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 :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

更新时间:2023-08-14 13:23

交城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吕梁山东麓,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县。距离省会太原市51公里,是一个城郊型的交通要道,也是吕梁市通往太原市的东大门。截至2023年,交城县面积1826.4816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1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交城县常住人口226768人。

交城县位于晋中盆地的西缘,北临吕梁山,南靠汾河,东邻太原市,西接方山县离石区。交城县平川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山区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交城县商代时期属于唐境。唐初时隶属于并州太原府。民国34年(1945年)8月,两县合并为交城县。至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命名为“千年古县”。

交城县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梁、玉米、水稻、薯类、豆类、棉花为主。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2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5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27元。交城位于太原市经济圈内,距离太原仅50公里,是山西省的重要节点之一。境内有大运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以及黄骅港—山丹公路等交通路线。

交城县孕育和汇集了1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7000年的彩陶文化、5000年的灰陶文化、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1500年的佛教文化。拥有卦山、玄中寺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11月16日,交城县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2年9月,交城县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

名称

自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县,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远古时期,交城县就有人类居住,已有1400余年的建县历史。

交城县商代时期属于唐境。西周时期的境地属于北唐。到了春秋时期,该县境地属于晋国。战国时期,韩魏赵三家分晋,交城属赵国统辖区域。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秦国夺取了赵晋阳,设立了太原郡,交城县现在属于该郡。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九月,魏国灭亡,境地则属于西汉河东郡晋阳县的西边和大陵县的东北边。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将大陵县改名为大宁,而该县境地仍然划分为太原市和大宁两个县。

东汉时期,晋阳和大陵两个县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在大陵设立了匈奴中部都尉。三国黄初元年(220年),魏国文帝将太原郡改为太原国,交城县境地则属于该国太原国晋阳的西边。

晋朝时期,该地属于并州太原国晋阳和大陵两个县。建兴四年(316年)十二月,司空长史将该地从并州归附到汉朝,境地重新属于汉朝。

南北朝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九月,该地开始属于北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北魏分裂,该地随之属于东魏。作为太原市的西边,隶属于并州太原郡。

隋朝至宋元

隋开皇初,该地的北部属于晋阳;南部属于受阳。十年(590年),受阳被改为文水县;十六年(596年),在晋阳的西边和文水的北部划出部分地区置交城县。该县的县治设在古交市,取名古交是因为在古交以西20里的地方有一座汉代的交城。初隶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划归太原郡。

唐朝武德年间,交城县被改为郊城府,后又重新恢复为县。天授二年(691年),县治南迁至却波村,坐落在磁窑河和瓦窑河之间,即当今之县城。先天二年(713年),从交城县的北部划出地区设立灵川县(也叫卢川),位于古交以西的炉峪口处。开元二年(714年)灵川县被废除,重新划归交城县。唐初时,交城县隶属于并州太原府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将交城县设立为大通监,隶属于所在路;宝元二年(1039年),大通监改隶太原府。

金天会四年(1126年),交城县隶属于金朝的太原府。

元代,吕梁市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县、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区、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市)。元太祖八年(1213年)攻破山西省,该地隶属于蒙古,交城县仍保留。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属太原路;大德八年(1304年)在交城县设立了铁冶都提举司,称大通冶,次月改隶冀宁道

清朝时期

明初,交城县属太原府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

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了太原府,交城县隶属于冀宁道。

民国26年(1937年)10月,交城在民国政权下隶属于第四行政区;次年2月16日,划归第八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年)4月23日,划归省政府第二行政公署。

民国29年(1940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0年(1941年)11月,交城县划分为交城和交西两个县,仍旧隶属于八专署。

民国34年(1945年)7月15日,划归吕梁行署八专区;同年8月,重新合并为交城县。

民国37年(1948年)6月24日,交城县划归华北区,同年8月1日,划归晋中行署二专区。

1949年3月,交城县并入太原市。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市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交城属于汾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县划归榆次专区

1958年,榆次专区更名为晋中专区。同年9月25日,交城、文水县汾阳市三县合并为汾阳县。人民公社和乡政权的合并形成了东风、卫星、钢铁、吕梁这四个大公社。之后文水、汾阳两县重新分开,而交城设立了办事处。1959年9月19日,重新分为三个县。交城县辖8个大公社,这些公社以村为管理区,管理区下设有生产队。

1961年,全县划分为14个公社,公社下设223个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

1971年5月,吕梁市成立,交城县划归吕梁地区。与此同时,永田公社划归娄烦县,横尖公社划归方山县,东社、中庄、会立三个公社划归文水县;文水县的南安、南白、南庄、西城四个公社划归交城县。交城县共有13个公社,辖193个大队。

1972年,燕家庄、惠家庄(原永田公社)重新划归交城县。交城县共有15个公社,辖254个大队。

1984年1月,横尖、中庄、会立、东社四个公社划归交城县;南白、南庄、南安、西城四个公社重新划归文水县。交城县共有15个公社,辖254个大队。

1986年,交城县有6个镇和9个乡,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97个。

2000年,根据省、地的安排,进行了乡镇撤并重组,全县由原来的6个镇和9个乡撤并为6个镇和4个乡。

2004年7月吕梁市撤地设市后,交城县隶属吕梁市管辖。

2018年,交城县共辖10个乡镇、141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2021年,交城县共辖7个镇和1个乡,有100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

地理

位置境域

交城县坐落于山西省中部,位于吕梁山东麓和太原盆地的西缘,东经介于111°24′至112°17′之间,北纬介于37°28′至37°54′之间。交城县东临太原市清徐县,南接文水县,西与方山县离石区相连,北邻太原市的娄烦县古交市。该县的行政中心天宁镇,也是整个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气候

交城县内的平川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山区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光能资源丰富,平川地区的热量资源较为丰足,而山区较为贫乏。年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至11摄氏度之间变化,降雨量较少。交城县全年的降雨量约在4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平川地区的降雨量低于山区。冬季漫长而少雨雪,春季温度回升迅速,常有干旱现象。夏季短促而水热充沛,常会出现冰雹和初夏的干热风,秋季结束较早,山区常常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该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1.0摄氏度,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最低气温曾在1966年2月22日记录为零下24.5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4.5摄氏度,最高气温曾在2010年7月30日记录为39.5摄氏度。最低月平均气温记录为零下9.0摄氏度(1967年12月),最高月平均气温记录为25.9摄氏度(2006年7月)。年平均气温的差异为29.4摄氏度。无霜期年平均为190天,最长的达到292天,最短的为14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4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16.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9.3天,最多降水日数曾达到96天(1964年),最少为48天(1999年)。极端降水年份中最大的降水量为642.7毫米(1966年),最少为238.0毫米(1997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9月,其中7月份的降水最多。

地质

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系吕梁隆起中段东侧,太原断陷盆地西北边,在长期不同地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裂,主要包括: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主要有:东部寨上二西岭大向斜,王文一古洞道向斜,鲁沿向斜,北塔一双龙向斜,长树山倒转向斜等;这些向斜构造一般均为近南北向展布,反映了东西向挤压的应力场作用。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三组断裂、西冶一大坪头隆起;其中,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南北向断裂规模中常,北东向断裂规模较上述两组为小。

地层

地层较为齐全:其岩性是石英岩大理石、黑云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片岩、磁铁石英岩等。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包括:太古界的古老混合杂岩的界河口群和吕梁山群等老变质岩;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中上统、石炭系中下统、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等。

地形地貌

交城县的地形呈现梭形平面,从西北到东南端点的直线距离为83.56千米,东北到西南端点的直线距离为34.65千米,境域的周长为227.25千米。整个县的地势呈类似河牛的立体形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交城县的主峰为孝文山,平均海拔为2830.7米,是华北地区第二高的山峰。西北部是吕梁山脉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大多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面积为1692.1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2.8%。东部地区为低山区,海拔高度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形成了垣、梁、茆等地貌特征。东南部为平川地区,属于晋中盆地,面积为13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2%,海拔高度在755米至80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

水文水利

水文

交城县境内的河流属于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分为磁窑河流域和文峪河流域两大流域。其中,文峪河流域的面积为1475平方千米,占据80.75%的比例,而磁窑河流域的面积为351.71平方千米,占据19.25%的比例。境内有10条长度超过50平方千米的河流,总长度为325.42千米。其中文峪河流域有7条河流,包括文峪河干流长93千米和其支流西冶河长35.02千米、西葫芦河长38千米、东葫芦河长31千米、柏叶沟河长28千米、三道川河长8千米、二道川河长7千米;磁窑河流域有3条河流,包括磁窑河干流长35千米和其支流瓦窑河长37千米、白石南河长13.4千米。

水利

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有大小水利工程1 098处(眼),其中大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1处,小型水库4座,塘坝8处,自流引水塘坝144处(座),灌排两用泵站l7处,灌溉机井693眼,人畜饮水工程229处(眼)。

2022年,交城县展开了三个河流治理工程,旨在改善水域环境。这些工程包括西冶河河道治理工程、磁窑河河道治理工程和文峪河河道治理工程。西冶河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为3968万元,治理长度达到了21.5公里,并且于6月8日正式开工。磁窑河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为3587万元,河道长度为17公里,目前已通过了山西省水利厅的技术审查,即将进入实际施工阶段。文峪河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1.02亿元,涵盖了庞泉沟镇曹家庄村至柏叶口水库的河道范围,长度为20公里。目前,该工程的前期手续已经全部办理完成。。

交城县有水库4个,瓦窑河水库为小(1)型、磁窑河东沟水库、磁窑河西沟水库为小(2)型水库,柏叶口水库为新建水库。

柏叶口水库位于吕梁市交城县文峪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提高现有灌溉保证率、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是山西省第二个创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大型水利枢纽。该水库输水线路总长32.4公里,工程设计引水流量1.3立方米/秒,年供水量1800万立方米,总投资26550万元,可每年为交城提供11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和700万立方米的农业灌溉。

土壤

交城县土壤有山地草甸土、褐土、砂壤土、盐化浅色草甸土等。按照土壤母质及构成的不同可分为4个土类、12个亚类、44个土属、97个土种。褐土类为县境主要土类,总面积为1834076.7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5.776%;其次,山地棕壤类为 447863.2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5%;草甸土类为132686.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48%;山地草甸土最少,仅为5768.7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2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4月,交城县森林面积157.8余万亩、牧坡草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51.4%,林木绿化率70%,是山西省第二大林业县。

水资源

截至2019年,交城县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17985万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15059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008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8082万立方米,90%以上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于文峪河流域的山区,而工业、农业及人口却集中分布在占有少量水资源的平原区。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6月,交城县已确认了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是最主要的矿产之一。煤炭地层面积约为393.8平方千米,已勘探的煤矿面积为254.8平方千米,储量为17亿吨。另外,铁矿也是主要的矿种之一,已确定了5个小型矿床、3个矿点和4个矿化点,其储量分别为90万吨、27万吨和42万吨。交城县还有4个铜矿点和4个矿化点,以及9个铅矿点和矿化点。此外,还有5个石棉矿段和22个矿化点,已探明的储量为11.3万吨,属于中型矿床。大理岩在该地区也广泛分布,面积约为68平方千米,厚度达1500米,平均长度约为5000米,储量为6.9亿立方米。交城县还有1个水晶矿点和12个矿化点,以及广泛分布的石英矿。此外,还有辉绿岩分布零散,总长约为31.4万米,平均厚度为15米,总储量为2.35亿立方米。交城县还存在着分布不均的正长石石膏白陶土等矿产。

林草资源

截至2021年6月,交城县的林地总面积为230.4万亩,其中已被森林覆盖的面积为15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4%。该县境内包括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交城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重点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华鑫湖湿地公园等。交城县辖区内还有6个省属国有林场和1个县属国有林场。这里有卦山侧柏、石壁侧柏、庞泉沟云杉和华北落叶松等多样的古树群落,是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和山西省林业大县。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交城县境内的野生植物多达200多种,包括党参、黄芪、猪苓、伏苓等野生药材,以及天然野生灵芝、银盘、黑木耳羊肚菌属等野生菌类,还有沙棘山桃山杏等野生果类,总计20多种。

动物

根据1999年的野生动物普查数据,交城县境内共有44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6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13种兽类、5种爬行纲和20种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金钱豹、褐马鸡金雕和黑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红隼。普通兽类包括狼、艾鼬豹猫、野猪、獾、狍、孤理、刺猬亚科等。鸟类包括雀鹰、犬鵟、环颈雉石鸡、雕鴞、啄木鸟科、乌鸦、喜鹊等。爬行类动物有棕黑锦蛇、鳖、红纹滞卵蛇等。

自然保护地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的交界处,位于吕梁山脉中段。该地区是一个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物种褐马鸡及其栖息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内容包括褐马鸡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旨在维护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此外,庞泉沟还是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

自然灾害

交城县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等水旱灾害,暴雨、浓雾和霾、雷电、冰雹、风雪、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2009年5月21日,交城县洪相乡舍堂村北的五盘龙梁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山体滑坡,滑坡区山体上形成了高15至20米、坡度80度左右的高陡滑坡壁,两侧及后壁一带又出现了数条宽20至30厘米的拉张裂缝,导致通往景屏山公墓的公路路基下沉,落差有1.5米以上,近200米路面多处开裂,交通被迫中断,96户居民近4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2017年7月26日凌晨,山西交城东坡底乡辖区范围内遭受持续暴雨,降水量达210毫米,洪水流量133立方米每秒,造成惠家庄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而停用,七小时后修复并恢复正常供电。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6月,全县辖7镇1乡,即: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镇、水峪贯镇、西社镇、庞泉沟镇、东坡底乡,共有100个行政村、10个社区。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交城县总人口22.56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交城县男性人口为116769人,占51.49%;女性人口为109999人,占48.5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15。0-14岁占18.59 %;15-59岁人口占63.2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2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4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55.9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44.06%。

民族

截至2022年9月,交城县共有来自满族彝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黎族回族、维吾尔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169人,在城区和农村分散居住。

语言

交城方言属晋语太原市片,是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市方言的一个次方言。交城是中国汉族地区唯一保存上古元音的地区,被誉为方言中的活化石。在交城老方言中,许多词语的发音只能在汉代的《尔雅》中找到。这与交城文化延续数万年以及早期移民的关系密切,比如甘肃太原戎的迁入、东汉南匈奴的迁入以及北魏云州人的迁入都为上古方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

截至2022年9月,交城县存在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全县共有20个经过法律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包括2处佛教场所,2处天主教场所和16处基督教场所。该县共有17名宗教教职人员,其中有5位是佛教教职人员,12位是基督教教职人员。约有11000人信仰宗教,其中约有9000人信仰佛教,约有1500人信仰基督教,约有500人信仰天主教。交城县的宗教团体有三个,分别是交城县佛教协会、交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交城县基督教协会。

佛教文化是交城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的玄中寺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建于北魏的净土宗早期道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周恩来总理百忙之中,亲自责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对玄中寺现状进行调查,并布置了玄中寺的重建工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曾先后7次到寺,为玄中寺题了“大谷莹润显彰之碑”的碑名。

经济

综述

在2021年,交城县地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3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2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5亿元,同比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1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877元和13295元。

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2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同比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收人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516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27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第一产业

交城县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梁、玉米、水稻、薯类、豆类、棉花为主。2022年交城县完成粮食播种11.34万亩,总产量8287万斤,复耕撂荒地664.6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造温室大棚141个,种植花卉1100万株、中药材5000亩、食用菌110万棒;肉牛出栏达到1.5万头;山西待见生物沙棘果汁饮料项目基本完工,御鑫农牧等6个农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完工,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户,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2.7亿元。

第二产业

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2022年交城县项推进总投资338.7亿元的重点项目96个,开复工项目56个,包括:东锦86万吨绿色新材料、金桃园干熄焦余热发电等27个项目;待见年产8000吨沙棘低热量天然果汁饮料生产线、并盛年产8万吨熔盐生产线技改等32个项目基本完工或竣工投产;美锦、华鑫焦化技改项目基本完工,金桃园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进展顺利;美锦制氢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5万吨制氢产能,同步配套2座加氢站、150辆氢能重卡,构建起“气一站一运”氢能产业链。

第三产业

旅游产业作为交城县的战略性的主导产业,2019年各全县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29.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1.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5亿元。

2021年交城县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交城)招商引资联络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267人,完成签约项目66个、签约总额521.1亿元。

2022年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个,总投资117.6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引进山西世纪鑫源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为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争取到各类上级资金及政府专项债2.36亿元。

经济功能区

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是山西省首批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开发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前身为吕梁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位于吕梁市交城县磁窑河以东、清徐县以西、交郑公路以北、边山以南的区域内,审核面积为13平方公里,有110多家入驻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202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交城经济开发区扩区至规划面积27.03平方公里,成为以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主导发展产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2全县有中小学55所,其中小学27所,普通中学28所。共有在校生32448名,教师2817名。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733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08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4794人,小学在校学生数17654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其中女生为100%。全年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0%,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100%。

2022年积极建设龙山街小学、红旗路小学、西街幼儿园项目,完成46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维修改造。高考一本、二本分别达线288人、679人。职业教育顺利通过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民办教育,注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所。

医疗事业

截至2019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49家,县级医疗机构三家:交城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交城县中医医院、交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所,国企职工医院1所,社会办医7所,诊所、医务所49所,村卫生所174所,床位总数959张,专业医疗人员1680人。

交城县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防保、科研教学功能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截至2022年12月有职工6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5人。医院设有内科、妇科学、针灸科、康复科、影像科等17个临床医技科室,脾胃病科、皮肤科2个中医优势专科,1个灸疗专科。交城县北环路新建中医院即将投入使用,新址医院面积4900余平方米,设置科室30余个。

文化事业

交城县全县有剧院1个,体育场馆1个,博物馆1个(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群艺馆1个,图书馆1个。

2023年8月,交城县开展为期一周的全民健身及惠民文化系列活动展演周,主会场设在卦山风景区,并设有东方世纪城、迎宾乐购、龙门社区、庞泉沟景区4个分会场,其间将有20余场群众文化惠民演出系列活动和群众体育惠民展演系列活动。

社会保障

交城县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完成各类培训2100人;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各类保障金6777.87万元;加快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推进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全覆盖,完成低保、养老保险等17项民生政策;实施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帮助更多残疾或残疾家庭大学生圆上大学梦;抓好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退役军人稳定就业;县慈善总会荣获全市慈善综合工作先进单位。

生态建设

截至2022年,交城县完成省级森林植被恢复、森林抚育等五大工程,总面积达到8.1万亩,同时也在工矿区进行了植被恢复工作,面积达到1200亩,完成356.8公顷的城乡绿化和75公里的道路绿化,打造5个村庄公共绿地。天宁镇夏家营镇的35个村庄,共有3.7万户居民实现清洁采暖,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251天。

交通

综述

交城位于太原市经济圈内,距离太原仅50公里,是太原的邻近城市,也是山西省的重要节点之一。境内有大运高速公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以及黄骅港—山丹公路等交通路线,形成了交通网,便捷连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和太原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使得交城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优先受益于大太原经济圈的辐射效应。

公路

截至2019年年末,交城全县公路线路里程990公里,境内有大运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以及307国道等交通路线。交城县汽车站位于山西省吕梁市307国道北,始建于1996年,于2000年6月正式使用运营,交城县汽车站占地约18亩,建筑面积为3589.84平方米。在岗职工70人,现已开通24条营运班线,进站车辆为87辆,日发班次113条,日均客流量1000余人。

铁路

截至2019年年末,交城境内铁路营运里程为11公里。境内设有有三等火车站交城站,是太中银铁路山西省境内的火车站点,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贾家寨村

公共交通

截至2019年12月,交城县有两家正规出租车公司,大约150辆出租车。截至2022年,交城县有公交线路4路,分别:1路,2路,5路,6路,线路以一元低票价运营;2015年4月11日开通刷卡业务。2023年,交城县计划推广氢能车辆150辆,达到300辆以上运营规模。

人文

综述

交城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孕育和汇集了1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7000年的彩陶文化、5000年的灰陶文化、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1500年的佛教文化,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命名的“千年古县”。北宋时期,交城大通铁冶监作为全国四大铁监之一,成为当时全国冶铁中心的代表。晚清时期,以“四合源”为代表的交城皮商在商业上达到了巅峰,曾享有“交皮甲天下”的美誉。革命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长期驻扎在交城山,成千上万的交城儿女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504人被追认为烈士。

文物古迹

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谷中,县人亦称之为石壁寺,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竖石佛摩崖造像

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交城县,现存造像70龛,造像136身,摩崖造像塔1处。造像内容包括单身结坐佛,双菩萨,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世佛及摩崖造像塔。该塔正面观龟的形象为山西地区所首见,竖石佛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齐至隋,兴盛于中晚唐时期,为竖石佛村村民及临近民众所施造。

磁窑村

磁窑村位于山西,是该地较早烧制陶瓷的窑口之一。早在唐朝,磁窑村就以其烧制的瓷器而闻名。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发现了唐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黑色釉和唐代花瓷腰鼓等文物。此外,磁窑村还拥有古瓷窑址、唐宋瓷窑址、娘娘庙、狐侯祠等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古民居。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磁窑村于2018年荣获了“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非遗文化

截至2023年5月,交城滩羊皮制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西省共公布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交城县有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卦山庙会

卦山庙会起源于唐朝的佛教华严宗伽蓝,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民俗文化。庙会保留了古时庙会的形式和内涵,没有过多商业气息,注重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卦山庙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是交城县及周边地区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记忆,是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交城卦山庙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滩羊皮鞣制技艺

交城滩羊皮的加工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洗涤、浸泡、晾干、铲毛、鞣制、悬挂、压榨、裁剪、缝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同时还需要添加黄米、皮硝、皂角等辅助材料。整个过程依靠手工操作,用交城滩羊皮制作的男女冬装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交城的滩羊皮在欧美市场上常作为妇女冬季时装的毛皮材料。2008年,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交城县义泉泰皮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晓春被评为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饮食

交城县主食都以白面、小米为主, 吃饭不仅为饱腹,而且讲究营养。至于婚嫁喜庆,已发展为龙凤十六盘、十八盘、二 十盘,有鸡、有鱼。冬饮汾酒、竹叶青、六曲香等名、优佳酿,夏季则喝啤酒、小香槟等。

交城青柿

交城青柿具有特别大的个头,在经过加工后可以雕刻成各种图案,因此在明清两代被地方官员进贡到皇宫。青柿果实呈扁平状,类似蒸馍的形状,颜色为橙黄,果皮薄且无籽核,果肉细腻多汁,味道甘甜美味,果柄较长,中部有一个突起。青柿制成的柿子饼无核,口感绵软,饼霜厚,将其掰开可以拉出长达30多厘米的油丝。将柿饼放在碗里冲上茶水,再盖住碗口,几分钟后柿饼完全溶化成汤汁,汁液呈金色,甜度如蜜。青柿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

交城梨枣

交城梨枣是中国一种稀有的优质水果,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被誉为枣中之王。梨枣的果形近似圆形,果实特大,平均重量为30克,最大的果实达到80克。梨枣果皮薄,果肉厚,色泽艳丽,口感极佳,味道甜脆微酸,带有一丝清新的香气。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别注重发展交城梨枣的良种,党和国家的多位领导同志亲自到交城视察,为梨枣的开发发表过指示,并将交城梨枣定名为"国枣"。交城梨枣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交城核桃

交城核桃具有大个头、薄皮、厚肉、易取仁、高出油率的特点。交城地区栽培了五类12个品种的核桃,包括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品种。其中,光皮棉核桃颗粒较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大约有20个,仁的含油量高达72.65%,出仁率高达58.19%。

习俗

“寒鸡树”习俗

交城清明节寒鸡树习俗是形成于唐宋时代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民俗文化,具体为:清明节前3日采用小麦面粉制作成十二生肖、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模样的寒鸡树的花样,寒鸡树制作完成后要安置在房间的较高处;清明节过后,有坠落的花样则取下全枝,由小孩们分食一空,据说可以一年内“不肚疼”。2010年9月,交城清明节“寒鸡树”习俗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

踩街

踩街亦称地秧歌,流行于交城县西部平川和截岔以下村庄。整个表演分为32个场面,有“十二莲灯99、66九龙阵”“斜六角”、九龙混水”等名称和蹲、踏、跳、踢、转、走小台步、垫步、踏脚、鹞子翻身等舞蹈动作。配合手 及五官表情组成了别具一格的舞蹈动律。表演者自编自唱,不用丝弦伴奏,只用自 身所带打击乐自行伴奏,形成了踩街的特有风格。

竹马

竹马由17人表演:14人骑马,1人骑黑驴,马童2人。表演场面有“三盏灯”“六盏灯”“四门斗地”“八仙庆寿”“斜十字”“跑罗城”“斗黑叫驴”“马童武术”8种;马童武术表演主要为“五花炮”“绵掌”“六锤”“进退”。乐队5人,有丝弦唢呐等常用器乐,演奏曲调一般以“将军令”及秧歌“卖芫萎”等数种,鼓点为“锣鼓”。

风景名胜

综述

交城县分别于2020年11月16日和2021年9月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和“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拥有卦山玄中寺两个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吕梁英雄广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丰富旅游资源。2015年以来,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9.87亿元,2016年1至8月份,接待游客47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3.25亿元,先后成为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省城太原卫星区域旅游热线和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重要景点

如金温泉生态园

如金温泉生态园是吕梁市首家活水温泉生态度假村,坐落于吕梁市交城县安定村,占地2000余亩,一期项目斥资8000余万元,金温泉开采自地下480米优质地热温泉,常年水温保持在42℃~45℃,是一家集天然温泉养生、温泉水世界、室内温泉游泳馆、准四星级温泉住宿、豪华私人温泉度假别墅、绿色有机餐饮、多功能宴会厅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休闲度假村。

庞泉沟风景区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的交界处,位于吕梁山脉的中段。该保护区属于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专门致力于保护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物种褐马鸡以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云顶日出”“龙泉飞瀑”“笔架生辉”“文源晚翠”“古树宝塔”“天门瑞气”“雄狮夕照”“凤凰观塔”“石猪受难”“风动石”和“仙人洞”等。

重要人物

所获荣誉

2020年6月30日,交城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16日,交城县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拟保持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9月,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