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 :渤海内外海运交通唯一通道,中国第二大海峡

更新时间:2023-09-01 14:10

渤海海峡(英文名:BohaiStrait),位于中国东北部,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角与胶东半岛蓬菜登州头之间,是中国第二大海峡。西面与渤海相连,东面与黄海毗邻,海峡两端最短离约105.56千米,平均水深25米,海峡内有多个岛屿,主要岛屿为庙岛(长岛)群岛。

渤海海峡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1.4亿年前的燕山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北东东向等的断裂活动,使陆地断陷分离形成渤海海峡。海峡地形总体向中央浅海和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地貌以诸岛、海底底质地貌为主。海峡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日差较小,雨热充沛,季风盛行。海峡海域的浪型以风浪为主,潮汐则是正规半日潮,海峡沿南北方向分布老铁山、小钦、大钦等水道。渤海海峡生物种类繁多,有浮游植物147种;浮游动物4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等;底栖生物260种,主要有薄索足蛤、太平洋方甲涟虫等;游泳动物多达150种,以黄鲫、小黄鱼为主。

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渤海海峡就成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通道。春秋时期烟台市经渤海海峡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通道,也成为著名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至元明清时渤海海峡已成为南北贸易、漕粮海运的重要通道。渤海海峡自1841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先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是英美等列强入侵中国的海上通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峡沿岸的大连市、旅顺等港口在军事、商用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转运中国东北三省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业务。

渤海海峡是“八仙过海”“玉石街”等传说的发源地,其中长岛县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大连黄渤海交界线观景区可见“黄海不黄,渤海不蓝”的奇特景观,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长岛的民间舞、渔号等民俗也是一道靓丽人文景观。

命名

渤海海峡因渤海而名,春秋战国时曾一度把渤海海域称为"渤海";到了秦朝,又将渤海改称为"勃海";东普十六国时再次称为"渤海",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渤海海峡旧称直隶海峡,1929年,国民政府改直隶海峡为渤海海峡,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渤海海峡位于中国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角与胶东半岛蓬菜登州头之间,它是渤海与黄海的天然分界线。经纬度范围为东经37°44′—38°43′,北纬120°27′—121°09′,北邻辽东半岛,南连胶东半岛,西部为渤海湾,海峡两端最短离约105.56千米,海峡内的庙岛群岛分布在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渤海海峡是黄海和渤海联系的咽喉要道、渤海内外海运交通的唯一通道,是中国第二大海峡。

历史变迁

渤海海峡和其诸岛地处渤海下沉带东侧,系长白山系的分支,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诸岛南北分布的范围占据了整个渤海海峡的五分之三长度。元古代晚期(距今6亿至18亿年),庙岛群岛为一整体,与南北陆地连成一片,尚无海峡。1.4亿年前的燕山构造运动和后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的断裂活动,使陆地断陷分离成为诸岛雏形,并形成渤海海峡。

更新世以来,渤海海峡北部及庙岛群岛海域大量火成岩侵入,形成早玉木冰期地层构造,经历过多次火山活动后,渤海海峡海域形成了以凝灰岩为主的结构,晚更新世以来黄渤海陆架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过程:全新世海侵、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晚更新世早期海侵,三次海侵过程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陆相沉积过程: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沉积、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总体上来说,晚更新世以来渤海海峡海域的地层经历了一个“海侵一海退一海侵一海退一高水位”的沉积过程。

在距今10万的“庐山冰期”过后,气候进入间冰期的温暖阶段,冰川消融,大洋水量增加,海水上涨,越过了横亘胶辽之间的山娅沟,向古渤海湖及华北平原涌来,以至淹没了沧州(称“沧州海”)。从此,已经发生断裂的“胶辽地盾”就成为海中之岛。

海水占据渤海后,大约从距今7万年的“大理冰期”开始,寒潮来临,以海水蒸发为来源的陆地降水,大部分不能流回海洋,海水逐渐退出渤海盆地,海底成了陆地,庙岛群岛又与千里平原连成一体,成为陆地上的山丘。寒冷的气候到距今4.5万年前开始转暖,海侵又发生。这次海侵的规模比前一次更大,一直扩展到河北省献县境内。在群岛的海拔60—70米处,普遍存有海蚀痕迹。献县海侵之后,仍趋海退

至全新世,进入冰期后的温暖期,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再次上升,最后冰期结束时,来自东北平原燕山山地以及太行山的冰川融水,都汇集于渤海,并从最低处进入黄海,最终形成渤海海峡。至1300年前,诸岛岸线比现在岸线略高。至今,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仍处于“南升北降”的微变中。

地理特征

气候

渤海海峡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日差较小,陆性率大于50,春季风大且回暖晚,夏季雨多气候凉,秋季干燥降温慢,冬季风频寒流多。

气温

渤海海峡年均气温为11.9摄氏度,其中1月气温最低,月均-1.6摄氏度;8月气温最高,月均24.5摄氏度。全年各季平均气温:春季(3至5月)为9.8摄氏度;夏季(6月至8月)为23.09摄氏度;秋季(9至11月)为15摄氏度;冬季(12至翌年2月)为-0.3摄氏度。极值最高温为36.6度(1957年7月30日),极值最低温为-13.3度(1970年1月4日)。

降水

渤海海峡降水量的年变化度差异较大。年均降水日数为80天,年均降水量为577.8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该期间的降水量之和占年降水量的70.8%,其中,7、8月的降水量最大。12至翌年3月降水量最少,该期间的降水量之和占年降水的6.7%。降水量的年变化也较为显著,有记录的年最大降雨量达881.4毫米(1973年),较年平均值高出323.6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82.3毫米(1965年),较年平均值低275.5毫米

渤海海峡盛行风频率及常风向:2至3月、9至10月,北北东风多,频率为11%—14%;4至5月,南向最多,频率为12%—14%;6至8月,东南、东向风最多,频率12%—17%;12至1月,北北西向风最多,频率14%—15%;11月北北东、北北西向风最多,频率为11%。常风向为北北东风向,频率为10%;次常风为北北西、东南东,率为8%;北东向频率最小,只有3%。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北、北北东、西北北—北北西的风速较大,平均风速为6.8—7.3米/秒;南东向风速较小,平均风速为36米/秒;11、12、1月风速最大,为7.3—7.4米/秒;7、8月最小为4.2—4.3米/秒;年平均风速为5.9米/秒,平均风速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大为7.2米/秒,夏季最小为4.4米/秒;春秋于之间为5.9—6.0米/秒。

相对湿度

渤海海峡的相对湿度年变化振幅在60%—85%之间。其中7至8月最大,为85%;12月最小,为6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1.6百帕,其中8月最高,为25.6百帕;1月份最低,为3.4百帕。相对湿度≤20%的日数平均为2.9天;相对湿度≥80%的日数平均为67.9天。

渤海海峡能见度普遍良好,但海峡全年都有雾出现,4—7月是雾季,其中7月雾日最多,月均雾日为4.4天;9月至翌年1月雾日最少,10月没有出现过雾日。雾的日变化比较显著,夜间至早晨雾易生成或发展,且雾最浓。一般情况下,雾有60%—80%,只持续1—4小时,绝大多数在上午9时前后趋于消散。

日照

渤海海峡年均晴天数95.7天,10月晴天日数最多,达11.5天;7月是雨季,晴天日数最少,只有2.7天。以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为一个雾日,渤海海峡地区雾的年变化是4至7月雾日较多,其中以7月最多,月均雾44天,9至翌年1月雾日最少,10月没有出现过雾。一般情况下,雾有60%一80%只持续1至4小时,绝大多数在上午9时前后于消散。

地质

地质构造

渤海海峡主要是北东、北西西向断裂,主要的断裂有郯庐地震带,北北东向,其渤海段是控制渤海湾盆地东侧边界的断裂,也称营口市潍坊市断裂。郯庐断裂带位于胶辽隆起带西界,基底由前震旦系鞍山群和辽河群组成。由于长期隆起,结晶基底大片出露。在古生代、中生代时,该地带局部断陷,形成浅海相和陆相堆积。新生代时,渤海海峡下沉,其余仍继续隆起。隆起具间歇性特征,在辽东隆起带,河流阶地发育(可见一四级阶地),沿海一带海岸阶地分布(辽东岛西可级岸阶地)。渤海海峡诸岛北邻辽东隆起,南连胶东隆起,处于胶辽隆起的接合部位。

地层特征

渤海海峡区内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的“蓬莱群”,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上部为新生代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上元古界蓬莱群豹山口组,下部以绢云千枚岩为主,夹含砾石英岩和长石石英岩,上部主要为紫色、青灰色板岩夹长石石英岩或石英岩,主要分布于大竹山岛小竹山岛、车由岛、砣子岛、高山岛猴矶岛砣矶岛等岛屿上;辅子组,下部主要为青灰色、紫色板岩与石英岩互层,主要分布在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等岛屿上。

新生代地层的第三系地层为两期火山喷发玄武岩,下部气孔构造发育,具备有斑晶,斑晶为伊丁石化橄榄石;上部为深灰黑色、致密、坚硬的玄武岩,偶见斑晶,斑晶为辉石伊丁石橄榄石。主要分布于大黑山岛,最大厚度达70米。

第四系地层在多数岛屿及海底均有分布,尤其在大钦岛、砣矶岛、大黑山岛、南长山岛较发育,由南向北逐渐增厚。在海底的第四系地层最大厚度初步估计达30米左右。第四系地层按其成因分为残积层、坡积—洪积层、海积层。残积层由砾石和棕红色亚黏土组成,厚度一般为1~3米,多分布于山丘地区;坡积—洪积层主要由砾石、含砾亚松软土和亚黏土组成,分布于沟谷两侧、山坡地带和平缓处;海积层主要由砾石、亚黏土、粉砂、海洋生物遗骸和贝壳组成,分布于各大岛海岸线平缓处。

矿产资源

渤海海峡海域是一个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沉积盆地,油气田面积为58327平方千米,已发现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72个,是一个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第三系沉积盆地,石油资源量76.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万亿立方米。渤海海上油田与近岸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三大油田一起构成中国第二大产油区。渤海海上石油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先驱,在中国六大海洋油气沉积盆地中,物探工作开展最早、钻井数目最多、已建成的固定生产平台占中国同类平台总数的90%以上。

地形地貌

渤海海峡海底地形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倾斜。海峡平均水深25米,南部各岛近岸的等深线为5米,北部各岛近岸的等深线为10米。冲蚀洼地深50米,最深处老铁山水道85米。渤海海峡的地貌由于受老铁山角和蓬莱角的扼制及岛屿的分割,形成沟脊横穿的崎岖海底地貌,主要分为诸岛地貌以及海底底质地貌。

诸岛地貌

海峡诸岛的岛陆以剥蚀山丘和海岩地貌为主要特征。丘陵、山脉多与地层走向一致,山脊为抗风化的石英岩,山谷为易风化的板岩,近海微地貌极为发育。山丘地貌中诸岛山形多为平顶山和半劈山,坡度一般为0至40度,南、北长山,大黑山、砣矶、大钦和北隍城等岛有多山夹谷和局部小块平地外,多数岛屿为露海孤山(丘);海岸地貌中诸岛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南、北隍城、大钦、高山、猴矶、车由和大黑山等岛的基岩海岸,占各自海岸长度的50%以上,并多系峭壁岩滩。由于岩性和产状不同,形成形态多姿的海蚀洞、拱和奇异石。

海底底质地貌

渤海海峡海底底质地貌由于受北端老铁山和南端蓬菜角的扼制及海峡诸岛的分割,构成水下沟脊横穿的崎岖地貌,整个海底地势自西向东、自南往北倾斜,海峡北端的老铁山水道底部成“V”形沟谷,形成洼槽形海潭与垄脊并列相间延伸的地形,北隍城岛北侧的断裂下陷部位与“V”形沟谷的南坡相连,形成海峡最深陡的洼槽海潭,潭底堆积着2一7厘米的砾石。

海峡南端的庙岛海峡底部由于冲刷槽底起伏较大,有两个深凹,分别位于南长山岛岛脚的砂坝东西两侧坡下。海峡诸岛之间水道的掘蚀洼地,平面轮廓多为规模较小的长圆形,主要分布在砣矶岛西北、大钦岛西向和东北以及小钦岛水道。其近岛侧的中心尖底,有砂砾覆盖,两壁呈水平层理的河湖相淤泥层,部分亦有基岩裸露。

水文

海浪

渤海海峡海域的浪型以风浪为主,源浪出现较少。据妃母岛海洋水文站多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年风浪出现频率占89%左右,涌浪占11%左右。根据南长山岛测站的资料整理分析,海峡各向波浪特征如下:全年十分之一大波波高的平均值为0.7米,周期平均值为3秒;北、北北东、北东和西北西向十分之一大波波高的平均值比其他方向大,其值为1.0至1.2米;南东和南南东向十分之一波波高平均值只有0.2米,南西向波浪(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平均值0.6米)出现最多,其频率占17%;次常浪向为北、北东、北西向,频率占10%左右。

潮汐

渤海海峡的潮汐属正规半日潮,一昼夜两涨两退,俗称“四架潮”。潮流方向由左向右转移,一昼夜转一圈,称之“四开流”。潮一涨一退,需12小时24分,一昼夜两涨两退共需24小时48分,按阴历推算,半个月形成一个周期。因此,初一和十六、初五和二十的潮汐时间是对应的。阴历三十到初四、十四到十八大涨大退,俗称“大汛海”。其余时间,潮速慢,潮流小。

海流

渤海海峡所处的黄、渤海海区的海流,除表层因受风的影响而带有风生流外,其整个环流则是由沿流和暖流两个系统组成。暖流北上,沿岸流一般南下,两者大体上形成了半封闭性逆时针方向的流动。黄海暖流为对马暖流的一个分支流、流向终年偏北,流速冬强夏弱,平均为0.1节。夏季黄海暖流有一小部分进入渤海。渤海海峡在稳定的情况下,终年有北进南出的环流,流速夏强冬弱。入渤海后,因受地形影响,又分成二支流:一支右转入辽东湾;另一支左转入渤海湾,构成渤海环流。而其中辽东湾环流不稳定,其趋势随季风和河川的流量而变,渤海湾的环流,则较稳定。并与渤海南部沿岸流构成渤海南环流。黄、渤海的表层海流,受风影响很大,流速平均为风速的2.5%,冬季强面夏季弱,风影响深度一般为10米,最大20—30米。

潮流

渤海海峡的潮流,主要水道多为东西流,港湾多为回湾流,北部水道为西流,南部水道为东流。这种“北进南出”的规律在冬季尤为明显。夏季的潮流,南部一般在0.6—1.03米/秒之间,大黑山海区最小为0.6米/秒;北部海区一般在1.25米/秒,砣矶水道最大值达3.7米/秒。港湾回湾流的流速更小,砣矶岛的后口湾仅在0.4米/秒左右。

温度

渤海海峡历年水表层温度为11.5摄氏度,月平均温度8月份最高,为22.1摄氏度;2月最低为2.5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为27.3摄氏度(1963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2摄氏度(1969年2月28日),每年4至7月升温快,平均升温率为7摄氏度/月;10至翌年1月降温最快,平均降温率为4.1摄氏度/月。年度之间的水温变化:北部海区较缓,差值为22.8摄氏度;南部海区较快,差值为26摄氏度。

盐度

渤海海峡海区的海水表层含盐度年均为31.33‰,极端最高值为33.26‰(1962年4月3日),极端最低值为24.79‰(1964年7月6日),年度之内,2月份最高,历平均为31.82‰;8月份最低,历年平均30.49‰,南北海区(以砣矶岛为界)的海水表层含盐度,北部海区较高,南部海区较低。

透明度

渤海海峡的海水透明度南北差别较大。北部一般在3.7—9.5米之间,南隍城岛海区最高值达13.8米。南部海区一般在1.7一3.0米之间,庙岛周围海区大风过后透明度仅为0.2米左右。年度之内,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冬季透明度较小,夏季透明度较大,大风之后,海水的透明度普遍较小。

海水密度

渤海海峡的海水密度在冬季最高,约为25.0千克/立方米,春季时海峡密度约为24.0千克/立方米,夏季时为全年表层密度最低的季节,密度约为20.0千克/立方米,秋季时约为23.5千克/立方米。海水密度日变化、年变化显著,日变化中表层变化幅度为0.5千克/立方米,中层为0.8千克/立方米,底层为0.7千克/立方米;年变化中最大值发生在1—2月,其值为25.1千克/立方米,最小值出现在8—9月,其值为19.8千克/立方米,年变化幅度为5.3千克/立方米。

水团

渤海水团是由黄海水团经渤海海峡进入渤海后与沿岸低盐水不断混合形成的,分布在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附近。该水团的特点是温、盐结构随季节而异,冬半年,由于海面冷却和蒸发导致的对流混合可达海底,形成整个水层呈均匀一致状态。夏半年,由于增温、降盐仅局限于表层,不能达及海底,使深、底层仍保持冬季遗留下来的低温、高盐特征。此时的水团温、盐结构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10米以浅的为高温、低盐水;下层为低温、高盐水,两者之间为温跃层

土壤

渤海海峡主要分布砾石、细砂等海底沉积物以及黏土质粉砂沉积物。粗砂、砾石等粗粒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陆和岛屿的岬角附近,泥和粉沙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在海湾和离岸较远、水动力较弱的海域较高。沉积物分布形态多呈东西向延伸。

生物多样性

渤海海峡生物种类繁多,庙岛群岛海域共有浮游植物147种,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透明辐杆藻;浮游动物4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等为优势种;底栖生物260种,优势种主要有薄索足蛤、太平洋方甲涟虫等;游泳动物多达150种,以黄鲫小黄鱼为主。

浮游植物

渤海海峡庙岛群岛海域共有浮游植物147种,出现的浮游植物中,硅藻门50属127种,甲藻门5属19种,金藻门1属1种,硅藻占明显优势。由硅藻、甲藻和金藻组成,硅藻在种类数量和细胞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具槽直链藻、透明辐杆藻、远距角毛藻、小角角藻、三角角藻及旋链角毛藻为优势种,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基本正常。

动物

浮游动物

庙岛群岛海域浮游动物共有47种,水水母类14种,管水母类1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18种,磷虾类1种,糖虾类5种,端足类1种,毛虾类1种,毛颚类1种,被囊1种,夜光虫1种,在个体数量中,以桡足类最高,浮游幼虫最低。浮游动物主要由桡足类、腔肠类和浮游幼虫幼体等组成,桡足类在种类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主要有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等为优势种。

底栖生物

庙岛群岛海域底栖生物中共有260种,无脊椎动物213种,脊椎动物14种,它们分别属于13个门,以环节动物门的种类最多,为73种,占28.1%,其次是软体动物门,为66种,占25.4%,甲壳亚门为47种占18.1%,棘皮动物21种,占8.1%;从区城分布上,南部岛群海区种类最多,为132种,北部岛群海区次之,为111种,中部岛群海区最少,为78种。优势种主要有薄索足蛤、太平洋方甲涟虫、双栉虫、中蚓虫等,主要集中在长海县附近海域。

游泳动物

庙岛群岛海域游泳动物以鱼类为主,尚有虾、蟹及头足纲的一些物种。渤海的鱼类区系是黄海区的组成部分,鱼类多达150种,半数以上属暖温带种,其次为暖水种,主要有黄鲫赤鼻棱鯷、焦氏舌鳎小黄鱼、棘头棘头梅童鱼锤氏小沙丁鱼、黑鳃、黑鳃梅童鱼、银鲳、刀鲚、多等。

重要岛屿

渤海海峡分布着众多岛屿,庙岛群岛位于渤海海峡最狭处,基本呈一直线南北摆开,占据海峡3/5的海面,南距蓬莱角7千米,北距旅顺老铁山42千米。庙岛群岛共有32个岛屿、66个明礁、16个暗礁、2处长滩。南北岛距56.4千米,东西宽30.8千米。庙岛群岛中较大的有北隍城岛、南隍城岛、大钦岛、砣矶岛、高山岛、大黑山岛、北长山岛和南长山岛等,南长山岛面积最大。

南长山岛

南长山岛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南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7°53'~37°59',东经120°40'~120°45',南长山岛面积12.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0.02千米,该岛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展布,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为156.1米。南长山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1.9摄氏度,年降水量550~700毫米,年均无霜期243.9天。南长山岛为基岩海岛,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岩板岩土层瘠薄,多砂砾,土壤主要分为棕壤、褐土和潮土,主要植被类型为黑松刺槐麻栎酸枣扁担杆等为主。

南隍城岛

南隍城岛位于山东省蓬莱区庙岛群岛北部,北距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43千米,西距小钦岛4.24千米,南北长3.1千米,东西宽1.6千米,面积1.83平方千米。最高峰大顶山海拔100.9米,岸线长12.09千米。南隍城岛地势西侧高陡,东侧平缓,中部较平坦,西侧及北端海岸多为海蚀崖,近岸遍布礁石,东侧多为砾石摊。海岛年均气温11.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65.2毫米,植物主要有黑松刺槐等,植被覆盖率约75%,林木覆盖约57%。附近海城盛产鲅鱼、对虾、海参、鲍鱼、海胆等。

大钦岛

大钦岛位于山东省蓬莱区庙岛群岛北部,北距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52千米,南距砣矶岛10.5千米,岛体北部如卵形,东西向展布,东北地区端至西端长4.9千米,宽2千米,面积6.44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02.4米,海岸线长14.55千米。海岛南北两端高陡,中段低平,北端和西侧毒岸多为海蚀崖,近岸遍布礁石,其余部分多为卵石滩,出露岩层主要为板岩石英岩互层,有较厚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土壤主要为褐土。海岛年均温度11.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65.2毫米,植物主要为刺槐黑松等耐旱抗风植物,植被覆盖率约47.6%。近海盛产鲅鱼,对虾属,银鲳鱼和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先秦

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半岛就通过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有了文化往来,从登州北行,庙岛群岛的许多岛屿既可视为海上地貌标识,又可作为天然的“休憩站”,进入辽东海域以后,再循海岸行驶,经朝鲜半岛西海岸南下至日本九州岛。春秋时期,齐国开辟了由烟台市北部沿海起航,途径庙岛群岛、长山列岛,穿越渤海海峡,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通道,后来成了著名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秦汉南北朝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徐福往求仙药。徐福从琅琊(今山东诸城东南)出发经南长山岛,北上横渡渤海海峡,抵达辽东半岛后沿朝鲜半岛西海岸新区南行到济州岛,最后渡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市。西汉末年,张伯路义军几度跨越渤海,驰骋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跨越渤海海峡的航路已十分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左与辽东来往只能通过海上航道进行,从建康 (今南京 )沿长江东下,过山东半岛东端之成山角,再进入威海、烟台市北部海域,再沿庙岛群岛北上,经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

唐至元代

在唐初,登州港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通关口岸,从登州出海经辽东半岛后,到达朝鲜半岛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这条海上通道,大约一直延续到北宋

元代时,元大都因距离经济重心的江南太过遥远,南粮北调途中,渤海海峡的庙岛成为海运的必经之路,庙岛是渤海海峡中优良的避风港,可停泊,可避风、候风。元朝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始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路线大致从江南启航,北行过东海、黄海,转成山头后沿海岸曲折前行,至黄渤海交汇处时在庙岛候风,放莱州市大洋,最终抵达海河口,庙岛因海运达到全盛,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登州港。

明清时期

明代海运中,庙岛群岛的地位更加重要,因为不仅从刘家港到直沽的运粮路线要以庙岛为依托,而且运送军饷给辽东地区要从登莱出发,横渡整个庙岛群岛至旅顺、金州、盖州市营口市。因此,无论海运航线如何变更,渤海海峡的庙岛都是必经之地,粮船绕过成山头后,过芝罘区,直航庙岛候风,然后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即海河,因北宋辽朝对峙时期以海河为界,所以后人称海河为界河),或经庙岛,过渤海海峡,直达辽东。清时南北贸易十分频繁,到天津市锦州市等地进行贸易的商船必然经过庙岛群岛,庙岛群岛在古代中国南北海上贸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旅游业

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自2009年长岛县实行部分岛屿对外开放以来,客源市场覆盖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国际市场上,主要开发了以日、韩、俄为主的入境游市场。截至2018年,长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959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7616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629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1万人次。

渔业

渤海为中国内海,面积仅7.7万平方千米。因有黄河辽河等径流注入,有较丰富的饵料生物基础,并且黄海暖流余脉可抵渤海中部,因而成为黄海以至东海鲅鱼、带鱼、小黄鱼对虾属等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并形成春秋两季渔业生产的重要渔业区。渤海分别以黄河入海的莱州湾渤海湾,以及辽河入海的辽东湾三大渔场为主,其中又以莱州湾渔场出产的小黄鱼、带鱼、对虾、毛虾毛蚶产量最高。辽东湾渔场除了上述固有鱼虾之外,尚有较多鲆鲽类、绵鳚等冷温性鱼种出产。

渤海海峡的长岛县是多种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并成为润游性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进入渤海产卵或游离渤海南下的必经之路。底层鱼类有:小黄鱼、鲈、黄盖鲽、鱿鱼、马面鲀、大泷六线鱼、白姑、绿鳍鱼、黄姑、小带鱼、黑鮶、黑鳃棘头梅童鱼红鳍多纪鲀弓斑多纪鲀、尖尾虾虎、丝虾虎等;中上层鱼类有:蓝点马鲛、鯷、银鲳、黄鲫、青鳞等。优质鱼类占鱼类产量的25%,季节性渔业捕捞量较大。长岛也盛产海参、光棘球海胆扇贝皱纹盘鲍等海珍品。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构成了长岛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居主要地位,渔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5%。长岛被称为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

交通运输

港口

渤海海峡北岸有大连市旅顺军港,南岸有烟台市、蓬菜港,中部有长山港。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旅顺是著名的军港,烟台是商港和渔业基地,蓬莱扼守海峡南口,是海防要地,长山港是封锁海峡的庙岛群岛的最大军、商、渔混合港。

大连港

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拥有国际和国内集装箱航线100多条,航班密度为300多班/月,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主要贸易区域,东北三省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均在大连港转运。2017年,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3.72亿吨,完成过境箱量3.5万标箱。

旅顺港

旅顺港位于老铁山东北地区黄海北岸。港区群山环抱,口门东依黄金山,西连老虎尾半岛,二山交抱,形如蟹,门户天成。港内东西长约3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周约7千米,水深约6米。口门南向,宽仅270米,有一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形势险要。港湾后山上建有陆路炮台17座,配炮88门,旅顺港既可供大支海军驻扎,又可供大型兵舰修治,并设置水雷营、鱼雷营医院、鱼雷学堂等。

烟台港

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芝罘湾、西港区、龙口市蓬莱4个港区,码头岸线1.82万米,码头泊位9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2012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297亿吨,芝湾港区旅客滚装车发送量分别完成201.8万人次,完成36.2万辆旅客滚装车发送量,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9%和77%;蓬莱港区旅客、滚装车发送量分别完成14万人次、完成2.8万辆,烟台港已拥有5个国级、16个省级服务品牌,保持了“中国5A级物流企业”称号。

蓬莱港

蓬来港位于渤海海峡南岸,庙岛海峡南侧,山东半岛北部突出部,港口西距龙口港72千米,西北距天津港296千米,东烟台市77千米。是莱市境内设备较完善的港口。港口向北敞开,宽约160米,水深6左右,是船舶进出该港的唯一通道。港池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水域面积0.4平方千米。水深一般3—6米,泥沙底。可靠泊1000吨级以下船舶,能避除北至东北风外诸风。

铁路轮渡

烟大铁路轮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旅顺口区羊头洼港,南至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市四突堤港,纵贯渤海海峡。海上运输离约160千米,它是中国最长也是世界第35条超过百千米的跨海铁路轮渡。该轮渡是中国铁路网跨越东北地区、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大经济区的沿海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东部沿海大通道北起哈尔滨市,南至广州市,是由哈大铁路、烟大铁路轮渡、蓝烟铁路胶新铁路新长铁路宣杭铁路、甬台温线、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组成的铁路干线,全长4000余千米。烟大铁路轮渡不仅缩短了东北至华中、华东以及华南、西南的运输距离,也大幅度节省了运输开支,缓解了山海关地区铁路运输瓶颈问题。

水道

渤海海峡共有14条水道,总的来说北部水道宽而深,南部水道窄而浅。主要的水道有:老铁山水道,位于北隍城岛和老铁山角之间,走向为东西,宽42千米,主航道水深42—78米,最深处达85米;隍城水道,位于南、北隍城岛之间,走向为东西,长5.6千米,宽1.5千米,主航道水深19—40米;小钦水道,位于小钦岛南隍城村之间,走向为北西,长45千米,宽4千米,主航道水深40—50米;北砣矶水道,位于砣矶岛大钦岛乡之间,走向为东西,长115千米,宽10千米,主航道水深31—50米,航道中部有一暗礁群;长山水道,位于北长山岛与砣矶岛之间,走向为东西,长17千米,宽7.5千米,主航道水深20—30米;登州水道,位于南长山岛蓬莱角之间,走向为东西,长31.5千米,宽6千米,主航道水深12—37米。

战争

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渤海海峡频频侵入辽东沿海,先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渤海海峡也成为列强兵舰入侵的水道。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中原地区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1839年8月初,英国借口“林维喜案”,发动对中国侵入战争。1840年6月,乔治·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穿过渤海海峡后攻占天津海口大沽。7月英军攻陷镇江市后,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于1842年8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于1856—1860年发动的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悍然挑起侵略战争,1857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通过渤海海峡来到大沽口,5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烟台,封锁渤海湾,10月,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甲午战争

1895年1月20日,日军将领大山岩率领两万多日军,穿越渤海海峡,于威海卫的荣成市龙须岛登陆,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南、北帮炮台,1895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分为五队向刘公岛日岛和黄岛区发起进攻,日军先后偷袭炸毁“来远”“威远”“宝筏”三舰,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向日本联合舰队递交投降书,甲午战争至此结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英、法等8个西方国家联手借口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入侵,联合舰队32艘军舰穿过渤海海峡,于渤海大沽口外集结,并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9月7日与英、俄、法美日、德、意西比荷等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赤潮

20世纪80年代开始渤海海域便出现了生态环境失衡,且呈严重趋势,由于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赤潮,生物不受控制急剧繁殖增长而引发的赤潮出现频率逐年增多,而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1998年9月,渤海发生大面积赤潮,范围遍及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海域,最大覆盖面积5000平方千米,持续时间40多天,造成经济损失5亿元,2000年渤海发生7次赤潮,累计面积2000平方千米,经济损失3亿多元。

水污染

渤海海峡南北两面紧邻工农业发达的大连、烟台等经济区,海洋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海峡柱状沉积物中共检出1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菲、、苯骈苊等,多环芳烃浓度总和为60.3纳克/克~2076.5克/克,并检测出包含苯并芘致癌物。渤海海峡海区总的平均含量为10.98毫克/千克,最大值为11.86毫克/千克,最小值为9.77毫克/千克。其中庙岛群岛海域氮磷比失衡状况较严重,氮/磷比在36.8~224.4之间,远大于Redfield的16基数。

溢油

2006年3月,渤海海峡的长岛县海域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件,油污染范围大体在长岛以西,长岛与龙口市蓬莱之间,南北约200千米、东西约50千米的海域内,污染状况呈南重北轻、西重东轻。该次溢油事件经济损失19500万元。2006年2月21日,在大黑山岛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海域发现成块的黑色油污,分布在海岛周围海域。2007年2月至5月,山东长岛海域多起重大海上溢油事件,污染面积约200平方千米。2008年9月,猴矶岛周围海域发现大面积油污染。油污主要呈黑色机油黏稠状,伴有大小不规则的固体黑色颗粒。

环境保护

赤潮治理

1996年,中国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提出渤海的辽河口、锦州湾天津市毗邻海域污染较严重,有必要进行重点整治与保护;辽宁省政府于2000年7月1日发布,沿渤海各市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山东省环保局、经贸委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已联合发文,从2001年4月1起在全省限制生产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后,渤海十三市总共可减少磷污染物排放量约5300多吨/年按入海率40%计,可减少入海量2148多吨/年。

水污染治理

截至2022年,渤海海峡长岛海域全域80台风电机组已全部拆除,对有居民海岛裸露山体进行了100%的生态修复,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实施城区集中供热电代煤改造、禁放烟花爆竹、100%实现城乡污水无害化处理,搬离庙岛湾5000亩养殖设施,并在南长山岛大黑山岛、庙岛等岸线投入了10万空方人工礁石,300万尾增殖放流珊瑚礁

溢油治理

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在法律上确定了渤海综合治理要求,该计划提出实施陆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开展环渤海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海上溢油风险防范,完成海上石油平台、油气管线、陆域终端等风险专项检查,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在海洋生态灾害高发海域、重点海滨浴场滨海旅游区等区域,建立海洋赤潮绿潮)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及信息发布体系。

风景名胜

渤海海峡海域风景名胜众多,主要包括:“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称的长岛、白玉山景区、黄渤海交界线、“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风景名胜区等。

长岛

长岛县位于渤海海峡,黄、渤海交会处。南长山港至蓬莱港渡轮每天6.30至15.30每小时一班,长岛县有公路60多千米,汽车可往返于南北长山岛,并有公共汽车往返于县城、码头和月牙湾等旅游点。长岛是渤海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海上仙山、候鸟驿站”之美誉。长岛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也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北方最美的群岛”“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长岛县著名的景点有黄、渤海分界线、九丈崖、月牙湾、庙岛、龙爪山、望夫礁、珍珠门、万乌岛等。

白玉山景区

白玉山景区位于旅顺市区中心,是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玉山原名西官山,清代李鸡章视客旅顺时,将此山改名自玉山。自玉山海拔130米,登顶鸟歉,旅顺市区全貌、秀美观的军港以及威武的海军朗队尽收眼底。景区有百年历史的白玉山塔,有收藏600余种、千余件近代武器的海军兵器馆。山腰间有百年古炮和散养珍稀乌类的百鸟园。其中白玉山塔是自玉山景区的主要景观。自玉山塔始建于1907年6月,塔高66.8米,共有273级台阶、18个窗口,塔顶北侧的铭文及"表忠塔”三个字,1945年被苏联红军铲除,1986年4月16日,该塔正式定名自玉山塔。

黄渤海交界线

大连黄渤海交界线观景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老铁山呷,人称“辽宁省天涯海角”。观景区内的“塔观双海”,为大连市八大景点之。老铁山上,立着一座航标灯塔,这就是老铁山灯塔。塔呈圆柱形高14.2米,1892年由清政府海关请英国人主持建立,现仍为亚州照度最强、能见距离最远的引航灯塔,该塔被国际航标协会认定为世界著名航标百塔之一。站在老铁山灯塔上,可见一条清晰的水线,这就是黄、渤海自然交界线,站在这里,可见“黄海不黄,渤海不蓝”的奇特景观,在中国沿海里,仅此一条可见的两海交界线。

蓬莱阁景区

蓬莱阁位于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宋朝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景区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登州博物馆、古船博物馆、田横山、备倭都司府及黄渤海分界坐标等20余处景点,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相关文化

传说

玉石街

相传,李世民渡海东征高丽路过长岛。唐太宗驻南长山岛南城,大将尉迟敬德驻北长山北城。当时两岛之间无路可通,来往全靠乘船。一天,唐天宗得到禀报,说尉迟敬德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太宗急欲探望,但海上狂风怒吼,渡船难开,太宗只得作罢,自语道:“要是两岛之间有条路就好了”。此言被天上的值日神听到,马上禀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即令东海龙王为之填海筑路。太宗梦见一条白龙吐须长啸,腾出水面,旋即化成一条晶莹洁白的长街卧伏于两岛之间。第二天早晨李世民到滩头一看,果然如梦中景象,一条玉带似的长街铺展在海面上,将两岛连接。只因这条路是由五彩斑斓的珠矶石堆砌而成,因为称之为“玉石街”。

八仙过海

长岛南五岛宋朝称“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登州府志》记载:“赵匡胤本记建龙三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从那时起,将士犯法都要发配沙门岛。后来岛上的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了应付人多粮少的局面,沙门岛主李庆便想了个狠毒的办法,当犯人超过300人时,就将其中的赢弱者捆住手脚,夜间抛入海里,两三年内竞杀了700多人。犯人为活命,伺机越海逃生。一天晚上,众囚犯趁着夜色,避开看守,抱着葫芦和木头等浮具跳入海中,往蓬莱方向游去,庙岛与蓬莱之间相距近15千米。途中多数犯人丧生,只剩下8人游到蓬莱,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里躲了起来。第二天当地渔民发现了这些人,见他们穿着古怪,以为是神仙降世,后来,便形成了家喻户晓,千年流传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民歌、民谣

长岛县民歌、民俗音乐众多,其中包含“摇大橹,使大船,打个鲜鱼留过年。公吃头,婆吃尾,小媳妇气得撅撅嘴。”“庙岛群岛,真正好,加级鱼,水里跑,海参鲍鱼吃不了。”“长山岛,长又长,南北20里不用量。山东省有个东海洋,山西省有个庙岛塘。佛塔门有个珍珠塔,二龙戏珠在当央。”等。

民间舞

长岛民间舞蹈活动,始于20年代初,由东北地区传入。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主要是耍龙、跑早船和踩高跷等,演出时间一般从正月十五持续到正月十八。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增的形式有扭秧歌、腰鼓舞、狮子舞、扇贝舞、大头娃娃舞等。该舞于1973年被禁止,后直至1981年,长岛县民间舞蹈才开始恢复。

渔号

长岛渔民号子,是直接伴随渔民海上劳动的一种歌唱。它既有鼓舞劳动者情绪和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组织生产和协调动作的功能。渔民号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渔民号子的音乐表现特点是受其劳动强度制约的。劳动强度较小时用的号子多是优美动听、节奏和缓,突出了号子调节精神的作用,如《廷巴号》;劳动强度大时,用的号子律性减弱而节奏性加强,如《摇橹号》等。

其它

相关海域

渤海

渤海是中原地区内海,是深入中国北部大陆的半封闭型浅海,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7°07′—41°00′,东经117°35’—121°10′,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内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约86米。

渤海沿海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均气温总体上呈现北低南高、北部西低东高、南部西高东低的特点;1月最低,均值为-4.2摄氏度,8月最高,均值为25.0摄氏度,平均风速为5.0米/秒,11月最大,为5.7米/秒,7月和8月最小,为4.1米/秒,冬季盛行风向为北一北东,夏季盛行风向为南南东—南西,平均年降水量为536.1毫米,平均年雾日数为7.4天,平均年霜日数为26.7天,平均能见度为19.3千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806.7毫米。渤海沿海多为不正规半日潮特征,海平面一般1月最低,8月最高,年变幅平均约为54厘米。年均表层海水温度2月最低,为0摄氏度,8月最高,为25.3摄氏度;年均表层海水盐度总体呈现渤海海峡最高、辽东湾次之、莱州湾最低的分布态势。

黄海

黄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属于半封闭性浅海。经纬度范围北纬31°40′—39°50′,东经119°20′—126°50′,黄海北接中国辽宁省和朝鲜平安南、北二道,东以朝鲜半岛西北角为界,西北通渤海,西倚山东省江苏省两地,南边以长江口北岸启东划疆,东西宽555千米、南北长870千米,面积近40万平方千米,近海水深多在60米以内,最深处在济州岛北方,为140米。

黄海海域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1月气温最低为-2—8摄氏度,8月气温最高为24—27摄氏度,年降水量黄海多于渤海,北黄海为600—750毫米,南黄海约为1000毫米,黄海在冬、春、夏三季沿岸均多雾,7月最多,平均每年83个雾日,海水中的盐度也比较低,为32‰。黄海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至南黄海面,平均风速可达8—9米/秒,黄海同渤海一样,是一个陆架海。这里海底宽阔平缓,从中国海岸向外海以极小的坡度缓慢倾斜,黄海地处中国北方海上要冲,身后是京津、东北华北等重要政治经济地区,地理位置明显重要。

战略地位

渤海海峡处于黄海与渤海交界处,即介于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头与山东半岛的蓬莱头之间,是出入渤海的唯一通道,历来为“水路要津”。海峡间有庙岛群岛呈纵向排列,将海峡分割为14条宽窄不一的水道。渤海海峡诸水道不仅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且是渤海和北京、天津市的海上门户。因此,渤海海峡、以及其北翼、南翼的驻泊港口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国军事防御的重要地区。

渤海海峡北翼的辽东半岛优良港湾多集中于半岛南端,其中旅顺军港为主要军港,大连港是东北地区最大港口,两者是此体系核心港口。大窑湾、小窑湾、长山列岛间诸锚地及海洋岛的港湾锚地,都是舰船疏散、机动的良好泊地;渤海海峡南翼的烟台港是山东半岛北、东岸驻泊体系此体系的核心港口。烟台港为军商两用港,和附近的龙口港、蓬菜港、马兰港、荣成湾、俚岛湾、庙岛群岛诸地,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半岛北岸、东岸及黄海北部活动的驻泊体系,北与旅顺、大连市相呼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