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 :西湖著名景点

更新时间:2023-04-18 15:36

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分布在外湖和里湖之间,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这里的景色秀丽,被誉为“山水田园之胜”,是中国传统园林与自然山水景观的完美结合,山上的杜鹃花属也是其特色之一。杭州孤山是湖中一座孤立高耸的岛屿,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

孤山的面积约0.22平方千米,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聚集之地。孤山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却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孤山是由侏罗纪凝灰岩构成,其岩石在湖底与宝石山相连,为栖霞岭的余脉。现有胜景30处,主要景点有放鹤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中山公园、清行宫、敬一书院、秋瑾墓、六一泉、苏曼殊墓园、半壁亭等。此外,孤山景区也是杭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各类活动常在孤山举行。

建设历程

孤山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北宋至清

北宋开宝七年(974),钱俶在六一泉寺旧址建报恩寺。天圣六年(1028)著名诗人、画家林逋在孤山逝世,赵祯追赐谥号“和靖先生”。

南宋南迁杭州后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孤山建四圣延祥观,供奉北极四圣,并在四圣延祥观旁修建延祥花园,同时还在孤山的山顶修建凉亭。而后淳祐十二年,又兴建了西太乙宫。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在杭州西湖孤山景区面对北山路的一侧,仍有纪念林和靖的景胜“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

元朝宋朝之后,四圣延祥观被废除,改为万寿寺。明成化年间(1456—1487),在太乙宫的故址上建西湖书院,建书库,用来招待四方学子。

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行宫藏经堂(又称藏书堂)改建“文澜阁”与扬州市的“文汇阁”、镇江市的“文宗阁”并称江南三阁,藏驻《四库全书》。其中,清康熙南巡时又在孤山建行宫,雍正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伽蓝”,后光绪三十年(1904),西泠印社在孤山开始创建。清末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孤山建筑物多已毁坏。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1912年),将原清行宫御花园的一部分改建为公园。民国16年(1927年),为纪念已故的孙中山先生,将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孤山修建杭州西湖博物馆

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西湖博物馆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解放时,孤山南麓自东而西有苏自二公祠、国立杭州艺专、浙江博物馆、中山公园浙江图书馆、太和园菜馆、朱公祠、西泠印社、楼外楼菜馆、广化寺和俞曲园纪念馆;孤山东麓有辛亥革命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俗称七星坟)、徐铴麟墓、林启墓和林社,还有中国国民党上将王电轮墓和坟庄;孤山后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尘墓、裘超墓、冯小青墓、苏曼殊墓以及中山纪念林、中山纪念亭、赵公祠和财神庙;孤山后山西端有裘庄、杜庄,湖边是一片农地和农田;孤山山顶一线自东而西有双照亭(1979年改名四照亭)、鲁涤平纪念亭、原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的别墅(青白山居)和西泠印社。由于不少景点长期荒芜和有众多单位割据,实际游览面积仅29800平方米。

1924年印社同仁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在古四照阁旧址修建华严经塔。

1950年至1952年,全面整修孤山。重建放鹤亭,恢复梅林景观;整修中山公园、西印社、七星坟等景点;修建园路和增植花木,把孤山西面的农地、水田修建为绿地;在广化寺的基础上又建了兰花室,共投资11.9万元。后在放鹤亭东侧,复建林社,此次由民间人士集资修建,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后为浙江科技报社所使用。至1952年末,孤山(不含平湖秋月)游览面积扩大到109800平方米。

1955年夏,清理孤山的墓葬,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徐铴麟墓及林启墓迁移到鸡龙山,同时拆除冯小青墓、苏曼殊墓及其他墓葬。一周后,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及徐铴麟墓仍迁回原处。

1959年,杭州市园林管理部门对孤山景区实施了扩修建工程。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改建罗苑,拆除沿马路高墙和园内部分建筑,保留罗苑内部建筑,改建为茶室、休息室、阅览室及文娱室,辟建西侧临湖赏月平台,作为平湖秋月景点组成部分。

1964年冬,七星坟、徐铴麟墓迁至鸡龙山

1965年,孤山后山西侧山麓增加梅花鹿塑像。1967年塑像改为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放羊造型。

1981年,西泠桥畔南侧的孤山山麓重建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刻的秋瑾烈士塑像。1983年改鸿雪径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右设栏杆,南面棚顶有“鸿雪径”三字,楷书,无落款。1988年8月8日,中山公园内石阶东侧的石亭(文亭)被台风吹倒,亭石俱毁。同年,重新制作和悬挂与平湖秋月有关的匾联。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孤山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东临白堤,西接西泠桥,南临外湖,北濒里湖。孤山四面邻水,孤峰耸立,因一山独峙,故名孤山。山虽然不是特别高,高38米,面积约0.2平方千米。

气候

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的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年均太阳总辐射量在每立方厘米100—110千卡之间,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年均气温15℃—17℃,,平均相对湿度70.3%,无霜期230—260天,年降水量1141毫米。常年梅雨量350—550毫米,约占全年的25—31%。

土壤状况

孤山是属于葛岭、宝石山沿线山脉的余脉,流纹岩山岭的特殊地貌和凝灰岩山岭是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到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流纹岩不容易风化,在干旱条件下呈酸性或强酸性,最终形成红色黏土或砂质粘土,内含氧化铁,属于红壤亚类,具有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红壤在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土体经历了强烈的风化淋溶和脱硅富铝化作用,原生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了以1:1型高岭石为主的土壤次生粘粒矿物,铁铝物质富集明显。土体的粘粒硅铝率低,一般为2.0—2.5;粘粒中氧化铁含量10%左右,赤铁矿化显着,土体一般呈均匀红色。由于盐基物质大量淋失,土壤呈强酸性-酸性反应,PH值为4.5—5.5。

水文

孤山位于西湖内,四面环水。西湖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周长15千米,面积6.03平方千米。除去湖中小岛、长堤、孤丘,水面积约5.66平方千米。西湖平均水深约1.55米,最深处2.80米,控制常水位7.15米黄海,相应蓄水量923万立方米。湖水可经圣塘闸(最大泄流量20立方米/秒),排向古新河,至左家桥流入京杭大运河。西湖流域面积27.25平方千米,由金沙涧(长6千米,流域面积8.8平方千米)、龙泓涧(长3.4千米,流域面积4.5平方千米)、长桥溪以及环湖零星低丘的来水补给。湖引水工程建成后,由钱塘江边闸口泵站通过管渠穿越玉皇山九曜山的输水隧道(全长3137米),可每日输送3千万千克钱塘江水量补给西湖

生物多样性

孤山景区绿化植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是杭州西湖园林典型的代表。西湖孤山景区主要有203种园林植物(含变种和栽培种),其中乔木共80种、灌木共48种、藤本12种、草本地被52种、竹亚科4种、水生植物2种,其它及蕨类5种。

从植物科属种的构成来看,蔷薇科在景区中分布较多,植物主要以梅、碧桃、日本晚樱、垂丝海棠、杏等开花植物为主,是春季观花景观的植物主体。杜鹃花科植物主要在晚春、初夏开花,以灌木为主,在景区分布较多,例如杜鹃、锦绣杜鹃等。豆科的国槐、忍冬科锦带花木兰科二乔玉兰木樨科的桂花和野迎春等观花植物。另外,樟科的香樟,壳斗科白栎,杨柳科的垂柳胡桃科枫杨槭树科红花槭,冬青科的冬青,杜英科的杜英等乔木树种在景区内占有的体量较大,是孤山景区的基调树种。

景点布局

孤山被誉为“蓬莱仙岛”,名胜古迹近30处,山南楼阁参差,有浙江图书馆、文澜阁、浙江博物馆、青白山居、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湖天一碧、楼外楼菜馆等建筑;山北有放鹤亭,为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和靖)而筑。亭壁有康熙临摹的明代董其昌书《舞鹤赋》。东南角为平湖秋月,是临湖赏月的佳处;西南有西泠印社、秋瑾墓、慕才亭。

主要建筑

山南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与楼外楼及中山公园为邻,现主要由红楼、白洋楼和杨虎楼三幢别墅建筑组成。保藏古籍共110余万册,包括线装书83.5万册,平装书15万余册,期刊6万余册(含合订本)及其他碑帖、字画等。红楼主要为编研部门使用。白洋楼是平装书与期刊及普藏线装书的收藏地,其一楼大厅被辟为阅览室,公开接待读者。杨虎楼据说是由原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所建私人别墅,但建成后由于过于招摇,一直未正式启用,1949年后,划归浙江图书馆所有。现在是原文澜阁四库全书之存所,浙江省博物馆在其收藏的平装书中,包容面甚广,如珍贵古籍、期刊报纸、地方文献等。

该馆备有卡片目录供读者查阅。平装书有书名与分类两种索引。普藏线装书只提供书名索引。读者可凭相关证件办理文献借阅手续。该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六9:00—11:30、13:00—17:00,读者中午可在馆连续阅读。

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孤山路25号,即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馆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清代乾隆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渊阁焚毁,部分藏书丢失。光绪六年(1881年),文渊阁在原样的基础上重修,故现存的建筑大部分是光绪年间建造的。

文澜阁面北朝南,是一处以江南庭园建筑为主体建筑,主体建筑都仿浙江宁波范式天一阁,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为六开间楼房。外观看上去有二层,实际全内阁为三层,顶层通作一间。文渊阁面宽33米,进深14米,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顶建筑。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同林布局紧凑雅致。

2001年6月25日,文澜阁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浙江博物馆

浙江博物馆位于孤山路25号,始建于1929年,原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有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镜和湖州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分为孤山馆区、文澜阁、西湖美术馆、武林馆区、黄宾虹纪念室、沙孟海旧居、文保科研基地这七个景区。

青白山居

青白山居位于孤山之巅,西泠印社东侧,属中西式花同别墅。原主人为国民党中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该别墅于1936年5月动工,费时8个月左右,总造价为法币7万元。施工单位是海丰营造厂,建筑设计师为胡钊。这座三层楼的宫殿式别墅,共有楼房18间,礼堂1间,平房3间,地下室5间。整座别墅占地面积约为3100平方米,门牌号为青白山居“外西湖26号”。别墅建成后,杨虎却一直没有入住其内。此别墅方正对称,为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歇山式大屋顶,彩色琉璃瓦,斗拱飞,厚墙重基。正面匾额上方绘有彩画。而墙体、同栏又选用西式风格,外墙装有浮云式花饰。

新中国成立后,青白山居一直由浙江省文化部门使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关部门将青白山居划归浙江图书馆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青白山居进行修缮,按藏书的严格要求,将楼面下沉、屋顶破损、白蚁侵蚀、年久失修的青白山居进行维修,改善和增设了防火、防盗、防虫、防湿等设施。浙江省图书馆将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36000多册移藏于此。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西湖的孤山南麓中部。民国十六年(1927),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清行宫御花园的一部分被辟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1927年(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公园大门内正对的石壁上刻有“孤山”两个彤红大字。石壁两旁各立石亭一座,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杭州市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沿着石壁东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座宽大的平台。

公园高处建有万菊亭、四照阁、团结亭,还有一处以湖石叠成的假山,名为绿云径。石上嵌一诗碑,刻诗描绘孤山景色,并赞其为国内园林之绝胜。诗后有一方篆章政在养民,据说是乾隆所写。庭园中央是以苏轼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山后还有鸡毛信塑像、中山纪念亭、营造于1929年的中山纪念林,其中中山纪念亭正对西泠桥

万菊亭

万菊亭位于中山公园内,建于1933年,为了纪念在杭州市举办第一届菊展的张又莱先生。1928年秋季,他在居所及附近的钱千祠举办了杭州市第一届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多种,均为当时的名贵品种。1933年张又莱去世后,弟弟张衡将其所存菊种及照片、图片等有关资料悉数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从此,菊花栽种开始普及杭城。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的热心壮举及对杭州菊史的贡献,在孤山建“万菊亭”,并在亭旁立碑记载这段史实。由于当初的石碑已损毁,2007年7月重新立碑纪念。

四照阁

四照阁坐落中山公园的池中,建于清雍正年间,阁名来自康熙御题“云峰四照”,乾隆南巡时定其为西湖行宫建筑八景之一。阁楼顶部用琉璃瓦装饰,阁楼内有雕刻有福寿康宁等寓意的柱子,亭子底部女墙栏。阁楼的门楣上挂有“四照阁”的匾额是由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题额,两旁楹联是由由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的‘‘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阁内还挂有楹联“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由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88岁时书写。

团结亭

团结亭位于中山公园内。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1927年修建中山公园时,修建此亭。

西湖天下景

西湖天下景位于中山公园内,绿云径下方。亭名取苏轼诗句“西湖天下景”,黄文中题额。亭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方亭,亭的四边都有坐栏,中放了一张石桌、并有四个石凳,前面临近水池,后面临近蝇岩。南宋时这个地方是御苑一角,清代是行宫御花园的后苑,辛亥革命后并入中山公园内。南边为文澜阁。柱子上的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为黄文中题,任政书。

毛信塑像

毛信雕塑位于中山公园北面,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雕塑群源自1954年曾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鸡毛信》,至1967年,园文前辈在孤山山坡创塑了"鸡毛信"群塑。2016年对毛信雕像重新修整,基本恢复原有的样子,远远望去,山坡上几只肥羊在"吃"着青草,放羊娃站在"山顶"机警地巡视前方。

中山纪念亭

中山纪念亭正对着西泠桥,始建于1927年。这是一座以民国风格为主的亭子,有12根罗马式立柱,柱子顶部是繁复精致的涡纹状装饰,上托欧式圆形穹顶。穹顶的外观,则是中原地区屋顶的人字形结构,与下面柱子的分布呈交叉起伏状。亭子的上层,有一座小亭,6根中式方柱,顶为西式叠层圆顶。

中山纪念林

中山纪念林位于中山纪念亭后。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举行了植树仪式,并把植树节由原来的清明提前到了他的忌辰,即3月12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中山纪念林中立有中山纪念林碑,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0年7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天一楼

湖天一楼位于平湖秋月西侧,是一幢二层园林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原为哈同(犹太商人)花园的一部分,至今已有69年历史。1987年进行整修,仍保持其原有的风貌。此楼雕梁画栋,花棱门窗,外观精美雅丽,其内部装饰也细巧别致,又因其临水而筑,称湖天一楼,现为杭州西泠书画院的院址。

楼外楼菜馆

杭州楼外楼是一家有160余年历史的餐馆。它位于在孤山南麓,始建年代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一说比较可靠,清朝的落第文人洪瑞堂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杭州市,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后来在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开了一家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旁,位于俞曲园纪念馆西泠印社之间。

餐馆的命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开封市”诗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另一种说法是因菜馆建在近代著名学者俞樾(俞)先生俞楼前侧,洪瑞堂就到俞楼请先生命名,曲园先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称作“楼外楼”。

经过不断地发展,楼外楼餐馆已成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楼外楼实业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全国中华餐饮名店、杭州市餐饮名店等称号。“以菜名楼,以文兴楼”的楼外楼,楼内各餐厅装饰典雅、环境幽美,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宋嫂鱼羹、东坡肉等传统名菜。

中国印学博物馆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西泠桥畔、后孤山路10号。这是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

该馆是在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等人的倡导下,国家文物局于1993年批准,由西冷印社筹建的。在国家计委、省、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1998年破土动工,1999年9月2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前夕正式对外开放。主馆设在后孤山路10号,原为杜庄,为1932年上海市杜月肇所建。博物馆主体工程占地1300多平方米与西泠印社社址相连相属,总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正门西侧赫然矗立着一尊高4.2米的汉白玉龙钮巨印,边款为已故西泠印社社长、著名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七个大字“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内设有历代玺印厅、篆刻艺术厅和书画厅,以实物展示了中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出珍品达600件之多,其中有罕见的先秦陶拍、封泥秦汉古玺绝品,还有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和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原作。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南宋时即是西湖十景之一。最初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所以宋、元、明期间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皆以湖上赏月抒情为主,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卷三,《十锦塘》中记载道:“修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筵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改作龙王堂……”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题“平湖秋月”石碑“平湖秋月(老照片)以后才确定的。平湖秋月景点的主题是“秋景与赏月”,内有一座仿古围墙、御书楼、四面环水的平台,与回廊、亭通过曲桥相连,形成水院;御碑亭既是水院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院落空间。

山北

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孤山北麓,是元代陈子安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逋而建的亭台。现在的放鹤亭是1915年重建的,面阔8.75米,深8.85米,亭内有行书刻石一块,面朝东北,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卟植梅,为湖上赏梅胜地。碑高240厘米,宽75厘米,由4块竖右向左,24行直排,行书,共445字。亭内石刻《舞鹤赋》,其文是刘宋鲍照所撰,是康熙三十二年(1699年)康熙帝临基董其昌书法的手迹。

山东

敬一书院

敬一书院位于孤山东巅。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浙江巡抚赵士麟辟修建的。每月初一古代读书人在这里切磋学问,每月十五则由儒师讲学。

赵士麟将书院取名为“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他离任后,杭州市百姓于书院旧址设祠祀之,敬一书院改为赵公祠。爱新觉罗·旻宁年问,赵士麟的云南省同乡浙江省布政史朱嶂书题“孤山一片云”,并嵌置在敬一书院东外墙上。清代后期,战乱频起,赵公祠屡遭损毁。到民国时期,已经是座财神庙,因年久失修而破败。1929年,杭州举行两湖博览会,“孤山一片云”地界被征作西博会的博物馆。西博会结束后,上海市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一起,出资将财神庙修缮一新,人称“西泠财神殿”。

1994年,在“财神殿”的民居院落里发现“敬一书院界”的碑石。1998年,敬一书院被重新命名并重修。重修后的敬一书院,为清式书院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20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后两进厅堂和左右两厢房构成四合院,院西侧另辟园林。书院前一进厅堂题额“瀛屿芬馨”,书院后进厅堂题额“秀萃明湖”。

西南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泠印社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虽然没有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额而建,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俞楼

俞楼位于孤山南麓“六一泉”旁,有一幢歇山式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面积约350平方米,门牌为孤山路32号。门楣上悬挂着“俞曲园纪念园”的匾额,柱上有“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楹联。它便是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

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其学生徐花农等筹资重新修建,之后友人彭玉麟又帮助增建。为感激众人厚意,俞樾自书一联,悬于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1920年,俞曲园的亲友决计重建俞曲园纪念馆,并重修了楼后曲廊、山上的小榭。俞楼内还可见到当时的名人曾国藩等的墨迹。

名人墓

白苏二公祠

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孤山路5号,浙江省博物馆的东侧,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是杭州市典型的聂氏宗祠建筑,该处是一座封闭的院落,两侧有厢房,房子有三排,用黑瓦粉墙装饰。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 年),在大学士阮元的提议下,孤山南施建造了“白苏二公祠”。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巡抚乌公对白苏二公祠进行了复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白苏二公祠重修完成,立“重修西湖白苏二公祠记”碑,落款为“道光十六年六月湖董事章钱定王泰薰谨立石”,落款后面附捐款清单。民国十六年(1927年) 开始,白苏二公祠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租用。1949年后,白苏二公祠历经变迁,成为民居。1994年的时候,已经是几间危房了。环湖绿化整治时,被改为绿地。2005年重建,新建的二公祠分前后两个殿堂,岳庙文保所保存的17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也向公众展示,其中包括了四块苏轼手迹的石碑,价值非常高。2009年底,白苏二公祠开始重新整修,于2010年1月整修后重新开放。整治后的白苏二公祠,增加了陈列内容,调整了陈列方式。白居易生平被陈列在西庞。在原先的陈列基础上,增加了手绘《四景山水图》等内容,分成8块的《佛顶尊胜陀曼尼经》经幢拓本,统一在北侧墙面上展出。

林和靖墓

林和靖墓位于孤山东北麓,林和靖(967—1029年),名逋,字君复,北宋隐逸诗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他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著有《林和靖诗集》。因赵祯追赐给他的谥号林逋”,所以世人习惯称他为“林和靖”。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处游历,40多岁返回杭州,后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61岁去世之前,从未进过杭州城。他他隐于孤山,死于孤山,林和靖墓葬于孤山北麓白宅旁,墓是他自造的:临终前还留下一首《自作寿堂凶书一绝以志之》诗:“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明他“不求闻达、不求传世”的心迹。

他在孤山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每到梅花盛开时,每日只是赏梅、饮酒、吟诗、作词,怡然自得。相传,他养了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能够飞上云霄,在西湖上盘旋,后又回到笼子中,林逋十分喜爱它们并视为珍宝。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主人墓侧,取名“鹤冢”。

冯小青墓

冯小青墓位于林和靖墓西侧。冯小青,名玄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扬州(今属江苏省)人。她后来嫁给了冯生做小妾,擅长写诗词,懂得音律。冯生的正室嫉妒她,让她迁居到孤山别墅。亲戚朋友劝她改了嫁,她不听从,凄怨成疾,后去世,年仅十八岁。著有《小青词》。小青墓前原有冯小青墓屋舍,清末,屋舍荒芜倾塌。

民国年间,柳亚子著成《小青遗事》,由杭州市名伶冯子和出演,用演出得到的金钱将冯小青墓重新修整,柳亚子在冯小青的墓碑上写有“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没过几年。苏曼殊故世,选择葬在冯小青墓侧。“文化大革命”期间,此二墓同苏小小墓俱被毁。

苏小小墓

苏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西湖北山路西泠桥畔。苏小小,六朝南齐时(479—502)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有后来者为苏小小题写的楹联。2004年苏小小墓在原址上修复,同时又建造墓亭,墓亭用六根石柱支撑,亭顶为六角攒尖式。重建后的慕才亭内有十二幅楹联,邀请了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书法家题写。

惠兴墓

惠兴墓原位于孤山放鹤亭后。惠兴(1870—1905),女,姓瓜尔佳氏满族白山市(今吉林省)人。贞文女学(后改名惠兴中学)创办人,有一定文学基础,认为中原地区女子欲摆脱受压迫地位,必须读书识字,提高文化水平,求得谋生本领,于是以提倡女学为己任,现在的惠兴中学的前身即是贞文女学。

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二十六日,她请杭州市有声望的满族绅士协议开办女学,并向各方募得300余元,于同年九月十六日,在杭州旗营迎紫门北面金钩弄梅清书院旧址创办贞文女学。同年十月,新校舍落成,在贞义女校开学典礼上,割臂肉。如学校办不下去就自杀殉教。果然后来捐学者反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5日,惠兴便以身殉学。此举感动了当局政府,将该校改为官立并以“惠兴”之名继续办学。年仅35岁。她死后,由浙江省将军会同浙江巡抚张曾敬上奏,奉旨建坊,葬于孤山放鹤亭后,惠兴墓后迁移到鸡笼山。

苏曼殊墓

苏曼殊墓位于孤山北麓大片草坪中央的矮树林中。苏曼殊(1884~1918年)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近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字子谷,学名元瑛。后为僧,号曼殊,笔名印禅、苏。他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擅画,通晓日语、英文、梵语等多种语言,曾与章太炎柳亚子等交游,参加南社。其著作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他还翻译过乔治·拜伦维克多·雨果等名家的作品。据悉,苏曼殊墓遗址处原来就有一座石塔,于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在的石塔为剑状六面石塔,高2.5米左右。刻有他的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秋瑾墓

秋瑾墓位于西泠桥南端。此墓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建,为浙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呈方形,用花岗石砌成,高1.7米,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墓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

秋瑾(1875一1907),是中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塔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汀分会会长。她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目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存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3岁。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市,于1908年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身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之后,清政府勒令把墓迁走。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宣统元年(1909),其子王源德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市建秋瑾烈十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两湖原墓地。秋瑾灵柩由湖南省运送到上海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市,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2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文革”时,迁至杭州鸡笼山巾。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秋瑾“埋骨西泠”的愿望最终实现。

陈英士烈士骑马纪念铜像

陈英士烈士骑马纪念铜像位于孤山后山。陈英士(1878一1916),字英士,号其美,后以字行,湖州市五昌里(旧址在今湖师附小)人。1906年东渡日本,学习法律、警政,后改学军事,并加人同盟会。1908年回国在浙、沪一带联络会党,密谋起义,均告失败。1910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从报》,鼓吹革命。1911年初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上海市,创建中部同盟会,任庶务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消息传来,11月3日,陈发动起义,一举光复上海。11月6日,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年仅39岁当时,孙中山先生得到噩耗赶到现场,痛哭失声,并手书“失我长城”四字以示哀思。1929年,国民政府在杭州湖滨三公园建了陈英士铜像,1938年创办了英士大学,以纪念陈英士烈士。新中国成立后,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陈英士铜像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拆。后经过多方努力,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塑铜像,2005年4月29日,在孤山大草坪上隆重举行了陈英士烈士铜像复建揭幕仪式。

浙东三烈土墓

浙东三烈土墓位于东南麓。在辛亥革命之前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安庆起义中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为革命献身,用热血铺洒出了辛亥革命之先途。辛亥革命成功后,按孙中山先生指令将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追赠为“三烈士”,忠骸合葬于孤山南麓称为“浙东三烈士墓”,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1981年,“三烈士慕迁到杭州孤山。

浙江忠烈祠

浙江忠烈祠位于东麓。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浙江军民起义。因张勋复辟,“辫子军”死守南京,新建陆军败退。光复会电请各省助战,浙军出兵驰援,由朱瑞率领3000余人担任中路进攻的主力,攻克金陵(今南京)阵亡将士共68人。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省人民运回烈士遗骨,在孤山东麓兴建“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墓葬存平湖秋月正对面大草坪上,共七座,呈环形排列,故称“七星坟”,所有阵亡将士均勒名墓碑上。面对平湖秋月处建有“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道”石砌牌坊。1954年,墓道牌坊及七星坟全部被拆除。次年,诸先烈骨殖回移,重葬回原址。现另归葬在风篁岭辛亥革命烈士墓群。据《民国新杭州府志》记载:“辛亥革命后,寺改祀浙军攻克江宁阵亡将士,称南京阵亡将军祠,继更名为浙军昭忠祠,再改名为浙军忠烈祠。祠前置纪念碑、石柱,柱中层嵌有铜牌记述战绩。国殇社附设祠内。

其他看点

梅花景观

孤山的梅花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唐朝就与伍相庙成为杭州赏梅胜地,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曾写道:“二年闲闷在余杭区,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后到宋代又有林逋孤山隐居种梅,有了梅妻鹤子的事迹。清代的“西湖十八景”中“梅林归鹤”一景是指孤山的梅花景观,当时的梅花种植方式还是以片植或者群植为主。在20世纪后,孤山梅花、灵峰探梅和西溪梅花为杭州市三大赏梅胜地,梅花是孤山植物景观中最主要的植物种类。主要分布在放鹤亭、孤山东面平地、北麓山坡、中山纪念亭坡地等地,主要品种有江梅绿萼、细枝朱砂等,数量约有300株。

松林杜鹃景观

唐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一诗中写到:“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斋醮科仪。”这里的松岛即为孤山,松树若只零星分布其中则无所谓松岛,可见当时孤山之松极具一定的规模,当以松林为胜。白居易又有诗《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聚》曰:“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杜鹃花属又名山榴花,这里记载的是唐长庆三年(833年),杭州市刺史白居易来到西湖孤山寺观赏杜鹃花。现在,孤山的松林杜鹃景观主要分布在后山,由西泠桥的孤山公园大门进去便可寻得松林间的杜鹃花小径,是杭州春末赏杜鹃的重要景点之一。上层松林以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密植为主,而在林下种植各类杜鹃。

杏花景观

西湖的植物景观中,杏花比较少,不管是数量和分布范围都非常有限,可观杏花景观的地方为数不多,孤山为少有的几处之一。杏,花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孤山的杏花主要有两处,一处为西山坡的山道,二、三株杏花集中点缀于曲折而上的山道一侧,另一处为在西向草坪上的山坡上。

相关文化

相关作品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被人们熟知,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称赞,又写下《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孤山遇雨》等诗作。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诗句。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孤山被水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杭州孤山闻其名便知,是湖中一座孤立高耸的岛屿,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又名林靖和)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西湖,结庐孤山。在孤山写下了许多诗作,如《山园小梅(其一)》《梅花(其二)》《孤山后写望》《西湖孤山寺后舟中写望》《孤山寺》等诗歌。

北宋词人苏轼写下《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行香子》《孤山二咏(并引)》《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等诗词。陆游闲游登孤山玛瑙坡时,在《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中发出了“宦情不到渔蓑底,诗兴偏于野寺多”的感叹。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通称乾隆帝或乾隆,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子,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第六次南巡。在浙江省其中活动之一则是驾幸文澜阁。其时文澜阁刚在四十八年(1783)底落成,他在视察了文澜阁后,作了《文澜阁》《趣亭》《月台》三首诗。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爱西湖、爱孤山、也爱孤山的梅。其中他写的《梅》赞扬了梅花。

相关人物

杨虎

杨虎(1889—1966年),字啸天,安徽省宁国市杨山乡人。原姓胡,年少时,生父无力抚养,将其卖与村邻杨允龙为嗣,取名德顺。少时曾入私塾读书,12岁到宁国西街魏天源药店当学徒,17岁弃店从戍,先后攻读于清军武弁学堂和两江讲武学堂。历任汀苏军总司令、广州非常大总统府参军、上海警备司令和巾国中国国民党第四至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授国民党中将军衔

张又莱

张又莱先生是一位退役的民国海军中将.曾留学日本,爱菊成癖,退休以后,购置了杭州上城区横紫城巷房屋,并以“万菊园”名其居所,又在湖墅购地为蚓,种桃养菊,广收菊种,着力培养菊花。后为纪念他建了万菊亭。

林和靖

林逋(967—1028年),名通,北宋杭州市人。其生活年代约在赵光义赵恒年间。结庐隐居孤山二十年,善诗,以种梅养鹤自适,有“梅妻鹤子”的传说,其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传诵至今。现放鹤亭附近遍栽梅花,是西湖赏梅胜地。

俞樾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韵皆出其门下。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省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市,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历史学、训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他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达二百五十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篆刻艺术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以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为主,同时致力于多个学科领域,注重传统文人综合文化素养的修为。西泠印社拥有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孤山社址、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同时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作“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的传承代表组织。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泠印泥

印泥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用印泥,是拓印谱的特殊用品。“西泠印泥”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三人,根据篆刻、书画艺术创作的特殊需要,共同研制而成的专业印泥。“西泠印泥”迄今有115年的历史,与西泠印社的篆刻创作、手拓印谱一起被奉为“印林至宝”。西泠印社早期所拓制的各种印谱,均使用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自制印泥,故此,取名曰“西泠印泥”。1998年,西泠印泥编入世界著名传统手工艺产品;1999年,“西泠印泥”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9年,“西泠印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活动

西泠社纪念日

每年固定在清明节重阳节前后西泠社以孤山社址为核心举办雅集,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鉴赏研讨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等活动,纪念西泠社的成立。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在孤山西泠社社址举办盛典。2019年4月27日,在孤山景区举行西泠印社己亥春季雅集。

淘宝造物节

淘宝造物节是孤山景区淘宝继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之后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另一个节日。在淘宝造物节中,有很多特色商品。2019年9月12日,为期14天的2019年第四届淘宝造物节在孤山景区开展。

摄影节

2008年,杭州市诞生了国内首个以普通市民为主角、以反映市民生活变化为主题的摄影节日。从此,一年一度的摄影节成了杭城老百姓的节日,更是中国户外摄影节。摄影节设置西湖钱塘江两大展区,分布在西湖孤山、白堤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城市阳台等地方,布展打破传统形式,后被誉为“全世界最美户外摄影节”的杭州市民摄影节。孤山摄影节连续举办了11年,2018年5月17日—21日,在西湖孤山举行最美户外摄影节——杭州市民摄影(像)节活动后,此后几年没有继续举办摄影节。

开发保护

开发

1991年至1993年,由杭州环湖绿地动迁建设工程处负责实施,动迁后孤山路2号至7号及32号住户9l户,应拆除影响观瞻的破旧住房4000余平方米,因动迁户房源未落实,至1993年末仅拆除747.15平方米。同时搬迁浙江省文化系统幼儿园,拆除旧房1128平方米。幼儿园原址改建为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杭州岳庙管理处办公用房。同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冷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

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孤山景区主要恢复培育原有本地植被,最终形成与自然景观无异的公园绿地。2004—2005年,西湖周边东南西北四条线都先后完成建设,“两堤三岛”修绪。“两堤三岛”着力于人文历史景观的挖掘,同时完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

保护

1988年8月8日,中山公园内石阶东侧的石亭(文亭)被台 风吹倒,亭石俱毁。1990年,杭州市人民捐献的台风救灾款5万元重建中山公园。园内石阶边的两座石亭,一为文亭,一为武亭,系30年代为纪念南洋华侨捐款救济浙江省灾民而建。

1994年,在“财神殿”的民居院落里发现了“敬一书院界”的碑石。1998年,敬一书院得到重修。同年中国印学博物馆工程破土动工;并于次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底,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

2000年,孤山景区的清行宫遗址被列入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西泠印社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重新修建俞曲园纪念馆。同年08月13日,在杭州孤山景区的于西泠印社和俞楼之间发现明朝孝子郭孝的古墓,并在郭孝童墓边设立一块说明碑、建一座“孝童亭”。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2月15日,浙江省博物馆正式启动孤山景区的文澜阁修缮工程。

2008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孤山的清行宫遗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遗址总体格局保存完整,地表可见御碑亭基础、汉白玉柱础、太湖石门档、湖山假石及各类石刻等。同年10月杭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布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对平湖秋月等景观内的各类建设活动和设施设置作出规定。同年年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以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行宫图为蓝本,对平湖秋月进行整修。

2013年6月6日,孤山景区的文澜阁重新向公众开放。2021年7月10日,西泠印社实施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六大文化项目之一——西泠印社孤山保护提升工程。次年3月9日至4月20日,封闭孤山公园西侧部分,包括中山公园、后孤山、俞曲园纪念馆、清雪庐等,对该区域实施综合提升。第二阶段封闭时间为4月20日至5月31日,封闭孤山公园东侧部分,包括中山公园、放鹤亭、林社等,对封闭区域实施综合提升。2022年7月26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恢复开放,进入为期两个月的试运行。

2023年2月24日,西湖景区孤山公园推出了树木认养活动,此次孤山公园景区共推出70株梅花、10株柿树、10株桂花、10株杏树,共100株树木的认养,认养者将被授予认养证书,可参与树木挂牌、植保作业、冬季刷白三期体验活动。

所获荣誉

1982年,包括孤山在内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孤山等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正式被纳入到国家遗产保护体系之中。

1985年,包括孤山在内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2007年,包括孤山在内的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6月24日,包括孤山在内的“中原地区西湖”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6月,包括孤山在内的西湖景区位列“2019年度AAAA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第5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