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 :中国甘肃省武威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9-18 22:32

凉州区,中国甘肃省武威市辖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东接阿拉善盟,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北靠永昌县民勤县。下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总面积为4907.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凉州区常住人口为885277人。区政府驻凉州区东大街120号。

凉州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腾格里沙漠三种。境内河流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主要有西营河、杂木河、金塔河、黄羊河4条河流。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武威郡历史悠久,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战国前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的驻牧区域。刘恒前元六年(前174年),休屠王在今凉州城所在地,修筑了姑臧城。三国时期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为州治,自此以后凉州为凉州治所。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凉州卫,后改为凉州府,其治所武威县。2001年5月9日,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为凉州区,归武威市管辖。

凉州区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凉州是甘肃省小麦、玉米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2022年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252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3.17万吨。第二产业以绿色能源、黄金奶源、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医药为主导产业。建成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规上工业企业112户。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商贸物流、饮食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旅游接待人数183.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4亿元。截至2022年,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663.35亿元,居武威市第一。2021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75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4:17.6:55。

武威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敦煌学和西夏学的诞生地、简学的发源地。有西夏碑、武威文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有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凉州攻鼓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羊杂碎、凉州行面、凉州皇冠梨羊羔肉等名吃特产。截至2021年,凉州区拥有武威雷台公园、文庙景区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级AAA级景区4处。凉州区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被省文旅厅评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名称由来

“凉州”名称源自刘彻时期霍去病西击匈奴后设置的姑臧县,属武威郡,意在表彰武功军威。“姑臧”原名盖臧,为匈奴语,因盖臧山而得名,后讹传为姑臧。公元220年,曹丕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为州治,并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这是武威为凉州治所的开始。在此以前,汉武帝元朔二年,曾将凉州改为凉州,以地处西方,气候寒凉而得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凉州卫,后改为凉州府,其治所武威县为今天的凉州区。建国以来,经历武威地区辖区、级别的变迁,武威市于2001年7月27日更名为凉州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凉州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4000年前居民的文化发展情况,已经与中原地区相接近。县城西北2.5千米处的皇娘娘台,1957年曾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

战国以前,凉州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的驻牧区域。

战国时期,凉州为月氏占据。月氏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民族,有强大的军队,其实力足以和匈奴相对抗。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为单于之后,势力空前强大。刘恒前元六年(前174年),击败了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匈奴统治河西走廊东端的是休屠王。休屠王在今凉州城所在地,修筑了姑臧城,在今四坝镇的三岔堡修筑了休屠城,为自己的宫殿所在地。

汉文帝时期,匈奴占领河西,建造姑臧城。刘彻时期霍去病西破匈奴,汉朝在河西设郡县,分别设置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其中武威郡下辖10县,包括姑臧。

三国时期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今凉州)为州治,自此以后凉州为凉州治所。

晋朝初年(266年),鲜卑反晋,司马炎马隆镇压,武威郡治仍在姑臧。东晋时期政局混乱,五凉割据,其中四凉都曾建都姑臧。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前凉,前凉王张天锡败岸,投降于前秦。前秦派梁熙为凉州刺史,镇守姑臧。

东汉元兴二年(403年),后秦派王尚为武威郡刺史。广武郡公、河西鲜卑大都统秃发乌孤后凉分裂出来后,占据祁连山脉南麓地区,建立了南凉,定都于乐都区(今青海乐都)。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始建凉。甘、瓜三州,姑臧为凉州治所。后隋炀帝改州为郡,姑臧为武威郡郡治。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局势动荡,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在此地称帝,建元安乐,不到两年即被唐取代。

唐朝,凉州仍沿用隋代建制,姑臧仍为武威郡郡治。贞观元年(627年)唐分全国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

唐景云元年(710年),因陇右道地域辽阔,分黄河以西为河西道,设置河西节度使,治武威郡

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5县。

唐广德二年(764年),因“安史之乱”河西兵力内调,吐蕃遂攻入凉州,直到咸通二年(861),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才率军收复凉州,但未到十年又被吐蕃占领。

至道二年(996年),宋朝派丁惟清为凉州知州事。

宋咸平二年(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丁惟清被杀。宋景佑三年(1036年),武威市及整个河西被西夏占领,西夏在今凉州区设置西凉府,统治了一百九十余年。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7月,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西夏守将投降。蒙古占领武威郡初期,仍沿袭西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在凉州城西北三十里的永昌府设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属永昌路。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进军河西消灭元朝势力,废永昌路仍为西凉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凉州卫,军政合一,隶属于陕西行都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凉州都指挥宋晟,讨也先帖木儿于亦集乃,打了一次大胜战,生擒了也先帖木儿等,俘获一万八千人。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消灭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后,在武威市建立了政权机构,1648年攻占凉州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将原驻甘州的甘肃镇总兵官移驻凉州,改名凉州镇总兵官。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凉州府。凉州府治所武威县(今凉州区),辖5县。清末设甘凉道,增辖4县。

清同治五年(1866年),反清回军攻凉州,把总赵铭战死。

中华民国

民国建立以后,仍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下辖武威、古浪、平番、镇番、永昌、张掖、山丹、民乐、抚彝9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立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武威市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生“武威郡事变”,国民军刘志远率部发动事变,马廷劾狼狈出逃,到马廷劾反攻凉州,最后失败。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天灾兵祸,田庐漂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在百万以上。

民国三十年(1941年),第六专员公署辖县范围缩小,领武威在内5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设立武威专区,管辖武威、古浪、永登、民勤、永昌、山丹、民乐、张掖、景泰、天祝10县。

1955年,撤武威专区和酒泉专区,设张掖专区。

1961年,分设武威市、张掖、酒泉3专区。武威专区辖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县。

1961年后武威专区辖县有过多次变动,永登划归兰州市,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度划入武威,将永昌划归金昌市,将景泰划归白银市。

1985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经过筹备,于1985年6月19日换牌建市。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武威市设立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凉州区。

地理

位置境域

凉州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脉北麓。位于北纬37°23′~38°12′,东经101°59′~103°23′之间,东接阿拉善盟,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连天祝和古浪,北靠永昌县和民勤,地处亚欧大陆桥咽喉,是古丝绸之路要冲。东西长122千米,南北宽90千米,全区总面积为4907.1平方千米。

气候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全年日照市时数2923.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9%;年平均温度9.7℃,月平均最高气温29.0℃(7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14.9℃(1月份);年平均降水量170.3毫米,降水集中于7至9月份,达全年降雨量60%以上;年蒸发量1994.3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风速1.7米/秒,一年中春季风速最大,平均风速2.0~2.2米/秒,是风沙灾害最多的季节,冬季风速较小,平均风速1.4~1.6米/秒;无霜期150天左右。

地质

凉州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县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其南部为走廊过渡带的毛藏古凸起和凉州莲花山古凸起,北部走廊平原属走廊过渡带的凉州新凹陷。

凉州区的地质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变化。大约在6亿年以前,武威郡一带为祁连海的一部分。距今约6亿~4.4亿年的早古生代的寒武、奥陶纪时,祁连海槽的中间隆起成为祁连古陆,海槽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凉州区位于北祁连海槽。在距今约4.4亿~4亿年的志留纪时,发生了强烈的祁连(即加里东)运动,使祁连海槽隆起,并形成一系列北西走向的褶皱和冲断层。大约在距今2.3亿~0.7亿年时的中生代,祁连山脉区仍为内陆盆地。大约距今0.7亿~0.3亿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时,发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南部山地大幅度上升,凉州区盆地相对下沉。进入第四纪以来,南部山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断块上升,形成了三级夷平面及河谷阶地。

凉州区境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而基岩仅出露在南部的祁连山区。古生界寒武系集中分布在莲花山一带,为中下寒武统,是一套浅变质浅海相复理石建造。主要由变质细砂岩和千枚状板岩上下部常夹石英岩组成,厚度大于5000米。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在南营以南的西湾一带及冰沟河的西岸,磨嘴子西南也有零星分布。可分为中下统及上统,中下统为长石砂岩夹黑色页岩、砂砾岩等,上统主要为灰绿色、棕灰色砂岩、石英砂岩等。新生界境内仅有上第三系,主要分布在张义堡东北、沙沟河上游,南营东南及西营西北,由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等组成。第四系这一时期地层在境内发育比较齐全,可分为中下更新统砂砾石层,仅见于走廊地带的钻孔之中,由灰黄色中细砂层、粉砂层与粉砂质粘土层等组成,厚约213米。境内侵入岩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石,主要有银洞沟斜长花岗岩体、白石房斜长诧岗岩体等。

凉州区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受断裂控制,而褶皱不发育。褶皱主要展布于市境南部,是邻区大褶皱构造的延伸或翼部的一部分。主要有:车轮沟——毛藏寺复式背斜,区内为该背斜的东端,轴部沿白石房花岗闪长岩岩株作近东西向延伸,属加里东期褶皱。旦马向斜,呈近东西向并向南凸出的弧形向斜,属海西——印支期褶皱。断层主要有:武威隐伏断层,位于市境南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达75千米。红水河隐伏断层,呈北西——南东向,与红水河流向一致。武威市东推侧隐伏断层有两条,一呈南北向延伸,长约18千米,一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14千米,东北与红水河隐伏断层相接。南营正断层,位于南营南,近南北向延伸,倾向南东。地表出露长2千米,断层下盘为三叠系,上盘为上第三系。寺东正断层位于南营以西的市境边界地带,断层呈北北西——南南东延伸,长约10千米。该断层横切了旦马向斜,且使向斜轴部错位。在北部使寒武系与莲花山花岗石体、石炭系、二叠系呈断层接触。

地形地貌

凉州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有“金盆养鱼”之称。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其中山区1311.66平方千米,占26.72%;平川区2250.26平方千米,占45.83%;沙漠区1347.67平方千米,占27.45%。

凉州区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海拔在2000~3200米上下,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凉州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冰峰峻峙,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水库”,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位于祁连山脉与红崖山之间,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地势平坦,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形成走廊中部的一块天然绿洲,是凉州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海拔1500~2000米;东部属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海拔1500~1700米。祁连山在凉州区境内绵延90余千米,面积1811平方千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有冬青顶、凉州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其中冬青顶为凉州区境内最高峰,最高处海拔达到3300多米。

土壤

凉州区土壤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分别为南部山区土壤和北部平原土壤。

山区土壤包括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4种。其中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在海拔3000~3500米,有机质含量10%~15%,碳酸根反映表层弱,向下增强,pH值7.9~8.7;山地灰褐土分布在海拔2600~3000米之间,与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黑钙土交错分布,有机质含量5%~14%,pH值7.2~8.4;栗钙土分布在海拔2300~2600米,有机质含量2%~5%,通层碳酸盐反应强烈,pH值8.3~8.6;灰钙土分布在海拔2000~2300米,是山区与走廊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丘陵、高阶地区的黄土母质上和干旱草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层厚但肥力低,有机质含量1%~2%,pH值8.2~9.9。

走廊平原按其地带性应属灰漠土分布区,但由于地形、母质、地下水等条件不同,还有草甸土、风沙土、盐碱土的分布。土壤在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被改造成种类繁多的绿洲灌耕土。其中灰漠土是走廊平原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现在已绝大部分改造为绿洲灌耕土,只有腾格里沙漠西部边缘尚有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只有0.2%~0.5%,pH值8.2~9.2。绿洲灌耕土分布在洪积—冲积平原和细土平原的绿洲地区,成土母质为亚砂土和亚黏土。灌耕土由于所处地理条件和耕耘情况不同,又分为13个土属,69个土种,其中主要土属有菜园土、黄立土、黄平土、潮土、盐化潮土等。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凉州区的河流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主要有西营河、杂木河、金塔河、黄羊河4条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属内陆河流,总集水面积为398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4亿立方米。另有小沟小河22条,集水面积718.3平方千米,年径流量0.16亿立方米。其中西营河位于武威城西南,山区流域面积1455平方千米,河长80千米,是凉州区境内的第一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7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2.17立方米/秒;杂木河凉州区境内的第二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山区流域面积851平方千米,河长60千米。

湖泊

凉州区境内湖泊按其所在位置可分为高山湖泊和平原湖泊两类。高山湖泊集中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区海拔3600米以上的一级夷平面上,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和冰湖,其中比较大的有西营河支流龙潭河源头的龙潭、响水河源头的响水池、金塔河支流冰沟河源头的紫尔龙海。凉州区平原地区的湖泊也分为两类,洪积—冲积扇前缘之间低洼地湖泊和位于细土平原上的河道湖。凉州平原的湖泊大部分已经干涸,只有个别有地下水补给的地区,还保留为盐沼或沼泽地。

地下水

凉州区地下水,按分布地区可分为南部山区地下水和北部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两种。基岩裂隙水分布在中高山区的古生代地层和火山岩的裂隙中,储量不大,常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单泉涌水量一般为0.3~1.3升/秒,大者可达3~7.7升/秒。低山丘陵潜水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第四系地层之下,河谷及两岸阶地之中,多沿坡面以潜流和泉的形式补给河流,储量小,单泉涌水量0.2~0.5升/秒。走廊平原地下水属山前倾斜平原潜水,大体从洪祥向南,经武威市城北,再东至黄羊河农场以北,是一条冲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在泉水溢出带以南是潜水的补给区,以北是潜水的排泄区。

水利

凉州区有中、小型蓄水水库9座、塘坝2座,总库容1亿立方米。截至2023年,已在西营、杂木、黄羊灌区新建调蓄水池13座,总容积1998.82万立方米;建设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小沙河、海藏河输水工程6项,总长63.3千米。

黄羊河水库位于张义镇黄羊河水峡口入口处。总库容5644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发电的中型水库,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标准。大坝为黏土心墙砂砾坝,坝高52米,顶长126米,顶宽8米,底宽237米,黏土心墙顶宽4米,底宽101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1.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7万亩。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

凉州区境内矿产资源较贫乏,只有零星矿点分布。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等几种非金属矿。

煤主要分布在西营的大沙沟,金山的大、小口子,南营的煤炭沟,庙山的樱桃沟,以及古城的靠山地区,总储量约4447万吨。大沙沟储无烟煤约2097万吨,可开采储量为282万吨;大、小口子储烟煤约2350万吨,可开采储量为470万吨。由于储量不多,以小窑方式开采。萤石呈鸡窝或脉状分布于西营的大沙沟,未作储量估评,仅零星采。陶土主要分布于张义镇的小红沟、康宁镇的大洪沟、古城镇的白土沟及西营镇的大沙沟。估计地储量为30万~50万吨,可生产日用粗陶器皿和民用耐火材料。石英砂分布于丰乐的长岭山,估计储量在100万吨以上,含硅量在95%以上,可用于玻璃生产原料和铸造型砂等。

土地资源

凉州区行政辖区总土地面积4907.1平方千米,农用地面积2656.81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4.14%;建设用地面积253.7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17%;未利用地面积1996.54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40.69%。

凉州区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554.32平方千米,占农用地面积的58.51%;园地面积58.35平方千米;林地面积354.73平方千米;牧草地面积505.43平方千米;其它农用地面积183.9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2.09平方千米,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46%;交通运输用地16.11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56平方千米。未利用地中沙地面积1346.96平方千米,占未利用地面积的67.46%;地面积224.17平方千米;内陆滩涂面积22.03平方千米;河流水面面积5.03平方千米;其他草地面积398.35平方千米。

森林资源

截至2022年,凉州区完成人工造林58.36万亩,建成草原封育围栏37.8万亩,改良治理退化草原5.3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069万株。全区草原面积133.7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9.87%;森林总面积达到5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9%。其中森林中乔木林21.9万亩,稀疏林2.5万亩,灌木林25.53万亩。

水资源

截至2021年,凉州区拥有水资源总量8.21亿立方米,年末3座水库蓄水总量0.3129亿立方米,每年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3.2亿~3.59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9.0877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560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08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7.649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77亿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241.3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5.2立方米。

生物资源

凉州区有果树2科6属14种,包括梨、核桃、果子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树种。有药用植物169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有24科、41属、48种,主要有木贼麻黄中麻黄交藤、棠叶大黄、野芍药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凉州区的野生动物有7目15科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野马、蒙古野驴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麝、马鹿、林麝藏原羚猞猁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石貂、水獭、雪豹、白唇鹿、梅花鹿等。共有鸟类15目27科78种,其中珍稀鸟类4目4科7种,益鸟2目5科7种,其他鸟类15目22科64种。代表鸟种有蓝马鸡褐头山雀金翅雀灰背伯劳、乌鸦、野鸽等。

植物

凉州区主要树种25科43属85种,包括杉、柏、松、杨、柳、桑、槐、榆、桦等。其中乔木类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瓦氏柳、沙刺等;灌木类有短花针茅、扁穗冰草、冷蒿等。凉州区有花卉60科122属181种,其中木本类39科66属87种,草本类29科57属60种,多肉类6科24属27种,草坪类1科6属7种。优良品种有凤仙花水培水仙、金莲、虞美人、秋英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发菜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冬虫夏草图等。

自然保护区

凉州区共有1个县级保护区——武威沙生植物县级自然保护区。有1个湿地公园——海藏湿地公园。

武威沙漠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1986年,占地8000余亩,位于武威市武威郡清源镇,是一座融大漠风光、草原风情、园林雅趣为一体的沙漠公园。被甘肃省政府列为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建成百鸟苑、非洲鸵鸟馆、羊馆、公鸡馆、宠物馆等动物馆舍2100平方米,有赛加羚羊普氏野马金丝猴属野骆驼羚牛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6种200多头。

自然灾害

凉州区是甘肃省西部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区之一,受地形地貌、构造、岩土体结构、植被、人口分布、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以泥石流、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较为频发。截至2021年底,全区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泥石流26处,滑坡2处。险情等级属中型17处,小型11处。威胁人口5254人,威胁财产3.1045万元。

凉州区5到9月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高发期,尤其是6到8月强降水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2018年8月2日,武威郡区新华镇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造成3个村,540户21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8.4万。

干旱是凉州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也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干旱分为前春干旱(3~4月)、春末夏初干旱(5~6月)、伏秋干旱(7~9月)和冬季干旱(11月~次年2月)等类型。2001年,冬春夏三季连旱气候,连续200多天无有效降水,造成张义山区和南部山水灌区乡镇夏禾作物减产约8000万公斤。

凉州区造成危害的风灾主要有大风和干热风,大风平均日数4天,各月均有出现。2006年3月后,先后遭受几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灾害,4月1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致使部分乡镇的86座蔬菜大棚被大风摧毁,经济损失210万元。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凉州区下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区政府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120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1年,凉州区常住人口为885277人,家庭户人口为829773人;男性人口占50.44%;女性人口占49.56%,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1.77;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8.59%;15~59岁人口占63.9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52%;城镇化率达到52.83%,年平均增长率为-1.31%。

民族

截至2022年,凉州区共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66%。凉州区回族多居住在城区东关、武南镇黄羊镇张义镇,且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都会一口流利的汉语;满族分布在凉州区的29个乡、镇和九条岭地区,其中散居人口多位于城关镇、新城村,并成立有武威市满族联谊会;凉州区藏族为吐蕃后裔,多分布于城关镇、张义镇等地,普遍信仰着藏传佛教,且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

凉州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北区。凉州区方言在声母上,把舌尖后音zh、ch、sh的字读为舌尖前音z、c、s;韵母上,则前鼻音en、in、an与后鼻音ang、eng、ing不分,并且也没有卷舌音“er”,使用“w”来代替;凉州区方言的声调只有三个,如阴平、阳平、去声;词汇上,凉州方言中绝大部分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但也有一些别具地方色彩的词汇,如“崽娃子”“冷棒”“外夕”等。

宗教信仰

凉州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截至2006年,全区有佛教群众达11480人,教职人员31人,佛教场所18处;道教信教群众有456人;教职人员438人,道教场所4处;伊斯兰教信教群众3290人,教职人员17人,伊斯兰教场所2处;天主教有信教群5790人,教职人员19人,天主教教堂8处;基督教有信教群众980人,教职人员2人,基督教场所7处。

佛教何时传入凉州,史无明文记载。在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凉州是翻译和传播佛经的中心地区。唐朝历代皇帝多信奉佛教,利用佛教为其政权服务。北宋初年,李氏父子(李德明、李元吴)着力营造佛寺佛塔,修复了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塔。这一时期佛教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信奉。明朝,尊崇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对一些佛教寺院又进行兴建和修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威佛教寺院有40余座。于1986年11月成立武威市佛教协会,开放海藏寺大雄宝殿为活动场所。

道教约于两晋时期传入凉州,已有17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广为流传。清代武威城乡庙、观很多。民国16年(1927年)武威大地震,多数寺庙毁于震灾,因缺乏活动场所,道教从此趋于衰落。武威道教分为两派,一是“全真派”,称道人,出家住庙观,蓄发、不结婚;二是“正一派”,称道士,娶妻,生子,从事发丧、做道场、祈福等活动。于80年代恢复宗教活动。

李治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国王遣使朝贡,之后伊斯兰教随其传入凉州,凉州回族比较集中的东关、张义的堡子街都建有清真寺,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民国9年(1920年)在武威城东关建起第一座清真寺。1966年“四清”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危险建筑物为由,拆除了清真寺经堂、过厅、浴室等建筑物,遗址改建为民办小学。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后,学校迁出。于1980年12月,建立东关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天主教约在康熙传入凉州,清光绪四年(1878年),罗马教皇又派比利时韩默理主教率司铎驻甘肃省传教,主教堂设在凉州松树。20世纪40年代末期,武威设总铎区,总铎为汤德望(德国籍)、张执衡(华籍),管辖教堂15座。1952年,武威县在天主教内开展了以“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为中心的反帝爱国运动。武威县天主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并成立了武威县天主教爱国会。1981年3月,成立武威县天主教松树庄教堂管理委员会。

基督教传教士英国籍劳牧师于1887来武威市传教。武威基督教有4个派别,即内地会、浸信会、中华基督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并于1950年10月成立了武威基督教联合会。1954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武威县基督教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委员会”。

截至2023年,全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4处。其中佛教主要活动场所有19处,如平沟寺、恒沙寺、延寿寺等;道教主要活动场所有5所,如左二河北极宫、莲花山道观、老爷山道观等。

经济

综述

凉州区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肉羊产业强县、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设施蔬菜、食用菌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凉州区建成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规上工业企业112户,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光伏发电、清洁能源等协调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

截至2022年,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663.35亿元,居武威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4:17.6:55。2021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752元。

第一产业

凉州区是甘肃省小麦、玉米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区设施瓜菜生产规模、食用菌产量位居全省县区第一位。截至2023年,凉州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20.14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分别完成播种33.08万亩、78万亩、7.04万亩,2.02万亩。新建各类温室2.09万座、1.16万亩,建成千亩以上露地蔬菜示范点27个,瓜菜种植面积达27.75万亩。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45.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8%。2022年,凉州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1.96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163.8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20.1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76万亩。粮食总产量71.1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37万吨,秋粮产量56.78万吨。

凉州区生猪存栏量位居全省县区第一位,肉牛存栏量位居全省县区第二位。截至2022年,凉州区奶牛存栏约3.2万头,全区奶产量可达10万吨,奶业产值5亿元。拥有千头以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家、小规模奶牛养殖户和散养户322户。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252个,其中养牛场62个(奶牛场5个)、养羊场51个、养猪场122个、养鸡场17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3.17万吨。

第二产业

凉州区第二产业以绿色能源、黄金奶源、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医药为主导产业。

凉州区不断培育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截至2022年,引进实施新能源及协同产业项目29个,开工建设光伏发电项目9个180万千瓦,完成投资71亿元。重通成飞大兆瓦级风电叶片、特变电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黄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7.94亿元。

凉州区着力打造黄金奶源基地。伊利乳业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乳制品、奶牛养殖、饲料加工、兽医兽药、彩印包装、物流物联等奶产业体系,2022年奶牛存栏4.5万头,奶产量达到22.7万吨,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3.65亿元。

凉州区不断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拓展酒类酿造、休闲食品、肉类加工、粮油制品、饲料加工等5个分产业链,2022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91.23亿元。

凉州区旨在做强特色医药产业。从药源基地建设、中药材加工、市场流通、品牌培育等方面发力,建立甘草、黄芪、芍药等中药材基地2.5万亩,实施年产5000万盒中药液体制剂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与甘肃药投集团合作建立医药物流配送体系,祖师麻膏药、宫瘤宁片、宣肺止嗽合剂3个品种被列为陇药大品种大品牌目,普安制药增线扩能等项目有序推进。2022年特色医药产业链产值达到6.4亿元。

截至2022年,武威郡区实施工业项目58项,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9户。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户,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11户。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2.5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1.21%,产品销售率96.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6.4%。

第三产业

武威郡区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截至2021年,凉州区累计实施文化旅游项目81项,完成投资80.95亿元。投资近百亿元的武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推进顺利;武威温泉度假村、天梯山大景区精品民宿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投运。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珍宝馆、信德祥民俗文化餐饮农庄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5个特色旅游镇、8个特色旅游村和2个田园综合体全面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建成投运。2021年全区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家、星级饭店18家、旅行社级分支机构3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家、星级农家乐10家、研学旅行基地18家,建成特色餐饮美食街区6条,研发文物艺术品等六大类200余种旅游商品。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旅游接待人数183.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4亿元。

武威郡区商贸物流、饮食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已建成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93个;外贸备案企业达到16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636万元;冷链物流企业累计达到18家,建成冷藏库库容累计达到18.8万吨,交易大棚96座;开设各类网店1000多家,注册成立32家电子商务企业,19家民营快递企业入驻凉州区,销售产品达20多个种类近80个品种。2022年新增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10736户,累计达到82215户。

截至2022年,凉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8亿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9.5亿元,商品零售91.2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43.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1.1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凉州区共有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凉州工业园1个市级工业园区。

凉州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5月,是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甘肃省卫生单位和甘肃省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园区规划面积29.26平方千米,辖北区、南区、东区3个园区。入驻企业128户,从业人员5200余人,建成投产62户,规上企业35户。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及硅基产业3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静脉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3大辅助产业。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2006年3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5.94平方千米,已建成区面积9.88平方千米。园区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及饮料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型建材、综合加工、包装印刷产业为补充,配套发展商业商贸、物流仓储等产业。伊利股份、福建达利、青岛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园区。截至2023年,园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2户。2022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5亿元。园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园区”。

重要企业

武威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武威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是伊利集团在河西走廊布局的唯一一家乳制品加工项目,也是伊利集团上百家分公司中整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已被确定为甘肃省龙头企业“2512”提升行动首批百亿级链主企业。公司注册成立于2019年2月,现有员工500余人。公司生产能力为1800吨/日,年产值67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以上。

甘肃普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普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15日。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生态工业示范园农大北路1号,现有员工420余人,占地面积300亩。普安制药是一家依托全国独有特药资源优势,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甘肃省企业技术中心”“武威市企业技术中心”“武威市麻精药品重点实验室”等五个研发平台。公司相继荣获“药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持有的“普安康”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原地区驰名商标”。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40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所,中学7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51所,幼儿园17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96.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5592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0592人;小学在校学生66132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065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8105人。有中小学教职工10465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10098人;小学教职工358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6334人;特殊教育教职工33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510人。幼儿园教职工3488人。

武威职业学院位于凉州区西关街学府路1号,是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765.5亩,建筑面积42.45万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45人,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11559人。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0个,形成了以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工、农、医、经、文等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

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凉州区职业中专,是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百强特色中专学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占地25346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总资产2.6亿元。开设护理、汽修等12个专业。截至2021年末,学校有2名教师分别被授予“全区优秀教师”“凉州好青年”荣誉称号。有4项教学成果申报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有1个团队申报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项、结项2项,市级课题结题1项。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争取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35项、项目资金591万元,认定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家、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6家,争取省、市、区科技创新扶持资金1834.5万元;指导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5户;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8.2亿元;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选聘村科技助理员50名,特聘省市科技特派员专家32人,累计开展培训1760场次,培训农民8万人以上。全年授权专利637件,授权发明专利28件。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共有卫生机构9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拥有床位7734张,卫生技术人员9721人。此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规范化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武威市凉州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公立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截至2021年末,有核定床位1110张,设置29个行政职能科室(其中一级科室18个,二级科室11个),综合门诊1个,37个临床科室,22个亚学科,8个医技科室,省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7个,乡镇文化站37个。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89%和99.98%。截至2023年8月29日,凉州区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次;开展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社火秧歌、广场舞等活动200余场次;开展各类主题阅读活动245场次、主题文化展览展示活动13场次。

凉州区文化馆是凉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下属独立二级事业单位,为正科级。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凉州区文化馆内设及归口管理机构有文艺辅导部、美术书法辅导部、文学创作部、摄影辅导部、非遗办公室等7个内设部室。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有各类运动场所3176个,室外全民健身路径162条,新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15个;全年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2.9万人次。2023年,凉州区举办了全民健身社区运动会、“体彩杯”全民健身篮球争霸赛等体育活动,举行了第十五个“全民健身日”健身交流展示活动。在武威市第二届运动会中,凉州区运动员共获得21金21银18铜。

环保事业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有13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达标比例为100%。剔除沙尘影响后,PM10平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5.7%。完成人工造林11.49万亩,其中防沙治沙10万亩,绿洲区绿化0.45万亩;南部山区造林1.0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32万株。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凉州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1521人、785018人。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2716人、24804人、418498人。参加失业和工伤保险人员分别达51246人、70678人。2021年全区高标准、高质量建成投运宣武街、西关街、西大街、火车站街、东大街、东关街、荣华街7个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共设置床位247张,总建筑面积7429.12平方米。2023年4~6月为全区5422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发放水电气暖补助161.88万元,为3943名70岁以上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116.61万元。

交通

综述

凉州区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兰新铁路、G30线、金武高速等重要公铁通道在此交汇,境内有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国道569线、省道301线等,共有武威站武威南站武威东站三个火车站。

公路

凉州区有公路总里程2143千米。主要高速公路有连霍高速、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等。境内有国道312线、国道569线、省道301线等。2022年,凉州区完成公路客运量731.6万人,客运周转量45103.1万人/千米;货运量4785万吨,货运周转量1832750万吨/千米。

铁路

武威市区有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铁路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其中兰新铁路境内总长共计96.753千米;干武铁路境内总长共计29.09千米。将逐步建成通往西宁市、新疆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通往宁夏回族自治区秦皇岛市的干武铁路二线。在建“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武威市东至张掖西(凉州区段)建设项目”,凉州区段全长39千米。区内共有武威站武威南站武威东站三个火车站。

武威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区南缘,建于1954年,隶属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武威车务段管辖,现为二等站。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8.6米,最多可容纳3000名旅客候车。

武威南站作为兰州铁路局管辖的一等站,坐落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站舍中心位于兰新铁路281千米544米处。站内东西全长9.7千米,是兰新铁路上的一等编组站,被称为丝绸古道上的“旱码头”,也是多趟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

武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及停车场项目位于凉州区发放镇贾家墩村,总用地面积786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共设置654个车位,其中公交大巴车停车位38个、地下车库停车位530个、汽车东站停车位86个。配套建设旅客服务中心、公交调度管理用房、绿化、给排水等附属设施。

公共交通

截至2019年,凉州区有城区运营公交车404辆,公交运营线路达30条,运营里程达366千米;有乡镇汽车客运站42个、行政村候车亭539个;全区道路班线客运企业5家、班线客车466辆,开辟运营客运线路53条,运营里程达2611千米。

人文

综述

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自刘彻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凉州还是敦煌学和西夏学的诞生地、简牍学的发源地。

凉州区有西夏碑、武威文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有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此外还有烩羊杂碎、凉州皇冠梨等名吃名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凉州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馆藏文物5万多件,是甘肃省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西夏碑

西夏碑,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81号西夏博物馆内,是保存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西夏文字研究上,碑铭在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帝后尊号、纪年、官制以及当时民族关系,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西夏碑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正中用汉文和西夏文篆额,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翩翩起舞,动作优美,造型准确;舞女胸和手腕上有饰物,赤露上身、双脚,下着长裙,面形肌肉丰满,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碑身的两边呈杀角,边上刻忍冬纹。碑一面为西夏文,共28行,满行65字。碑的阳面为汉文,共26行,满行76字。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

武威市文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规模宏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庙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寺庙古朴静雅,整体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碑匾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珍本词典“西夏碑”。

海藏寺

海藏寺,又称清华禅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李磨村,占地面积13460平方米,始建于晋朝太兴四年(321年),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海藏寺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轴线上,前面为木牌楼,前额书“海藏禅林”四字;进山门为前后两座大殿,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雄伟庄严,再后有转角楼,灵均台、天王殿,无量殿等;是凉州乃至西北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活动场所、现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宝刹,对研究甘青地区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3月5日,海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州区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截至2022年12月,武威市凉州区已公布6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41项、区级11项;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0人,市区级传承人121人。

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是中原地区至今仍有讲唱活动的少数地区之一。河西宝卷是在唐朝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在继承敦煌市佛经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主要有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主题多谴责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河西宝卷于2006年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武威市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碑滚灯

凉州区石碑滚灯历史悠久,但文献记载罕见。1957年,石碑滚灯赴张掖市专区参加调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石碑滚灯常伴随着社火进行表演的,传统上在元宵节前后开始,具有灯会的形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包括起灯、滚灯、唱灯。表演者头顶瓷碗,碗内有泥土,泥土里插有蜡烛,碗的边缘有纸质灯罩,装饰以莲花以及十二生肖等图案,表演的基本要求是“碗不掉,灯不灭”。2007年,石碑滚灯以“武威市滚灯舞”的名称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

凉州人的饮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讲究经济实惠,大众化;二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三是兼容并蓄,南北品味融为一体。凉州人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充分体现了朴实厚道、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凉州区的饮食文化汇聚了多元的口味和风味,融合了西北丰富的烹传统。这个地方以牛羊肉为主要食材,烹饪方式多样,包括涮、煮、烤、蒸、焖等。此外,拉面和面食也是凉州区的特色,面条制作细腻,常与浓郁的牛肉或羊汤相配。

烩羊杂碎

烩羊杂碎是武威市流行的回族风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内脏、头、蹄肉,经精细冲洗,加鲜原汤及佐料所烩成。羊杂碎香味浓郁、色泽鲜艳,上面漂浮着一层油色,红绿点缀其间,红的是辣椒油,绿的是葱、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鲜汤,色彩丰富。不腻不膻,味道香醇浓郁。

清汤牛、羊肉泡馍

凉州,清汤牛、羊肉泡馍遍布城乡,其特点是瘦肉绵软,肥而不腻,汤浓味鲜,食味无穷,有暖胃耐饥之功效。清汤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牛羊肉煮熟后与面粉制作的馒头混合入碗,吃起来醇香可口,若再加点香菜、蒜苗等调味品更添风味,营养价值高,深得食者喜爱。

凉州行面

武威市面食多,尤以行面、臊面为佳。“行面”,当地俗称“拉条子”。将优质面粉加入少许盐和适量清水和成硬面团,稍饧后切成条形面块,再按个人的喜好手工擀成不等的长条形,入锅煮熟,趁热捞出盛入碗中,浇上调制好的卤汁(通常由腊肉、木耳、蘑菇、芫荽等调配制作),再撒上少许色泽鲜艳的蔬菜丝,一碗正宗的凉州行面就制作完成。

地方特产

凉州皇冠梨

凉州皇冠梨果实近圆形,幼果标准化套袋生长,果面黄白洁净,皮薄肉厚,肉质细白,松软多汁,酥脆爽口,风味独特,酸甜适口,香味浓郁。皇冠梨性寒味甘,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清心润肺之功效,常食可以有效缓解因肺结核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所出现的咽干、痒痛、音哑、痰稠等症状。

凉州羊羔肉

凉州羊羔肉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州羊羔肉,肉质鲜嫩、肥瘦相间、无膻味,具有清香之味,营养价值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羊羔肉的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炖,又可煮食和手抓,还可新疆烤羊肉串,尤以红烧多见。

习俗

冬至节

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是日清晨,凉州当地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等制作“丁丁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圪士达子”,也叫“糍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冬至晚蔫叠上,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凉州黄河灯会

凉州黄河灯会又称金塔黄河灯会,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塔镇。金塔乡以境内原有明宣德二年建筑的金塔寺而得名。据武威县《风俗志》载:“元宵节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镇海、如洗两塔,亦层层燃灯。一时燃爆竹;吹萧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享之兆,自唐时已然。”

民间艺术

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传在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县民勤县和永昌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历史上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传承,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表述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意抑恶扬善、喻时劝世、为贤行孝等内容,故名为贤孝。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一般分为说白、诵唱和伴奏三部分,且多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有。凉州贤孝只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感人至深,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其周边地区,为古代出征乐舞的遗存。凉州攻鼓子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人数几十至几百人不等,两人为一对,八人为一组,其基本打法可用“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四句口诀加以概括。凉州攻鼓子的动作体现出“攻”的特征,表演过程中有“两足对垒”“四门斗敌”“登高望远”等阵形,体现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凉州攻鼓子集娱乐性、艺术性、自发性和民族性于一体,1996年9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群星中国艺术节民间鼓舞大赛,获得银奖。

风景名胜

综述

凉州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截至2021年,凉州区拥有武威雷台公园、文庙景区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级AAA级景区4处,国家级AA级景区4处,其中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是中国唯一的荒漠野生动物园。清源镇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特色小镇,高坝镇蜻蜓村入选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同时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磨嘴子神泉山庄入选全国45家“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凉州区也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被省文旅厅评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重要景点

武威雷台公园

武威雷台公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57号,是丝绸之路上的精品旅游景区,因雷台汉墓出土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公园分为历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区、花鸟鱼肆区等六个区域,主要标志为铜奔马。观赏游览点有诗思入凉州书画院、天马来仪群雕等30多个。水上有石拱桥8座,其中雷台湖是本园主要旅游景点,湖中有雷台,黄土垒筑,上有雷祖庙,为清代建筑。园内绝世珍宝"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属国家级文物,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奔马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既表达了奔马以风驰电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兼顾艺术造型与力学平衡原理。

武威沙漠公园

武威沙漠公园位于武威城东22千米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始建于1986年,占地1.2万亩,是国内最早在沙漠中建立的公园,被誉为“沙海第一园”。现已成为一座融大漠风光、草原风情、园林雅趣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内现有仿土楼、仿傣王宫、仿古木回廊、吊脚楼、罗布人村寨等人文景观和卡丁车、沙滩摩托、骆驼骑行等娱乐项目。园内沙丘起伏,百草丛生,有梭梭、桦木、红柳、沙米、蓬棵等沙生植物和大面积葡萄园、梨园、苹果园等乔灌木作物。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腾格里沙漠南缘,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绿地率80%。园区以“荒漠、野生、珍稀”为主题,以西北珍稀野生动物为特色,是集动植物观赏、科普教育、园林艺术等为一体的荒漠野生动物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内设有动物展区、科普教育区、特色旅游服务区等8大主功能区和20多个动物展区,拥有95种1125只珍稀野生动物。

凉州白塔寺

白塔寺,又称百塔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20千米的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它是西藏自治区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河西走廊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白塔寺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由白塔寺塔林、白塔寺遗址和白塔寺“凉州会谈”纪念馆等景观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墙基宽3.1米,边长26.75米、残高5.1米。有4座城门,8座烽墩。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自治区正式纳入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和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