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自治州 :中国青海省下辖的自治州

更新时间:2023-09-01 15:39

果洛藏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下辖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安多康巴文化的结合处,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洛州总面积76442平方千米,下辖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久治县玛多县等6个县,政府驻地为玛沁县。截止2023年,果洛州总人口约21.5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1.8%。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巴颜喀拉山脉阿尼玛卿山之间,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山势均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高,多丘陵,地形平缓;东南低,多高山,坡陡谷深。果洛州境域内主要归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一级单元),为阿尼玛卿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及巴颜喀拉印支冒地槽褶皱带占据,苦海以西小片地区属柴达木准地台的柴达木南缘褶皱带。果洛州地域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为三迭系,其次为晚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元古代底层仅局部出露。果洛州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水系发育,是青海省水动力条件较为活跃的地区,有大小河流36条,较大湖泊二十多个。

果洛州古为党项族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17世纪初至雍正初年属和硕特汗国蒙古政权,清隶成龙义道松潘漳腊营,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1954年,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次年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

2023年,果洛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1966.74元,同比增长3.8%。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406元。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0%,第二产业比重为43.12%,第三产业比重为41.68%。畜牧业是果洛州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截至2021年底,全州102.93万头(只)牛羊纳入牲畜保险范围。

藏族在果洛草原上繁衍生息,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婚俗、节日、丧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具有浓厚高原泥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民俗音乐中国神话故事、音乐、舞蹈、戏剧及绘画雕刻艺术等。截止2017年3月,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大类485项,主要传承人190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7项、州级15项、县级3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戏青海省马背藏戏)、藏族唐卡(班玛县马尾钉线绣唐卡)等。截止2021年12月,果洛州共有A级景区16家,其中AAA级15家,包括玛沁县喇日寺格萨尔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东格措钠湖生态旅游区及龙恩寺—德尔文格萨尔文化史诗村旅游景区等;AA级1家。

名称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清之际,已出现“果洛克松”(即三果洛)的名称。有个叫果洛安崩的首领征服各部落,在则雄调列岗修筑了堡,并受到大明朱瞻基的册封。三果洛的册封及其士官的授封,正式见于汉文史籍是在清代康熙。清代隶书上通常译名为“郭罗克”,清末赵尔丰用兵康巴藏区(今甘孜县),曾深入果洛,又将其译名为“俄洛”。20世纪50年代以后,统一译作“果洛”。

历史沿革

先秦至隋

果洛藏族自治州古为“析支”(一作赐支国)地,为党项族羌族所据。北周以后,“党项始强”,以姓氏为号,结成大小不等的部落,各自分立,划地游牧。隋大业年间,部众受治赤水县(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上隶河源郡

唐至元

唐贞观年间,党项细封氏首领步赖率众附唐,授步赖为刺史。步赖驻牧地(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上隶轨州受辖。党项拓跋牧地而依附吐谷浑,后经岷州都督李道彦征讨劝附,始归附唐朝。唐封赤辞为西或州都督,赐姓李,领原驻牧地,复归松州都督府节制,析支地纳人唐王朝版图。李治时,吐蕃入据党项族牧地,一部分党项人东迁,一部分归附吐蕃。吐蕃王朝崩溃后,果洛割据为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元统一中国后,置宣慰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府分统吐蕃,果洛地区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

明至清

明初,基本沿袭元制,属朵甘思宣慰司,上隶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受临夏回族自治州卫节制。明末清初,果洛地区名义上被和硕特汗国蒙古图鲁拜呼子孙役属,实际上藏族各部落已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由班玛本、昂欠本、阿什姜本三大部落分治,由部族首领管束部众。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省提督岳钟琪率兵克复果洛41寨(部落)后,解除了对索罗木(今鄂陵湖以北)兵站的骚扰,推行“以夷制夷”的千百户统治制度,果洛隶于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漳腊营。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边务大臣、四川都督赵尔丰用兵康巴藏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上郭罗克女王官却珠玛带领大头目赴行辕请降,赵令德格县令万里恩前往查勘地方户口、名称、地址。时上郭罗克地辖旺青九族,中郭罗克地辖阿羌康赛十族,下郭罗克辖白马九族。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中、下郭罗克及却其扎部全部内附,拟设果洛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甘、川、青、康勘界未定之前,果洛归四川省管辖。民国十年(1921年),甘肃省宁海镇守使马麒派马麟征讨果洛,封授康干、康赛、然洛、红科等大部落头人为千户,具余小部落头人为百户,并任命阿什姜部落头人然洛为总千户,将康赛、康干、红科等部落划归拉卜楞寺管辖,将查郎、岗巴、大武、麦仓等部落划归拉加寺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政府将果洛地区划归青海省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果洛州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电召西北局、中共西南局和青制、四川省两省有关同志进京。经会商决定,果洛隶属青海省。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向果洛进发,8月4日抵达果洛腹地查郎寺,果洛宣告和平解放。1954年1月1日,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查郎寺,同年12月设甘德县,果洛藏族自治区辖1县。1955年7月2日,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委员会驻达日县吉迈,辖甘德、久治县班玛县、达日4县(久治、班玛、达日3县均为1955年新设县)。1957年,甘德县部分地区设玛多县,驻黄河沿,达日、甘德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玛沁县,驻中心站(依盖齐),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6县。

195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德县麦仓。1959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驻玛沁县,将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原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划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迁驻吉迈,玛沁县由依盖齐迁驻大武。1962年,同德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回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玛沁、甘德县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玛多6县。1974年,玛多县由黄河沿迁驻玛查里,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玛沁、甘德、久治、班玛、达日、玛多6县。

1999年,果洛州下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及久治6县,51个乡(镇),183个牧委会。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玛沁县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撤销玛多县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撤销甘德县东吉、柯曲2乡,合并设立柯曲镇;撤销达日县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撤销班玛县莫坝乡,设立并命名为赛来塘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班前乡,并入灯塔乡;撤销久治县康赛乡,设立并命名为智青松多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6年8月,果洛州新增1个镇,乡镇总数由45个(7镇38乡)调整为44个(8镇36乡)。截止2023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县6县,4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

地理

位置境域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地理坐标系北纬32°24’至35°45’,东经96°56’至101°45’之间,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西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南与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接壤,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格萨尔文化之乡。果洛州境域面积为76442平方千米,占青海省面积的10.545%。

气候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330米,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气候特征。果洛州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无明显季节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从十月份开始,长八至九个月,气候干燥寒冷,多风雪,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2.1℃,极限低温达零下48.1℃;暖季从六月份开始,长三至四个月,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9℃,极限高温为28.1℃。果洛州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果洛州年降水量在400至760mm之间,主要集中于暖季,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降水量东南部偏多,西北部较少。雨季一般从五月上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期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以上。

地质

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域内主要归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一级单元),为阿尼玛卿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及巴颜喀拉印支冒地槽褶皱带占据,苦海以西小片地区属柴达木准地台的柴达木南缘褶皱带。花石峡、玛沁以北为青海南山冒地槽带,是下二送统分布区。玛沁县以东为西倾山中间地块,是三选统分布区。阿尼玛卿山一带属优地槽带,是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区。其南部为巴颜喀拉山脉冒地槽带,是三选统分布区。二级构造单元之间多以区域性大断裂或深断裂为界,区内三送系海相碎屑岩系分布极广泛,上古生界皇断块夹杂期间,晚生代超基性岩集中出露于阿尼玛卿山,中生代酸性侵人岩和新生代陆相盖层散布各地。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西西向断裂最重要,主要有玛多-甘德断裂带和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带等。

果洛州地域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为三迭系,其次为晚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元古代底层仅局部出露。晚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阿尼玛卿山优地槽带内,其两侧广泛分布着三迭纪冒地槽型沉积;侏罗系主要见于断陷盆地中;白垩系及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各山间盆地及河谷中。

地形地貌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果洛州南部为巴颜喀拉山脉,北部为阿尼玛卿山,东南部为年宝叶什则山。山势均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高,多丘陵,地形平缓;东南低,多高山,坡陡谷深。州内西北部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高差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东南部海拔在3500米至4000米之间,高差在1000米至2100米之间,坡度为45°至50°,最大坡度达80°以上。州内阿尼玛卿山系的主峰马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青南地区最高的山峰。巴颜喀拉山系是果洛州内的主体山脉,呈西北-东南向绵延全州。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水系发育,是青海省水动力条件较为活跃的地区,有大小河流36条,总流程3300多千米,分别注入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累年平均河流径流总量约111.409亿立方米,是青海省地表水径流量的17.6%,州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53.74万千瓦。黄河是果洛州内最大的河流,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侧,其干流从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自西向东流经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玛沁等县,在州境内流程长达760千米。班玛县的玛柯河、多柯河是大渡河的上游,与达日县的尼曲河同属长江水系

湖泊

果洛州境内湖泊众多,有包括扎陵湖和鄂陵湖在内的较大湖泊二十多个,占青海省湖泊总数的37%以上,总面积达1673.8平方千米。

冰川

果洛州内古冰川及现代冰川都有分布,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尼玛卿山,年宝叶什则地区有小片分布,多表现为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和坡积冰川,山谷冰川面积最大。

水利

截止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建有大(Ⅰ)型水库黄河源水电站水库,中型水库多贡麻水电站水库及大仓水电站水库,小(Ⅰ)型水库格曲河二级水电站水库。

黄河源水电站水库

黄河源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为一座坝后式电站。黄河源水电站库区与坝址上游17千米处的鄂陵湖连为一体,带湖总库容25.01亿立方米,死库容 0.61×108立方米 。建设该电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青海省唯一无电县——玛多县的用电问题。工程于1998年4月开工兴建,2001年11月下闸蓄水,2001年12月28日实现单台机组试发电,2005年11月初步竣工验收,2006年7月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2017年,果洛州政府对电站机组进行拆除。

土壤

果洛藏族自治州土壤类型主要分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以及沼泽土等。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于巴颜喀拉山脉、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年宝叶什则、赛池山以及下赛义等各大山脉的上部,海拔4600米至4700米以上的高山岭脊处及冰川雪被下沿,古冰渍平台,面积为503.06万亩,占总面积的4.37%;高山草甸土遍布果洛州,主要分布于海拔4000米至4800米的山体中上部、浑圆山顶小丘、高滩地、沟谷和冰渍台地,面积7527.34万亩,占总面积的65.44%;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于果洛州玛多县达日县玛沁县西部,海拔4100米至4300米的干旱、半干旱的高滩地和丘陵中下部的阳坡,面积为1323.4万亩,占总面积的11.5%。此外,山地草甸土面积为532.85万亩,占总面积的4.36%;沼泽土面积为584.28万亩,占总面积的4.938%。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果洛藏族自治州有各类可利用草场约8860万亩,草场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71%。果洛州有26.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生长着云杉松柏等树种,还有适宜种植稞麦、豌豆、阳芋、油菜等作物的小块耕地。

水资源

截止2023年,果洛州水资源总量19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3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55.5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矿产资源丰富。果洛州境内有金、银、铜、钴、锌、煤、硫等10余种矿产资源,截止2009年,已探明有64处矿产地,有14个矿种,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三大类。

能源矿产

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气候低温高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风季时间长,平均风速大,大风出现较为频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果洛州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50-125瓦/平方米,年风能贮量为100-490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辐射高,年辐射总量为580-680千焦耳/平方厘米,比同纬度内地多45-140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310-2740小时,比同纬度内地多300-500小时,日照频率为52%-62%,西北部地区冬季日照频率在75%以上。

金属矿产

果洛州有色金属矿产有6处矿床、9处矿点、9处矿化点,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孔雀石以及褐铁矿等,分布于大武镇、昌马河乡以及花石峡乡等地。贵金属矿产有小型岩金矿床1处、矿化点3处、中型沙金矿床3处、矿点11处,主要分布于甘德县和班玛县

非金属矿产

果洛藏族自治州内石灰岩矿点有石峡石灰岩矿点、大武石灰岩矿点以及花石峡石灰岩矿点。石峡石灰岩矿点出露地层是下二叠统石灰岩,厚约300米,为微晶生物灰岩;大武石灰岩矿点地层是下二叠统,由石灰岩、砂岩板岩组成,石灰岩厚约300米;花石峡石灰岩矿点地层为下二叠统石灰岩,可作水泥、冶金、玻璃、碳化钙原料用。果洛州内盐矿点有哈姜盐矿点、南措盐矿点和错巴修泽盐矿点。哈姜盐矿点盐湖面积8.11平方千米,南措盐矿点面积0.92平方千米。果洛州境内煤炭及泥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1200万吨,煤矿点9个,泥炭矿点14个,主要分布于玛沁县

森林资源

截止2023年4月,果洛藏族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2881.87万亩,其中乔木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的2.2%,森林覆盖率为13.4%。截止2009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林地面积为53.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6%。其中,森林面积为2.08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92%;疏林面积占94%;全州活立木蓄积量579.22万立方米,散生地蓄积量20560立方米,四旁树蓄积680立方米,人均林地蓄积量45.52立方米。

生物资源

果洛藏族自治州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有冬虫夏草图、贝母、雪莲花、大黄等名贵中藏药材,具开发利用价值。畜牧业是果洛州的经济支柱,主要牲畜品种有牛、羊、马。其中,牛种有野牦牛犏牛、黄牛3种,马种有青海玉树马及河曲马,羊种主要有高原型藏羊、山谷型藏羊、欧拉型藏羊以及少量山羊。果洛州地处高寒,主要种植稞麦、小麦、阳芋等农作物。

生物多样性

果洛藏族自治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广袤的草地哺育了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群体,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动植物群落,构成独特的高原生物物种生态系统,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

植物

果洛州境内有木本植物20余科90余种,主要有川西云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柳属等优势种,草本植物有60余科80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虫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嵩等3种。

动物

果洛州主要野生动物有雪豹川金丝猴西藏野驴、鹿、岩羊藏原羚棕熊、麝等10多种,鸟类有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鸬鹚蓝马鸡藏雪鸡等50余种(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9种,包括藏羚野牦牛、雪豹等。此外,果洛州鱼类广泛分布于全州江、河、湖泊,主要有花斑裸鲤小嘴鳇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以及无鳞潢鱼等。

自然保护区

2014年7月,中国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建设“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7月26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涵盖果洛州玛沁、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久治县玛多县6个县4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585个牧业合作社,保护区地理范围与果洛藏族自治州行政区一致,总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85万平方千米,占果洛州国土总面积的38%,划分为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湿地保护、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山和中铁军功森林灌木林保护、久治县境内的年宝玉则湿地保护、班玛县境内的多柯河、玛柯河森林灌丛植被保护等7个保护分区。

自然灾害

果洛藏族自治州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易发生雪灾,雪灾也是果洛州地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此外,旱灾、雹灾、风灾以及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此后发生数次余震,最大余震5.1级。地震造成果洛、玉树市2州7个县11.3万人受灾,19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10.8万人,倒塌房屋1039间,严重损坏7600余间,一般损坏5万间,部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地震导致玛多县全县6200户14490人受灾、1665栋房屋受损。

青海省果洛州自2018年11月3日入冬后首次降雪至2019年3月8日,持续性降雪使玛多县形成特重大雪灾,导致全县6321头牲畜死亡,3803人受灾。截至3月3日下午,果洛全州2696户9358人受灾,全州因灾死亡牲畜8357头只匹,直接经济损失达2098.1万元(人民币)。

2017年3月10日至15日,青海省连续6天出现少见的春季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受其影响,果洛州玛沁县、达日县、久治县及部分乡镇12小时降水量皆达到暴雪量级,其他区域也都出现了中雪以上的降雪天气。12日8时至15日8时,甘德县过程总降雪量达8.5毫米,累计积雪深度为5厘米,玛沁县辖区下大武乡过程总降雪量达16.2毫米,累计积雪深度达16厘米,甘德县、下大武乡形成轻度雪灾。

行政区划

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玛沁、甘德、达日、班玛县、久治、玛多县6县,4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果洛州政府驻地位于玛沁县。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果洛州共有常住人口215573人,流动人口59590人。果洛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2477人,占52.18%;女性人口为103096人,占47.82%;0-14岁人口为63993人,占29.69%;15-59岁人口为137708人,占63.88%;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872人,占6.43%。全州人口出生率16.76‰,人口死亡率4.84‰,人口自然增长率12.67‰ 。2022年,果洛州人口出生率为17.5‰,人口死亡率为4.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7‰ 。全州总户数78571户,年末常住人口220000人。

民族

果洛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人口为主体的地区,在其民族构成中,藏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人口也占一定比例。截止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244人,占7.0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0329人,占92.93%。截止2023年,藏族占果洛州常住人口的91.8%。

语言

果洛藏语属藏语安多方言。果洛州辖区内普遍使用藏语,西部及南部部分地区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相毗连,接触的是康方言;东北部、东部及南部部分地方与青海省海南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接触的是安多方言。境内使用的藏语主要有果什盖和瓦乃合盖两种,果什盖使用人数多,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班玛县久治县达日县甘德县、玛多五县和玛沁县西部四乡,是果洛地区主要的交际语言;瓦乃合盖主要指历史上较晚期集体迁入境内定居的藏族居民讲的安多方言牧区话,不是果洛藏语的典型代表。

宗教信仰

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族群众几乎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全州有大小寺院61座,分布在全州各地,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果洛州是宁玛派寺院最集中的地区,占果洛州藏传佛教寺院数量的近三分之一。截止2022年,果洛州共有89个宗教活动场所。

经济

综述

畜牧业是果洛州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果洛州产业以野牦牛产业为主,西藏羊产业为辅,兼顾其他产业;产品以牦牛藏羊肉为主,牦牛奶为辅,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领域经营主体培育以合作社为主,家庭牧场为辅,其他经营主体为补充;加工流通领域以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专业化企业为辅。

2022年,果洛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6196.49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1155.23万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3391.46万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1649.8万元,同比下降0.7%。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87%,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34.20%,同比提高2.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6.93%,同比降低2.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8162万元,同比增长31.8%,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73个,同比下降0.52%。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95元。

第一产业

畜牧业是果洛州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截至2021年底,全州102.93万头(只)牛羊纳入牲畜保险范围。生态畜牧业建设以生产合作社为载体,产业化基地建设达到213个,累计整合资金6.25亿元,实现乡、村级全覆盖。

2022年,果洛州完成农牧业总产值122786.5万元,同比增长4.53%。出栏各类牲畜36.31万头只(不含马),其中牛出栏30.17万头只,同比增长1.8%,出栏率29.37 %;羊出栏6.14万头只,同比增长7.78%,出栏率为47.05%。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12.11万头只(不含马),牛存栏99.57万头,羊12.54万只。各类畜产品产量为:牛奶产量31588吨,同比增长9.81 %;牛羊肉产量30523吨,同比增长1.4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00亩,同比增长9.38%,粮食产量803吨,同比增长11.99%;蔬菜产量163.27吨,同比下降3.21%。

2023年,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一批178个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中,甘德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5369生态牧业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第二产业

果洛藏族自治州以铜金属矿采选业作为工业的支撑产业。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43%。其中:规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3%;规模以下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34%。全州规模以上企业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1.7%;国有企业果洛州供电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6%;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9%;青海玛沁格曲河梯级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企业铜金属含铜量2183.87吨,同比下降46.8%;规模以下企业发电量9131.26万千瓦时,同比下降7.84%;自来水462.55万吨,同比下降2.8%;生产藏雪茶2455.2公斤,同比下降10.8%。

第三产业

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1257万元,同比增长3.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11793万元,同比增长10.12 %。各项贷款余额579982万元,同比增长25.65%,其中住户贷款273029万元,同比增长18.33%。

2022年,果洛州旅游人数52.18万人次,同比下降3.96%,旅游总收入41033.38万元,同比下降5.69%。十三五期间,果洛州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高端旅游、全域旅游、生态体验、高原康养、藏药医、徒步探险、摄影科考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了高原生态廊道穿越之旅、母亲河黄河感恩溯源之旅、红色文化感悟体验之旅、格萨尔史诗文化探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A级旅游景区16处。班玛县红军沟入选中原地区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青海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全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经济功能区

果洛藏族自治州有班玛县农畜产品产业园及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

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

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位于果洛州玛沁县,是一个生产加工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产业园区。十八大以来,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和各县产业园区全面建成投运,入驻企业468家,完成投资5.9亿元,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矿泉水、藏雪茶、黑稞麦酒、民族服装和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了一批果洛特色品牌。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2022年年末,果洛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其中:幼儿园71所、小学48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全州有在校生57036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工4656人,专任教师3257人。果洛州义务教育巩固率96.28%,高中阶段入学率84.34%,学前教育入园率85.02%。

截止2020年11月1日,果洛州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874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800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12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134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大武中学

大武中学于1972年9月建立,建校初期校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6个教学班,初一至高二学生220名。1995年至2005年,大武中学一直维持在12个教学班,300至350名学生。2005年,学校各类建筑面积达135350.54平方米,建有教学楼1栋,实验综合楼1栋,电教综合楼1栋,礼堂1个,语音教室、微机教室各1座。

卫生健康

截止2022年末,果洛州有卫生机构78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2个(含5个藏医院),乡镇卫生院4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个,计划生育服务站7个。卫生人员11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64人,其他人员22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和助理医师382人,注册护士172人,药师16人,技师55人,未取得资格证的339人。全州有病床1721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有病床1234张。

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该医院建院于1956年,占地总面积13.2万平方米(截止2022年),建有精神病专科、门诊医技、住院综合、小儿科综合等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近2.6万平方米。医院在职职工320人,高级职称34人,开放床位260张;共开设14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及16个职能科室。医院主要开展的业务有脑室微创引流术、肝叶切除术、腔镜下微创手术、胆总管探查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子宫切除术、微波消融术、各类肛肠疾病手术及创伤骨科等手术。

科技

2019年,果洛州专利申请量为34项,占青海省各市州专利申请量的0.7%;专利授权量为13项,占青海省各市州专利申请量的0.4%。截止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共有科技馆1个,高原科技农业示范园2个,科技大篷车3辆,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地震观测台站6个,其中遥测台站2个。此外,果洛州还设有中国科学院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三江源站)。截止2023年,三江源站有固定人员26人,获得博士学位22人,占总人数的85%。其中,研究队伍包括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8人;2名支撑人员;其它人员2名,为高级技师,负责站上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该站为主站,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镇为副站。另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州同德县、玉树州玉树市、果洛州玛多县、玉树州曲玛莱县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立6个辅助观测点,最终形成3带1台4示范点的“监测-研究-示范-转化”的实验样地布局,即“314”监测布局。 

文化事业

截止2022年,果洛州共有文化事业单位18个,其中:艺术事业单位1个,图书馆7个,群众文化事业单位7个,博物馆1个,文管所1个,业余体校1个,广播站8个,电视转播台36个,广播覆盖率99.89%,电视覆盖率99.89%。

2016年,果洛州“羌姆舞”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格萨尔王锅庄队获得青海省锅庄舞总决赛一等奖和最佳音乐奖,果洛州足球队在青海省“我爱足球”民间争霸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代表省参加了西北赛区比赛。

体育

十三五期间,果洛州共举办3项国际赛事、5项全国性赛事、300余项州县级群众5体育赛事,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7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4个,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4个,一定规模体育实体产业4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成立了果洛州体育总会和青少年足球训练营,“4+X”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体育场馆基本覆盖。

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4个,一定规模体育实体产业4处,城镇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7平方米。此外,果洛州还成立了果洛州体育总会和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举办了青海果洛首届国际高原无人机挑战赛、果洛州首届“民族团结进步杯”足球赛暨青海省足球冠军联赛、青海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杯”少数民族传统赛马邀请赛暨达日县狮龙宫殿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赛事。2022年,果洛州参加青海省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暨第六届残疾人运动,获得2金2银3铜。2023年,果洛州U15男子足球队夺得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青海赛区)冠军。

环保

截止2023年8月,果洛州组织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退牧还草、重度退化草场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共治理黑土滩(坡)及退化草地改良490万亩、林草有害生物防控4072万亩、湿地保护176.5万亩、沙漠化土地治理5.7万亩,669万亩天然林和836万亩公益林依法得到保护,完成国土绿化94.7万亩,果洛州森林覆盖率达13.5%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达62%。

截止2023年,果洛州实施大气污染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8%,全境无土壤污染地块。历史遗留矿山都已进行修复,德尔尼铜矿正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2022年,果洛州14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用水总量3037万立方米,控制在3500万立方米指标之内;7个水功能区达到或优于考核水质目标,达标率100%。果洛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设计日处理医疗废物3吨,负责处置全州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预防、保健、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含社区)、血液中心、疾控中心等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玛多县建筑垃圾消纳场总容量15万立方米,设备日处理能力达300吨,截止2023年6月,共处理建筑垃圾50余吨。

社会保障

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城镇新增就业82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9%。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474人,企业职工养老参保人数为17529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63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5701人,工伤保险参保32228人,失业保险参保1182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67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77748 人,参加生育保险15390人。

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42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36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161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579人,收养性单位12个,供养人数370人。

截止2022年底,果洛州共有达日县中心敬老院、果洛州敬老院等12家养老机构和1家儿童福利院。十三五期间,果洛州1550户1756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累计6126人(次)困难残疾人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1379人(次)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638人(次)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265人(次)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险个人保费补助,9959人(次)残疾人享受医疗补贴,5005人(次)残疾人享受机动车燃油补贴。

交通

综述

果洛州地处安多康巴文化的结合处,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洛州域内六县全部互连、周边三省七个州出口互通的“二纵三横四连一通”的高速公路网体系得以完善,160多个行政村也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域农村路网体系得以形成。截止2021年底,果洛州已实现高速公路网,除了域内六县全部互连、周边三省七个州出口互通的“二纵三横四连一通”的高速公路网体系得以完善,160多个行政村也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域农村路网体系得以形成。2016年,果洛玛沁机场建成投运,开通了西宁市拉萨市成都市上海市多条航线。

公路

截至2020年底,果洛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295千米(其中:农村公路9060千米,国省干线公路3235千米),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国道2194千米,省道1041千米,县道1111千米,乡道3945千米,专用道211千米,村道3794千米。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高速631千米,二级784千米,三级652千米,四级7989千米,等外2239千米。玛多县、玛沁、久治县三县通高速公路,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截止2022年,果洛州客运班线省际4条,市际7条,县际4条。客运站35个,其中:一级站1个,三级站5个,四级站3个,五级站26 个。客车67辆,其中:班线客运35辆,农村客运32辆。全州县客运量7.48 万人,旅客周转量1498.68万人千米,货运量23.47万吨,货物周转量1752.59万吨千米。果洛州拥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3个,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个。

航空

果洛玛沁机场位于玛沁县大武镇境内,机场选址于果洛州州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东南5.5千米处,总投资11.32亿元,航站楼面积3000平方米,属国内高高原支线机场,设计规模为飞行区等级4C,跑道长3800米,按照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吨、飞机起降量940架次规划设计。2016年7月1日,果洛玛沁机场正式通航,并于9月27日实现航班正常。

公共交通

截止2021年末,果洛州44个乡镇、具备条件的178个建制村100%通客车,占乡镇、建制村总数的100%和95%;开通大武至色达县省际客运班线,以及大武至达日、久治县定制客运,全州现有客运线路37条,其中:跨省线路4条,农村客运线路21条,每年投入360万元补贴农村客运运营,客运班线通乡率100%,通行政村率95%;首开3条公交线路,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客运为主、农村客运为辅、出租车客运为补充的客运网络。

人文

概述

果洛藏族自治州保存着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最原始完整、壮美绚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浓郁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果洛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丰富多彩、特色突出,以历史族源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为主民间文化意蕴深厚,特别是从古至今格萨尔文化与果洛文化山水相连,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浓郁,传承形态多样。藏族在果洛草原上长期繁衍生息,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婚俗、节日、丧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具有浓厚高原泥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民俗音乐、神话传说故事、音乐、舞蹈、戏剧及绘画雕刻艺术等。

文物古迹

截止2019年底,果洛州共有拉加寺、果洛红军沟(子木达红军长征标语)、果洛和平解放纪念地(查朗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草得哇遗址、红军哨所、扎洛村、智钦寺、江日堂寺(又称“追公寺”、“下莫巴白札多卡寺”)、白玉寺、夏日乎寺、吾扎部落遗址、宦觉寺旧址及白扎寺、子木山城址、隆格寺、阿绕寺、龙恩寺、尖木达寺及宁友觉囊寺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拉加寺

拉加寺位于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距果洛州府大武镇76千米。拉加寺坐东朝西,面临黄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为“甘丹扎西迥寺”(具善吉祥源地),又称“嘉祥寺”,是青海省黄河沿岸著名的格鲁派寺院。拉加寺于1980年11月22日经中共果洛州委批准对外开放。该寺现有总领全寺的大经堂“自主权桑林”,可容纳僧侣千人的念经。下分五院,即措欠舵宏(密宗院)、曼巴扎仓(医明学院)、帝科尔(时轮学院)和旦正(马头金刚院)。供奉的佛像主要有释迦牟尼、宗喀巴莲花生、千眼千手观音、长寿佛、六臂反护法等。

果洛红军沟

红军沟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亚尔堂乡东部,即子木达沟(藏语,意为灌木茂盛且石头多的地方)。班玛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青海省经过的唯一的地方,当地藏族同胞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红军沟内有红军亭、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墓、红军泉、红军哨所、红军写下的标语、红军墓地等红色遗址遗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7年3月,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大类485项,主要传承人190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7项、州级15项、县级36项。截止2022年底,果洛州共有非遗代表性名录22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3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7名,其中国家级6名(已故3名)、省级10名(已故1名);建成各类非遗传习基地(所)79家。果洛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包括阿尼玛卿山传说、藏族民间传说(年保玉则国家公园传说)、藏戏青海省马背藏戏)、藏族唐卡(班玛县马尾钉线绣唐卡)及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

藏族民间传说(年保玉则传说)

传说有个叫朱拉的猎人救了化为小白蛇的年保玉则山神的独生儿子,后来,年保山神化为白托牛与恶魔激战,猎人应邀射死了恶魔。年保玉则为了感谢猎人,将他的小女儿许配给猎人。朱拉夫妻两人婚后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昂欠本、阿什芜本、班玛本,上、中、下三果洛部落就是他们的后裔。年保玉则神山则是果洛藏族的祖先。

藏文书法(果洛德昂洒智)

果洛德昂洒智即德昂洒体书法,是流传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德昂乡及周边部分地区的一种藏文书写艺术。它因起源于德昂乡而得名,创始人为德昂籍僧人洒安旦增。果洛德昂洒智已有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基本以单传方式承沿至今,先后已历七代,德昂寺八十余岁老人巴智是这一独门书法的唯一传人。果洛德昂洒智属硬笔书法,线条简洁流畅,近似于刻印体。其书写多采用乌金体(楷体)和乌梅体(行书),兼有大黑体、小黑体、圆体、兰扎体(古印度梵语体)及艺术体等。果洛德昂洒智的书风别具特点,于温馨中见刚直,硬朗中显柔韧,显示出音乐和舞蹈般的美。

传统村落

2014年,果洛州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灯塔乡班前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果洛州班玛县亚尔堂乡王柔村、班玛县灯塔乡科培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23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阿什羌村、班玛县亚尔堂乡果芒村、班玛县亚尔堂乡日合洞村、班玛县灯塔乡要什道村、班玛县灯塔乡格日则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班前村

班前村依山而建,平均海拔3300米,玛可河穿村而过。考虑到生活便利和安全因素,藏族聚落多选在依山傍水的河谷、半山腰、半高山地带,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班前村由四个村社、七个村组组成,建筑群沿山坡和沟谷布置,呈现“大分散,小集中”格局。各居住组团规模较小,道路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每户相邻但不相接,呈现高低错落的排列方式。班前村内的寺庙独具特色,吉德寺和班前寺两座藏传佛教寺庙,分别位于班前村的西北方和东北方。

区域文化

果洛地处藏区腹地、黄河源头,是安多和康巴方言区的过渡带,相对封闭而又独具文化特色。果洛州位于中华文明之摇篮“黄河”的源头,繁衍于巴颜喀拉山脉主峰年保玉则的果洛人民以其强悍、英勇、顽强、无私、忠义、担当的精神及质朴淳厚的品性,以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以阿尼玛卿山、年保玉则和华族母亲河黄河等为主的高原民族文化。其中,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已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和统领。格萨尔文化不断发展,并通过藏戏、说唱等形式不断传承、演绎史诗经典故事,使果洛州具备了良好的格萨尔文化生态基础。

2014年7月,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2016年12月,《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正式实施建设。截止2022年底,果洛州格萨尔风物遗迹132处。果洛州首部本土电影《格萨尔藏戏》成功上映,并入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建州县乡村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6家,马背藏戏团24家。2023年,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地方特产

花斑裸鲤

花斑裸鲤又称大嘴鱼,是鲤科裸鲤属淡水鱼类。主产于青海省玛多县内黄河段及札陵、鄂陵等淡水湖泊,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亦有发现。其肉质多脂,味道鲜嫩,富有营养,鱼子有毒,不能食用。鱼肉除鲜食外,还可干制、卤制、熏制及制成罐装食品,便于久藏及远销。

雪灵芝

雪灵芝,又称甘肃省蚤缀,藏语称“阿伸嗄保”,系石竹科植物甘肃蚤缀。雪灵芝为多年生垫状草本,高5棗10厘米,主根深长,有支根,多数丛生密集成团;茎的基部木质化,上部叉状分枝;叶对生,销硬,针状条形;花单生于枝端;萼片5,披针形,花瓣5,倒卵形,比萼片短,白色;花丝条形,蒴果球形,种子多粒.。雪灵芝主要分布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等地。

果洛蕨麻

蕨麻具有较高的医疗和营养价值,有健胃补脾、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的功能,常被用来入药。青海蕨麻以果洛、玉树地区所产为上品,有体圆肉肥,颗粒饱满,色泽红亮,产量较高的特点。果洛蕨麻受到各族人民及国际各界人士的喜爱,也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饮食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牧民,远离产粮区,以畜产品换取少量粮食是其采取的解决粮食的办法。每年秋后,较有条件的人家联合在一起,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同德等农业区换取稞麦,有势力的头人和富有人家会组成商队,到松潘县、阿坝、临潭、夏河县等地,出售畜产品和药材,购回青稞、大米和面粉。因此,对于贫苦牧民,“糌粑”是极珍贵的食物,夏天多用曲拉、酸奶等辅助食品,秋冬多吃野牲和牛羊肉,只有在春季青黄不接时,才用粑、曲拉、蕨麻等食物。

茯茶

茯茶性热,有活血化瘀,帮助消化,抵抗寒冷的作用,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早在宋代以前,生活在果洛州的人就已经有了饮茶水的习惯,宋王朝在游牧民族地区,设置“茶马市”中原的茶换取游牧民族的马。到了明代,茶马交易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以内地的茯茶和日用品换取边疆少数民族的马牛羊和畜产品、药材等。茶在牧民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寒气侯,饮食结构和习惯,使牧民不可缺茶。

糌粑

糌粑,即稞麦炒面,是把青稞拣净炒熟,用小手磨磨成粉即成糌粑。吃法是先往碗里放一块酥油,加少许热茶

溶化,上面放上糌粑,再加一撮曲拉,用手拌匀吃。酥油和曲拉(奶渣)是吃糌粑必不可少的辅助食品。

习俗节庆

哈达

“哈达”(藏语译音)是藏族馈赠和日常交往礼节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黄色2种,宽五至六寸,长三至五尺。赠送“哈达”是对于对方或双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贺,是郑重和信用的表示。所以藏族的“哈达”一般是不轻易作馈赠,只是用在重要场合对一些尊贵的客人才敬献。男女青年订婚,两冤家和解,多年不曾见面的亲友见面等情况下赠送“哈达”,表示最崇高的友谊和敬意。

民族服饰

班玛县久治县和达日的莫坝、德昂两地区,牧民的羊皮皮袄,从边饰到穿法,与甘南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人相似,多以黑布边,豹皮领做装饰,穿法也基本一样,长穿拖过小腿;玛沁县的大武麦仓和拉加一带穿法,又以毗邻河南县的作毛、宁木塔、托叶玛一带人相似;玛多县的查科、垮科牧民穿法近似兴海县的温泉一带牧民,而和科则与甘德县和玛沁的当项、当洛等原然洛部落人的穿法基本一样,被认为是果洛牧民的穿法,而达日县的红科、桑日麻、特合土人穿法受近邻色达、石渠人的影响,男人们把皮袄高绉到膝盖以上,背后形成一个大囊,可以揣进不少随身携带小物品。果洛州各地妇女穿法基本相同,皮袄长穿盖过脚面,由于不方便而一般不穿裤子,或蹲或坐腿不外露,马鞍蹬系很短,骑车骑马踩在蹬上,保持曲膝姿势,皮袄将腿包住不冷。

居住

果洛藏族自治州牧民的帐房,有牛毛帐房和棉布帐篷两类。“纳合仓”是牧民固定住所,亦称“家”,四季搬迁草场时才搬动。牧民外出驮运或受灾时走动放牧,用布帐房“革日”或“查角”。“查角”,即花帐,中间用褐子帐片,两头用白布缝制的屋脊形帐房中间留有天窗,可在帐内生火做饭,大的可容纳十数人,小的可供五、六人居住,搬迁时分为两半,一头驮牛可驮运,扎帐或搬迁都很方便。还有一种叫做“多什达”的小帐房,“多什达”意为单身汉或流浪人之帐,全用牛毛帐片缝制,四方形,用四横和四竖杆从帐内撑起,四角用绳子拉紧固定于地,底边四周用小木钉住即可。

生活习惯

客人来家,男客坐右边,女客与家庭主妇坐左边,男主人在右下方陪坐。晚上睡觉的地方也有严格区分,在两口人的家庭,无客人来家时,夫妻两人睡右下角靠门处,家有老人时,老人睡右下角,夫妻两人睡左上角,形成对角。来了客人,客人睡右上方,夫妻两人睡左下方,如果有女客来家,亦睡左边。女主人给客人倒茶,要绕过炉灶从右下方倒茶或把茶壶转交给男主人倒茶,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是喇嘛或尊贵的客人到来,主人要拿出最好的毡垫或毯子铺地给客人坐。

艺术

藏戏(青海马背藏戏)

马背藏戏创始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龙恩寺,主要在果洛州境内流传,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玉树市等周边藏族地区传播。马背藏戏是在西藏藏戏基础上创立的独特剧种,它以草原为背景,以马背为舞台,始终在马背上再现英雄故事。这一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中叶果洛各部落的赛马会,当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更完美地展现剧情,在表演中适当加入了马术,马背藏戏由此在果洛地区发展兴盛起来。它融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马术表演等为一体,通过说唱、舞蹈和逼真的马术表演再现剧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及故事情节。

碉楼

碉楼是果洛州玛柯河河谷流域藏族人民居住的楼房,有二层或三层,一楼圈牲畜或储备草料,二楼以上居住人,不少人家在碉房周围设栅栏,建筑技艺有了改进,居住宽畅了,安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受到限制,玛柯河谷流域藏族人民住房,始终保留着古代碉房建筑模式。玛柯河谷地采石极为方便,加之森林资源丰富,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建筑风格变化不大。

班玛黑陶

班玛县是中国三大黑陶产地之一,班玛人的祖先从西藏阿里地区迁移至班玛县,制陶工艺也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黑陶在班玛县已经流传了6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陶器制作工艺——泥条捏塑法。即用揉搓好的泥条,盘筑成器皿的大体样子,然后手工捏制成器,这种工艺在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便已使用。黑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纯黑色,以及特殊的纹理和造型。它不同于其他陶瓷,体现了藏区特有的文化风格和艺术特点。

《格萨尔》

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讲述了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造福百姓,最后回归天国的故事。2006年,《格萨尔》史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格萨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阿尼玛卿山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将山人格化,以英雄的形象出现,为民造福、除恶行善。玛卿山神作为黄河流域的大山神,有着庞大的神灵王国,强大的军事集团,如同世俗的统治者,玛卿山神是这个王国的最高首脑,被称为大王、大首领,他还有王妃、公主、公子及大臣、将军和千万兵卒。他主司青藏高原东北部人们的生死福祸和统辖高原东北部的所有山神和妖魔鬼怪,保护着人们的安全。据传,阿尼玛卿山神头戴红缨帽,身披银甲,乘玉龙白马,右手持矛,左手掌旗,腰悬宝剑,佩弓挂箭。日间巡视虚空和人间,行云布雨,施放雷电,或降吉祥,或降灾祸,奖惩人神,监视敌人。据《噶当书》《西藏王统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从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苯教兴起时,就称阿尼玛卿山为“玛念博热”,赋予了神的色彩,也就是说,苯教兴起之日,亦即阿尼玛卿神话传说起源之时。

风景名胜

综述

果洛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有山势雄伟、光洁如玉的阿尼玛卿雪山,有峰峦叠嶂、神奇壮观的年宝玉则峰,有古称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有拉加、白玉、查朗等名刹古寺和人文景观。截止2021年12月,果洛州共有A级景区16家,其中AAA级15家,包括玛沁县喇日寺格萨尔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东格措钠湖生态旅游区及龙恩寺—德尔文格萨尔文化史诗村旅游景区等;AA级1家。

重要景点

冬格措纳湖

冬格措纳湖藏语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该湖位于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约16千米处,海拔4117米,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10千米,面积45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0米。湖水呈深蓝色,为淡水湖,湖内青海湖裸鲤蕴藏量7亿斤。冬格纳措湖附近山势险峻,怪石林立,湖光秀丽,水天一色,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

查朗寺

查朗寺,始建于1895年,是果洛州草原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寺院展览馆有藏汉双语的民族团结宣传栏,陈列了为果洛和达日县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及当时工作团为果洛和平解放时开展工作的影像资料。查郎寺作为果洛和平解放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15年,查朗寺被评为青海省省级法律进寺院示范点。2019年3月,查朗寺被正式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阿尼玛卿山

阿尼玛卿山,又称玛积雪山,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该山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东段中支。阿尼玛卿山长约200千米,宽60千米。海拔4000至5000米。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多冰川阿尼玛卿峰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冰川闪亮;山腰是高原草甸草场,生长着冬虫夏草、大黄、雪莲花等中药材;山脚下是大片灌木林,生存着白唇鹿、雪豹棕熊盘羊等贵野生动物。

黄河源纪念碑

扎陵湖鄂陵湖之间的措哇尕则山上建有“华夏之魂黄河源纪念碑”,该碑始建于1988年10月。纪念碑分为碑身、碑座两部分,碑体全部用铜铸造,碑身高3米、宽2.8米,单层厚度1.5毫米。竖有青铜铸牛头碑,碑文“黄河源头”四个大字是1985年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分别用汉藏两种文字亲笔题写的,现已成为一大人文景观。

人物

重要荣誉

201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果洛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22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名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成功入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