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战场进行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5

太平洋战争(英语:Pacific War,日语:太平洋争、大东亜戦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于1941年12月7日(美国时间)至1945年8月15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1941年偷袭珍珠港爆发,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对日宣战,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战争初期,日本南下占领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各岛屿。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使日军的攻势受到遏制。同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日本航母舰队遭到美国军队伏击,开始丧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优势。同年8月,为争夺南太平洋战略要地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与同盟国军队进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权,转为战略防御。此后,盟军开始战略反攻。从1943年后期开始,在太平洋上,美军通过马里亚纳海战菲律宾战役莱特湾海战等一系列战役,逐步夺回各岛屿;在东南亚,中美联合发动缅甸战役,打通中国同其他盟国的交通线;1944年中期,盟军开始对日本本土实行战略轰炸。1945年2月到6月,美国军队在付出较大伤亡的情况下,赢得硫磺岛冲绳岛两次战役的胜利,并计划登陆日本本土作战。7月26日,中、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市长崎市投放核航弹苏联在8月8日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三年零八个月,太平洋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环节,见证了美国等盟国与日本之间的激烈冲突,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斗争。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太平洋战争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摧毁了日本法西斯主义政权,促进民族独立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战后各殖民地纷纷独立;同时,太平洋战争极大破坏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济和科技创新,战后美国通过援助计划,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引发地区冲突。

战争背景 

美日海权角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使美日海权角逐以新的形式展开。1919 年凡尔赛会议至 1930 年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期间,美日在国际体系的制度规范下,通过外交谈判等体制内和平方式争夺太平洋制海权。期间控制岛屿殖民地与扩充海军是双方角逐太平洋海权的基本内容。在矛盾发展进程中,两国围绕着亚太地区利益冲突逐渐升级并最终不可调和,从而走向太平洋战争。

日本北进落空

十月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出于争霸及反共反苏的原因,把“北进”侵苏定为“国策”。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地区,“打开了激进的军事扩张的新局面”。日本公然以武力挑战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的行径预示着美日的海权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九·一八”是对苏作战准备的重要步骤,但遭到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日本侵苏战略的实施。中国战场拖住了约相当于当时日军总兵力的 70% 以上。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在1941年7 月至9月进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这实际上是日本对苏作战的临战准备,以便陷苏联红军于德军和日军东西夹击之中。但日本却未发动大规模的侵苏战争,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

日本大举南进

1936 年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决定 “南北并进”战略时,“南进”就成了日本的基本国策。由于每一种战略都直接决定着一方的利益,日本实际上实行的是“南北并进”的平衡战略。为了这一战略的实施,日本从中间突破,首先侵略中国,并以中国为基地进一步向亚洲其他地区和太平洋扩张。

1937 年 11 月 6 日,德意日三国在罗马签订了《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从而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1940 年 7 月 26 日,第二届近卫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随即第二天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南进”战略正式确立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1940 年 9 月 27 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为期 10 年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加强了日本实施“南进”的战略地位。 1941 年 4 月 13 日,苏联中立条约的签订免除了日本 “南进”的后顾之忧,也加速了日本“南进”侵略的步伐。日本把攻占东南亚附近资源地区、夺取当地丰富的资源和确保交通安全作为其战争的着眼点。日本把第一阶段的进攻范围确定为缅甸、马来亚、苏门答腊岛、爪哇、菲律宾、关岛、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并把打击美国军队看作日军南进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战争自然不可避免。

日美矛盾升级

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确定之后,美国积极推行“现实主义”的远东政策,对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给予默契,两国在通商、金融两方面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最初期望日本政府奉行“币原外交”的“国际协调路线”保证“不扩大军事行动”静观事态发展。然而随着关东军炮轰锦州市,美国的期望落空。为抑制日本在中国东三省确立其独霸地位的步伐,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华盛顿会议之后所形成的国际协调局面,并制定相应的对日压力手段。

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 10 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两国内部因各种纷争的滋生及其解决方案,各自都形成了协调和强硬两派。基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太平洋战争最终爆发

英美绥靖退让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损害了美英在华的经济利益,英美为了保全西方国家在华的基本利益,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美国的对日贸易,尤其是对日战略原料的输出仍不断增加。

但美英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加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步伐。欧洲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先后强行进驻中南半岛北部、南部,用武力夺取欧美在东南亚殖民地。迫使法国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支议定书》,从而控制了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将印度支那变成其实现“南进”计划的战略基地和后勤基地。

在欧洲战争爆发以后,美英把在欧洲战场打败希特勒摆在了首位。1941年1月29日~3月27日,美英两国总参谋长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秘密会谈上达成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盟军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败德国,而对日本将在东南亚发动的进攻只采取防御。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原本用于防御东南亚军队被奉命调往美国大西洋舰队,以应付英国危机形势,致使东南亚防御力量大为减弱。美英两国在远东防御问题上企图采取联合行动的计划再次破产。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态势,美英两国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1941年3月~12月7日,美日两国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马拉松”式谈判,为日本发动战争赢得了时间。在此期间,日本完成了南方作战兵力的部署,完成了战争的最后准备。

日本侵占东南亚

侵占东南亚的战略物资是日本统治集团的主要目的。从地缘战略来看,东南亚除了有丰富的战略物资外,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新加坡是英国的重要军港,马尼拉美国的海空军基地,摧毁英美在两地的军事力量,夺取马来亚和菲律宾群岛就可以控制西南太平洋,囊括美、英、荷在这一地区的殖民地。对于日本而言,这不仅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必要步聚,而且西进可入印度洋,包围斯里兰卡、印度,进而与德国联邦国防军中东会师,南下则可攻澳大利亚,从而称霸西南太平洋地区。

在占领重要资源蕴藏地之后,通过开发石油和橡胶等重要国防资源来维持日本战时经济和战争力量。同时在“共存共荣”的口号下加强东南亚各地民众与日本的一体感,以使其协助日本打破美、英、荷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树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势力圈。

二次大战前夕,东南亚地区除泰国为形式上的独立国以外,其他各国均为欧美各国的殖民地。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民族主义者把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日本身上,认为日本是他们反抗西方殖民统治的同盟军,幻想借日本之力来推翻欧美殖民统治。1941年初,日本以“调停”中南半岛和泰国的纠纷为由,偏袒泰国,促使泰国倾向日本,为日本向缅甸和马来半岛进攻准备了条件。1941年初缅甸人民革命党同日本签订了秘密协定,要求日本帮助组建“缅甸独立军”,并派遣30名青年去中国的台湾和海南岛接受训练。

参战国家

同盟国成员

中国、美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流亡政府)、朝鲜流亡政府、菲律宾苏联(仅限八月风暴行动)

轴心国成员

德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芬兰泰国(泰国)和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伪满洲国、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汪精卫政权。

美日兵力装备

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同盟国最高峰时期投入约8,200,000人,轴心国最高峰时期投入约5,500,000人。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的联合舰队与美国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力量对比上有明显的差距,日本处于优势。日本联合舰队拥有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113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54艘(英、荷、澳三国舰艇未计算在内)。

美日国力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同时美国的重要军需物资生产均超过日本数倍之多,例如生铁 12 倍,铝5倍,煤炭 9倍,战机4倍,商船 4 倍,石油 528 倍。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国军队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日本参战后,制海权制空权的丧失导致货船损失惨重,国内生产因为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而陷入窘境。日本政府为维持战争,继续制造军需武备导致基础工业出现停滞,民用物资生产急剧下滑,国民总生产开始萎缩。日本在军工生产上,将增加飞机生产列为优先任务。到1944 年,飞机制造上和美国的差距缩小到了 1:3.2,但是在其他重要装备如坦克和船舶上,分别扩大到 1∶85 和1∶11。

主要战役

爆发阶段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7点55分,从日本机动部队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83架飞机,向美国海军太平洋上最大的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顷刻间,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1小时后,日军出动191架飞机编队,实施第二次攻击。美太平洋舰队受重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演讲,要求对日宣战。至此,美国正式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美国不得不放弃与日妥协。为有效阻止日军继续南进,美国一方面指望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拖住和消耗日军,另一方面,将反攻日本的战场放在西南太平洋一带。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日军南下

偷袭珍珠港后,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1941年12月7日,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日军南下过程

1941年12月25日,日军打死1200多名英国人,生俘12000人,占领香港。从台湾起飞的日军机群开始对香港发起进攻,同时装备精良的38步兵师在驻九龙的日军第23军的配合下向香港进攻。 香港的英军守备部队只有6个步兵营和少数义勇队,基地和港口都没有防御工事。两军刚一交手,英军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7日晨,日军在东南亚发动进攻,迅速占领泰国首都曼谷,并集中力量夺取缅甸。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是切断中国与外界的交通线,孤立和包围中国,同时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防御屏障。2月23日到25日,日军对仰光进行了空袭,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英军和中国远征军被切断退路,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被迫撤向印度

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日军在马来半岛实施登陆战役。1941年12月4日,日军山下奉文指挥的日军第 25 集团军从中国海南岛三亚港出发,在南遣舰队陆军第3飞行集团掩护下驶向马来半岛。8日,其先遣部队在泰国的宋卡、北大年府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登陆迅速占领当地机场和克拉地峡,英军首战失利。

日军主力沿马来半岛由北向南迅速推进,在海军配合下1942年1月11日攻占吉隆坡。日军进入柔佛州开阔地后,加快进攻速度。英军迅速溃败。12 日,日军推进到新加坡市郊,14 日占领新加坡沿岸海军基地。1月底,整个马来半岛沦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围,淡水被切断,守军成为俘虏,海洋通道落入日军手中。

1942年1月,日军第16军进攻荷属东印度,占领多个岛屿,美英荷军队在爪哇海突击失败,日军登陆并占领万隆,荷兰总督投降,战略资源落入日军手中。日军还占领了新几内亚岛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基地,对美澳交通线构成威胁,并可能将战争推进到澳大利亚大陆。日军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中兵力,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完成预定作战计划,取得了战争初期的暂时优势,控制了大量土地和人口。

通过进攻占领东南各地,日军构建了依托三条岛屿链的太平洋战略防御体系。第一条是阿留申群岛;第二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加罗林群岛连接。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国军队舰队,进行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日军在完成初步占领后,在战略上开始显露进攻乏力、防守失位的迹象。在对珍珠港袭击6个月后,日本在两个关键性的战役中接连受挫,为盟军全面反攻提供了良机。

美英反应及应对

在日军入侵之前的东南亚,除泰国保持勉强的独立外,其余的土地都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下:英国占领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美国占领菲律宾;法国占领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占领帝汶。而列强殖民政府的防御部队主体是当地的雇佣兵,他们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应有的作战素质和心理建设,甚至有不少人将日本视为解放者。

此前一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西方国家,让日本启动了南下作战计划。西方国家对日本进行突然的经济制裁加剧了双方紧张的关系,于是日本决定与英美荷等欧美国家开战,进攻东南亚争夺该地资源以维持国家自给自足的经济,持续对中国的战争。

从进攻英属马来西亚半岛到1942年5月攻陷缅甸为止,除巴丹半岛美国军队的抵抗较预期长外,南方作战以日军的闪电战攻势胜利作为结束。在日本攻下大部分的美英国殖民地的同时,美国也在准备反攻。

相持阶段

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16个B-25轰炸机机组人员在杜立特尔中校率领下,从海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轰炸东京。这次空袭心理上极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提升了美国士气。杜立特空袭被称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次胜利。

日本横滨制造仓库、名古屋市飞机制造厂等设施被空袭,造成50人死亡、252人受伤和90座建筑物被毁,物质损失达320万美元。遭受打击之后,日本不得不从印度洋调回强大的航母编队,用以防卫本土。

珊瑚海战役

1942年5月至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莫尔斯比港,日本海军掩护陆军行动,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海军与美军相遇,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发生的海战,海战中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两艘航空母舰受到重创,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而美国损失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航母,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受伤。日军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被遏制。

这次海战是美、日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首次交锋,双方参战兵力相当,所受损失也不相上下。从战术角度来看,不分胜负;但从战略角度来分析,美军积极迎战取得的战果,有力地鼓舞了盟军胜利的信心,从战略上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

莫尔兹比港战役

1942年7月至1943年1月,美澳盟军在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半岛与日军进行的作战。进攻莫尔斯比港是整个战争中路途最漫长、最痛苦的一次行动,也是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陆战胜利。

1942年7月11日,日军大本营命令陆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百武晴吉中将)攻占莫尔斯比港及新几内亚东部要地,海军在米尔恩湾等地登陆,策应陆军作战。7月21日,日陆军南海支队先遣队约2000人在巴布亚半岛北部布纳附近登陆,29日攻占科科达及附近机场。8月中旬,支队主力登陆,日军在岛上的兵力增加到1.3万人。25日,日海军在米尔恩湾登陆,遭美国军队反击,9月5日撤回拉包尔。南海支队则越过海拔2000米的欧文·斯坦利岭,9月16日进抵莫尔兹比港东北50公里处。日军为首先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推迟攻占莫尔斯比港的时间。26日,南海支队奉命退却。澳军乘机反击。10月下旬,日军退过欧文·斯坦利岭,在戈纳、布纳之间16公里海岸上建立滩头阵地。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调集澳军和美国军队兵力约3万余人,增援巴布亚半岛。日军大本营为加强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防御,于11月9日组建第18集团军(司令为安达二十三中将)驻守新几内亚;组建第8方面军(司令为今村均中将)统一指挥第17、第18集团军。11月16日,盟军地面部队在T.布莱米上将指挥下发起反攻,经激战于12月9日攻克戈纳,14日攻克布纳。日军孤立无援,补给断绝,于次年1月13日奉命向莱城和萨拉马瓦撤退,残部于22日停止抵抗。

转折阶段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

战役过程

中途岛位于太平洋两岸间航线的中途,第二次大战时美国海军的一个航空站设在这里。1942年春,日本为了消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山本五十六决定进攻中途岛;同年5月,美国海军情报局与英国以及荷兰相关单位紧密合作,成功破解了日本海军通讯系统部分密码,并调动舰艇埋伏在中途岛附近;同年5月5日,日本大本营奉日本天皇敕令发布《第十八号命令》,正式下达代号为“米号作战”的中途岛作战计划。

1942年6月4日10时许,日军航母编队遭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轮番轰炸,日军赤城号航空母舰、加贺、苍龙、飞龙四艘航母遭到毁灭性打击后相继沉没。1942年6月6日,美国军队特混舰队撤离战场,中途岛战役宣告结束。

双方战损
战役影响

在中途岛海战中,双方巨大的水面舰队之间并没有直接交战,胜负是通过空中力量来决定的。中途岛海战之后,航空母舰逐渐取代战列舰成为水面舰艇的主要突击兵力,而战列舰则逐渐降为航空母舰的保障兵力。中途岛战役日军的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7日,美军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达尔卡纳尔岛)及其附近的图拉吉岛,占领了日军建立的机场。日美双方为争夺瓜岛分别逐次增兵,在海洋、陆地和空中展开多次战争。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后,双方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与飞机。而日军的伤亡远超美国军队,无力继续进行消耗作战。

主要战役

图拉吉登陆战:1942年7月31日,美海军第1陆战师1.6万人在航空母舰编队的护航下,由斐济岛向瓜岛进发。8月7日凌晨1时,美登陆编队在距离瓜岛10海里的海域兵分两路登陆,但遭到日军反击。直到次日黄昏,美军才以死伤百余人的代价终于歼灭图拉吉及吉沃图—塔纳姆博格岛上的大部分日军,占领了图拉吉岛

萨沃岛海战:1942年8月8日午夜,日舰“鸟海号”为首的单纵列舰队开高航速冲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8月9日1时克拉奇利在三方会议结束后,赶往所指挥的舰队的路上,日舰与他麾下的巡洋舰遭遇并率先发起攻击美国军队被击沉巡洋舰4艘,击伤巡洋舰1艘,驱逐舰2艘,伤亡1732人。日军仅“鸟海”号海图室被毁,“青叶”号鱼雷发射管被击破,亡35人,伤51人。

东所罗门群岛海战:1942年8月24日晨,美军的两支舰队以及日军的多数分舰队分别到达马莱塔岛东南海域和东北海域,展开海战。这是美日双方海军在瓜岛东南海域展开了瓜岛战役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海战。最终以日军在海战中彻底失利。日军被击沉航母、驱逐舰各一艘,被击伤水上飞机母舰、驱逐舰各一艘,损失飞机90架。美国军队仅一艘航母被击伤,损失飞机17架。

埃德森岭战斗:1942年9月8日,日军将领川口清健率部抵达瓜岛海岸边的科利角附近,准备于9月12日晚9时兵分三路总攻机场。9月12日下午,川口清健发现美军正在机场南端的埃德森岭抢修阵地,怕美军据此高地后对日军不利,决定先抢占埃德森山岭后再夺取机场,但进攻均以失败告终。9月14日拂晓,埃德森遂令预备队发起反冲锋。川口清健部四面受敌,撤退到海边的塔辛姆波科村。

圣克鲁斯群岛战役:1942年10月24日晚19时,日军发起总攻。10月25日,日军第2师团第29联队几乎全军覆没,丸山政男战死。10月26日中午,日军近藤信竹舰队还未受伤的“隼鹰号航空母舰”和“瑞鹤号航空母舰”继续南下追击美舰,日本海军暂时取得了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制海权,但亨德森机场以及制空权依旧在美国军队控制之下,瓜岛日本陆军残余势力退守马塔妮考河西岸的河谷。

瓜达尔卡纳尔海战:1942年11月12日,日军阿部弘毅率部抵达萨沃岛以北 100 海里处。午夜时分,美舰发现阿部弘毅舰队的确切位置,双方开火。11月13日午夜,三川清健所率领的日本舰队直抵铁底湾,开始炮击亨德森机场,战争持续到14日结束。这场海战,以美军击沉日军战列舰2艘、驱逐舰4艘、运输舰11艘、潜艇1艘,重创巡洋舰3艘而告终,完全粉碎了日军的增援企图。

塔萨法朗加海战:1942年11月22日,新组建的日军第八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飞抵拉包尔岛,向岛上运送援军和补给。30日日舰编队在塔萨法隆格(Tassafaronga)遭美舰编队(5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阻击。美国军队的5艘巡洋舰有4艘被鱼雷命中,其中1艘沉没。交战后,日军驱逐舰一面战斗,一面卸载,除1艘被击沉外,其它均完成输送任务后撤离战区,返回基地。

战役结束

1943年,1月 31 日晚,拉包尔基地遭到了美军的空袭,日本决定立即组织撤退。自2月1日起,日军接连三次撤军,最终将1万余日军撤离瓜达尔卡纳尔岛。1943年2月9日,美国军队完全占据瓜达尔卡纳尔岛,获得了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宣告结束。

双方战损
战役影响

在瓜岛战役中,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难以弥补。

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军事实力反而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盟军反攻阶段

马绍尔群岛战役

马绍尔群岛位于夏威夷群岛西南、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以东,是日军中太平洋外围防御圈的主要岛屿,美军进攻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的必经之地。

为打破日本太平洋外围的防御力量,1943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攻取马绍尔群岛的指令。这场战役是美军实施跳岛战术的第一次尝试。1943年12月初,美军开始对马绍尔群岛实施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日本大部分的防备工事。2月1日,美军在强火力的支援下,在夸贾林环礁南北两端登陆。美国军队为了减少伤亡,对日军采取了只围困不进攻的战术,用海空两军对日军进行封锁,直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此役日军伤亡、被俘约1.1万人;美国军队以伤亡约2200人的代价突破日军外围防御圈,为进军马里亚纳群岛开辟了道路。

缅甸战役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重新打开中印交通线,中美联合发动缅北滇西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因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普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1944年3月8日,日军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1944年5月15日英军展开第一次攻势,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3万多士兵感染疾病,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日军进攻失败,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另有20000余人受伤,日军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

作为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到1944年7月攻克密支那为止,日军被彻底赶出缅甸北部。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马里亚纳海战

马里亚纳海战也被称为菲律宾海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海军美国海军之间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对决。1944年3月,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美军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空母舰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四个师又一个旅,15万人。战役密语代号“征粮者”。

6月15日,根据预定计划,美国军队塞班岛组织两栖登陆作战。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出动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为首的舰队应战,共有9艘航母(共搭载舰载机439架)、5艘战列舰、14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6月19日,双方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遭遇,爆发了激烈海战。日军投入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举扭转战局,不料又以惨败而告终。

历时三个月的登陆作战中,美军先后攻占了塞班岛、关岛和天宁岛,并基本全歼了三个岛的守备部队约七万余人,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本次战役以美国军队绝对性胜利而告终,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不复存在,直接导致了日军航空战力被毁灭性削弱。

菲律宾战役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是在美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下,反攻日本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在此次战役中,在吕宋岛及其他岛屿上同继续抵抗的小股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菲律宾人民抗日游击队、人民抗日军曾给予盟军巨大援助。

1944年7月,美国将领麦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宾,再进攻冲绳县,说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菲律宾战役。日本方面则以“捷一号”作战计划应对,考虑到菲律宾地区的航空力量还比较薄弱,大本营决定一旦战役开始,即从日本本土、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抽调飞机支援。

1944年9月,战役打响。美军首先攻取佩勒琉岛和摩罗泰岛,消除了侧翼威胁。9月至10月间,美军出动大量岸基飞机和海军舰载机,对日本在琉球群岛吕宋岛、台湾等地机场进行大规模空袭。特别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连续空袭,使日军损失飞机1093架,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只剩200架,海军第1航空舰队仅存35架,在台湾的第2航空舰队尚存230架。战役尚未开始,日军就已经丧失了在空中的反击力量,而美国军队仅有102架飞机被击毁或击落。

日军最终被盟军击败,退出菲律宾。美军占领菲律宾群岛后,日本战略态势恶化,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战略原料只能从中国东北和朝鲜运进。美国军队完全控制了南海,建立了进攻海南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日本本土的基地。

莱特湾海战

1944年10月20日持至26日,爆发的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其中盟军舰队多达133万吨,日本海军则达73万吨。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列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机参与了战斗。日军在塞班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战役皆失利后,若再丧失菲律宾或台湾,日本“南线”资源输送本土的命脉将断绝,在东南亚与中国、朝鲜、本土的联系将被切断。

日本因此决定孤注一掷,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并打败其海上力量。而盟军几经考虑后,放弃攻打台湾而先从菲律宾登陆,并决心以优势军力掩护登陆,并一举击溃前来支援的日本帝国海军。日本在菲律宾一带海基与陆基航空力量被消灭,日本海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也就失去了战场制海权,从此日本联合舰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战役也为后来美军成功攻下菲律宾群岛、冲绳岛等地打下基础。

盟军空袭日本

1944年6月16日,美国军队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九州,战火直接烧到了日本本土,这样的战略轰炸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日本主要城市除平安京奈良市等外均被摧毁。日本城市居民中总计有850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达49%。日本的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炼油工业生产下降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机体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遭到严重破坏,日本战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硫磺岛战役

战役过程

1944年8月10日起,驻扎在塞班岛的美军航空兵就开始对小笠原群岛进行空袭,重点是硫磺岛的机场和为硫磺岛进行物资补给的中转地父岛的港口设施。从8月至10月,共进行过48次轰炸,投弹约4000吨,但收效甚微。

1945年2月19日,美军陆战队上将霍兰德·史密斯率领11万美军,对驻守在硫磺岛上的日本陆军大将,栗林忠道和其手下的23786名日军发动进攻。1945年3月24日,美军正式宣布硫磺岛战役结束,硫磺岛战役美军取得了最终胜利。

战役结果

本次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美国军队伤亡大于日军。美军阵亡6821人(其中陆战队阵亡5324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之所以伤亡惨重,美军情报机构对硫磺岛日军作战能力的错误评估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美军情报部门低估了日军的人数、武器装备以及防守能力,造成了美军在绝对优势兵力情况下付出惨重的代价。

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代号为“冰山行动”,是美国日本琉球群岛中的冲绳岛进行的一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也是太平洋战场最为血腥的战役。

1945年3月18日美国军队空袭九州、四国和中国台湾的同时,第10集团军各突击梯队进行海上航渡。1945年4月1日晨,美军开始对冲绳岛实施直接舰炮和航空火力准备,登陆阶段的任务已告完成。1945年4月6日,日海军联合舰队由日本向冲绳县航进,企图与美军进行海上决战。翌日,美军快速航母舰队迎战于九州西南海域。美军舰载机编队击沉日军战列舰、巡洋舰各1艘和驱逐舰4艘,从而解除了海上威胁。日潜艇部队到冲绳附近活动,由于美国军队警戒严密而无所作为,除1艘返航外,其余7艘均被击沉。1945年4月6日至1945年6月22日,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舰船进行10次大规模攻击,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对整个战局未起决定作用。美陆战第3军的2个师向冲绳岛北部顺利推进,至1945年4月21日占领该岛北半部和伊江岛。陆军第24军的2个师向南进攻,遭到日军顽强抵抗,进展缓慢,24日始突破牧港防线。之后美军调整部署,陆战第1师、步兵第77师投入南线作战。

1945年5月4日,日军发动总反击失利,遂收缩阵地。在美国军队两翼包围下,于29日放弃首里防线,向南部防线转移。1945年6月4日,美陆战第6师由牧港海岸向小禄半岛登陆。17日,美陆战第2师第8团在喜屋武登陆。18日,美第10集团军司令小西蒙·巴克纳中将阵亡,陆战第3军司令R.S.盖格少将接替其职务。22日,美军突破日军南部防线。次日凌晨,日军第32军司令牛岛满剖腹自杀,参谋长长勇服毒自杀。

日军的死亡人数大于10万 ,被俘10000人,岛上居民死亡约10万人,损失飞机783架,舰艇被击沉16艘、击伤4艘。美军伤亡3万余人(含非战斗减员1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被击沉36艘,击伤368艘。这是美日两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损失最重也是最后一次战役。美国军队占领冲绳岛后,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达到了为进攻日本本土建立战略基地的目的。

美军计划登陆日本本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计划对登陆日本本土,并制定"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计划。按照计划,1946年5月1日美国实施"冠冕"行动,目标直指迫近东京的关东地区,九州的机场将为行动提供机降补给。1945年11月1日,美国实行奥林匹克行动,目标是占领日本九州岛南部约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土,使之与已经占领的冲绳县成为下一步进攻的主要基地。

同时,日本军部对于美国军队进攻的可能方向做出了预判,并相应地谋划了本土防御作战计划“决号作战”。但最终由于日本宣告投降,美军的"冠冕"行动和"奥林匹克"行动未能实施。

广岛、长崎原爆

1945年夏,日本败局已定,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苏联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和军方高层人员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美国总统杜鲁门原决定在日本东京在内的六个城市(东京、京都、新潟县、小仓、广岛、长崎市)投掷原子弹。后经过考虑,美国军队把核攻击目标选定为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广岛是日本的陆军之城,是日本防卫本土的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国、朝鲜、东南亚、南洋诸岛的日本陆军均从广岛起航。长崎则是日本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军队广岛市长崎市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

苏日战争

1945年8月8日,苏联为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承诺,决定根据商定参加对日作战,该作战被称为“八月风暴行动”。8月25日,苏联红军占领库页岛南部,9月1日占领千岛群岛等岛屿。9月2日,反法西斯同盟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受降仪式,战争结束。

协同苏军作战的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作战地区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境内,同时在朝鲜北部、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也采取了军事行动。该战争日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苏军伤亡3.2万人。苏军的胜利加速了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促进了日本的投降。

战争结果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通过瑞士、瑞典等中立国通知盟国方面。8月15日中午11时,日本昭和天皇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太平洋战争宣告结束。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

美军由于武器上的优势,美军死亡12万人,伤亡43万,整体上占了很大优势。日军根据经济安定本部的调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陆军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军一共死亡414879人。

双方将领

美国军官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英语: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著名军事将领。是美国将军中唯一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担任美国远东军司令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1944年,他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军衔。1945年9月2日,他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主持了对日本的受降仪式,并代表反法西斯同盟签字。二战后,他担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长官和远东军司令等职务,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此后,他还担任过“联合国军”总司令。1952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参与美国共和党总统初选,但未能胜出。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石症去世,享年84岁。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英语: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德裔美国海军名将,五星上将,二战时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

尼米兹早期研究潜艇技术,随后成为美国军队中柴油引擎技术的权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和盟军总司令,主导对日作战。战后,他担任海军作战部长,强调海军重要性。他与波特合著了两本海军史著作《海上力量:海军史》和《太平洋的胜利:海军的抗日战争》,1966年逝世,享年80岁。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英语: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1882年10月30日-1959年8月16日),又译为海尔赛、豪尔锡,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联合县伊丽莎白,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美国海军司令官、军事家,海军五星上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地区指挥多次战役并获得胜利,因作风勇猛而获绰号“蛮牛”,因为人随和而又被称为“水兵的海军上将”,是二战中美军人气最高的将领之一。

日本军官

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大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第26、27任),偷袭美国军队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战役的谋划者。

1939年,山本五十六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在对美开战之初以舰载航空兵袭击了珍珠港,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途中,因座机被美国军队击中而身亡,终年59岁。战死时为海军大将军衔,死后被追赠元帅称号。

山口多闻

山口多闻(1892年8月17日—1942年6月6日),生于旧东京的小石川区,原日本海军中将,第二次大战时期日本帝国海军中将。

1941年12月7日作为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参与偷袭珍珠港,1942年6月4日,率领第二航空战队参加了中途岛战役,6月6日清晨,在旗舰飞龙号航空母舰遭受重创无法挽回的状况下,拒绝同僚换乘舰撤退的要求,与航空母舰飞龙号一同沉入海底,终年50岁。

山下奉文

山下奉文(1885年11月8日一1946年2月23日), 日本陆军大将,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指挥官,高知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第25集团军司令,指挥所部发动马来亚战役,并迅速攻占了英国远东海军基地新加坡,并策划了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1942年7月调任关东军第1方面军司令。1943年晋陆军上将。1944年9月任第14方面军司令,率部在菲律宾吕宋岛顽抗,直到日本投降。1946年在马尼拉被处以绞刑,终年60岁。

日军战败分析

根本原因

在《日本太平洋战争失败原因研究—以战时经济为中心》一文中认为,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太平洋战争本质上是一场侵略扩张的战争,其性质决定了日本必然失败。

直接原因

综合国力方面:日美两国资源供给、科技力量、后勤供给都存在较大差距。开战初期的,日本的综合国力只有美国的1/20。美国的飞机数量是日本的4.5倍,大炮是日本的10倍,枪支是日本的6.5倍,每门所配炮弹数是本的6倍。战争期间,美国共制造400亿发炮弹,是日本的500倍以上。现代战争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比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比拼。

战略方面: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且没有支援。以中途岛战役为例,日本人被美军包围以后,一直依托岛屿地形优势反击美军。即便在这个时候,岛上的日本人已经无法得到任何支援,他们依旧选择孤注一掷。

战术方面:日本海军战略思想还停留在坚船巨炮的时代,海陆空协同不力。日本虽然航母数量有优势,但并未在太平洋战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1942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陆军、海军都存在各自为战的场面,且由于海军与空军拥有两套独立的雷达系统,使美国军队可以轻易的在两军的雷达间穿梭而不被发现。

用人方面:过于重视政治能力而非技战能力。如重用在珍珠港袭击中取得胜利的山本五十六,但作为日本海军最高指挥官,其作战能力有待考量。山本五十六在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前仅仅只做过一年舰长,长期从事行政工作,而其成为舰队司令本身也是上层基于政治的考量。

战争影响

政治影响

太平洋战争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治格局。首先,在战争期间,日本帝国意图通过在亚洲太平洋的侵略扩张,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然而随着日本战争势力的逐渐衰落,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亚洲国家政治上的动荡。其次,中原地区作为亚洲太平日洋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战争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对外侵略的坚反抗态度,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对亚洲太亚洋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经济影响

亚洲太平洋战争对各国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战争期间,许多国家的工业生产面临停滞,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其次,战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断裂,给各国经济带来了长期的后果。然而战争也催生了经济上的一些创新,例如战争期间各国在战争技术、医药研究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援助计划对战后亚洲进行了重建,并借此维护了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地位。

社会影响

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在战争期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各种犯罪和压迫行为普遍存在。其次,战争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和平民死亡,给各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痛。然而战争也激发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为一些国家的社会进步打下了基础。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和民主化的时期,逐渐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之一。

战争评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太平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环节,作为主战场,见证了日本美国等盟国之间的激烈冲突,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斗争。珍珠港的惨败促使美国全面投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有力地支援了欧洲战场,为德国法西斯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美国也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之后包括英国、荷兰在内的20多个国家也纷纷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中苏联手,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转向反法西斯主义

战争启示

在《日本太平洋战争失败原因研究—以战时经济为中心》一文中认为,战争的胜利是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物质基础对于战争的规模、紧张程度、进程和结局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为盟国提供了大量军备支持,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仅动用了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展示了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武装部队人数在1944年达到一千两百万,其中五百多万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美国在向盟友提供军备支持的同时,实现了本国工业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美英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日本的战争资源80%的石油、93%的铜和74%的铁来自美国,而东南亚油田被英荷控制,日本石油储备日益耗尽,影响后期战略决策。

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贡献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战局的预判与应对》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内外形势新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对盟军进行了有力的战略和战役配合。中国抗战粉碎了日军和德军东西会师的战略企图,保证了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现。由于中国战场位于西欧北非和苏德战争两个西方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之间,阻断了日本和德、意军事同盟的空间联系,使德日意同盟在军事上陷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形不成有机结合的军事集团,无法采取统一协调的军事行动,因而发挥不了本应具有的同盟效应和联合作战的威力。中国抗战阻止了日本侵苏战争计划的实现,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中国抗战使苏联避免了东西夹击、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平均牵制了日本近一半的海外驻军,起到了损耗日本战力的作用。

在《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的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奋起反抗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主义侵略的国家,也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第二,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第三,中国抗战有力地制约了日本的世界战略,有效地支援了苏美英等盟国的作战;第四,中国努力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相关事件

日本自卫队使用错误表述

2024年4月5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大宫驻地第32普通科连队的官方账号发帖介绍了该部队参加美日硫磺岛战死者追悼仪式的情况。帖文中将硫磺岛描述为“大东亚战争最大的激战地区”,这是二战时期日本政府使用的表述,现在日本政府将其称为“太平洋战争”。此举引发了一些日本网民的警惕,有人将这形容为“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复活”。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众所周知,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犯下了严重的反人类罪行,给地区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有关错误言论不仅引发日本民众的警惕,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再次反映出日本国内存在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逆流。毛宁表示,中方敦促日方切实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同军国主义彻底切割,不要进一步失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4月9日,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在记者会上表示,涉事帖文中“大东亚战争”表述已被删除。

文艺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二战时,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摁住日本?-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10

血战阿留申群岛美军二战首次见识“死亡冲锋”-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09

马绍尔群岛战役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2-24

..2023-12-24

..2023-12-24

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今日头条.2023-12-24

抗日传奇——史迪威将军与缅北会战.m.toutiao.com.2022-06-10

战史今日2月19日:美日硫磺岛战役开始.新华网.2023-12-18

切斯特·尼米兹 .豆瓣电影.2023-12-25

"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中国网络电视台.2023-12-25

1941年以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2-29

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以色列大使馆.2023-12-27

日本自卫队使用错误表述,外交部:敦促日方正视和反省历史.北京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2024-04-09

日本自卫队使用“大东亚战争”表述引争议,防卫大臣:有关表述已删除.腾讯网.2024-04-09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豆瓣读书.2023-12-19

虎!虎!虎! Tora! Tora! Tora! (1970).豆瓣电影.2023-12-13

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 (1998).豆瓣电影.2023-12-13

珍珠港 Pearl Harbor (2001).豆瓣电影.2023-12-13

风语者 Windtalkers (2002).豆瓣电影.2023-12-13

男人们的大和 男たちの大和/YAMATO (2005).豆瓣电影.2023-12-13

大偷袭 The Great Raid (2005).豆瓣电影.2023-12-13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豆瓣电影.2023-12-13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豆瓣电影.2023-12-13

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2016).豆瓣电影.2023-12-13

决战中途岛 Midway (2019).豆瓣电影.2023-12-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