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 :1918年列宁等指挥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3-07-06 15:24

苏联内战(俄语: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是指1918年到1922年期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各族人民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都想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英军在俄国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帝国主义干涉苏联的序幕。4月,日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8月,英美军队也相继进入海参崴。武装干涉者还从南方侵入苏俄。德国联邦国防军则利用布列斯特和约践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外国武装干涉军进入后,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策动下在各地乘机发动叛乱,导致俄国境内四分之三的领土都被占领,苏俄处于包围圈之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团结苏俄各族人民,号召工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稳定苏维埃政权,列宁在东线指挥击退白卫军,南线在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的指挥下与安东·邓尼金的白卫军和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骑兵部队作战,收回俄国部分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加强了对苏俄国家的武装干涉。1918年春至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先后粉碎了英、法等国干涉军和在俄境内的捷克斯洛伐克军以及白卫军。1918年11月至1920年1月,先后打败由高尔察克在远东组织的白卫军和尤登尼奇在西北部地区组织的白卫军等。英、法、美等国的干涉军在1920年底陆续撤走,基本结束了苏俄罗斯内战争。但日本却在远东地区继续增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控制,直到1922年日本干涉军及其支持的白卫军被全面击溃,苏俄内战全面结束。

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学副博士孙成木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取得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进攻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挽救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证了苏维埃俄国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维埃国家经过严酷的战争的锻炼,更加巩固,更加强大。这不但是苏维埃俄国的胜利,也是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胜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这个胜利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背景

二月革命

20世纪初,俄国己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国内仍保留农奴制残余,国内充满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尤以富有的特权阶层和大多数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国内外交困,战争中不断增加的伤亡人数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到1917年初俄罗斯革命运动急剧发展。1917年2月18日,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人开始罢工,2月23日工人举行示威游行,二月革命开始。25日全市工人以政治总罢工支援斗争,所有工厂停工,商店关门,电话局停业,并举行大规模游行,有30多万人参加。26日,布尔什维克党号召工人和士兵立即举行武装起义,27日,起义席卷全城,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绝向工人开枪,大批转到革命方面,起义工人和士兵迅速解除宪警武装,释放政治犯,逮捕沙皇的大臣和将军,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在起义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关苏维埃,资产阶级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布尔什维克成立的苏维埃政权提出要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反对临时政府在"护国主义"旗号下继续战争的政策和拒绝承担俄罗斯帝国原有债务,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想要支持保全帝制,利用革命来加强军事行动和实现帝国主义计划。而协约国需要苏联在前线抵抗德国的兵力,且担心苏联与德国联手和共产主义革命思想会传播蔓延。因此俄国的英法盟友要求临时政府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女王陛下政府承认了临时政府,条件是临时政府“应恪守前政权所承担的一切义务”,温斯顿·丘吉尔宣称布尔什维克主义必须“扼杀在摇篮里”。法国政府在照会中希望临时政府能够成功地把战争进行到底,“忠诚、不懈直到最后胜利”。英法两国为俄国支援了大量战争物资以支持白军。

十月革命

1917年4月18日,临时政府声明临时政府遵守沙皇政府对协约国的义务继续战争,激起群众的示威游行,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由于俄国在西南战线惨败,7月4日,首都50万工人和士兵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举行了和平的示威,临时政府调动军队镇压群众,死伤400余人,造成”七月事件”,大举向布尔什维克党进攻,解除工人武装,俄国临时政府全部掌握政权,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结束。同年8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觉,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准备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并于11月7日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1918年7月16,处死沙皇尼古拉二世,7月19日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颁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第一部苏维埃宪法。

布列斯特和约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为获得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指国内建设,提出和德国签订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到其他协约国家的拒绝。12月3日,苏俄与德国、奥匈帝国等举行谈判,并于12月15日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22日苏俄根据《和平法令》提出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1918年1月18日德国提出要苏俄割让土地,受到党内托洛茨基、尼古拉·布哈林等领导人的反对,1918年2月,德国宣布停止与苏俄的停战协定,发起全线进攻,并迅速逼近彼得格勒。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经过激烈的争论,2月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3月3日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依照条约苏俄丧失了波兰、立陶苑,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总计约100方平力公里的领土,向德国交付60亿马克赔款。1918年11月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宣布废除此约。该条约的签订使苏俄获得了暂时的国际和平环境,在决定苏维埃存亡的紧要关头,为巩固苏维埃致权赢得了时间。

1918年夏,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被国内战争打断了,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借口英法两国给俄国支援的大量战争物资落入了德国之手,并以此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向俄国港口派遣部队,外国帝国主义者干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革命在欧洲扩展和不能容忍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不甘心失去自己在俄国大企业中的巨额投资。

参战武装力量

红军建立

十月革命发起的时候,旧的俄罗斯帝国军队被解散,布尔什维克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志愿者组成的赤卫队。由于1918年春季开始在俄国各处出现白军武装反抗,白军的反抗加速造就和扩大了一支布尔什维克正规战斗部队。1918年4月,托洛茨基担任国防人民委员,着手改组现有的民兵,规定所有工人和贫农和中农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军事训练,富农和资产阶级分子到辅助劳动营服役,并从从旧帝国军队中征召军官。在规章上强调平等原则,改革军阶和军官头衔。

反革命势力

国内反叛军

十月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前总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逃往北方骑兵第三军司令克拉斯诺夫处,集结部分反革命力量进攻圣彼得堡,攻占了加季纳郊区和帝国村,前线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司令也拒绝执行苏联政府与德军谈判停火的命令,企图煽动叛乱,由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控制的全俄罗斯铁路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也对苏联政权发动了攻击,要求撤销列宁的政府首脑职位,并试图通过停止所有铁路交通来威胁他。苏联政府成立了列宁领导的平叛委员会,动员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在工人、士兵和群众的帮助下迅速夺回了失地。克伦斯基出逃,克拉斯诺夫被俘,全俄铁路联邦执行委员会解散。之后由于克拉斯诺夫承诺不反对新的苏联政府,布尔什维克将其释放了。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的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在新切尔卡斯克开始组织一支由俄罗斯退伍军人、军事学院学生和学生组成的志愿军。他还接纳了从安东·邓尼金等反革命分子被捕和监禁的地方逃跑的俄罗斯帝国军官。

乌克兰革命起义军

1917年,无政府主义者马赫诺带领安那其民兵在乌克兰组建了黑卫军,4月,基辅召开了乌克兰中央拉达大会,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也在乌克兰积建立苏维埃政权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对峙。1918年3月,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将乌克兰的领土割让给德国,德国人在占领区成立了傀儡政权“乌克兰国”,人称“盖特曼”政府,1918年11月,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盖特曼傀儡政权崩溃,同时由英美等西方国家支持的“南俄武装力量”总司令安东·邓尼金也渗透进乌克兰,列宁的红军也重新向乌克兰发起进攻,1919年,马赫诺率领黑卫军袭击邓尼金部后方,在佩列戈诺夫击败白军,迅速占领了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叶卡捷琳罗斯拉夫等大中城市,黑军兵力达到4万人。

白军

和外国影响所支撑,并由尤登尼奇将军、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将军领导,人称白军,并且在战争中的大部分时候控制着前俄罗斯帝国的重要部分。高尔察克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盘踞西伯利亚地区乌拉尔伏尔加河—带,在鄂木斯克州建立伪军牢独裁政权,自称“俄罗斯最高执政者兼陆海军总司令”。在英国的支持下,高尔察克在贝加尔湖以西的西伯利亚地区建立政权,1918年到1919年冬,高尔察克的部队发展到大约12万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安东·邓尼金依靠帝国主义支持,盘踞在苏联南部和乌克兰一带,1917年12月,将军拉夫尔·科尔尼洛夫逃到顿河哥萨克地区,组织第一个武装集团反革命“志愿军”,公开与布尔什维克交战,这支军队最初儿乎全由军官组成,人数约三万人。1918年3月,科尔尼洛夫阵亡,由邓尼金继续领导。尤登尼奇是高尔察克匪帮的西北军总司令,两次进犯圣彼得堡。之后在协约国的组织下,其他的白军首领都接受了高尔察克的领导,并开始准备在1919年春发动一次联合进攻,分三路进攻,推翻布尔什维克,高尔察克的部队从西伯利亚地区的出击,攻打莫斯科安东·邓尼金的部队同时从南面进攻,而在爱沙尼亚作战的尤登尼奇,则对彼得格勒发动一次牵制性进攻,企图迫使布尔什维克从红色首都调出一些防守部队。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战俘组成,驻扎在乌克兰德国作战,人数大约有3万人。布列斯特条约签订之后,以托马斯·G·马萨里克为首的巴黎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决定把战俘从俄罗斯转移到法国,1918年3月,在途中与当地红色政权和游击队的冲突而延缓了行程,并由于军中传言对中国工农红军产生敌对情绪。5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反革命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国防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宣布军团为反革命军队。6月8日,借助于社会革命党夺取了萨马拉,并成立立宪会议委员会。7月12日,获得协约国军事援助,之后,决定继续向海参威进发,陆续攻占了西伯利亚地区沿线的城镇,并于9月29日到达海参威。整个伏尔加河中游地区、乌拉尔、西.伯利亚直到远东都被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占领。

帝国主义

作为协约国成员国之一的苏联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其他协约国的的不满,加上苏俄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统治集团害怕十月革命对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精神影响本国,帝国主义都想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协约国(英国和法国)

1917年2月,英国和法国还签署了一项关于划分苏俄“势力范围”的协议,并宣布他们打算将乌克兰、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俄罗斯分离出来,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依赖帝国主义的政府,组织对苏俄主要中心地区的军事干预。1918年春之前,协约国对苏俄的干涉,主要表现在挑起苏俄同德国的军事冲突.以便借德国刺刀来消灭苏维埃政权,同时以金钱和武器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策划和组织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活动。1918年3月,英国部队以保护军事物资的名义在摩尔曼斯克、海参威和阿尔汉格尔登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后,英国派遣皇家海军舰队到波罗的海,为尤登尼奇将军领导的白军提供支援,6月,英、法、意、美的外交代表发表声明,说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是“盟国的军团”,受协约国“保护”,要求苏俄政府改变解除该军团武装的决定。8月,英、法、美、日以援助该军团的名义出兵苏俄远东。11月底,英法再次联合给安东·邓尼金将军提供军事援助,1918年秋,大英帝国主义者占领了外里海地区。1919年4月,法国敖德萨登陆。

美国

1917年11月,协约国和美国驻苏俄的代表在雅西举行了会议,密谋利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颠覆苏俄。1917年12月,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反苏武装干预的组织和进行任务分工。1918年1月,日、美、英就已着手准备干涉苏俄远东地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现了日、英、美三国的巡洋舰。1918年3月,美国借口为了“保护摩尔曼斯克边疆区不受德国人侵犯”,派遣7千名美国士兵登入摩尔曼斯克,6月29日,美国陆军美国陆军海参威,10月,提出瓜分整个俄国的计划。

德国

1918年8月,德国政府悍然违反《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强占了克里米亚半岛,出兵北、南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被德帝国主义者占领,南高加索被土耳其和德帝国主义者占领。

日本

1918年4月5日,日本以保护日本移民为借口,派遣7.2万名日本士兵驻守海参威。8月,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名义出兵苏俄远东地区。

战争过程

内战开始(1917年7月-1918年)

国内起义

1917年7月,近五十万人群众游行示威,工厂都举行了罢工,要求资产阶级政权转归苏维埃,与此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调集军队镇压示威。1917年7月8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成为临时政府的总理,并任命科尔尼洛夫将军为总司令。之后,布尔什维克成功领导了反对科尔尼洛夫的斗争,科尔尼洛夫、安东·邓尼金和其他保皇派将军被逮捕,10月,布尔什维克在圣彼得堡进行武装起义,成功夺取政权,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引起被推翻阶级的反抗,最初从布尔什维克手中夺回政权的尝试是1917年10月发动的克伦斯基-克拉斯诺夫起义,克伦斯基从彼得格勒逃出后,从前线调回哥萨克骑兵部队,由克拉斯诺夫率领,开始对抗无产阶级革命。10月25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在莫斯科开始举行起义,占领了克里姆林宫布尔什维克党莫斯科委员会先于其谈判,后号召无产阶级和士兵拿起武器粉碎反革命,并于11月2日,夺回全部政权。10月28月,克拉斯诺夫占领了圣彼得堡附近的皇村,列宁亲自指挥彼得格勒的保卫战,领导工人共同作战,10月31日,在普尔科夫高地击溃了哥萨克军队,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逃跑了,克拉斯诺夫被捕,由于克拉斯诺夫承诺不反对新的苏联政府,布尔什维克将其释放了。之后,反革命势力再次在莫吉廖夫的总司令部(集结起来,组建进攻彼得格勒的部队,被派往莫吉廖夫去的革命队伍占领了大本营,粉碎了反革命势力。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把持的全俄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简称全俄铁总执委会)以举行铁路工人总罢工相威胁,要求就政权问题进行谈判,并联合克拉斯诺夫和克伦斯基,要求撤销列宁职务,在粉碎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和克拉斯诺夫叛乱以后,列宁要求立即停止同全俄铁总执委会谈判,直接进攻,成功解散全俄铁路联邦执行委员会。

外国武装干涉

协约国美国在1918年3月9日以援助俄罗斯人民为借口对俄国北方进行武装干涉,武装干涉者首批部队在摩尔曼斯克港登陆,并占领了阿尔昌格尔斯克市,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组织了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傀儡政府并计划建立桥头堡以便向苏俄内地进攻。早在1918年1月,日、美、英就已着手准备干涉苏俄远东地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现了日、英、美三国的巡洋舰,4月,日本军队以保护日本移民为借口在远东的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不久英国军队也以保护英侨的名义在海参崴登陆。5月,准备从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返回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美国的策划和组织下发动了全面的反苏叛乱,占领了俄罗斯部分地区。6月,盟军继续扩大武装干预,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的40000多名混合部队在俄罗斯北部登陆。美国还向东西伯利亚派遣了一支远征队,而英国则将其武装干预扩大到南高加索和中亚,占领了里海以东的地区,日本远东的侵略也扩大到10万人。帝国主义国家还将其驻苏联首都莫斯科大使馆和领事馆改造成反苏政权的规划中心。同期,德国政府悍然违反《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强占了克里米亚半岛,出兵北、南高加索,并支持克拉斯诺夫将军反叛。土耳其军也向南高加索进犯,攻陷巴库

国内反叛开始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俄国保皇党人、旧俄将军和支持临时政府的势力同时在国内各地发动武装叛乱,建立各种“临时政府”,反革命势力开始全面爆发,伏尔加河、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反革命势力都同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勾结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南部,安东·邓尼金组织的白卫军在北高加索和顿河地区疯狂活动;北部,克拉斯诺夫将军收集卡列金的残余势力,组成顿河哥萨克白卫军,进犯察里津和沃罗涅日市;在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中央地区,不断爆发富农叛乱;伏尔加河中下游及其以东地区被杜托夫所率领的白卫哥萨克匪帮占领,并进攻奥伦堡。随着反革命叛乱的蔓延,出现各色各样的“民主”政府相继成立。苏维埃国家处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包围之中,占领了苏维埃国家四分之三的土地形成包围圈,隔断苏俄政府原料、燃料和粮食的供应,饥荒笼罩着全国。在苏维埃后方,帝国主义提供经费给保皇党、立宪民主党等反革命地下组织,共同制定反革命行动计划,破坏苏维埃政权的稳定。

全面平乱(1918年-1919年)

1918年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就颁布法令,废除志愿兵制,改为普遍动员工人和贫农参加工农红军,号召工农参加红军,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在全国实施普遍军训,培养军事人才。5月31日,列宁和人民委员会向全国发出呼吁,指出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危险,号召全体革命人民与反革命和饥饿作斗争。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国内一切人力物力以供国防需要,1919年1月颁布法令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红军迅速发展成百万大军,由于苏俄人民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战斗,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1918年9、10月里,红军收复了喀山、辛比尔斯克、萨马拉。在红军将领约瑟夫·斯大林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指挥下,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在被德军占领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地区的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广泛的斗争,苏俄国家紧张严峻的局势得到了初步缓和。

东线战场

1918年夏天,对苏维埃共和国最关重要的是东部地区的战事。武装干涉军和自卫军队伍在占领西伯利亚地区和乌拉尔的广大地区后,渡过伏尔加河和卡马河,准备进攻莫斯科,苏维埃政权本身的存在受到最严重的威胁。苏维埃政府用五个集团军组成了东方方面军,列宁再三指出革命的命运取决于东方方面军的胜负。他亲自处理有关加强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军队的种种问题,并向东线派遣了大批红军精锐部队和布尔什维克党员。9月初,东军第五、第二集团军从南北两面进攻,击败白卫军,夺回喀山,红军取得战略主动。此后,红军在伏尔加河中游发动了一次重大进攻,并击退了捷克军队及其白卫军的反击。在各地工人起义的帮助下,10月7日,第1集团军的部队从北面,第4集团军的部队从南面,分兵合击,攻入萨马拉,先后解放了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彻底消灭了伏尔加河盆地的白卫军,并进一步向东推进。同年11月,东军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特种部队与伏尔加河舰队一起包围并摧毁了叛军伊雷夫斯克·沃特金斯基集团,夺回了乌拉尔西部重要的工业中心伊雷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基。

南线战场

南部战线从顿河的中部和上游延伸到伏尔加河的下游,再到高加索北部。在这里进行反苏维埃政权活动的是的白卫志愿军和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部队。由于红军的主力部队位于东线,南线由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指挥作战。1918年8月,克拉斯诺夫率领其组织的哥萨克白卫队对察里津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切断了与北高加索的联系,中断了察里津与莫斯科之间的交通,使察里津变成了一座孤立的城市。9月,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南方方面军。南方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市、波沃里诺和巴拉绍夫地段屏障着国家的中部地区,挡住了哥萨克白军的进攻,之后约瑟夫·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在伏尔加格勒重新组织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动员劳动群众,依靠修筑防御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将白军赶回顿河西岸。10月,南军配合伏尔加河舰队从后方发起突然袭击,摧毁了敌人对察里津的第二次进攻。第11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也参加了与邓尼金白军的长期战斗,以减缓他们向北推进的速度。

北方战场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北方地区,有武装干涉军和白卫军8万人,他们占领了摩尔曼斯克沿岸地区和白海沿岸地区后,就沿北德维纳河科特拉斯、并沿着阿尔汉格尔斯克一沃罗格达铁路展开攻势。1918年9月初,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帕·费·维诺格拉多夫组织的北德维纳河舰队在奥涅加湖以北,堵住了试图沿摩尔曼斯克铁路进攻的英美部队。1918年9月,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决定成立了北方方面军,第6集团军是北方方面军的主力,由旧军队出身的亚·亚·萨莫伊洛指挥,经过多次战斗,红军遏止住了敌人的进攻。

对战协约国

协约国第一次进攻(1918年初-1920年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加强了对苏俄国家的武装干涉,1918年11月底,英法军队在苏俄南方的港口城市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登陆。干涉者随后又占领了赫尔松、尼古拉也夫、巴库、巴统和梯弗里斯。至1919年2月,在苏俄南方的外国干涉军已达13万人。同月,原临时政府海军将领高尔察克在协约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在鄂木斯克州发动了反革命叛变,自封“西伯利亚地区最高执政”。协约国武装干涉者与高尔察克签订协议,以便让白卫军配合干涉军对苏俄军队作战。美、英、法、日,意等国也给俄国各路白军大量援助。它们还竭力唆使俄国的邻国的反动政府参与进攻苏维埃国家,组织大规模的间谍活动。

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部队近二十五万人以乌法一萨马拉一线为中心在东线发动全线进攻,从北乌拉尔森林到南部伏尔加河东岸大草原的宽阔地带向西推进。红军东方战线受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加上指挥不当,除战线右翼米哈伊尔·伏龙芝指挥的第四集团军外,中部和左翼相继退却。3月14日,敌人占领乌法;4月5日占领斯捷尔利塔马克;4月10日占领布古利马。在战线左翼,红军退守卡马河。4月中旬,高尔察克部队已接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红军右翼面临被包抄的危险,东线形势十分危急。在这期间,安东·邓尼金军队、尤登尼奇军队、米列尔军队以及波兰芬兰的军队从南方和西北方共同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4月12日,列宁在《真理报》发表《俄共(布)中央关于东方战线局势的提纲》,指出东方战线是主要战线,决定动员一切力量支援东线,广大党团员、工会会员积极带头响应号召,红军兵力发展到150万。党中央为了加强东方战线,把东线几个集团军分为南北两路集团联军。4月底,东方战线南路兵团在伏龙芝指挥下发起反攻,进行了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伊战役和乌法战役,两个月内击败了敌人东线的主力部队,粉碎了高尔察克的攻势,恰巴耶夫指挥第25师歼灭了高尔察克的军官突击大队,8月,红军解放了整个乌拉尔地区。11月,红军开进了高尔察克的首都鄂木斯克州。1920年初,高尔察克被俘获并被判处死刑。圣彼得堡前线尤登尼奇的进攻也被红军粉碎。到此,协约国组织的第一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协约国第二次进攻(1920年初)

1920年,当东线高尔察克白军溃退时,协约国帝国主义逐渐将重心转移至俄罗斯北方,对苏联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进攻,这次武装干涉主要利用俄国周边的小国配合白卫军的进攻。在南方,安东·邓尼金得到英、美等国援助,于1919年初统一了白卫志愿军和顿河哥萨克自卫军的指挥,集中了十万人的队伍。7月,邓尼金占据了东起伏尔加河、西至乌克兰西部、北至俄罗斯中部黑土地带的广大地区,随后,邓尼金下令进攻苏维埃国家首都莫斯科,从顿河两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向北进犯,左路部队担任主攻,沿库尔斯克州一奥寥尔一图拉一莫斯科方向推进。9月,突破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十三集团军的防线,占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市、奥寥尔,直接威胁红军的重要军需库图拉和首都莫斯科。

为适应南方战线的需要,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将南方战线分成南方战线和东南战线,分别由亚·伊·叶尼罗夫和绍林担任司令员,并决定派约瑟夫·斯大林到南方战线组织粉碎安东·邓尼金叛乱的工作。斯大林指出要由沃罗涅什一带发动主攻,经过哈尔科夫和顿巴斯,直指罗斯托夫。10月9日,南方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反攻的命令,谢苗·布琼尼的骑兵军和第八集团军等部队,在战线右派第十三、十四集团军配合下,在奥寥尔、沃罗涅什一带与敌人激战,粉碎了邓尼金的精锐部队。10月20日,红军解放奥寥尔,随后解放沃罗涅什。敌军被迫全线后撤。1920年1月,攻占克察里津、诺沃切尔卡斯克和罗斯托夫,邓尼金部队被分成两股,一股撤向敖德萨克里米亚半岛,另一股为邓尼金主力,撤往北高加索,2月4日,红军经过激战,歼灭邓尼金主力。3月27日解放诺沃罗西斯克。邓尼金残部逃往国外。与此同时,西线的红军也转向反攻,击败了尤登尼奇圣彼得堡的进攻;在北方战线上,红军先后于2月和3月解放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连续战斗一年,苏俄先后击败了支持同盟国三大势力的主力高尔察克、邓尼金和尤登尼奇,有力地证明了苏俄的实力。1920年1月,法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列强被迫解除对苏俄的经济封锁,苏联还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签署了和平条约。

协约国第三次进攻(1920年初-1920年底)

协约国第二次武装进攻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政府立即带领人民投资恢复国民经济。但是,国际帝国主义不愿意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和日益巩固。1920年,盟军统治集团提出了一项新的武装干预计划,决定使用波兰土地所有者和资产阶级的军队,以及弗兰克尔在克里米亚半岛控制的剩余自卫队,作为攻击苏联国家的工具。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向波兰和法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支持。苏联曾多次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被波兰拒绝。

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乌克兰第聂伯河西岸发动了突然袭击,突破了红军的战线,迅速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邓尼金残部弗兰克尔还从克里米亚发动了进攻,企图攻占顿巴斯。5月,西南红军从基辅向比萨拉比亚边境发动全面反攻。6月5日,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突破日托米尔地区的波兰防线,攻克日托米尔和别尔季切夫,然后转向东方,与其他部队合作,击败了基辅地区的波兰重兵,解放了基辅和维尼察,并迅速向西进攻,解放明斯克、维尔纽斯,强行闯入波兰首都华沙。7月,协约国派遣英国外交大臣与苏联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加强对波兰的军事援助。波军指挥部门利用了俄罗斯西方战线拉得过长,前锋部队缺乏后备和给养的弱点,集中波兰军队兵力,向西线左翼发起进攻,迫使红军撤出。10月,波兰与苏俄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军事消耗,在里加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同年8月,为了粉碎弗兰格尔企图西进而与波军会合,布尔什维克党把弗兰格尔战线划为独立战线,以对抗弗兰格尔军队的进攻,并任命沃伦茨为前线指挥官。10月下旬,第一骑兵集团军奉命调到南方战线,插入克里米亚半岛与大陆连结的别列科普地峡北部,切断了敌人与克里米亚半岛的联系,并会同其他部队开展围歼战,迫使弗兰格尔的残部退缩到克里米亚半岛。11月,红军先头部队强渡西瓦什,绕过地峡内敌人的防御工事,配合地峡防御工事的正面进攻。他们发动了英勇的进攻,突破了克里米亚的防线,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弗兰克尔的残余分子逃往国外。1920年,红军在里海东岸、中亚、南高加索等地也相继歼灭白匪,取得胜利。苏联和俄罗斯之间的国内战争基本上结束了。

战争尾声(1921年初)

随着高尔察克白卫队的覆灭,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干预部队撤出了西伯利亚地区,但日本继续增兵,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东西伯利亚的控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当时认为,如果苏联红军直接攻击日本干涉军,将导致全面战争,这将对苏联新政权不利。因此,他们决定在苏俄贝加尔湖以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远东共和国,作为苏日之间的缓冲区,打破了日本干涉势力遏制共产主义蔓延、阻止日本帝国主义向西扩张的借口。

远东共和国成立后,与日本干涉军签订了停战协议,并与苏联签订了经济同盟条约。与此同时,远东革命势力逐渐发展,日军从赤塔、博埃里向中东铁路和沿海地区撤退。但在1921年初,日本人强烈支持白卫队领导人米尔库洛夫兄弟发动政变,进攻远东共和国。1922年2月,在红军将领瓦西里·布柳赫尔的指挥下,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向米克洛夫的白俄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消灭了白俄军队的大部分,夺回了伯力,并向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推进。同年10月,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形势和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地位,日本干涉军宣布撤出西伯利亚大陆。苏联政权控制了远东和太平洋沿岸,俄苏内战全面结束。

苏俄内战大事件的时间表

国际援助

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于1917年初宣布参加英法等协约国作战,并派出部队到俄奥边界参战,同时还派出成干上万的劳工到俄国参与战地服务。这些人后来参加了十月革命,并加人了苏俄红军。据民国北洋政府的档案资料,十月革命期间,大约有3万华工参加了红军。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旅俄华工受革命鼓舞,拿起武器,加人到十月革命中。 苏俄成立后,俄国发生内战,交通受阻,中国在俄的参战部队和劳工无法撤回国内。在南乌拉尔地区,1918年7月底在张福荣的带领下劳工加入到红军队伍,与白卫军高尔察克的部下杜托夫部及捷克军团作战,掩护苏俄红军成功渡过济利姆河,于9月12日在昆古尔地区卡马河畔与红军乌拉尔第五师会合,被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嘉奖,并决定在乌拉尔-伏尔加河地区组成“中国军团”,任命张福荣为军团长,归布柳赫尔指挥,并授予书写着“中国军团”的军旗。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上游卡玛矿区,任辅臣组织了一支由华工组成的武装,支持苏联政权,由列宁该部队编为红军第三军第二十九步兵师第二百二十五团,任命任辅臣为团长,并授予中国军团为“红鹰团”,两次夺取彼尔姆城,血战阿拉塔伊,后又多次将白军击溃在都拉河和上都拉一带。 在北高加索,包清山的“中国营”同样战功卓著。

欧美

英国,1918年1月18日,伦敦工人委员会、英国社会党和世界产业工人工会在伦敦组织了一个“不干涉俄国大会”,要求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停止对苏雄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1920年五一节,英国的有八百万工人罢工反对协议国的第三大出征。英国水手和码头工人在援助苏联人民的斗争中占着重要地位,阻止英国向俄国运送兵土和军火的工作,例如1920 年五月十日,伦敦码头工人对准备运军火去波兰的“水手乔治”号采取了罢工行动,拒绝替它上煤。1920年8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乔治·寇松向苏俄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红军停止前进,井以战争相威胁。在这紧要关头,英国工人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近四百个“不准干涉俄国”的“行动委员会”,展开了群众性的反干涉运动,再次表明他們是苏联人民的忠实朋友。女王陛下政府在威逼之下,不得不实行让步。1918年底, 驻扎在地中海法国船队进入黑海,井占领了敖德苏和克里来亚的一部份。1919年4月,该船队爆发起义,拒绝向俄国开火,20日水兵在船上升起了红旗,要求停止反对苏维埃的战争,并立即回国。黑海水兵的起义,结束了法国在南俄的干涉行动。在1919年和1920年,法国无产阶级抗议武裝干涉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1919年5月1日,仅在巴黎一地就有50万工人举行游行。而参加1920年五月罢工的工人达到百万以上。 意大利工人在“不许拿出一支枪、一粒子弹和派出一个兵”的口号下进行了斗争。德国工人为反对掠夺性的《布列斯特和约》的举行了总罢工。在美国,工人积极响应“不准干涉俄国”的口号,成立了“苏俄之友同盟”和“技术援苏协会”,在各地展开了抗议武裝干涉的活动。

战争结果

领土更变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依据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承认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波兰的独立,并将亚美尼亚的卡尔斯及阿尔达汉地区还给土耳其。在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两部分,其中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包括土尔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巴什基里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鞑担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达格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山民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包括卡累利阿共和国劳动公社、楚瓦什自治州、沃特金斯克自治州、卡耳梅次自治州、马里自治州、伏尔加河德意志族劳动公社。期间,1918年3月3日苏俄和德国双方正式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和约要求苏俄军队全部复员,并夺走了苏俄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将近5000万的人口以及大量的自然和经济资源。但于1918年11月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宣布废除此约。波兰通过苏波战争占领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白俄罗斯的近46万平方公里土地,苏联直到1939年才重新控制了这些地区。

国际关系变化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和平法令》,要求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对苏俄的停火建议都坚决反对。1918年3月3日,苏俄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成功退出一战。之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直接武装侵犯苏俄,并支持苏俄境内的叛军武装颠覆苏维埃政权,从1919年到1920年春,先后组织了三次对苏俄的武装干涉,都被苏俄粉碎后,西方世界逐渐转向对这个新生社会主义政权实行“和平演变”的道路。1919年11月,英国首相大卫·乔治公开主张停止反苏干涉。1920年1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撤销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同时苏俄也需要在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反对势力的叛乱之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20年2月到10 月,苏俄同波罗的海各国缔结条约,建立友好关系。1921年同英国缔结了临时贸易协定,建立商务关系,互派商务代表。接着,德、奥、意等国同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1922年4月10日,苏德战争双方在热那亚召开会议,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承认双方放弃相互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

人员伤亡

苏联人口统计学家鲍里斯·乌尔拉尼斯估计内战和波苏战争总共造成30万人(红军12.5万人,白军和波兰人17.5万人)被杀,双方死于疾病的军事人员总共有45万人。1914年到1920年,16到49岁的成年人死亡数达1.5亿,由400万以上成为残废人。内战期间,爆发了干旱、饥荒,疾病也大规模流行,仅1920年就有3百万人死于斑疹伤寒,至少一百万离开俄罗斯,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

财产损坏

从1918年到1920年,苏联的欧洲部分北部、西伯利亚地区远东,高加索,中亚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地海沿岸地区,都陷入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子之手,战争蔓延到乌拉尔山区和伏尔加河一带,使得工业的燃料和原料供应以及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供应恶化到了极点,大量的铁路干线和七千多座桥梁(其中有三千五百余座铁路桥)被毁,牲畜和原材料被掠夺,矿场被淹没,机器被毁,武装干涉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一笔巨大的数额,价值350亿到500金俄罗斯卢布。1920年的农业总产值仅约战前的一半,工业也处于破产状态。大工业的产值比战前几乎减少了七分之六。

战争影响

国内影响

俄罗斯内战争给俄国带来造成极大的物质破坏,据文献资料估计,在国内战争和武装干涉过程中俄国遭受到的物质损失总计为290亿至500亿金卢布,工业生产降到1913年水平的4%~20%,农业生产几乎减少了一半。有800万人死亡,其中约100万人是红军战士。有5万多名共产党员在同反革命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造成部分技术知识断代和人才流失。由于战争的破坏,俄国工人阶级学会了管理生产,农村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农业的萌芽,增加了国营农场,出现了第一批集体农庄。苏俄内战本身对党、对整个苏维埃制度的演变产生影响,在国内战争时期 , 由于激烈的战争形势和支持战争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措施 , 如余粮收集制、劳动义务制、配给制、工业企业国有化等等,并在3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剧了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

国际影响

苏俄反武装干涉的胜利,迫使帝国主义大国调整对苏俄的政策,被迫与苏俄进行对话和接触,使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逐步走上正常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体系并存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确定下来。内战期间的斗争意志和十月革命的结果也对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模范和动力,推动了各国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历史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教师王贵正认为,苏俄内战历时五年,在国际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人民的有力支援下,保卫住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苏维埃国家,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鼓舞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和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苏联历史学家明茨评价:“苏俄内战是苏维埃政权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俄罗斯白卫分子进行的反苏雉埃共和国的长期、顽强t残酷的战争中获得了伟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苏雉埃共和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自己的自由存在。”

苏联历史学家杰瓦诺夫斯基认为,“内战毁坏了俄国,使它成为苦难和堕落的渊薮。对经历过这一时期的所有人来说,它都是一种无法忘却的可怕阅历。内战不但使家园陷于血泊之中,沦为废墟,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苏维埃与外部世界未来的关系。这一场法国、英国和美国都参加了的内战,使得苏联和西方世界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了。”

相关作品

文学

影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