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领袖

更新时间:2022-06-29 12:21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名重华,又称虞舜、帝舜、大舜,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舜是“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舜出生在姚墟(一说诸冯),因贤能出众受帝尧禅让,舜继位帝位后,国号为虞。

舜出生时家境贫寒,生而重瞳,善于制陶,生母早亡,父亲和后母都想杀了他,但他并没有心怀怨恨,依然恪守孝道。舜二十岁因孝顺而闻名,后来因孝行又被四岳推荐给当时的天子帝尧。帝尧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在舜周围考察他。帝尧又让舜处理政务,推行物种伦理道德。舜处理政务后,百姓顺从,百官称职,风调雨顺。舜五十岁的时候帝尧年岁已高,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巡视。舜五十八岁的时候帝尧去世,服丧三年期满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天下人都归顺舜,于是六十一岁的舜接任帝位(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舜逼迫尧传位给他的,舜还囚禁了尧,让尧和他的儿子不能相见)。舜接任帝位后,收服了三苗,惩罚奸,流放四凶,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任命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水、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共任命二十二名官员。舜还改革了刑法,强调明慎用刑,用流放的方法代替肉刑,并规定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舜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南巡时在苍梧之野突然去世,安葬在九疑,称为零陵。

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其精神之魂可总结为“德为先,重教化”。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舜的禅让、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舜的德治孝行对后世影响极深,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典范,孔子评价其为:“德行上是圣人,是尊贵的天子。”

人物生平

身世艰难

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的祖上自穷蝉以后几代都是平民。舜的母亲握登在姚墟(一说诸冯)生下舜,舜因出生的时候眼中有两个瞳仁,因此名叫重华。舜身高八尺,外貌奇异,龙颜大口,黑皮肤,脸上没有毛。舜的父亲瞽叟眼睛看不见,舜的母亲握登去世后,叟续娶了第二个妻子,舜的继母生下舜的弟弟象。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和后母,没有一丝懈怠。舜犯一点小错时,就会遭到父亲的重罚。舜家境清贫,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渔,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各种器件,在负夏做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顽固,后母嚣张,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要杀害舜,每次他们想杀害舜时,叫找不到舜,而有事找舜时,舜又在身边侍候着,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

因孝闻名

舜在二十岁的时候,因其孝行而闻名。过了十年,舜三十岁,帝尧向四岳征询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都推荐舜。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让九名儿子跟在舜的左右,观察舜的德行。舜居住在妫水(今山西永济境内)岸边,在家做事更为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跟着舜后,也更加笃诚忠厚了。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互相推让地界;舜在雷泽捕鱼,人们为了多捕鱼,纷纷争夺渔场,他就想方设法协调矛盾,平息纷争;舜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努力改进陶器烧制方法,提高陶器质量那里就没有粗制滥造的陶器了。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村落,两年就成了小城镇,三年就成了都市。帝尧得知这些情况后很高兴,赏赐舜细葛布衣、琴,牛羊,还为舜修筑了仓库。

得以重用

瞽叟不喜欢舜,更喜欢舜的弟弟象。瞽叟想杀害舜,让舜去修补仓库的屋顶,瞽叟却从下面纵火焚烧仓库。舜用两个斗笠当做翅膀,从仓库上跳下来,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同时在旁边挖了一条通道。瞽叟和象在舜将井挖的很深时在上面填土,想将舜活埋在里面。舜从通道出去,又逃过一劫。瞽叟和象以舜已经去世,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库分给了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回去见他,象非常吃惊,装作闷闷不乐的样子。舜没将这些事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帝尧听闻后,让舜参预政事。舜在民间推行五典,也就是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总领百官,接待宾客。舜举用高阳氏八个有才能的子孙管理土地,帝喾美八个有才能的子孙宣扬五种美德,舜流放四个恶名昭著的人,即帝鸿氏的子孙浑沌、少昊的子孙穷奇,氏的子孙梼杌、缙云氏的子孙饕餮。舜将一切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接任帝位

舜深入山林的时候,没有因为遇到暴风雷雨迷路误事,帝尧认为经过考察,舜的才能足以治理天下,便让舜代理天子的事务,到四方去巡视。五十岁的舜在代行天子之政以后,开始到四方巡视,他每到一处,都要祭拜那里的山、水,让这些神灵来保护一方百姓的平安。当时有三苗少数部落不服其管辖,舜南巡,亲自前往三苗的居住地,以道德感化,以音乐《韶乐》感召,以好的德行恩泽,最后收服了三苗。舜代理政务八年后,帝尧逝世,禅位给舜,这时舜五十八岁。服丧三年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天下人都归顺舜,六十一岁的舜接任帝王,国号为虞(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舜的帝位不是受禅让得来的,舜逼迫尧传位给他的,舜还囚禁了尧,让尧和他的儿子不能相见)。

舜继位后,就任命了一批官员辅助自己治理天下,光大帝尧的事业。帝舜任命禹为百官之长,主持政务,率领百官;任命弃为司农,管理农林事务;任命契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任命皋陶为法官,负责监察、管理诉讼、治罪施刑,任命垂为百工,负责国家工程;任命益为虞官,负责管理高原湿地、山林湖泽、草木鸟兽鱼鳖;任命伯夷出任礼官,主持帝国最高礼仪;任命龙负责纳言,向下传达君王敕命,向上反映百官和黎民百姓的呼声;任命作乐官,负责礼乐教育。所有官员各司其职,各有建树,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百姓安居乐业。

禅位逝世

舜在位期间,通过各项举措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使其所统治的地区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帝舜的两个妻子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帝舜年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决定将帝位禅让给治理水患的禹。帝舜登临天子之位第三十九年,帝舜到南方巡视方国,在巡视途中逝世,死在苍梧之野,安葬在九疑,称为零陵。

为政举措

知人善任

舜被帝尧任命总领百官后,知人善任。当时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帝喾美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舜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舜还将“四凶”流放,即帝鸿氏的子孙浑沌、少昊的子孙子穷奇,颛顼的子孙梼杌、缙云氏的子孙饕餮,虽然这四人恶名昭彰,但尧在位时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舜知人善任,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分职与考核

舜继任帝位后发现原有的官员职责都不明确。于是帝舜设官分职,共任命了二十二名官员,任命完毕后。帝舜还嘱托各官员要各司其职,勤奋亲政,建功立业。舜推行考核制度,规定以后每隔三年要对所有官员考核一次政绩,明定赏罚,经过三次考核以后,就要对无能的官员降职,对有功的官员升级。通过这样的整顿,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刑法改革

舜任命皋陶担任法官职务,负责监察、管理诉讼、治罪施刑。帝舜嘱托皋陶要明慎用刑,具体的刑罚措施要包括五种身体刑和五种流放刑。根据所犯罪行的轻重,身体刑的场所分为三种,流放刑的远近也有三个等级。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并赦免较轻的过失犯罪。用流放的办法代替伤人的肉刑,这些刑罚都要适度和公正严明。

人物影响

对孝行的影响

舜是勤政、贤能、忠于孝道、内外兼治的君王。在《尚书·舜典》的记载中,尧任舜管理政务后,舜把所有部落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舜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有特别的意义,是儒家思想的佐证。儒家学说重视孝,而德治是《论语》所强调的核心之一,舜的人生经历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行为,在其著作《孟子》中,舜出现多次。孟子极力突出舜孝的一面,并宣传舜的孝行,把他当作孝治的典范。在孔孟的宣传下,舜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制度的影响

舜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古帝,是中国古代明君的最初楷模,舜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国家文明的初始阶段。舜在帝位期间,创造性的执政风格及其各项政治制度,如知人善任,设官分职,职责明确,推行官员考核制度,以民生为本,惩恶扬善,这些政绩的的创新,是先进的执政理念,开创中国文明之先河。对官员的考绩、奖励制度更是被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继承与发展,对后世文明治理国家有参考意义。

人物评价

孔子评价:“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善于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语里的深层含义。隐藏坏处,宣扬好处,过与不及两种意见他都掌握,采纳合适的用于老百姓。”

孟子评价:“圣人尧舜的道理,不过是孝悌二字罢了。”

管子》中评价:“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但天下百姓都归附他。”

韩非子》中评价:“舜逼迫尧,禹逼迫舜,汤放逐桀,姬发讨伐纣王。这四个帝王,都是作为臣子杀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却都称赞他们。”

中华二十四孝》中评价:“舜的孝心感动天地。”

司马迁中评价:“天下的圣明之德都是从虞舜帝时代开始的。”

唐代诗人杜甫评价:“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重现民风淳朴的太平盛世。”

清人崔述评价:“尧舜是中华道统的始祖,法治的始祖。”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评价:“虞舜在五帝之中居末,在尧舜禹之中居中,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物争议

三皇五帝争议

上世纪20年代古史辨派兴起,对中国的古史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古史尤其是上古史给予否定,认为上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是伪造的古史系,三皇五帝也被完全推翻。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发展,人们继承古史辨派疑古精神的同时,也注重研对于史实的重新认识。徐怀义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的再思考》认为,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基本经历了文化英雄时代、冲突期、融合期三个时段,即三皇在文化英雄时代,黄帝时代在最初的冲突期,黄帝时代之后则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尧、舜、禹时代则为第二次冲突期。经尧治理后,舜时期中原地区社会融合程度已经很高,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差别不大,并产生了实现了各群体之间的联盟,已经具有国家的雏形,冲突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方式部族之间的文化之争。在禹带领各部族共同治水以后,国家逐渐成立。这样的历史过程与社会发展的演进次序是相符合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系统性。即中国上古史并非都是伪造而成的。

舜生地争议

舜的出生地有诸、姚墟两种不同的记载。《孟子·离娄下》中记载,舜出生在诸冯,诸冯在今天何处,有三种解说。一说诸冯在山东省诸城县,东汉赵岐注解,诸冯、负夏、鸣条都是地名,在负海。今山东有诸城县,东北地区环海,可以为是诸冯。第二种说法认为诸冯在菏泽市,清叶道源在《新修菏泽县志·图考三》《菏泽古籍之图上》标注诸冯等地名。三说诸冯在永济市,清李荣和在《永州县志》中考证。《史记》《帝王世纪》等古籍记载舜生禹姚墟。关于姚墟的今址也有三种说法,一说姚墟在州成阳县东,即山东省菏泽市,《括云志》中记载。第二种说法认为在今浙江绍兴市,《风土记》中记载,上虞区据姚七十里,上虞即今上虞市。第三种说法认为姚墟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宋忠注《世本》,认为姚墟在西北汉中西城县

舜教三苗争议

三苗,一般认为是蚩尤之后,认为其为少数民族部落。在舜辅佐帝尧后,将三苗迁徙至炎黄集团的边缘,以巩固统治。对于舜教化三苗的方式,许可峰在《“舜教三苗”: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思想的历史起点》认为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其一为德教说,《吕氏春秋·尚德》中记载,舜是用道德感化三苗的。舜有宽恕、礼让、与人为善之德,舜对三苗的教化是其家庭伦理精神的感动和教育,从而引申出一种民族政治方面的伦理主张和建议,这一主张和建议得到了禹的认同,并最终为舜所采纳和实施,因此是部落联盟领导核心集体决策的结果。其二是乐教说,舜帝属于虞朝部落,这个氏族部落在音乐方面发展非常突出。《国语·郑语》中记载有虞氏部落能以音律来辨别“和风”的到来。因此舜为了达到用音乐的力量教化三苗的目的,制作了《韶乐》,内容是对促进天下太平的和合主义社会主义的歌颂,舜通过乐教,让敌对的三苗服从舜的领导。其三是武教说,芦金峰在《甲骨文所见商代武舞活动》中认为舜是通过让士兵拿着武器集体舞蹈,类似军事演习的效果,彰显军事实力,同时蕴含了宗教和政治教化意义,从而威慑、降服三苗。其四是刑教说,《尚书·舜典》中记载舜让皋陶实施刑罚,将刑罚的残酷性大大减轻。将三苗流放到西北三危地区,以示惩罚,这样三苗受到刑罚也没有怨言,自然不会轻易叛乱。

舜帝葬地争议

《史记》中记载,帝舜到南方巡视途中逝世,死于苍梧之野,安葬在九疑。关于葬地九疑有两种说法,一说位于今广西全州境内的九疑山,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一座大山,因此处有厚重的舜迹历史文化遗存,并与舜皇山、舜庙紧紧相邻,且与舜帝南巡路线高度重叠,所以有人认为西汉之前的古籍所记载的九疑山在今广西全州。一说位于今湖南宁远境内的九嶷山,称九嶷山指的就是九疑山,东汉之后的古籍多记载九疑山在现湖南宁远县九嶷山的位置,此地建有舜庙和舜帝祭祀陵。因此,有人认为宁远县的九嶷山才是舜帝葬地所在。

舜禹禅让争议

《史记·五帝本纪》《尚书·尧典》等古籍中对于尧禅位于舜有明确记载,尧先对舜进行了考察,在舜的才能足以治理天下时,才决定禅位给舜,而对于舜传位于禹却没有明确记载,因此对于舜是否禅位给禹有争议。张海涛在《舜禹禅让新考》中认为禹是和平继承舜的王位的。舜有意将帝位禅让于禹,禹治水有功,是舜任命的众多官员中功劳最大的,只是舜在南巡时突然死亡,没有来的及走完程序。谢志平在《“舜禅位于禹”质疑》中认为舜没有禅位给禹。舜没有将禹视为继位者,对禹治理天下的才能没有进行考察,因此在禹治水成功后,舜没有宣布将帝位禅让于禹。《韩非子·说疑》中也记载,舜逼迫尧,禹逼迫舜,汤放逐桀,姬发讨伐纣王。这四个帝王,都是作为臣子杀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却都称赞他们。即舜、禹之间帝位的传承是靠篡夺实现的。由此推断,舜禅位给禹可能只是后人为了美化先贤编造的故事。

舜都争议

关于舜都,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和后人解释歧义较多,无从考究,因此只能通过梳理资料作以下列举,主要有六种记载。一为冀,《竹书纪年》记载,帝舜即位居住在冀,冀指的是远古的冀州,大致范围是今晋西南、豫北和河南省。二为永济市,在《史记》《帝王世纪》有相关记载,蒲坂指的是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三为,《尚书·尧典》等古籍有相关记载,关于妫汭也有争议,一说在晋南,一说在河北省。四为鸣条,《孟子·离娄下》中记载,这是舜去世的地方。鸣条一说在晋南,一说在豫东。五为虞,即虞城县,虞城县在今豫东或晋南,还有人认为在余姚市。六为东夷,古籍记载舜是东夷人,东夷是对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在今豫东和山东省

舜耕历山、雷泽争议

史记》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市。”西汉高诱注《淮南子》曰:“历山,在济阴成阳。”《太平御览》百六十引应劭语:“历山,即雷泽中山也”。晋朝学者皇甫谧曰:“舜耕历山,今济阴历山是也。”北魏水经注》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南宋学者罗泌在《历山考》中说:“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足迹也”。罗氏认为:雷泽在濮州,即今鄄城县。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皆谓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正合此方位。经文物部门勘查,该村属龙山文化遗址。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传奇降世

舜的父母瞽叟和握登住在姚墟(今山东县)。有一天,雨过天晴,空中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握登被彩虹吸引,久久凝视,不知不觉中怀孕了。孩子出生前夜,瞽叟梦见一只凤凰落在面前,自称是他的儿子,并且把口中衔的稻米恭敬地送进瞽叟的嘴里。瞽叟醒来后,赶忙拿《黄帝梦书》查看,书上记载。这种梦预示着子孙之中将会出现一个身份尊贵的人。瞽叟高兴极了。第二天,舜出生了,出生的时候,手握石椎,胸怀神珠,预示了他的神圣。

孝感动天

中华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舜的父亲瞽叟在舜的母亲握登去世后,续娶了第二个妻子,二人生下舜的弟弟象。舜的父亲瞽叟顽固,后母嚣张,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要杀害舜。一次,瞽叟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面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过一劫。还有一次,瞽叟和象让舜掘井,等舜挖到很深时,瞽叟与象却埋土填井,想将舜活埋,舜早有察觉,掘地道逃走。在经历这些事后,舜一点也不怨恨家人,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时,天帝让大象替他耕地,让鸟儿帮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九名儿子跟在在舜的左右,观察舜的德行。尧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时,仍然恭恭敬敬,并将弟弟象封为诸侯。

怒斩小龙

传说古时历山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大旱,数月不下雨。为解救旱情,舜派小龙去降一场细雨润地,小龙当时正与一个姑娘相恋,受命后误了时辰,到晚上才忽然想起此事。小龙慌忙念咒,着急中将咒念错了,下了一场大暴雨,将历山冲刷得沟壑纵横。舜一怒之下将小龙斩首示众。

泪洒斑竹

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与娥皇、女英十分恩爱。舜在南巡时突然去世,娥皇、女英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悲痛万分,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眼睛都流出血了。娥皇和女英的血泪,洒在了竹子山上,竹竿上长出了点点泪斑,时间久了竹竿上都生了斑纹,这种竹子后来被称为斑竹,湘妃竹,后诗词多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精怪守护

舜帝晚年到全国各地巡游。当他到达苍梧之野的时候,一病不起,死在路途中。舜去世后,百姓们将其安葬在附近的九疑山。传说九疑山上有很多精怪,专门保护舜帝的陵墓。其中最有名的是委维。委维是一条双头蛇怪,令人恐惧,任何人看到了它,立刻就会死去。

形象

先秦秦汉古籍形象演变

先秦时期对于舜帝的记载主要可以在《尚书》、诸子论著以及《竹书纪年》等古籍中找到。《尚书》作为最早记载舜帝事迹的典籍之一,赋予了舜帝一个夫的形象,在《尚书·尧典》中记载,有一个名叫虞舜的鳏夫。此外,《尚书》还侧重描绘了舜帝作为帝王的形象,在《尧典》和《舜典》中详细描述了舜帝在政治上的伟大功绩,突出了舜帝作为帝王的形象。然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舜帝的形象也因此变得多样化。例如,《礼记》中赋予了舜帝圣人的形象,《孟子》中提及了舜帝作为孝子的形象,《墨子》中塑造了舜帝兼爱非攻的形象,《韩非子》中描绘了舜帝明法度的一面。此外,古本《竹书纪年》中,舜帝被描绘成一个擅长使用政治阴谋和暴力的帝王形象,大大复杂化了舜帝的形象。由此可见,先秦时期舜帝形象发生了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趋势。

舜帝形象在秦汉古籍中经历了一种从多元到统一的演变趋势。《吕氏春秋》对舜帝持有褒扬态度,塑造他为贤明的统治者形象。秦始皇则对舜帝持蔑视态度,甚至在南巡途中发生了毁灭仙山的事件。汉初统治集团为了赢得百姓对政权的拥护而将舜帝推崇为典范,以德治国。舜帝形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由单一到逐渐丰富,最后定型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史记》中的舜帝形象展现了从多元走向统一的趋势,以及从片面单一变得真实丰满。《史记》中所描绘的舜帝是一个贤明的帝王,他的成长轨迹清晰明了、真实可信。但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观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史记》中的描述中看出来,舜帝被看作是得到天命的统治者,同时也注重道德和德行的培养。随着西汉之后的《汉书》《后汉书》等典籍的出现,舜的形象进一步被强化为一个圣贤帝王的形象。这些典籍中更加强调舜帝的思想智慧和治国能力,他成为了后世君主和统治者追求的楷模。

湖湘舜文化

在湖湘之地,舜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基因。首先,作为天子,舜文化具有象征统治政权的政治文化意义。舜是华夏族的五帝之一,代表着中原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其次,作为先圣,舜文化具有代表儒家道统的文化意义。在儒家经典中,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尚书》《周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都记载了舜所传承的中庸、孝悌、德治等道德文化的重要性。最后,舜作为一个富有艺术和人性化的人,舜文化也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自汉代以来,永州市九嶷山就一直存在着九嶷山舜帝陵及祭祀活动,并延续至明清以后。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留下了有关舜帝陵及祭祀活动的文字记录。比如清代永州司马刘作霖在康熙游九嶷山时,写下了《游九嶷山记》一文。此外,还有许多描写舜与二妃爱情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价值,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形象

舜曾向江南地区三苗氏族部落讨阀征战,并凭借自己的文武才能取得了对三苗部落的胜利。因此,在三苗部落的眼中,舜被视为具有超常神力的大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成为苗蛮部族信仰中的一位神灵。在舜去世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江南地区和湖湘地域,仍然存在着以三苗及其后裔的氏族部落。因此,舜逐渐被转化为了苗蛮民族的巫神。这种转变的过程可以在屈原的《九歌》中找到。《九歌》中包含了对湘地区自然神的崇拜与舜帝(包括二妃)的崇拜为一体的民间宗教信仰。尽管《九歌》是屈原所创作的,但其原型却源自于沅湘地区苗蛮民族祭祀湘水自然神的巫歌。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是苗蛮部族的后代,文化上承袭了苗蛮的传统。瑶族民众一直保留着祭祀九嶷山舜帝陵的习俗,明代邓云霄《游九疑记》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瑶族民众大规模的、常规的、仪式化的祭祀舜陵、舜祠,这反映了舜崇拜在民间宗教中的渗透和影响。

后世纪念

陵墓

湖南永州舜帝陵

湖南永州舜帝陵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千古名山九嶷山,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地图就绘记了九嶷山舜帝陵。清朝《古陵墓志》一书稽考,古籍文献发现五帝陵中唯舜帝陵一处指为实陵,距今四千多年。陵墓依山为陵,陵墓最高处达638米,大小占地千亩。舜帝陵始建于夏朝,是我国有史以来帝陵中最古老的陵,号称华夏第一陵。此处也是是华夏儿女祭拜拜德孝始祖、祭奠人文先贤的圣地、是华族的精神家园。

山西运城舜帝陵

山西运城舜帝陵坐落于盐湖区北10公里处的鸣条岗西端,据《孟子》记载,舜帝生于诸冯(今永济市)、都于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市)、卒于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十公里的鸣条岗西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从2000年开始,盐湖区委、区政府全力打造舜帝陵景区,借以传承和发扬舜帝德政和孝行的优秀传统文化。

帝庙

浙江上虞大舜庙,座落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景区舜耕公园内。大舜庙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朱光亚教授按两汉建筑风格设计,以天然石材砌筑,整体呈原始、大气、庄严、宏伟之势;大舜塑像中国美术学院潘锡柔教授主持设计,神态端庄、威严;虞舜宗祠建设中,由东阳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主持木雕,画廊楼阁,处处蕴含着木雕古意丰厚的文化底蕴。

舜井

山东济南舜井

舜井位于历下区舜井街中段西侧,泉池呈井形,直径1.56米,深2.8米,石井壁上置块石雕凿的圆口作岸,周饰石栏。舜井的名称最早记载在北魏时期,因虞舜掘井出泉的传说而得名,《孟子》等古籍也有相关记载。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们称之为舜泉,也叫舜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舜井在骊山之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才明确舜井在此处。宋代称为舜泉。1985年修复,并修建舜园。后舜园被拆除,今存有圆形井池。

舜井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欧阳修苏辙元好问、曾巩等文学大名家都曾有诗赞颂。舜井过去周边为舜庙,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满院松柏苍翠,曾被誉为“松韵南熏”,列入历下十六景之一。舜井是七十二名泉之一,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湖北随州舜井碑

湖北省随州市舜井现仅存舜井碑,断裂为两半,保存在随州市规划设计院,据专家鉴赏,舜井碑为宋代碑。史料记载,舜井确为舜帝挖掘,但井旁石碑,为先秦时期随州县令所立,后秦碑毁坏,宋朝续立新碑。1996年4月11日,时任规划设计院院长郭国安、设计员杨业平开始寻找舜井碑,在一个叫舜井冲的地方,听当地人说,舜井直径约有两米,砌有四方青砖台基。井上有亭,称为舜井亭。亭内有碑,上书“舜井”二字。舜井山顶有庙,称为舜井庙。舜井庙在1955年被拆,舜井亭在1966年被毁,井在文革时期被填埋。后在当地人家里找到一块长约1.5米,宽约0.8米的青石板,经淘洗碑上“舜井”两字显露出来,字为颜体,斗方之大,笔力遒健,刚正苍劲,法度严谨,气韵典雅。

浙江上虞舜井

舜井位于浙江省上虞市龙山的山麓。这里是一片青翠的丛林,沿着石阶而下,便可看见舜井。最早记载见郦道元的《水经注》,《史记·五帝本纪》引《会稽旧记》有,舜是上虞人,离上虞三十里有姚丘,是舜出生的地方。姚丘就是现在上虞的上浦虹养村。

舜裔宗亲联谊会

1982年,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成立,由马来西亚美国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舜裔发起,并在香港召开了首届大会,之后的每一至二年,由上述首创的六个国家,地区相继举办国际大会。1992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第九届国际大会,改名为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简称“世舜联”),并订立守则。1997年在香港召开第十二届大会,会议成立“世舜联”常务委员会,次年,“世舜联”常委会成立,常委会作为国际大会的常设机构,统筹所属各团体会员的有关会务活动。由马来西亚拿督陈来金博士推荐,香港陈守仁博士担任首届主席,并连任三届。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舜裔宗亲回大陆寻根拜祖形成热潮。2001年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制定了章程、会旗、会歌,使联谊组织更趋完善。2005年,“世舜联”正式在香港注,秘书处常设香港。近十几年来,“世舜联”也曾于河南长葛、福建泉州、濮阳市运城市永州市举办国际大会。目前,世舜联团体会员包括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舜裔姓氏(包括陈、胡、袁、姚、虞、田、王、孙、陆、车共10姓)团体,是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世界舜裔宗亲组织。

《题舜庙》

唐代诗人张濯曾作过《题舜庙》一诗:

古都遗庙出河濆,万代千秋仰圣君。

蒲坂城边长逝水,苍梧县野外不归云。

寥寥象设魂应在,寂寂虞篇德已闻。

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

《舜城怀古》

唐代诗人项斯曾作过《舜城怀古》一诗:

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

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

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唐虞门虞舜》

唐代诗人周昙曾作过《唐虞门虞舜》一诗:

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

满朝卿士多元凯,为黜兜苗与四凶。

京剧《大舜》

京剧《大禹》是以上古时期尧禅让舜这一个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通过少年离家、保禹治水等事件塑造出一个立体、勤劳勇敢和忠义仁孝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舜文化的“孝、仁、和”的文化核心内涵。

研究书目

相关影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