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 :唐朝宗室宰相

更新时间:2022-07-06 11:17

李林甫(约679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县李隆基时期在职时间最长的宰相,唐初长平郡王李叔良李渊从弟)的曾孙。

李林甫大约出生于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前后,出身唐朝宗室的边缘旁支,早年起家太子千牛,负责皇太子李显的近身侍卫与仪仗队,之后一路升任吏部侍郎,由于李林甫在任职吏部侍郎期间政绩突出,再加上武惠妃和侍中裴光庭妻子即武三思的女儿武氏的帮助,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四月至十二月间由丞相韩休推荐迁任黄门侍郎,三年后李林甫又代张九龄中书令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初年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李林甫担任宰相后与牛仙客共同参预政事,他建议李隆基立寿王李琩为储君,而唐玄宗以忠王李亨(后改名李亨)仁孝为由立其为皇太子,自此李林甫开始暗中又与太子保持来往,同年李林甫兼领陇右节度副大使、遥领河西节度使,兼判凉州事。执政后期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操纵御史台并利用其打击异己,同时迫害韦坚李适之王忠嗣、赵奉璋等忠良大臣,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天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753年1月3日),李林甫病逝于陕西华清宫,发丧于平康坊(西安城南和平门外至建西街建东街)府邸李隆基追赠其为太尉扬州市大都督,后李林甫被宰相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唐玄宗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长达十八年,在李隆基怠政的情况下,全权处理朝廷内外事务。在其执政前期改革官制、裁汰冗员并精简机构,将兵制改为募兵制以解救兵源不足的问题,经济上李林甫禁止私人铸造钱币并改革地税制度,同时在京师长安等地修建常平仓,通过平籴平来调节物价,法律上颁行《长行旨》《唐六典》等法令文件,军事上重用蕃将且改革兵制。近现代历史学者黄永年评价:“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宰相,他执政长达十九年,这在宰相任期普遍过短的玄宗朝是绝无仅有的。”

人物生平

家世渊源

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但与皇族关系疏远,其生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前后,李林甫的先祖郇王李祎是太祖皇帝李虎(追封)的第六子、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林甫的曾祖父长平王李叔良(李之子)为唐高祖的叔伯兄弟,而其父亲李思诲最高官至扬州府参军。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左右,李林甫之父李思诲病逝,而伯父李思训在武则天的政治压力下辞官,少年李林甫离家前往伊川投靠其舅舅姜皎,由于精通音律而深受舅父姜皎的宠爱。

入仕为官

约在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之后,李林甫担任隶属于太子左右内率府的太子千牛一职,负责皇太子李显的近身侍卫与仪仗队。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太子李显在神龙政变后被张柬之等人复位为帝,此时李林甫的太子千牛任期已满,他参加吏部考试选拔,因身、言、书、判和德行、才用、劳效三项优良被授以殿中省某局直长,开元初年他又因为舅舅姜皎的关系升任殿中省某奉御,负责服饰皇帝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奉御一任年限未满,李林甫又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太子新立之际转任太子中允,和左庶子负责协助太子处理令书等事务。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前后,侍中源乾曜之子源洁为李林甫求取司门郎中,但源乾曜认为品行才望较高的人才能担任郎中,而李林甫还不能达到标准,因此不久李林甫被授为四品官职太子右谕德,后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左右累迁至国子司业

次年李林甫得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任职期间对受贿、坐赃等渎职行为所涉及的定赃环节做了制度上的改进,后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负责官吏的考核及选拔。当时后宫中的武惠妃最受唐玄宗的宠爱,他的两个儿子寿王、盛王因为母亲的缘故备受宠爱,太子李瑛逐渐被疏远冷落。李林甫与宫中的贵人关系亲近,于是他通过宦官向惠妃传达愿意保护寿王的意图,因而得到惠妃的称赞和赏识。同时李林甫与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武氏有私交,裴光庭去世后,武氏哀求出自武三思家的高力士,请他让李林甫代替其丈夫裴光庭的相位,但高力士未敢向唐玄宗言明,而唐玄宗派遣中书令萧嵩选择合适的宰相人选,萧嵩认为右丞韩休合适,于是唐玄宗下诏封右丞韩休为相。高力士不久向武氏泄露消息,而后令李林甫告知韩休。

韩休担任宰相之后非常赞赏李林甫,但他与萧嵩政见不合,于是韩休举荐李林甫为宰相。此时由于李林甫在任职吏部侍郎期间政绩突出,再加上武惠妃和侍中裴光庭妻子即武三思的女儿武氏的帮助,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四月至十二月间由丞相韩休推荐迁任黄门侍郎李隆基对其非常宠信,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五月升李林甫为礼部尚书、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李林甫为揣测玄宗的心思,有意笼络宦官和后宫妃嫔,甚至皇宫的伙夫和役婢。因此,李林甫可以预先知道皇帝的想法,每次在朝廷上奏,行动都可以准备符合玄宗的旨意。比如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均因生母失宠而有怨言。唐玄宗得知后感到生气,唐玄宗想跟宰相张九龄商量以什么罪名处置这三个儿子,但被张九龄拒绝,李林甫上书表示皇家处理家事不必与别人商量。李林甫趁机向李隆基建议而将三人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后又将这三个庶人赐死。

担任宰相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向唐玄宗上奏停减官厨、诸司年支杂物以及括少府旧物,为国库增加四百余万钱,此外李林甫于前一年就被唐玄宗任命改修格令,主持官制改革在内的制度改革,减省色役、冗官等闲杂官员,精简官僚机构和队伍,将弘文馆、殿中省、尚乘局、太常寺等部分官吏裁减。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三月,李林甫鉴于当时地方官员为交纳赋税而盘剥百姓,编成《长行旨》五卷,规定支度使掌管边军财务,同时规定刺史、县令在改替日还要递相交付州县户口,同时还解决百姓所缴纳的各种杂税徭役不定的问题,并规范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同年秋七月,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基本结束后,李林甫接替牛仙客担任兵部尚书,唐玄宗正式把唐朝的军政委任于李林甫。李林甫在职期间着手改革兵制,比如主管武举的官员由从六品兵部员外郎改为由正四品兵部侍郎专知,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招募原先戍边的士卒和散落诸州的客户入伍,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并减轻内地民众的兵役负担。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一月,唐玄宗意图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实封并兼领尚书,张九龄以牛仙客学识不高为由极力劝阻,致使唐玄宗对其感到不满,而李林甫却认为只要有才识都可任用,此时武惠妃意图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为太子,玄宗也想废黜太子李瑛,但张九龄在朝中据理力争,而李林甫却迎合玄宗和武惠妃,赞同废黜太子的立场,同时影射张九龄干预皇上“家事”。李林甫还指点武惠妃,让其谎称宫中有贼,召太子及二王立即入宫防卫,造成太子“着甲”入宫的事实。后来,李隆基以结党为由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知政事之职,而改任二人为尚书左右丞相,任命知政事兵部尚书李林甫、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接任宰相,同时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后来监察御史周子谅奏称牛仙客非宰相之才,周子谅因此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又趁机进言称周子谅是张九龄所引荐,于是张九龄又被贬为荆州市长史

李林甫和牛仙客二人占据相位之后,裁撤冗官的同时扩大三品以上诸司长官的实际职权范围和人数,经济上坚持律令制和租庸调制度,按照天下百姓的不同经济状况,分为宽乡、狭乡、无田及不足者三种情况征收地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兼任户部尚书的李林甫被李隆基任命在京师长安等地修建常平仓,通过平籴平粜来调节物价,抑制商人在丰年的投机行径,也为百姓提供灾年所需的粮食,以此维持小农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此外李林甫建议在选官制度上增加平判入等,同时将贡举考试纳入礼部官员的管辖范围,后与河南尹李适之在东都禁苑修建积翠、上阳、月陂三大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以解决水患问题。李林甫于次年又增收盐税和户税,同时出台新的《职员令》《官品令》等相关法条。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停置二百六十所京属县烽候,同时减少折冲府的承直马数量。当时天下比较太平,李隆基认为功臣元勋首推李林甫等人,于是封李林甫为晋国公,牛仙客为豳国公。武惠妃病逝后,李林甫建议唐玄宗立寿王李琩为储君,而唐玄宗以忠王李亨(后改名李亨)仁孝为由于次年六月立其为皇太子,自此李林甫开始暗中又与太子保持来往,同年李林甫兼领陇右节度副大使、遥领河西节度使,兼判凉州事。。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二月,李林甫将修成的《唐六典》交由玄宗审定后正式定稿,内容以中央机构及其职官僚属为卷分标准,并用注文解释制度沿革或补充说明。同年四月,李林甫又兼吏部尚书并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选。

弄权诬陷

诬陷韦坚、李适之

天宝初年,李隆基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但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林甫由于与左相兼领兵部尚书李适之不和,因此他指使亲信写匿名信编造兵部集体受贿的情况,之后他下令收捕兵部属吏六十余人,兵部属吏未能承受吉温的酷刑审讯而争相自诬认罪,至此六十余名兵部属吏含冤入狱(史称“兵部铨曹奸利案”)。御史大夫韦坚有政治才干并受到唐玄宗的恩宠,李林甫害怕韦坚取代自己的位置,因此他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正月十五日夜揭发韦坚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交游,向唐玄宗诬告两人过于亲昵并密谋扶立太子,于是唐玄宗贬韦坚为缙云(今缙云县知府,皇甫惟明为播川(今遵义市桐梓县)太守,后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派人诛杀于黔中(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而韦坚也于同年七月流放到岭南,其子河南府户曹韦谅被贬到边远地区,不久李林甫派监察御史罗希奭诛杀韦坚及其诸子弟,同时又构陷御史大夫裴宽、左拾遗韩朝宗和李适之亲近韦坚,裴韩二人被贬官后赐死,李适之被贬为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县)太守后服毒自尽,其子李霅被贬为巴陵郡别驾,于迎丧回京后被李林甫命人杖杀于河南府(今洛阳市)。

居家弄权

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推荐黄门侍郎陈希烈丞相,自己在家中处理政务并召见文武百官,而陈希烈虽在中书门下办公但只在公文上署名。次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李隆基对其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其府中赏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十一月,左骁卫兵曹柳诬告其岳丈、赞善大夫杜有邻“私自传播、撰写书籍宣扬迷信预言,勾结东宫,指斥皇帝”,李林甫命京兆王鉷杨国忠一同审讯,最后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玄宗嫔妃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北海知府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也被杖毙。

诬陷王忠嗣、杨慎矜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将军董延光向唐玄宗奏称王忠嗣延缓出兵致使进攻石堡城失利。同时,李林甫也忌惮王忠嗣战功卓著(担任河西、陇右、山西省朔方郡四镇节度使,掌控陕西省、山西、甘肃和宁夏等地),担心他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趁机派遣济阳区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意图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虽表示不信,但仍夺去王忠嗣兵权并将其贬为汉阳太守。另外由于李亨仁孝谨慎,致使李林甫离间玄宗与太子李亨关系的计谋未能得逞,李林甫转而猜忌权位日盛的杨慎矜。李林甫引荐王鉷御史中丞并将其视为心腹,王鉷对杨慎矜轻鄙自己而感到不满,于是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制造流言,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意图勾结术士,密藏谶书以图谋恢复隋朝。唐玄宗获悉后未查明真相即将杨慎矜下狱,并命令三司会审,之后李林甫命殿中侍御史卢袖藏谶书,将罪行栽赃给杨慎矜,因此杨慎矜被唐玄宗族灭。

构陷赵奉璋

李林甫拜相后为防他人弹劾自己,而严密监督和控制朝廷官员尤其是御史台的奏折,同时坚决制止涉及自己和其亲属的劾奏,李林甫甚至严格审查并亲自举荐御史台官员,以此操纵御史台将其变为打击异己的工具。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四月,咸宁知府赵奉璋不满李林甫的擅权乱政,亲自上奏揭露和鞭挞李林甫的二十条罪状,但赵奉璋的劾奏被李林甫拦截。李林甫责令御史台严厉处置,并派出心腹御史秘密前往咸宁(今湖北省咸宁市)抓捕赵奉璋,李林甫未经大理寺审判的正常程序,而以妖言惑众罪名将赵奉璋私自关押进御史台,并派罗希奭审判和伪造其荒于职守、贪污受贿罪、蓄意挑拨君王与大臣的关系、攻击君王怠于治国、诬陷宰相擅权营私等罪名,最终赵奉璋被杖毙。

重用蕃将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次年,兼领朔方节度使等职的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文臣担任边将的情况,意图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相权,因此李林甫向李隆基举荐莫门军使安思顺继任朔方节度使,并上奏称文臣为将容易出现怯阵的弊端,任用出身贫寒、没有党援的士子和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更安全。于是唐玄宗采纳其提出的建议重用蕃将,致使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开始独当一面,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唐军的军事力量,但也让山西省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省,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晚年与逝世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王鉷之弟王焊等人图谋诛杀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但被镇压,杨国忠与陈希烈审讯之后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趁机诬告李林甫暗中勾结王鉷,经陈希烈的作证王鉷被唐玄宗赐死,李林甫也逐渐被唐玄宗疏远。同年十月,南诏寇边,李林甫奏请唐玄宗让杨国忠到剑南前线赴任,想借机把他调离朝廷。杨国忠对玄宗称怕自己离朝,李林甫一定会杀害自己,唐玄宗让其暂且先到剑南处理明朝军事,并答应尽快召回让其当宰相,李林甫得知后愤而发病。杨国忠抵达四川蜀地之后,唐玄宗派遣宫内宦官召他回朝,杨国忠到昭应时拜李林甫并在床下跪拜。李林甫流泪将宰相之事托付给杨国忠,杨国忠听后惭愧不敢当。李林甫随唐玄宗前往唐华清宫(今临潼区)但病情加剧,唐玄宗听信巫师的建议亲自前去探视,侍臣劝谏其让人将李林甫抬到庭院中,自己则登上长生殿,举起红巾招手慰问,不能起身的李林甫只能让家人代拜谢恩。

天宝十一年(公元753年1月3日)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林甫病逝于华清宫,由诸子护灵返回长安(今西安市),发丧于平康坊(西安城南和平门外至建西街建东街)府邸,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同年,丞相杨国忠勾结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二人向唐玄宗上书李林甫生前意图与叛将阿布思谋反,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为避免祸及自身而附和杨国忠,而且还出面证实李林甫的反事。李林甫此时尚未能入土为安,但已被削去官爵并抄没家产,几个儿子被官籍除名并流放岭南广州市)、黔中郡(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镇),李林甫的亲信一党中被贬的则有五十余人。后唐玄宗派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他口内裹含的明珠,同时还剥下李林甫的金紫朝服,降低李林甫的丧葬规格,改用小棺并以庶人之礼安葬。

为政举措

政治

改革官制

李林甫担任宰相之后开始改革官制、裁撤减省冗官,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在门下省殿中省、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司农寺、少府监与将作监等部门精简机构并减冗散官三百余员,包括太常寺的礼仪使和内教坊使、马政系统的闲厩使和沙苑使等;在官员待遇方面,李林甫将把月俸、食料、防阁或庶仆、杂用这四项统一为月俸,并把贮米(钱和米)合入禄数统一发放,致使程序减少且行政效率提高;此外李林甫还扩大实际负责诸司事务的长官范围和人数,同时提高中书门下官员的待遇,规定省司副长官必须进让,他在朝贺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中书令与供奉官献寿的环节,将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吏部、考功、礼部等七司的主事升为八品,将史馆从门下省附近被移至中书省北。

颁《唐六典》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接任中书令后,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起居舍人陆坚修撰的《六典》基础上,按照令式分入六司的撰修规制(以中央机构及其职官僚属为基本的划分标准),花费两年时间完成《唐六典》的草稿,并最终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正式定稿。李林甫的工作实际上是对《唐六典》初稿的二次加工,又加入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的注文(主要是制度沿革和补充说明),并对部分正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共三十卷的《唐六典》将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颁布的《官品令》与《职员令》等最新制度载入,其中规定各职官员数、品阶以及职掌等内容。

排除异己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林甫因与左相兼领兵部尚书李适之不和,于是指使亲信匿名诬陷兵部受贿并下令收捕兵部属吏,兵部属吏不堪折磨而自诬认罪入狱;李林甫害怕受到李隆基恩宠的御史大夫韦坚取代自己,而向唐玄宗诬告他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密谋扶立太子,随之李林甫在两人被贬官后先派人将皇甫惟明诛杀于黔中(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镇),后又派监察御史罗希奭诛杀韦坚等人,同时又构陷御史大夫裴宽、左拾遗韩朝宗和李适之亲近韦坚,裴韩二人被贬官后赐死,李适之被贬官后服毒自尽,李林甫命人将其子李霅杖杀于河南府(今洛阳市)。次年李林甫杖毙左骁卫兵曹柳勣、赞善大夫杜有邻、北海知府李邕淄博市太守裴敦复,之后李林甫因忌惮王忠嗣战功卓著而担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诬告王忠嗣意图拥兵尊奉太子,致使李隆基削夺王忠嗣兵权并贬其为汉阳太守。此外李林甫诬称杨慎矜隋炀帝玄孙,以他意图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为由将其下狱,之后又将袖藏谶书的罪行栽赃给杨慎矜致使其被唐玄宗族灭。

堵塞言路

李林甫拜相后为防止言官弹劾自己,而严密监督和控制朝廷官员尤其是御史台的奏折,同时坚决制止涉及自己及其亲属的劾奏,李林甫甚至严格审查并亲自举荐御史台官员,堵塞言官向皇帝进谏的道路。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四月,咸宁市太守赵奉璋对李林甫擅权乱政感到不满,于是亲自上奏揭露李林甫的二十条罪状并对其进行鞭挞,但李林甫收到赵奉璋的劾奏将其拦截。李林甫责令御史台严厉处置此事,并派出心腹御史秘密前往咸宁(今湖北省咸宁市)抓捕赵奉璋,李林甫未经大理寺审判的正常程序,而以妖言惑众罪名将赵奉璋私自关押进御史台,并派罗希奭审判和伪造罪状,最终以赵奉璋荒于职守、贪污受贿罪、蓄意挑拨君王与大臣的关系、攻击君王怠于治国、诬陷宰相擅权营私为由将其杖毙。

经济

禁私铸钱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针对钱币的短缺状态,张九龄提议放弃私家不准铸钱的禁令。玄宗令百官详议,李林甫等人对此表示反对,李林甫认为铸币权是皇帝管控通货的手段,是皇帝在经济上独尊地位的体现。如果对私家铸钱放任不管,恐会引发弃农逐利的风潮,恶钱充斥会造成通货的混乱。李林甫坚决反对放弃私家不准铸钱的禁令。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林甫针对以粟帛与库钱易恶钱进展不顺利的情况建议玄宗亲自主持此事。并提出以一月为期,限期兑换,不交恶钱者获罪,断绝贵戚商人以此谋财之路。

颁行《长行旨》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由于每年的赋税“条目既多,计检难遍”,没有定额,常出现“支税不常”的情况,导致百司劳烦,易滋生奸伪之事。这样复杂低效、劳钱费力的税制李林甫提出改革意见。将每年不变的部分编成《长行旨符》,“省司每年但据应支物数,进书颁行。”每年只需要将各州所需缴纳的数额分派各州即可,能大大减少对于人力、纸张等的浪费。李林甫在赋税的缴纳中以各地当土所出为原则,主要是对各地区租、调折纳的不同情况来说的。《长行旨》的颁行,简化程序,改变李隆基朝财政制度混乱、繁杂的现象。将这一制度写入《唐六典》,这样做到人知定准、政有常文,皇权财政的稳定有序得益于李林甫的改革,同时也为唐玄宗发动对外战争提供了支持。

税收改革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兼任中书令并对改革地税,其主张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田,亩别税粟二升以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中以下递减各有差的政策。王公以下的贵族官僚必须承担户税与地税两项税收,而非依法令免除。地税以已受田及借荒田亩数作为征收依据,亩纳二升为总的征收原则。在具体征收时又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分为宽乡、狭乡、无田及不足者三种情况进行征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征收细则,地税是以田亩与户等二者为征纳标准的,体现了唐朝赋税征收方式的新发展,对于以人丁为准的租庸调法实质性的改革。

法律

制定赃估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林甫任职御史台,对受贿、坐赃等行为所涉及的定赃制度做了改进。次年李林甫任御史中丞,指出定赃估的标准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按唐律规定,赃物的判定是以当地的绢价为准,各地的绢有贵贱之分,出现死刑的标准在贱处不足三百,贵处需达七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李林甫奏请以绢估每匹五百五十文为准,不再以犯处绢价为估。

律令格式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林甫主持大规模长时间的律令格式的改修工作。从《刑法志》的记载来看,这次律令格式的改修工作由李林甫等人具体删辑。最终删辑旧格式律令及敕共七千零二十六条,三千五百九十四条保存下来。修成后,李林甫上诏请求颁布。这次修订后的法律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精简化、方便化等特点,该法典的注文部分为后世人理解唐朝开元法制改革提供宝贵的资料。

军事

改革兵制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七月,李林甫转任兵部尚书,他在职期间着手改革兵制,比如主管武举的官员由从六品兵部员外郎改为由正四品兵部侍郎专知,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次年五月,李林甫奉命实施用特殊待遇解决职业军人并予以定编的措施, 命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根据不同军镇的情况,审核统计防守兵力的固定数额,从诸色征人和边境客户中招募精壮兵丁,以长时间镇守边关,并为他们增加耕田和住宅以示体恤。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初,边境征兵问题得到基本落实。

重用蕃将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兼领朔方节度使等职的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文臣担任边将的情况,意图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相权,因此李林甫向唐李隆基举荐莫门军使安思顺继任朔方节度使,并上奏称文臣为将容易出现怯阵的弊端,任用出身贫寒、没有党援的士子和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更安全。于是唐玄宗采纳其提出的建议重用蕃将,致使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开始独当一面,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唐军的军事力量,但也让山西省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省,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人物影响

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长达十八年,在李隆基怠政的情况下,全权处理朝廷内外事务以促使唐朝保持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在朝堂之上颇具威权,能够平衡内外政局,为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做出一定的贡献。执政后期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操纵御史台并利用其打击异己,同时迫害韦坚、李适之、王忠嗣、赵奉璋等忠良大臣,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人物作品

李林甫的诗作和文章已知存世的只有几篇,收录于清代人编的《全唐诗》中,李林甫的作品基本上以行政公文为主,包括应制、表、奏等体裁,而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风格清秀简朴。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李隆基评价:“李林甫为不可多得之才。”

唐朝时期大臣裴士淹评价:“李林甫诚如皇帝所说,实力确实无人可比。”

近代历史学者吴宗国评价:“李林甫是很有政治才干的,李林甫之代替张九龄,标志着唐王朝政策上的重大变化,张九龄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所以被淘汰了。”

现代史学家丁俊评价:“李林甫是盛唐时代值得肯定的一位宰相,他的多项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英国学者崔瑞德评价:“李林甫被公认是文士名流的敌人,但是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一个善于搞政治权术的人,擅长耍阴谋和驾驭人。”

反面评价

李隆基开元年间尚书丞相张九龄评价:“宰相关系着国家的安危,皇帝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担心以后会成为国家的忧患。”

后晋史学家刘昫评价:“李林甫每件事过于谨慎,处理各种事务,增修纲纪,朝廷内外的官员升迁授官,都有一定的法度,李林甫自己居官台衡,动循法律,士大夫士子,不是平常调无仕进的途径,所以李林甫执政二十年,在朝廷与民间权势极大,忌惮李林甫的威势权力。”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评价:“李林甫嫌弃儒臣以战功进用,尊宠离间自己,于是请求专门任用蕃将,所以玄宗对安禄山更加宠信,群臣的议论不能倾轧,终于使天下大乱,这是李林甫的建议的原因。”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评价:“李林甫担任宰相,凡是才能、名望、功业超过自己的人,以及被玄宗所厚爱、权势、地位将要逼迫自己的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除去他们,尤其忌恨文学之士……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跟他们相接拉近关系,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滑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自从李林甫任宰相十九年,巩固宠幸,巩固权力,嫉妒贤能,诛杀驱逐贵臣,杜绝言路,口腹蜜剑,玄宗反而倚重他为得力助手,自己深居宫中,沉迷于声色,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姚崇宋璟以前和以后的各个将相,从没有这般专宠。”

其他评价

日本历史学家谷川道雄评价:“宰相李林甫是扮演皇帝秘书官的角色,其专权的意义是君主独裁制透过宰相专权的形式来表现而已。”

近现代历史学者黄永年评价:“李林甫是唐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宰相,他执政长达十九年,仅次于一代名相房玄龄,这在宰相任期普遍过短的玄宗朝是绝无仅有的。”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口蜜腹剑

李林甫担任宰相后对才能在自己之上、威胁自己地位的官员非常忌惮,基本上会千方百计地清除。他虽然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私底下阴谋陷害别人,世人都称李林甫为“肉腰刀”“口有蜜,腹有剑”。有一次李林甫曾向与之争权的宰相李适之透露开采华山金矿可以富国,而李隆基还不知道有这个情况,之后李适之便在上朝时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在回应玄宗询问时表示华山金矿虽然珍贵但却是唐朝王气所在,不宜开凿。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于是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

弄獐宰相

李林甫虽然身为大唐宰相,但他的文化水平却比较差,即使平常公私文书往来自有文士代笔,但别人代笔之后的文字他却不认得。李林甫小舅子太常少卿姜度的儿子出生之际,李林甫想卖弄一番以彰显自己的品味,手书庆贺曰“闻有弄之庆”。这天贺礼的宾客一看不禁大笑,因为“麞”亦作“獐”,李林甫想要表达的“弄璋之喜”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来生男孩为“弄璋”。李林甫不懂此典,于是就将“弄璋”写成“弄麞”,连蒙童都懂而堂堂宰相却弄错了,李林 甫由此获得“弄獐宰相”的恶称。

野无遗贤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正月,玄宗想广求天下之贤才之士,命精通一种技艺以上的人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李林甫害怕乡野之士在对策中斥责他的奸恶,因此向唐玄宗上奏称推荐的人大多数是低残愚蠢的,恐怕有方言俗语污浊圣听。于是李林甫命令各郡县官对考生仔细检测考试,而御史中承监还要在京城对考生继续进行复试,有真才实学的人上奏玄宗知晓,但随后而来的人作的诗、赋、论没有一个人达到及第的标准,李林甫于是上表言明乡野无遗贤。李林甫一手操纵这一场无果而终的科考,著名的诗人杜甫和元结因此在这场考试中落第。

立仗马

立仗马是一种在皇宫前做仪仗的马,李林甫靠玩弄权术担任宰相之后,为专权将皇帝与百官隔离开来,只许众朝臣当“立仗马”。有一次,李林甫将朝中的谏官召集起来并公开宣称大臣只有按皇上旨意办事,他还表示大臣不能七嘴八舌地议论朝政,好比立仗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如果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当时有一位谏官不信邪,上奏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被革职,之后很少再有人敢向玄宗提意见。

结交文人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李林甫忌惮文学之士,而且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但他与盛唐时期的诗人文士都有一定的联系,自己本人也懂得作诗,和韩朝宗席豫张九龄王维孙逖卢僎等人都有唱和往来。王维在《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中称他为“哲匠”,孙《奉和李右相赏会昌林亭》称其为“贤相”,王维在李林甫任期内最高担任过五品上的库部郎中、吏部郎中,而席豫当过正三品礼部尚书。此外高适虽然不为李林甫看重,但仍然被其授予封丘县县尉一职,对于没有身份背景的高适来说,给封丘尉不算轻视,而高适获官后也曾作《留上李右相》向李林甫表达感激。

一雕双兔

李林甫与张九龄、裴耀卿曾经同时担任宰相,李林甫抑制张、裴二人的权势而洋洋自得,张裴二人也 对李林甫卑躬屈膝且折节谦逊,当时人私底下流传“一雕挟两兔”的传言,后世该成语表示指三个人同时担任显要的位置,其中一个人权势强盛而其余两人受其挟制。

罗钳吉网

李林甫担任李隆基的宰相之后,担心自己的权势会被别人抢走,同时害怕自己的相位不保,于是意图铲除异己,因而重用酷吏罗希奭吉温,这两个人办案都按照李林甫的具体意愿而行,帮助李林甫构陷冤狱和排除异己,被下狱的人基本没有能够逃脱的,于是当时人称罗希奭、吉温为“罗钳吉网”。

月堂思计

李林甫担任宰相之后在府邸中修建形如偃月的厅堂——月堂,他每次要诬陷冤枉大臣,都要在堂中冥思苦想构陷之计,如果他面带笑容地从月堂中走出来,这就代表被构陷的人有血光之灾。

乌鹊祥瑞

李隆基在位期间,大理卿徐峤擅自揣测由于大理寺牢狱的杀气较强,致使鸟雀不敢在这里七夕,而现如今刑部的死刑断绝,但才五十八年,而乌鹊在入狱的门窗外筑巢,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于是群臣上书为皇帝庆贺,而唐玄宗首先推举封赏有功大臣,封李林甫为晋国公,牛仙客为豳国公。

研究书目

《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