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更新时间:2023-10-31 16:1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英语:Vladimir Ilyich Ulyanov ;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于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受到哥哥亚历山大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887年5月,哥哥亚历山大因参与民意党组织的暗杀沙皇行动被处决,列宁因此走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道路。列宁于1892年创立首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用俄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895年,列宁组建了“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为俄罗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基础。1897年,列宁因煽动叛乱罪被捕,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的舒申斯科耶,期间他与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结婚。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并建立了临时政府后,列宁回到俄国,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并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7年至1922年,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国共内战中击败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反布尔什维克军队。

列宁掌权后,为应对战时出现的破坏、饥荒和民众起义,列宁推行以粮食税、自由贸易政策、经济核算制、租借租让制、大型托拉斯建设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同时,列宁大力建设党的报刊事业,建立并完善了党内监督体制、群众信访监督平台、群众信访接待室、非工农代表大会等组织,并从“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两方面对党员进行管理。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将建立国民革命军放在了党的工作的首位。他恢复了强制兵役制,并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在苏联国内施行战时共产主义。列宁始终坚持以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及高度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相统一原则。他创作了包括《》《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在内的大量的著作。列宁创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剖析了发展规律并结合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后,将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即列宁主义。由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的高尔基逝世,终年54岁。

列宁为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及全世界共产国际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他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列宁领导人民工作、斗争,他用自己的信念和热忱照亮了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列宁出生在伏尔加河河畔的乌里扬诺夫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的射手街,原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名平民知识分子,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出生于医疗世家。1879年8月,列宁进入乌里扬诺夫斯克古典中学读书,期间他对拉丁文、古典作家作品、历史及地理萌生强烈兴趣,并热衷于写作。在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Alexander Ulyanov)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Marxism)。

读书期间,列宁目睹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城内贫困大众的艰难困境,内心萌发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及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1887年5月,在列宁即将中学毕业之际,哥哥亚历山大因参与民意党组织的暗杀沙皇行动被处决,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叶利札罗娃因参加为纪念杜勃罗留夫逝世25周年而进行的游行活动被当局逮捕并被判处流放。一系列的变故下,列宁意识到谋刺行动无法消灭社会弊端,开始走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道路。

1887年7月,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列宁一家搬到喀山。列宁于8月进入喀山联邦大学法律系,攻读俄罗斯法学理论、罗马法学史、法学通论、神学及英语。进入大学后,列宁无视政府“禁止学生参加或成立包括同乡会在内的学生组织”的命令,加入到萨马拉乌里扬诺夫斯克同乡会,并被推选为该同乡会委员会的代表。在校期间,他不仅与进步学生一道研读革命民主主义著作,还积极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并对其宣讲革命民主主义。

1887年12月12日至13日,列宁作为萨马拉乌里扬诺夫斯克同乡会代表参加了喀山联邦大学和兽医学院代表联合举办的秘密会议,并进行了关于呼吁学生进行校内公开斗争的发言。会后,列宁撰写了《告喀山全体大学生书》,将其制成传单,在大学中散发。12月16日,列宁参加了旨在要求沙皇政府叫停一切镇压、监视学生政策及措施的喀山联邦大学学生集会活动。次日凌晨,列宁以示威活动主谋的身份被当局捕入狱。在母亲玛丽亚的请求下,当局更改了将列宁驱逐至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命令,将其流放至科库什基诺村(姐姐安娜的流放地),对其实施严密的监管。在那里,列宁按照大学法律系的教学大纲自修了大学法学系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通过大量的阅读及学习,列宁开始接触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列宁多次向教育大臣提交重新接受高等教育的申请,均遭拒绝。为期一年的流放结束后,列宁一家于1888年秋回到喀山

投身革命

居住在喀山期间,列宁加入到尼·叶·费多谢耶夫组建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中。不久,列宁及一批马克思主义革命青年组成了秘密活动小组,并进行秘密集会。在警察对费多谢耶夫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进行大搜捕后,1889年5月,列宁的母亲带着全家迁居到萨马拉。9月,列宁加入到阿·巴·斯克利亚连科组建的萨马拉秘密革命小组。在此期间,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了更好地阅读各国的经典原著,列宁学习了英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并将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90年5月,在列宁的母亲向教育大臣递交申请书指出剥夺列宁受教育的权利及参加毕业考试的权利,可能会对列宁产生致命的精神影响后,国民教育司允许列宁以校外生资格参加大学毕业考试。

1891年,列宁两次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获得了一级毕业证书。列宁在1892年2月11日被批准成为安·尼·哈尔金律师的助理,并在2月中旬拿到了律师执照及诉讼案件承办权证,此后她多次为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进行了辩护,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列在此期间,列宁在萨马拉组建了首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小组。在列宁的带领下,成员们不仅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还对以民粹主义思想为代表的错误思潮进行抨击。此外,列宁还同伏尔加河沿岸城市内的进步人士频繁会面。1893年列宁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3年8月,列宁移居圣彼得堡,先后住在谢尔吉也夫斯卡亚街50号20室及驿站街4号11室。9月15日,列宁成为穆·弗·沃尔肯什坦律师的助理。在同乡米·亚·西尔文的帮助下,移居彼得堡不久的列宁加入到了彼得堡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秘密小组。随后,列宁撰写了《论所谓市场问题》,他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剖析了俄罗斯当下的经济制度,并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社会分工将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过程。在该文章中,列宁对民粹派提出的“贫苦大众导致俄国无法出现真正资本主义市场”的观点进行了抨击。该文章不仅帮助革命进步人士区分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还使他们明确了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自1893年秋天开始,列宁走访了包括普梯洛夫工厂、奥布霍夫工厂、托伦顿纺织厂在内的大量彼得堡工厂,并与工人及厂内的政治组织建立了联系。在充分了解了工人们的生活现状、思想状况、斗争经历和迫切诉求后,列宁为工人们答疑解惑,并向他们详细讲解了《资本论》的理论内容。同时,列宁还在莫斯科及彼得堡等地举行工人集会,亲自编写革命宣传单,进行宣传活动。面对以尼·康·米海洛夫斯基(Mikhailovsky)为代表的自由民粹派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指责,列宁在1894年1月的莫斯科马克思主义小组秘密会议上对民粹派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撰写了政治小册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在小册子中,列宁对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了全面批判,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工人阶级和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

为了学习西方工人运动的先进经验,并与国外的俄国劳动解放组织建立联系,列宁在1895年间被派出访日内瓦苏黎世巴黎柏林,列宁先后会见了苏黎世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法国工人活动家保尔·拉法格(Paul Lafargue)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95年10月,回国后的列宁主持召开了圣彼得堡革命马克思主义者会议。在列宁的建议下,彼得堡地区的20多个马克思革命小组合并为一,该统一的组织在12月27日被正式命名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11月,为了支持托伦顿纺织厂工人反压迫的罢工运动,列宁撰写了《高托伦顿工厂男女工人》的传单。随着“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列宁创立了该协会的官方刊物《工人事业报》,并为《工人事业报》的创刊号撰写了《告俄国工人》《1895年雅罗斯拉夫里的罢工》《我国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等文章。

拘捕流放

1895年12月8日,列宁因开展革命活动被当局逮捕,并被关押在圣彼得堡什帕列尔街监狱第193号。在押期间,姐姐安娜每周会给列宁送两次书,列宁会通过在字母上加点或划线的密码信同外界保持联系,继续指导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活动。1896年夏,彼得堡爆发了纺织工人大罢工,罢工潮很快波及到莫斯科。列宁在狱中用“牛奶匿字”的方法起草了传单以支持工人的罢工运动。与此同时,列宁在狱中还秘密起草了党纲草案及党纲说明,并着手撰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初稿。

1897年2月10日,列宁被获准不经押解流放西伯利亚地区三年,列宁于3月1日离开圣彼得堡前往西伯利亚。因为母亲突发疾病,列宁在莫斯科停留了一周的时间。在这一周的时间内,列宁多次出席了当地的“斗争协会”的会议,闲暇时间前往鲁勉采夫图书馆学习。5月12日,列宁乘坐“圣尼古拉”号汽船抵达流放地-叶尼塞斯克米努辛斯克专区的舒申斯克村。在流放地,列宁不仅与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地区的革命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同国内、国外的工人组织及马克思主义团体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列宁频繁的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农村的社会情况进行调研,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列宁后期领导农村革命奠定了基础。1898年,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因参加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运动被流放西伯利亚地区。1898年7月,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正式结婚。

流放期间,列宁的主要理论活动包括:撰写简要阐明俄国社会民主党政治纲领的政治小册子《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撰写学术性著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评经济浪漫主义》《1894-1895年彼尔姆省手工业调查以及手工工业中的一般问题》,批判民粹派在市场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建立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模型;撰写《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倒退倾向》等文,抨击“合法马克思主义”及“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撰写《我们的纲领》,明确了建立马克思主义香港工会联合会的计划。

创建党刊

1900年2月,列宁流放结束。由于当局禁止列宁居住在有大学的城市及工业中心,列宁在将妻子和岳母安顿在乌法省后,选择住在离圣彼得堡较近的普斯科夫。列宁主持召开了社会民主党人会议。会上,列宁为《火星报》及《曙光》撰写的声明稿被通过,《火星报》及《曙光》被定为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刊物。为了确保《火星报》可以在俄国当局的严管下顺利发行,列宁在与里加、波多里斯克、尼什诺夫哥罗得、喀山等地的社会民主党人磋商后决定在国外出版该报刊。7月上旬,列宁从波多尔斯克出发,前往西欧。在瑞士,列宁会见了“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成员巴·波·阿克雪里罗德等人。多番商议后,在德国慕尼黑出版《火星报》《曙光》的决议最终达成,列宁、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查苏里奇、波特列索夫及尤里·马尔托夫共同组成了六人编辑部。

《火星报》创刊号于1900年12月在莱比锡市出版,列宁为创刊号撰写了名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的社论。列宁号召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共同为打破封建枷锁而努力。与此同时,列宁还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名为《对华战争》的文章,列宁谴责俄罗斯帝国军队及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恶行。1901年12月,列宁开始以“Lenin”或“N. Lenin”为笔名发表文章。1901年,列宁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流放期满来到慕尼黑,担任编辑部秘书一职。为了让《火星报》顺利在俄罗斯境内传播,列宁一方面要求俄国各地成立《火星报》支援小组及报刊代办员,一方面亲自监管报刊的运输。

创建“布尔什维克派”

俄国社会民主党于1902年3月在别克斯托克举行了代表大会。大会结束不久,大部分的与会代表被当局逮捕。列宁得知该消息后立刻联系萨马拉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人之一格列布·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及圣彼得堡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人伊·伊·拉德琴柯,要求各地为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做准备。1902年8月15日,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北方协会、《火星报》编辑部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及《火星报》俄国组织共同参加了列宁主持的会议,会上,以火星派为核心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1902年12月上旬,《火星报》编辑部召开了旨在讨论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议事日程的特别会议,列宁提出了优先讨论党报问题,并提出了两个中央机关互不隶属的建议。会后,列宁将拟定的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十项议事日程草案提交给组织委员会,并要求组织委员会做好会议准备。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列宁作为主席团成员主持了会议,并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会上,列宁向大会提交了他和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起草的党章及党纲。在会议上,列宁的支持者和尤里·马尔托夫的支持者出现了分歧。马尔托夫认为,党员应该能够独立于党的领导层表达自己,不需要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而列宁却不同意马尔托夫此观点。列宁指出,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并实现对党的完全控制,所有党员必须加入到党组织。列宁的支持者占多数,他们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的意思);支持尤里·马尔托夫的追随者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的意思)。布尔什维克派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

遭遇党内危机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结束后,以尤里·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不顾列宁等人的劝说,执意退出《火星报》的日常工作,成立少数派常务局,并在1903年10月夺取了《火星报》领导权。被孟什维克激怒的列宁辞去了《火星报》编辑部的职务,并于1904年5月出版了反孟什维克的著作《进一步,退两步》。列宁在书中抨击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列宁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不得已带着妻子离开日内瓦,前往瑞士修养。列宁在瑞士会见了俄罗斯利奥六世及政治学家波格丹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两人商定了出版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前进报》的计划。

1904年1月底,列宁参加了党总委员会议,并在会上多次提出恢复党内和平以及召开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建议。列宁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是,在列宁的坚持下,大会放弃了对勃鲁缅费尔德的书记员任命,潘·尼·勒柏辛斯基被任命为书记员。5月,列宁重回党总委员会,并在5月26日起草了《三个中央委员的声明》。为了限制布尔什维克及列宁的权利,以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废除了列宁大部分职务,只保留列宁出版所需职务,并限制了列宁的出版决策权。

1904年8月,列宁在日内瓦召开了有22个布尔什维克小组参加的特别会议。会议上,列宁起草的旨在终止党内危机的《告全党书》被通过。在同一时期,列宁还与党中央发行处主任弗·德·邦契·布鲁耶维奇创办了布鲁耶维奇·列宁出版社。11月29日,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列宁提出的出版布尔什维克官方报刊《前进报》的建议被通过,1905年1月4日,《前进报》创刊号在日内瓦出版,列宁为其撰写了社论《专制制度和无产阶级》及多篇文章。1904年12月,列宁草拟了《关于成立组织委员会和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定期代表大会的统治》草案,并将其刊登在《前进报》上。

策动革命

敦促起义

1905年1月,沙皇军警对圣彼得堡工人大罢工的血腥大屠杀引发了一系列内乱。列宁在1月23日得知情况后,立即在《前进报》上发表了包括《俄国革命》《俄国革命的开始》在内的一系列关于“流血星期日”的文章。列宁指出俄罗斯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做好了准备。他强调指出被沙皇屠杀的起义者不是暴徒而是义士。面对愈发高涨的革命浪潮,列宁敦促布尔什维克在暴力起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1905年4月24日至5月1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召开,列宁作为代表大会主席主持了会议。会议中,列宁就武装起义、临时革命政府、农民运动发展、党章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演说,他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有能力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一切反革命图谋。在他的倡议领导下,大会制定了党章、党的战略计划及革命路线,并将无产阶级联合全体农民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第一阶段任务。大会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同时他被任命为新的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的主编及中央驻国外代表。

1905年6月,列宁对俄罗斯帝国海军“波将号”起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表示此次起义是反资产阶级专制革命运动的一大里程碑。为此列宁撰写《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区别及联系,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建立联盟,推翻沙皇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临时革命民主专政”。1905年10月的革命浪潮虽未能推翻俄罗斯帝国,却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发表十月宣言,授予公民自由权。事后,列宁撰写了包括《革命第一回合的胜利》《总解决的关头快到了》在内的多篇文章。列宁指出沙皇政府还没有被摧毁,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才能获得最终胜利。

1905年11月21日,列宁回到圣彼得堡,出席彼得堡委员会会议。期间,列宁在《新生活》上发表了包括《军队和革命》《社会主义香港工会联合会和非党的革命性》《社会主义和宗教》在内的14篇文章。11月26日,列宁参加了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会议,拟定了关于同盟歇业问题的提案,该提案被全票通过。11月29日,列宁在彼得堡的工作者会议上首次公开为俄罗斯国内听众作了名为《批判社会革命党土地纲领》的报告。此次会议遭到了当局警察的干预,在群众的掩护下,列宁提前离开了现场。

1905年12月,沙皇政府镇压了莫斯科工人发起的“十二月武装起义”。得到消息后,列宁于22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委员会、统一军事组织领导人及工人战斗队领导人三方联席会议,提出采用破坏道路、夺取军火库等措施升级与当局的暴力对抗。1906年,沙皇政府授意警察机构逮捕列宁,列宁离开彼得堡,前往莫斯科。

支援革命

列宁在1906年4月23日至5月8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上就当前革命形势、当前党的武装斗争和土地纲领及杜马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报告。报告中,列宁强调了布尔什维克的基本指导思想及政治策略。此次会议通过了新党章《组织章程》,列宁提出的有关入党条件的条文被通过。由于孟什维克占据票数优势(孟什维克代表人数62名,布尔什维克代表人数46名),列宁提出的一些建议被否决。大会闭幕后,列宁撰写了《前“布尔什维克”派出席统一代表大会的代表告全党书》,对代表大会就土地纲领、武装斗争及杜马问题提出的决议表示怀疑。

列宁化名为卡尔波夫在1906年5月22日圣彼得堡帕宁娜民众文化馆召开的首届杜马讲坛上发表演说。演说中,列宁抨击了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批判了立宪民主党与沙皇政府沆瀣一气的行为,并号召工农团体从立宪民主党内解脱出来。受列宁的鼓舞,散会后,工人们自制红旗,在街上游行。7月23日,在沙皇政府解散了第一届国家杜马后,列宁前往芬兰库奥卡拉,在彼得堡党的工作者会议上制定了新杜马策略,并参加了彼得堡布尔什维克组织积极分子大会。8月2日,在列宁的建议下,圣彼得堡委员会决定进行政治总罢工以支援各地的武装起义。9月2日,为了躲避当局的追捕,列宁前往芬兰库奥卡拉,住在“瓦萨”别墅里,并在库奥卡拉建立了一个布尔什维克中心。不久后,列宁的妻子也来到了这里。

1907年2月28日至3月3日,列宁草拟了《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5月13日至6月1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列宁就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政党进行了报告。列宁对自由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进行了抨击,批评了孟什维克与立宪民主党人结盟的行为。大会通过了列宁的议案,选举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

流亡生活

传播思想

“六三政变”后,沙皇政府解散了俄罗斯的立法会议,并命令秘密警察逮捕革命者。1907年底,为了躲避搜查,列宁离开芬兰,乘坐轮船前往日内瓦。1908年1月7日,列宁和妻子到达日内瓦。在日内瓦,列宁与流亡当地的革命者进行了频繁的会面,并在俄国侨民及社会民主党人的集会中发表演说。为了继续传播革命思想,列宁与波格丹诺夫等人组成了编辑部,将1906年9月创办的秘密报纸《无产者报》迁至日内瓦出版。1908年5月,列宁在伦敦短暂居住,他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撰写完成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一书。书中,列宁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该书日后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哲学原理。

1910年11月,在孟什维克成员和唐恩被迫退出《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后,列宁接管《社会民主党人报》。在列宁与瓦茨拉夫·瓦茨拉沃维奇·沃罗夫斯基( Вацлав Вацлавович Воровски)等人的努力下,《思想》报于1910年12月正式在莫斯科出版,列宁为《思想》创作了6篇文章。1911年12月,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创办了《启蒙》杂志。列宁在《启蒙》上发表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论高喊统一而实则破坏统一的行为》在内的26篇文章。

1911年春,列宁在巴黎郊区隆瑞莫创办了旨在培养党干部的布尔什维克党校,并亲自教授学员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学科。1912年,西伯利亚地区勒拿工人因不满资本家压迫进行罢工,沙皇政府对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列宁得知后于5月9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黎支部会议上做了该事件的相关报告。应列宁的要求,: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组织创立的《》于1912年5月5日正式面世。列宁全面指导了《真理报》的一系列工作,并为其撰稿。

6月22日,列宁一家迁居,先后住在的兹韦日涅茨街及卢博米谢戈街47号。在克拉科夫,列宁与《》编辑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杜马党团及各地方组织频繁联系,列宁的住处变成了俄国革命运动的指挥部。被捕后,列宁代其履行《真理报》主编之责,与、雅可夫·米哈伊诺维奇·斯维尔德洛夫(:Яко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вердлов)、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等人一道参与到《》撰写、出版、发行等工作中。1913年2月,在列宁的指导下,及刚出狱的对《真理报》进行改组。

党内活动

列宁于1909年1月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并就“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作了报告。基于列宁在报告中阐述的革命思想及列宁撰写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草案》,会议确立了党的组织原则及革命路线。1909年,列宁与孟什维克的“取消派”及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召回派”成员关系日渐紧张。作为对“召回派”在意大利建立派别中心的回应,6月21日至30日,列宁主持召开了《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会议中,列宁批判了“召回主义”及“取消主义”,敦促布尔什维克与其划清界限。会后列宁撰写了《取消取消主义》一文。

1911年6月,列宁主持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侨居国外的中央委员会议。会上列宁分析了当前党所面临的问题,号召自下而上地建立党组织。1911年12月下旬,他以《工人报》编委的身份主持了布尔什维克国外小组会议,作了《关于党内状况》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列宁拟定的《组织国外社会民主党护党分子和布尔什维克的任务》,要求反对一切分裂活动。

升任党魁

在列宁的积极推进下,有超过20多个党组织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于1912年1月18日在布拉格召开,列宁作为代表会议主席抱病致开幕词。列宁就当前革命形势、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工作现状、党组织问题及反饥荒运动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包括《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关于各地报告》《关于取消主义和取消派集团》在内的一系列报告发言。列宁指出党组织应该利用一切合法工作形式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贯彻到所有合法工作部门。此外,在他的建议下,大会决定将所有取消派分子开除党籍。在他的努力下,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完成了最后的分割。此次代表大会还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香港工会联合会正式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1913年1月8日至14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克拉科夫举行。列宁出席会议并作了关于《革命高潮、罢工和党的任务》《关于对取消主义的态度和关于统一的报告》。此外,列宁还草拟、审改了所有会议决议,并撰写了此次会议的通报。1913年10月6日至14日,列宁领导的布拉格代表会议第二次中央委员会会议在波罗宁召开。列宁主持了会议并作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

激励抗争

1914年8月1日,得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立刻致信科别茨基,米哈伊尔·韦尼阿米诺维奇(M.Kobetsky),询问最新情况。一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命西南战线司令逮捕列宁。列宁于8月8日被捕,并被关押在新塔尔克州地方监狱第5号牢房。在狱中,列宁为狱中关押的农民写申诉状,为他们提供法律上的建议。8月19日,列宁获释。列宁带着家人移居伯尔尼,居住在伯尔尼多纳比尔路11号甲。9月6日,列宁在伯尔尼召开布尔什维克会议,会上,列宁强调了布尔什维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态度。会后,列宁撰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宣言中,列宁谴责了社会主义阵营中机会主义者背弃社会主义道路的行为,提出了将帝国主义战争演变为劳动人民对抗统治阶级战争的观点。

1914年10月11日,列宁参加了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洛桑的演讲活动,并驳斥了普列诺夫的观点。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结果。活动后,列宁作了名为《无产阶级和战争》《欧洲大战和欧洲的社会主义》的报告。11月,列宁在日内瓦恢复出版了《社会民主党人报》。列宁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德国侵略战争的行为感到愤怒,他认为这是违反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会议决议的行为。1915年9月5日至8日,列宁参加了第二国际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举办的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及和1916年4月的赖兴巴赫会议,敦促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者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全大陆“国共内战”。

1916年2月,列宁带着一家人搬到苏黎世。1916年7月,列宁的母亲去世,但他无法参加她的葬礼。母亲的死深深影响了列宁,列宁开始担心自己也会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死去。

回国主政

1917年,面对经济的迅速崩溃及沙皇政府的残暴统治,3月8日至10日,包括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十余万工人在内的30余万工人进行了全市总罢工。列宁获悉消息后于1917年4月16日回到俄国,并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4月17日,列宁参加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并在会议上阐述了自己草拟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列宁指出俄国正处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实现将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的任务。与此同时,列宁还表示苏维埃是国家最好的国体形式。此外,在会上,列宁还提议将党改名为“共产党”。4月20日,列宁的《四月提纲》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为标题刊登在《真理报》上。为了驳斥以资产阶级孟什维克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抨击,列宁写了包括《两个政权》《论策略书》《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等文。

5月3日,在以孟什维克为代表的妥协派人员协助资产阶级渡过政权危机后,列宁起草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临时政府1917年4月18日的照会引起的危机的决议》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民主政府的重要性。5月7日至12日,列宁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在圣彼得堡女子医院大楼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并作为会议的名誉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词。会上,他分析了俄罗斯当前的政治形势,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党纲进行了修改。在会议中,列宁还对孟什维克尼古拉·谢苗诺维奇·齐赫泽(Николай Семенович Чхеидз)等人提出的对临时政府施行监督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正式成为党的治党思想。

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参加了6月16日举行的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纲领,驳斥了社会革命党及孟什维克在土地、战争等问题上的错误看法。7月17日,50万圣彼得堡工人及士兵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进行政治游行。前进派分子格·阿列克辛斯基和司法部长彼列维尔泽夫污蔑列宁为德国间谍,政府以叛国罪为名下令逮捕列宁,并对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白色恐怖。7月22日,列宁乔装后在约瑟夫·斯大林等人的陪同下转移到拉兹里夫。

地下工作

1917年8月8日至16日,列宁秘密领导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列宁本人虽未到场参加,但他的《政治形势(四点纲领)》《答复》等文章却成为大会的思想基础。会议推选列宁为新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在中央委员会的建议下,列宁于8月19日前往芬兰,并在23日移居赫尔辛福斯。在此期间,列宁通过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罗维奥、铁路邮递员阿赫马拉等人与党中央保持着联系,并继续指导党的工作。与此同时,列宁还在《无产者报》《工人日报》及《工人之路》上发表了包括《论诽谤者》在内的大量文章,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并继续撰写《国家与革命》。

与此同时,列宁在此期间花了大量的阅读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费尔巴哈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阅读,他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得出了“检验一项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它的实践”一理论。卡尔·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必须先进行中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列宁认为,在俄国,无产阶级不需要中间革命就可以推翻沙皇政权。

1917年9月7日沙俄将军拉夫尔·科尔尼洛夫(ЛаврГеоргиевичКорнилов)发动了旨在消灭革命力量,解散苏维埃政权、推翻临时政府的“科尔尼洛夫叛乱”。俄国政府临时总理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Фёдорович Керенский)向圣彼得堡苏维埃(包括其布尔什维克成员)寻求帮助。在仔细分析了当下形势后,列宁在9与12日致信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布尔什维克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联手对抗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叛乱平定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临时政府力困疲乏。在此背景下,列宁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撰写了包括《论妥协》《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内的大量文章,详述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策略,建议党利用机会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科尔尼洛夫叛乱”平息后,在列宁的多番请求下,党中央最终同意了他的回国请求,列宁于10月20日秘密回到圣彼得堡,居住在谢尔多博里街92号甲的一座大楼中。

十月革命

1917年10月23日,列宁乔装打扮,在秘密联络员的护送下秘密前往卡尔波夫大街,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会上列宁作了3次发言,他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形势,主张党应该为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做准备。会议通过了列宁拟定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10月29日,列宁主持并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就推进武装起义作了报告。在他的建议下,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总部正式成立,起义日期定在11月7日。

11月6日,列宁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议。会上,列宁听取了军事革命总部关于武装起义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决定将即将诞生的新政府命名为“工农政府”。此外,列宁还与各委员们讨论了后续土地法令的制定问题。1917年11月7日,列宁以圣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拟定《告俄国公民书》,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电台对外播放此告民书。在列宁的命令下,布尔什维克海员控制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空包弹,起义队伍在列宁的命令下于18日凌晨2点15分占领冬宫,政府的所有部长均被逮捕。凌晨5时,列宁撰写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宣读,列宁指出临时政府已被推翻。

成立苏维埃

执掌大权

1917年11月8日,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土地问题及和平问题的报告,列宁拟定的包括《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及《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在内的一系列法令被通过。与此同时,列宁领导的第一届工农政府被选举产生。列宁最初拒绝了主席的职位,并建议由托洛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俄语: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担任该职,但在其他委员的强烈坚持下,列宁最终同意任职。11月9日,列宁被任命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与约瑟夫·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一道负责粉碎叛乱工作。11日,列宁在圣彼得堡卫戍部队各代表会议上发言,他对武装部队的下一步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保卫革命成果战斗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此外,他还听取了莫斯科起义情况的汇报,并在13日的军事会议上,就支援起义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

11月11日当天,列宁还主持召开了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孟什维克及社会革命党操控下的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的改组工农政府的建议,并决定与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进行深入谈判。多次谈判后,以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Lev Borisovich Kamenev)、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Рыков)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及社会革命党人退出中央委员会,并卸任人民委员职务。 列宁在1918年1月18日参加了全俄铁路员工非常代表大会,并作了有关问题的报告。

解散议会

在获悉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中被社会革命党人打败,并只占据极少数名额后,为了防止资产阶级利用立宪议会进行反革命运动,列宁在12月2日拟定了《罢免权立法令草案》。列宁认为选民没有时间了解布尔什维克的政治纲领,此次立宪会议的选举并没有公平地反映人民的意愿。他指出此次立宪会议的候选人名单是在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从社会革命党人中分裂出来之前拟定的,此次选举不应当作数。1917年12月11日,数十名议会代表发动政变,后被人民委员会驱散。列宁于当晚签署法令,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公敌,下令对其机关人员进行逮捕,并宣布苏维埃接管立宪民主党。

在12月14日及15日召开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全俄农民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抨击了立宪党利用立宪会议反人民的行为,并强调了苏维埃政权的优越性。在列宁的建议下,中央委员会于12月24日通过了列宁草拟的《关于立宪会议的纲领》,指出所有机关单位必须服从中央的规定。1918年1月,列宁拟定的被看做是苏维埃宪法基础的草案《被剥削劳动人民宣言》正式通过,列宁在宣言中明确了俄国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确立了苏维埃的统治权。此外,列宁还在宣言中确立了苏维埃政权的主要法令,制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施政原则。1918年1月19日,在列宁起草的解散立宪会议法令被人民委员会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后,负责秩序的士兵在下午4时40分驱散了立宪会议。

巩固统治

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指出国家是为了行使暴力而建立起来的机构。列宁认为从前的暴力是由一小部分有钱人对全体人民实施的,而现在俄国所提倡的暴力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组织暴力。此外,列宁强烈反对废除死刑的建议。为了与反党运动做斗争,圣彼得堡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列宁提交的《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在列宁的授意下,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俄语: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建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又名“契卡”)。1918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列宁的要求下,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主义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7月,列宁主持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做了政府工作报告,谈论了当前形势下的粮食问题及经济问题。此外,在列宁的领导下,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将国家的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反对参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起草了《和平法令》,并在1917年11月7日晚命令俄军最高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杜鹤宁立即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商议停战细则。8日至10日,在列宁的要求下,苏维埃政府向英、法、德三国提交了“不割地不赔款”的停战谈判建议。11月下旬,德军方面同意了列宁提出的开启和平谈判的建议。12月3日,列宁指派托洛茨基为代表团团长,前往布列斯特参加合约谈判会议。由于党内多数成员不同意德方提出的以乌克兰独立、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国部分地区脱离苏联的合约条件,列宁致电托洛茨基,命其暂停谈判回国商议。1918年1月21日,在党中央召开的关于布列斯特和平谈判问题的会议上,列宁宣读了他拟定的《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合约问题的提纲》。列宁指出缔结单独合约可使俄国暂时摆脱帝国主义集团的仇视,谋取时间来巩固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列宁的提议只获得了少数成员的认同。

2月10日,面对德国外交部长屈尔曼提出的最后通牒,托洛茨基于2月10日晚公然违抗列宁签署停战合约的的指令,拒绝在停战合约上签字。1918年2月,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列宁以人民委员会名义颁布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关于组建工农红军的法令》《建立工农海军的法令》。在列宁的号召下,俄国工农阶级组建红军开拔前线,与德军作战。在对当下形势做了深入剖析后,列宁驳斥了布尔什维克党内“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冒进思想,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签立对德和约的建议。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此外,为了强调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在列宁的建议下,大会正式将党的名称更改为“俄国共产党”。

1918年3月3日,在列宁的命令下,俄罗斯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11月,德国皇帝退位,在列宁的建议下,《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于1918年11月13日被废除。

国内战争

1918年,包括法国美国日本在内的14个国家无视苏俄政府的抗议,入侵苏联,并在苏联的一些地区施行白色恐怖统治。为了击退敌人,列宁与1918年3月13日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责成托洛茨基建立工农红军。在列宁的支持下,托洛茨基于1918年9月组织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并征收了大批旧沙皇军官。

1919年3月至4月,“白卫军”总头目亚历山大·高尔察克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лча́к)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在东线发起了全线进攻。4月10日,列宁拟定《为支援东线告彼得格勒工人书》,提出了“一切为了东线”及“消除高尔察克灾祸”的战争口号。随后,列宁提出的《俄共(布)关于东方战线局势的提纲》《中央关于军事统一的指示草案》被通过,在列宁的要求下,前线收到了大量的人员支持及物资补给。1919年5月,高尔察克溃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又在协约国的指示下向圣彼得堡发起进攻。列宁调兵支援彼得格勒,并命约瑟夫·斯大林将守住彼得格勒作为战争的首要任务。在得知彼得格勒地区反政府间谍活动猖獗后,列宁一方面命斯大林采取一切措施打击敌人的阴谋破坏,一方面与捷尔任斯基一道在《真理报》上发表联合宣言,号召所有民众“谨防间谍”。安东·邓尼金溃败后,以安东·邓尼金俄语:Ант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еникин)为首的白匪军在14个国家的支持下于7月开始从南线发起进攻。列宁不仅多次主持了俄共(布)中央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战时政策,还参与制定了南线红军同安东·邓尼金的作战计划,并对南方战线统帅部进行改组。为了争取更多的党员并鼓励更多的党员投身到前线战争中,列宁撰写了《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及《莫斯科征收党员周的总结和我们的任务》。

在红军于1920年3月27日击败了安东·邓尼金的军队后,以波兰资产阶级彼得·弗兰格尔(俄文: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рангель)为首的白匪军在协约国的支持下拒绝了列宁提出的和谈建议于4月25日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列宁参与制定了与弗兰格尔军的作战计划,并在5月11日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5月23日,列宁发表了《波兰前线和我们的任务》。在列宁的号召下,百姓们纷纷自愿奔赴前线。在9月22日至25日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议和停战的决议,并在10月与波兰方面签署了停战协议。

创建共产国际

在领导俄国人民抵抗外来入侵保卫苏维埃主权的同时,列宁也密切关注着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在1914年一战爆发之初,列宁就提出了在第二国际的废墟上建立新的国际革命集团的建议。1915年9月,列宁参加了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此次会议上,列宁领导的左派集团确定了建立共产国际的意向。1918年末,工党呼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会议,即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列宁认为这是第二国际的复兴。为了削弱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影响,列宁建立共产国际的念头愈发深刻。为了推进共产国际建设的进程,列宁在1919年1月主持召开了莫斯科国际会议,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拉脱维亚芬兰等国代表及美国社会主义工党代表、巴尔干革命社会民主联盟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列宁的建议下,大会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邀请书》提交给世界各地的所有无产阶级政党。

在季诺维也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托洛茨基、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Christian Rakovsky)和安吉莉卡·巴拉巴诺夫(Angelica Balabanoff)等人的帮助下,列宁主持的共产主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19年3月1日在莫斯科顺利召开,来自30个国家的52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上,列宁在就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进行深刻的论述后,论证了苏维埃政权的优越性。在列宁的领导下,大会制定了包括只有赞同布尔什维克观点的社会主义政党才被允许加入共产国际在内的一系列规定。在第一次会议上,列宁向代表们发表讲话,痛斥卡尔·考茨基等修正马克思主义者所支持的议会社会主义道路,并再次呼吁用暴力推翻欧洲资产阶级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会议通过了将建立苏维埃政权、实现各国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共产国际总目标的决议。在列宁的提议下,代表会议自3月4日起更名为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此外,会上还选举出了包括列宁、托洛茨基在内的政治局。

1919年4月15日,列宁撰写了《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在文章中,列宁高度赞扬了共产国际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意义。在列宁的领导下,共产国际开始投入到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支援并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共产党及进行武装革命的运动中。1920年7月,列宁参加了在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研究所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他澄清了机会主义谬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纠正队伍中的“左派思想,鼓励外国无产阶级效仿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做法,鼓励那些被殖民占领的国家尽一切努力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此次会议通过了列宁拟定的《共产党和议会制》《工会运动、共产委员会和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纲领》等纲领。此外,列宁还将与右倾机会主义、左派机会主义和宗教主义斗争当做共产国际的一大重要任务。列宁撰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于1920年6月出版,该书作为共产国际的基本文件发放给了所有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列宁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会上,列宁作了旨在批判“左”倾观点的名为《捍卫共产国际策略》的演说,并对他起草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进行解说。在演说中,列宁强调了在俄国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1922年11月5日,列宁抱病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对近5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向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提出了永久学习的任务。

带病工作

侨居国外之时,列宁的高血压症已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症。1918年,列宁的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因此他不得不多次停止工作,到莫斯科郊外修养。1921年下半年,列宁开始出现听觉亢进、失眠和经常性头痛等症状。在政治局的坚持下,列宁于7月13离开莫斯科,前往哥尔克休假,由他的妻子和妹妹照顾。尽管身患疾病,列宁仍坚持每周出席政治局、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会议。列宁曾考虑过自杀的可能性,他多次要求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约瑟夫·斯大林为他弄到氰化钾

1922年3月27日,列宁参加领导了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4月至5月间,列宁出席了包括新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所有各次会议在内的一系列会议。1922年4月,他接受了外科手术,成功切除了1918年暗杀事件中未取出的射入他体内的子弹。1922年5月,他第一次中风,暂时失去说话能力,右半身瘫痪。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休养到7月,康复后列宁于10月回到莫斯科。12月,列宁再次罹患中风,再次回到高尔基休养。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列宁口述了《列宁遗嘱》。

《列宁遗嘱》是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10日,病中的列宁用每天5至10分钟的时间口述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给约·维·斯大林的信》《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日记摘录》《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给波·古·姆季瓦尼、菲·耶·马哈拉泽等人的信》,这些书信文件统称为《列宁遗嘱》。在《列宁遗嘱》中,列宁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和原理、阐述了合作社的重要性、论证了俄罗斯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强调了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重工业及机器工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苏维埃政权机关建设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列宁还强调了中央委员会“稳定性”的重要性,并提出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职位上调开的建议。列宁去世后,这些书信文件被看成是党的绝密文件,直到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召开,这些书信文件才被公之于众。

党内冲突

1922年开始,列宁与斯大林之间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列宁坚持认为国家应该保持对国际贸易的垄断,斯大林却鼓动其他布尔什维克反对这一主张,但没有成功。格鲁吉亚事件发生后,列宁坚决反对斯大林提出的各独立苏维埃共和国“自治化”的建议。斯大林答应列宁修改方案却未经列宁的允许以“南高加索共和国联邦”代替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民族国家。列宁认为这是约瑟夫·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对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的一种表达。1923年列宁在病中要求调阅格鲁吉亚问题的全部资料,遭到了斯大林的干预。斯大林在一次电话交谈中对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大喊大叫,惹怒了克鲁普斯卡娅。此事极大地激怒了列宁,列宁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列宁认为约瑟夫·斯大林不适合俄共中央总书记的职位,并建议将斯大林撤下。列宁不在的这段时间,斯大林通过任命自己的支持者担任要职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极力塑造自己与列宁的亲密关系。

突然病逝

1923年3月,中风发作使列宁半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短暂的恢复后,列宁的病情于1924年1月下旬开始急速恶化。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列宁停止呼吸,与世长辞,终年53岁。列宁的主要病症是过度脑力劳动引发的严重脑脉管硬化,他的直接死因是脑出血苏联政府在1月22日凌晨6时公开宣布了列宁的死讯,苏联各电台、报纸都第一时间发布了列宁离世的消息及政府的讣告。

1924年1月21日至23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布)中央委员、政府委员、莫斯科劳动人民代表团、参加全俄苏维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委员们及大量的工农群众纷纷来到哥尔克向列宁的遗体进行告别后,列宁的遗体被装在红色棺椁里。装有列宁遗体的棺椁由火车运到莫斯科,后被暂存在工会大厦。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大约有100万哀悼者前往工会大厦瞻仰列宁遗容,许多人在寒冷的天气里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只为对列宁做最后的告别。1月27日9时20分,装有列宁遗体的灵柩被专车运至红场,数十万群众挤在红场为列宁送行。列宁的遗体被放置红场西侧克里姆林宫墙下的临时陵墓内。

施政举措

政治

政治监督

十月革命后,为了确保国家权力运行方向和政府统治的有效性,列宁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监督政策。首先,列宁要求建立党内监督体制,并指出国家机关的所有重大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都必须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进行。1920年9月,在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由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的旨在同党内破坏分子、党内官僚主义现象做斗争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为了确保监察活动的有效性,列宁要求监察委员会委员不得兼任包括党委会委员在内的行政职务,并规定所有与政治局会议有关的文件都必须在会前24小时内送交中央监察委员会。为了对党的上层领导机关及领导进行有效地监督,列宁规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必须在主席团的领导下定期审核政治局的所有文件,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的质询及监察工作。

其次,列宁合并了监督机构,通过吸收工农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党内监督机构来完善人民对党的监督。一方面,列宁提出了扩大中央委员会委员人数的要求,将由职业革命家集团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改组为有工农有些分子参加的民主领导机构。另一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了实行“工人监督”的思想,并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及《罢免权法令》,最终确立了工人监督体制。为了建立更加专业的监督体制,在列宁的建议下,专门实施监督职能的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正式成立,该部门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及日常工作进行监督。1920年2月,在列宁的提议下,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改组成有大量工农群众加入的工农检查院。1923年4月,为了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检察机关,俄共(布)十二大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对工农检察院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建议,将二者进行联合,并建立了党和国家最有权威的监督机构,即中央监委主席团和工农检查院委员会常设联席会议

与此同时,列宁还加强了法律的监督作用。列宁要求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并保证司法权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干涉。在列宁的建议下,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包括《苏俄刑法典》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此外,列宁还要求建立包括信访监督渠道、舆论监督渠道在内的多种监督渠道。

政党建设

为了创建一个公正廉明的政党,列宁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首先,为了开展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及理论普及,列宁主张大力建设党的报刊事业,并提高传播媒介的质量。列宁领导创办了包括《真理报》《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在内的大量党刊,并在运管党刊事业的同时强调党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性原则。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八大通过了列宁草拟的《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的决议,从领导原则、组织安排、政治监督及工作规范四个方面对党的报刊业发展提出了系统的部署及规划。为了推进党的宣传事业,列宁提出在党的理论宣传过程中必须加大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比重,并在翻译出版的工作中加强对封建神学文献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献的抨击及编译。此外,为了净化舆论生态加强党的思想体系建设,列宁取缔了大批资产阶级反革命宣传的宣发机构,并拟定签署了包括《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次,为了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列宁从“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两个方面对党员进行管理。在《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一文中,列宁指出党的大门只向忠于工人国家的人打开。故而列宁要求详细核查所有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酌情引入。与此同时,列宁苛严入党介绍人的担任条件,要求介绍人必须是超过3-5年党龄的党员。此外,在列宁的指示下,俄共(布)八大在制定新党章时加入了“入党预备期”条款。根据列宁的指示,所有候补党员必须经过预备期。在优化存量方面,列宁重视党员登记工作,并切实推进“清党”工作。列宁在“清党'工作中高度重视”共产主义星期六“的积极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列宁还要求利用文化提升的方式纠正”才不配位“的官僚主义,并强调借助群众的力量驱逐官僚主义的重要性。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俄共(布)建立了群众信访监督平台、群众信访接待室、非工农代表大会等组织,对官僚主义思想及个人进行整顿及管理。此外,列宁还关注反腐倡廉工作,对党内腐败分子进行严厉的打击。

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

苏维埃政权日益稳固后,俄罗斯国内资产阶级以及英、法、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此情况下,列宁分析了俄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1918年9月2日,在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委员的建议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全国为“统一的军营,全国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农业政策

列宁要求实施严格的粮食和农业政策及余粮收集制。1918年5月8日,列宁主持召开了人民委员会会议,会议在列宁草拟的《关于粮食专卖法令的要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粮食人民委员特别权利的法令》,宣布实行粮食垄断制。5月13日,列宁签署粮食专卖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部征购和供应粮食的权利,要求政府严惩粮食投机分子。与此同时,列宁还规定人民必须上交个人消费能力外的粮食,不按规定上交余粮及滥用粮食酿酒的将被处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5月20日,列宁与瞿鲁巴,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联名发布了《关于组织征粮队告彼得格勒工人书》,要求所有工厂即刻组织工人加入征粮队。在列宁的建议下,中央委员会于26日决定将军事人民委员部改组成军事粮食部。

为了顺利的从农民手中收取到足够的粮食,在列宁的倡议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10月30日通过了“农产品实物税”。为了公平的摊派粮食征收任务,列宁提出“不剥夺富裕农民,但征收合理重赋”、“中等农民征轻税、贫苦农民免征税”的实物税征收方针。由于富农、中农在征税过程中大搞粮食投机,列宁成立了旨在没收富农的粮食的武装分队。为了协助征收富农的粮食和实物税,列宁还号召成立了贫农委员会。征地使农民不愿生产超出他们个人消费能力的粮食,因此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在1918年7月的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社会革命党人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都谴责列宁提出的战时农业政策。列宁于1918年12月解散了贫农委员会。

工商政策

工业方面,列宁要求加速工业国有化进程,对铁路、工程、纺织、冶金和采矿包括在内的所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1918年6月28日,在列宁的提议下,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全国大工业国有化法令,各大企业均无偿转为国有财产。工业统归国有后,列宁要求国家统一对其进行监管,所有原料和产品均由国家统一分配。与此同时,列宁主张在各企业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对工农业企业采用强制和“军事化”的管理办法,企业职工按军事编制行动,不得擅自离岗,否则一律按逃兵论处。

商业方面,列宁要求在供应和流通方面实施分配关系实物化,禁止自由贸易。列宁认为在食物不足的特殊时期,发展自由贸易会造成疯狂的投机。1918年11月21日,列宁提出的关于实施贸易垄断的法令被人民委员会通过。该法令规定国内所有工业品和包括食盐、茶叶、火柴在内的所有必需品统归粮食人民委员部负责,所有公民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所有商品和必需品只通过消费合作社进行分配。合作社制度是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他政策

面对货币的急速贬值,在列宁的提议下,苏俄政府采取了工资实物化应急措施,并在1919年5月至1920年1月间施行公民在儿童食堂及职工食堂免费定量用餐的办法。1920年1月19日,在列宁的授意下,人民委员会撤消了中国人民银行,所有银行收归国有。1918年4月,列宁宣布一切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 此外。列宁还在俄国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对所有民众实行强制性的劳动动员。列宁要求所有16岁至50周岁的公民无论阶级必须完成劳动义务。

新经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俄国在1921年发生了自1891年以来最严重的饥荒,大量人员在灾难中丧生。1921年2月8日,列宁草拟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提出了包括降低粮食税额、满足非党农民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根据农民积极性调整税率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建议。会上,列宁说服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高层,让他们相信执行该法案的必要性。3月中旬,在莫斯科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大会通过了列宁草拟的《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决定开始着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月21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草拟的《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案,新经济政策正式开始实施。

农业政策

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正式提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要求,规定了粮食税必须低于余粮收集制的数额。列宁要求农户按照土地数量、家庭人口及财产状况缴纳粮食税,一切粮食在纳税后都由农户自行支配。

贸易政策

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提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允许小工商业者及农产品买卖者在地方范围内流转商品,通过合作社进行有组织的商品交换。然而,在实践中,商品交换很快便突破了地区的限制。在此情况下,列宁取消了地区的限制,使商品交换转向由国家调控的贸易市场和货币流通中。1921年5月14日,在致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团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列宁指出“应该特别注意产品适合于交换粮食的工业”。

商业政策

首先,列宁在企业中广泛实施经济核算制。1921年8月,列宁提出了国营大企业需要根据真正的经济核算原则进行经营的要求。同年10月,列宁再次强调了实施企业经济核算等管理原则的重要性。列宁要求企业必须运用价值规律节约精简,争取以最少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列宁还要求每个国营企业必须在商品经济意识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在列宁的建议下,技术装备最精良、地理位置最合适的企业联合建立了大型的托拉斯。后期,为了保证托拉斯的运作,在列宁的建议下,辛迪加组织形式相应出现。

其次,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列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租借租让政策,将国家暂时无力自主经营的企业、矿场、铁路等经济体以租让的形式交给外来资本家管理。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列宁阐述了包括承租人有义务改善承租企业中工人的生活状况、酌情在可能的范围内修改工人劳动生产率定额、承租人有义务从国外为工人运送生活必需品、承租人必须遵守包括劳动法在内的俄罗斯联邦法律、承租人需运进多余的机器设备并将其按照特殊的价格卖给俄国、承租人需在协商后将工人工资的支付形式在合同上加以规定等租借租让原则。此外,列宁还在俄国境内施行代购代销制。该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销售国家的产品并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国家会付给这些资本家一定的佣金。租借租让政策政策被认为是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他政策

列宁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他将工农国防委员会改组为主管协调各人民委员部并监督计划实施的劳动国防委员会。与此同时,他还授意成立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国家总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在列宁对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下,政府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各经济委员会成功的将国内大型支柱企业掌握在国家的手中。为了整顿财政制度并加强国家对财政的监督,列宁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等经济调节手段对国家的经济进行了调节。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银行被建立,信贷系统被恢复,货币基本实现了正常流通。此外,列宁还退还了之前没收的小工厂,并允许私人承租中小型企业。

此外,列宁还呼吁在俄罗斯进行大规模电气化工程,即GOELRO计划。在1920年12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并将俄电气化委员会计划看成是党的“第二个党纲”。

军事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早在俄国革命初期,列宁就强调了建立国民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更是将建立革命军放在了党的工作的首位。1918年,在列宁的授意下,托洛茨基建立了“全俄总司令部”。5月29日,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列宁决定取消志愿兵役制,恢复强制兵役制。7月,在列宁的建议下,吸收旧军官入伍的决议在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通过。为了吸引更多兵员,列宁要求广大党员积极向工农阶级进行宣传,坚持做群众工作。在列宁提出的“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苏联国内实施军事共产主义,国家成为统一的军营。为了提高武器装备数量,列宁要求政府成立了旨在调度生产的弹药委员会,并要求武器工厂的负责人必须不断地研究外国先进制造技术以对武器质量和结构进行改良。

与此同时列宁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19日,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俄国国内的所有武装力量都由军事人民委员部统管。列宁要求在军中设立党支部,并在部队中增设政治委员,成功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与此同时,列宁还强化了军队的纪律建设。列宁要求军队必须严格执行苏维埃政府的法令,并设立监督部门确保法令落到实处。在列宁的授意下,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纪律条令,实现了军队的行动完全在法令的控制下。此外,列宁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一长制原则,并规定一长制的指挥干部必须重视党组织和政治部门的意见。

外交

外交上,列宁一方面继承发扬了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关系理论,一方面汲取去了欧洲传统外交的“均势理论”并将其发展为帝国主义时代理论。列宁始终坚持以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并在制定及规划外交目标、外交原则及外交策略的工作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国初期,列宁提出了包括无产阶国际主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及高度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相统一原则在内的三大外交原则,强调通过外交渠道引发世界革命,并将唤起世界革命当做最主要的外交目标。列宁拟定并签署了包括《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和平法令》《关于公布秘密外交的声明》在内的一系列外交文件,一方面实行必要的“妥协”外交政策,一方面呼吁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推翻资产阶级政权。1920年苏波战争后,列宁调整了外交目标及外交政策。列宁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互通及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政治和平共处当做新的外交目标。

与波罗的海地区

在列宁的多方努力下,1920年,苏联与爱沙尼亚签订了《塔尔图和约》,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苏俄又相继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芬兰签订了合约。1920年波苏战争中苏军战争失力,兵败华沙城下。为了改善与波兰的关系,列宁多次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在列宁的努力推动下,波、苏两国在里加展开和谈,并在1921年3月共同签署了《里加和约》,波、苏两国的外交关系得到基本改善。

与西南诸国

1918年,列宁派遣代表团前往德黑兰,代表团向伊朗政府阐述了列宁提出的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的提议。在列宁的长期努力下,苏、伊关系在1920年开始得到改善。1920年10月,列宁又向伊朗政府提出了和平建议。在列宁长时间的努力及伊朗内乱的影响下,苏、伊双方于1920年11月正式开启了友好谈判。1921年,李萨汗·巴列维夺权成功后与列宁签署了《苏伊友好条约》,双方正式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苏联及土耳其在1921年签署了《苏土友好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外交关系。此外,列宁极为重视与阿富汗的关系。在列宁的长期努力下,苏、阿双方于1921年2月签订了两国友好条约,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与德外交

1921年,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反苏联盟,列宁利用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开启了与德国缔结和平共处条约的谈判。1921年5月,在列宁的领导下,苏、德两国正式签订临时贸易协定。在列宁的努力下,1922年4月16日,德国与苏俄在意大利拉巴洛正式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苏、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正常关系。

与中外交

列宁极为重视对华关系。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对外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宣言指出苏俄愿意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求所有在华的苏联公民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与此同时,宣言还表达了“关于沙俄在中国实施的暴行同中国进行友好协商”的提议。此后,为了进一步与中国达成友好外交,列宁命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列夫·米哈伊洛维奇·加拉罕(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хан)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政府的宣言》,并在宣言中指出俄方愿废除与中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保证将俄方侵占的所有中国领土及租借地永久无偿归还中国。为了尽快使苏中关系走上正轨,列宁委派优林、裴克思等外交大使出访中国,苏中关系逐渐向好。

为了推进苏中建交的进程,列宁于1923年夏委派加拉罕再次访华。在列宁的指示下,加拉罕与中方领导进行了多次交涉,向他们详细阐述了列宁所提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根据列宁的指示,加拉罕还通过报纸等大众媒体竭尽所能的向中国人民展示苏方的友好态度。1923年秋,列宁授意加拉罕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宣言《对报界的声明》,再次正式表达苏方希望与中方建交的渴望。在列宁等人的努力下,《中苏协定》在1924年正式签署,中苏关系开启了新的篇章。

与英外交

英国是苏俄最重要的原地出口国,为了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列宁在英国取消了对俄经济封锁后致力于开启苏英贸易谈判。在列宁的努力下,1920年4月,英国正式与苏俄开启了贸易谈判,两国于1921年3月16日正式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并宣布两国恢复经贸和政治关系。在两国恢复经贸和政治关系后,在列宁的努力下,双方又以《英苏贸易协定》为基础在能源、纺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与美外交

为了改变美国的敌视态度,列宁极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1919年,列宁明确指出愿意尽一切所能与美国建立经贸关系。在1920年的一次对外记者会上,列宁表示希望美国不要抗拒苏维埃政权,苏联愿意用黄金及原料向美国购买机器等商品。1920年底,在列宁的指示下,苏维埃政府开启了与美国企业界代表万德普有关租让问题的谈判。然而,在美国政府的阻挠下,此次谈判以失败告终。面对美方持续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及诋毁谩骂,列宁依然尽力改善与美方的关系。1929年,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美方在对俄态度上有所改善。列宁利用此时机积极地与美方沟通。在列宁的努力下,美、苏两国于1933年正式恢复邦交。

与第二国际

1907年8月,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团的列宁首次出席第二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列宁与克拉拉·蔡特金(ClaraZetkin)、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等人一道抨击军国主义,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战争问题的错误立场。列宁提出社会民主党的主要内容不仅是要结束战争,还要利用战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1910年8月23日,列宁前往,出席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列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提出的建立合作社等决议被通过。会后,列宁撰写了包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两个世界》在内的一系列文章。1910年8月,列宁出席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国际第八次代表大会,并参与到合作社委员会的工作中。此次会议中,列宁撰写了《哥本哈根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团关于合作社的决议草案》。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合作社的重要性,抨击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错误论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内的机会主义者公然背弃社会主义立场,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孟什维克及第二国际社会党执行局主席埃米尔·王德威尔得(Vandervelde mile)的授意下,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提出的《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切派别统一》的决议被高票通过。列宁得知此事后,立刻致信印涅萨·费多罗夫娜·阿尔曼德 (Ине́сса Фёдоровна Арма́нд),谴责第二国际领导的行为。1915年,列宁先后撰写了《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革命》,全面剖析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揭示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本质。列宁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德国的战争努力感到愤怒,这直接违反了决议,即社会主义政党将反对这场冲突,并认为第二国际已经不复存在。

宗教

列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强调神是民族、部落和人类所自我形成的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复合后,他提出了反对教权主义无神论。基于俄罗斯国情,列宁制定了包括《关于信仰自由、教会和宗教团体法令》《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关于学校世俗化》《社会主义与宗教》《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在内的一系列法令,提出了包括宗教信仰自由与无神论宣传、没收教会土地与财产、宗教与学校分离、政教分离在内的一系列宗教政策。

文化

列宁强调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严禁将社会主义文化与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割裂。列宁要求大力发展科学、艺术等文化产业,并大力推进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报刊出版、图书馆的建设。列宁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编撰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任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

与此同时,列宁还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列宁亲自领导了一个旨在改善教育事业的教育人民委员部,并撰写了纲领性文件《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人员的指示》《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十月革命结束后,列宁十分重视扫盲工作。1919年3月,在列宁的建议下,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将发展国民教育,实现扫盲任务写进新党纲。1920年7月,在列宁的指示下,扫除文盲委员会正式成立。

在国民教育方面,列宁不仅明确规定了学校的任务,还规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拟定的《俄共(布)纲领》,纲领中,列宁指出党在教育领域的任务是把学校转变为对劳动群众传播无产阶级思想,并对劳动者进行综合技术教育的工具。列宁坚持在学校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并同意暂时将普通综合技术教育过渡到职业综合技术教育的年龄从17岁降低至15岁。与此同时,列宁还将第二学校同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合并。

列宁大力发展党校事业。早在1909年列宁就提出了创办党校有助于培养更多党员的建议。1911年春,列宁在巴黎郊区隆瑞莫创办了旨在培养党干部的布尔什维克党校,亲自投身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1919年3月,在党的八大上,列宁对中央党校的建设做出了指示。1921年2月,列宁亲自批示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创办党校。同年3月,在党的十大上,列宁做出了建立健全体系化党校的决定。

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

列宁是一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反对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列宁撰写了包括《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注意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一系列著作。根据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他提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最终将达到纯粹的共产主义,成为一个无国籍、无阶级、平等的工人社会。在该社会里,工人们不受剥削和异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遵守“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他认为,社会不可能直接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共产主义,而必须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此他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俄罗斯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镇压资产阶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必要的,他还强调在中央集权下建立一个集中的、计划的、生产和分配都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手段。随着列宁主义的发展,列宁修正了既定的马克思主义正统,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创新。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又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在20世纪初基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列宁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实际情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哲学思想方面,列宁提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结论,包括物体不依赖人的意识感觉存在、在现象和自在之物间不存在任何原则的差别及人类需要辩证地思考。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列宁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内容和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并指出只有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列宁还指出了阶级的本质是地位不同的集团间的斗争,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列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法探讨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斗争。列宁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帝国与治理论方面,列宁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做了分析总结。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下产生的垄断统治,其基本经济特征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联合所形成的金融寡头及资本输出。列宁强调帝国主义是过渡资本主义,他表示正确地认识所处的时代是把握各种重大事件的关键。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并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强调只有各国工人联合起来统一革命,才能保证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民主革命方面,首先,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必须要确保阶级独立性,并在完全领导下吸引工农群众,组成工农联盟。其次,列宁支持农民的革命运动,并要求提升对农民革命组织性和自觉性的教育。与此同时,列宁认为为了完成民主革命,自由资产阶级必须被孤立。此外,列宁表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创建自己的工农武装力量,并改组旧军队,为武装起义做好准备。另外,列宁还指出民主革命必须及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专政方面,列宁强调了无的产阶级专政必然性,并将引导各劳动阶层组成的阶级联盟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上当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列宁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创建新的民主、法制、文化、经济关系,积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党建方面,列宁强调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为此,列宁主义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拥有正确的纲领。组织原则被认为是列宁主义建党思想的最主要特点,其原则主要包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队伍;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政体;党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必须按照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党必须有严格统一的纪律;党必须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与此同时列宁主义还要求当无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后,执政党必须要把以提劳动生产率为主的经济任务提到首要位置。在党建问题上,列宁主义规定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每个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为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一切党组织对地方性问题有自主决策权,党的基层组织是支部。

后世影响

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十分重视思想理论的建设,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他将马克思主理论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形成了新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即列宁主义思想。该思想为其他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了绝对性的指导,列宁的实践为其他落后国家实现非资本主义统治树立了榜样。列宁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以及苏联的建立,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列宁及时正确的总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错误经验,并制定了突破传统的过渡方式,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正确领导下,苏维埃经济获得了较大的恢复,1925年的农业总产值恢复到了1913年的87%,其中谷物收获量达到94%,农作物耕作面积基本与1913年的正常水平持平。工业方面。1925年的农业总产值恢复到了1913年的75%。这一成功的过渡为其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物评价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指出列宁为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及全世界共产国际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列宁领导苏联人民工作、斗争,他用自己的信念和热忱照亮了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季诺维也夫表示共产党的团结是列宁留给世界的极为宝贵的财富。

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尼古拉·布哈林指出列宁是一位彪炳千古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结束了一个时代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布哈林认为列宁有着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来自于广大群众。正因如此,列宁才能在资本主义末期作为舵手,领导人民发动所向披靡的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指出列宁是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者,他的死是全世界被压迫阶级与民族的巨大损失。列宁同志一生刻苦节俭,实为革命者的楷模。

英国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英文: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指出对于在泥沼中苦苦挣扎的俄国民众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 

传记作家路易斯·费舍尔指出列宁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及自我奴役般的自律,他有着冷酷的决心和狂热的动力。他强有力的人格魅力及雄辩才智下使得所有人都为他的疯狂而折服。他有极强的个人牺牲精神及追求绝对真理的完全信念。他用一生雕刻着布尔什维克运动的历史。

传记作家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强调历史上几乎不可能有另一个人能如此深刻地改变一个如此庞大、如此大规模的社会。他指出列宁统治下的政府为俄罗斯之后的政体奠定了牢固的框架,并为共产主义国家提供了基础的发展模式。因此,沃尔科戈诺夫认为列宁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个人轶事

车尔尼雪夫斯基迷

流放科库什基诺村时期,列宁涉猎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学、文学和艺术的精彩论述,研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研讨农民问题的所有文章及对穆勒政治经济学译本所做的注评。列宁曾指出他在研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时,总会从中摘抄的大量的内容。后来,当列宁得知了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住址后,还亲自给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了一封信,不过列宁并没有收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复。

戒烟

1889年,列宁为了逃脱警察的监管参加秘密活动小组的秘密聚会,经常外出。受他人的影响,列宁开始吸烟。母亲多次劝说列宁,不仅指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还指出仅靠着父亲的抚恤金无法承受一家人的生活和他购买烟草的支出。列宁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并再也没有接触烟草。后来,列宁在他的办公室及人民委员会会议室中都悬挂了“请勿吸烟”的警示牌。

阿烈菲案

1892年夏,列宁与姐夫叶利扎罗夫打算坐船前往塞兹兰塞兹兰的富商阿烈菲和当地政府勾结,不仅租了伏尔加河渡口禁止其他船夫摆渡、肆意抬高过河费,还殴打不听话的船夫和乘客。列宁乘坐的小船被阿烈菲拦下后,列宁阻止无果。列宁在几天后将阿烈菲告上法庭。地方法院故意刁难列宁,并拖延诉讼,希望列宁放弃诉讼。但列宁下定了决心,并多次前往法院催促。无奈之下,法院只得开庭审理。阿烈菲的辩护人被列宁的慷慨陈词驳斥的哑口无言,最终,法院判处阿烈菲一个月徒刑。

休闲生活

列宁不仅善于工作,还善于休息。列宁喜欢在妹妹的钢琴伴奏下唱歌,并经常为歌谱写新词。下象棋是列宁从小到大的最大爱好。他8岁开始下棋,是国内小有名气的象棋高手。1889年冬,列宁在萨马拉象棋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并被评为二级棋手。

伦敦之行

1902年4月12日,列宁夫妇来到英国伦敦。为了学习英语,列宁在报刊上刊登了以教授俄语的方式换取学习英语机会的启事。启事发出后,有三位英国人前来应聘。列宁夫妇不仅跟随这三位老师一道学习英语,还会在外出参加集会活动的时候刻意学习地方谚语及纯正的伦敦口音。很快,列宁夫妇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革命友谊

列宁与高尔基友谊情深,在《新生活报》的编辑部工作时,列宁就与马克西姆·高尔基经常会面,探讨问题。列宁流亡瑞士之时,高尔基夫妇邀请列宁前往意大利小住,列宁接受了高尔基的邀请于1908年4月下旬来到意大利卡普里岛与高尔基同住。在卡普里岛居住期间,列宁与高尔基一道游览风景名胜,一起体察民情。列宁经常与高尔基就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进行深入的研谈。

三次遇刺

1918年1月,列宁结束了米哈伊洛夫马术学校的演讲从学校返回斯莫尔尼宫的路上,遭到了反革命“军官战斗组织”的枪杀。和列宁在一起的弗里茨·普拉腾(Fritz Platten)及时护住了列宁,列宁没有中弹。在列宁的授意下,案犯被释放。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完成了对莫斯科河南岸区米歇尔逊工厂群众的演讲离开工厂时遭到了社会革命党女党员芬妮·卡普兰(Fanny Kaplan)等人的暗杀,列宁身中数弹。根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裁决,芬妮·卡普兰于9月4日被枪决。在外科医生弗·姆·明茨、内科医生图曼诺夫等人的救治下,列宁的病情在9月5日逐渐好转,并于16日正式恢复工作。1919年1月19日,列宁在前往索科里尼奇参加活动的途中遭到了以雅柯夫·科舍尔科夫为首的强盗的抢劫。抢劫事件发生后,列宁一行人前往索科里尼奇苏维埃的所在地,将此事告知了全俄肃反委员会,全俄肃反委员会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将这些强盗抓获。后来,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提及了此次被劫之事。

痛斥考茨基

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国际理论家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在1918年8月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学者的身份对列宁和苏维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指出苏维埃政权无法长久持续。列宁阅读完该书后立刻抱病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书中,列宁肯定了苏维埃无产阶级的斗争,严厉抨击了卡尔·考茨基提出的“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错误观念,驳斥了考茨基提出的“俄罗斯经济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的言论,批判了考茨基的“纯粹民主”理论。列宁指出卡尔·考茨基像是本本主义、食古不化的中学教员,只会枯燥无味的搬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同专制制度、同中世纪制度对比的旧理”。

严于律己

1917年底,在苏维埃政府提出降低政府高级职工的工资水平后,列宁每月500俄罗斯卢布的工资水平甚至低于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水平。时任办公室主任的布鲁耶维奇得知此事后擅自将列宁的工资提高到每月800卢布,列宁知道后对布鲁耶维奇搞特殊化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人民委员会对布鲁耶维奇进行警告处分。在列宁一家人于1918年3月11日迁居莫斯科后,列宁一家人住在四间简陋的房间里。由于物资供应紧张,列宁一家人常常受冻挨饿。为了对列宁表示关心和拥护,大量的包裹从各地寄来。列宁没有给家人和自己留下任何物品,而是将所有物品全部送给学校和保育院。

遗体处理

为了让列宁的遗体在红场陵墓中长期公开展出,政府不顾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的抗议,对列宁的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列宁的大脑被移除,苏联圣彼得堡脑研究所对列宁的遗体进行解剖。1929年7月,政治局同意用花岗石建造的永久性陵墓取代临时列宁的陵墓,并于1933年完工。他的石棺分别在1940年和1970年被更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安全起见,列宁的遗体在从1941年到1945年间暂时转移到秋明。截至2023年,列宁的遗体仍在红场列宁陵园公开展出。

墓葬与纪念

墓葬信息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苏联政府于24日邀请建筑师阿列克谢·舒舍夫(Alexey Shchusev)于红场西侧克里姆林宫墙下建造列宁的临时墓。在舒舍夫及工人的努力下,列宁墓仅用了35个小时建成。1月27日,装有列宁遗体的灵柩被安葬在临时陵墓中。临时陵墓由木材建造,基座为立方体。陵墓外刷红漆,两侧设有供人瞻仰列宁遗体的入口。数月后,舒舍夫在政府的要求下对列宁的临时墓进行了改建,增加了观礼台和廊柱。舒舍夫改建后,政府又要求对列宁墓进行改建。最后,列宁的永久性陵墓在1930年11月10日向群众开放。该永久性陵墓的基地为石基,整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配以砖墙填充,并用花岗石、长石及磨光石贴面。陵墓上有一块刻有“列宁”名字的整石,该石重达60吨。陵墓内的灵堂堂壁采用黑色、灰色长石贴面,壁柱为红色斑状石料锒贴。列宁的水晶棺安放在堂内。

后世纪念

中央列宁博物馆

为了纪念列宁,1924年,政府在莫斯科革命广场兴建了中央列宁博物馆,并在193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在圣彼得堡、塔什干、第比利斯、利沃夫、基辅、乌里扬诺夫斯克、巴库设有分馆。管内收藏着列宁的大量手稿、著作和小册子的初稿、刊有列宁文章的原版报纸、列宁起草的法令、列宁的个人物品、列宁的珍贵影像等,管内总藏品约为70万件。其中很多材料都是列宁的战友或是外国共产党转赠的。博物馆会定期放映列宁相关的影音作品。此外,该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党务讲座,并为青少年举办入队仪式。

 纪念日

列宁逝世后,政府将1月21日定为列宁逝世纪念日,并将4月22日定为列宁诞辰纪念日。1955年,苏共中央规定不在列宁逝世这天来为他纪念,而将列宁的诞辰(4月22日)日立为列宁纪念日。苏共中央指出用列宁的诞生日做纪念更符合鲜活的列宁主义学说精神。

政治符号

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俄国通过用列宁的名字命名城市街道、陵园、公园、广场、道路、学校等设施来纪念列宁,例如“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列宁公园”“列宁书局”“列宁市”“列宁博物馆”“列宁主义街”“列宁青年场”“列宁号”飞机等。

奖项纪念

1925年6月,为纪念列宁,苏联设立了列宁奖。政府在1935至1956年暂停颁发列宁奖,后于1957年重新恢复颁奖。同年,政府还在原有奖项基础上增设了列宁文学与艺术奖。1970年,政府增设了獐文学奖。每项奖金都是1万卢布。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是苏联最高等级的国家勋章。苏联红军总指挥部部长列维奇维姆(Levichevym) 于1926年7月8日提出设立列宁勋章以对那些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嘉奖的建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0年4月6日正式宣布设立列宁勋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