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 :中国山东省曲阜市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3-04-12 14:40

曲阜孔庙,又名“至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明故城的南部,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本庙,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其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因其是全世界祭祀孔子的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庙宇,所以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唯一的孤例”。

曲阜孔庙是纪念性建筑群体,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建筑群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布置九进院落,第六进院落之后分左、中、右三路布局。孔子庙南北长1130米,东西宽约150米,共有460余间建筑,建筑主要建于金、元、明、清时期,庙内还存有千余块两汉以来的碑碣。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是鲁哀公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将其故居改建而成。自西汉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对该庙进行了数十次的重修与扩建,现今规模为明弘治十六年的规模,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杏坛镇等。

1961年,曲阜孔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曲阜孔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曲阜孔庙评为中国首批AAAAA级景区。

命名由来

曲阜孔庙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北魏拓跋宏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孔子庙京师”,并将其命名为“先圣庙”。隋开皇元年(581年),孔子杨坚先后尊为“先师尼父”和“先圣”,孔庙被称为“先师庙”和“先圣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故孔庙亦称“文宣王庙”。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孔子被加封为“至圣文宣王”,故称孔庙为“至圣庙”。宋代以后,多统称“文庙”,此后历代沿用。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孔子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故称孔庙为“至圣文宣王庙”。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于是此后修建的孔子庙均被称为“先师庙”。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夫子”本是对各级军官的称呼,战国初期,人们重视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弟子们便尊称孔子为“夫子”。因此,孔庙亦称为“夫子庙”。

历史沿革

曲阜孔庙既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公元前478年,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尊孔子为“尼公”,并将其故居改建成庙,当时只有3间房屋,里面供奉着孔子的衣冠礼器等物品,每年按时令祭祀。曲阜孔庙自春秋时期初次建立以来,经历了数十次的重修与扩建。在中国古代教师史上,从祀与配享孔庙的待遇已成为历代名师的荣誉,明清时期从祀孔庙达到高峰。

两汉时期

西汉以后,孔子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此时孔子庙也具有一定规模。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祀孔子”,开创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门从事奉祀孔子,孔庙逐渐受到重视。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施政举措,让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孔子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兴修太学,招收五经学士,之后学校被普及到各郡国。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衎昭令天下各地设立学校官,规定有学校的地方都要举行祭祀孔子等礼仪活动。

东汉时期,刘秀刘庄刘庄、汉章帝刘、安帝刘祜先后到曲阜市祭祀孔子。东汉元嘉三年(公元153年),刘志下诏修建孔子庙,设专人管理,自此曲阜孔庙开始从家庙向“国庙”演变,初步奠定了孔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就此被固定下来。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鲁相韩敕“造立礼器”“修饰孔庙”。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鲁相史晨来孔庙拜孔子,陪同和参与祭祀的人员达907人,祭后史晨下令维修庙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逐渐颓败。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兴起、佛教盛兴,但孔子的尊崇地位并未受到影响,修葺孔子庙再次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历代兖州区君主,对孔庙进行了修葺。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下诏在鲁郡重修孔庙,派遣士兵戍守,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算太大。西晋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孔庙庙貌被毁。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刘骏依照诸侯的庙宇形制修建孔庙。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拓跋宏元宏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驻两天,封授圣裔,树碑修基。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元善见下令修缮孔子庙,并首次为孔子及其弟子塑像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和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庙宇形制并未改变。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者尊孔崇儒,推行孔子学说,国内尊孔盛行,孔庙因此得到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庙宇形制改变。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曲阜市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使得庙貌焕然一新。

唐朝初年,朝廷在首都长安的国子监修建了孔子庙,并且下令各州设立孔子庙。唐代的曲阜孔庙已初具规模,据史料记载唐代对曲阜孔庙的修葺共有五次。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下诏,命州(今山东济宁市)修建阙里(今曲阜市城内)孔子庙庭。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因孔庙简陋,李治命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重修孔庙,对其扩建,修改庙制,这是孔庙修建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建。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璇之等人对孔庙缭墙设防,自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起,孔庙开始奉祀先贤,将孔子弟子中除先前已被列为十哲配祀外的其他弟子从祀孔庙。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和曲阜市县令裴有象新建了孔庙门。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茸庙宇

宋金元时期

宋朝时期,朝廷尊儒重道,孔子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历代帝王扩建孔庙建筑,扩大庙制,并进行多次修葺。北宋时期,朝廷对孔庙进行了7次修葺,其主体建筑已形成中、东、西三路布局,前后四进院落。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拜谒曲阜孔庙,并下令增修庙宇。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光义下令对孔庙庙貌进行大规模修缮。宋大中祥符年间,赵恒依照上公制的规格重修孔子庙,重塑孔子像,为满足扩建曲阜孔庙建筑的需要,朝廷把山西省朱氏窑户的长支迁至曲阜城西,设窑场烧制黄色琉璃瓦。宋朝天禧元丰绍圣政和年间均对孔庙加以修葺,建成了讲学堂、孔道、五贤堂等建筑物。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赵祯赐孔庙御笔金字篆书匾额“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榜。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孔子的社会地位并未引起金朝统治者的重视,故金朝攻克曲阜市后,曲阜孔庙遭到焚毁。不久之后金朝上层人物认识到孔子的重要性后,于天会七年(公元1129),命曲阜知县修缮并拜谒曲阜孔庙。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完颜亶下令从行省拨款,委任曲阜主簿孔环修葺曲阜孔庙,禁止官私侵占圣庙之地,该工程于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竣工,孔庙正殿建成。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修葺了孔子庙两廊及齐国公殿。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衍圣公孔撼与氏长者孔端组织重建郸国夫人殿。完颜璟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拨钱七万六千四百多缮,重修孔庙并令有关能臣领导实施此次工程。工程历时4年完成,一改曲阜孔庙的旧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增大中门、乌头门等建筑,檐柱改为石柱,刻龙为饰,提高了孔庙的规格。大成殿殿顶及两侧廊庑屋顶均采用绿色琉璃瓦收边,齐国公殿西侧增立圣侯殿。金朝孔庙的庙制等级已开始向王宫之制靠近。

金贞二年(公元1214),蒙古兵南下,兵至曲阜,孔子庙再次受到破坏。孛儿只斤·窝阔台九年(公元1237年),朝廷命孔子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重修孔子庙,复建了寝殿,暂时将先圣及十哲像安放在寝殿中。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治担任曲阜县令,在其主持下,曲阜孔庙按照旧制进行修复,在金朝时期修建的庙宅外门另建“庙学”。元成宗铁穆耳时期,朝廷尊孔崇儒之风盛行,孔庙因此得以重修,重修的孔庙实行“庙”“宅”分离,各自形成独立系统,在孔庙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十一月,济宁路达鲁花赤按檀不花行至曲阜见孔庙祠宇荒凉,便上言愿意自己出资修葺孔庙,于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秋八月动工,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九月完工,建成后的殿宇廊庑共126楹。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孔子庙因年久失修逐渐损坏,救济宁路出资修葺。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衍圣公孔思晦奏请仿效王宫之制,四隅建造角楼,以山东盐税和江西、浙江学租充为经费,工程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落成,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刻石立碑,记载修庙之举。由于《孔府档案》曾遭到历次战乱破坏,因此元朝的孔庙规制未有详细记载,仅有半段孔庙图残碣记载了孔庙前院门房的一小部分。

明清时期

明朝是孔庙扩制的鼎盛时期,历经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几次大规模的扩建与重修,其大成殿由面阔七间改为面阔九间,实现皇宫五门之制。

明代中叶,征调了大批京和各地的能工巧匠汇集曲阜市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报奏请修治曲阜孔庙,朱元璋下诏同意。该工程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聚集工匠开始建造,次年完工,此次重修的孔子庙规制沿用了元代庙制,重建了孔庙正殿左右四殿十八间、东庑(wǔ)[b]三十三间、学员房舍二十二间,增建了大门、燕申堂,省去毓圣侯殿,并移五贤堂面南,庙制更趋规整。明永乐宣德天顺成化年间均对曲阜孔庙进行了修复与扩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完成扩建,大成殿扩建为九间。朱祐樘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曲阜孔庙遭到雷击,造成大火,孔庙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被烧毁,灾报到京,皇帝急令发帮银152600余两重建孔庙。重建工程于弘治十三年二月开始,十七年五月竣工,重建正股九间、寝殿七间、大成门、家庙、启圣殿、金丝堂、诗礼堂各五间,移金丝堂于启圣殿前,改奎文阁七间,改大门及大中门为五间,增建快睹、仰高二门,基本形成现存孔子庙规模。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河北省流寇刘六刘七等人进犯阙里(今曲阜市城内),孔庙遭到毁坏,正德七年,为保证孔庙不受战乱的毁坏,以孔庙为中心修建新城,史称“移城卫庙”,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历时10年。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巡抚胡缵宗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于是在石拱桥的南面建立了金声玉振坊。此后明朝又对曲阜孔庙进行了数次维修和增建,兴建了圣迹殿等建筑。

曲阜孔庙的最终布局和规模最终是在清朝确立,现存的大多遗物也为清代所建。清顺治、康熙年间,朝廷均对曲阜孔庙进行了重修与增建,其中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并将其立于孔庙之中。清朝爱新觉罗·胤禛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追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重新修建了祠堂并更名为“崇圣祠”。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曲阜孔庙再次因暴雨雷击引起大火,大成殿及两庑俱毁,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秋八月动工修建,此次修建历时五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完工。清乾隆年间,曲阜孔庙因时日渐久,再次出现颓貌,部分建筑因失修而坍塌,之后朝廷拨款修庙,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皇帝亲谒曲阜孔庙祭孔,把原来的匾额换成了自己书写的“万仞宫墙”四字以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将原“仰圣门”匾额移镶于北门上,并且爱新觉罗·弘历亲自撰写《重修文庙碑记》纪念这次的修建情况。

近现代时期

曲阜孔庙到了近现代一直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并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不断进行修缮和维护。在1912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里,曲阜孔庙由孔府主持祭祀和管理,各级政府对其并未进行新的扩建,主要是对原有建筑的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阜孔庙作为文物古迹收到国家保护,并且设立专职机构对曲阜孔庙内的古建筑进行修葺,妥善收藏庙内文物与文书档案,先后多次开展了文物陈列和研究工作。1979年5月1日,曲阜孔庙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

景区特点

建筑布局

曲阜孔庙是一座仿皇宫形制的纪念性建筑群,建筑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南北为中轴,东西沿中轴对称。孔子庙南北长1130米,东西宽约150米,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五十三座门坊,共有建筑460余间。曲阜孔庙享受了皇家庙制规格,南北纵深发展组成九进院落,第六进院落之后分东、中、西三路布局,平面呈长方形。第一进院落是棂星门至圣时门,第二进院落为圣时门至弘道门,第三进院落为弘道门至大中门,第四进院落为大中门至同文门,第五进院落为同文门至奎文阁。第六进院落为奎文阁至大成门,从大成门开始分东、中、西三路。西路为启圣门-启圣殿-圣王寝殿,东路为承圣门-崇圣祠-家庙,中路为大成门-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其中,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由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组成,中间种植了成行的桧柏。第四进院落以后分布着大成殿、杏坛、寝殿等主要建筑,是孔子庙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庙内还存有历代碑刻1170余通,古树名木1250株。

建筑特征

曲阜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先后重修扩建达70余次,历经了隋唐增建、北宋迭修、金朝元完善、明清鼎盛等时期的建造,最终形成前后九进院落,设有殿堂、坛阁、门坊等464间建筑格局。孔庙建筑属于礼制建筑,其建筑结构多采用木质台梁及斗拱结构,屋顶多为重檐歇山顶,殿宇雕梁画栋,绘以彩画装饰。曲阜孔庙还采用了只有中国古代帝王才能享受的九五之数,九进院落和五门之制使得孔庙建筑群拥有了王宫要素,还有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的大成殿,大成门上纵横各九个,共八十一钉的门钉数,都体现出中国历代对孔子的推崇。

主要建筑

孔子庙用于祭祀而言,整体空间从南到北可分为序幕、过渡和高潮三个部分。序幕是从曲阜孔庙最南端的金声玉振坊到大中门,中间包含至圣坊、弘道门等建筑;过渡部分是从大中门到大成门,中间包含奎文阁、十三碑亭等建筑;高潮部分是曲阜孔庙的主体,从大成门开始分东、中、西三路,西路庭院是包含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包含启圣门、金丝堂、启圣殿等建筑,中路有杏坛、大成殿、圣迹殿等主要建筑,东路包含承圣门、诗礼堂、鲁壁等建筑,是祭祀孔子五代祖先的地方。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位于曲阜孔庙的南端入口处,是文庙的第一道门坊。金声玉振坊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为三间四柱式石坊,悬山顶,有脊无吻。门柱呈八角形,柱的前后用抱鼓石夹抱固定,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每个宝座上都刻有俗称为“朝天吼”的独角怪兽。其明间坊额上刻有明代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匾额“金声玉振”。该坊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中华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棂星门

星门位于金声玉振坊的正北方,是曲阜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也是孔庙第一进院落的开端。棂星门始建于明代,为木梁木栋,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亲笔题写“禄星门”,并下诏将木梁木栋换成了石栋铁梁。棂星门平面为三间四柱,明间额坊用石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有花纹,下层刻有“棂星门”三个字。棂星门左右两边各有影壁与墙垣相接,门前有环以石栏的石台与石桥相接。孔子庙设置棂星门意为祭孔如祭天。在棂星门以北依次排列着与“金声玉振东坊”形制相同的明代建筑太和元气坊和至圣庙坊。太和元气坊用以表示孔子的思想像整个天体包孕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不泯灭。至圣坊赞誉了孔子是空前绝后、至高无上的圣人。

圣时门

圣时门位于至圣庙坊正北方,是曲阜孔庙的正门。此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爱新觉罗·胤禛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后由清世宗皇帝钦定名为圣时门。圣时门建于1.15米高的台基之上,门屋五间,砖身木构屋顶,砖砌拱门洞三道,上有木构门楼。台基两侧门前后设有台阶,中门前后御道两方降石,上刻浮雕二龙戏珠,该浮雕是孔子庙石刻中的精品之一。

弘道门

弘道门位于圣时门以北,是曲阜孔庙第三道大门。该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明洪武年间曲阜孔庙的正门。弘道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屋顶采用显山顶,前后檐柱均为八角形石柱,两侧各有一个掖门,三门并列。弘道门前三座石拱桥名为碧水桥,北接孔庙三条平行甬道。

大中门

大中门位于弘道门以北,是曲阜孔庙第四道大门,该门始建于金朝,是金代时曲阜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爱新觉罗·弘历皇帝题写匾额。大中门面阔五间,屋顶采用悬山顶,前后檐柱均为木柱,两侧各有掖门,东西角各建有一个角楼,其毁坏较为严重。

同文门

同文门位于大中门以北,是曲阜孔庙的第五道大门,大门周围没有围墙。同文门是宋代时曲阜孔庙的正门,清朝称为“参同门”,清爱新觉罗·胤禛七年(公元1729年)由皇帝钦定为“同文门”。同文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檐柱采用八角石柱,大门两侧有回廊。同文门四周分别立有龟龙首巨碑一座,这些巨碑是明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年间的御制石碑。

奎文阁

奎文阁位于同文门以北,孔子庙第五进院落中,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奎文阁原名藏书楼,阁内存放着历代帝王御赐的图书墨迹和珍版古书。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朝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更名为“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奎文阁高24.35米、宽30.1米、深17.62米,是中国全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奎文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拱。在奎文阁楼上四面花棂门窗,窗外有回廊。

十三碑亭

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阁以北,是曲阜孔庙的第六进院落。碑亭始建于唐朝,后来在元朝增建了两座,清朝又添建了九座。十三碑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的50多块碑刻,多数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碑文由汉文、元代蒙古文字的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因碑亭布局为南八北五,故被称为十三碑亭,又因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所以也被称为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重约35吨。在十三碑亭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建筑结构,被形容为古建筑学上的“勾心斗角”。这种犬牙交错的建筑模式,仅在孔子庙十三碑亭的院落里才会出现。孔庙十三碑亭分金、元、清三个时代建筑,内有唐朝、宋、金、明、清朝六个时代的石碑。其中金朝碑亭两座,即南排东起第三座和西起第三座;元代碑亭两座,一座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一座始建于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清御制碑亭共五座,即北排五座。此外,清代还遣官致祭御碑亭共四座,即南排西起第一、二座,东起第一、二座。

大成门

大成门位于十三碑亭以北,是孔庙的第七道大门。大成门前后有龙柱龙陛,屋顶为黄瓦重檐式,门高13.53米,宽24.7米,深11.2米,门基为石雕须弥座,大成门两旁设有掖门,分别名为“金声门”“玉振门”。宋初名为“仪门”,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建,增为五间。明弘治年间和清爱新觉罗·胤禛年间,大成门遭受两次火灾,后经修复。清雍正帝亲自题写了匾额“大成门”,并题写对联。大成门是进入孔子庙主体建筑群和主院的大门。大成门台基高1.65米,四面雕卷云角,束腰浮雕方块万字卷云纹,线条生动对称,构图大方流畅,为明代遗物。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刻陛石,浮雕云龙山水。相传,在大成门东侧有一棵孔子亲手种植的检柏树。树旁有一块米带“先师手植桧赞”碑,原立于东虎。再往东侧则立有一块“先师手植桧”石碑,为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监察御史关西杨光训书并立石。

杏坛

杏坛位于大成门以北,结构及外形与碑亭十分相似,但杏坛立于台基上。杏坛曾是孔子讲学之处,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增修孔庙时,将孔子讲堂移至此处,因其周围种有树,便取名为杏坛。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杏坛被改建为重檐十字脊,杏坛匾额为清乾隆皇帝御题。杏坛为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亭四周植有杏树。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杏坛的正北方,是孔子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北宋末年被毁于战乱,清朝雍正年间重建。大成殿是七间重檐九脊、黄瓦飞、雕梁画栋的建筑,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殿下有双层台基,殿前有高2.1米的月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35米。大成殿的中央是孔子塑像,塑像坐高3.35米,塑像前有一尊牌位,塑像两侧是四配塑像[c],四配塑像两侧是十二哲神[d]。孔子塑像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8年)被焚,清雍正八年(公元1734年)重塑,1966年—1967年期间被砸毁,1982年山东省政府拨款利用脱胎法重塑孔子坐像。孔子塑像及四配、十二哲前都有供桌、香案,上面摆放了祭祀时的各种礼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大成殿内都会举行八佾舞,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演奏中和韶乐的全部乐器。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泰安市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两庑

两庑位于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有厢房80余间,长150米,东厢为东庑,西厢为西庑。两庑是供奉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两庑上覆绿色琉璃瓦,下有红柱长廊。两庑内的北侧陈列着584块“玉虹楼石刻”,这是乾隆年间孔子六十九代孙收集的历代名家书迹。殿前有一座高约两米的月台,四周用双重石栏围住,是当年的祭祀之地。

寝殿

寝殿位于大成殿的正北方,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阔7间,进深4间,高22米。飞檐斗拱、黄瓦朱甍,枋檀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殿周有回廊,二十二根石柱,石柱上浅刻不死鸟戏牡丹。官氏,宋国人,二十二岁嫁给孔子,在孔子六十六岁时去世,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被追封为“郸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改封为“至圣先师夫人”。历代与孔子同享祭祀。唐朝开始设寝殿专祀,大德六年塑亓官氏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扩建,清爱新觉罗·胤禛八年(公元1734年)仿造大成殿的样式重修。

圣迹殿

圣迹殿位于寝殿的正北方,是孔子庙的最后一座殿。圣迹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是明代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圣迹殿为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周围有一圈檐柱,殿身立于台基之上,殿正中理由康熙帝手书石刻“万世师表”4个字。圣迹殿内保存着《圣迹图》《行教像》《凭儿像》《司寇像》《燕居像》等大量石刻绘,石刻总数约一百二十多幅。《圣迹图》宽约38厘米、长约60米,该图表现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一组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

承圣门

承圣门位于大成门东侧,是孔庙东路庭院的第一道门。该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立于较矮的台基之上。承圣门采用的斗拱结构,檐柱又粗又短,额枋高瘦,平板枋则扁又宽。曲阜孔庙西路庭院的第一道门启圣门的建筑形制与承圣门的建筑形制一样。

诗礼堂

诗礼堂位于承圣门的正北方,始建于宋朝,原是赵恒拜谒孔子庙驻跸之地,后被改为供奉孔氏各代先祖之地,并作讲学之用,金朝重建,明弘治年间,为了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礼记·礼运被命名为“诗礼堂”。诗礼堂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建筑,南面敞开,不设门窗。屋盖为绿瓦悬山顶,彩画为雅伍墨,檐下点金,木架为九前后廊式,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拱。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树和两株宋代的银杏树,孔府宴中的“诗礼银杏”就是取此处银杏树之果,是孔府宴中的传统菜。

崇圣祠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东侧,诗礼堂以北,原是孔子家庙,清代雍正元年改为崇圣祠,里面供奉的是孔子以上的五世祖先。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歇山顶,庙堂前后有廊,庙堂的六根前檐柱均为石柱,中间两根石柱刻有蟠龙,其余四根则镌有八角形花纹。崇圣祠以北面阔七间的家庙中供奉的是孔姓历代牌位,形式较为简洁。

鲁壁

鲁壁位于诗礼堂的正北方,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藏书而筑的标志性建筑,是东侧庭院的影壁孔鲋时期遇秦朝焚书坑儒之乱,于是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几十篇经典书籍偷藏在墙壁内,自己则隐居于到嵩山之中。刘启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的儿子鲁恭王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时,从墙壁里发现了孔鲋所藏之书,因这些书是用蝌蝌文写于竹简之上的,不同于当时经师们利用隶书写的经典,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文言文”。因为古文经典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经典(今文经典)不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今古之争。其中的《古文尚书》,据说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鲁壁藏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的文化事件,它引发了两汉时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具有纪念意义。金朝为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有金石丝竹之声的意思。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子庙时,为孔庙建筑对称,将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后来又刻了“鲁壁”碑来纪念孔鲋藏书。

金丝堂

金丝堂位于杏坛西侧,启圣门正北方,是西路庭院中的重要景点。金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悬山顶,前后有廊布置,形制与诗礼堂相仿,其尺寸较小,立于低矮的台基之上,台基前有月台,月台前是通向启圣门的甬道。金丝堂是根据西汉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时候听见金石丝竹的声音而发现古文经书而得名,是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而建,后成为祭祀前演戏乐舞、及死后合族燕享用之地。

启圣王殿及寝殿

启圣王殿及寝殿位于大成殿及寝殿的西侧,金丝堂以北,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场所。启圣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歇山顶,庙堂前后有廊,体量大小与崇圣祠相同,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

其他看点

石刻

曲阜孔庙内存有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1000余块,被称为“中国第二碑林”。这些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碑刻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子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刻文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最早的碑刻是公元前149年的汉鲁灵光殿刻石和公元前56年的鲁孝王刻石,还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等汉隶代表作。孔庙碑刻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史料,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曲阜孔庙中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汉画像石有90余块,内容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中国神话的记载。明清雕镑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其中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石陛,又称“御路”,指只有皇帝才能踏足的道路)均有艺术价值。储藏在圣迹殿中的一百二十幅《圣迹图》画像石是中国第一部石刻连环画,也是中国最早以人物为题材的大型画集,《圣迹图》每幅长60厘米,宽38厘米,该画按照时间顺序,从孔子尼山降生到病逝鲁国,描绘出了孔子的一生。

建筑价值

曲阜孔庙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本庙,也是孔氏后裔祭祀祖先的祖庙和宗庙,是世界各地所有孔庙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曲阜孔庙不仅是中国古代举行祭孔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承孔子文化教育传播的学校。曲阜孔庙最初是孔子弟子为表其对恩师的敬仰而改旧居为庙,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后,孔庙成为重要的政治场所,祭孔活动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孔子庙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基地,是推崇儒学文化的主要场所,实行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得孔庙与学校功能相结合。曲阜孔庙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各地兴建孔庙,客观上推动了华族的融合与统一,其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体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具有史学价值。由于孔子的影响力的扩大,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逐渐在世界范围中扩大,明代后期孔庙已经林立于世界各地,在亚洲地区多达2000余座,而世界各地的孔庙均以曲阜孔庙为蓝本。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78年5月,为贯彻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视察曲阜市时“以孔养孔”,开放曲阜三孔景区的指示,曲阜县委组织县文管会等有关部门和古建筑工匠立即着手对“三孔”进行修复,逐步修复了孔子庙和孔子墓、碑碣等,基本恢复了1976年以前的孔庙原貌。在此基础上,中共曲阜县委、曲阜县革命委员会经国务院批准,于1979年5月1日曲阜孔庙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孔庙只让内宾参观不让外宾参观的历史。

保护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也是孔子思想学说的物质载体,是见证和传承儒家思想和孔子文化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曲阜孔庙历经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与扩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碑刻艺术的宝库。1957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曲阜孔庙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曲阜孔庙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对曲阜孔庙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曲阜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1983年,曲阜市投资对孔庙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神飞龙盘柱供桌、楹联、神椅、十二哲等塑像物品进行全面复原。之后还在国家有关古建筑专家的指导下,对奎文阁进行测绘,制定修缮方案。1985年1月维修工作开始动工,1987年6月竣工。1991年开始,曲阜市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迁出了遗产区内7个办公单位和200多户居民,拆除非文物建筑3万多平方米,重修孔子庙,基本恢复了孔庙的历史原貌。

1994年,孔庙作为“三孔”景区的一部分,景区内部及其周边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划定为保护地带。同年12月曲阜孔庙作为曲阜“三孔”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5年,曲阜市颁布了《曲阜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起草了《“三孔”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这使得对孔庙世界遗产的保护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2001年,曲阜市设置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加强对孔子庙及其周围遗产区的日常性监测。同时还成立了曲阜市文物稽查大队,清理了景区内所有的露天经营户,有效改善了景区周边环境,让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2007年5月8日,曲阜孔庙作为曲阜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中的重要景点被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8月,曲阜市孔庙及孔府孔林保护项目被正式列入“2009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主要进行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展览以及信息咨询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14年,山东省及当地文物部门在国家文物局的帮助下对孔庙大成殿、寝殿、角楼等建筑进行了维修,完成了道路铺设等60多项维修工程,其中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和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先后入选2011年度、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文化活动

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曲阜孔庙中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又称“丁祭乐舞”“大成乐舞”。祭孔大典每年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即孔子诞辰时举行,活动时间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其中乐、歌、舞围绕礼仪而进行。大典上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所用的音乐、舞蹈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文化。祭孔活动一般分为家祭和国祭两种,家祭指由孔子后裔主持,一般由衍圣公亲自或委派孔庭氏长者来主持祭祀,国祭是指国家政府派官员主持的祭孔仪式,然而在孔子诞辰这天举行的祭孔大典中需要进行家祭、国祭两次祭祀。祭孔仪式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六项仪程,祭祀内容有迎神、求神、上香、三跪九叩头、送神等多种内容。2005年,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成为主办方的全球首次祭孔活动,主会场设在曲阜市,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曲阜祭孔大典。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曲阜孔庙所创办的“孔子故里游”活动,1989年经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并于每年9月下旬举办。1989年9月26日至10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曲阜市举办了首届孔子文化节活动,开幕式在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举行。文化节期间,先后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世界思想家巅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且还会有各国政要和驻华使节、海外孔孟颜曾圣人后裔等人前来参加。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内容多围绕孔子“六艺”举办,有各种文化旅游项目和文艺活动,每年还会推出相应展览。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因其儒家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活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和“中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相关文化

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大型乐舞,由“乐”“歌”“舞”三部分组成,是乐歌舞的综合艺术。祭孔乐舞表演可以渲染祭孔活动的氛围,其内容是以颂扬孔子的业绩为主,通过祭孔时宣读的祝文歌词中表现出来。祭孔乐舞音乐演奏的是“大成乐”,乐器有编钟、编磬、排策、应鼓、坝等。舞蹈形式有“八价舞”和“六价舞”两种,以“中和、、庸、考、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运用“援、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以及“举、衡、落.拱、呈、开、合、并”等舞具动势作为其表现形式。在历代的祭孔活动中都会采用“乐”“舞”,而专用的祭孔舞蹈在祭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是在隋唐之后。专用的祭孔舞蹈分为分文舞、武舞两种,而宋金元时期的祭孔仪式上只有乐歌没有舞蹈,到了明代以后才恢复了舞蹈,但通常也只有文舞而不衍行武舞。

祭孔乐舞在思想内容方面集中体现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了“礼”,是历代帝王推崇儒学,宣扬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形式。在艺术方面承袭了“中和”之乐的美学观点,是中国唯一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雅乐舞。

从祀制度

在中国古代教师史上,从祀孔子庙是历代名师的荣誉,历代均有很多名师获得,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孔庙从祀等级可分为配享、配祀、从享、从祀四个等级。配享是孔庙从祀等级的第一等,配享者主要是“孔门四圣”,即复圣颜回、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和亚圣孟子。配祀是孔庙从祀等级的第二等,配祀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们,有颜回端木赐冉求闵子等十人,因朱熹对儒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于清代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成为十一哲配祀孔庙,清乾隆三年,孔子的学生有若成为十二哲配祀孔庙。从享是孔子庙从祀等级的第三等,从享者主要是历代先贤们(先贤是孔子庙奉祀人物的名号之一),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春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左丘明公明仪、公孙桥等七十八人。从祀是孔庙从祀等级的第四等,从祀者主要是历代先儒们(先儒原指古代儒者,后专指因阐发儒学而被从祀在孔子庙的著名人物),有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诸葛亮等七十七人。其中有关“四配”“十二哲”人选虽略有变迁,但总体争议不大。

相关人物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孔子,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还建立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血缘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孔子提倡以“孝”“礼”“仁”为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以及道德伦理之核,而由此建立出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仁治”社会政治秩序。孔子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成年后知识愈益丰富,30岁时即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开始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并开始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用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最后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弟子。中年的孔子选择从仕,由“中都宰”到摄鲁国相事,后因在鲁国不能实现其政治主张,转而周游列国,往来于卫、宋、陈、蔡之间,前后历经14年,始终未得重用。晚年孔子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前代文献的整理和教授弟子。最后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去世,终年73岁。

影视作品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

在纪录片《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六期节目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演员牛骏峰以及飞行嘉宾佟丽娅张晓龙等人来到孔子故乡山东曲阜,他们品读了论语,近距离观察了被修复的衍圣公吉服,在多位曲阜三孔古建的修缮团队人员的带领下感受孔庙的魅力,了解孔庙的文化底蕴以及相关的保护与管理。

《国家宝藏》第三季

在2020年12月6日国家宝藏第三季中国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展示了包括曲阜孔庙在内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类别丰富的27件国宝文物。通过历史人物、文物,尽可能还原可活化的历史场景,展现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结晶和文化景观结合体的价值。

文学作品

孔府档案

孔府档案是孔氏家族宗法体制下的社会生活记录,它记录了孔府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到1948年400余年间家族管理状况。其内容包括宗族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属于中原地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按时间顺序可分为明代档案、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数量达9025卷。孔府主人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在封建社会中,随着孔子社会地位不断抬高,优渥孔子子孙成为尊崇孔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府档案是研究孔府的重要史料,被列为国家善本书目,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孔府档案为曲阜市孔子庙、孔府、孔林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7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视察曲阜,建议曲阜“三孔”要对外开放,建议实行“以孔养孔”,修复孔庙。

2000年12月,曲阜孔庙山被有关部门交由旅游公司管理,由于欠缺对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在一次大扫除中用水冲洗孔庙导致孔庙受损严重,大量古建筑彩绘被冲毁。奎文阁北侧东掖门经水冲洗后蓝彩脱落。孔庙中的一些木质结构建筑也因渗水导致漆层拱起,大成殿内部分铜豆、、爵等器物内也有较多积水。孔子庙中被水冲洗过的石碑,也因渗水结冰后很容易造成断裂。后来又因旅游公司职工开车将孔庙内一尊元代记事碑撞碎,无法复原。

2005年9月28 日,在孔子诞辰2556 周年之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2005 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中国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外国驻华使节等人出席了在曲阜市举行的祭孔大典,其中上海市浙江省衢州市云南省建水县甘肃省武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北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鱿荣芭、美国旧金山德国科隆等地的全球 30 多座孔子庙也同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祭孔活动。中国中央电视台以曲阜孔庙祭孔为主现场,不仅对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进行了近3 个小时的直播,还报道了海内外各地的祭孔活动。这次的祭孔活动是中国官方截止到2005年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公祭孔子大典。

2017年01月,曲阜孔庙景区《孔子世家谱》展览开幕。展览通过主题展示丰富了孔庙景区的展陈、体验内容,加深了游客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所获荣誉

1957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曲阜孔庙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曲阜孔庙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94年,曲阜孔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曲阜孔庙作为曲阜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中的重要景点被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