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更新时间:2023-09-26 14:57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艺术、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为中原地区历经岁月之瑰宝。

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台湾省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日本大洋洲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历史演变

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系。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刘彻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 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异变阶段

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岭南,当时虽然客居他乡,但并不是意义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有独特文化特征的独立民系的产生和形成,其必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异化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把一个地区的土著人同化过来,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汉、唐三个朝代,是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演变的重要阶段。

这种演变是以秦朝留在岭南的将士戌卒和他们的家属为主体的,他 们以军营为生活圈,有继续保持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件,但他们因长期生活在岭南,不可能不受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影响,尤其是以后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军队已不再是由纯粹的北方人所组成,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也就更多地渗透到军营中,久而久之,这种以北方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群体,语音和生活习惯也就有所变化,成为一支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形成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其中一次是三国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另一次是隋唐,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发生黄巢起义,致使大量北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间,先是宋室南迁,由北宋转为南宋,再后来孛儿只斤·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南宋朝庭又从长江边退到广东省,许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贵宦及商贾文人 随朝庭来到了南方,还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众再一次为避战乱南迁。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既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文化影响

客家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课题。广东省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市“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原地区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外迁阶段

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有五个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区客家人爆满,但又无法在潮州市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军失败以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为避难逃离原籍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穷乡僻壤避难。三是从军从政落居外地。如台湾省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有的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去台湾的,有的是随乾隆武状元李威光剿海盗时留居台湾的。四是由官府组织外迁。如四川省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多数是清朝“湖广填川”时而迁到四川落居的。五是从商外迁的。明清期间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从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经商群体。

文化源头

2007年8月20日在偃师区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客家是华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原地区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首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客家先民源自中原,中原大地以洛阳市为中心,洛阳作为客宗祖地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渊源。

客家,是华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

基本特点

迁徙精神

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

团结精神

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声应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客家人无论迁徙到海内外任何一个新地方,都要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首先要尊重当地人,尊敬他们为开发当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这就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尚武精神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表现领域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省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区的土楼、长汀县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族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耶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围屋

客家先民进入赣州市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 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梅州地区(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市、五华县县、丰顺县大埔县县、平远县县、蕉岭县县)梅州2区1市5县的粤东客家标准格式——梅州围龙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如关西新围,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有禾坪、影壁、马廊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

如今的赣州市,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9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客家民俗

客家锂鱼灯

客家锂鱼灯是古代汉族的传统舞蹈,现今在广东省梅州市、惠州、深圳等客家人聚居地仍盛行这项传统民俗,舞鲤鱼灯的代表作有《鲤跃龙门》《鲤龙会》等。舞锂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在东汉张衡《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在1700多年前的汉朝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目文艺已盛极一时。舞锂鱼灯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文化元素突出,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显了客家民俗风情,在春节元宵节活动中,客家人会舞鲤鱼灯来迎新春,贺新岁,闹元宵,以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期望。

客家舞麒麟

客家舞麒麟,祥瑞太平的憧憬,据相关史料记载,麒麟的形像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位居“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舞麒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多在节日,喜庆中出现。舞麒麟现流传于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广东客家地区,亦传至日本,日本的舞麒麟称为麒麟狮子,是鸟取县兵库县的传统民俗,各地区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麒麟的出现总是伴随生机,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故民间称为瑞兽,民俗音乐有“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之说。舞麒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亦带到了南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锣鼓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省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麒麟的BOBBIN用竹篾扎成,皮用纸浆做成。分开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节庆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舞动麒麟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由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宋代诗人黄庭坚《麟趾赞》“麟有趾而不踶,仁哉麟哉。有定而不抗,仁哉麟哉。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一人舞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里舞动,模仿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采青、食青、吐青等动作。舞麒麟离不开青,“青”代表着宇宙万物之灵气。以麒麟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逗青、采青、食青、吐青,降福人间的过程来展开。在新年、嫁娶、入伙、开张等,客家人都要舞麒麟庆贺。舞麒麟已延续数百年历史,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经沧海桑田,但在淳朴客家人的内心深处,对麒麟的崇拜、对美好的憧憬依然没有变。

客家布马舞

客家布马舞又名竹马舞,源于客家人聚居的饶平县九村镇,后传遍周边地区,而移民至台湾省数百年的饶平客家人至今仍传承着,布马舞已有七百多年史,其表现形式接近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被誉为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绚丽山花。据考证布马舞其实是古代流传于中原地区的一种娱乐,唐朝诗人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宋代作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出现的“小儿竹马”“踏跷竹马”“男女竹马”,可见布马舞已是古代盛行的文艺节目,从现在看来无论是陕北地区抑或是江南江西一带,都有竹马形式的民间舞蹈遗存。客家走古事举行于农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是客家人闹元宵节的盛大活动之一,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地处福建省西部是龙岩市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还保留着完好的元宵节民俗,而走古事这项大型民间祭祀活动,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历史。

客家走古事

客家走古事有七棚,每棚两名儿童,分成两个层次,而所谓“棚”即扮演古事的轿台,约四百余斤,每棚古事有两名七至十岁左右的儿童按戏曲装扮,画上脸谱,身穿戏服,七棚人物分别是领先的主公和随行的武将,后面依次排列为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延昭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诸葛亮周瑜、甘霖。此外每棚须用二十二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棚古事就要六十六名抬夫,上百人会抬着古事棚颠簸疾奔于山间河道,颠轿,泼水,抢拜聂氏宗祠,以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客家五经魁

客家五经魁指的是五位颇受崇敬的角色,福禄寿三星的寿星公、扶左明主兴兵伐纣的雷震子、主宰文运的魁星、铁面无私伸张正义的包拯、刚直不阿造福百姓的寇凖、平匈奴威震边陲的李广。根据这五个角色的不同性格,做成五张不同的面具,画上不同的脸谱,穿上不同的服饰,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客家人会在每年的正月及庙会期间表演五经魁。巡演队伍后面会跟随着唢呐及十番锣鼓等乐器伴奏,队伍由十人组成,每两人扮演同一角色,队列由原来的两列演变为现在的一列。角色排序有规定,雷震子在前,后面跟着寿星公、包拯、寇准,最后是李广压阵,剩下五人再依次排序。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不同人物之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类似擒拿格斗的动作,扮演者配合默契边走边舞。配与花棚架事、十番锣鼓等,巡回表演,欢度佳节。锣鼓倾情闹,戏装传古韵,表演英雄气,新年新景象,太极涌狂澜。舞五经魁表达了希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深受客家人喜爱而代代相传。

客家舞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傩舞已是古代驱邪镇魔常出现的一种巫舞,经长期传承发展已渐渐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并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礼记》“傩,人之所以逐疫鬼也”而在《搜神记》中也有不少关于傩戏的记载,由于傩舞的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渐少。又称之为颂鼓、跳鬼僮的傩舞,客家人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被视为为古代戏剧和舞蹈艺术的活化石。最初傩舞由古代图腾崇拜发展而来,源自新石器时代,在古代盛行以此进行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柯琳《傩文化论》认为傩可能产生在夏朝中期,到商代已定形。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从西周公国文献记载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古代宫廷进行的国傩规模大,肃穆庄重。在周代,天子及诸侯会代表国家举行国傩,全国上下吼声联联。而客家傩是乡傩,虽不及国傩的声势,也有地方特色。《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子看见乡间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散地迎接。原始的傩舞,头戴假面具,脑后扎红布,穿固定服饰,配以敲击器,舞姿夸张奔放。傩舞队出游踩街时,成纵队偶数排列,每人头戴傩面、赤膞,下身着短裙,穿草鞋,手持一面小军鼓,作敲击跳跃前行,乐队吹奏着大开门、红绣鞋、夜不宿等曲牌。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充满神秘的场景,近于原始的仪式,表演内容大致有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伴随着鼓点乐曲,傩舞队前后穿梭跳跃,舞姿粗犷,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傩舞至今在客家地区已演变为祈盼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的民俗活动。

客家马灯舞

客家马灯舞又称为打马灯,源于东汉末年,现今在一些客家地区盛行的一种表演艺术。以竹篾织成马身,用红布或白布围裹,再配上其他装饰物,表演者会把马套在腰间,看似骑马的姿态。参与马灯舞的角色主要由马灯花旦、两个马郎官、打浪伞小丑、车夫、丫环、举灯笼的引路长者等,道具方面会有纸马花车、鲤鱼、公鸡、花扇、幌、丝巾等,表演过程有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演出时首先锣鼓手按策马的锣鼓板把锣鼓敲打起来,一串鞭炮过后,头扎白手巾的骑士策马登场。沿场跑马一圈,接着幌手幌着飞快转动的幌引导马灯花旦、丫环、车夫缓步出场。马灯舞的表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拜马,俗称打四围,二是打四季,唱马灯调,三是唱客家情歌。经过历代艺人演变,三个部分内容已融合贯通,形成一体。马灯调的曲谱是四季调,类似四季歌,四季调受客家小调影响,北调南化,北韵南味交融,成为马灯舞独特风格,所唱的内容反映每个月份的农事活动。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都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在一些地区的客家人会在元宵节节表演马灯舞,祈求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客家舞貔貅

貅为民间传说中的瑞兽,据说具纳财开运、镇宅化险的能力,貔貅和麒麟、龙凤一样,都是传说中的瑞兽《说文解词》“豹属”指出貔貅的外型大概像豹一类的猫科,而《周书》“如虎如貔”指出貔就是食肉目一类,从历代的造相来看,貔貅应该是豹、虎、鹿的融合体。貔貅道具外型像使用的箕盖,因此又被称为盖子狮,除了长长的猫身外,圆圆的脑却是一张猴脸,远远看像一个猫头。貔貅分为红面、青面、啡面三种面相,以青面白头为皇,平常的场合多以白额红面为主。貔貅道具头上有以七个铜钱作代表的北斗七星,亦有阴阳八卦和照妖宝镜。舞貔貅采用锣鼓击乐伴奏,从貔貅出场、扑食、翻滚、瘙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动作。全套动作包括牌过山、过桥、上小山丘、叠牌山、上牌山等。舞蹈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耍舞,运用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强。每逢喜庆佳节,有些地方的客家人会舞动貔貅,以祈福驱邪。

客家犁春牛

客家犁春牛是古代中原地区传统的岁时风俗,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而在部分客家地区仍有所保留,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主要是祈求新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犁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前后三天举行,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犁春牛的活动彷若一幅生动热闹的春耕图,走在队伍前的人高举松明火把开道,紧跟举着吉祥语的青年,随后是化了妆的农人牵着披红挂彩的耕牛,耕牛后有带斗笠打赤脚的犁手,犁手后面则是送午饭、挑扁穗牛鞭草、扛荷锄、挑谷的农夫和农妇,随后就是历史典故的人物化妆造型。此外还有十番乐,锣鼓队伴奏巡游以及樵夫、商人、读书人等,好一副热闹的春耕景象,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而犁春牛俨然已经成为农耕文化中的佼佼代表,客家地区仍保留的犁春牛体现出了祖先的淳朴与勤劳,而犁春牛这种年俗背后则更多的是客家先祖所守护着的精神。

客家舞火龙

客家舞火龙是激情飞扬的传统,崇龙是汉族传统的习俗,龙的文化蕴意不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表征,也象征团结与和平吉祥,在众多的舞龙传统民俗中,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客家舞火龙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激情飞扬,活动实际上是以舞龙为载体,以燃放烟火为主题娱乐方式的一组相关民俗的总称。客家人多在元宵节节之夜舞火龙,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坑或薄扶林的客家人亦会于中秋节佳节舞火龙。从制作及表演过程来看,将客家人勤劳开拓,不惧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得一览无余。也许现代人会认为,置身于浓烈的爆竹与炮竹场景中危险,相反客家人认为,舞龙者如有幸被烟花、爆竹燎起水瞟,不但是勇敢的标志,还是新年吉祥的预兆,这正好折射着客家人敢于开拓的勇敢精神情操,顽强垦殖,代代延续而得。舞火龙所表现出的磅礴气势,繁复程序,如歌节奏,合作群体共同营造了客家人团结协作,精神高昂,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客家采茶戏

客家采茶戏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舞,而采茶戏并非客家独有,浙江杭州市,江西南昌,玉林市等地皆有流传,各地的的采茶戏,虽然略有差异,但是总体上都与采茶密切相关,而且内容丰富,动作优美。采茶戏起源于品茶之风盛行的唐朝,皇宫内眷之间更盛行一种品茶斗茶的风气,每逢采摘新茶的时节,宫廷中便会举行一些庆典,祭祀或茶艺活动,采茶戏便是这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客家采茶戏在表演文化艺术上,有其独具的特殊性,随着客家文化经历千百年来时空变迁与环境迭转的炼,而产生的艺术瑰宝,保存了先民对生活最纯朴、自然、原始的体悟,也保留了汉族重视礼乐的传统。这些传统戏曲文化累积了先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经验,为我们重要的乡土文化资源,也是创新现代文化的最佳基石,在艺术上仍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近年来,民间文化工作者与政府相关单位大力推展客家文化,唤起更多的民众来参与本土文化活动,一起来关心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并加以承传与发扬光大。

客家打船灯

客家打船灯已有数百年历史,客家船灯用客家话叫打船灯,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表演,该艺术以船形灯为道具,以客家方言演绎喜闻乐见的山歌,舞蹈等节目。船灯的制作,是以竹篾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三米,宽约一米余的船形BOBBIN,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摩尔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画舫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右开小园窗,四周挂上小灯笼、小流苏、彩花、彩珠和人物纸塑等,船窗舱门二侧都贴吉祥楹联,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调剧,点以蜡烛,有的还自船舱顶至船尾顶,加搭建一彩布平顶船篷,篷边也饰以彩带、流苏、小灯笼之类,整个船体造型精致美观。表演时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为艄公,船尾一人为艄婆,两人各持船桨拜船互拜,一边划船一边道白,一边歌唱一边载舞,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表演动作有摇船、逆水行舟、拖船、上滩、下滩等。表演时由客家十番音乐伴奏,常见乐器有唢呐、笛子、头弦、扬琴二胡、提胡、板胡三弦琴秦琴大鼓、正板、副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八音锣、当点、沙锣、铜钟等配合,船灯剧情演奏客家传统的乐曲,如《八板头》《春串》《渔家乐》《小小鱼儿曲》《下滩曲》《过江龙》《江龙尾》《尾声》等几十首。有时在打船灯之后,还续演十番音乐,整个演出时间从打船灯和演奏十番音乐到表演小戏等,根据内容能长能短,长的可达两个多小时。

客家游大龙

客家游大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由此被称为龙的传人,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中原地区各地的一种习俗。其中福建省客家地区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龙是当地客家人的一项传统闹元宵民俗活动,有数百年历史,游龙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晚,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身上除了画有龙鳞和云彩外,亦会画上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公鸡丹顶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等,于两头裁口上亦提上诗词,字体采用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阳光照耀漫山金黄,高达两米有余的龙头早早安在半山田埂上,客家人开始抬着一条约两百多米长的大龙环着道路游走,龙头高大威武,龙身五彩缤纷,栩栩如生,龙口市大张,一颗巨大鲜红龙珠格外夺目,大有呼云唤雨,威震四海之势。在散发着初春泥土芬芳的田野里,来自各地的游客有数万人之多,大龙将在田垄间旖旎下山,色彩缤纷的大龙会环着道路开始游走,高大雄壮的龙头令人赫然眼前一亮,色彩斑斓的龙身蜿蜒盘桓在道路上,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大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备好丰盛的果馔、茶歇、禽肉,焚香燃炮欢欢喜喜迎接大龙。游龙龙头魁梧高大,口中含有色泽艳丽的龙珠,龙眼炯炯有神,龙须活灵活现,头上虎鼻,鹿角,腰间鹰爪花拔出,这些雄壮秀丽的细节皆包含了丰富的含义,整条龙色彩斑斓,灯光闪烁焕发生机彰显龙马精神,表达客家人渴望团结安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夙愿。

客家添丁灯

客家添丁灯,新春伊始客家人元宵前后会进行富有特色的“添灯”习俗,源于华夏的花灯在客家人庆贺新生儿降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带有光亮的发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明代诗人祝允明《正德兴宁市志》记载早在明代,粤东兴宁就有元宵节上灯的习俗。典礼会于宗族聂氏宗祠进行,将灯笼悬挂于横梁,由于客家话“灯”与“丁”谐音,喻示告知祖先家族增添人口了,被认为是客家人一个重要的人生礼仪。添灯之后,再选择一个吉日为新丁“上家谱”将新丁的姓名,出生年月等信息写入族谱,在客家地区,男孩只有举行过上灯仪式后,才有了宗族地位与名分成为正式成员。在古代女婴是被排除在此仪式外的,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宗族也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将女婴的名字记入族谱。

客家夜嫁

客家夜嫁是古代中式婚礼的传承,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受古风影响较重,讲究明媒正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而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客家女夜晚出行的夜嫁是“昏礼”的传统,有阴阳涵义。客家人一般同姓不通婚,同族更不联婚,随着社会的变迁,细节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具体的婚嫁行礼过程与古代传统相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一些婚嫁的现象演变至当代的客家地区已不大多见,尤其是夜嫁的现象基本已绝迹,现在客家人在办喜事时喜欢找风水先生挑个吉日吉时,而且在白天办喜事可以办得更热闹,更多的人可以分享这份喜悦,因此现在婚嫁基本都是白天举行,只在某些客家地区仍还保留这种传统习俗。

客家郎名

客家郎名是唐宋古风遗存,在客家人的家谱中,常见到其祖辈的名讳,除了正名、字、号以外,一般都会取有郎名的现象,这些郎名五花八门,如千八郎、念一郎、小九郎、东郎、四七郎、五十二郎、宏三、闰七、仕八郎、俊三郎、荣八郎等不胜枚举。自隋唐以来,特别是宋代郎名在中原汉族中十分常见,当时普通人之间称呼并不用正名,而是用行辈称呼,以示尊重,最出名的莫过于宋代杨家将就有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等郎名,《水浒传武大郎武松、拚命三郎等。现在客家人已经很少会给孩子取郎名,而日本人仍喜欢取郎名,郎名普遍存在于日本人的名字中,太郎、次郎、纯一郎、日向小次郎等,跟客家郎名简直是如出一辙,这是唐宋古风的遗存。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农事

客家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筒车灌水入田。有机肥料,以"沤粪"或"沤窑炉灰"作粪种,参上生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岁序节俗】

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聂氏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节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原地区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龙抬头:开正节。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端午节为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也即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大体相同。

重阳节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聂氏宗祠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木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礼”。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龙凤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梅州、揭西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除夕,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年夜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县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牌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除夕年夜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潮汕地区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破五节,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聂氏宗祠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军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聂氏宗祠“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崇九风俗:

客家语"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绝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

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有钱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丰年当作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以及“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等。

童谣

客家童谣甚多,词句长短不定,句式简短,韵脚多变,节奏明朗轻快。这些童谣与客家民俗音乐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谣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语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下面列举很久以来在客家民间流传的一些童谣,以供欣赏。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涯打锣。新妇灶背炒田螺。田螺壳,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呀,新妇笑哈哈。

★小郎读书

白饭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读书。正月去,二月归,挑担箩夹等嫂归,归来花缸无滴水。鹅荷(kai)水,鸭洗菜,鸡公煲谷狗踏碓,狐属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嘴。

菱角

菱角子,角弯弯,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骑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事唔得闲。放撇禾镰拜两拜,目汁双双流区落田。

伯劳

伯劳,嘴大大,有嘴说人家,无嘴说自家。

★火焰虫(萤火虫

火焰虫,照草丛,翻转屎窟,吊灯笼。

★月光光,秀才

月光光,秀才郎,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毛螃蟹拜观音。观音脚下一朵花,拿给阿妹转外家,转去外家笑哈哈!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花,结亲家,亲家门头一口塘,种诶鲤嫲八尺长,长诶拿来较酒食,短诶拿来较姑娘。

★两姊妹,学种菜

两姊妹,学种菜,种菜难弯腰,学打鸟。鸟会飞,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问道哭么个?无爷无哀真蚀底。你去归,猫狸子担水,狐狸子煮菜,猫公上楼抓菜。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猪,野猪过河,先生无奈何,野猪飚过壁,先生裆恰恰。

戏曲

客家戏曲,从源流分,可有这么三种:(一)来源于当地民俗音乐,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而发展起来的本地戏曲剧种,如:采茶戏、山歌戏等。(二)外地传入当地而逐渐地方化的剧种,如:汉剧、木偶戏等。(三)外地剧种而以原来形式流传于客家地区的。如:祁剧京剧越剧、赣剧等。

采茶戏分赣南采茶戏、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广西采茶戏、台湾省客家采茶戏等。

文学

参见:钟敬文陈国凯廖红球程贤章中杰英、当代赣南客家文学

饮食

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开封市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对客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顾问,河南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到龙岩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家文化考察。考察归来,他深感客家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中原及开封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地区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完整保留中原饮食特色的又属广东地区的东江客家菜,东江多山川地貌,气候和物产条件与中原相似,因此在食俗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东江菜用料以家畜、家禽的肉类为主,所谓“无鸡不清,无鸭不香,无肉不鲜,无肘不浓”所重皆为陆生肉类。菜肴风格上也和中原一样,讲求主料突出,造型古朴,以盐定味,以汤提鲜,力求酥烂香浓。烹调方法多样,尤以北方常见的煮、炖、熬、酿、焖等技法见长。

擂茶

客家擂茶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史料记载宋代在中原地区已流行擂茶,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后来随着南宋灭亡,中原的擂茶文化只剩客家人和日本人的沫茶所保留。南宋诗人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中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河是天涯。足以证明研麻,泡茶款客,已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书于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纪胜.茶坊》中出现的“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客家粄果

客家人的“粄”“茶果”,“粄”为古汉语,乃古代中原地区佐茶充饥之食。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粿,谷之善者”,刘宋史学家何法盛晋中兴书》“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南梁作家顾野王玉篇》“粄,米饼”,唐朝陆羽茶经》引《晋书.桓温传》“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宋代文人陈藻《元日平江县作》“草粿京团要贺年,玉融风俗不同天”,宋代《广韵》“粄,米屑饼也,字或作或作即此所本”,粄食曾是士族大夫佐茶之果物点心,中和茶之苦涩,免削肠胃,可以久饮不醉茶。

客家鳢科

客家人食生鱼片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宁化县、兴宁、五华县信丰县等地都有食鱼生的习惯,客家生鱼脍的特点是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现在生鱼脍花样更多,有河鱼生、海鱼生、虾生等等。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周代《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周代《礼记》“脍,春用葱,秋用芥”而《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了葱、芥的酱来调味。而唐朝更是食用生鱼脍的高峰期,从不少诗人的诗词中反映了鱼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李白《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鱼饮酒留诗而去》“双鳃呀呷鳍张,拨剌银盘欲飞去”王维《洛阳女儿行》“侍女金盘脍鲤鱼”生鱼脍的制作和食用,大概在宋代达到巅峰,后随着南宋的灭亡,到了明清时期食鱼脍之风已衰落。今在被誉为客家祖地宁化县,生生鱼片为一琼脂,看着软玉一样叠在盘中的鱼脍,油碟有上等酱油芥末酱姜汁,吃起来口感柔嫩、软滑、腴润,只是鱼脍的清鲜略带一点点腥香,那是一种美妙的韵味。难怪唐代杜甫在《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中赞美鱼脍“落堪何曾白纸湿,放筋未觉金盘空”。

擂茶

客家擂茶饭是源于古代的一抹风情,在中原地区博大精湛的茶文化中,客家擂茶是保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而所谓擂茶饭,就是在饭上铺满各式食材如菜豆段、豆腐干、菜圃、芹菜、茶叶、花生、雪里蕻、薄荷、紫苏益母草、茴香、香菜、罗勒、干虾米与小鱼干等,再倒上擂茶而成。《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冒妾董小宛精于烹,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而在中世纪的日本,继遣隋使后又派出遣唐使进入中原地区,双方交流密切,至今日本仍继承此饮食文化,日本人称其为“茶泡饭”而客家人南迁后,擂茶饭的传统亦于一些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传承了下来,成为客家饮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包含系统

客家包含着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在广东,客家地区东起韩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这个广阔的区域中,客家分为两个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即以龙川县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系统和以梅州市为代表的韩江流域客家系统。这两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体。

东江流域是客家地区的中轴,它上溯江西赣南地区,下溯珠三角的东莞市增城区等地,以龙川为轴心,上下伸延几百公里,构成一个近千公里的客家带。这一带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汉,延至当代,历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础地。

韩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地区为核心,东延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方圆几百公里。这个地区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地域分布

该部分主要列举客家文化浓郁的地方,关于客家人的分布情况,详见词条:客家人。

客家人创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分布于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如中原地区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台湾省海南省浙江省等,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中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区17个: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县、和平、龙川县紫金县新丰县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英德市陆河县等;非纯客县64个:韶关市南雄市曲江区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宝安区惠阳区河源市东莞市花都区清远市佛冈县从化区惠东县揭西县海丰县陆丰市、饶平、潮州、揭阳市、丰顺、潮阳区、惠来、普宁、珠海、斗门区、龙门、深圳、南海区增城区、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区、广宁、三水区、高要、云浮、封开、高明区、新兴、鹤山市开平市台山市、郁南、罗定市、德庆、阳春市阳西县阳江市廉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电白区等县(区/市)。总人口2580万人。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宁都县石城县安远县兴国县瑞金市会昌县赣县区于都县铜鼓县寻乌县定南县龙南市全南县信丰县南康区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市、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永定区上杭县长汀县、连城、武平县宁化县建宁县清流县明溪县等县;非纯客住县:16个诏安县、平和、南靖县、云霄、沙县区永安市顺昌县泰宁县将乐县邵武市浦城县建瓯市建阳区福鼎市福安市福州市等。总人口约500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客家人数约600万(2013年),客家文化浓郁的地方主要有: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市区、柳城县来宾市兴宾区、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玉林市区、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贵港市区、桂平市平南县、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区、浦北县灵川县、防城港市,等等。

备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除桂林市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河池市凤山县没有客家人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人分布。其中,广西客家人人数10万以上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除上面列出的,还有南宁市区。

四川省: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市有35个:成都市(市郊)、新都区涪陵区金堂县广汉市什邡市彭州市温江区、双流、新津区简阳市、仁寿、乐至县安岳县威远县内江市荣昌区隆昌市资中县、宜宾、合江、沪县、仪陇、巴县、通江、广安、西昌、木台、德阳、绵竹、梓潼、会理、华阳、新繁、灌县等县市。总人口约380万人。

湖南省:非纯客住县有个:汝城县郴州市桂东县酃县茶陵县攸县浏阳市、平江、江永县新田县江华瑶族自治县隆回县等。总人口约200万人。

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云和县松阳县青田县丽水市莲都区)、宣平县(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县所分辖)、龙泉市遂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县泰顺县苍南县汤溪金华市)、江山、衢州市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海南省儋州市临高县等地,总人口40多万人

湖北省:非纯客住县有2个: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

贵州省:非纯客住县有榕江县。总人口约10万人。

云南省:客家人约2万人。

江苏省:客家人约2万人。

安徽省:客家人约2万人。

陕西省:客家人约0.5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0.3万人。

其他:客家人约300万人。

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

台湾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市花莲县台中市、台中市、新北市台南市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总人口460万人。

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

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

以上统计,中原地区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

中外比较

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有很多不同点,特别是在居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居住的自然环境

首先,从居住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连片的农村,其中以闽粤赣边区最为典型,少数居住在海岛、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海岛、城市,少数居于农村。

海外客家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文莱美洲𩽾𩾌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共和国古巴、海地、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利南、巴西、秘鲁、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留尼汪岛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斐济、萨摩亚等。从气候方面来说,中原地区国内客家人大多生活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较为分明;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洋气候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经济生活

其次,从经济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和和服务业。其中美洲𩽾𩾌和东南亚的客家人,不仅已向专业技术、金融贸易挺进,而且政治上也崭露头角。据1950年台湾当局的有关调查资料,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华侨"大多数住在城市经商,如开设杂货店、皮鞋店、药店等,还有一些则从事建筑业典当业。在山区者,多以开采锡矿及种植橡胶、椰子为业"。印度尼西亚是客家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所操职业,以经商为多,其中以经营杂货、酒酪、皮鞋、首饰、衣服、药材等业者众"。东帝汶客属侨胞,"多经营杂货、药材等商业行业,亦有从事种植业者"。美国的客家人,在纽约及东部地区,"以经营餐饮及洗衣业者为多。此外,则为杂货商店及出入口公司,亦有从事农业者"。旧金山客家人"经商和种植为其主要职业"。在巴拿马共和国的华侨中,客属人士占一半,"以原籍广东梅州、惠阳区赤溪镇者为多,皆从事工商业"。古巴华侨中客家人约数千,"以经营工商业"。在牙买加,华侨几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东莞市、惠阳、宝安区者为多,在当地颇有势力,多操工商业"。千里达的客家人"以经商者为多,在当地社会地位颇高"。在苏利南:'亦有客属侨胞数千人,颇有经济势力"。这种职业分工,和中国国内以农业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基本职业是很不相同的。

社会文化生活

又次,从社会文化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没有种族歧视且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的国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属于海外华人的一个支系,海外华人除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属主体民族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外华人都属于少数民族。与中国国内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种族构成、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民俗等方面都相对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国度,大多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加拿大及大多数美洲𩽾𩾌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大洋洲、东南亚各国也具有多民族的特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来西亚,就是主要由印尼人、华人、印度人三大主体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更是由欧洲移民为主包括了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移民构成的国家;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岛国,也是由印度人、黑人、华人组成的移民国家,宝安区客家人何才在70年代担任总督南美洲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人口约71万人,内有华人、南非白人美洲原住民及非洲印度混血族,华人约有5000人,以原籍梅州市、惠州的客属人士最大多。该国于1966年5月脱离英国统治宣布独立,并由客家人钟亚瑟当选为首任总统。1999年,有客家血统的华裔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当选为加拿大总督兼三军总司令。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