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 :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更新时间:2024-09-21 01:55

徽剧,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是安徽省地方戏曲剧,于1949年后被正式命名为徽剧。

徽剧始于明代,由弋阳腔传到徽州后,与本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徽州人载歌载舞的性格与江南的秀丽风光碰撞,造就了徽州独有的乡土腔调。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徽戏在“徽州腔”“青阳腔”(合称“徽池雅调”)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当时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和发展而成了徽剧。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皇家贵族的宠爱和赞赏,把徽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近代以来,时代的演进及科学文化迅猛发展,文娱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徽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随着国家各项体制改革的铺开和深入,徽剧文化工作者展开对徽剧的研究,并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赋予徽剧新的活力。徽剧具备“唱念重音”“服化重色” “武打重翻”“群戏重阵”等艺术特征。其表演具有朴实、重排场、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武戏较多。主要以历史传奇和现实日常生活为题材。徽剧有九个腔调:青阳、四平市、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主要声腔是吹腔、拨子、西皮。徽剧主要行当有生、小生、外、旦、贴、夫 、净、末、丑。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徽班进京》《刘铭传》《惊魂记》等。代表人物有章其祥、董成、许有升、李龙斌等。

2006年,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12月22日,安徽大学申报的徽剧的传承基地成功入选。

历史沿革

起源

明正德(1506~1521)之后,徽州池州市安庆市一代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徽商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皖、赣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徽州、池州、安庆一带地理位置优越,东靠昆曲、余姚腔的发祥地江苏浙江省;南邻弋阳腔、乐平腔的流行区赣东;北近秦腔盛行的中原。因此徽剧先后吸收了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西秦腔等优秀戏曲声腔,结合本地的土语音调,演变成了徽剧的诸多声腔。“徽州腔”便是其中一种,是由弋阳腔传到徽州后,与本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而形成。“徽州腔”便是徽剧产生的基础,是徽剧的“雏形”。弋阳腔传到青阳贵池区一带后,很快与当地流行的余姚市腔及民间音调相结合,形成“青阳腔”(亦称池州市腔)。“徽州腔”和“青阳腔”这两种声腔的统称叫“徽池雅调”。

发展

徽州腔的唱腔继承了戈阳腔的“滚调”。滚调突破了戈阳腔的“曲牌体”,采用当地的土语、方音和白话文,以地方化、口语化、通俗化、简易化的唱、念、吟、诵对深奥晦涩、费解难懂的戏曲曲文进行简单通俗的解释,在艺术表演上,对曲文加以引申、抒发和扩展,更加生动的演绎剧本中的情节,将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且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明万历十年(1582年)前后,昆曲传到徽州一带,风格华丽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开来,当时不少士大夫阶层都蓄有昆曲家班,每逢节庆便组织“昆腔会”演唱。著名的有徽商吴琨和汪犹龙的家班,吴琨的家班还首演过戏剧家汤显祖所作《牡丹亭还魂记》;清代英武殿大学士歙县雄村人曹振在乾隆组建的“华廉科班”,开始也是以演唱昆曲为主。昆曲的流行打击了当地腔调“徽州腔”。随后,徽州腔吸收了昆山腔的特点,产生了“一波三折”的演唱效果,腔调也变得平缓柔和。原有的“滚调”吸收了昆曲的因素,产生出新腔调“昆戈腔”,也称“徽昆”“草昆”。明末清初,西秦腔大量南下,与昆戈腔相互影响,昆戈腔在西秦腔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腔调,“吹腔”。而西秦腔受昆山腔的影响,演变成“拨子”。徽班艺人在拨子的基础上创造出“二簧腔”,并渐渐形成“二簧平”“老二簧”“正二簧”“反二簧”四种腔调。

繁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剧“三庆”班进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启秀”“霓翠”等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后来启秀与霓翠两班并入三庆和四喜,形成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包括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三庆班擅长“大轴子”戏和连台本戏,是首个去北京演唱、在所有徽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喜班以演唱清歌妙舞的昆曲见长,名伶众多,善于编排新戏,演技精湛;春台班以武打精当为特色,开创了京剧武打动作之先例;和春班因黄梅戏第一位女演员胡普伢在春台班学艺而得名,以组织秀俊的童伶演出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四大徽班称雄京城,号称“四大徽班进京”,徽剧由此进入全盛时期,逐步取代当时流行于北京的“京腔”和“秦腔”,成为北京剧坛的主流。进京以后,徽剧融京腔、秦腔、昆曲、楚调、等诸多戏曲为一家,最终形成京剧。徽剧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西皮汉调的加入使声腔更为丰富,青阳腔四平腔、昆弋腔、徽昆、吹腔、拨片二簧、徽调西皮以及花腔小调共九类声腔,并存于舞台。徽剧凭借其特有的腔调、较为丰富的剧目的和表演,成为争雄于京城和大江南北的大剧种。

衰落

徽剧盛行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遇到了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一是在徽调与汉调基础上形成的京剧,二是后起之秀黄梅戏。京剧深深扎根于京城,不仅汲取了徽剧的优点,而且吸收了宫廷艺术的营养,深受统治者的赏识。中上层官员效仿,喜爱并支持京剧,不少文人参与了京剧的创作。京剧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不断进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演员和杰出作品,赢得广大观众和巨大市场。与京剧相比,徽调相形见绌,艺术上逐渐萎缩,从业人员逐渐改唱京剧,其地位逐渐被京剧取代。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后来居上,徽调最后的阵地也被占领,徽剧步入了衰落。

徽剧自身不足、国家战乱不断、政府打压、徽商没落等因素,也是徽剧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徽剧发展到晚清时期,内容粗鄙、唱腔过高、情节单一等问题逐渐暴露。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清政府对花部诸腔实施打击,徽班也深受影响。光道十一年(1831年),两江总督因两淮盐场贪污严重,奏准对当地盐场制度的革新,打破了新安郡盐商的垄断地位。再到后来,国际市场的洋茶流入中原地区,机器焙茶逐渐取代人工,徽商茶叶产业逐渐衰落。1815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国家面临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国内农民起义的爆发,内忧外患。各个城市战火蔓延,长江中下游平原工商业市镇无一幸免,工商业活动完全停滞。依靠徽商生存的徽班也失去收入来源,伶人纷纷改行。至此,微商没落,徽剧也彻底衰落。

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徽戏重新登台演出,传承与保护徽剧的剧团建立,徽剧项目保护单位成立,徽剧迎来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徽戏开始陆续在各大戏曲会演中表演:1954年参与在上海市举行的华东区首届戏曲会演,1956 年参与在合肥市举行的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徽剧老艺人的表演,提高了徽剧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青年戏曲艺术家,使徽剧重新焕发生机。1956 年,安徽省徽剧团诞生,选拔了一批新安郡籍的少年入团,受到了梅兰芳马连良、盖叫天等一大批京、徽剧名家的指导。剧团建成后,陆续搜集、挖掘了徽剧传统剧目近千个和大量脸谱、音乐、声腔等珍贵资料。

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徽剧文化工作者先后编印、出版的文献整理资料众多,如关于徽剧史料类文献整理资料《徽池雅调》《安庆文史资料第21辑—安庆徽剧黄梅、戏史料专辑》《安庆文史资料第22辑—安庆徽剧、黄梅戏史料专辑》等;关于曲谱类的文献整理,如《徽剧音乐资料汇编》十集、《戏曲音乐集成·婺源徽剧唱腔》十册等;关于剧目剧本类的文献整理,如《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徽剧》第一集、《婺剧徽戏传统剧目目录》《徽戏传统剧目选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徽剧(皮簧卷)》一至四集等,为徽剧文本、音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奠定了科研基础。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徽剧的宣传资料、画册和课本教材,对了解徽剧起到了一 定的宣传、推广作用。

随着国家各项体制改革的铺开和深入,文化工作者逐渐完成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知观念的转变,在原有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大力关注徽剧的应用型研究。如杨群探索了徽剧脸谱、服饰、道具 等元素在美术领域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戏曲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的结合,创造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动画作品。胡惠子对传统徽剧服装的类别、款式、造型、色彩搭配及其 文化内涵做以研究,进而为服装领域中的时尚服装设计提供戏曲文化素材和具体的运用手法。这些应用将徽剧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带领徽剧走向复兴。

艺术特色

题材内容

徽剧演出的剧本内容主要有历史传奇题材的和现实日常生活题材的,前者包括历史英雄剧和婚姻爱情剧,后者包括家庭伦理剧和一些生活小戏。其中的英雄传占据重要地位,如《八达岭》《八阵图》《英雄义》《白鹿血》《七擒孟获》《单刀会》等剧演出经久不衰,徽州是英雄辈出的地带,徽戏渗透了徽州人以及皖南山区人对英雄崇拜的思想观念。古徽州自古就是蛮夷之邦,受山高滩险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徽州人具有尚武精神。因此徽戏中武戏居多,形成了徽剧重武功、重场面、重气派的特征。徽戏中还有一些生活小剧,新鲜活泼,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反应现实人生的世情百态。如《傻子成亲》《王婆骂鸡》《闹花灯》《小放牛》等。

表演艺术

表演风格

微剧在表演上继承了安徽旌阳(今旌德县)一带目连戏艺人的技艺,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同时,徽剧还继承了安徽皖江以北地区石牌腔等徼调的表演风格,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平台、高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的整体画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尽管徽剧不断革新,表演艺术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总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动作强烈鲜明,技术性强和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其自身表演艺术的本色。

表演动作

徽剧经过三百多年的孕育和发展,拥有完整独特的表演体系,将传统舞蹈、武术、体操、杂技合而为一,由“唱、念、做、打”(“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共同构成的戏曲表演。动作内容以粗犷豪迈著称,突出武艺,尽显阳刚之气和英雄气概,民俗杂耍皆有,雅俗同台共赏。在徽剧中常用的舞蹈动作有移步坐车、跷功、一马双鞍、一百三十二跳、一身两人(又叫老背少或哑背疯)、纸人功、蛇步蛇形、十五耍、甩盔、滚灯、踢鞋穿鞋、顶碗、两头跳(鼓鼎小翻、串小翻)、蜻蜒点水、Zombie功、窜桌扑虎、窜圈、滚钉板、锞子(跑马锞子)、台提、爬柱子、十八吊、刀门、飞叉、拉索等,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利用武术外在形体动作,还能突出人物的内在气质,塑造出不同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如《贵妃醉酒》,剧中为了塑造出贵妃生动的人物形象,便有了“鹞子翻身”和“卧鱼观花”等武术元素以及“衔杯”等富有韵味的动作。

行当设定

徽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四行发展形成了较细的分工,从“四大徽班”进京时的九行发展衍变为徽州徽班时期的十四行,将生、小生、外、旦、贴、夫 、净、末、丑九行细分精分。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音乐艺术

徽腔徽调

青阳腔

青阳腔,又名池州腔。诞生于明代,得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青阳腔是将本土乡音与来自江西省的戈阳腔融合形成,继承了戈阳腔“干唱”(所谓干唱就是在没 有音乐伴奏的条件下演唱。)的唱法。青阳腔创造了“滚调”,演唱方式灵活,通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

四平腔

四平腔又称“四平戏”,由戈阳腔发展演化而来。在呈坎镇流行数百年,直到清中期才被应用到徽剧的腔调中。四平腔曲调俏皮,传唱的语速慢,在南方戏曲中应用广泛。

徽昆

徽昆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昆曲流入徽州后,同本地的腔调与民风民俗结合,形成了徽昆。徽昆继承了昆曲中生动优美、灵活多变的特点,是徽剧所有腔调中较为雅化的发声。

吹腔

吹腔,别称庆阳市调,诞生于明末清初,是徽剧主要传唱声腔之一。其主要演奏乐器是笛子和小唢呐。吹腔能使舞台风格流畅、婉转,细腻。广泛应用于很多剧种。

拨片

拨子,全称高拨子,使徽剧最常用曲调之一。来自江西省秦腔声腔于当地民间唱法融合,形成了拨子,具有热烈、浓厚的特点。

二簧

二簧是徽剧常用腔调之一。清朝中期,二簧与汉调的主要唱腔西皮融合,最终成为京剧的基本唱腔。

西皮

西皮的长枪艺术源于秦腔,由明朝末年传入徽州,是徽戏常使用的戏曲唱腔。西皮唱腔刚劲有力,曲调风格活泼俏皮,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舞台色彩。

花腔、小调

花腔、小调一般联唱或者合唱,两者同时存在,很少单独演奏。花腔一般指戏曲剧目中女性婉转、优美的嗓音。小调具有民间乡野气息,曲调通俗易懂。二者混合,柔美的嗓音与通俗的唱法浑然一体。

唱腔板式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

伴奏乐器

徽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有:笛、唢呐、徽胡(徽胡又称科胡)等吹奏乐器,吹奏乐器音量高亢、宏大,粗犷跳跃,适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奔放的场面,其音韵丰富,更能较充分地表现戏曲中的喜怒哀乐,在戏剧中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烘托场景气氛的作用。打击乐器有鼓(单皮鼓、大堂鼓 、云鼓等),锣(徽锣、小锣等),(大钹小钹等),各种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巧相鸣和”,尤有气势声威, 集中凸显出打击乐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功能,打击乐是弋阳曲调最有特色的伴奏形式,也是唱腔结构中重要的要素 。现代伴奏乐器在传统乐队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琵琶高胡板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戏曲常使用乐器来形成相应的音响效果,实现营造气氛、渲染情景的目的,如:徽剧经典剧《白蛇传》水斗一折中,在天兵天将与白蛇打斗的场面,戏剧通过不同的处理,伴随大堂鼓、大钹等乐器的运用,形成了宏伟的声势。

舞台艺术

人物造型

徽剧脸谱

徽剧脸谱图案丰富、色彩大胆,除了“草脸”是徽剧脸谱中的通用脸谱,其余专用脸谱的图案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标志着不同的人物角色和性格特征。脸谱的色彩隐喻不同的含义:红色代表忠贞,蓝色代表勇猛,黑色代表刚正不阿,白色代表阴险狡诈,黄色代表枭雄,紫色代表老练,金银色代表了神鬼人物。脸型的几何形也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圆形的脸给人以善良憨厚的感觉,还能表现一些愚笨的角色;正三角的脸型多表现愚蠢骄傲的反面人物;倒三角则表现智商较高的角色;通常以方形脸表现正面形象的男性人物。脸谱的绘制还会根据人物自身经历加以修饰,例如,民间传说包拯在幼年时曾被恶毒的嫂嫂陷害推入古井中致使额头受创, 因此其脸谱的前额上画上有一粉红色肉包;张飞的前额上画有一个大桃,象征着“桃园结义”;魏延的印堂上画三条反骨,表明其造反等。

演出戏服

戏服,俗称行头。徽剧的服装用红、黄、蓝(绿)、白、黑 这五类颜色 ,具有很浓烈的民族性与服饰性。把龙凤、花鸟、走兽、鱼虫、云水 等各种纹样饰物夸张变形,以绚丽夺目、对比强烈的技法,构成对舞台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阶层职业、等级身份、生活条件的不同,徽剧中的服饰形成一套规范的舞台穿戴规制,过去徽班的行头分为四类, 分别是:“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与“官中行头”。例如皇帝和亲王穿蟒,大臣着官衣玉带等。徽剧舞台上的戏鞋分为靴、鞋两类,靴可以分为厚底、 薄底和方头三种。皇帝、大臣和山寨自封为王地山寨王都穿厚底靴,绿林英雄、也就是剧中武生和武丑的角色,都穿薄底;方头靴只有方巾丑在穿。

舞台道具

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具有表现价值和深刻含义。简单的道具通过表意的形式参与到舞台表演中去。戏曲中使用的道具又分为实意与表意两种。表意的道具包括一桌两椅、大帐、小帐等,它们在使用的时候,往往有多重身份,有时表现它们自身日常含义,而有时根据演员动作的改变而变化。如:演员躺在桌子上睡觉,桌子就是“床榻”,演员从一个椅子走过桌子再走过椅子就代表过“桥”等。实意的道具有诸如笔砚、灯笼、酒具、扇子、兵器、箩、熏炉等,其基本形态仍与生活的真实相近,多属于专物专用;在高亮度的舞台上会使真实的物品显得不真实,因此,道具的制作必须区别于日常用品,需结合舞台的风格特点,对日常用品再创造。

代表人物

古代名家

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年),安徽潜山县人。是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幼年在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年)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战长沙》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曾任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胡广荣

胡广荣(1876-1936),男,蔚村人。新庆班班主。自幼拜师学戏,先工青衣旦行,后改工脸谱,故有“母大花”之称。广荣德艺双馨,享“盖歙南”之美誉。新老四大徽班都曾约其入班演戏。1912年-1930年,自己组建“新庆班”,自挑大梁,演职员达五十多人,名伶云集。徽剧名家王进同、方妙桂等均是该班学徒。

方妙桂

方妙桂(1989-1964),歙县蜈蚣岭人。著名徽班男旦演员。幼时入璜田“尚刚班”,从师胡文时,17岁入璜蔚“新万春”(新庆班)学艺,攻花旦,兼青衣。后被名旦胡文进收为徒,习花旦,所学《喂药》《乌龙院》《山伯访友》《兰桥会》《荡湖船》《八盘山》等花旦应工戏,深得其师真传,后来徽杭高速一带著名的花旦。曾主掌过“笑舞台”“大舞台”“新和春”“庆春和”等班社。

当代名家

章其祥

章其祥,徽剧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建国后徽剧第一代主要演员,13岁开始从艺,从事徽剧事业五十余载。工文武老生兼红生,代表剧目《水淹七军》《淤泥河》《磨房相会》《快活林》《情义千秋》等。他在徽剧的演唱方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委婉动听,韵味十足,表演细腻传神,让人享受到徽剧古朴沉郁、高亢激昂的魅力。

董成

董成,国家一级演员,安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71年进安徽省京剧团,198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84年回安徽省京剧团,小生行当。学演过《辕门射戟》《白门楼》《罗成叫关》《吕布貂蝉》《群英会》《黄鹤楼》《白蛇传》《玉堂春》《凤还巢》等小生戏。1991年参演新编京剧《程长庚》,1993年该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节银奖;1997年他因主演徽剧《刘铭传》,获得第五届安徽星省艺术节一等奖并在1998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07年获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称号;此外董成同志参演的黄梅戏电影《生死擂》获“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

李龙斌

李龙斌,徽剧研究院院长,原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徽剧《临江会》《水淹七军》《古城会》《杨贵妃后传》《吕布与貂蝉》《胡笳十八拍》《七侠五义》《罗成叫关》《出猎回书》《磨房会》《新安商人》和 主演京剧磐石湾》中的陆长海等。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一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上海第三届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安徽省委宣传部首批“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安徽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等。

许有升

许有升,国家一级演员,任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主要饰演武生、文武老生兼文武丑行及脸谱等各个行当的角色,基本功扎实,能适应不同人物形象的表演与塑造。对传统戏、现代戏,正、反面角色,都能较为成熟地把握。曾多次出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日本、法国等地区演出,在海内外华人及外国友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广大观众和戏剧爱好者的喜爱与好评。1997年,《刘铭传》中饰“刘敖”(反面一号),该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奖、文华奖。在徽剧《水淹七军》中饰“关羽”、安徽省徽京剧院挂牌演出徽剧《赠剑》中饰“海俊”。200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享受社会科学类特殊津贴。2011年被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文艺类)拔尖人才称号。

代表剧目

惊魂记

徽剧《惊魂记》是2012念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句《麦克白》改编而成,以我国春秋时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位英雄人物子,面对权欲的诱惑,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这是一部具有警示作用的戏曲作品,表现了人性的邪恶一面,更演绎出这种邪恶的人性扩张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令人深省。《惊魂记》的音乐唱腔以“皮簧”为主,夹杂着“徽拨”、再用“青阳腔”点缀,延续了徽剧的粗犷豪放与典雅古朴的艺术风格。《惊魂记》自2013年首演以来,分别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湖南省等地巡演并多次进京演出,2016年赴英国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受到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一致赞评。

刘铭传

刘铭传》是由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经典传统剧目,1997年首演,讲述了安徽籍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抗法保台、建设台湾,并同当地高山族人民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塑造出足智多谋、英勇无畏、深明大义的刘铭传这一民族英雄形象。该剧保留了传统徽剧应有的特色,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安徽本土文化元素,并将古老徽剧艺术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营造了一场视听盛宴。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是徽剧艺术宝库夺目的瑰宝,是新安文化篇章中精彩的片段。《贵妃醉酒》讲述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相约于明日设宴百花亭赏花饮酒,后遭皇帝爽约。青阳腔为该剧的主要唱腔,以一人唱众人合为特点,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入微地表达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并将约会中的期盼,以及皇帝失约后的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通过表演一层层揭示出来。

徽班

徽剧《徽班》是安徽省徽京剧院为纪念“徽班进京”历史而创作的大型徽剧。《徽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徽班进京后,徽班台柱子肖叫天技压群雄。在一次争抢朝廷御赐的红绫花球的争斗中,与汉调名角黑山因争斗相识。危急时刻,他舍生取义,后被王提督陷害下狱。最后,他获得了纳格格和乐亲王的帮助,将徽调与汉调、昆曲融为一体,改良唱腔、献艺太后,并与纳格格结为知己。

代表剧院

安徽省徽剧团

1956年,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向安徽省委提出成立安徽省徽剧团的建议,同年冬天,安徽省徽剧团在新安郡挂牌成立。1958年,安徽省徽剧团迁至合肥中隐于市。1959年5月,省徽剧团与黄梅戏、泗州戏的部分演员组成安徽省戏曲演出团,奔赴北京参加演出,被首都的戏曲专家评为“历史上又一次徽班进京”;1966年,因禁止演出古装戏,省徽剧团被迫撤销建制,大部分演职人员都被遣返或下放。直至1979年4月,省徽剧团恢复建制,在此之后,省徽剧团才得以招收新学员。1982年,安徽省徽剧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现名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科合作,开设了徽剧班。

安徽省徽京剧院

2005年,安徽省徽剧团与安徽省京剧团合二为一,安徽省徽京剧院在原省徽剧团的旧址上正式成立。现由安徽演艺集团代管,是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是国内唯一从事徽剧研究和展示的艺术团体。该院主要承担徽剧、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舞台艺术演出等任务,在有计划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古徽剧资料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创剧目。

文化影响

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

融合精神表现在徽剧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其声腔的发展上。明代中期,戈阳腔与余姚腔传入徽州,与当地的民歌小调、乡土语音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调”。后在昆曲的影响下,徽州腔逐渐雅化,取消原来的锣鼓和人声帮腔,改用笛子和唢呐,变成新的声腔“四平腔”。明末,徽剧借鉴和吸收喜庆强苍凉悲壮的风格,保留自身滚调的特征,演变形成徽调的两大系统:拨子和吹腔,从而使徽剧的声腔得以成熟。徽剧容纳百川的融合精神,使其得以壮大成熟,成为后来轰动一时的名剧。

扎根民间的乡土精神

徽剧的乡土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本土传统的继承。徽剧的诞生地皖南以及徽池一带自古就有崇尚武术的传统,徽剧中也有许多相扑跌打的武戏功夫,还创造了许多绝技如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徽剧其重武戏的特征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了徽剧的乡土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徽剧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其舞台设计方面,包含着服饰装扮、化妆脸谱、灯光布景等。徽剧服饰以明代的服装为基础,并参照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服饰,吸收其它剧种的戏剧服装形式,加以综合和美化,形成了徽剧服装特色。徽剧的脸谱色彩由原来的红、黄、黑、蓝、绿、白几种色彩发展到增加了粉、紫、灰、、金、银等众多的色彩,组成了勾绘各种脸谱一套完整的色彩。在脸谱的构图上,徽剧的化妆还化用了中原地区古文字的“ 六书造字法,让观众通过脸谱能够判断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徽剧在服饰和脸谱上的巧思体现出了徽剧的创新精神。

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进及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文娱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戏曲越来越小众,以致逐渐被人遗忘,青年演员,因种种原因而改行跳槽,另谋生计。徽剧面临演员的老化,行当不全 ,艺术人才断档,艺术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这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来说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为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6年,徽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了徽剧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支持与信心。2019年11月,黄山市获得徽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对复兴徽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送戏进乡、送戏进校园、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

为完善徽剧音乐的活态传承,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艺术传习所、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徽剧传习所均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办徽剧班,系统地培养专业人才。

安徽省徽京剧院在2012年就开始推行“戏曲进校园”,先后在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合肥市第六十六中学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等13所小学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传习活动;在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黄山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皖西学院等省内数十所高等院校开展“徽风皖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徽剧艺术、体会徽剧音乐的魅力,在激发青少年对于传统艺术尊重与热爱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徽剧艺术的兴趣。

价值与影响

价值

徽剧有不少配合民俗民风的节日的演戏习俗,称“应节戏”。比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这是中原地区最为重视的一个除旧迎新的岁时节庆。徽剧各家班社,大年初一这天开台,按照习俗要“跳灵官”“跳加官”“跳武财神”,供人欣赏娱乐和满足对文化生活的愉悦需求。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凡舞台上所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宗族、教育等制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遵循着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承载着“寓教于乐”的功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教益中,受到薰陶与启迪。

徽文化还反映了中原地区传统社会后期经济社会的综合状况。徽文化博大精深,其多样的文化形态成为人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及其发展、转型的重要依据。数量超百万件的徽州文书的发现,是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实态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基层和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活动,为中华文化社会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影响

徽调影响了众多戏曲剧种。微调的影响遍及江苏省钱塘江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湖北、 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肾茶四川省陕西省、山 西和山东省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和它有着渊源关系,在淮剧、婺剧、赣剧、湘剧、闽剧、粤剧、桂剧、黔剧、 滇剧和川剧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徽调的踪影。

参考资料

..2023-08-28

..2023-08-28

..2023-08-2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剧.中国教育网.2023-08-28

徽剧发展过程.黄山市人民政府.2023-08-25

..2023-08-27

..2023-08-27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4

..2023-08-28

..2023-08-28

..2023-08-27

..2023-08-27

徽剧《惊魂记》震撼 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安徽演艺集团.2023-09-12

..2023-08-27

《徽班进京》再铸辉煌.光明网.2023-09-12

徽剧《贵妃醉酒》.中国教育网.2023-08-27

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9-12

“离经叛道”亦有道——百年徽剧的守与变.中国网.2023-08-25

安徽大学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2023-08-28

..2023-09-05

..2023-08-25

..2023-08-25

..2023-08-25

..2023-08-25

..2023-09-05

..2023-08-28

..2023-08-27

..2023-08-27

徽剧.汉程网.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9-07

..2023-08-27

..2023-09-05

..2023-09-05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8

程长庚.故宫博物院.2023-08-28

..2023-08-28

..2023-08-28

名家介绍章其祥.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8-28

名家介绍董成.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8-28

名家介绍李龙斌.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8-28

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9-12

..2023-08-27

徽剧《惊魂记》:讲述面对权欲走上自我毁灭故事.安徽网.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8

..2023-08-27

安徽省徽京剧院简介.安徽省徽京剧院.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7

..2023-08-28

..2023-08-28

..2023-08-28

徽剧为社会奉献了什么?.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08-29

徽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2023-08-29

..2023-08-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