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 :中国广东省西部的地区

更新时间:2023-07-26 09:35

粤西,是中国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的简称。主要包括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三个地级市;另有一说粤西范围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市4个地级市。粤西位于广东省西部,东部与南海相邻,南部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部毗邻北部湾,地区面积3.17万平方千米,粤西3市人口数为1576万人(2020年末),同时也是广东三大方言粤语、闽语、客家话的汇聚地区。

粤西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其地势为典型的南低北高,其地貌以丘陵台地、低山为主。粤西整个区域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高温,台风频繁,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全年湿度大的气候特点。粤西生态资源丰富,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粤西现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的地区,发现有1309株野生的杜鹃叶山茶,它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第四纪时期,粤西的石灰岩溶洞中开始有古人类生活,1959年,广东省实行大政区制度,大量合并市县。

粤西本土文化以高凉文化、雷州文化为代表。年例是粤西境内,特别是湛江市茂名市两市所独有的,一年一度举行的融宗教仪式与民间节庆为一体的民俗活动。粤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点有海陵岛风景名胜区、茂名水东湾东海岛、吉兆湾等,其中湛江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仅有的两个“玛珥湖”之一。人文景点有雷王故里、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

2022年粤西3市GDP为91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0.8%。粤西一直都是广东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高效经济作物主产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中国最大的荔枝、菠萝生产基地均在粤西,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其中湛江市茂名市的石化产业占广东省67%的份额,湛江北部湾油气资源开发占广东省28%,同时也是广东省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板块。粤西地区基本形成以湛江枢纽和茂名枢纽为核心,以普速铁路网为骨干、疏港铁路等支线为补充,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的路网格局。

范围

粤西位于中国广东省西部,处于连接南北半球、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中心位置,东部与南海相邻,南部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部毗邻北部湾,主要包括阳江市、茂名、湛江市三个地级市,另有一说粤西范围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4个地级市。

历史

早侏罗纪末期至第四纪

早侏罗世末期至晚白垩世的燕山运动,广东省大陆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海南岛侵入规模相对小),造成数百个大小岩体,占广东岩体总数的80%。三叠纪时粤西怀集、罗定市茂名市等,都是沿着北东向断裂带形成的一系列内陆盆地。除了粤东部分盆地受早期火山活动影响外,其他盆地中都有苏铁杉、坚叶杉、短叶杉等植物及恐龙类古脊椎动物生长。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山地丘陵区的大熊猫—剑齿象属动物种群经历了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粤西和粤东西部的石灰岩溶洞中生活着古人类。

秦至魏晋南北朝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海南省及今广东西南部属象郡,今广东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岭南地区始有行政建制,是广东归入中原地区统一政区之始。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避乱南迁,与岭南民众杂处,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不同族群的交融进程。

隋唐至明清

由于自唐、五代十国、宋至明、清,汉族人口不断移入广东,使广东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汉族所聚居。汉族人民移入广东,一是秦汉以后,沿粤北南岭隘口,经北江南下,分布在北江、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由此路移入人口较早,以宋代迁入最多,以广州市为中心,属广府语系;二是从东部福建省沿海移入,并向粤西海岸移动,分布在雷州半岛,以宋末移民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9年,实行大政区制度,大量合并市县。1978年底,广东省设置湛江市茂名市省辖市。1988年,全面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阳江市地级市

地理特征

气候

粤西整个区域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常年高温,台风频繁,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全年湿度大的气候特点。

光照

粤西全区年日照时数为1825~2161小时,7月、5月和10月出现3个峰值,主峰7月达211~250小时,全年最少的3月只有70~9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1%~49%,最大值出现在10月,达60%左右,最小值在2~3月仅20%~25%。

气温

粤西年平均气温在22.7~23.3℃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28.9℃,由于夏季受海洋气候调节,极端最高气温为38℃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0~16.4℃。

降水

粤西年降水量1364~1771毫米。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山地多于平原台地,处于云开大山东南麓的高州县、化州市和廉江市等地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以上,沿海的茂名市电白区等地低于1600毫米,南端的徐闻县仅有1364毫米。粤西地区雨季(4~9月)总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85%,年降水日数120~154天。

粤西离海较近,加上地势平缓,常风较大,大部分地区为3.1~3.6米/秒。全年盛行风是东-东南,出现频率为20%左右。大于8级大风日数2.7~7.6天,一般为台风环流影响所致,其中雷州半岛因接近有“台风走廊”之称的海南岛东北部,大风日数最多,各地均在6天以上。

地质

地质构造

粤西地区由三个不同的地块构造拼接而成,具体可划分为:云开地块、粤西桂东地块、粤中地块。云开地块,东起吴川市-四会断裂带的南段(吴川至阳春河朗一带),西至合浦-北流市断裂,北起杨梅船步断裂,南至遂溪县断裂。云开地块是一个复合地块,由大田顶地块、天堂山地块和化州市地块组成。粤西桂东地块东部的南段和中段,分别以合浦-北流断裂带和扬梅-船步断裂带与云开地块为界,东部的北段以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北段与粤中地块相邻,北部边界为丰良-大瑶山断裂带,西部边界为凭祥-三里断裂带,该断裂的西南段为粤西桂东地块与右江地块的界线,东北段为粤西桂东地块与桂中地块的边界。粤中地块包括吴川-四会市断裂往东的边缘地带。地块西以吴川市-四会断裂带的南裂与云开地块拼接,以吴川一四会断裂带的北段和粤西桂东地块拼接;北至丰良-大瑶山断裂与赣州市地块分界;东至莲花山断裂与粤东地块相邻。

地层特征

粤西地区地层出露比较齐全,自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新生代第四系均有分布,累计沉积总厚度约达41000米。云开(岩)群:主要分布于高洲、信宜市罗定市一带,为一套变形变质作用较强的变质岩系。云开(岩)群时代相当于长城纪-青白口纪。厚度大于2784.7米。南华系:分布于云开地区、粤西北地区,主要出露大山组(Nh,d)和活道组(Nh2h),为一套以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系、浅变质的碎屑岩系,属滨岸-浅海相沉积,厚度大于1580米。震旦系:分布于云开大山山脉怀集县一带,包括坝里组(Z2b)和老虎塘组(Z2lh),为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以硅质岩为特征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属深海远洋环境沉积。寒武系:分布于德庆、怀集和粤西北一带,分布广泛,为一套具类复理石碎屑岩。以灰绿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组成类复理石韵律层,自下而上包括:牛角河组(∈;n)、高滩组(∈2g)、水石组(∈s)。

岩石特征

粤西地区的岩浆岩和混合岩十分发育。岩浆岩类分布面积约1.4万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2%;混合岩类分布面积0.6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14%。粤西地区分布有大小不一的310余个岩体(田),其中混合岩(田)50余个,深熔花岗岩70余个,岩浆花岗岩190余个。岩性以酸性-中酸性为主,少量中性及基性、超基性岩,产状有原地-半原地的混合花岗岩杂岩体,侵位的转生花岗岩,也有深源的侵入岩、喷出岩或浅成侵入体及脉岩。其中云楼岗花岗岩位于粤西河台金矿区西部,属于镁质黑云母,其结晶压力245Mpa~278Mpa,相当于9.27千米~10.51千米,平均深度10.09千米;结晶温度585℃~675℃,平均647℃。

地形地貌

广东省大陆地势北高南低,全境大致为一向海倾降的斜地,粤西西江下游为谷地,有大雾山、云开大山山脉、天露山等西南走向山脉,经北岭(肇庆市)、狮子山(英德市)和九连山相连而成为罗平山脉,一般海拔在1000米左右;粤西位于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的中间,海岸线绵长,海滩海湾、岛屿、滩涂、湖泊等地形地貌样态丰富,其地形地貌以丘陵台地、低山为主导。

岛屿

湛江市有大小岛屿13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2个,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东海岛面积达289平方千米,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岛屿,是中国面积第五大岛屿。湛江南三岛面积164平方千米,为广东省面积第二大岛屿,是中国面积第七大岛屿。阳江市海岛122个,其中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40个。

丘陵

湛江北部低丘陵区,地势最高为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为主,有湛江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4米)与数十座100~300米的峰岭并排,形成一道屏障。其余山地多呈扁馒头形小山丘,沟谷较宽,丘陵疏矮,起伏不大,坡度8~15度,相对高度在30米以下,平均海拔在50~100米之间,少数达150米。丘陵渐靠河谷,亦渐为低矮。其中穿插的沟谷,切割明显。茂名市丘陵海拔高程在500~2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200米。面积约7500平方千米,分布在该市中部及西南部。阳江市地势北高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丘陵面积2034平方千米。

台地

湛江市的半岛缓坡台地,三面临海,台地略有起伏,无明显峰谷,地势较平缓,坡度3~5度。在大片缓坡地之间有水田、小溪或冲刷沟等切割。以火山喷发遗迹的小山较高,地势向四周逐渐变低。较高的山岭有螺岗岭(海拔223米)、仕礼岭(海拔226米)、石卯岭(海拔259米)、石板岭(海拔245米)。螺岗岭以南地势平缓,东西部皆为台地,台顶平坦,周边较陡。茂名市台地海拔高程在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鉴江、小东江、袂花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带。

土壤

按中国现行土壤分类标准,茂名市土壤分8个土类、15个亚类、60个土属、192个土种。8个土类分别是水稻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潮沙泥、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15个亚类分别是淹育型水稻土、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矿毒型水稻土、黄壤、粗骨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

湛江市既有热带土壤基本类型,也有滨海地带土壤分布,共有赤红壤、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潮沙泥土、沼泽土、火山灰土、菜园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居多,湛江因此有“红土地”之称。其分布大体是北纬20°40′以南地区为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是该市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北纬20°40′以北地区为赤红壤;沿海地区为海滨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盐土;九洲江鉴江沿岸两侧为潮沙泥土。

阳江市山间盆地土层单薄,表土干旱贫瘠。一般花岗石成因的土壤为砂质壤土,砂的含量多,保水差,表土棕褐色,深层棕黄色;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成因的土壤多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结构致密,有较强保水力,偏粘,表土灰褐色、褐色、黄褐色不等,深层一般为棕红色壤土。

水文

河流

湛江市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全市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干支流有40条;属独流入海的22条。阳江市水资源丰富,全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8条,其中漠阳江、潭水河、西山河、那龙河、洋边河集雨面积800平方千米以上。茂名市主要河流有鉴江、袂花江、罗江、黄华江和小东江,除黄华江属西江流域,其他均属鉴江水系,境内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0条。茂名市年平均降雨总量203亿立方米,降雨深1791毫米,径流量110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973毫米。

海洋

湛江市东部海区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1个太阳日内出现峰——谷、峰——谷的潮候,即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两峰的高低、两谷的深浅也不一样。其规律:一月之中,二十五六潮长,至朔而盛,初三大盛,之后渐杀;十一二又长,至望而盛,十八大盛,后又渐杀,大抵视月之盈虚为候。湛江西部海区(北部湾)潮汐,属于典型全日潮,其特点是在1个月内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日子每天只有一个高潮和一个低潮,在一个太阳日内完成一个潮汐循环。在一个月里,每当月亮偏北和偏南最甚的日子过后几天,潮差特别大;反之,逢月出正东和月没正西的日子过后几天,潮差特别小。每一潮潮期起止时间为14天,除三、九月份各有3次大潮,其他月份每月为2次大潮。最高与最低潮差4~5.5米;最大潮汐流速100~150厘米/秒,最小潮汐流速30~55厘米/秒。

琼州海峡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琼州海峡潮汐,属于规则混合潮。东西向的琼州海峡,略似一条带形的内陆航道,东西的两个出口,加上每年东南、西南、东北的季风等气象因素和海峡沟底凸凹不平地形的影响,形成“南潮北汐”不相同,涨落时刻、潮的大小也不相同。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粤西地区是广东省金矿床(点)的主要集中区,已查明资源储量约150吨,已有20个矿床探明了储量,其中包括河台镇、庞西垌、黄泥坑等大型3座大型金(银)矿山。除此之外,粤西地区也是广东省泥炭的主要分布区共有不同成矿类型的大、中型矿床二十余处。

湛江市发现矿产有42种,占广东省发现矿产148种的28.38%,矿产地33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92处。优势矿产有滨海稀有稀土砂矿、玻璃用砂、银矿水晶高岭土、泥炭、硅藻土玄武岩地下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南海石油及天然气等13种。其中湛江地热田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地热田,分布面积4245平方千米,允许开采量106万立方米/日;高岭土矿产资源探明储量9052万吨,远景储量超2.5亿吨;硅藻土地质储量近7000万吨,在广东省省内名列首位。

茂名市矿产资源有矿种57种,白陶土储量和质量居中国首位;油母页岩储量居中国第二位;信宜玉矿是中国三大玉石矿之一;稀土、斑岩型锡矿、金矿也属中国大矿,是中国较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年炼油能力1350万吨,年生产乙烯能力100万吨。

阳江市发现矿产有48种、矿产地269处,其中能源矿产有煤、泥炭土和地下热水,金属矿产有铁、铜、钨锡、铅锌、稀土等18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石灰岩、硫铁矿、石英砂、建筑石料、瓷土等25种。

海洋资源

粤西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其中湛江市沿海生物种类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520种、贝类547种、虾类28种,主要有鲍鱼、龙虾、对虾属疣吻沙蚕沙螺等;茂名市重要海洋资源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海胆海星纲水母等140多种;阳江市有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品种105种,例如鱿鱼、海蜇、细点圆趾蟹、对虾、马鲛鱼、石斑鱼等。

水资源

湛江市水资源总量为190.17亿立方米,人均2594立方米,亩均2717立方米。从地区分布看,雷州市最多,为25.52亿立方米,最少是吴川市,为5.84亿立方米。该市可供开采地下水有30.03亿立方米,1960年建成雷州青年运河,总长5000多公里,以农业灌溉为主,其中,鹤地水库最大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总库容11.44亿立方米。

茂名市年地表径流量110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973毫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97.3万立方米,人均水量176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26.68亿立方米。阳江市水资源总量为91.30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91.30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5479万立方米。其中该市供水总量为13.073亿立方米,供水以地表水源为主,其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98.05%,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70%,其他水源供水占0.25%。

生物多样性

粤西地区地处热带北缘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长夏无冬的气候条件下,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植物

粤西浮游植物267种,其中以硅藻类的种类数量最多,其次为甲藻类,另外还有蓝藻类、金藻类和绿藻类出现,但其种数相对较少。凤尾蕨属植物共有3组13种,其中7种为已知药用植物,主要有阔叶凤尾蕨全缘凤尾蕨井栏边草等。其中,湛江市天然林主要种类有52科76种,主要的有樟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桑科等。比较名贵的树种有胭脂、沙罗、樟木、苦、土沉香等。

茂名市维管植物211科938属2195种,被子植物门178科810属17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4种,主要有水松紫纹兜兰、广东兜兰等;阳江市古树名木种类共37科80属115种2512棵,其中一级古树19棵,二级古树240棵,三级古树2251棵,名木2棵,古树群共计44个;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猪血木以及水松、见血封喉等;有维管束植物1075种,隶属于615属187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伯乐树桫椤金毛狗等13种。

动物

湛江市主要的脊椎野生动物种类有25种以上。其中爬行纲纲如鳖、龟、大壁虎、马鬃蛇、金环蛇等7科9种;动物鸟纲黄胸鹀褐翅鸦鹃、斑鸠等6科7种;哺乳动物纲如华南虎、山猪、水獭亚科等9科9种。茂名市共有428种野生脊椎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有鳄蜥,圆鼻巨蜥,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黄胸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1种,有黄喉貂斑灵猫豹猫中华鬣羚等;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42种。阳江市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比如有蟒、巨蜥属丹顶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比如有百灵、画眉、鹩哥等。

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沿海滩涂,总面积20278.8平方千米,其中红树林面积7228平方千米,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6种,有鸟类312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6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3种,附录Ⅱ的41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鸟类的5种。保护区还监测到东方白鹳、中华风头燕鸥、遗鸥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全球珍稀水禽。同时,保护区内还有贝类41科130种,鱼类60科139种,虾类3科19种,蟹类11科57种,浮游生物126种,底栖硅藻类256种,昆虫130种等。

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

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阳春市阳西县、电白区交界处,面积1.5万平方千米,海拔1337米,是阳江第一高峰,素有“阳江屋脊”之称,亦是粤西第二高峰。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维管植物有216科867属1849种,其中保护植物36种,中国特有属植物15属,为粤西现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的地区。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1309株野生的杜鹃叶山茶,它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

大雾岭自然保护区

大雾岭自然保护区位于茂名市境内,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跨信宜市高州市两市,总面积12511.3平方千米,由云开山脉以及数十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组成,其中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座,主峰大田顶海拔1704米,是粤西最高峰。大雾岭森林覆盖率超过98%,生物种类丰富,是一座天然的绿色资源库和基因库。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95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7种,药用植物达四五百种。此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例如有中国大鲵猫头鹰啄木鸟科等。

自然灾害

粤西沿海地区受自然地貌、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生产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出现了地带性森林植被消失、结构性缺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近海海岸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或潜在的生态危机,生态系统受损明显,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下降。

茂名市地处南海沿岸,区内山地丘陵众多,容易遭受台风、海啸泥石流等灾害的侵袭,且位于南海地震带,各类灾害频发。2010年9月21日,受台风“凡亚比”环流降雨云系影响,广东省茂名市、阳江市、云浮市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据广东省民政厅截至2010年9月22日11时统计,灾害已造成广东省111.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8人,失踪44人,伤病31人,紧急转移安置8.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2千公顷;倒塌房屋2000余间,损坏房屋近70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8.67亿元。

台风风暴潮灾害是中国华南沿岸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雷州半岛东岸的湛江市海域。由于其独特的海岸形态,每当台风影响时,地形十分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往往会造成巨大的风暴潮灾害,2014年7月,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湛江市,给湛江市沿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截至7月20日,“威马逊”已致广东湛江、茂名、阳江市共22个县(市、区)205个乡镇的近2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131.25亿元人民币。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末,湛江市常住人口中为6981236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173464人,占45.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807772人,占54.54%;男性占比52.14%,女性占比47.86%,男女人口比为108.95,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6.08%,15-59岁占比57.13%,60岁以上占比16.79%,65岁以上占比11.93%。

2020年末茂名市常住人口为617405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689580人,占43.5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484470人,占56.44%;男性占比52.30%,女性占比47.70%,男女人口比为109.63,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7.07%,15-59岁占比56.13%,60岁以上占比16.8%,65岁以上占比12.09%。

截至2020年末阳江市常住人口为2602959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409820人,占54.1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93139人,占45.84%;男性占比52.33%,女性占比47.67%,男女人口比为109.78,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2.48%,15-59岁占比60.53%,60岁以上占比16.99%,65岁以上占比12.48%。

民族

湛江市少数民族有48个,截至2008年,湛江少数民族最多人数是壮族32147人,第二是苗族1695人,第三是瑶族1677人,第四是蒙古族1017人;最少人数是柯尔克孜族德昂族鄂伦春族、边门族,分别都是1人。少数民族中,女性占比例为多。4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中,女性占65—70%,而最少人数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是女性,主要分布在赤坎区、廉江市、遂溪县等地。

截至2016年,茂名市共有48个少数民族,36056人,占茂名市总人口0.69%。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22460人,占茂名市少数民族人口的62.29%,其次是苗族4268人,瑶族1446人。茂名市少数民族以散居为主,最多的是高州市,有12080人,占茂名少数民族人口33.5%,有5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分别在信宜市的安峨、新堡、钱排和化州市的文楼、平定。阳江市共有39个民族,截至2023年,少数民族总人口35108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含户籍人口)较多的分别是:瑶族13095人、壮族12610人、苗族5396人、黎族823人,主要分布在阳春市江城区阳东区等地。

宗教信仰

湛江市当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民间多信仰妈祖(即天后)、雷首、海山公、关羽等。在农村,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要祭祖先敬神灵。

截至2016年,茂名市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4个教派,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40处,宗教教职人员70多人,宗教活动场所常住人口157人,信教群众4万多人。高州市是茂名市宗教工作的重点县。有爱国宗教团体3个:茂名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高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高州市天主教爱国会。

截至2017年,阳江市现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宗教,拥有市佛教协会、阳东区佛教协会、阳西县佛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五个宗教团体。经登记备案的宗教活动场所共25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约1000间,已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55名,经常到宗教场所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约5万人。

方言

粤西是广东省三大方言粤语、闽语、客家语的汇聚地区。

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广东话、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是广东省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类方言,也是广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省以粤方言为主的地区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阳江市、茂名市,粤方言大约居半的地区有清远市、湛江市。粤语声调一般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粤北大部、粤西局部,粤西主要有茂名、湛江等地。明清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广东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的客家人迁至廉江市,客家话亦传入湛江。

闽方言

广东省闽方言包括潮州话、雷州话以及闽南方言岛等。潮汕话俗称为“潮州话”或“潮语”,雷州话俗称“雷话”或“黎话”,而西江北江东江沿岸的不少闽南地区方言岛称为“连滩声”。广东省的闽方言主要分为粤东的“潮汕地区片”和粤西的“雷州市片”。

主要城市

粤西主要包含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三个地级市

湛江市

湛江位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40′~110°58′,北纬20°13′~21°57′之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的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县博白县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区电白区化州市接壤。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大致是中轴高,东西两侧低,南北高而中间低,起伏和缓,多为平原和台地。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2.7℃~23.5℃。辖区总面积13263平方千米。管辖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等地。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03.54万人,湛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712.5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6.63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624.80亿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1元。2010年5月14日,湛江市被授予“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

茂名市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阳江市,南邻南海,西连湛江市,北与云浮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经纬度范围是东经110°20′~111°40′,北纬21°25′~22°43′。全市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11427.6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82.1千米。茂名市管辖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茂名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2.8℃~23.4℃之间。

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为623.82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904.6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99.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84.5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9:36.4:4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8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0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4元。茂名市的“白糖罂”“鉴江红糯”荔枝,“储良广眼”龙眼,“遁地雷”香蕉等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金、银、铜牌奖或名牌产品奖。茂名市被评为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中国罗非鱼之都。

阳江市

阳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经纬度范围北纬21º28'45"至22º41'02",东经111º16'35"至112º21'51",东西长112.5千米,南北距132.75千米,土地面积7966.8平方千米。东与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区,南临南海。管辖江城区、阳东区阳春市阳西县等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市内河流密布,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4条,水力资源蕴藏量68.97万千瓦。

2022年末,阳江市户籍总人口303.2316万人,阳江拥有中国菜刀中心、中国五金美容工具中心、国餐厨用品出口基地、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经济

粤西一直都是广东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高效经济作物主产区。2022年粤西GDP为91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其中,2022年湛江市GDP为(初步核算数)37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2.7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77亿元,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1572.00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4:39.3:4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87元,增长0.8%。

2022年茂名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904.63亿元,比上年增长0.5%。第一产业增加值699.0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12亿元,下降1.4%;第三产业增加值1784.51亿元,下降0.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9:36.4:4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增长4.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03元,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4元,增长4.1%。

2022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35.02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1.44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6.35亿元,同比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7.23亿元,同比增长1.4%。

第一产业

农业经济

粤西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一年可以收获两季,湛江市的部分地区能够做到一年收获三季,茂名市和湛江是位列广东省农业头部,截至2016年年底,其中湛江市耕地面积46.72万平方千米,粮食播种面积28.82万平方千米,粮食产量145.59万吨;茂名市耕地面积22.71万平方千米,粮食播种面积24.96万平方千米,粮食产量146.10万吨。2022年三大地级市中湛江申报省级涉农资金3048万元,茂名提前下达省级涉农统筹整合转移支付资金203531万元和阳江市提前下达省级涉农统筹整合转移支付资金84626万元,均与往年相比有所提升。

果木经济

中国最大的荔枝、菠萝生产基地均在粤西。其中湛江市处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中国糖蔗、水果、蔬菜和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茂名市是中国的水果生产基地,土特产有电白区红心鸭蛋信宜市的山楂,化州市的笪桥黄瓜、橘红,高州市的荔枝、龙眼等。“白糖罂”“鉴江红糯”荔枝,“储良广眼”龙眼,“遁地雷”香蕉等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金、银、铜牌奖或名牌产品奖。

渔业经济

粤西临南海,海鲜种类繁多,从粤东到粤西,海洋牧场遍布。其中湛江主要的海鲜产品有鲍鱼、龙虾、对虾属疣吻沙蚕沙螺、蟹、海蜇、蚝、鱼、大黄鱼、花鳝、海参、东风螺瑶柱等,海养珍珠产量占中国2/3,对虾养殖产量占中国1/4,海盐产量占广东省1/2;阳江市是中国南海渔都,有闸坡、东平、沙扒镇溪头镇、河北、对岸和江城区7个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渔港,其中闸坡渔港和东平渔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沙扒渔港是国家一级渔港,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品种105种。海水产品产量居广东省首位,盛产鱿鱼、鱼翅、海蜇、细点圆趾蟹、对虾、马鲛鱼、石斑鱼等。

第二产业

能源经济

粤西地区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是中南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在亚太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粤西地区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其中湛江市茂名市的石化产业占广东省67%的份额,湛江北部湾油气资源开发占广东省28%。其中茂名石化股份分公司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原油加工企业,拥有13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38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湛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湛江深水港之利,成为石油巨头争相投资的地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的石化企业也加大对湛江石化产业投资的力度,湛江将与茂名一起形成中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带。

广西管道粤西支线是联通“两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重要天然气能源通道,全长约204千米,设计压力10MPa,年设计输气能力33亿立方米,横穿湛江市境内110.4千米,设置输气站1座、阀室5座,在廉江市新民镇、遂溪县设置分输口,为湛江市管道沿线提供稳定天然气供应。2022年8月8日,广西管道公司粤西支线茂名输气站开始向广东省管网连续平稳输气300万立方米,标志着粤西支线全面投入运营,实现商业输气,为推动“中国一张网”打通又一“经脉”,充分保障湛江市管道沿线的天然气供应。

工业经济

广东省加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尤以粤西地区更有特色,主要加工各类果脯、咸杂菜干、粮油制品和竹、木、藤工艺制品等。如湛江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七大加工系列:一是制糖业,3间糖厂总规模4000吨/日;二是粮油加工系列,360家加工企业总规模5000吨/日;三是果品加工系列,80家加工企业,总规模16万吨/年:四是水产品加工系列,150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量5万吨;五是木材加工系列,380家加工企业,年创汇4000万美元;六是畜产品加工系列,28家加工企业,其中仅羽绒出口创汇每年达2000万美元;七是饲料加工系列,6家加工企业,总规模80万吨/年。还有“中国水果第一县”之称的茂名高州市,近几年先后办起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80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形成了以粮油制品、果菜制品、竹木器制品、橡胶制品等为主的10多个加工系列100多个品种。单是“龙眼”加工产品就有桂圆干、桂圆肉、桂圆珍茶、桂圆宝饮料、“生命一号”桂圆口服液等。仅“生命一号”桂圆口服液年产销值曾超亿元。

第三产业

旅游经济

粤西地区位于广东省的西部,东邻珠江三角洲,背靠大西南、连接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长夏无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下,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山地、峡谷、典型地质构造、生物化石、岛屿、洞穴、海滩海湾、瀑布、温泉、湖泊水库、原始植物群落、风景林、古树名木、观赏花草、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类型。其中,海陵岛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茂名水东湾东海岛、吉兆湾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湛江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仅有的两个“玛珥湖”之一,已开辟为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粤西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相辉映之地,雷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州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遗址、宗教建筑、摩崖石刻、楼阁古塔、军事遗址、雕塑、土特产及工艺品等资源,茂名市的“冼夫人文化”和湛江的“红土文化”也很有特色。其中2022年,湛江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266.52万人次,接待中国游客人数1265.78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人数0.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3.04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2.26万美元;茂名市全年接待游客101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49.94万美元;阳江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82.86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68.93亿元。

服务业

服务业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2016年为例,广东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3%,较第二产业高出24.5个百分点,粤西地区也是广东省服务业增长的重要板块,补齐粤西地区的这块短板,对广东省服务经济的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是服务业就业增量变动较大的城市,总偏离和实际增量都比较高,服务业增长较快,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粤西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因素依次为消费需求、人口密集度、创新要素、工业化、城市化、创业要素、知识要素和经济体制。2022年,湛江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90.52亿元,比上年增长0.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85.97亿元,增长0.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0.67亿元,下降5.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839.90亿元,增长1.3%;茂名市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10亿元,比上年下降3.5%;利润总额12.50亿元,下降6.0%。

交通

公路

粤西区域的路网相对简单,由广佛、广三、西二环南段及佛开高速公路相连成环构成二义性路径。粤西区域车流主要还是集中在广湛线、广三线和广肇线。2010年12月31日,阳阳高速公路通车,阳阳高速公路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九纵五横”第八条纵线,被纳入广东省“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属于阳江市至云浮高速公路一期建设,该项目主线长55.178千米,连接线长5.155千米,线路南起阳汇市,连接阳江港,中跨广湛高速,并与广东省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公路及其联络线共同构成阳江市环城快速路网,是一条隆起的经济带和粤西甚至西南片区的生命线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广湛线是珠三角连通粤西地区的桥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之间的高速运输通道。为缓解粤西区域交通拥堵,推动粤西南地区经济发展,2018年12月16日,沈海高速公路阳江至茂名市段(阳茂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正式开工,茂名至湛江段(茂湛高速)扩建项目与汕尾陆丰至深圳龙岗段(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先行工程也在同一天开工建设,3个扩建项目扩建总里程334.9千米,全线扩建于2022年完成。

铁路

粤西地区基本形成以湛江市枢纽和茂名枢纽为核心,以普速铁路网为骨干、疏港铁路等支线为补充,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的路网格局。区域内高速铁路包括广湛高速铁路合湛铁路等;普速铁路包括既有广茂铁路、深茂线、茂湛线、河茂线、黎湛铁路洛湛铁路、湛海线等干线铁路及春罗线、在建罗岑线等地方铁路;疏港铁路主要包括东海岛线、阳阳线及在建茂名市至博贺铁路等。截至2019年底,粤西地区铁路营业里程936千米,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406千米,电气化率43.4%,铁路网密度2.87千米/100平方千米,高于广东省铁路网密度2.68千米/100平方千米。区域内现状东西向快速客运通道由深茂铁路茂湛铁路构成,速度200千米/小时,仅运行旅客列车,未承担货运功能,线路通过能力有较大富余。在建广湛高速铁路合湛铁路预计速度为350千米/小时。

航空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广东省投资在当时粤西行政中心茂名县城南建成“茂名机场”(后称高州机场),开设茂名——广州市航线。抗日战争后期停用,解放后用作农用机场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建成了湛江机场,阳江市建成了阳江合山机场。真正意义上进行民用航空业营运的只有湛江机场。但是由于湛江机场原有规划以及管理体制的局限,机场等级低、航线少,进出港航班少,航空营运效率不高,对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带来的作用不大。

阳江市民航机场位于阳东区合山镇牛栏管理区,距阳江市区19千米,原名合山机场,建于1966年7月。1988年前是阳江县林业局专业机场,每年租用飞机进行林业防护和播种。场内建普通土跑道长250米,停机坪150平方米,12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作仓库及办公用。

2022年3月24日,广东湛江吴川机场(新建)投入试运行,粤西群众出行的新篇章由此开启。广东湛江市吴川机场选址于吴川市塘镇,毗邻茂名市,定位为中国干线机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辐射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市等粤西地区和北海、玉林市等桂东地区,覆盖人口逾2000万。

航运

深水港口是粤西地区的优势之一,整合湛江、茂名、阳江三地港口资源,合力建设粤西区域性航运中心,可为临港重化工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粤西港口群包括湛江港、茂名港和阳江港,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的连接点,具有背靠大西南、连通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更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节点之一。其中茂名港海岸线长约220千米,200米等深线以内海区面积2.3万平方千米,沿岸有水东、博贺、莲头、北山岭等多个大小港湾,且港湾避风条件良好,深浅适宜,具备建立大型港口的条件。其所辖博贺港区具备建设成为“华南深水大港”的建港条件,是可形成的港口吞吐能力位居中国各规划港口的前列。

湛江港作为构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已发展成为中国沿海12个战略枢纽港之一、西南沿海港口群的龙头港和唯一的亿吨大港,是中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主通道和中国南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的主要流通中心,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湛江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1个,年设计货物通过能力7117万吨,集装箱16万TEU,建成了石油、矿石、煤炭、化肥、粮食、木材、集装箱等专业化泊位,拥有30万吨级航道、中国第一座30万吨级陆岸原油码头、华南地区最大的25万吨级铁矿石专业码头等领先的硬件基础。

茂名港已建成500吨、3000吨、5000吨、1万吨、2万吨、3万吨及30万吨级各类码头泊位1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560万吨。2009年,茂名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12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6万TEU。

物产

湛江市海养珍珠产量占中国2/3,对虾属养殖产量占中国1/4,海盐产量占广东省1/2。湛江市的主要的海鲜产品有鲍鱼、龙虾、对虾、沙虫、沙螺、蟹、海蜇、蚝、鳓鱼、大黄鱼、花鳝、海参、东风螺瑶柱等。湛江处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糖蔗、水果、蔬菜和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2010年5月14日,湛江市被授予“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湛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也非常有特色,主要有石刻、泥玩具、面塑、彩塑、彩扎、吴川市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其中吴川泥塑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泥塑),雷州石狗于2004年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雷州石狗习俗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茂名市海洋渔产居广东省前列。土特产有电白区的红心鸭蛋,信宜市的山楂,化州市的笪桥黄瓜、橘红,高州市的荔枝、龙眼等。“白糖罂”“鉴江红糯”荔枝,“储良广眼”龙眼,“遁地雷”香蕉等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金、银、铜牌奖或名牌产品奖。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中国罗非鱼之都。

阳江市海水产品产量居广东省首位,盛产鱿鱼、鱼翅、海蜇、细点圆趾蟹对虾属、马鲛鱼、石斑鱼等,土特产主要有阳江刀剪、阳江风筝、阳江豆豉、阳江漆器、孔雀石砂仁阳江黄鬃鹅、双肩玉荷苞荔枝、马水桔、益智、粉酥、阳江猪肠碌、咸鱼等。

人文

综述

粤西本土文化以高凉文化、雷州文化为代表,风土人情与广东省其他地区相比,自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以年例为代表的习俗,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人情,其中阳江市还被誉为“文化之乡”,“中国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之市”,湛江市拥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称号。

饮食

湛江是中国海洋大市,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和“中国对虾之都”美誉。湛江菜的原料新鲜,多以粗料烹制,讲求原汁原味,独具浓郁的地方风味。为了保持原料的原味,在烹上多以清蒸、水煮、煎及白焯的方法为主,并少放调料务求带出材料最原始的风味。湛江菜代表菜式:湛江白切鸡白切狗、徐闻山羊、烤乳猪、白灼海虾、清蒸花蟹、干煎鲳鱼、蒜蓉蒸鲍鱼蒜蓉蒸龙虾、蒜蓉蒸沙虫等。

茂名市人的口味趋向清淡,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手法上以清蒸、白灼、白斩见长,选料鲜嫩质优。利用当令水果独特的酸甜味来解腥、解腻、提味,是当地高凉菜常见的做法。茂名人特别是化州信宜人一般喜欢往水果里放辣椒盐。茂名鸡的烹制以高州盐焗鸡,化州香油鸡、隔水蒸鸡白斩鸡,信宜叫化鸡比较有特色。

阳江市依山傍海,是文化之乡,也是美食之城,孕育了“一鲜二特三新四老五妙”的阳江美食。“一鲜”就是追求鲜活。食海鲜要食鲜蹦活跳的“地网鱼”、当晚回港的“晚水鱼”,食蔬菜要应时或反季的新出背时菜。“二特”就是追求特色特产。喜尝亦膏亦油的尖山蟹,又肥又嫩的程村蚝,甜脆化渣的八甲,清热解毒的簕菜。“三新”就是善于改造创新外地新菜式。江城菜既学了广府菜之清淡,又改了广州人放糖调味之习惯,突出天然真味;研究出了大骨煲、东平盆翅等独具特色之品牌菜。“四老”就是挖掘和保留传统美食。江城人保留了百试不厌的狗仔、阳江猪肠碌、叶贴等独具地方传统特色的美食。“五妙”就是出奇制胜。阳江市人擅长烹调,有许多独树一帜的美食。特色美食有阳江炊鹅、泥焗鸡、河堤白切鸡、白切牛、猪肠碌、鱼露煲海鲜等。

习俗

年例

年例是粤西境内,特别是湛江市茂名市两市所独有的,一年一度的,通常在正月至二月期间以村(庙)为单位自主举行的,融宗教仪式与民间节庆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它源自巫文化,形成于清代康熙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后面呈多样化趋势发展。它的宗教部分源于古代驱鬼、祭神和消灾祈福仪式,节庆部分源于传统元宵节灯市和民间游艺。每个举办年例的地方,都会在年例正日进行游神祭祀活动,敲锣打鼓,鞭炮齐放,诸神出巡,道公祈福,仪式隆重而繁复。整个游神活动是以道教科仪为主导,还会有佛教的观音菩萨以及本土先人等。

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习俗就是把狗雕像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供奉的地方习俗。雷州人平常时令初一、十五给石狗烧香供茶,逢年三十日给石狗披红结彩,酬谢神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雷州石狗习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源于骆越族图腾崇拜。汉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朴,多为狗身人头,脸部特征异于汉人,有的甚至似人似狗。汉至唐朝的石狗,有狮像型、抱子型特征及乌蛇、云雷纹、“卐”纹等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贸易情况及雷祖崇拜习俗。

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信俗是以信奉和弘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精神为核心,以冼太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它由祭祀仪式、日常生活习俗和故事传说组成。冼夫人信俗最早起源于其子孙的祖先崇拜,每年以游神仪式举行冼夫人诞庆典。从《隋书》至明嘉靖的碑记,皆有“官置祠祀之”的记载。尤其是明清两代,均以英雄圣贤为奉,除了诞祭,还有春秋两祭。后来,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广泛的神话信俗。冼夫人信俗不仅融入茂名市当地人的社会生活,还分布于整个粤西及海南省等地,甚至到东南亚地区。

人龙舞

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是东海岛家喻户晓的民俗,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特殊的喜庆节日,人龙舞表演队必乘兴舞“人龙”。 东海人龙舞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特色的表演方式。

年籺(hé)

在粤西茂名,家家户户都有做年贺岁的习俗,大年初一当天,按茂名各地的旧俗,每家每户不能杀生,饿了就吃年籺充饥,到了大年初二才开始杀生。茂名年籺是一种传统的以糯米做成的小吃,有田艾籺、寿桃籺、菜包籺、糖心糍等各种制法,年籺馅分甜、咸两类,甜的往往以糖、艾叶末、椰丝木瓜丝为料,咸的则多以虾仁、花生、绿豆等为主。

舞蹈文化

粤西省级以及市级的非遗项目中有41项是关于舞蹈的。粤西民族舞蹈主要有龙狮舞、祈求或庆祝丰硕的舞蹈以及向往爱情的舞蹈,这三种舞蹈是粤西民族舞蹈的主要形式。龙狮舞包括肇庆市的龙鱼舞、湛江市的草龙舞、茂名市的香火龙舞等,这些舞蹈表达了粤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丰收的舞蹈有跳禾舞等,追求爱情的舞蹈有公母龙舞、麒麟白马舞等。

古村落文化

粤西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粤西地区的中国传统村落遗产特征一方面存在着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有其明显的地域特点。因古代战争频发,粤西地区又相对比较安全,所以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这就使得古村落的发展具有多元的文化特性。从空间布局来看,粤西地区大部分古村落属于比较明显的阵列梳式,在这种布局中,古村落的内部以民居建筑为主,民居的平面通常是三间两廊三个院或者多个基本单元横纵向拼接组合。这些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或依山傍水,或临靠海边,其功能也有所不同,或是为了抵御山匪而修建,或是为了方便渔民的生产生活而修建,大体来说与当地的历史环境与人居特点紧密相关。

音乐文化

粤西地区自然风景秀丽、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极具乡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如廉江白戏、雷州歌、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等。雷州歌是粤西地区老百姓的原创歌谣,陪伴了一代代粤西人民成长,记录了粤西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例如《乜都不如做百姓》展现了粤西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歌颂了群众用汗水铸就美好生活的美德,充满了浓厚的农村气息。

体育文化

粤西地区具有非常多的沿海城市,城市渔民常年经历着耕海为生的生活,因为生活非常依赖大海,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存在较为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粤西省级以及市级的非遗项目中体育项目有54项,在粤西地区,与大海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有赛龙舟、“鱼、龙”舞蹈等,湛江市国际龙舟赛便是当地具有名气的一种龙舟赛事,而且湛江龙舟赛就在海上举行。茂名市地区不仅具有龙舟赛,还有鳖鱼舞、电白区人龙舞等。

艺术文化

诗词歌赋

雷州市姑娘歌是雷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雷州口头文学的精华。姑娘歌是从雷州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雷州人在工作、生活中以“唱歌”的方式进行交流,你唱我答,彼此以咏言志,消遣烦劳,达到“自娱”的目的。尔后,逐步发展为“娱众”——即登台为观众歌唱。它是以歌姑娘(女歌手)为主,伴之相角(男歌手),歌姑娘一手执扇,一手执巾,相角则右手执扇,舞步简单而有规则,每唱完一首歌,歌姑娘与相角则笑脸相对,俗名“对面逢”。

雷歌是雷州市人民用雷方言咏唱的歌,是雷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是从雷谚、雷谣发展而来的。其歌词的创作有特定的格律,歌词的咏唱有独特的音乐曲调。清末民初先后有《雷州歌谣话初集》《雷州歌韵分类》《通俗杂字歌全韵》《榜歌分类法汇选目录》研究专著等问世。

影视作品

戏曲音乐剧《冼夫人》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品,广州粤剧院与春梅工作室联手创作演出的首部戏曲音乐剧。该剧不仅再现了这位“巾帼英雄第一人”的风采,还反映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的基因,突显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体现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时代精神。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以冼夫人的历史事迹为题材,在兼顾史实的基础上,展现冼夫人的情感细节以及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该剧除了展现冼夫人故居、冼夫人庙等历史文物,还将多角度呈现岭南粤西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系列纪录片《跑好最后一千米》直面粤东、粤西、粤北脱贫攻坚难点,以贫困村驻村干部和贫困户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的奋斗过程的故事。

纪录片《年例》拍摄历时11个月,拍摄地遍及粤西地区、附近桂东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区,深度挖掘年例根源,溯源高凉人远古变迁,民风移俗,索寻历史真实,情景再现,真实地纪录年例的文化与传承。

著名人物

冼夫人

冼夫人(约公元522-602年),世居古高凉地区南海之滨,是古代南岭地区南越族杰出的女首领,中原地区梁、陈、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女英雄。冼夫人的生活、从政地,主要分布在粤西茂名高州,而其出生地与落葬地在附近的电白县。《隋书·谯国夫人》中记载冼夫人明识远图,首创了俚汉融合,扶夫参政,维持岭南统一。在家道、家教上,“劝亲族为善”“诫约本宗,使从民礼”。由于冼夫人的崇高道德,海南岛原住民闻风前来归附。以国家为重,冼夫人向朝廷建议在海南岛上建立崖州区,收复脱离中央政权近六百年的海南岛。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唐朝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父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李隆基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唐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潘茂名

潘茂名(290-373年),粤西地区俗称“潘仙”,一个被后世仙化的人物。大约在晋朝太熙元年(290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出生,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的处士。今属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人,世居浮山岭附近的山村,相传在今浮山岭半山腰的亚盘村。传说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农历重阳节(重阳节)黄昏时分,潘茂名逝世,享年83岁。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立茂名县,是以潘茂名之名命县名,因为当时潘茂名用自己炼制的丹药救了不少当时得了瘟疫粤西的老百姓,所以这样用以纪念潘茂名对粤西人民之恩德。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贞观六年才改高州市为南宕州)为潘州。如今的茂名市名字也因之而来。

丁衍庸

丁衍庸(1902-1978年),国画家、油画家、篆刻家、美术教育家。又名衍,字叔旦,广东茂名人,倡导“现代画派”,自创立德明书院,弦道艺术书院。1924年,他以一幅取法后期印象派的静物油画《食桌之上》,从2500件竞争作品之中脱颖而出,入选日本第五届“中央美术展览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湛江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37项,市级非遗项目136项。

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相传,早期醒狮又称“瑞狮”,由于粤语中“瑞”与“睡”谐音,故改称“醒狮”。广东醒狮在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等地广为流传,主要分支有广州市沙坑醒狮、佛山市醒狮、遂溪醒狮等。与注重形似的北狮不同,属于南狮的广东省舞狮讲究神似,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踩梅花桩”等。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湛江傩舞

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湛江傩舞素有”舞蹈的活化石“,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2008年,湛江傩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州歌

雷州歌是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是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以雷州话演唱。是记载着雷州半岛人民生存、劳动、生活的斗争史。2008年,雷州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6月,茂名有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冼夫人信俗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22项、市级72项、县级115项。

高州木偶戏

高州市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始于明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广泛流传于高州各地的村寨。在规模上有大、中、小班之分,大班由10-15人组成,中班的人数一般为4人,小班又称为单人木偶班,仅由1名艺人表演。单人木偶班集唱、念、做、打、奏乐于一身。2006年,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化州跳花棚

化州跳花棚,又称跳傩、跳棚、高棚舞。每年秋收过后,化州中火岭村一带的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跳起原始粗犷的“跳花棚”。跳花棚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拆棚、独脚和尚等十八科。内容多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旨在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2011年,跳花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地区传入高州市地区。高州的八音锣鼓分小班、中班、大班三种组成形式,小班4人,中班5至8人,大班8至16人,表演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演奏以打击乐为主,奏为辅。演唱的曲目则有粤曲小调,粤曲选段,采茶调,高州山歌等。乐曲的唱词根据场所而定,庙宇多用祭文和祝文的唱词,家庭华堂多用祝贺吉祥内容的唱词。2013年11月,高州八音锣鼓纳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12月,阳江市非遗项目共有国家级1项、省级13项、市级150项、县级159项。

漆器髹饰技艺

阳江漆器饰技艺是一种在器物表面以漆为涂料进行髹饰的传统技艺,兴起于明末清初,繁盛于清末民初,主要分布于粤西南的阳江市城区,被称为“阳江三宝”之一。阳江漆器分皮胎、布胎、纸胎、木胎、瓷胎、陶胎等,其中以皮胎产品中的漆皮箱最具代表性。脱胎漆器工艺的流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胎体模型翻制、裱布、脱胎、刮灰、髹漆、纹饰、纹成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其讲究、繁琐。2011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书村“走公”

“走公”是阳西县沙扒镇书村村传统的庙会祈福活动之一。“走公”(“公”闽方言海话读音与“共”同音,神、大王、菩萨等的统称),是当地村民持举神像接力的赛跑活动。书村的“走公”风俗形成于清末,一般会在每年的端午节举办,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内容有“四大王巡游”、男子队“走公”、女子队“走公”、舞龙醒狮表演、做社戏等。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历史上,由于围海造田等破坏自然的行为,粤西沿海红树林遭到较大破坏。为了发展经济,湛江市附近海域无法避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海洋珍惜资源也面临绝种的危险。湛江沿岸原来广泛分布的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底草场等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附近海域主要分布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0种以上,绝大多数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水污染

粤西海域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类:居民生活污染、工业废水污染以及海上石油污染。这三类污染导致该海域水质下降、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等问题,对海域渔业资源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如2004年8月,北海一越南海域发生的赤潮现象持续了一个多月,对该海域的渔业资源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环境保护

改善水生态

粤西通过修建雷州运河和采集地下水,才短暂改写了当地苦旱的历史。2022年8月31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广东省“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其中一“横”,该工程覆盖云浮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4市13个县城区、112个乡镇,从西江调水到粤西,开辟供水“生命线”,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该工程完工后,将帮助粤西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保障廉江市等国家粮食核心区的口粮田稳产,每年可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1.85亿立方米,大幅度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从湛江到茂名,沿着海岸线,粤西近年着力打造“红树林城市带”,将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转化为城市发展软实力。2022年,湛江红树林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加大种植修复力度,另一方面还会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向民众普及红树林保护知识。粤西沿海很多村庄都自发制定村规民约来保护当地生态,一边保护红树林,一边集体抵制捕鸟食鸟陋习,湛江红树林的面积从原来的7186平方千米恢复到9947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

综述

粤西地处大陆南端,处于南亚热带一北热带交界的边缘,三面环海,整个区域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形成了具有山水系列、热带植物及其生态系列、海洋(海滨)系列、人文景观等特色旅游资源,比如景点有: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雷祖祠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等等。其中2022年,湛江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266.52万人次,接待中国游客人数1265.78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人数0.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3.04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2.26万美元;茂名市全年接待游客101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49.94万美元;阳江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82.86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68.93亿元。

自然景观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霞山区西南三千米处,总面积15.124平方千米。公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脊椎动物有4纲18目35科89种,其中白鹭、岩鹭、小天鹅、鸳鸯、苍鹰雀鹰褐翅鸦鹃虎纹蛙、蜥蜴等9种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园内植物共计117科、350属、472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六种。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郊野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湛江园区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区西南部18千米处,总面积为37.1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玛珥火山地质地貌为主体,兼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公园。湖光岩景区内有玛珥湖、湖光岩组地层剖面、高密度负氧离子区、湛江楞严寺白衣庵、望海楼、火山博物馆、地震馆、诗廊等20多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虎头山海滨风景区

茂名虎头山地处南海半岛,与位于茂名市电白区中国第一滩旅游度假区相邻,同属水东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样拥有海水清澈、沙质洁白、宽阔平坦的天然海滨浴场海滩绵延,无礁无鲨,安全条件好。海表温度高,全年适宜海水浴的时间在280天以上。虎头山海滨旅游区素有“南方北戴河”的美称。

中国第一滩旅游景区

中国第一滩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是电白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茂名市中心城区25千米,有一级公路直达,交通便利。“林最绿,滩最长,水最清”,这“三最”使得第一滩赢得了“中国第一滩”的美誉。度假区规划面积3.6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1.2平方千米,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度假区内,形成了海滨浴场区、海上运动区、海滨度假区和中心广场区四个功能区,开发了海水浴、日光浴、海上运动、沙滩排球、游乐设备等旅游项目。2017年5月31日茂名旅游岛·中国第一滩被广东省旅游协会批准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大角湾景区

大角湾景区位于阳江市闸坡镇,滩长2500米,宽100米,水质、噪声、空气均达国家一类标准,以阳光明媚,沙质松软,海水清澈,空气清新多氧而出名。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天然海浴场,也能体验香蕉船、摩托艇、沙滩车、钓鱼、烧烤、篝火等项目,大角湾逐步发展成为南方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凌霄岩风景区

凌霄风景区位于河㙟镇,距阳春市市区68千米,主要由凌霄岩、玉溪三洞第一二洞、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组成。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凌霄岩有“南国第一洞府”“世界级旅游洞穴”和“世界石灵芝王国”之称,岩洞高120米,宽20-60米,分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三层,可游览面积3万多平方米。400多米长的岩底河,可供游人坐船游览,有“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等四大天然景观。

人文景观

雷祖祠

雷祖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唐贞观初年首任雷州刺史陈文玉纪念祠,粤西地区唯一一座唐代建筑祠庙。祠初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现祠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山,古称“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雷州祠有清乾隆皇帝御赐匾额“茂时育物”,有“千年石人”以及宋代寇凖诗碑、苏轼《英山赋》、丁谓《雷祖祠记》、李刚题碑等历代碑刻三十余通。

邦塘古民居

邦塘村雷州市十大古村之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西郊。该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姓始祖李德重从鹿洲岛(现东海岛开发区东山镇东头山)迁居此地,至今二十三世,历经四百多年。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居住。邦塘全村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区。是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馆内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米,展线长1500多米,展出文物超过4000件。

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纪念馆

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纪念馆位于江城区双捷乐安罗琴山脉的月亮岭,占地24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纪念馆由冯盎将军墓园、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风筝馆、漆器馆、阳江市历史图片展、廉政教育主题馆、见血封喉科普馆和当代名人画馆等展馆组成。是“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阳江市反腐倡廉历史教育基地”“阳江市文化旅游示范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

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

冼太夫人故里位于茂名市电城镇山兜村,内有冼墓、冼庙、冼府“三冼”等罕见历史文物资源。冼墓、冼府、冼庙“三冼”并存文化资源在中国与孔子的“三孔”(孔陵、孔庙、孔府)形成了南北对应的文化现象和格局。景区以冼墓、冼庙为核心,在原有娘娘塘、娘娘井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游客中心、沉香文化综合体验馆、岭南圣母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表演厅、岭南圣母牌坊、铜像广场、冼夫人文化长廊、廉政展览馆、冼太夫人铜像、《隋书·谯国夫人》碑刻墙、“唯用一好心”大讲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年例广场、百越文化街、冼太夫人文化博物馆、世界女性文化博物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