大为根据地侵略美国的野心。

根据这个条约,英国回到了1783年《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的立场,美国也未能实现夺取加拿大的目标。双方军队都退回到了战前的位置。美国谈判代表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后来担任美国第六任总统)不无遗憾地说,美国“除了和平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战争影响

美国

政治

国家的和平与独立

1812年开始的英美战争,也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独立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的独立与和平获得巩固,得以集中全力向西扩展。

战争之前的美英《杰伊条约》,加剧了美国两党的对立:以汤玛斯·杰佛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人反对批准条约,并在国会中协调行动;以汉密尔顿(Hamilton)为首的大部分联邦党人认为,不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必须对英国妥协以换取和平,甚至试图修改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立新英格兰联盟。直至《根特和约》签订后分裂活动才结束。1816年总统选举后联邦党瓦解,大部分成员以个人身份渗入民主共和党,美国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平息。到1824年,美国只存在一个政党一一已经排除了小农与工人的民主共和党,纯粹代表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的政党。

现代化道路的确立

独立战争后,美国仍然处在农业社会,围绕着是走英国式殖民道路还是美国式道路,第一届政府内部出现了巨大分歧,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联邦党人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主张引进英国的制造业和工厂制度,借鉴英国制度进行美国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民主共和党领袖汤玛斯·杰佛逊则对欧洲工业化产生的弊端非常憎恶,认为应该走美土地私有制与美国式民主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但是第二次英美战争的爆发使杰斐逊逐渐意识到,发展工业是美国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禁运法》的颁布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这一观念的变化。

经济

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吸引了商业资本从海外资本转移国内,此后美国通过不断提高关税保护国内贸易,美国的经济面貌因此大为改变: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得到全面进步。战争结束后,美国在经济上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告别了半殖民地经济,民族工业得以建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812年战争是美国现代化的开端,为美国19世纪后期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12年战争爆发后,由于缺少公路和运河,物资由东部向西部运输受到严重制约,美国交通的落后状况被充分暴露。1816年,众议院议长亨利·克莱(Henry Clay)提出“美国制度”计划——包括保护性关税、全国性交通网、国家银行三大方面。克莱认为,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廉价高效的运输网络更是建立国内市场的首要条件。战争结束后随着工厂制度在美国的建立,工业革命迅速在美国各条线上展开,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此后,大批的交通设施建立起来:公路的修建,汽船的使用,运河的开凿,铁路的兴起,使美国交通运输发生了根本改善。

民族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英美战争前,美国的民族工业基本上不存在。英国的封锁政策的刺激,以及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促进了美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如轻工业中纺织,重工业中的炼铁、采煤、炼铁等部门,在战争之后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根据美国国会报告,1815年末在罗德艾兰、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等地都有数十家甚至近百家纺纱厂,整个美国共有170家纱厂,134214枚纱锭。纺织业还带动了织布业的发展,许多纺纱厂内都设置了织布机。战争结束后,动力织布机被广泛的使用。

工业资本的壮大

第二次英美战争爆发后,由于禁运法案的限制,美国的资本无法输出到国外。大量闲置的资本开始投向国内的工业,开始了美国工业的新时代;受此影响,很多在国外的美国资本也转向了国内,商业资本也纷纷转向制造业。1800~1823年,美国8个州557个制造业公司资本已超过7200万美元;而到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前的1860年,投资于制造业的资本更是猛增至10亿美元。

农业的现代化

战争结束后,国内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同时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改进和创新:改良犁、收割机、脱粒机、割草机、播种机、玉米种植器等纷纷发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大大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为东西部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北方工业产品运输到南方市场,以及南方农产品运输到北方工厂去加工。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福克纳(Faulkner)曾指出,1812年战争后美国农业开启了革命性的变革,使美国农业朝着专业化、集约化、半机械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到南北战争前夕,美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半工业国。

贸易地位的提升

战争结束后,美国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壮大,为美国与各国建立平等互惠的商贸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1815年,英国率先同美国订立了通商条约,相互取消视性关税;随后,瑞典挪威法国、普鲁士也与美国签订了互惠贸易条约;接着,中美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也缔结了类似的条约。美国也因此迎来了1820年代航运业最繁盛的时期。从第二次英美战争后的1815年到南北战争前的1860年,美国货船总吨数更是由20万吨增加到了600万吨。

社会

美国的“和睦时代”

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后,美国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政策,大批移民被吸引到西部。到1820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人口比战争前增加一倍以上。伴随着移民的西进,印第安纳州密西西比州伊利诺伊州亚拉巴马州等地区被纳入美国,就像1812年的路易斯安那州一样。外国移民也开始进入美国。其中,英国移民不仅为美国带来了成熟的纺织、印染、采掘、冶炼等行业的技术,英国的资本也一起来到美国。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也为美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西进运动促进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也促进了国内的团结与和谐。

第二次英美战争使美国人认识到,没有联邦和团结,美国的自由也保不住,所以战后美国人更看重团结在国家中的作用。英国根据《根特和约》再次承认美国独立,使美国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和自豪,美国内部的团结大大增强,美利坚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被空前激发,他们比过去更美国化了,更加作为一个民族来行动了。美国随之进入了“和睦时代”。

印第安人的“悲惨时代”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为了解决与印第安人日益尖锐的矛盾,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汤玛斯·杰佛逊等几届政府都主张以同化为前提的渐进主义,即通过小规模的战争使印第安人签订条约、割让土地。

第二独立战争开始后,从1813年8月到1814 年8月,杰克逊(他后来是美国第七任总统) 在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东部及南部一带多次袭击印第安人用威胁利诱的方法,强迫他们放弃土地,压迫印第安人签订条约把他们从东部领土赶走。侵占了亚拉巴马的2/3的土地和佛罗里达州的毗连地带;美国在摧毁西北美洲原住民联盟的后,从1816年至1819年,逐渐霸占了印第安人在密歇根湖一带的土地。俄亥俄州、伊利诺、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一带的部分领土,也先后被美国政府用“购买”的名义从印第安人手中霸占过来;1817年在弗罗里达境内,又爆发了美国统治者追击印第安人入侵东弗罗里达的战事。在对印第安人残暴的掠夺中,美国不断开拓了疆土。1818年1月到 5月,狂热的扩张主义者杰克逊又奉命侵占了东弗罗里达。1819 年美洲西属殖民地普遍发生起义,西班牙的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同年2月22日,美国乘机和西班牙签订条约,以为数不多的500万美元的补偿金将这次军事占领“合法化”;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不断驱赶美洲原住民。1826年克瑞克人被迫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1827年佐治亚州宣布契洛克的土地为州的财产,契洛克人拒绝交出土地,1833年,乔治亚州政府以武力驱逐契洛克人,最后他们不得不迁到平原地带。但北美大平原也不是印第安人呆的地方,东部的皮货商人、失业工人还有新入境的移民不断的向西移民,印第安人遭到了更多的蹂躏。在掠夺印第安人的基础上,美国扩大了领土,但印第安人逐渐被美国统治者以武力向西驱逐,活动范围日益狭窄,命运日益悲惨。到19世纪30年代,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美洲原住民已基本被驱逐到西部荒原了。

英国

美国第二次独立革命后,英国彻底放弃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针对英国关于“‘大英帝国太阳’将永远沉落”的担心,主张英国利用在工业革命后确立的经济霸权,放弃殖民地垄断,实行自由贸易。此后,英国开始打着“自由贸易”“互利共赢”的口号,主导构建了国际分工体系,巩固了英国的经济霸权。

加拿大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使英属北美殖民地反美情绪更加高涨,也使上、下加拿大在反对美国入侵的战斗中联系更加紧密。战争结束后,美国虽然还不时叫嚣吞并加拿大,但在英国皇家海军统治大西洋的世纪里,美国以武力兼并加拿大的可能不复存在了。而加拿大商人则用武力镇压了美洲原住民,在横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广袤大陆进行毛皮贸易,起着连结东西的纽带作用。1821年加拿大人重新改组了哈得逊湾公司,而且合并了竞争对手西北公司,不仅垄断了贸易,还控制了后来兼并的广大西部领土。

相关评价

对于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性质,中国史学家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 第1卷 1648-1814 》一书中总结说:“1812-1814年的美英战争是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中立地位商业利益和扩大领土而进行的战争。从英美关系看,美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继续。”“从美国与印第安人部落联盟关系看,美国所进行的战争又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美国对美洲原住民部落的征服非常残酷。”

对于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王绳祖在该书中评价说:“美国得以摆脱英国的控制,为美国由半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具有奴隶制时代的残酷性。正是在美英第二次战争中,美国摧毁了印第安人部落联盟,逐渐霸占印第安人在密歇根湖一带的土地。”

关于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史学界基本予以肯定。苏联经济史专家波梁斯基指出:“美国的工业只是在1812-1815 年战争结束后才开始有了重大的发展。”美国学者本·巴鲁克·塞利格曼也认为:“美国工业在1812年战争中受到了强大刺激。”

美国史学家S.F.比米斯认为,正是这场战争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为后来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假如没有 1812年的战争,就不会有1865年联邦的胜利。”

美国当时的政治家艾伯特·加勒廷则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总结说:“这次战争在加强美国民族精神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战争重新恢复了……(美国的)民族感情和特性。人民现在更多地关注于与他们自豪感和政治见解相关联的普遍的事物。他们比过去更美国化了,他们更加作为一个民族来感觉和行动了,我希望由此能更好地获得联邦的永世长存。”

后世纪念

星条旗之路

2008年,为了纪念最黑暗的首都失陷日和光荣的麦亨利堡之战,以及美国国歌的诞生,美国人把切萨皮克战役中英军和美国地方武装们所使用的一系列道路保留了下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并命名为“星条旗之路”。这些道路主体在水上,也有一部分在陆地上,加起来总共有400多公里,跨越了马里兰州弗吉尼亚两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麦亨利堡古战场

与“星条旗之路”一起被保留的,还有麦亨利堡古战场。2008年,它正式被美国国家公园署接管,成为美国仅有的两条水上国家步道之一。

相关作品

2022年,美国作家布莱恩·吉米德( Brian Kilmeade )和唐·耶格尔( Don Yaeger )合著的《安德鲁·杰克逊与新奥尔良的奇迹》出版,该书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关于这次战争的专书。主要讲述了安德鲁·杰克逊指挥并获胜的新奥尔良海战。

2014在美国上映的电影。该片名称虽然是《美国独立战争》,但讲述的实际上是1812年美英战争,即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主要情节麦迪逊总统冒险发动战争却遭遇惨败,以及流传后世的美国国歌的《星条旗》歌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