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 :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

更新时间:2023-04-26 23:02

恒河(印地语:Ganga,拉丁文语:Gaṅgā,英文:Ganges),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南亚次大陆北部,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接壤,南部与温迪亚山脉(Vindhya Range)相邻,西部与印度河平原(India River Plain)相接,东部以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流域为界。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的甘戈特里冰川(Gangotri Glacier),全长258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自恒河三角洲流入孟加拉湾,径流总量5501亿立方米。流域内主要支流有亚穆纳河(Yamuna River)、拉姆甘加河(Ramganga River)、加哈拉河(Ghaghara River)等。

距今约7500万年时,受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影响,恒河上游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不断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斜坡构造并产生一系列高山深谷、裂谷,在此基础上恒河逐渐演变形成。流域内地形以山地、高原、平原低地为主,整体呈南北三大地理单元分布,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整体南北高、中间低。流域内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受地理因素影响,流域内生物种类丰富,有约10000种植物,430种鸟类、140种鱼类、90种两栖动物、40种浮游生物等。

恒河流域历史悠久,是古代印度文化圈的发源地之一。早在约5000年前,恒河流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先后有达罗毗荼人(Dravidian peoples)、雅利安人(Aryans)在此生活繁衍,并建立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政权。流域内宗教氛围浓厚,先后诞生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对流域内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铜矿碳酸钙等矿产。此外,恒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古迹为主,例如那烂陀寺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at Nalanda, Bihar)、泰姬陵(Taj Mahal)、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Ruins of the Buddhist Vihara at Paharpur)等。

发现和命名

恒河的原名为梵语词汇“गङ्गा”(Gangā),意为“快行者”,这个词语与梵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中“来”(come)同源。所以,恒河名字的本意就是“速流、速去之河流”。汉语中将其译为“恒河”,意为“恒久之河”。迭见于中国典籍,如《法显传》《梁书·中天竺传》作“恒水”与“天竺江”,《大庄严经论》作“恒伽”,《大唐西域记》作“殑伽”,《求法高僧传·玄照传》作“伽”,《继业行记》作“洹河”等。

恒河的英语作“Ganges”,意思是一条亚洲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入孟加拉湾印度教的圣河。恒河,印地语作“Ganga”,意为“从天堂来”,印度人相信,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可以洗净一个人过去的所有罪孽。

历史成因

形成过程

恒河所在的印度次大陆位于印度大陆板块的顶部。7500万年前,印度大陆板块在地幔上涌形成的倾斜界面上能够产生足够大的重力滑移力,迫使印度大陆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分离,它开始向东北漂移,并持续了5000万年,穿越了当时未形成的印度洋。随后,在印度次大陆向北俯冲的挤压作用下,作为边界断裂的主喜马拉雅山脉逆冲断裂,从南端的平缓斜坡(约5°转轴倾角)向北逐渐过渡到更加陡峭的斜坡(约10°倾角),形成了低喜马拉雅斜坡构造。挤压作用所积累的应力在地震中得到了释放,造成加德满都盆地附近的地表发生了近1米的抬升,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斜坡构造的倾角向北继续增大,形成了高喜马拉雅斜坡构造(约15°~40°倾角),俯冲倾角的增大,加快了板片向下的拖拽速率,促进了高喜马拉雅的快速隆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其为恒河的发源地。

在新兴的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前海床上,由于印度岩石圈在喜马拉雅山下滑动时,西瓦利克前深盆地(Siwalik Foredeep Basin)沿喜马拉雅锋面逆冲分裂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南部盆地底部逐渐下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槽,海槽逐渐被印度河及其支流和恒河及其支流携带的沉积物填满,地面沉降和大量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恒河的地势基础——恒河盆地。随着冰川融水流帕吉勒提河(Bhagirathi)与阿勒格嫩达河(Alaknanda)河相汇,在德普拉亚格(Devprayag)形成恒河。

历史变迁

在12世纪末之前,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Bhagirathi-Hooghly)是恒河的主要河道,而帕德玛河(Padma Rivers)只是一个次要的溢流河道。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的主要流量不是通过现代的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而是通过阿迪恒河(Adi Rivers)到达大海。在12世纪和16世纪之间,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和帕德玛河为恒河的河道。16世纪后,帕德玛河发展成为恒河的主要河道,帕吉勒提河-胡格利河淤泥堵塞越发严重,导致恒河的主流向东南转移,到18世纪末,帕德玛河已成为恒河的主要支流,这种向帕德玛河转移的一个结果是恒河汇入梅克纳河(Meghna River)和雅鲁藏布江,一起流入孟加拉湾(Bay of Bengal)。现在的恒河和梅格纳河交汇处形成于大约150年前。18世纪末,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道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它与恒河的关系。1787年,提斯塔河(Teesta River)发生了大洪水,当时提斯塔河是恒河-帕德玛河的支流,1787年的洪水使提斯塔河突然改变航向(撕脱),向东移动以加入雅鲁藏布江,并导致雅鲁藏布江向南移动,切断了一条新的航道。雅鲁藏布江的这条新主河道被称为贾木纳河(Jamuna River),它向南流入恒河-帕德玛河。

位置境域

恒河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南亚次大陆北部,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22°26'~31°26'、东经73°35'~90°之间,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接壤,南部与温迪亚山脉相邻,西部与印度河平原相接,东部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界。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全长约2580千米,流域面积为106万平方千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从国家及政区方面看,恒河主要流经印度、尼泊尔、中国(部分支流发源于中国境内)、孟加拉国。其中,印度境内流域最广,包含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旁遮普省(Punjab)、北方(Uttar Pradesh)、拉贾斯坦邦(Rajasthan)、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等10个邦以及德里中央直辖区,约占印度四分之一的领土。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水系组成

恒河水系是包括恒河及其支流的一个大型河流系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一,由三个重要河流系统汇合而成,分别是恒河、雅鲁藏布江和梅格纳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共有五个源头,分别是帕吉勒提河阿勒格嫩达河、曼达基尼河(Mandakini)、杜利甘加河(Dhauliganga)、品达河(Pindar)。其中有两条主要源流是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阿勒格嫩达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达德维山以北约48千米处,帕吉勒提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甘戈特里冰川的冰穴,这两条源流在代沃布勒亚格(Devprayag)汇合后称为恒河,在赫尔德瓦尔(Haridwar)进入恒河平原

恒河从瑞诗凯诗(Rishikesh)流下喜马拉雅山,在赫尔德瓦尔进入印度平原,转为东南流向,到安拉阿巴德(Allahabad)与印度第二圣河亚穆纳河汇合,在春纳尔(Munnar)附近突然折向北,流经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三教圣地瓦拉纳西(Varanasi),以下汇支流宋河、戈然蒂河(Goranti River)、卡克拉何根德河(Kakrahagende River)等,经古代称为巴特那佛教圣地巴特那(Patna),在印、孟边界附近分出胡格利河,经加尔各答注入孟加拉湾,主流进入孟加拉国,与发源于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当地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意为“梵之子河”)汇合,汇合后成为帕德玛河(意为“莲花河”),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入海。

恒河水系支流众多,根据它们相对于干流(恒河)的位置分为右岸支流和左岸支流,其中右岸支流包括亚穆纳河宋河(Son River)等,左岸支流包括拉姆甘加河、加哈拉河等。流域内的主要湖泊有博伊塔尔湖(Bhojtal Lake)、布里古湖(Bhrigu Lake)等。

干流流段

恒河划分为三段,分别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恒河上游河段是从源头到纳罗拉(Narora),深圳市中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段是从纳罗拉到巴利亚(Ballia),下游河段是从巴利亚到恒河三角洲

恒河上游河段是从源头到纳罗拉,长度约245千米,上游区域的特点是陡,包括众多断流和陡坡。主要汇入支流为阿勒格嫩达河帕吉勒提河亚穆纳河等。

恒河深圳市中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纳罗拉到巴利亚,长度约1082千米,该区域特点是河流在平原地区,进入冲积平原,河床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人口稠密地区。主要汇入支流为拉姆甘加河、加哈拉河、宋河等。

恒河下游河段是从巴利亚到恒河三角洲的下游,长度约1134千米,它的特点是在季风季节会发生很多的泥沙沉积并且河道蜿蜒。主要汇入支流达莫达尔河(Damodar River)、马尤拉克希河(Mayurakshi River)、科西河(Kosi River)。

主要支流

恒河流域的主要支流有亚穆纳河、拉姆甘加河、加哈拉河、甘达克河(Gandak River)、宋河帕吉勒提河

亚穆纳河位于恒河上游,源于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西部亚姆诺特里(Jamnotri)附近的大喜马拉雅山脉的班达潘奇(Banderpooch)山坡的亚穆诺特里冰川(Yamunotri Glacier),全长约1376千米,年平均流量为2948立方米/秒,流域总面积为366223平方千米,约占整个恒河流域的40.2%。亚穆纳河从源头出发,向南迅速流经喜马拉雅山麓,离开北阿坎德邦,进入印度恒河平原,沿着北方邦哈里亚纳邦(Haryana)之间的边界向西,然后亚穆纳河经过德里,在那里为阿格拉运河提供水源。在德里以南,完全在北方邦境内,其在马图拉(Mathura)附近转向东南,经过阿格拉(Agra)、菲罗扎巴德(Firozabad)和埃塔瓦(Etawah)。在埃塔瓦河下方,它接收了许多南部支流,其中最大的是昌巴尔河(Chambal River)、信德河(Sindh River)、贝特瓦河(Betwa River)和肯河(Ken River)。在安拉阿巴德(Prayagraj)附近,经过约1376千米的河道,亚穆纳河与恒河汇合。

拉姆甘加河位于恒河中上游,发源于印度北阿坎德邦恰莫利县杜达托利山(Dudhatoli)南坡,河流域面积约为22685平方千米,总长度为642千米,年平均流量约为500立方米/秒。拉姆甘加河流经盖尔塞恩镇(Gairsain)之后,进入阿尔莫拉区(Almora District)后转向西南并汇入塔达加塔尔河(Tadagatar River),在洛哈巴加尔希(Lohabagarshi)的东南边界周围流动,然后它继续沿同一方向前进并到达加奈(Kana)。从加奈出来,流向塔拉吉瓦尔(Tarajivar)地区,该区沿河和河边有冲积地,被河水广泛灌溉。之后汇入维诺德河(Vinold River),拉姆甘加河从此转向南流,到达比基亚萨因(Bhikiyasain),最终在北方邦汇入恒河。

加哈拉河位于恒河中游,是恒河左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处。加哈拉河全长1080千米,流域面积为127950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2990立方米/秒,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其中约55%在尼泊尔,45%在印度。首先,其向东南流经尼泊尔,之后向南穿过西瓦利克山脉,分裂成两个分支,在印度边境以南重新汇合并形成本体,两个分支汇合后,其向东南流经北方邦比哈尔邦(Bihar),经过970千米的路线后进入查普拉下方的恒河。加哈拉河的水文受到南亚季风喜马拉雅山脉源头冰川融化的影响。夏季季风(6月至9月)期间会发生大雨,冰川在同一时期为河流提供最多的水。植被从高海拔的低洼高山植物到河流穿过西瓦利克山脉的热带森林不等。

甘达克河,位于恒河上游,是尼泊尔中部和印度北部的河流,是由卡利河(Kali River)和特里苏里河(Trisuli River)汇合而成,全长765千米,流域面积为46300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654立方米/秒。甘达克河流经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到尼泊尔-印度边境,向西南流入印度,然后沿着北方邦-比哈尔邦边界转向东南,穿过印度-恒河平原。最后汇入进入巴特那对面的恒河。甘达克河流域包含1025个冰川和338个湖泊,这些冰川和湖泊对河流的贫瘠季节流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河位于恒河中游,是恒河南部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印度中部中央邦(Madhya Pradesh),全长784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其先向北流经曼普尔(Manpur),然后转向东北,穿过凯穆尔山脉(Kaimur Range),在巴特那上方汇入恒河。宋河山谷在地质上几乎是西南部纳尔默达河(Narmada River)的延续,它大部分是森林,人烟稀少。山谷北部与凯穆尔山脉接壤,南部与乔塔那格浦尔高原接壤。

帕吉勒提河位于恒河上游,是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的河流,起源于喜马拉雅山的甘戈特里冰川。全长205千米,流域面积约6921平方千米。帕吉勒提河形成了恒河-雅鲁藏布江三角洲的西部边界。帕吉勒提河的河道蜿蜒穿过各种景观,包括深谷、茂密的森林和古朴的村庄。帕吉勒提河是恒河的两条源头之一。

主要湖泊

恒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地表水,流域内有276947个地表水体,形式为湖泊、池塘等。主要湖泊有博伊塔尔湖、布里古湖等。

博伊塔尔湖位于恒河流域中流北部,面积31平方千米,平均深度6米,博伊塔尔湖的水通过贝特瓦河流入亚穆纳河,是印度26个拉姆萨尔湿地(Ramsar sites)之一。

布里古湖位于恒河流域上游北部,海拔约4300米的湖泊。它位于罗唐山口(Rohtang Pass)以东,距古拉巴村(Gulaba Village)约6千米。布里古湖在皮尔平贾尔山脉(Pir Pinjal)和道拉达尔山脉(Dhauladhar)之间,在湖边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脉

地下水

恒河含水层系统由喜马拉雅山脉侵蚀的沉积物形成,可分为七个分布区域,分别为山前边缘、印度河上游及恒河中上游、恒河下游及雅鲁藏布江中游、孟加拉流域洪积影响的三角洲地区、印度河中游及恒河上游、印度河下游、海相影响的三角洲地区。由于附近地区地形起伏低,冲积层松散,地下水深度浅。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通常集中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在沉积物上部200米处,但孟加拉盆地除外,那里的冲积含水层在350米深处。在局部尺度上,冲积含水层非常复杂,由交替的粗砂和细砂、淤泥和偶尔的黏土组成,沉积在河道和河道间沉积物序列中,这些沉积物形成横向不连续的堆积,每个堆积层的宽度很少超过几千米,任何一个单独的单元的厚度通常小于50米。冲积层粒度从一般粗砾石和沙子(85%的沙子和砾石)到巨石大小的变化。从恒河盆地的近端到远端,冲积层沉积物粒径的明显下游细化反映了随着距离喜马拉雅山的距离增加,沉积更新世和全新世冲积层沉积物的河流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面积约28%的恒河含水层系统的总溶解固体(TDS)含量超过1000毫克/升,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位于沿海边缘以及含水层系统的恒河上游盆地地区。高浓度的天然在孟加拉盆地最为普遍和广泛,其含量通常为\u003e100微克/升,对地下水的开发构成重大限制。

水文特征

径流

恒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501亿立方米,其中各支流径流量为5076亿立方米,干流仅为425亿立方米。恒河径流平均流量约为16650立方米/秒,孟加拉国哈丁桥(Hardinge Bridge)记录的恒河最大峰值流量超过70000立方米/秒。1997年,同一地点记录的最小水量约为180立方米/秒。恒河流域的水文循环受西南季风控制,约84%的总降雨量发生在6月至9月的季风中。因此,恒河流量变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旱季与季风的平均径流流量比约为1:6。由于气候变暖,冬季降水可能由雪变为雨,会导致河流流量的变化。

水质

恒河水质指数(WQI)显示,水质季节变化很大,河水不适合饮用和其他家庭用途。恒河主要水相为碳酸氢盐,水质指标钠吸附比(SAR)和镁吸附比(MAR)表明,恒河水适宜灌溉。渗透指数(PI)表明,恒河水源可用于农业用途的程度为中等至差。重金属浓度在季风期间浓度很高,非季风期间则浓度较低。

化学性质

恒河平均pH值和电导率(EC)分别为8.9±0.6和290.0±165.6微西门子每厘米,水呈碱性(pH\u003e7),水的电导率在上游低而均匀,但在下游则高且变化。恒河中游在pH值和电导率方面都显示出较大的差异。由于电导率是离子浓度的指标,因此恒河中段的整体离子种类也升高。主要离子浓度在上部最低,在中部增加,在下部再次降低。恒河中游的支流与下段和上段相比,表现出较大的离子负荷。在阳离子中,Na+离子表现出最大的站间变异性(1.6~121.2毫克/升),在中间段浓度较高。Ca2+(15.7~45.9毫克/升)和Mg2+(2.3~27.4毫克/升)的浓度变异性与Na+的浓度变异性相同,而K+(1.5–24.1毫克/升)的浓度变异性最小。阴离子浓度最高的是Cl−(0.4~122.8毫克/升),其次是SO42−(8.2–60.5毫克/升)和NO3−(低于检测值-22.8毫克/升)。与主要离子相比,金属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恒河上游的重金属含量明显更高,其次是中下段。一般来说,Al、Co、Cr、Fe、Mn、Ni、Pb、Zn、Cu和Li的含量在上段较高,而As、Cd、Sb、Sr、Mo、U、V和Ba在中间段的浓度较高,其中,砷的浓度在中间部分显示出明显更高的值。基于这些观察结果,研究分析,碳酸根风化作用是恒河上游离子浓度的原因,而硅酸盐风化作用以及碱性土壤和地下水控制了恒河下游的离子成分。

水温

恒河流域跨度大,且受西南季风影响,其水温在18~34°C之间变化,上游水温较低,往下游逐渐升高。恒河上游的的水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中游和下游则受到季风影响,水温相对稳定。

河流补给

恒河的补给取决于7月至10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降雨,以及4月至6月炎热季节喜马拉雅山脉积雪融化的流量。12月和1月只有少量降雨补给。

地理特征

气候

恒河流域以热带纪太年气候、高山气候为主,季风性显著,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带来暖湿的空气;冬季因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东北寒风南下,无明显的季风,温度较同纬度地区更高。

恒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24.82°C,平均最高温度为31.22°C,年最高温度为32.05°C(1987年),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为18.44°C,年最低温度为17.68°C(1971年)。季风前季节是恒河盆地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1.4℃,其中6月是恒河流域上游最热的月份,5月是下游最热的月份。全流域最冷的月份是一月份。北部山脉海拔每上升1000米,环境温度就会下降6.5℃。

恒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在39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平均1100毫米。百分之八十的降雨发生在季风月份,即六月至十月。由于年内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较大,河流的流量特征存在较大的波动。流域的降水伴随着西南季风,但也伴随着六月至十月期间源自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十二月和一月只有少量降雨。年平均降雨量从盆地西端的760毫米到东端的2290毫米以上不等。在北方邦恒河平原上游,降雨量平均约为760~1020毫米;在比哈尔邦中游恒河平原,降雨量为1020至1520毫米;在三角洲地区,降雨量为1520至2540毫米。北部山脉的降雨量随平均海拔而变化,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恒河流域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恒河三角洲地区在季风季节开始前(三月至五月)和季风季节结束时(九月至十月)都会经历强烈的气旋风暴。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带来暖湿的空气;冬季因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东北寒风南下,无明显的季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御来自亚洲内陆的冬季谢文清

地质

地质构造

恒河上游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南部以北倾的道基断层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要地质构造带,东部是西北走向的右滑格皮利(Kapili)断层和那加山脉(NA-GA Hills)逆冲带,北部是包含奥尔德姆(Oldham)和雅鲁藏布江河谷断层在内部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山带南部断层逆冲带有东北走向的巴达帕尼-泰勒萨德(Badapani-Tyrsad)断层系统、东北走向的中央西隆(Central Shillong)逆冲以及多基(Dauki)逆冲带。

恒河中游盆地有众多断层和逆冲带,盆地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结构界限为喜马拉雅锋面高频熔断层,这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当今它们之间的主要位移带造成的压缩的直接结果,该高频熔断层被倾滑、斜滑和走滑断层所抵消,横向延伸穿过恒河盆地,其中一些横断层的发育局限于盆地的基底高地,这些断层撕裂了喜马拉雅逆冲片,其原因主要为先前存在的基底断层的重新激活和和构造沉降,这些基底高点的持续挤压和刺激导致地层弯曲,从而导致山带明显弯曲,其中一个撕裂断层是由于主边界逆冲(MBT)的斜坡沿走向传播而形成的。除了这些撕裂断层外,一些横向范围有限的横向断层贯穿山带和恒河盆地,可能是在高频贸易带的最后一次变形事件中形成的。

恒河下游的孟加拉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碰撞前陆盆地之一,盆地西面以印度板块克拉通被动边缘为界,北面印度-欧亚大陆主动碰撞缘为界,东面以印度-缅甸超斜俯冲边缘为界,在南部,它继续作为孟加拉扇到孟加拉湾。孟加拉盆地构造分为稳定大陆架、前深盆地以及褶皱侧翼,然而,在严格的地质背景下,褶皱侧翼是前深盆地的东部延续,褶皱侧翼由于向东俯冲而演变为增生楔。孟加拉盆地的复杂构造,其特征分别是北部和东部的大陆-大陆碰撞和海洋-大陆俯冲造山运动。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变形锋和西部的印缅变形锋正在积极塑造孟加拉盆地的构造发展。

地层特征

恒河盆地的基底由前寒武纪本德尔坎德(Bundelkhand)片麻岩组成,先后被元古代温迪亚(Vindhyan)、二叠纪冈瓦纳(Gondwanan)和第三纪锡瓦利克(Siwalik)地层覆盖。在比哈尔邦的马杜巴尼(Madhubani)和布尔尼亚(Purnea)洼地,深钻孔分别在5954米和2445米深处发现了德尔坎德片麻岩。沙拉达坳陷(Salad)和甘达克(Gandak)坳陷占6000~7000米厚的沉积堆,其中上部1500~2500米部分由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组成。

在恒河上游平原,恒河及其支流的巨型扇形沉积物占据了盆地的很大一部分。恒河“巨型扇形”是晚更新世形成的遗迹特征,主要有粗粒沉积物、深色粉砂黏土、湖相沉积物、淡黄色的淤泥、风积物、粉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带有斑驳和碳酸根结核病等,河道填充物由冲积砾石组成,夹有风积和湖泊沉积的细砂和淤泥。

在恒河中游平原,根据深至约100米的钻孔记录表明,比哈尔邦北部平原的巴格马蒂(Bagmati)的现代分支范围被从中更新世全新世连续的厚沙单元(通常为10~25米)和厚泥单元(高达25米)所覆盖,过去2400年前左右,比哈尔邦北部平原的洪泛区积聚速度估计为0.7~0.5毫米/年,这意味着全新世晚期,洪泛区迅速恶化,中游东部平原有厚3~4米的成熟土壤,具有发达的碳酸根层,估计有13500年的历史。恒河中游平原的风积沉积物,以覆盖冲积演替的形式存在广泛的不连续性。

在恒河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其西部和北部边缘由更新世阶地组成。在东侧,高地被由红土组成的中下更新世阶地所覆盖。现代孟加拉盆地(包括恒河三角洲平原)包括约100000千米的低地洪泛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并以第三纪高地为界。马杜布尔露台(Madhupur Terrace)和巴林德道(Barind Tract)是更新世时代的隆起冲积沉积物。恒河-雅鲁藏布江三角洲地层全新世为主,全新世沉积物的厚度从30米到70米不等,通常由更新世坚硬的黏土覆盖。

岩石特性

恒河流域由六个不同的单元组成,分别为班达(Banda)、瓦拉纳西、班加尔(Bhangar)、布尔(Boolean)、卡德尔(Kadar)和巴巴尔(Bhabhar),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岩性特征,前三个单元早些时候为旧冲积层的一部分,而布尔和卡达尔构成了新冲积层。班达由杂色粘土和石英石砂组成,并带有当地的砾石床。瓦拉纳西是一个70~240米厚的扇形沉积物,由与序列上部的湖泊和沼泽相关的蜿蜒河流编织而成。班加尔组由黄色和棕红色的粘土层组成,通常以钙质结核或方解石(Kankar)和铁质结核为特征,由于其土壤的颜色五花八门,班加尔在孟加拉和阿萨姆邦被称为朗马蒂地层(Langmarty)。布尔由细粒风沙堆积组成,是较老的冲积层,其厚度超过150米,与0.5~5米厚的风积砂多旋回序列交织在一起。卡达尔是较新的阶地冲积层(4~10米),由灰色云母质,细粒至中粒砂、灰色和浅褐色石英长英质细粒砂、表面氧化红褐色的细粒风积砂粘土组成。在卡尔皮,一个20米高的悬崖露出了约33米厚的巴巴尔组,由红褐色的泥浆和苜组成,巴巴尔组有个最显著的特征,为碳酸根结核病,结核碳酸盐由氯化物硝酸盐和钙和钾的碳酸盐组成,其是由于公元前6000~10000年炎热干燥气候期间,地下水的毛细上升而形成的。

地形地貌

恒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北部山脉(Northern Mountains),包括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n Ranges)及其山麓,第二个阶段是喜马拉雅山和德干高原(Deccan 高原)之间的恒河平原(Gangetic Plains),第三个阶段是中部高地(Central Highlands)位于大平原以南,由山脉组成。流域平均海拔949米,最高海拔8752(喜马拉雅山脉),最低海拔1米(恒河平原)。整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山脉

北部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山麓。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主要由连绵山脉和冰川雪原构成。恒河流域的北部山脉为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喜马拉雅山,这部分大约位于西部的拉维河(Ravi Rivers)和东部的卡利河之间,平均高度5000千米,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喜马拉雅山脉、小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西瓦利克山脉(Shiwalik Hills)。

恒河平原

恒河平原位于恒河流域中部,由恒河及其支流冲中积而成,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倚喜马拉雅山脉,南接德干高原(Deccan 高原),西邻塔尔沙漠(Thar Desert)和印度河平原(Indus Plain),东至孟加拉湾。面积744626平方千米。境内河网纵横地势平坦,恒河下游以西孟加拉邦为中心,从这里流入孟加拉国,并与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汇合,形成下游平原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恒河平原是重要的粮食种植区,主要城市有印度新德里(New Delhi)、加尔各答(Kolkata)、勒克瑙(Lucknow)、瓦拉纳西、阿格拉、巴特那,以及孟加拉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达卡(Dhaka)等。

中部高地

中部高地位于恒河流域下游、大平原以南,纳尔默达河以北,西部与阿拉瓦利高地(Aravalli Uplands)相连,由山脉、丘陵和高原组成,山谷和河流平原相互交叉,海拔通常在600~900米之间,其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34%。阿拉瓦利高地、本德尔坎德高地(Bundelkhand Upland)、马尔瓦高原(Malwa 高原)、温迪亚山脉(Vindhya Range)和纳尔马达山谷(Narmada Valley)均位于这一地区。

中部高地位于印度中部高地有两条平行的山脉,即温迪亚山和萨特普拉山(Satpuras Range),它们向东西方向延伸,并被纳尔马达山谷分开。该地区东北部的麦卡尔山被认为是这些山脉之间的连接纽带。温迪亚山脉的总体海拔在450~600米之间,但很少有海拔超过900米的地方。相比之下,萨特普拉山脉的海拔较高,最高的山峰是杜普加尔(Dhoopgarh),高度为1348米。印度中部高地是纳尔默达河、昌巴尔河、贝特瓦河等河流的主要分水岭地区。

土壤

恒河流域由多种土壤组成,包括山地土(Mountain Soils)、山下土(Submontane Soils)、冲积土(Alluvial Soils)、红壤土(Red Soils)、红黄土、红黑混合土、深层黑土(Deep Black Soils)、中黑土(Medium Black Soils)、浅层黑土(Shallow Black Soils)、红土(Lateritic Soils)等。虽然北部喜马拉雅山高处的土壤受到持续侵蚀,但恒河平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容器,数千米厚的沉积物沉积在其中,形成了宽阔的山谷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一层不同厚度的残余土壤地幔,这些土壤是由半岛地盾的古老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有些土壤极易受到侵蚀,如山地土、山下土和冲积土,占流域面积的58%,具有很高的可蚀性;流域面积12%的红壤具有较高的侵蚀性,面积8%的红黄土和红黑混合土具有中等的侵蚀性,面积14%的深层黑土和中黑土具有较低的侵蚀性面积达6%的浅层黑土和红土,可蚀性极低。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恒河流域植物类型丰富,有约10000种植物。靠近甘戈特里冰川,即恒河源头时,主要植物有雪松树(Chirpine deodar)、冷杉属(Fir)、云杉(Spruce)、橡树(Oak)、杜松(Juniper)、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等。在恒河盆地的低平原,代表性植物有木棉(Bombax ceiba)、合欢合欢属 procera)、大花杜阿班加(Duabanga grandiflora)和胖大海(Sterculia villosa)等。在恒河沿岸主要为热带落叶树,常见的树木有娑罗双(Sal)、柚木(Teak)和菩提树(Peepal)。

动物

恒河流域有丰富多样的动物群,包括约430种鸟类、140种鱼类、90种两栖动物、40种浮游生物、4种甲壳亚门、15种软体动物门、12种淡水龟等。鸟类有6科15目,其中254种进行繁殖,104种为冬季候鸟。常见的鱼类有羽背鱼(Featherbacks)、倒钩鱼(Barbs)、步行鲇形目(Walking Catfish)、古拉鱼(Gouramis)、遮目鱼(Milkfish)等。该流域的濒危动物有恒河鳄(Gharial crocodiles)、公牛真鲨(Bull shark)、恒河鲨(Glyphis gangeticus)、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等。

自然保护区

大喜马拉雅国家公园(Great Himalayan National Park)位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的喜马偕尔邦,靠近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界,最初是为了保护喜马拉雅山脉脆弱的生态系统而设计的。总面积1171平方千米。公园内有7座已命名的山脉,其中最高的是埃及金字塔山,高6230米。该公园有25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有805种维管植物,有31种哺乳动物、209种鸟类、12种爬行纲、9种两栖动物。公园内的保护野生动物有喜马拉雅棕熊(Himalayan brown bear)、岩羊(岩羊)、麝(Musk deer)、塔尔羊(Himalayan tahr)、雪豹(Snow leopard)等。

希尔甘加国家公园(The Khirganga National Park)位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的喜马偕尔邦,总面积710平方千米,成立于2010年。该公园坐落在主要由山峰、山谷和峡谷组成。在公园内有29座已命名的山峰,其中帕尔瓦蒂帕尔巴特峰(Parvati Parbat)是最高的山峰,高6632米。低海拔地区以阔叶树为主,如橡树槭属、栗树和大树杜鹃,以及肥沃山谷中的杜松树、桦树杨属。海拔较高的地方是针叶林,有雪松、蓝松和云杉等树种。公园内有超过400种动物,其中稀有保护动物包括岩羊(Pseudois 矮岩羊)、斑羚属(Antilope goral)、喜马拉雅麝(Moschus leucogaster)、雪豹(Panthera uncia)、红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等。

自然灾害

恒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

恒河流域靠近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延伸到太平洋,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地震活跃地区,约20%的世界特大地震发生在该地区。该地带是由持续的板块构造形成的,随着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它们与欧亚板块碰撞。2015年,恒河流域的尼泊尔发生的7.8级地震导致约9000人死亡,约100万座建筑物受损。2023年11月3日,尼泊尔西部发生6.4级地震,造成至少157人死亡、十几人受伤,已记录的余震约159次。

恒河流域泥石流灾害主要受降水影响,形成的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2023年7月9日,印度北部区域暴雨接连不断,导致印度北部多地发生泥石流灾害,至少22人死亡。其中以恒河流域的喜马偕尔邦灾情最为严重,这场灾害摧毁了该地区多处房屋、田地、汽车甚至是桥梁。该地区在两日之内连续暴发了20次重大泥石流灾害,喜马偕尔邦境内门迪县有50年历史的帕奇瓦克特钢铁桥,在这场灾难中被彻底摧毁。

因恒河流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导致经常发生干旱。恒河的河川流量呈现出高度季节性,甚至可在同一年内造成干旱与水涝。2016年5月,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中央邦遭遇严重旱灾,且气温经常超过40℃。高温与干旱不仅造成河流与湖水干涸、农作物枯死、牲畜死亡,农夫和动物也都出现了极端行为,暴力事件频传、冲突不断。2016年5月有约400名农民自杀。

恒河流域洪涝灾害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三角洲地带。其主要原因为排水不畅形成的涝灾洪水,由暴雨形成的突发洪水,风暴潮引起的洪水,上游降雨形成的入境河道洪水等。洪涝损失主要表现为由于河道漫溢洪水淹没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农作物减产及绝收损失。尤其是河岸侵蚀,每年河岸塌导致孟加拉国损失耕地6千公顷,5万人无家可归,对于人多地少的孟家拉国来说影响巨大。2016年8月,强季风降雨将印度恒河河水抬高,至少有300人死亡,有超过600万人受到洪水影响。2019年,印度恒河流域的洪水导致约120万人流离失所。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

约公元前2300年,达罗毗荼人开始出现在恒河流域,后来与印度教有关联的菩提树、崇拜湿婆以及沐浴等习俗都是他们传来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这时期形成了婆罗门教,进而创立了印度教。

封建王朝时期

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定居下来后开始从事农耕,并于公元前600年左右起,在恒河流域建立摩揭陀和科萨拉等古王朝。佛教的始祖佛陀(即释迦牟尼)就是这个时期的人,出生在恒河流域科萨拉(Kosala)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同为印度教改革教派的耆那教(一种以苦行与禁欲为宗旨,提但不杀害任何生灵的宗教)也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侵人印度河流域,进行反击的是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Maurya)。后来,他以恒河沿岸的巴特那为首都,建立了强大的王国。他的孙子便是以佛教保护者而闻名的阿育王。他以振兴佛教为口号,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在孔雀王朝的征战过程中,开国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身边有一位重要谋士考底利耶(Chanakya),他就意识到了恒河的重要性。

至公元320年左右,与孔雀王朝创始人同名的陀罗·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是恒河流域的大帝国。笈多时代产生了十进位计数法伟大的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印度教艺术,如著名的阿陀石窟,并在天文、冶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公元620年左右,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恒河和亚穆纳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便受其统治,并建立了伊斯兰王朝,以德里为首都。

印度进入中世纪后,许多统治者也重视恒河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14世纪,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苏丹菲鲁兹-沙阿-图格拉克(Firuz Shah Tughlaq)建造了许多运河,其中最长的一条当属亚穆纳河(印度北部主要河流,恒河支流)上的一条运河。这条运河修建于1356年,长达240千米。公元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的一支突厥族后裔巴布尔人(Babur)侵印度,攻陷德里,建立了恒河流域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 Jahan)为纪念他与其爱妃马哈尔永恒不渝的爱情,在恒河流域中流建造了泰姬陵

近代时期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绕过非洲东南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Calicut),从而进入恒河。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势力相继介入恒河流域,各列强相互争斗,最后英国获胜。在1690年,英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恒河河口加尔各答(Calcutta)的自由通商权。自1839年起,英国殖民者开始建设恒河运河。1854年4月8日,恒河运河由印度总督达尔豪西勋爵(Lord Dalhousie)剪彩,正式开通,总资本投入为215万美元。运河主河道长560千米,支流长492千米,各支流长4800千米。1855年5月,运河开始灌溉,惠及多达5000个村庄中超过3100平方千米的土地。

沿岸城市

恒河沿岸的城市有新德里达卡马图拉(Matura)、瓦拉纳西萨哈兰普尔(Saharanpur)、密拉特(Meerut)、阿格拉等。

经济活动

农业

恒河及其支流的河水灌溉着沿岸数百万亩农田,这些农田为印度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因此印度人对恒河十分依赖。截至2021年,印度恒河流域沿岸居住着4.5亿人,其中60%以上依靠农业为生。恒河平原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籽、黄麻、甘蔗等,是世界上耕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印度、孟加拉国的重要粮食种植区。

工业

恒河流域是重要的工业经济区,在恒河沿岸建立了坎普尔(Kanpur)、安拉阿巴德瓦拉纳西巴特那等一大批工业城市,无数的制革厂、化工厂、纺织厂、酿酒厂、屠宰场等繁荣发展。恒河流域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是新德里,主要制造业包括电子、家用消费品和服装业等,其最突出的行业是信息技术(IT)和软件行业。2018~2019年,位于德里的印度软件技术园(STPI)的软件出口额达3.38亿美元。

旅游业

恒河流域的旅游景点众多,包含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如那烂陀寺考古遗址、泰姬陵、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等。恒河流域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是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圣城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常年聚集此地,因其最古老的敬神传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2022年~2023年,瓦拉纳西的游客总数约1.3亿人次。

航运开发

恒河及其支流的航行条件很差,航运功能主要集中于英殖民时期修建的恒河运河(Ganges Canel)部分。整套恒河运河系统由约437千米长的主线及大约6437千米长的支线所组成,灌溉大约9000平方千米的肥沃农地,跨及北阿坎德邦及北方邦的十个县,如今这套运河系统仍然极大促进了这两邦的繁荣。恒河运河的不同河段之间筑有水闸,帮助船只通过。但是其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而不是航运。

恒河年径流量很大,但是流量时间分布极其不均匀,甚至可在同一年内造成干旱与水涝,导致航运能力很差。而且恒河是目前全世界泥沙最多的河流,恒河在汛期水量充沛时,泥沙极容易淤积,航道容易堵塞。再加上恒河的污染问题等,恒河运河的规模和影响完全配不上恒河的地位。

工程设施

灌溉工程

恒河流域有784座大坝、66个拦河坝、92个堰,其中158座大坝被列入国家登记册。恒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以灌溉为主,近年来也修建了一些多目标蓄水工和水电站。恒河汇集的支流众多,水量比印度河大,平原上河网稠密,自古就有泛滥灌溉和重力灌溉。从12世纪起陆续建立了灌溉渠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的上甘加灌渠、下甘加灌渠,萨尔达灌溉渠以及孟加拉国的恒河一科巴达克灌渠。老灌区及其改造恒河流域灌溉历史悠久,修建灌溉工程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17世纪就建成了许多大型灌区这些灌区至今仍在使用,有的已经改造,有的尚在改造。近期兴建的引水工程和灌区有萨尔达萨哈亚克(Sarda Sahayak)工程、根德格(Gankak)工程、昌巴尔(Chambal)工程、法拉卡闸以及拉姆甘加工程。

由于河水大量用于灌溉,水流减少,影响河流运输。19世纪中叶铁路兴起,河运逐渐衰退。恒河航运在安拉阿巴德中游地区以西已微不足道,仅孟加拉国仍依靠河道运输大量农产品。沿河主要城市有坎普尔、阿拉哈巴德、瓦拉纳西巴特那。该流域的最新开发项目是国家河流连接项目,政府计划通过29条运河连接流域内的44条河流,以应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该项目还需要建设还有43座水坝,所有这些水坝都有可能截留沉积物。随着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的减少,平原开始下沉。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恒河的污染主要是该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导致的人类污水和动物粪便的处理不善。恒河流经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100个,5~10万人口的城市97个,普通城镇约48个。恒河中大部分有机质富集的污水都来自这些人群。每天光坐落于恒河流域的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里,就往恒河中排出了高达200万升的污水,因此造成恒河水中粪生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可供安全沐浴的水体中粪生大肠杆菌含量应低于500/100毫升,然而,甚至当恒河还未流过瓦拉纳西时,其上游检测结果就显示河水中粪生大肠杆菌含量已经达到标准值的120倍,即60000/100毫升。每年从恒河流出的塑料垃圾超6200吨。

在印度教节日期间,恒河将会迎来超过7000万人。他们通过在河中沐浴来净化自己过去的罪恶。在这个过程中,信徒在恒河中留下了大量的食物残渣与垃圾。印度人认为在恒河河岸上火化尸体,将其骨灰顺着恒河漂流能够净化死者的罪孽,给他们带去救赎,造成了恒河的进一步污染。

由于在恒河沿岸建立了坎普尔安拉阿巴德瓦拉纳西巴特那等一大批工业城市,无数的制革厂、化工厂、纺织厂、酿酒厂、屠宰场、医院也随之繁荣发展。这些工厂将未经处理的废物肆意倒入恒河中,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这些工业废物造成了极大卫生安全隐患,总量约占恒河总废水量的12%。尽管工业废水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其通常有毒且不可生物降解,对恒河流域的人与动植物都会造成极大伤害。

环境保护

20世纪初,印度政治家马丹·莫罕·马拉维亚(Madan Mohan Malaviya)经过与英属印度的长期斗争,建立了一个致力于保护恒河的组织(Ganga Mahasabha),其目的为了减少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流入恒河,以保持恒河畅通无阻。虽然该协议在法律上有效,但该协议的神圣性并未得到印度各邦和中央政府的尊重,恒河环境未能得到良好保护。

1986年6月,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发起了“恒河行动计划”(Ganga Action Plan),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生活污水的截流、分流和处理来改善水质,并防止有毒和工业化学废物从已确定的污染单位进入河流。但计划未能约束人们污染恒河的行为,直到2000年,“恒河行动计划”已持续长达15年,总共花费了约90亿印度卢比(合2亿美元)的资金,但恒河治理的成果仍乏善可陈。

2009年2月20日,印度政府成立国家恒河盆地局(National Ganga River Basin Authority),并拨款15.5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恒河的长期清理及维护工作。世界银行也在2011年批准为国家恒河流域管理局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恒河治理。2014年,时任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宣布实施名为“致敬恒河”(Namami Gange)的治理项目,制定76套治理方案,在其5年任期内将拿出2000亿印度卢比用于恒河污染,其目的是为了恒河控制污染,并计划在2020年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诞辰纪念日前完成全部治理。后因资金缺口等问题,未达到预计效果。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恒河流域的代表性景点有那烂陀寺考古遗址、泰姬陵、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Historic Mosque City of Bagerhat)、瓦拉纳西等。

主要景点

那烂陀寺考古遗址

那烂陀寺考古遗址位于恒河流域中流东北部,它由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修道院和学术机构的考古遗迹组成。它包括佛塔、神殿、寺院(住宅和教育建筑)以及灰泥、石头和金属制成的重要艺术品。那烂陀大学是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大学。它在八百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有组织地传播知识。该遗址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佛教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以及寺院和教育传统的繁荣。2016年,那陀烂寺遗址作为文化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恒河流域中流中部,恒河支流亚穆纳河右岸,由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于1632年开始建设,1648年完工,并增加了清真寺、招待所和南部的主要门户,外部庭院及其回廊随后并于1653年完成,以纪念他最喜欢的妻子穆塔兹·玛哈尔(Muttaz Mahal)。整个建筑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主通道、花园、清真寺、休息室和主陵寝,占地面积约169968平方米。泰姬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结构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古迹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参观。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列为世界遗产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位于恒河流域下游,寺院建设经历了几个朝代,第一位建造者是波罗王朝国王达尔玛帕拉(Dharmapala Vikramshila)。在帕拉王朝的皇室庇护下,该寺成为佛教宗教和文化中心。遗址规模宏大,整座寺庙建在一个四方形的庭院中,巨大的佛龛伫立在上面,呈金字塔状。周围有厚厚的围墙,设东、南、西、北4座大门,北门最大。遗物包括9世纪的铜佛像和位于大佛堂外壁壁龛群中的60多尊石雕。1985年,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作为文化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

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位于恒河流域下游,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原名哈利法塔巴德,由土耳其将军兀鲁汗·贾汉于15世纪建立。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展示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那里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清真寺和早期的伊斯兰纪念碑,其中许多是砖砌的。这座宏伟的城市绵延50平方千米,包含孟加拉穆斯林建筑发展初期的一些最重要的建筑。其中包括360座清真寺、公共建筑、陵墓、桥梁、道路、水箱和其他用烧砖建造的公共建筑。1985年,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瓦拉纳西

瓦拉纳西是位于恒河流域中游中部,为印度北部北方邦的东南部城市,是印度教七大圣城之一。瓦拉纳西古称“贝拿勒斯”(Benares),印度教徒常称之为“迦尸国”(Kasi)。此地是世界上寺庙最多的城市,仅在拥挤不堪的狭窄街区,就有2000多座大小不一的寺庙,多建于十六世纪之后。现在香火较为兴旺的庙宇是哈奴曼庙、杜尔迦女神庙和室利·哈利·孟地尔寺。该地的日常生活是恒河沐浴、神庙敬神和死者火化。来自印度各地的朝圣者常年聚集在此,因其最古老的敬神传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相关文化

恒河作为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承载印度文化,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托,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表征,是印度人付出最珍贵感情的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本土的三个宗教;印度的无数迷人的神话故事都和恒河有关。恒河和印度人的生死观念紧紧相关,它不仅是生命的象征,而且在恒河沐浴町以洗涤罪孽,可以死后让恒河冲走骨灰来赎自己的罪孽,免除轮回之苦,径直升入天界,与梵合一。

宗教文化

恒河孕育出了三个宗教,分别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其活动中心在恒河流域。创作圣典的圣人就在恒河边上修炼、悟道,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死观等。他们在进入印度的同时,创作出了圣典《吠陀经》以吠陀经为经典的、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就是吠陀教。到了公元前7世纪,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奉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为三大主神,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把人分为四个种姓。4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再在8世纪经萨罗的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别。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释迦牟尼成佛之处的菩提迦雅距离恒河仅90千米,佛祖初四谛处的鹿野苑(Sarnath)仅在恒河边10千米处。佛祖多次在恒河北岸的古城吠舍离说法并居住在那里。佛教最初是印度教的分支。它和印度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无神论和无种姓差别的主张。经过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和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迦尼色珈王的护法运动,逐渐向外传播开来,成为世界性宗教。

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摩诃毗罗即大雄在印度教的基础上创立耆那教,旨在反对《吠陀》、祭司和婆罗门的全高无卜的权力。大雄的家乡就是位于恒河北岸的吠舍离。耆那教的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苦行主义。后面分为天衣派和白农派。

传说典故

恒河是印度神话的发源地。更多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构成了它独有的神圣内涵。圣河恒河源自中国西藏北部冈底斯山脉(Kailas Range)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峰(Mount Kailash)。印度人将岗仁波齐称作“凯拉斯”(Kailash)神山。教徒们相信冈仁波齐就是大神湿婆修炼的居所。而山下的玛旁雍错也一直受到教徒的敬仰——他们认为孔雀泉河(藏语:马甲藏布)就是恒河的源头。它从冈仁波齐峰流向南注入圣湖玛旁雍错,然后经尼泊尔后注入印度恒河。印度人称玛旁雍错为玛纳斯湖(Mana-sarowar)。湿婆的妻子帕托瓦蒂就是传说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女儿,也叫“雪山神女”。她温柔美丽,爱上了在雪山修行的湿婆神,但遭到潜心修行的湿婆的拒绝。帕拉瓦蒂痴情不改,在雪山修了千年营行,终于赢得湿婆的爱情,成为湿婆的妻子。她是性力女神温柔、善良的化身。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帕拉瓦蒂沐浴的地方,藏传佛教印度教教徙都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

印度神话把恒河看成是天上的银河降落凡间,可以使人死后骨灰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拯救。萨羯罗是传说中的阿逾陀国王,他与妻子须摩底生一葫芦状的东西,内有6万颗种子,在装有牛奶的容器里长出6万个儿子。这6万个儿子长大后到处寻衅闹事。有一次,萨羯罗举行马祭,祭马失踪,萨羯罗命令这6万个儿子去找。他们把正在闭目修炼的仙人迦毗罗当成盗马贼,上前寻衅,被迦毗罗眼中冒出的神火化为灰烬。萨羯罗的孙子鸯输曼请求仙人的宽恕,使他们的灵魂能升入天界。仙人预言,只有鸯输曼的孙子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鸯输曼的孙子跋吉罗陀修行千年,请求众神允许天上的银河降临人间,使其6万个祖先的骨灰获得净化。湿婆大神担心降下的圣水会毁灭世界,以自己的头部接受恒河的冲击,于是恒河通过他迷宫似缠结的头发蜿蜒流转数万年,最终舒缓地流到了地面。跋吉罗陀的6万个祖先的骨灰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拯救,升入天界。这就是恒河沐浴和印度人死后总把骨灰撒入恒河的来源。

著名人物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圣雄甘地没有出生在恒河边,但他1915年从南非回到印度后开始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直到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了暗杀,主要活动在恒河流域进行。他活动过的地方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安拉阿巴德就在恒河边上。甘地晚年就住在亚穆纳河畔的德里,被刺杀在亚穆纳河畔,最后葬于亚穆纳河畔。更重要的是,甘地的非暴力的思想来源于恒河畔的森林里诞生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不杀生的哲学。他领导印度人民不费一枪一卒赶走统治几百年的英殖民统治者,避免了千百万人流血牺牲和生灵涂炭,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泰戈尔,现代印度最伟大的文学家,出生在恒河分支胡格利河畔的加尔各答。他的短篇小说如《河边的台阶》《邮政局长》《骷髅》《活着还是死了》《喀布尔人》《莫哈玛雅》《判决》《法官》《打掉傲气》《饥饿的石头》等就是在恒河的船上写的。他的几乎所有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及一些戏剧都以恒河为背景。

影视

诗歌

文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