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 :安徽省无为市无城镇的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3-10-26 11:32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安徽省无为市无城镇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所建。景区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建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古杏花泉井、墨池、投砚亭、拜石等景观。米公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旅游景区。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初名,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山西太原,后迁襄阳市,人称“米襄阳”,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的《蜀素帖》,在书法界誉为天下第八行书。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米芾无为市知军,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秉公执法,时人感其德政,在其逝世后,于米公军邸旧址上建立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在获得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视为珍宝,自题斋名为“宝晋斋”,以收藏晋人书画作品,并于斋前掘池建亭,留下了“投砚止蛙”的传说和“墨池”“投砚亭”古迹。另外,米公祠现珍藏着160余方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景区介绍

现米公祠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已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古杏花泉井、投砚亭、墨池、拜石等历史景点。

米公祠内珍藏有160余方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且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米公祠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

米公祠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充分利用米公祠独有的人文价值,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北纬31度18分09.5秒;东经117度54分38.0秒

米公祠坐落于安徽省东南部无为市境内。位于县城西北隅。临近芝山商城。毗邻无为县杏花泉中心小学

历史变迁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城内西北隅。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崇宁三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

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

米芾无为军的任职自崇宁三年(1104年)7月直到崇宁五年(1106年)秋冬间离任,两年多时间。米芾离任去世后,无为市人在宝晋斋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原斋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年和清乾隆元年两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县守张公侨摹陈洪绶所画拜石图刻于碑;三十九年县守张琨玉始建拜石轩、书画舫和香月亭,并自为记勒于石。

清咸丰元年又毁于兵火。光绪丁丑年知县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外侧缭以土垣并间取竹篱,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移入祠内。

民国年间在旧址上建县图书馆。又建立县文物管理所,内藏历代名家碑刻百余方,有宋徽宗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米芾篆书《御制文宣王赞》等。

后来由于兵火,祠内大部分文物被毁坏,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

解放后,仅存墨池、投砚亭、拜石和部分碑文,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苏省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无为市

建国前大量碑刻散置于其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

1981年9月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这处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10月,无为县政府启动米公祠修复工程,分两期建设。

米公祠一期修复工程充分考虑乾隆无为州志》所反映的“墨池图”,采用清代建筑风格,新建宝晋斋、聚山阁,修复墨池、投砚亭等景点。

投资300余万元,修复扩建后的米公祠占地4000平方米,藏有包括米芾手书石碑在内的历代珍贵书法碑刻150多方,建成宝晋斋、墨池、投砚亭、聚山阁、杏花泉等重要景点。同时增建无为市历代名人馆、碑廊等新建筑。

二期将搬迁无为图书馆,建立博物院、无为名人馆、文物陈列馆等项目,恢复米公祠原貌,届时游人可以亲身感受“投砚止蛙”、“米芾拜石”等美谈和传说。

2010年11月在米公祠修复、扩建的基础上正式建立米芾纪念馆

景区景点

米公祠现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墨池、投观亭、杏花泉井、红雨亭、拜石、浮玉峰、文人峰、竹深处、灵芝石等景点。

五大景点

奇山阁看奇石,不知道“瘦、透、隙”为奇石之美;

杏花泉井里的水煮粥,颜色艳红如杏花;

米芾拜石的石头,可能是天外飞来的一块陨石;

红鲤放进墨池一段时间后,红鲤会变成黑鲤;

宝晋斋收藏自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帖160余方块,犹如一部中国书法简史实物陈列馆。

四大怪

“杏花泉井”、“拜石”、“墨池”、“鱼龙化石”

杏花井水煮粥艳如杏花开,米芾拜的石头天外飞来。

墨池里的红鲤变黑鲤,三十万年前的化石镇宝斋。

米公祠

江南通志》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市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后改米公祠,古迹犹存。因米芾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其离任、去世后,世人感其德政,将“宝晋斋”与米公军邸旧址扩建为米公祠。

原斋与部分藏品早已毁失。

近代在遗址上建起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藏书、藏品颇丰。

现馆、所内珍藏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一百五十余方,还有50多位书法家的70余册行、草、篆、隶不同书体的法帖原件。

诸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摹本,唐朝钟绍京小楷《临飞经》,宋徽宗赵的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黄庭坚的行书《题画梅花帖》,苏轼《起居帖》,苏东坡与蔡襄的行书信札,元代赵孟頫的行书《前出师表》,明代祝允明的小楷《摹钟元常荐季直表》,文徵明草书书信,董其昌“小楼刻烛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的行书楹联,清代刘墉的行书《录诗数十首》等。

还珍藏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碑刻,经董其昌鉴定并题跋为米芾早期的楷书《题阳关图》以及值得一提的行书《炎宋章吉老墓表》拓片等,堪称洋洋大观。

这些稀世珍品和孤本,在十年浩劫期间,幸有图书馆干群悉心防护,使这批文化瑰宝免遭破坏。诸如石刻珍品,如今完好无损的镶嵌在县文物管理所的阅览室墙壁上,为游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研究资料,也是验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有力佐证。

宝晋斋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米芾任无为市知军时所建。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他并于斋前掘池建亭,据宋史记载:米芾公余之暇,辄于亭内作书画,恶蛙声鼓噪,乃写一“止”字于纸上包一方砚,投入池中,蛙声立止,次日,池水亦变黑色,此池为“墨池”,亭曰“投砚亭”,于是留下了“投砚止蛙”的传说和“墨池、投砚亭”古迹。

嘉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诗曰:

谁凿方池宇西,南宫墨潘若神栖。

临湖胜迹前贤似,洗砚遗规到处携。

鱼戏争告应不谬,蛙鸣禁约岂无稽。

监观聊当贪泉饮,一勺常清共品题。

墨池

墨池,系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米芾无为军时所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个石凳,四周可依栏而座,这是他经常休憩读书挥毫的最佳场所。

明万历三年(1676),赵范无为州撰《重修墨池记》载:南宋以后,米公手书“墨池”碑石已断残。

嘉靖三十二年(1663)修复此碑,立于“墨池”一侧。十余年后,旧址又废。

重新修的“墨池”池岸砌石,池中筑水心亭,池前垒土山立“墨池”碑。墨池周边栽柳,水中绿荷芳香,有小桥通投砚亭。现池、亭、碑尚存(米芾当年勒石碑已殒,今天保存完好的“墨池碑”为明代嘉靖年间朱麟书)。

清代诗人颜尧(无为知州)曾作《七律》诗“初晴步墨池”赞誉墨池。“散衙偶尔步林塘,水满孤亭似客航。竹忽出栏无约束,鹤思冲汉独昂藏。墙倾久雨篱能补,桥湿初晴屐自将。绿柳四围眠复起,欣然人在水中央”。

投砚亭

宝晋斋前即墨池,池中建六角投砚亭。传说米芾当年听蛙声聒噪甚烦,遂拿砚投之,蛙不复鸣。第二天,“一池碧水变为黑色”,米公题“墨池”碑于旁,故称之为墨池。米芾抛砚台的这个亭子叫“投砚亭”。米芾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

杏花泉井

成名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无为州守顾浩于墨池南侧的杏林之下疏浚泉眼时喜见一脉清泉相涌,当即以杏花而命名,称之为杏花泉。该泉水入口,清冽甘甜,流淌时尚可闻得汩汩之声,顾浩甚喜,遂又建碑于泉之侧,并于该年九月二十日作《杏花泉》诗记曰:“老圃开生面,清泉出墨池。不因疏浚力,安得涌流时。细眼多于藕,浮花瑞若芝。根源仙杏共,应以杏名之。”其后,无为杏花泉小学即以此泉而命名。

拜石

墨池之北有一尊周身多孔、形同人立、老态端庄的石丈,又名拜石。据《宋史·本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相传怪石形如丈人,身躯有八尺多高,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拜起石来更是如痴如醉,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了一种怪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芾”,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这件事后来又被写入乾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

“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市。生无孤洁痴,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一拜留芳踪,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聚山阁

位于米公祠内墨池一侧,清代建筑风格,是米公祠内景点之一。《江南通志》中记载米芾,在无为市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

鱼龙化石

鱼龙是生活于中生代的一类海生爬行动物,现已灭绝,早三叠世是鱼龙发现最早的时期,安徽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发现最早三叠纪鱼龙之地,先后发现有:巢湖龟山巢湖龙、巢县马家山皖龙、无为乌龙山鱼龙。

该鱼龙化石为我县百胜乡农民李经秋于1989年在乌龙山采石时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坚定为“鱼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早三叠纪时期,拘谨约二亿五、六千万年。

该鱼龙体长约1775px,其中头长约300px,尾部长约950px。从标本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大大的眼镜、常常的吻部、突出的背鳍和桨状的鳍脚。不过它的鳍脚和尾部与典型的鱼龙目相比还较原始,适应水生的能力还不很强,是较原始的鱼龙。这一鱼龙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鱼龙的起源、分布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现鱼龙化石存于米公祠博物馆内。

历史典故

米芾拜石

米芾无为州任通判,初入州署,发现院内立着一块一人多高大石(太湖石),通透多窍,形状奇特颇像人形,口、鼻、双臂齐全,公见而喜之。曰:“此足以当吾拜之”,于是,他立刻整衣冠而拜之,此后他还戏称这块大石为“石丈”。不久,他又听说河岸边有一块奇石,“状奇丑”,便命衙役将其移至州署院内。米芾一见此石,大为惊奇,急令仆人取过官袍、官笏,设席跪拜于地,口中念念有辞:“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后人建有拜石庭。米芾当年所拜“奇丑石”,实为陨石,今仍藏于无为县图书馆院中,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冰雪摧残,近千年来,丝毫无损。米芾痴爱奇石,曾有“私而忘公”之嫌,遭同行嫉妒告发。

《世纪补》载:米元章守涟水县,地接灵璧县,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察使(杨杰),因往廉焉(察看),正色曰:“朝廷以千里之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都不省录郡事”。米径前,于左袖中取出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宛转,翻覆以示扬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璋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天划神缕之巧,顾扬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扬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之,径登车去。一场“玩石忘公”案,随之迎刃而解。

投砚止蛙

相传有一天夜里,池中的青蛙聒耳不绝,闹得米芾心烦意躁,读书情绪不佳,逐取石砚一方,濡墨写下“上”字,投入池中,蛙鸣顿绝。又大书“墨池”二字,令勒石池边。无为州志载,米芾投砚驱蛙后,池水尽黑,因名“墨池”,于是,留下了米芾“投砚止蛙”的千古佳话和“墨池”、“投砚亭”的胜迹。

藏碑目录

名称

无为州治米公祠藏碑目录

藏碑说明

“宝晋斋藏抵万金”,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芾在知无为市军任上将其家藏的晋人法书上石,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无为通判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以来,安徽无为城内古老的“宝晋斋”(今米公祠)便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七百多年来,兵屡接,战乱频仍,宝晋斋几度毁和复建。

《宝晋斋法帖》原刻石也早已不知去向。据分析,其中应有一部分仍湮埋在宝晋斋遗址地下。今是斋所藏晋唐以下152方碑石,溯其源有三:一为清末无为州庐江县县人刘秉璋“裴斋”所藏105方,1951年4月移诸宝晋斋内(见B001记载)。刘秉璋(?-1905)字黄文弼,1860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62年入淮军,从李鸿章转战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等省,镇压太平军捻军。曾任江西省、浙江巡抚。1855年指挥镇海之战告捷。清末官至四川总督,在蜀八年,因教案罢归。著有《奏议》八卷(见《安徽人物大辞典》603页)。二为米公祠原藏各代碑石36方。三为1949年以后全县各地出土或新刻的11方。

碑刻说明

在这些珍贵的碑刻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米芾的《题李公麟阳关图诗》、《御制文宣王赞》,前者是米芾早期作品,从中可见其“未立家时”,“出入登善(储遂良)、率更(欧阳询)已有秀绝”的情况;后者则是米芾存世极少的篆书作品,为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所书。其他如宋徽宗的《唐十八学士》、苏轼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黄庭坚的《梅花诗》、董其昌的《小楼刻烛》、宋克的《识吴镇画》、唐寅的《次张体仁联句韵》、梁同书的《复孔谷园论书》等皆是珍品。“裴斋”碑帖原貌比较系统,现首尾阙失,刻制年代已不可确知。但从碑上诸多的高士奇和硕成亲王永、梁同书等人的作品和题跋看,似刻成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

这批珍贵的碑刻得以保存至今,是因为诸多郡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荫庇子孙工作,如王试之、巫继伦、吴咸炳、蔡荣福、叶效忠、何福安等,他们的功德与碑石同在。笔者有幸在无为市文物管理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出于责任,我对这些珍贵的碑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考察,形成了《米公祠藏碑录考》。由于我的法帖知识匮乏,学识浅陋,加之资料有限,存疑之点、谬误之处,诚乞方家赐教。

碑刻介绍

还有诸多法帖刻于碑之背面,仍嵌于壁中,暂时不能读到,待今后移碑时补录。

清代 梁同书 临晋王羲之《定武兰亭序》

定武兰亭:传为唐欧阳询临摹,原石在北宋时流落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因名。梁同书临其所藏宋米友仁“小米临定武兰亭”。后有钱跋。

小米,米友仁(1086-1165),米芾长子,字元晖,世称小米。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举人,十七年赐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

书法初师法赵孟頫董其昌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取法于米芾、苏轼。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合称“清四家”。

B5(2方)晋 王献之 《洛神赋》(小楷)第二方有“康熙帝丁□二月六日松南汪士鋐识”14字。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若若,后号退谷,一字秋泉,松南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康熙进士,以第一及第,官至左中允。工诗文辞,尤善长书法,与姜宸英齐名,人合称“姜汪”。

B6(2方)晋 王羲之 《黄庭经》 第二方后有“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上石”字样。

B7 明 祝允明 临汉魏钟繇《荐季直表》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明长洲(今苏州)人,与同郡唐寅文徵明、徐卿友善,人称“吴中四才子”。五岁能榜书,九岁能诗,书法尤精。自魏晋钟王以下,无不临写工绝。(见《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917页。)

B8 清 和硕成亲王永瑆 临唐欧阳询《职事帖》 爱新觉罗·永瑆,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被乾隆封为成亲王,爱新觉罗·颙琰初年曾任军机大臣,是乾隆时期四大书法家(翁方纲刘墉爱新觉罗·永瑆、铁宝)之一。(成亲王府现为宋庆龄故居。)

B9(4方)唐 颜真卿 《田神功八关斋会报德记》

八关斋会是一种特别修道的佛会,专指在家信佛的居士们,在一昼夜间受猪八戒河南省节度使田神功卧病在床,宋州刺史徐向等人发起修八关斋会,为田祈祷。由田悦篆额,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唐大历七年(772)刻。此为颜真卿的重要作品之一。有清张照梁同书跋。

张照(1691-1745),华亭(今上海市)人,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书法功力虽深,但气格不高。然却由于康熙御笔诗“书有米(米芾)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董其昌)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深贯注,非人所能学”的夸赞而名噪朝野。

B10(3方)唐 钟绍京灵飞经》 钟绍京,字可大,唐虔州赣(今江西州)人。钟繇十世孙。《灵飞经》为其应科举而作,是著名的小楷范本。

B11 明 董其昌 临五代十国杨凝式《白鹿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等,华阴市(今属陕西省)人,因官至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黄庭坚曾将其与颜真卿相提并论,足见杨氏书法造诣之精深。

董其昌自跋:“此杨少师书也,偶得镜光纸,遂为临之,乃恨老眼昏花,聊得其十一耳,时年八十岁。”有清高士奇梁同书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大鉴赏家、书画理论家。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瓶庐,赐号竹窗。杭州市(今浙江)人,因工书法,被纳兰明珠荐以诸生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宠幸,官到礼部侍郎。《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有传。平生学识渊博,能诗,善书法,精考证,鉴赏力亦极精纯。所藏书画甚丰。

B12(3方)宋 赵佶 《唐十八学士》 赵佶,宋徽宗,工于书画,自创瘦金书体。有宋蔡京蔡襄跋。

B13(3方)宋 苏轼 《起居帖》 有清高士奇、陈有宗等跋。

B14 宋 苏轼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为苏轼超度其亡妻王氏而书。东坡先生存世小楷无多,此其一也。有明宋濂董其昌跋。

B15(2方)宋 米芾 《题李公麟阳关图诗》 有明董其昌、孙承泽跋。

此为米芾早年作品,尤为珍贵。

B16 宋 米芾 《御制文宣王赞》篆书 后有清末卢秋浦跋,碑文见《无为州志》。此为米芾唯一存世之篆书作品,尤为珍贵。

卢秋浦,无为人,晚清举人,有文名,与方澎齐名,坊间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语(见《无为古今楹联》附注)。

B17 宋 米芾 《墨池》榜书 残(有专家曾疑此帖为后人伪托)

B18(6块残片)宋 米芾 阙失 字风与《芜湖县学馆记》及无为市《炎宋章吉老墓表》同,为典型的米字。

B19 宋 米芾 《白菜画》 清李璋刻,有“黎阳王太傅爱菜歌”题款。此为米芾存世极少的画作刻石之一。

B20 宋 黄庭坚 《梅花诗》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郭玉,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官至著作佐郎。此碑保存较好,为米公祠珍品之一。

B21 宋 薛绍彭 《大年太守帖》薛绍彭,字道祖,长安(今西安市)人。与米芾交谊很深,二人同为收藏家和书法家,当世有“米薛”之称。薛不愿在米之后,对“米薛”称谓大不以为然,寄书给米质问:“书画间,久不见薛米?”米芾作诗答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

B22(4方)宋 文天祥 《文信公札子》 第三、四方有李诗勉跋札,札的异体字。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水市)人,南宋宝佑四年状元,赵昀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从此文改字为宋瑞,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祥兴元年加封少保信国公,人称文信公。率兵抗元英勇就义。其书法基本上属于二王的路子,颇得晋人风采。

B23(2方)宋 孙永 《宋故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 本县出土,一铭一盖。

B24(2方)宋 张正卿 《宋故张府君墓志铭》 本县出土,一铭一盖。

B25 宋 王喜开 《双泉寺舍利塔地宫记》 本县蜀山周家大山双泉寺舍利塔地宫出土。

B26(3方)元 赵孟頫 《武侯出师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市人,著名书画家,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他的书法是晋唐以来的又一高峰。

陈继儒收藏印,陈继儒(1558-1639),字促醇,号眉公,又号麋公,华亭(今上海市)人,其书法学苏(轼)米(芾)。

B27 元 赵孟頫 《送李愿归盘谷序》

B28(3方)元 赵孟頫 《史记汲黯传》 有明文徵明跋、清高士奇收藏印。

B29 元张雨 《杜甫诗醉时歌》 张雨(1277-1348),道士,杭州市人,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字画皆善,倪瓒称其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

B30(2方)明沈周 《题胡笳十八拍诗画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苏州市)人。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书学黄庭坚。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胡笳十二拍至十八拍书法作者佚名,该两方碑的背面有祝允明、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的法帖。

B31 明 唐寅 《次张体仁联句韵》 “六如居士”、“龙虎榜上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两印及“易明”收藏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自号六如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弘治乡试为应天解元。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并称“吴中四才子”。

B32(2方)明 王守仁 《捐驱帖》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市兵部尚书

B33 明 王守仁 《致王大人札》 残,仅余半块。

B34 明吴宽 《致松庵先生札》 吴宽(1435-1504),长洲(今苏州市)人,字厚博,号庵。成化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工诗文、善书法。

B35 明 文徵明 《致仲甫先生札》 碑后有另两帖。

B36 明 董其昌 《小楼刻烛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楹联 题跋在文革中被凿毁。

B37 明 董其昌 《阴苻经》

B38 明 董其昌 《九玉帖》 有成亲王永瑆、梁同书跋。

B39 不详 佚名 《归田赋》

B40 明陆深 《识笔阵帖》

B41 明杨士奇、肖益勤、姚公绶 《书札尺》

B42 明 董其昌 《乐志论》《临李〈李玄秀碑〉》 李邕(687-747),唐朝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扬州市)人,李善之子,少知名,荐为左拾遗,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邕。唐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董其昌也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或称其为“王羲之第二”。

B43 明 宋克 《识吴镇画》 宋克(1327-1387)长洲(今苏州市)人,字仲温。明初书法家。此帖为草书碑石保存较好。

B44 明黄道周 《韫生帖》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兵搞清,兵败不屈,在南京市从容就义。书法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开近世新风。

B45 明 蔡玉卿 《孝经论》 蔡玉卿为黄道周妻,此帖为馆藏唯一女书法家的作品。

B46 明 佚名 《墓志铭》 嵌于东室墙壁正中。

B47 明 佚名 《篆书》 原碑残损,余字如下:“……明□□学之□池仰□……”与B46同置一处。

B48 明 赵范撰、程书 《重修墨池记》 原碑残破,碑文载《无为州志》。

B49 明 邢侗、继盛、高攀龙 《草书尺牍》邢侗与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被称为晚明四大家,又与董其昌并称为“北邢南董”。书名远播至朝鲜日本

B50(8方)清 梁同书 《复孔谷园论书》 这是一篇书法理论文章。

B51(5方)清 梁同书 《频罗庵诗帖》 第二方残。

B52(2方)清 梁同书 《望云楼集帖》 “楼”下一字残毁,参照张照碑帖,知为“集”字。

B53(3方)清 梁同书 不详

B54(7方)清 梁同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一、二方书写内容与第三方完全相同;第三、六方碑背面有《墓志铭》,系梁同书应友人张鹭翔之邀书。张鹭翔另见B57。

B55 清 梁同书 《题陆朗夫中丞誓墓图汇》

B56(5方)清 梁同书 《谢东墅墓志铭》

B57(3方)清 梁同书 《友游仙诗十章》 原碑右下有“罗四”“罗五”“罗六”字,疑罗为频罗庵简称。

B58 清 刘墉 《头陀寺碑文八字》刘(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诸城市戈庄(今高密市)人,乾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书法工行楷,运笔圆劲浑厚,骨力内藏,喜用浓墨,时称“农墨宰相”。与同时期的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齐名,并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合称“四大家”。

B59 清 永瑆 《重题听钟山房图》

B60(3方)清 张照 临《柳公绰昔在帖》

B61 清 张照 《诗说》 小楷

B62 清 刘墉 《杜诗五首》

B63 清 陈兆仑 《金围先生帖》

B64 清 王士祯 《端士帖》 “李开邺”

王士祯(1634-1711),死后因避雍正()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B65(2方)清 姜宸英 临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碑背另有帖。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慈溪市人,能诗文、工书法,七十岁才中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

B66 清 琨玉 《宝晋斋》榜书 琨玉其时知无为州

B67 清 王峻 《重修米公祠宝晋斋碑记》

B68 清 刘德润 《笔峰》榜书 原碑剥沥颇甚。

B69 不详 不详 《带水诗》

B71 清 林佶 《令母舅》

B72 不详 不详 《墓志铭》

B73 不详 不详 《岁巳》

B74 不详 周宗建 《秋署》

B75 不详 不详 《醉德》

B76 清 高士奇 《步虚词》 右下有高士奇印钤。

B77 不详 不详 《题王炳之惠石香鼎》 诗共六首。

B78 清 严绳孙 《拙作》

B79 不详 不详 《娱志居帖》 背面另有帖。

B80 不详 不详 《小鸭诗》 背面另有帖。

B81 不详 不详 《吴用俊得此卷》 原碑断为二。

B82 不详 不详 《经卷目录》

B83 不详 不详 《寄一遇有警》 原碑断为二。

B84 清 不详 《名宦祠神位碑》 原碑立清州衙“名宦乡贤祠”,碑文见于《无为州志》。断为二。

B85 民国 不详 《募捐记名碑》 所记捐款有“英洋”、“本洋”、“钞”、“钱”等数种,另有“小东门鹅市金仲臣收”字一行。

B86 清 不详 《重修米公祠碑记》 米公祠出土,只余残石一块,且断为二,碑文载于《无为州志》。

B87 宋 不详 《经幢》 系无为市城北黄金塔出土,经幢残石,疑为南汰寺旧物。

B88 不详 王图炳 《刘伯伦酒颂》

B89(5方)不详 陈孝泳 《临石鼓文》 第二、五方断为二,第四方右角残。

B90 不详 不详 《经卷目录》

B91 不详 不详 《临诚悬……下始》

B92 不详 不详 临王献之《黄庭》

B93 不详 不详 《知已于诗》

B94 不详 不详 《致友契札》

B95 不详 不详 《小》

B96 宋 不详 《墓志铭》系刻在40厘米见方的陶质板上的墓志铭,为1987年从无为市绣溪公园西侧芝山头建筑工地一宋墓中出土的,墓主人为一年轻妇人,墓志不似寻常样式,内容为“急急如令……”类经文祈语,文中有不少“简化字”,出土时字迹十分清晰。此文物为本表作者亲自征回。

B1 1951 潘效安 嵌修无为碑刻记 潘效安(1903-1988),无为人,曾任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1951年时无为县长,有诗名,著有《笑安诗记》。

B2 1951 周俊 重修水心亭序 周俊其时继任无为县长。

B3 1928 方澍 古今图书集成碑记 方澎,字六岳,无为人,1894年举人,曾官浙江盐大使。著有《岭南咏稿》2卷,辑有《濡湏诗选》4卷。

米芾政绩

知无为军

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崇宁三年(1104年)7月,米芾接到宋廷颁发的封授为无为知军的文告。而在知无为军之前一年,时任太常博士的米芾遭暗中举报,与“某公”一起被降官,米芾自请监管洞霄宫,絮聒期末,其实就是赋闲在他润州区(今江苏镇江)的家中。

从不明不白地被贬,到一年后莫名其妙地“复官”,米芾就像一个玩偶,在历经王安石变法元祐党祸的北宋官场上浮浮沉沉。初到无为的米芾心情很不好,因为无为的“僻陋”超出了他的想象,“无为在淮南西路,地最僻”,且交通不便,村野散落,人口不到10户,根本无法与东京(今开封市)、洛阳市等繁华之地相提并论,就是和他的居住地润州也不可比。我们在米芾的一封书简中看到“濡须僻陋,月十日无一递,无一过客,坐井底尔”字样。由此可知,“知无为军”对米芾来说,名“复官”实“贬”。

接到知军无为的消息,米芾的心情在“复官”与“被贬”之间游离。已然知天命的米芾调整着自己:上岁数了在无为这样的地方,或许能更好地排遣自己,他极力平复心中的愤懑,以恬淡无为和包容的心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米芾自幼在宫廷长大,对民间现状知之甚少,直到出仕后当了一些地方官,他才知道百姓的生活并不像各地官员上奏的那么美好。

无为而治

出知无为军后,米芾上有朝廷沉重的赋税压力,下有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在夹缝中,米芾苦苦寻求平衡的良策。身处无为之地,他想到了无为而治。

对上司的催促,米芾假装不闻不问,能拖则拖,能扛就扛,拖不了也扛不住的,便屡屡自称“抱疾之官,十日九假,事皆委薛侯”,这个薛侯名叫薛乐道,是米芾无为军任上最好的朋友的助手,他将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自己就有了回旋之地。

勤政爱民

米芾之后主政无为的历代官员,都对米芾的施政有着很高的评价。有说他“善察民冤”,有说他“与民无扰,与物无竞”,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更是赞誉他“清风气,至今袭人”。而最能反映米芾知军无为全貌的应该是《米公墓志铭》里的一段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通过这个,我们知道,米芾的“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只不过是他同情百姓又无力抗争的一种策略罢了,实际上是“无为无不为”。

关于米芾知军无为市,有一篇很重要的《到任榜》,尽管是逃不开那个时代臼的官样文章,但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米芾的施政理念:“饥荒则赈济缓急,阙乏则借贷与钱粮,百姓无干本加倍利,无流离乡土而衣食给足……”对待百姓,米大人可谓尽心尽力。

宋时无为军旱涝灾害很频繁,有首古老的民俗音乐说道:好一个无为州,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锅巴盖墙头。既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遭受灾难的辛酸血泪,又能看出他们对这片沃土的依恋和期盼。

顺乎民意

知军米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春耕之前,米芾就率领本军官员举行亲耕仪式,去官田犁田,一是示为农先,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夏之交,他去郡圃察看播种。农历四月后,即“麦熟梅果黄”时,米芾又催促农民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水犁田,准备插秧。秋收时节,米芾会登楼观察庄稼长势和收成。而有一年他登楼却看到了“再生稻”: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一穗九歧,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自此留下了“稻孙楼”的千古佳话。

重农的同时,米芾也因地制宜提倡渔业无为军河溪港纵横交织,水域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东南一带,最适宜渔业生产。米芾引导人们宜渔则渔,不必围湖造田,浪费人力物力。无为西北为山区,开春时,米芾鼓励大家在塘里投放、培养鱼苗,以便长大后捕捞。这时的无为鱼肥稻熟,是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教育兴学

文化人米芾在无为也没有忘记兴学。他先后为芜湖县学书《芜湖县学记》、无为军学题写《御制碑》,并多次到军学、乡教视察,指示军学要搞好造士、选士工程,这相当于今天的教书育人和选拔人才。他还不忘勉励军学内的师生,要求他们养德修学,使本军乡里形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文明风气。

米芾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基本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的灾荒,偶有蝗虫过境,也没有造成致命危害。安居乐业的百姓都说是托米知军的福,沾了米大人的光。

米芾听了难免得意,高兴地填了一首《丑奴儿》:“踟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它,物阜时和,暇相逢笑复歌……”

米芾墨迹

米芾在无为留有不少墨迹,《无为州志》载:城内景福寺有清泉一泓,米芾手书“甘泉如惠山”五字,后人称为太守泉。锦绣溪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文昌阁,北宋建,匾额为米芾亲书。

无为东门城楼名为明远楼,西门城楼名为稻孙楼,米芾题额。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述稻孙楼来历:米元章与僚佐秋日宴饮于城楼,遥望田野一片青绿,询问老农:“秋已晚矣,获告功,而田中复青,何也?”者农答:“稻孙也。稻已刈,得雨复抽余穗,故稚色如此。”米元章以为“可喜”,因古人亦亟稀罕再生稻,并视为“,瑞祥”载于史册。欣喜之下,米芾即大书“稻孙楼”三字,作为城楼匾额。清人刘元玟(字东玉,乡试第一名,岁荐,晚年授山尔训导,未赴任)曾诗咏《稻孙楼》:“清秋和煦宛春温,闲上城楼望湿原,隔岸蓼花红结子,中田禾穗绿生孙。额悬三字风流远,碣宝千年翰墨尊。谁道米家一颠老,乐民之乐见深恩”。如今备受群众敬仰的无为实验小学,建校之初即为“稻孙楼小学”。

《无为县志》载:米芾为民间针灸名医章迪亲书墓碑301字,有米公‘平生书法,推吉老碑为第一’的赞誉。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上述真迹都不复存,仅留“墨池”和“宝晋斋”两大遗址供游人怀古恋旧,思念先贤。

观无为米公祠之仰怀米芾

诗/贵谷子

襄阳市漫士不思量,遇石称兄自颠狂。

苕溪诗卷研山铭,流笔诗烟画如章。

方圆庵记蜀素帖,披楚江淮万重霜。

宋朝宗怀经典,无为知军无为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