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鬼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0

五通神又称五显神、五圣神、木下三郎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鬼,北宋后在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神,南宋时期一度得到了国家的赐封,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

五通一词来源众多,主要有佛教说、地方鬼怪说等。在南北朝时期的《灭惑论》中就已经出现“五通”的记载,此后《龙城录》《祖殿英灵集》两本书中提及在唐朝时期就有五通神的传说,这时候的五通神是邪恶形象。宋代官方开始册封五通神,并由此产生“五显神”“五圣神”的名号。《夷坚志》中,出现许多五通神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五通神是亦正亦邪的的形象。此外佛教也在这时期同五通神发生联系,并由此产生华光菩萨的形象,五通神产生护佑地方的司职。明代时期,五通神信仰流传甚广,并发生扩展的现象,五通神的母亲、妻子都被列为神祗。此时期道教、佛教都同五通神发生联系,五显灵官、华光菩萨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游记》中,将五显灵官、华光菩萨、五通神的形象故事合在一起,并将他的邪恶属性转移到他的母亲身上。清代时期,五通神的形象开始往财神方面发展,人们为谋求经济利益,纷纷供奉五通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摧毁淫祀,五通神信仰在民间改换名头继续发展,并由此产生多种名号与属性,各地的祭祀活动也不尽相同。如闽台地区,五通神被称之为“五帝”,具有掌管瘟疫的功能,但又有地区认为五通神是能除病消灾的神灵。

婺源县一般被认为是五通神信仰形成的地方。五通神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全国性信仰,展示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信仰特点。五通神是在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背景下,由民众与官方合力构建的,代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表达。《左道》《变迁之神》等书籍中,都有对五通神形象变迁的介绍。在湖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傩戏中,有许多有关于五通神的曲目。

形象设定

词源

关于五通神一词的来源大致有四种说法,其一是来源于印度“五通仙人”,原意为拥有五种神通的仙人。其二是屈原《九歌》中记载的楚国巫祝对于地方鬼神的称谓。其三是南宋文人胡升的《题五显事实后》中“若五神,岂非默助五行之造化,以福生民乎?”,他认为五通神的名字是源于五行观念。其四是学者丁希勤提出的说法,他认为五通神信仰源于民间对五脏六腑的信仰,五通名号也是来源于此。

外貌特征

五通神有着变化的功能,因此五通神形象多变。五通神常常变作相貌英俊的男子,勾引妇人。五通神常着王者服,形象威望的接受人们祭祀。此外在很多地区五通神也有许多动物特征,如《夷坚志》中认为五通神属于类。

司职

五通神因时代地域的不同拥有多种司职,在福建省、台湾一带五通神名为“五帝”具有执掌瘟疫的能力。此外在许多地区五通神都被视作财神,名称有“五显”“五路财神”等,具有带来偏财的能力。在佛道二教中,五通神为华光菩萨和五显灵官,是降妖除魔的神灵。

形象起源

印度说

五通神来自印度佛教经典中频繁提到“五通仙人”等词汇,根据《大正藏》的统计,有185部佛经出现了“五通”。而“仙人”则是道教信仰的一部分,用来描述修炼获得长生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神仙”,具有长生不死和飞行上天的特点。印度没有类似中国道教的“仙人”,佛经中的“仙人”翻译自梵语Rsi,是为了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理解需要而进行的翻译调整,五通仙人后在中原转变成五通神。

本土说

关于五通神的起源,《项氏家说》指出它可能源自屈原《九歌》中的巫祝,巫祝呼其父为太一,其子为云霄五郎和山魈五郎,也被称为东皇太一和山鬼。这说明五通神被认为是属于鬼神范畴。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有祭祀鬼神的传统,例如,《士丧礼》中提到“疾病祷于厉”。人们因为敬畏鬼神,为了祈求平安而进行祭祀,而五通神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演变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五通仙,南梁文学家刘勰在他的作品《灭惑论中》记载“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

唐代文人施肩吾《逸句》指出“五通本是佛家奴”,表明五通神与佛教密切相关。随着佛教在中国民间的传播,五通神吸收了一些佛教元素,因此得以兴盛。此后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龙城录》中也记载了五通的故事。唐代柳州市(今属于广西柳州)有鬼名为五通,柳宗元开始对此事并不相信。某天柳宗元放在箱中的衣物被五通神焚毁,柳宗元才相信此事。此后柳宗元向皇帝请援,才得以解决此事,为当地带来安宁。婺源县是五通神信仰的形成之地,《祖殿英灵集》当中记载,在唐光启年间,有五神从天而降,相貌威武如同王侯一般,向民众说“吾当庙食此方,福佑斯民”说完就升天而去。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当地民众便在城中建设祭祀它们的建筑,名为五通观。从此开始五通神由地方鬼怪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祗。

两宋时期

北宋文学家李觏曾为建昌(今属江西南城)的五通祠写祭文。当地在免于瘟疫后,李对此发出感叹“五通之为神,不名于旧文,不次于典祀,正人君子未之尝言,而有功于予,其可以废?”。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五通的传说。洪迈在两浙路、江东路、江西路、闽中路考察后,发现在两浙路、江东路一带的民众称为“五通”,而在江西路、闽中路的民众则称为木下三郎或木客,一只脚的就叫做独脚五通。在这些故事当中,五通或木客的形象多变,有着幻化的能力,会变作多种形象,贪财好色常做出不轨的事情。如奸淫妇女、残害性命等,但有时它又能传达上天的旨意,劝导他人向善,并有着助人得偏财的能力。这一时期的五通神由原先的邪恶鬼怪形象,变为亦正亦邪的形象。因五通神各地形象不一,但因其常作祟人间,民众出于畏惧的心理,为它设立庙宇祭祀。此时期的官方也以册封的方式,将“五通”纳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当中,先后册封多次五通神,并多次更改封号。在这其中产生五圣、五显的名号,这些名号被视作神祗,而五通名号则为地方淫词。官方的册封行为,对民间的信仰产生了影响,逐渐产生五通神原本来五名举人(猎户)的说法。理学大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记载他返回新安时,见到五通庙的故事。

此外,佛教同五通神的联系更加密切,在《闲窗括异志》中,五通神是佛教华光菩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曾记载,宋代杭州市有一座宝山院,又名灵顺寺,供奉着五显神。这时候开始,五通神已经在同华光信仰相互结合,五通神(华光菩萨)在这时产生拥有庇佑一方的功能。

元明时期

元朝时期五通神在延祐元年(1314年)、延六年(1319年),获得官方封赐,各地建立起大量五通神行祠。元代文人吴师道《吴礼部集》卷12《婺源县州灵顺庙新建昭敬楼记》中记述,婺源五神通自天宝至今闻于天下,朝廷“加庙号、崇封爵”。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为悼念战争亡灵,选择册封当时名声较大的五显神,在鸡鸣山建立祭祀地,并安排官员春秋各祭祀一次。此外关于朱元璋为何祭祀五显神还有一种说法,古人以五人为一伍,伍是最小的军事单位,因此朱元璋设置五个小人祭祀战争亡灵,时人将他们称之为“五圣”,同五显神相关联。明代学者陆粲在《庚巳编》中记载,“吴俗所奉妖神,号五圣,又曰五显灵公,乡村呼为五郎神,盖深山老魅、山魁、 木客之类也”。在当时人的看法中,“五显”和“五通”是混在一起的,二者没有明显的正邪之分。《庚巳编》中还记载,民间关于五通神信仰的仪式“茶筵”。五通神称之为五侯、它们的妻子称之为夫人、母亲称之为太夫人或太妈。人们为五通神以及它的家人穿上华丽的服饰,以观音、城隍、土地神做从祀。书中记载仪式是“每一举则击牲设乐,巫者叹歌,辞皆道神之出处”。这样的“茶筵”使得民众耗费大量钱财,甚至有不少民众是借贷举行仪式。人们将好事归功于五通、坏事则归咎于自己心不灵。时至今日,这种“茶筵”在太湖流域一带依然存在。

这时期的宗教也同五通神发生密切联系,五通神形象开始被“收编”。明弘治年间的《徽州府志》中记载,五通庙中的从神被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号。《古今图书集成》引《宁化县志》的记载中,有一个五显灵官(华光菩萨)救母的故事。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只有华光显圣的故事,救母的是目连。余象斗的《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中,将华光菩萨和五显灵官相结合,并借鉴许多作品和信仰创造出一个新的故事。讲述如来身旁的妙吉祥童子三次投胎,第一次为五通、第二次为华光、第三次为五显灵官。故事中的五通神已经成为一个正神,他的邪恶属性或说特征已经由他的母亲吉芝陀圣母所分担。

清朝至民国时期

清代时期的人开始关注五通神使人致富的能力。乾隆时期《元和县志》中记载“又有求利之徒,书券契向神乞贷纸钱,后家道日兴”,这一时期五通神已经开始有向财神转变的倾向。清代文人顾禄所著的《清嘉录》中记载民间习俗“接路头”,破五节,民众都会“金锣爆竹,牲毕陈”,人们为利市都会早早起来迎接。文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载:“五路者,为五祀中之行神,东南西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这一时期五通神演变为五路财神,可能同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汤斌毁淫祠有关,这次事件中作为邪神的五通神和作为正神的五显神祭祀都被禁止,因此民间开始转换名头进行祭祀。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在四川省一代产生一种新的说法,说是在宋代时期有五个姓萧的兄弟,五人降妖除魔,民众都争相祭祀他们,因五人名字中都带有显字,故称之为五显。

五通神在不同地区的司职和名称都不同,在福建、台湾一带,五通神被称之为“五帝”。当地传说五帝掌管瘟疫,人们因害怕疾病,便纷纷供奉五帝,祈祷健康。此外福建地区还有说法是,五帝是能为人除病消灾的神灵。绍兴市地区,五通神被称之为“五猖”,近代文人鲁迅在《五猖神》中记载,他儿时观看五猖会的故事。这一时期五通神还有多种称谓,北京称之为“五哥”、云南省称之为“小神子”、四川彝族的“客家鬼”等。

民国七年(1918年),在苏州上方山,有五通神庙宇。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江浙一带的信徒都会纷至沓来。吴县县长王引才在任上时,曾将这上方山的五通神丢到河里,使得当地的五通神信仰断绝。1928年,民国政府发布“神祠存废标准”,发起对淫词的摧毁。但因当地部分官员和民众的维护,拆除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

相关传说

华光菩萨

五通神的形象与佛教中的华光菩萨相结合,华光菩萨本是佛祖释迦摩尼座下弟子的舍利弗。据《闲窗括异志》中描写:华光大帝,佛书所谓华光如来, 显迹婺源县久矣,岁岁朝献不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道:在宋代,杭州市的普济桥附近有一座宝山院,是在嘉泰年间建立的,也被称为灵顺寺,用来供奉五显神。华光菩萨又称为“五显灵光如来”,其中包含“五显”两字。由于与邪神“五通”和正神“五显”同名,华光菩萨也被纳入五显信仰,导致各地的五显庙也以“华光楼”“华光阁”命名。

华光救母

在《南游记》中,华光的形象与五显灵官合为一体。他曾大闹琼花会、反出天宫,又收服铁扇公主,擒以为妻。为了拯救母亲吉芝陀圣母,华光深入地狱、大闹阴司。后来,为了使母亲改邪归正,不再吃人,他幻化成齐天大圣的模样去偷王母娘娘的仙桃,与齐天大圣苦战,最终被玉帝封为上善华光大帝,永镇中界。

江南木客

洪迈在《夷坚志》中曾提及关于五通神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多有产下怪胎的记载。南丰县京源村民丘氏妻怀孕十年,腹中常常出现怪声,丘氏妻每次想出门的时候,肚中婴儿就会腾踏,使丘氏妻痛苦万分。临产时,丘氏妻生下一个红色的猴子,颜色如同鲜血一样,丘氏妻将他丢弃在野外。乡人李姓妻和刘姓妻,剩下一个如同猪一样的孩子,身体毛发很长,丢在地上能跳踯。新城县李氏妾,剩下一个孩子身材短小,面部像猴子一样。

助人科举

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参加科举,他在钱塘门外的“五圣”行祠祈祷。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身处一座大殿,殿中有五个人身着王者服饰坐着。迷糊中林刘举只听见“五飞云翔,坐吸湖光。子今变化,因吾乡”,醒来后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次年春天林刘举考上科举,并获得德兴校尉的官职,在经过五显庙的时候,林刘举才明白梦中听到的话语是什么意思,明白是五通神在帮助自己。

传达天机

临川区有个叫吴二的民众,对五通神祭祀十分虔诚。某天吾二在梦中梦到五通神,五通神告诉他明天中午他将会被雷劈死。吴二两次乞求救自己一命,五通神告诉他这是天命不可违。不过念在他侍奉母亲孝顺的份上,向他告知躲避方法,吴二依计行事成功躲过天罚。夜晚他再次梦见五通神,五通神告诉他,因为他孝顺,之前的罪恶已经被上天宽宥,让他以后要继续孝顺的行为。

谋立庙宇

五通神想在苏州市建立自己的庙宇,看上苏州府学的地基。五通神常常前往此处骚扰,希冀赶走府学中的学子。某次五通神将自己毛茸茸的手掌从窗中伸进去,很多学子都因此被吓到,而有一人不但没有被吓到,而且还在五通神的手掌上写下一个山字,五通神的手掌收不回去,便发出哀嚎的声音。那人询问五通神的身份以及目的,五通神一一交代。听完五通神的话语后,那名学子建议五通神去周围的山上建立庙宇,并在他手上再次写下一个山字,合成出字后得以逃出。此后,五通神前往紫薇村,让当地居民为自己建立庙宇

韩雍获妻

明代将领韩雍早年不得赏识,某次在同友人饮酒时遇见五郎神,他自称为都宪公,同众人一起饮酒。次日,韩雍听闻富翁张氏的女儿患病,疑似被邪神附体,众多医生都对此无能为力。韩雍找到这户人家,表示如果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他就愿意治好富翁的女儿。富翁听后表示同意,韩雍在女子的背上写下“韩雍妻不可欺”的话语后,女子便被治愈。此后富翁遵守诺言,准备大量的财物充当嫁妆,将女儿嫁给韩雍。

好色五郎

寿州正阳镇有一个沈姓女子,容貌惊人。某天她遇见五通神化身的少年挑逗,沈姓女子避入房内,少年也跟随着进去。沈姓女子对少年的行为感到不开心,用言语斥责他并打算将他赶出去。少年表示自己同她有缘,二人之间不应该有阻隔。此后沈姓女子不能抵抗少年,二人发生关系,事后少年留下两支金凤钗,晚上又送来二百两黄金,并向她表示这是从东边邻居家拿来的。沈姓女子将事情告诉她的哥哥嫂嫂,她的兄嫂贪图财货,便允许这种事情继续下去。此后沈姓女子出嫁,那名少年也没再出现过。

财神五郎

绍兴会稽县五显坊一户姓沈的人家,他们对五郎神十分虔诚。每天晚上这家人都会在池边的亭中设下酒宴招待五通神,酒宴十分隆重如同邀请重要宾客一般。每次酒宴都是杯盘狼藉场面十分混乱,筵席结束时,这家人便会将亭中收拾干净,如果出现不整洁的情况,便会被五通神呵斥。因招待五通神,这家人获得大量的金钱、珠宝、美玉、绸缎,出行骑马乘车,四周还有鼓吹在旁,乡人都十分诧异。

巧遇五郎

王姓木工因在城中耽搁太久,返回家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路上碰到五通神,穿着十分奇特,但木工并未发现是五通。木工询问它前往何处,得到是去黄村的消息后,便表示自己也是去黄村,二人可以同行。二人走了一段路才抵达村子,五通神指着村口的一户人家,问木工想不想吃点东西,自己可以取一些。得到木工的肯定答复后,就见五通带来酒水和一只鸡,二人吃完后。五通神向木工表示,自己有些事情要做。随后五通神从那户人家的窗口丢出一个手脚都被捆绑着的人,随后五通神扛着这个人就跑走了。此后木工听到哭声,进去一看原来那户人家男主人死去,木工问女主人她家昨天丢了什么吗。女主人表示,昨天祭祀五通神,丢失了一壶酒和一只鸡。木工将自己遭遇的事情告知女主人一家,这家人听后大惊失色。

民间信仰

五通神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神格形象。婺源县的五通神信仰与道教有紧密联系,其中的神灵被道教张道陵封号。如弘治《徽州府志》载,胡检查被张天师封为检查将军,忠靖胡提点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号忠靖灵远大师。苏州市的五通神信仰主要与佛教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传播和建立五通祠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苏州府城内有三座五通祠庙,它们与佛教密切相关。其中两座建在佛寺内,另一座则与佛寺相邻。例如,“五显王祠”最初名为“如意庵”,位于府治东和丰坊内,供奉婺源的土神五显灵官。

福州市的五通神信仰以“五帝”信仰形式存在,该信仰主要流行于闽台一带,是民间俗称的瘟神信仰。不过,“五帝”信仰与“五通”信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五帝与五通一样,既具有正面又有负面特征,惩恶扬善。乾隆《福州通志》记载,闽地的民间信仰偏向尊崇鬼神,每年在寒暑之交的时候,传说瘟神五帝会降灾于患病者。五通神区域差异明显,特色鲜明。

苏州市上山一带有“借阴债”的活动,每逢农历八月十八夜,当地巫婆就要前往五通神庙献上贡品,然后让巫婆替五通神开出借贷条件,供奉者取庙中四个纸制元宝回家,几天后如果元宝还没有变形的话,就代表五通神已同意借贷,反之则表示拒绝。

邵阳市祁阳市、醴县以及安徽郎溪等地的傩戏中,都有关于五通神的内容。湖南醴县是民众扮做五通神,然后在坛上翻滚跳舞,假作扫清妖孽的样子。湖南邵东是民众扮做五通神,由法师作法,民众在傩坛上来回奔跑,假扮千军万马的气势。贵州德江是由法师祭祀五通神,供奉酒水和鸡血等物品,请其发兵前往五方除害。

信仰群体的功利需求是其传播扩散的原因。这些信仰群体包括专业的巫僧道、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士绅,以及广大而虔诚的普通信众。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他们通过与神灵交流、建立祠庙、虔诚祭拜等方式,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五通神,期待能传播信仰、整顿地方、顺利晋升、保佑子孙。

文化内涵

五通神是一位亦正亦邪的的神祗,它随着地域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神格特征。两宋之前是邪神的形象,两宋时期又变为亦正亦邪的神灵,而元明清时期五通神又演化出多种形象,变成较为正面的神祗。民众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向各种神灵祈祷,凑巧出现“显灵”的情况,人们就会对此顶礼膜拜,而一直没有“显灵”的话,人们则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心诚。

财神信仰

早在南宋洪迈夷坚志》中,人们祭祀五通神的重要原因就是五通神的“财神”功能。尤其是商人们,他们是构成五通神财神信仰的主要力量,他们活动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助成五通神信仰的推行。清代时期,商业较之前代更为发达,人们则对五通神的财神属性更加崇拜。

宗教信仰

佛、道及官方(儒家)都对五通神信仰进行过改造,由此产生华光菩萨、五显灵官、五显神等多种形象。早在宋代官方就将五通神信仰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先后多次册封五通神,并由此产生“五显”“五圣”等神祗,这些神祗从五通神信息中脱出,成为正面的神祗,一直被后世王朝所祭祀。道教对五通神信仰采取“收编”态度,主动将五通神信仰纳入道教体系当中,并由此产生五显灵官。佛教对于五通神信仰的改造也十分热衷,将五通神和华光菩萨建立联系,并将目连救母的故事化用在五通神之上。此后的南游记更是将儒释道三家以及地方信仰融汇,编出《南游记》的故事。

邪神信仰

此外,还有很多地区祭祀五通神是因为它具有邪恶的属性,人们因为害怕它降祸给自己,才为其建造庙宇并按时祭祀。在福建省和台湾地区,人们认为“五帝”执掌瘟疫。因此无论是否有疾病的人,都会在五月初五前往祭祀,祈求身体健康。

其他信仰

在中国的多个地区都有五通神祭祀,如云南建水的五显庙和北京的五显财神庙。北京的庙宇中记载的是“五哥”,传说中这五人是豪侠,生时劫富济贫,因此被民众所祭祀。云南省的庙宇则记载五位神灵,他们面色分别为蓝、红、白、黑、黄,当地民众将他们视作火神。

后世影响

影响范围

韩森在《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中考察了五通神在1100年、1150年、1200年、1250年以及1275年的庙宇分布情况,并指出到1275年,共有35座五显庙。五通神信仰自诞生后一直在不断传播。在明清时期,五通神信仰已经分布于中国全国的25个省份(直辖市)。五通神信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如福建省、安徽、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等省份。在福建有42个县,安徽41个县,湖南39个县,江西37个县,广东37个县,这五省占了分布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原因有:这些地区都存在崇信巫鬼淫神的传统,这与中国东南地区重商重利的传统和风俗密切相关。五通神具备财富神的特质,甚至与五路财神有所交融,因此在东南地区,信仰五通神的风气日益盛行。与当时东南地区的商人传播有关。韩森曾提出祠庙沿着水陆分布的特点主要是由商人推动的,在两宋时期,商人们沿着水路远走,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为自己的神祗修建祠庙。

影响群体

儒、释、道三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举足轻重,为民间信仰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土地。五通神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全国性信仰,展示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信仰特点。江南地区的巫觋充当了民间信仰与信众之间的沟通媒介。他们一方面协助信众与鬼神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加深了信众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

除了巫觋群体,代表佛教和道教的僧侣和道士(僧道)也积极参与五通神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尽管它们看似属于不同的信仰系统,但往往存在着相互交叉和互通的元素。

五通神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广泛传扬,普通民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常常通过巫觋与神明交流,以祈求实现个人愿望,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五通神的神秘故事也不断被传颂神化,进一步深化了民众对其的崇拜。因此可以说,普通民众是五通神信仰最忠实、也是最广泛的传承者和信众。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左道.豆瓣读书.2023-09-18

变迁之神.豆瓣读书.2023-09-18

五路财神大显神通.豆瓣电影.2023-09-18

聊斋2.豆瓣电影.2023-09-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