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 :中国安徽省淮北市辖县

更新时间:2023-08-10 10:18

溪县,中国安徽省淮北市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宿县,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和河南省的永城县,北靠淮北市郊区和萧县。总面积1987平方公里。濉溪县下辖11个镇,政府驻地为濉溪县沱河路92号,截至2022年末,户籍人口114.1万人。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主要地貌类型为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县境内河流多,主干河道有14条,河、沟总长1283.45千米,水面面积25.2平方千米。濉溪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天气严寒。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临涣集。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濉溪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新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掉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薪县、符离县、萧县。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1977年1月20日改属淮北市。

濉溪县有濉溪县铝基新材料、装备制造、医疗装备等产业,氢能源产业等“三基两大一新”主导产业;有恒源煤电、鸿源煤化、天澈碳基新材料、美信铝业、力幕科技、建业科技等重点企业。濉溪县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1.2亿元,总量居全省59县(市)第八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1.0:38.4。

濉溪县旅游资源丰富,韩村小李家红色景区、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涣镇百善镇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濉溪县历史悠久,现存各类遗迹丰富,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5处、省级4处。截至2020年3月,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5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县级41项)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8人、市级24人)。

名称

濉溪县又名口子镇、濉溪口。因此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汴水入睢之口,故名“口子”。据《宿州市志》及相山古碑所载,秦时因白沟水沿河南地或沿眼水东南而下,商旅客户在此处歇脚住宿,便称为"口子"。且有徐姓人家在此卖茶、摆渡,又称"徐口子"。后宿州开挖溪沟,并导入睢水,这里便称为"濉溪口",简称濉溪。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为淮北市唯一辖县。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临涣集。宋共公即位后,因避水患,由睢阳区商丘市市南)迁都相城(今钟楼乡境内),传子平公,以相城为都90年。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沛郡相县蕲城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县未变。刘彻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候,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彭城郡,其余属侯国。此后侯国又改称沛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在今赵集孤山一带置竹县,属沛郡。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竹县改称笃亭,相县改称吾符亭,沛郡改称吾符,治所均不变。

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吾符为沛郡。改笃亭为竹邑侯国,改吾符亭为相县。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改竹邑侯国为竺邑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晋朝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郡之铚县、薪县。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本地属后赵;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属前燕;太和3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属东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市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薪5县: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废竺邑;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沛都治所迁萧(今萧县)。萧衍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侄城,本地分属油州之临涣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弹县和换北县,白掉县治所在今百善镇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成村。本地分属沛都相县、蕲城郡朝城县、临涣郡白拌县和换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淡郡和换北县,置临涣县,治临涣镇;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薪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北周灭北齐后,本地隶属不变。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掉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薪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薪县和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谱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睢阳县并入符离县。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城县和润州虹县置宿州市,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薪县和毫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五代十国时隶属同唐。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属淮南路保静军。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年),分属淮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准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蔚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数临涣、符离、薪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市。明万历间在此筑水圩,设棚门、悬索桥,建成圩寨,已具有商贸城市雏型。明嘉靖九(1530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为避免溪河、西流河水在入濉之口互相顶托,堵溪河入滩之口,使溪水从今溪河乡刘楼村转向东南,从黄桥村西流入滩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靖南侯黄德功率兵击农民起义军于濉溪口南黄桥。两军隔沟列阵,互有胜败。后黄德功与安远侯何腾蛟用火攻,合击义军,义军败。

清代境内已是宿州西北重镇。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同迁署于此。清乾隆元年(1736年),宿州知州尤拔世征发民工开浚濉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堤。饬凤阳府知府项章环濉溪城筑堤以防水患。后人称此堤为“项公堤”。咸丰五年(1855年)始筑土城。同治四年(1865年),为镇压捻军起义,将凤同知署迁此。同治十一年(1873年)凤颖同知言南金筹集资金重建古睢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把土城改筑砖城,至二十九年筑成,已与古县城比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古睢书院,就其院址改设广育高等小学堂。同时在临涣镇镇设立敬业高等小学堂。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民国27年(1938年)5月13日(农历四月十四日)后,日军先后侵占了临涣、百善、铁佛、五铺、潍溪口等地。县境内曾一度中国国民党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日伪政权并存。民国28年6月(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苏鲁豫区党委在津浦铁路以西、绘河以北置宿西县。桧河以南多属敌占区。民国30年5月(1941年),划属华中局淮北区二专区。民国33年11月(1944年),界沟、白少等地属宿蒙县;双堆一带属宿怀县。民国35年(1946年)秋,宿西一带人民军队西撤,次年元月开始收复失地,宿西地区属中原局豫皖苏区三专区。民国36年5月(1947年),划巴股河以北地区属萧宿永县。12月,撤黄宿永县,宿西县全境恢复。民国37年3月(1948年),划滩东、潍西区归萧宿县。淮海战役结束后,撤销萧宿、宿蒙和宿怀县,将滩东、滩西、界沟以及双堆等地统划归宿西县。1949年6月10日,宿西、宿东两县合并为宿县,隶属华东局院北行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20日改属淮北市。

地理

位置境域

濉溪县位于皖北,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1'。东临宿县,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河南省永城市,北靠淮北市郊区和萧县。自县境南端双堆区王小庄至北端刘桥区陈庄,长95千米;东起马桥区塔山,西止铁佛区吴庄,宽45千米。面积1987平方公里,县城位于濉溪县域最北部,现状建成区34平方公里。

气候

濉溪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3至5月)温暖,夏季(6至8月)炎热,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集中,蒸发量大,多偏南风。秋季(9至11月)凉爽,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多偏东北风。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因受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影响,天气严寒,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年平均气温14.5°C。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0.1°。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5°C。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852.4毫米,7月份最多达678.2毫米,12月、1月最少,甚至不降雨。日照1月份最少平均日照162.5小时,8月份最高,高达226.8小时。历年平均无霜期203天。

地质

地层

濉溪县境内地层,属华北地区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为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

境内仅有上元古界,古生界寨武系县境内仅发育其下统及中统的下部。下下统岩性仅在大山头至王庄附近有零星出露,该界二选系分为下统和上统。下统主要隐伏分布于平原地区,仅在烈山区至青龙山的西坡部分出露。下统上、下划分两个组,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在县境内缺失。新生界的下第三系呈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地表无出露,隐伏分布于大李家、海孜、南坪一带。上第三系至第四系,呈不整合覆于下伏地也层之上。在县境的东北部较薄,分布范围广,遍布于县内平原地区。

地质构造

印支期至燕山早期强烈的地壳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形成了巨大的北北东向构造,谓之新华夏系。濉溪县处于其第二沉降带的东缘,县内主要构造形迹有5个。蒋河至五沟向斜系。分布于钟楼、刘桥一带,全被新生界覆盖。其最南端昂起部即为刘桥煤矿区。五沟向斜位于童亭背斜之西南,五沟至界沟一带。分布有界沟、五沟、袁店等煤矿。萧县至童亭背斜系。县境内仅有其南端,分布在县城附近。徐楼背斜,为一隐伏背斜,分布于徐楼至楚庙一带意亭背斜,隐伏分布于童亭至郭集一带,轴向近南北。闸河至南坪向斜系。县境内仅有其最南端,分布在滩溪镇及其四周,皇藏峪复背斜。县境内仅有其南段,分布在蔡里、马桥一带。符离集断层。该断层是县境内最大、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条断层。

岩石特性

县境内侵入岩分布较广,一般规模较小,多以岩床、岩脉产出,少数呈岩株。除在县境东北部有少数小岩脉、岩床出露外,其余皆隐伏于地下。本县绝大多数侵入岩为燕山早期侵入岩。前常家岩体最大燕山晚期侵入岩,县内仅发现有后马场岩体,呈岩墙状侵入前马场岩体之北部。

地形地貌

濉溪县,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县内的北部地区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地区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除县东北部有少量低山残丘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区。主要地貌类型为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山丘低山残丘主要分布在马桥、四键和刘桥区全县还有40多个小山丘。平原平原区地势平坦,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黄泛冲积平原区包括刘桥、马桥、四铺、铁佛等区(镇),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包括双堆集镇、南坪、临涣镇等区,为黄上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湖洼地隋堤南有较多的封闭型湖注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区,全系类耕地。特点为湖底滞水性大,四周保水。河流县境内河流多顺自然坡降平行贯穿,绘河等主要河道两侧分布有泛滥堆积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濉溪县境内共有9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承担上游境外来水的行洪河道有萧濉新河王引河、新沱河包河浍河北淝河6条,经变迁起源于本县的有老濉河、河、巴河3条。境内河道岸线长约320千米,分为濉河、新沱河、浍河、澥河、北淝河5个水系,两岸分布大沟115条。

萧濉新河,也称新濉河,起源于萧县东芦庄,经宿州市泗洪县洪泽湖。全长222千米,来水面积2518平方千米。

新沱河,是淮河支流,属洪泽湖水系。新沱河发源于商丘市刘口集,流经我县铁佛、刘桥、百善、四铺4镇,后经烈山区古饶镇入宿州市。境内长42.75千米,其中下游与烈山区共界14.2千米,汇入面积517平方千米。

浍河水系含包河支流,汇入大沟61条。横穿县境南部,境内自铁佛镇古城至黄沟口长64千米,汇入面积1201平方千米。

澥河是淮河支流,发源于县境白沙乡潘家西,经宿州市、怀远县,至固镇县澥河洼与浍河汇流,再经香涧湖、漴潼河流入洪泽湖,境内长39.3千米,来水面积249平方千米。

北淝河是淮河支流,起源于涡阳县青阳沟刘井附近,流经涡阳、蒙城、濉溪、怀远等县,在四方湖汇入怀洪新河。四方湖曹家以上流域面积1470平方千米,河长111.1千米,是濉溪与怀远、蒙城的共界河道。境内段长6千米,上游与蒙城共界2千米,下游与怀远共界4千米,来水面积133.5平方千米。

全县地下水储量较富,达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15.23亿立方米。平水年可开采14.01亿立方米,偏早年可开采12.32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大致分为3个类型地区,即古河床发育带强富水区,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基岩浅埋、古河床不发育的贫水区。

水利

濉溪县打土井21100眼,砖井18120眼,年灌溉农田最多达3.2万亩。打机井10684眼,配套机系9878台(套),修建井港渠道335千米,建井房1030间、井盖1326个、井台1200个、出水池331个,井周围平整土地29万亩,可灌面积18.1万亩。累计灌溉农田41万亩。濉溪县在避河、南沦河、王引河、化家湖水库兴建了10座电灌站,其中有8座是摔灌结合站,设计排捞面积11.9万亩,累计排捞25.5万亩。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4座。总来水面积41.81平方千米,蓄水水面4.86平方千米,总库容177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62.6万立方米。

土壤

濉溪县内土壤分为砂姜黑土、潮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壤5大土类。

隋堤以南,除浍河等较大河流两侧分布少部分潮土外,绝大部分为砂姜黑土,面积216.9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9.5%。潮土主要分布在隋堤以北,面积119.63万亩,占总面积的32.8%。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面积3.84万亩,占总面积的勺1.04%。黑色石灰土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面积6.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棕壤主要分布在马桥区的残丘坡麓,面积1.02万亩,占总面积的0.28%。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濉溪县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年轻流总量为19871万立方米,据水利区划原则,县内划分为沦北区、沱南区、东北部山丘区3个水利区,全县可发展水产水面35541亩。水中各种营养盐类的含量都比较高,理化性状良好。

县境内地下水储量较富,达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15.23亿立方米。平水年可开采14.01亿立方米。古河床发育带强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沦河以南浍河沿岸(不包括自南坪至临涣镇段)的广大地区,以及钟楼、刘桥至县城、赵楼一带,面积约1604平方千米。

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主要分布三个地段:一是临涣、牛行庄、孙瞳、中王楼、太平集、南坪一带;二是铁佛、张黄庄、徐楼、八里赵、古饶一带;三是县西北角的前柳园周围地。区。面积约608平方千米。基岩浅埋、古河床不发育的贫水区,主要分布在十里长山周围和闸河两侧,面积约204平方千米。全县地下水调节储量2.22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大,水质好。

矿产资源

本县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以煤为主,是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县分之一,其次是水泥灰岩。金属矿产以铁为主,钢、金、银、钻等次之。已探明储量:煤60亿吨,铁968916万吨,粥13.59万吨(伴生金属量),金17.3吨(伴生金属量),银112.65吨(伴生金属量),钻6169.44吨(伴生金属量),班33.28万吨(伴生元素),水泥灰岩3575.45万吨,水泥黏土1010.6万吨。

煤矿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及南部的童亭矿区,共18处,即刘桥、任楼、双堆集镇。金属矿产分布在县中部地区,计有石楼、双庄、史小楼、秦楼、前常等11处。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县东北部,有土型及四山水泥灰岩两处。主要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及自然焦。西北部矿区各煤田以瘦煤、无烟煤为主,童亭矿区则以气煤、肥煤为主。铁矿均属矽卡岩型隐伏磁铁矿床,以富铁、高硫低磷及部分伴生铜、金、银、钻等有益元素为其特点。矿石类型以需选矿石为主,部分属炼铁用铁矿石。此外,县东北部山区出露的寒武系至奥陶系的石灰岩,也可作水泥原料或其它建筑材料,如赵集至刁山、烈山至蔡里一带的石灰岩即是。

土地资源

根据《濉溪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9年12月31日濉溪县现有耕地138571.04公顷(2078565.60亩),种植园用地1179.05公顷(17685.75亩),灌木林地0.94公顷(14.10亩)其他林地1022.02公顷(15330.30亩),草地152.25公顷(2283.75亩)。湿地52.02公顷(780.3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1921.69公顷(478825.35亩)。交通运输用地6097.86公顷(91467.90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901.22公顷(238518.30亩)。林地资源林地2672.49公顷(40087.35亩)。其中,乔木林地1649公顷(24735亩),占61.70%;竹林地0.53公顷(7.95亩),占0.02%;灌木林地0.94公顷(14.10亩),占0.04%;其他林地1022.02公顷(15330.30亩),占38.24%。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濉溪县现有古树10株,名木2株,隶属8科、8属、8种。按照全国古树分级标准,一级古树1株、二级古树1株、三级古树8株、古树群2处73株(均为三级古树),树种均为侧柏

野生植物林木科类有黄连木山槐朴树、橄树、白榆、山枣。草类主要有刘奇奴、龙葵、叶下球、六月雪瓦松井栏边草马齿苋、大、夏枯草、苜荷、毛草叶、红腚猴、直翅亚目膀、万根草、蒲草、灰灰菜羊蹄、面条菜、涩拉秧、苍耳挨砻地堵、蒲公英、绞股兰、英製、青蒿草、苗扫帚、红蓼草、金发草鬼针草、小蒜、富苗秧、苑丝子等。

动物

野生动物野生兽类有野兔、野猫、黄鼬等。鸟类有野鸭啄木鸟科猫头鹰、燕、麻雀、大杜鹃黑枕黄鹂、鹤、鹰等。虫类有蛇、青蛙唇足纲等。鳞类有鲤、草鱼、鯽、站、青、鲢、编、皖、编、城、贺桑鱼、赤眼辨、乌鱼、黄鲜薄、白醋、玺、泥鳅、戈鱼等。甲壳亚门有龟、鳖、虾、蟹。贝类有蚌、螺、丽文蛤。境内有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自然保护区

凤栖湖湿地公园为省级湿地公园,形成自上世纪70年代起的采煤区地表沉陷,位于濉溪县刘桥镇境内皖豫交界处,总面积493.3公顷,湿地面积356.3公顷,包括刘桥矿采煤沉陷所形成的湖泊湿地、库塘湿地和河流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皖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近自然状态湿地。2019年2月20日,濉溪县凤栖湖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动工,总投资额约2.48亿元,以省级湿地公园为核心,以原生态、自然为主题,建成后,将成为集汽车营地、自行车道、健身步道、垂钓、乡村旅游、亲水、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民休闲体育平台,满足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成为度假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自然灾害

濉溪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虫害、风、霜冻、冰雹灾害等。

水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水利失修,河道淤塞,提防不团,黄水南灌,水灾额额发生生。据资(宿州志)和其它史料记载平均每3年多1次。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黄水南泛,隋堤以北庄稼尽港,房屋倒塌很多,"人露宿,冬奇寒"。

历史上本地旱灾明显少于水灾。其他史料记载,平均6年多发生1次大旱。干旱也给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灌溉,使旱灾大减但也有水利设地还不能完全证服干早,局部早灾仍有发生。

虫害经常发生,多为蚱蜢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和60年代虫害还较频繁,70年代以后,由于农药的普遍使用,虫害大为减少。1963年春,46万亩大、小麦遭受蝗虫、麦蜘蛛危害。其中基本无收的4.8万亩,死苗5至7成的5万亩,3至4成的13.6万宙,3成以下的22.6万亩。另外,春播作物18万亩受虫害。一些高粱和花生均被咬死。

本地风、霜冻、冰雹灾害的面积比水、旱、虫灾小,自清代以来,没有发生像水、旱那样的毁灭性灾害。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些灾害也常常造成灾区民食维艰的凄惨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风、霜冻冻、冰雹灾害也有发生,但由于利用天气预报及早采预防措施,以及灾后采取补救措施等,使灾情大大减轻。

行政区划

濉溪县下辖1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产业园区,县政府驻地为安徽省淮北区濉溪县沱河路92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濉溪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为 93240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0955人相比,减少68553人,下降6.8%,年平均下降0.8%。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473942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458460人,占49.17%。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25上升为103.38。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15802人,占23.14%;15-59岁人口为568053人,占60.9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8547人,占15.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5679人,占13.4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4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60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33211人,占46.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99191人,占53.5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68356人,乡村人口减少236909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20.0个百分点。

民族

全县99%以上的人口为汉族,其他民族的人口数量很少,又多为女性,大都因工作调动或婚嫁等原因迁居,其中有布依族苗族蒙古族壮族回族、蒙族、满族彝族水族朝鲜族、维吾尔族。

方言

滩溪方言属汉语方言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次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去不远,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境内各地方言的差异,主要在语音上,语汇和语法上的差异较小。滩溪方言不包括零声母在内有21个声母,与普通话相同。濉溪方言有38个基本韵母。滩溪话的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相同,均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调类虽然一致,但调值均不相同。

宗教信仰

濉溪县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

佛教

佛教何时传至本地,年代无考。汉代,佛教信徒就在县境置土地,建寺庙,塑神像,开展宗教活动。宋相山寺为当时最大的寺庙,地362亩,房舍53间,神像3尊,经卷4部,情众14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佛教在百善等少数地区恢复了活动。

天主教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我国传教,设教会,建教堂,发展教徒。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天主教传入我县,先后建立教堂5所,均属宿县天主教总堂管。截至2022年濉溪县拥有一处天主教活动场所是濉溪县临涣镇天主堂,地址:淮北市濉溪县文昌街临涣古城遗址。200多名信徒参加了第一个"圣诞节"活动,市、县、区有关负责人前往祝贺,被占用的原教堂房产交教堂所有,周围村庄又开始设立聚会点。

基督教

基督教也称耶稣教,由天主教分化而来。民国13年(1924年),宿县孝基督教堂派山东滩县徐廷谨、卜淑珍夫妇来我县传教,设立基督教濉溪分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职业宗教人员刘光明、袁本道和陈浩新、王培真4人分别在临涣、淮溪两地重新主持教会,开展宗教活动。原教堂交还基督教会使用。近年来,信仰者纷纷入教,难溪基督教会在册教徒1000多人。全县各区、乡大都设立了传教点,各点吸收收教徒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目前全县基督教信徒约2万人。濉溪基督教堂位于濉溪县濉溪镇濉溪老城石板街79号

经济

综述

濉溪县主导产业主要有濉溪县铝基新材料、装备制造、医疗装备,氢能源产业等“三基两大一新”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有恒源煤电集团、鸿源煤化、天澈碳基新材料、美信铝业、力幕科技、建业科技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有,高端铝箔产业园、双创氢能产业园、高端专用材料产业园等。其中工业中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和国家火炬特色基地,淮海壹号众创空间身安徽省备案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荣誉。

202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1%,总量居全省59县(市)第八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91.5亿元,同比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19.1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1.0:3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221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7万人,新增私营企业2049户,新增个体工商户9844家。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4%。

第一产业

濉溪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小麦)繁育基地,“濉溪粮食”“濉溪良种”两大品牌全面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进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48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0家,其中省级19家、市级43家;跻身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百善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202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4.4%。粮食种植面积 340.5万亩,总产量125.3万吨。蔬菜产量19.7万吨,同比增长3.9%。蔬菜播种面积7.6万亩,同比增长4.1%。生猪出栏85.2万头,同比增长12.6%;牛出栏1.2万头,同比下降6.5%;羊出栏23.2万只,同比增长11.1%;家禽出栏895.7万只,同比增长10.2%;肉类总产量9.0万吨,同比增长11.8%;禽蛋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20.5%。聚焦“两强一增”行动要求,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2%。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小麦品种2个、大豆品种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实施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临涣(畜牧)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二产业

濉溪县第二产业有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中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和国家火炬特色基地。淮海壹号众创空间跻身安徽省备案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县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

2022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7%,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下降10.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8%,应交增值税同比增长11.6%。,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挂牌企业3家。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口子酒业、理士电源、英科医疗入选安徽民营企业百强。2022年末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5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7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4.0%。房屋竣工面积2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5.7%。实现建筑业产值11.1 亿元,同比增长11.5%。

第三产业

全县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业、服务业等,其中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攀高,濉溪新经济产业园带动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壮大,荣获全省电商民生绩效评价第1名和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县称号。全县包括中瑞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孙码头等重点项目276个,三次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成功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8个入库专项债项目5个。

202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在建项目276 个(不含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3.8%。5000万以上项目183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2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0%。全年新开工项目105个,较2021年增加33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0.6%,其中新开工制造业项目 56个,较2021年增加 34个,新开工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 25.4%。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7.8亿美元,同比下降24.6%,其中,出口7.4亿美元,同比下降23.7%,有出口实绩企业达32家,进口0.4亿美元,同比下降44.0%。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个,利用省外资金130亿元,利用外资2400万美元。

经济功能区

濉溪县截至2022年拥有一个经济功能区,濉溪经济开发区

濉溪经济开发区

濉溪经济开发区1993年成立,1998年被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连续三年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跻身30强。截至2023年6月濉溪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近10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发展定位:打造全省铝材中心、皖北能化高地、淮北绿色装备城。濉溪经济开发区目前形成以中基电池箔、力幕科技为代表的铝基新材料产业,以高罗装备、广博机电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鸿源煤化、巨成化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理士电源、奥邦科技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铝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开发区的首位产业,形成了以再生铝、铝型材、铝板带箔为主导,新能源、汽摩配、汽车轻量化等铝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现有涉铝企业70余家,具有年加工各类铝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200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全县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2022年招生4525人,在校学生10362人2022年毕业学生3500人。普通中学53所,2022年招生20289人,在校学生59044人。其中高中7所,当年招生 6205人,在校学生17652人;初中46所,2022年招生14084人,在校学生41392人;小学171所,2022年招生14556人,在校学生90563人;幼儿园174所,2022年招生10318人,在校学生392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 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4.1%;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2022年末全县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7177人,职业教育教职工117人,幼儿教育教职工299人。

截至2022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濉溪学院挂牌成立,实现濉溪高等教育零的突破。县老年大学、濉溪二中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

卫生健康

2022年末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1家,其中医院10家,卫生院18家,执业(助理)医师2328人,注册护士218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658张。濉溪县入选“2021年度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科技

截至2022年濉溪县成立皖北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登记科技成果114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亿元。到2022年年末濉溪县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获省市级科技项目6项。新增专利授权1249件,其中发明专利174件。2019年濉溪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建设试点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底的25家增加到2020年底的49家。濉溪县依托上海交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建立“十大开放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濉溪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入选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濉溪县拥有以下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濉溪县图书馆濉溪县文化馆、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2023年5月23日,由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县文联承办、政协文化艺术委员联络组委员全程参与的“艺心为人民讴歌新时代”濉溪县2023优秀“戏剧曲艺”作品展演走基层活动在五沟镇举行。该活动旨在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文联“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的部署要求,打通文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千米”,让人民群众共享濉溪文艺发展成果。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12月,全县配备健身器材4069件,建成镇级全民健身广场11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点213个、体育场地3042个,施划健身路径67条,改扩建社会足球场地21块,打造骑行道和步道37千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30平方米。濉溪县文旅体局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等殊荣。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县直机关职工及农民篮球赛、“悦健身越快乐”全民健身日等活动20余场。参加省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展演展示活动,濉溪县代表队荣获中国老体协太极拳线上健身推广展示活动优胜奖,摘取安徽省县级青少年三人制篮球赛男子银牌1枚、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12枚。

环保

2022年濉溪县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1%和15%,空气优良天数达260天。沱河萧濉新河王引河断面水质达Ⅳ类标准,浍河、澥河断面及乾隆湖水质达Ⅲ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孟沟黑臭现象彻底消除。农业施肥和农药使用呈双降态势,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9.4%,土壤环境更加安全。乾隆湖被水利部评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濉溪县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完成人工造林3067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0个,生态之美溢满濉城。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濉溪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3元,同比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83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5元,同比增长6.0%。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1万人、6.3万人和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2万人,续保32.3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5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216人。 濉溪县养老机构有孙疃镇永安老年公寓 、翠竹苑养老院、芦沟村敬老院等。

交通

综述

截至2021年,全县公路总里程3468.35千米,县域境内有普速铁路3条,现有航道3条,总里程达127.4千米,县域境内码头1个全县已建成14个镇级交通综合服务站,4个行政村交通综合服务站。全县已累计开通公交通行线路54条,共有纯电动新能源公交341辆,设置各类公交站场17个,遍布全县11个乡镇和2个园区日均投放公交车310台,运营班次1680班,运营总里程约5万千米,每天运送旅客24000余人次。

公路

截至2021年,全县公路总里程3468.35千米,每百平方千米公路密度170.1千米,每百万人口公路密度30.1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9.23千米,占公路总里程2.28%。截至2021年末,从行政等级分布来看,高速公路、国省道里程共393.72千米、县道里程452.18千米、乡道里程745.33千米、村道里程1877.12千米。国省道(含高速)占公路总里程11.35%。截至2021年末,从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分布来看,高速公路79.23千米、一级公路70.26千米、二级公路143.11千米、三级公路93.71千米、四级公路7.41千米。截至2021年末,濉溪县境内农村公路共3074.63千米,占总公路里程的88.64%。其中,村道四级公路里程最大,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05%。2020年,濉溪县公路运输客运量为447.76万人次。

铁路

截至2021年,县域境内有普速铁路3条,分别为符夹铁路青阜铁路青芦铁路。符夹铁路是陇海铁路、京沪、京九三大路网干线间的联络线皖北地区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青阜铁路是连结淮南市淮北市两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线路,连接京九、京沪干线的淮北煤炭新通道;青芦铁路是两淮煤炭新增的外运通道,与京沪铁路津浦铁路接轨,使淮北南下煤炭运输距离缩短近100千米。

濉溪火车站建于1966年。位于符夹铁路(符离集站夹河寨站)上,距符离集站31千米,距夹河寨站54千米,隶属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为四等站。现在已不办理客运业务(大概有十年了吧)。货运: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航空

县域境内无机场,主要依托于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距离濉溪县中心城区直线距离72千米,其等级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

航运

截至2022年濉溪县有航道3条,分别为浍河、肖濉新河、沱河航道,总里程达127.4千米。其中,四级航道38.4千米,六级航道19.5千米,七级航道69.5千米。截至2021年,县域境内码头1个,即南坪码头,其生产性泊位5个,泊位长度266米,3座500吨级泊位,2座100吨级泊位。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底,全县已建成14个镇级交通综合服务站,4个行政村交通综合服务站。全县已累计开通公交通行线路54条(其中包括城区、城镇、镇村、红色旅游专线等线路)。共有纯电动新能源公交341辆,设置各类公交站场17个,遍布全县11个乡镇和2个园区日均投放公交车310台,运营班次1680班,运营总里程约5万千米,每天运送旅客24000余人次。实现了对县区域内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城镇公交通行率100%,符合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公交通行率100%。

人文

综述

濉溪县历史悠久,现存各类遗迹丰富,时间跨度大,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4处。截至2020年3月,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5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县级41项)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8人、市级24人)。自春秋时期的铚邑到如今濉溪,这片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土地上,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灿若星河,异彩纷呈。春秋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桓谭魏晋嵇康等先后风流千古,隋唐大运河通济流淌,临涣古城墙静默见证,这里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口子飘香,有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运筹帷幄,还有双堆集主战场上的荡气回肠。一般人家早早餐吃稀饭、麦面馒头加腌咸菜,较为简单;午餐食用馒头或米饭,多炒菜烧汤,较为丰富;晚餐食用面条或稀饭,配以简单的炒菜或咸菜。口味多以咸、辣为主。

文物古迹

濉溪县历史悠久,现存各类遗迹丰富,时间跨度大,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4处。

柳孜运河遗址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距离濉溪县城25千米,在百善镇西偏北方向8千米处。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认定,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柳孜,古称柳子、柳子集。

临涣城址

临涣城址位于距濉溪县城西南37千米处的浍河(古称涣水)北岸,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浍河为天然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撼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低洼,已成为农田。临涣是座历史名城,名胜古迹较多。文昌宫位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朝,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3月,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5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县级41项)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8人、市级24人)

淮北大鼓

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北大鼓诞生于濉溪县,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淮北地区唱大鼓,多是在秋冬农闲季节,有的是艺人走村串户演唱,也有的是在逢集、赶庙会的场子上唱。大鼓书的段子有长有短。

淮北泗洲戏

泗洲戏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市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艺术

龙灯舞

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并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舞龙是淮北市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的游艺民俗,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之一。在民间舞龙,最早是用来求雨的。经代代相传后,濉溪县舞龙成为今天一种重要的喜庆活动。

旱船舞

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结合扎成,长约2公尺,上有彩篷,下有彩围,船身及篷上扎各色彩花。表演时,船身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艄翁在旁撑船。表演时边模拟行船动作,边用民间小调演唱。旱船是淮北民间游艺之一。濉溪人民逢年过节,城乡各地都流行这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表演。

鼓舞

腰鼓舞是淮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舞蹈,群众称“打腰鼓”。腰鼓舞属集体舞蹈,濉溪人民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习俗

二月二吃娘家花

俗说"二月二龙抬头",旧称为祭龙之日,人们祈求天龙及时降雨,风调用雨顺,五谷丰登。清晨,家家早起,在庭院间用草木灰图上大小不等的圆圈,中间挖穴,置放少许五谷杂粮,谓之"困仓",以示丰收在望。各家用玉米炸花子或炒糖豆、花生、瓜子食用。早餐不吃下面的饭,说是糊了龙眼无法降雨,只喝"灯汤",即把正月十五日蒸的面灯切成片做成清汤。至今多同多数人家仍沿此俗。旧时这天,各地庙会香火旺盛,前往寺庙焚香朝拜者不绝于途。是日,出过嫁的女子不准在娘家过夜,俗说:"二月二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此说沿袭至今。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这天,家家屋檐下插柳枝,有"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之谚。境内还有早上吃水煮鸡蛋的习惯,说

"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是日,各家都为已故亲人扫墓扫墓,表示对亡灵的哀悼和缅怀。新中国成立后,坟墓逐渐铲除,上坟祭祀之俗逐渐消除。各群众团体多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普遍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一天,人们还习惯踏青游玩,青少年喜欢放风筝。

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家家屋檐下都要插上艾枝,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鳖盖"之说。节日食品除鱼肉之类,还有糯米裹红枣做成的粽子和油炸糖糕。相传旧时以棕子、糖糕投入江湖,让鱼鳖食棕糕而不食屈原尸体。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多色丝线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挂于胸前或分赠亲朋好友,有避邪之说。幼儿耳窟多用雄黄酒抹擦,以避虫害。大人们则用五色花线:为孩童扎彩圈套于手脖、脚脖之上,谓之"长命缕",此俗,相传至今。

饮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濉溪县穷人富家饮食异差很大,富人多吃鸡、鱼、肉、蛋,一日三餐多样七:穷者横菜半年粮,农闲时,多一日两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灭了贫富分化现象,饮食习惯大体一致,但主食仍以杂粮、红芋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濉溪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改变。一般人家早早餐吃稀饭、麦面馒头加腌咸菜,较为简单;午餐食用馒头或米饭,多炒菜烧汤,较为丰富;晚餐食用面条或稀饭,配以简单的炒菜或咸菜。口味多以咸、辣为主。特色美食有临涣镇马蹄烧饼、老城辣汤等。

临涣马蹄烧饼

临涣马蹄烧饼始于康熙十八年,是淮北市的特色传统名小吃,经一代代的传承和改良,形成了独特的传承技艺。临涣马蹄烧饼形似马蹄、色泽金黄、层次分明、焦酥掉渣、外焦里嫩、酥香流油,堪称临涣一绝。

老城辣汤

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道这麦仁是鸡没洗干净就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也没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现在在濉溪人们都叫“啥汤”,又因为汤的味道鲜辣,有的人又称之为辣汤或胡辣汤

濉溪老城煎包

相传两千多年前,刘邦与其母被秦兵追杀,逃至濉溪口。当时母子二人又饥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铺正欲收幌关门,其母便向店主讨食。店主见二人可怜,就把烧汤剩下的粉丝剁细,再加入调料做成包子,随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锅中煎熟,两人食后顿觉精神倍爽,并得以顺利逃至沛县,免遭劫难。后来演变成以猪肉粉丝为馅料的煎包流传于世。

特产

铁佛无仔西瓜

铁佛镇种植优质西瓜并作为一项产业已有10年的历史,发起地是该镇道口村。道口村当年从宿州市西瓜协会引种无籽西瓜,两年后就声名远扬。2005年进行品种更新,改种湖南省河南省等地的“洞庭一号”“洞庭三号”“郑抗五号”等优质品牌西瓜。在开发优质西瓜的过程中,由道口村发起,成立了无籽西瓜协会和铁佛镇农工商公司,作为优质西瓜推广和市场开拓的机构,注册了“福蜜”牌商标,并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临涣棒棒茶

临涣茶馆远近闻名,但临涣当地并不产茶,“临涣棒棒茶”是借着著名茶乡安徽六安市所产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这种红茶棒泡茶,在其他地方也几乎没有。常饮这种棒棒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另外还有解酒的功能。临涣棒棒茶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饮不撑腹,无论喝多少,都不会有撑胀的感觉。饭前饮之能增进食欲,饭后饮之能帮助消化,闲暇饮之可舒神清心,劳累后饮之能解疲提神,常年饮之能延年益寿,一时饮之能充饥解渴。由于棒棒茶价廉物美,除临涣当地人常常泡在茶馆外,每天还吸引了方圆数十里外茶客慕名而来。临涣茶馆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涣酱包瓜

临涣酱包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余年历史。酱包瓜又称菜中菜,属于酱腌菜制品,系选用临涣当地优良的包瓜为皮,8余种纯天然食材作馅料精制而成。清光绪初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临涣酱包瓜。酱包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从选料、挖瓤、盐渍、沥盐、配料、填料、手工扎合、酱制到成品,多达二十几到工序。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

风景名胜

综述

濉溪县韩村小李家红色景区、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涣镇百善镇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

临涣老街、五铺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庄园、四铺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南坪生态旅游示范园入选市首批“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临涣古镇入选安徽文旅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24个,五沟镇庙前村、百善镇鲁店村成为典型示范,濉溪县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濉溪古城“一城三街”建成开放,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获评省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十佳落地项目”,成为濉溪文化新地标。

重要景点

濉溪县乾隆湖风景区

濉溪县乾隆湖风景区达到国家AAA旅游景区标准,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老城区,整个项目治理面积2550亩,其中水域面积1050亩,景区内建成了5千米的环湖大道和10千米的园区小道,井打造了惠黎阁、文化水街、古城门、明清乾隆湖牌坊、湖心岛、沉水长廊等单体景观共38余个,并已于2020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0月1日全面运营。

临涣古镇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城西南35千米处。辖19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68平方千米,耕地18万亩,人口10万人。淮海经济区百佳名镇、淮北市发展次中心。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临涣古城墙和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六处。临涣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地名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和民俗文化。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