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平原 :东半球面积最大的平原

更新时间:2023-11-14 17:17

东欧平原(英语:East European Plain 俄语:Восточно-Европейская равнина)因其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又常被称为“俄罗斯平原”(俄语 Plain),是东半球面积最大的平原。东欧平原位于欧洲东部,北起白海巴伦支海,南抵黑海、亚速海、里海和高加索;西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欧山地、喀尔巴阡山脉,东接乌拉尔山脉,南北长约3000千米,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千米。东欧平原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还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东欧平原的地质成因主要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和河流作用的影响。大约6亿年前,该地区从海侵中恢复为陆地,随后长期地壳沉降侵蚀作用导致地形平坦。第四纪时期,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显著塑造了地形,冰川退却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形成了高地,增加了地表的起伏。同时,河流的持续侵蚀和沉积也对平原的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欧平原平均海拔约170米,少数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上,东南部里海沿岸低地最低在海平面以下28米,地形总体特征表现为丘陵性高地与低地交错分布和波状起伏的广阔平原。东欧平原东欧平原南北跨23个纬度,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夏季比较温和,7月平均温度9~25℃,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里海北岸为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东欧平原上有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等著名的大河。东欧平原动植物分布的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此外,东欧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为富集,这是由于一系列地质、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造就了诸如立陶宛和保加利亚哺乳类生物多样性、斯洛文尼亚的地下动物群、喀尔巴阡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草甸、由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地貌(如爱沙尼亚的森林草甸)等。

东欧平原第一批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活动的年代为距今4万年前,如克罗马农人。在公元6世纪到9世纪期间,斯拉夫人开始在这一地区迁徙和定居,逐渐形成早期的斯拉夫社群。13世纪,蒙古帝国西征到达东欧平原,改变了东欧的政治格局。东欧平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该地区大部分国家成为苏联势力范围,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些国家才开始走向独立和民主的道路。东欧平原的著名景点包括圣彼得堡布拉格伏尔加河、喀尔巴阡山脉等。

命名

成因

东欧平原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构造、沉积和冰川作用的影响。大约6亿年前,该地区从海侵中恢复为陆地,随后长期地壳沉降侵蚀作用导致地形平坦。第四纪时期,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显著塑造了地形,冰川退却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形成了高地,增加了地表的起伏。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了许多地貌特征,如丘陵、湖泊和河流系统。同时,河流的持续侵蚀和沉积也对平原的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垂直和侧向侵蚀导致河谷的形成和河道宽度的扩展。河流在流速减慢的区域沉积携带的物质,形成河滩和三角洲等地貌,这些过程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动态调整。

地理位置

东欧平原可以被定义为欧洲大陆中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兰平原以东的部分,位于北纬40°到60°,东经25°到60°之间。东欧平原北临北冰洋,南以黑海里海以及高加索山脉为界,东至乌拉尔山脉,西达波罗的海。它南北长约3000千米,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千米。就其政治地理的快速变化而言,东欧包括苏联欧洲部分,即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西哈萨克斯坦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

地理特征

气候特点

由于与北大西洋的调节作用相隔绝,东欧平原的气候比欧洲其他地区更具大陆性,夏季比较温和,7月平均温度925℃,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东欧平原南北跨23个纬度,气温和降水依纬度而异。除北部北冰洋沿岸属冻原气候外,其余地方冬季积雪期较长,达40-200天。东欧平原北部和中部的冬季气温特别低,南部平原的降水量特别少。在中部平原北纬51度(库尔斯克州),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9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4度。在南部平原北纬48度(伏尔加格勒),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8度,年降水量仅为373毫米。由于南部平原的大陆性夏季温暖,伏尔加格勒和慕尼黑的年平均气温实际上相同,均为8度。

地质

地质构造

东欧平原主要位于东欧地台上,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即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下古生界的稳定地台型盖层沉积。东欧地台(18亿年前形成)被认为是在2.0-1.7Ga由芬诺斯坎底亚(Fennoscandia)、萨尔马提亚(Sarmatia)以及伏尔加-乌拉利亚(Volgo-Uralia)等微陆块碰撞拼合而成,其西部波罗的地盾乌克兰地盾上出露有距今27亿年以上的古老基底杂岩,进入显生宙后就未遭受过造山形变,自晚前寒武系以来的地层仍保近水平的产状。在莫斯科台向斜,沉积盖层总厚可达4公里。地台内部一系列不同方向的裂陷槽决定了次级构造的面貌。

东欧地台的南、东边缘为海西褶皱带。南缘的中欧褶皱带呈近东西向,从英国最南部和西班牙向东到罗马尼亚黑海沿岸的多布罗加。在英格兰可以见到明显交截北部北东向加里东构造线。它们以晚古生代地层遭受强烈变动,上面被平缓的中、新生代沉积覆盖为特征。东欧地台东缘的乌拉尔褶皱带近南北向,从新地岛向南延伸至咸海以北,长度达2500公里,构成欧洲亚洲的界山。褶皱带由西部在东欧地台陆壳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冒地槽和东部含有洋壳残余的古生代优地槽组成。二叠纪以后发育由东往西的叠瓦冲断构造(见冲断层)。

岩浆活动

东欧平原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前寒武纪的火山岩和深成岩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台上,从2.3Ga以前一直到元古宙末的卡多姆运动,可划分出4、5期岩浆活动阶段,在1.55~1.75Ga有一期独特的环斑花岗岩侵入。

地层

东欧地台下古生界为稳定的地台型盖层,下部有冰碛层,上部含丰富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下寒武统砂岩和蓝色黏土层覆盖其上。中、晚寒武世沉积间断,然后是奥陶系和志留系的砂岩、页岩石灰岩。上古生界的地层分布与相变趋向与下古生界有所不同,泥盆纪在新隆起的加里东山系两侧,组成著名的老红砂岩大陆。上、 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为位于新出现的海西山系北侧边缘坳陷中的海陆交互相复理石沉积。上二叠统为红色陆相磨拉石,表明海西褶皱山系的生成。晚二叠世含膏盐的镁灰岩群不整合于海西褶皱基底之上,沉积作用一直持续到白垩纪

岩性

东欧地台的宽度超过3000千米,覆盖着超过3千米厚的里菲期(1400-800Ma)变质沉积岩,这些沉积物之下为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残片,由火山石变质岩组成。

季曼山脉位于北乌拉尔山脉的西部,沿北西–南东方向延伸,由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组成,并强烈变形,是贝加尔造山事件的产物(新元古代晚期的一期造山事件)。

季曼–伯朝拉盆地分布在季曼山和乌拉尔前陆盆地之间,向南延伸至巴伦支海,且包括科尔古耶夫岛(Kolguyev)。其上覆盖了6-12km厚的沉积物,代表了从古元古代新生代一系列的海侵海退事件。

伏尔加河乌拉尔地块由太古代克拉通和年轻沉积物组成。其结晶基底由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组成,大多数形成穹窿,其中还包含着花岗片麻岩。覆盖在穹窿之上的沉积物时代从新元古代古生代

矿产资源

东欧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类型包括天然气、石油、铁、锰、铬、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煤等,拥有世界著名的顿涅茨煤田库尔斯克州克里沃罗格铁矿区尼科波尔锰矿区、第二巴库油田等矿场。

伏尔加河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又称“第二巴库”。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该油田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开始建设,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20年间,一直是俄罗斯的最大石油产区,由1978年起产量落后于西西伯利亚地区油田,其产量也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1.2~1.5亿吨之间,占全俄产量的1/5以上。鞑靼自治共和国的罗马什金、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阿尔兰和古比雪夫州为该油田的三大产油区,三者合计产量占全油田的4/5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与石化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1.5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

顿巴斯煤田是顿涅茨煤盆地的简称,当地煤矿资源丰富,可开采煤炭储量预计超过100亿吨。2014年之前,顿巴斯在乌克兰经济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乌克兰有75%煤炭来自顿巴斯,当地出口占乌克兰总出口的四分之一。

地形地貌

东欧平原平均海拔约170米,少数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上,东南部里海沿岸低地最低在海平面以下28米,地形总体特征表现为丘陵性高地与低地交错分布和波状起伏的广阔平原。东欧平原北部受到更新世冰川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冰碛沼泽和湖泊。东欧平原南部存在几个由前第四纪沉积物抬升形成的低矮高原,形成了地形起伏。其中最西部的沃林-波多利亚高原毗邻喀尔巴阡山脉的东北坡,平均海拔在200-400米之间。东欧平原中心是中俄高原,其平均海拔约200米,高原南部是顿涅茨山脊,东侧为伏尔加河高原,平均海拔分别为200-250米和200-300米。

东欧平原上的高原地区被南向流动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域所分割,形成了各自的盆地。第聂伯河盆地位于沃林-波多利亚高原北部和中俄高原之间,该河流排干了其流域中的巨大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奥卡-顿低地位于中俄高原和伏尔加高原之间,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分界线。伏尔加盆地位于伏尔加高原和乌拉尔山脉的西坡之间。支谷溪流在阶地和高原边缘切割形成了深切的沟壑系统,形成了该地区的显著地理特征。

水文

河流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英语:Volga River,俄语:волга),是位于俄罗斯的河流,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加里宁州奥斯塔什科夫区,自北向南注入里海,全长3688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540亿立方米。从源头瓦尔代丘陵至奥卡河口处,为伏尔加河上游,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中游,卡马河口以下为下游;其河网密布,支流多达200多条,主要有奥卡河卡马河等。

伏尔加河通常被视为俄罗斯母亲河,出现在俄罗斯的众多文化作品中。早在9000年前,该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公元10世纪,沿岸“克里姆林”建造完成。至今该流域已形成了贸易运输、工业多样化协同发展的格局,干、支流上可通航水道长约17000余千米,航运条件优越,拥有雷宾斯克、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等大城市,港口和跨区域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多瑙河

多瑙河(英语:Danube,俄语:Дунай),是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10个中东欧国家后注入黑海,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全长2857公里,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多瑙河干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发源地到匈牙利之门为上游,匈牙利之门到铁门峡为中游,铁门峡至末端为下游;多瑙河接纳大小支流300余条,主要有普鲁特河锡雷特河、奥尔特河等河流,涉及波兰意大利瑞士捷克等国家。

多瑙河是中东欧地区的母亲河,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和水利开发价值。从德国南部的凯尔海姆开始,一直到河口的三角洲段,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长2411千米,占多瑙河长度的87%,沿途有78个港口。。

乌拉尔河

乌拉尔河(英语:Ural River;俄语:Река Урал),是欧洲第三长河,被认为和乌拉尔山脉共同构成了亚、欧两洲的自然分界线。该河发源于乌拉尔山东北坡,流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国,全长2428千米,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千米,在哈萨克斯坦西北部注入里海。乌拉尔河主要靠乌拉尔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上游从克鲁格拉亚山河源处起,沿南乌拉尔山地东麓南流,到奥尔斯克止,全长750千米,属于山地河流,水流急湍;中游从奥尔斯克起,折向西流,河谷展宽,进入平原,至乌拉尔止,全长850千米;下游自乌拉尔斯克起,再次折向南流,流经半荒漠和荒漠地区,至乌拉尔河口止,全长约500千米。因下游流经沙漠区,无支流汇入,降水很少,为缓解河道缺水,修建了引伏尔加河水的运河。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年流入里海水量80亿立方米。

自10世纪起,沿河建有多处水库与运河,同时分布有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该河在乌拉尔起的下游流域皆可通航。乌拉尔河沿岸主要城市有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奥尔斯克新特罗伊茨克奥伦堡等。

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英语:Dnieper River,俄语:Днепр)是流经乌克兰境内的第一大河流,也是欧洲第四长河,处于亚欧大陆腹地,第聂伯河流域面积达约50.3万平方公里,长2285公里,发源于俄罗斯瓦尔代高地的一块沼泽地,由源头开始呈从北至南的流向,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下方的第聂伯河-博赫河口后汇入黑海别列津纳河(Byarezina,也拼写为Berezina)、索日河(Sozh)、普里佩特河(Pripet)、捷捷列夫河(Teteriv)、杰斯纳河(Desna)是第聂伯河的主要支流。

1932年,该流域第一座现代水电站在扎波罗热市上方的“第聂伯激流”区域落成。2023年6月6日,位于第聂伯河流域的卡霍夫水电站水坝近半数被毁,对该地区超过1.6万名平民的生活受到影响,造成人道主义、经济和生态的三重灾害。2024年3月22日,乌克兰第聂伯河水电站因遭导弹袭击起火。水电站受损严重,已经停止运作。3月23日,第聂伯河水电站局势已得到控制。

湖泊

奥涅加湖

奥涅加湖(英语:Lake Onega,俄语:Онежское озеро)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大部分位于卡累利阿共和国境内,南部在列宁格勒州沃洛格达州境内,属冰川构造湖。湖盆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长250千米。最宽处91.6千米,面积97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3米。西北和北岸为由花岗石组成的曲折岩岸,多湖湾;东南和南为平直的沙岸,多湖滩。湖盆南浅北深,平均水深30米,水体积292×109立方米。有1369个湖岛,总面积250平方千米。大多数水量来自舒亚、沃德拉等58条河流。通过运河与白海波罗的海相连,有重要航运价值。湖内盛产多种鱼类。

湿地

普里皮亚特沼泽

普里皮亚特沼泽(英语:Pripyat Marshes,白俄罗斯语:Пінскія балоты),又称平斯克沼泽,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边界。普里皮亚季河流域及其支流西起布列斯特经莫吉廖夫,东南至基辅,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湿地,面积为269400平方公里。该湿地大部位于波列斯卡亚低地内。

地下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张高分辨率的全球地下水资源地图得知,东欧和西欧共计155个地下水畜水层。东欧平原人口稠密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区的地下排水网发育完整,并有溶洞、落水洞等,造成地表水容易漏失,因此岩溶水资源占有重要地位。

白俄罗斯的可再生地下水资源量估计为每年18立方千米。据1961-1990年数据计算的乌克兰的境内地下水产水量200亿每立方米,地表水产水量501亿每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170亿每立方米。地表水是乌克兰主要的饮用水源,全国饮用水的60%取自第聂伯河,15%取自地下水。工业和农业用水取用的地表水比地下水多。摩尔多瓦有1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60%已被开采用于日常用水消费。摩尔多瓦已探明的地下水源有221处,另外还有26个矿泉水水源。就探明的水源水质来讲,其中1/3可以直接饮用,1/5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后方可民用。

土壤

东欧平原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区,其中最大最平坦的是乌克兰大平原,面积大约在19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的黑土地,主要分布于乌克兰中部及东部,第聂伯河正好穿过乌克兰中部,给黑土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位于乌克兰平原的黑土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较为典型的黑土区以森林草原为主,腐殖质层较厚,也具有以草原为主的黑土区,这类地区腐殖质层会相对薄一些。

东欧平原黄土的形成主要与末次冰期相关,当时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风力侵蚀和物质的远距离搬运。在东欧平原,特别是河流周围和开放的平原地区,在冰川融化期间,风成粉尘被吹拂并积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此外,东欧平原南部干旱区,特别是接近里海和卡斯比海的低洼地带,盐碱土较为普遍。

生物多样性

东欧平原动植物分布的差异很大。从北向南,依次是严寒的苔原带、比较寒冷的森林带、气候适中的森林草原带和最南边的草原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此外,东欧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为富集,这是由于一系列地质、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造就了诸如立陶宛和保加利亚哺乳类生物多样性、斯洛文尼亚的地下动物群、喀尔巴阡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草甸、由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地貌(如爱沙尼亚的森林草甸)。在爱沙尼亚,每平方米的森林草地可包括70种植物。

自然保护区

别洛韦日国家公园 (Białowieża National Park)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欧洲平原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覆盖了白俄罗斯1250平方公里的面积,并从白俄罗斯西部边境延伸至波兰东部境内。在波兰境内的森林,被称为别洛韦日国家公园。由于它对欧洲中部的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欧洲之肺”。1979年,别洛韦日国家公园率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992年,别洛韦日森林作为别洛韦日国家公园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跨白俄罗斯、波兰两国的共同遗产。2014年,这项自然遗产又进行了面积扩展,扩展后总面积达1400多平方公里,其中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占了900多平方公里。

别洛韦日国家公园保存了一个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体现了中欧混交林陆地生态区,以及一系列非森林栖息地,包括湿地草甸、河谷和其他湿地区域。这些生态系统支撑着整个森林内完整的食物链,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大型食肉动物如狼、猞猁水獭亚科种群。遗存的大量枯树腐木,为高度多样性的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曾经濒危的欧洲野牛成为这片森林的标志性物种;以及这里还栖息着59种哺乳动物、250多种鸟类、13种两栖动物、7种爬行纲和12000多种无脊椎动物。

普里皮亚季国家公园 (Pripyatsky National Park) 

普里皮亚季国家公园是白俄罗斯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6年,旨在保护普里皮亚季河漫滩内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得名。公园的大部分区域都被草皮沼泽占据,其中最大的沼泽达到(150平方公里),野生沼泽(80平方公里)。普里皮亚季国家公园存在51种哺乳动物,包括麋鹿、野猪、马鹿、欧洲獾和猞猁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

东欧平原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留下的最早活动遗迹发现于顿河流域北部。在火山灰地层下方地层中所见之旧石器时代科斯乔恩卡-博尔晓夫综合体的最早年代可以早到距今4.2-3.6万年前,并与斯皮岑文化有关。早在1世纪末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中,就已可以见到有关斯拉夫人起源的记载。当时,他们生活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脉、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

中世纪

在公元6世纪到9世纪期间,斯拉夫人开始在这一地区迁徙和定居,逐渐形成早期的斯拉夫社群。公元859年,东斯拉夫人建立了两大同盟,一个以诺夫哥罗德(今属俄罗斯)为中心,另一个以南部的基辅(今乌克兰首都)为中心。诺夫哥罗德一直处于内乱之中。为了平定内乱,诺夫哥罗德的贵族请来了善于打仗的维京人(瓦良格人)。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接受东斯拉夫人的邀请,平定了叛乱,并在诺夫哥罗德登基,留里克去世后,第二任继承者奥列格南下征服,占领并定都基辅。从此东欧平原进入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这是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罗斯人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代称。9至12世纪间,基辅罗斯作为斯拉夫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1世纪,基辅罗斯的中央权力衰落,各地贵族趁势起兵叛乱,罗斯内部分离成为多个公国,统一的基辅罗斯名存实亡。内乱给了外敌入侵的机会。13世纪,蒙古在灭亡了金朝之后,迅速开启了向西征讨的步伐。东斯拉夫人(罗斯人)生活的地方是欧洲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1240年,基辅便被蒙古国武装部队攻陷,蒙古在东欧平原建立了金帐汗国,众罗斯人从此沦为异族统治。蒙古的统治激起了罗斯人的反抗决心。在反抗的过程中,罗斯人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是实力最强劲的莫斯科大公国。另一个就是未被占领的加里西亚和沃伦公国,他们和占领区的游牧民族骑士组成“哥萨克人”,即乌克兰民族的前身。

罗斯人的分离给了其西部的立陶宛人入侵的机会。14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利用蒙古帝国无暇西顾,罗斯人各自为战之机,占领了罗斯人的波洛茨克公国。随后,立陶宛再次南下,占领了第聂伯河流域地区。立陶宛大公国所占领的罗斯地区,便是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的原型,而未被立陶宛占领的罗斯地区,就是今天的俄罗斯的原型。1480年,罗斯人在莫斯科公国的带领下,脱离蒙古独立。

近代

1546年,莫斯科大公国统一了罗斯各政权,1547年莫斯科公国的君主自称“沙皇”,并开始向中央集权转变,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帝国诞生。俄罗斯帝国统一之后,开启了寻找海岸线和收复罗斯各公国的进程。为了应对俄罗斯的威胁,1569年7月立陶宛和波兰合并成联邦。在联邦中波兰实力强大,乌克兰地区成为了波兰的土地。波兰是西斯拉夫人,主要受到天主教的影响,波兰对信仰东正教的罗斯人实行“天主教化”运动,使得罗斯人反抗(尤其是哥萨克人)。然而他们实力较弱,无法抵御波兰。为此,他们选择了投靠语言、宗教、文化相近的俄罗斯帝国。1654年,哥萨克骑兵领袖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和约》,从此,乌克兰东部地区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领地。

从1772年到1795年,俄罗斯联合普鲁士王国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的领土,乌克兰西部属于俄国,俄国也将绝大多数东斯拉夫人的领地占据。但乌克兰西部因为受波兰的影响,部分贵族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信仰天主教,这与俄国的主要宗教信仰东正教水火不容。而且西乌克兰地区在反抗波兰的统治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认同。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加强该地区民众的认同感。从1795年开始,俄国沙皇在西乌克兰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当地的语言受到严格控制。

现代

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壤,对于俄国这个地处高纬度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农业区。大量俄国人移民至乌克兰东部地区,顿巴斯地区更是俄国重点掌控的地区。顿巴斯地区原本是一片荒地,19世纪初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煤矿资源,正值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煤矿是工业的血液而被备受重视。俄国不仅仅鼓励俄罗斯人移民至顿巴斯地区,还在此设立总督,控制这里的经济和文化。顿巴斯地区当地居民(乌克兰人)虽然占3/4的比例,但因长期受俄罗斯的影响,俄语比例已经超过了当地语言的比例。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彻底结束了沙皇封建王朝的统治。1917年,乌克兰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这是乌克兰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后,乌克兰凭借着肥沃的土壤成为了苏联的粮仓。20世纪30年代时期,因为苏联政策的失误酿成了严重的饥荒,大约有200多万乌克兰人因饥荒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经济的复苏,乌克兰和苏联中央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乌克兰凭借着工业化,成为了苏联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经济实体。1954年,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周年(1654年,哥萨克骑兵沙皇签订的乌俄合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更是将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该地区的主要居民是俄罗斯族)划给乌克兰。

20世纪80年代,苏联处理经济危机不力使得原本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再次凸显。1991年,苏联解体。2014年,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因为终止了乌克兰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损害了亲欧派的利益,被乌克兰议会弹劾。在议会的压力下,亚努科维奇不得不辞去总统的职务,亲欧派势力上台。受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影响,2014年8月,顿巴斯地区建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两个独立的“共和国”。但没有效仿克里米亚半岛模式直接加入俄罗斯。2014年9月和2017年7月,乌克兰、俄罗斯和欧盟三方达成了暂时停火的协议,但这根本无法解决顿巴斯地区的冲突,小规模冲突依然持续不断。

2022年2月24日,因北约东扩及顿巴斯冲突,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开展特别军事行动,计划对乌克兰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2022俄乌冲突正式爆发。2022年3月,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从基辅地区撤军,俄罗斯的闪电战失败;2022年9月初,乌军成功发动哈尔科夫大反攻,俄乌双方力量对比趋于均衡;2022年9月,乌东四地举行入俄公投,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2022年10月,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俄罗斯南部战线和后勤网络遭到打击;2022年11月,俄军撤回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正式收复赫尔松;2023年2月,俄军控制巴赫穆特外围的全部制高点,逐渐呈包围之势。2023年6月,乌克兰发起反攻。2024年2月,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完全控制阿夫杰耶夫卡。2024年5月,冲突仍在持续。

行政区划

东欧一般有地理和地缘战略两种划分方法:

族群与语言

族群

斯拉夫族群是东欧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属于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斯拉夫人近3亿,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三大支系。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马其顿人。

除了斯拉夫族群外,东欧还居住着其他一些重要的民族,如匈牙利人(属于乌拉尔语系),罗马尼亚人和摩尔多瓦人(属于罗曼语族),以及波罗的海国家的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海语族)。除了这些主要民族外,东欧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罗姆人(吉普赛人),他们遍布多个国家,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征。

语言

东欧大部分属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其中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属于东斯拉夫语支;爱沙尼亚语属乌拉尔语系中的芬兰-乌戈尔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属印欧语系中的波罗的语族。

宗教

东欧平原是多元文明的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罗马天主教、拜占庭东正教、新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 和伊斯兰教四种文明长期共存、激烈竞争的局面。东欧民族与宗教上的复杂性导致东欧作为一个整体缺乏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同民族间的冲突比较多。

在8-10世纪,根据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接受了罗马基督教,使用拉丁文字,罗斯(后来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保加利亚接受了拜占庭基督教,使用斯拉夫文字。随着1054年欧洲基督教社会分裂为西派教会(天主教会)和东派教会(东正教会),斯拉夫国家就分属两个不同的文明圈,不存在着统一的“斯拉夫文明”,而只有斯拉夫一东正教文明。在雅盖洛王朝时期(1386-1572),波兰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信奉东正教的西南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和睦相处。

经济活动

第一产业

东欧平原国家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和矿业。东欧平原是俄罗斯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伏尔加河流域提供了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和其他谷物。伏尔加河流域涵盖了东欧平原的大部分核心地区,也为该地区提供了淡水和渔业资源。东欧平原的北部和东北部覆盖着广阔的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用于国内外市场。

白俄罗斯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生产部门,种植业主要是从事谷物和豆菽类作物、阳芋、蔬菜以及亚麻、油菜、甜菜经济作物和饲料类作物的生产,其中土豆被称作第二面包,是白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麻是白特色农业之一,也是世界亚麻主产区。亚麻、甜菜和土豆等产量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中居于前列。畜牧业以肉、蛋、奶等生产为主,是白农业主要出口产品。

乌克兰也是东欧平原上重要的农业国家,被称为“欧洲粮仓”。东欧平原富含碳酸钙的黑土地(Chernozem)和第聂伯河提供的水源和养分为“欧洲粮仓”创造了条件。根据2021年乌克兰所有农作物的产量占比看,产量在全球占比中超过3%的谷物包括大麦黑麦、小麦、玉米,油籽包括葵花籽和油菜籽,其中葵花籽的产量占比最为突出,乌克兰是葵花籽第一大产国。黎巴嫩一半的小麦进口来自乌克兰,另外,也门利比亚埃及从乌克兰进口的小麦分别占其需求量的22%、43%和14%。

波兰在东欧平原的部分同样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马铃薯和乳制品。此外,波兰还是一个重要的肉类和乳制品出口国​。东欧一些国家把建立农工联合企业作为发展农业的方向,这种农工联合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好,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把农产品就地加工成各种食品。2006年,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中国农业部倡议创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至2015年,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0年。

第二产业

东欧平原国家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加工业。东欧平原地下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交通畅通。东欧平原上拥有俄罗斯的主要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地区、伏尔加河地区和乌拉尔山区。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也是中心工业区的核心。乌拉尔工业区是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地处乌拉尔山脉,成矿条件优越。 固体矿产资源多集中在乌拉尔地区(乌拉尔山脉中、南段),油气资源多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黑色金属(铁、锰、铬铁矿)、有色金属(铜、锌、、铝矾土)、贵金属(金、铂),非金属矿产(石棉滑石、石墨、菱镁矿白陶土等)。乌拉尔工业区的石油开采量占全俄的60%、天然气开采量占90%、石油预测资源量占52%、钻探储量占68%。

白俄罗斯工业部门较为齐全,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发达,有苏联“装配车间”之称,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拥有玛斯载重汽车、别拉斯矿山自卸车、轮式牵引车、拖拉机等知名机械制造类企业,以及钾肥生产和石化等大型企业。白俄罗斯还是世界第三大钾肥生产国,钾肥出口量约占世界的15%。明斯克市是白俄罗斯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

位于东欧平原的乌克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和钢铁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顿巴斯是乌克兰最大的煤田,已探明储量为420亿吨。克里沃罗格铁矿储量为260亿吨。2021年乌克兰粗钢产量增长3.6%,至2140万吨;生铁产量增长3.6%,至2120万吨;轧钢产量增长3.5%,至1910万吨;钢管产量下降15%,至98万吨。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公司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拥有乌克兰最大的钢铁厂,位于乌克兰中部城市(Kryvyi Rih)。费尔博(Ferrexpo)是全球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其所有业务都在乌克兰,位于基辅东南约350公里(约220英里)处。无缝管制造商Interpipe在东部的迪尼普(Dnipro)也有一家工厂。据乌克兰港务局的数据,乌克兰约60%的海上出口黑色金属通过敖德萨、皮夫登尼、米科拉伊夫和切诺莫尔斯克等黑海港口,大约五分之一通过马里乌波尔出口。

第三产业

东欧平原国家的第三产业主要涵盖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和信息技术等行业。俄罗斯注重发展服务型经济,服务业发展迅速,2017年起服务业成为俄第一大产业。俄联邦中央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592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646亿美元,较2017年增加7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约946亿美元,逆差约300亿美元。俄罗斯劳动社会保障部全俄劳工研究所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在俄罗斯实体经济部门就业的人员有所减少,而在服务行业就业的人员迅速增加。具体到行业来看,俄罗斯服务业主要包括了金融服务、通讯、旅游、广告营销、房地产、医疗保健和餐饮等。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俄罗斯的营商环境排名由2013年的112位上升至2020年的28位。

在教育方面,白俄罗斯有51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42所是国立性质,9所为私人性质。同时有215国立、12所私人的中等专业教育机构。白俄罗斯共和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员培训的有15个教育领域,其中包括384个专业。 专业结构不断完善:出现了与信息通信技术、核能、机器人、太空探索等领域的发展相关的信专业。在医疗服务方面,2021年白俄罗斯医疗服务出口增长20%,医疗服务出口额超过4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增长最快的领域为心脏外科、肿瘤医学、牙科等,出口地域不仅涵盖苏联国家,还包括意大利德国波兰

自2000年起,乌克兰经济开展呈现较快速度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当年全国GDP增长5.8,2001年GDP增长9.0%。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市场的振兴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其中运输业、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是乌克兰服务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2000年乌服务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产量为243.88亿美元,占全国所有经济部门的产品和服务总产量的34.6%。乌克兰拥有通信运营企业近1000家,是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外资最活跃的产业。2001年乌克兰通信业产值增幅达到27%,服务营业额达16.9亿美元,其中国有通信企业和外国投资通信企业产值占13.8亿美元,乌克兰最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 “乌克兰电信” 公司创造产值7.36亿美元。

2021年,爱沙尼亚个人消费出现大幅增长(6.9%),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餐饮和酒店、通信、服装等方面,交通、医疗、休闲和文化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长。2021年爱沙尼亚共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近60万人次。

交通运输

铁路

波罗的海铁路

波罗的海铁路(Rail Baltica)是一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旨在将波罗的海国家整合进欧洲铁路网络。该项目涉及五个欧盟国家——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间接涉及的芬兰。该项目建设期为10年,投资超过50亿欧元,由欧盟(CEF)、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资助,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更广泛的北海-波罗的海运输走廊,同时在2028年前开始一些路段的首次运营。

跨西伯利亚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全长9289公里(5771英里),从莫斯科始发,终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该铁路始建于1890年,完工于1916年,经历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斯二世两代沙皇,是世界上每日开放最长的铁路。

公路

东欧平原的主要公路系统包括欧洲E30公路、E40公路、E50公路、E77公路。

水运

伏尔加河航线

伏尔加河航道网位于俄罗斯欧洲境内,主要由伏尔加河和其主要支流卡马河奥卡河第聂伯河、顿河等渠化河流以及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道、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运河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组成,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以伏尔加河为主干,北通白海、波罗的海,南通里海亚速海黑海的航道网,全长5900km,航道最小通航保证水深为3.65m,可通航2 000t级船舶,年平均通航期约210d,通航里程占俄罗斯总通航里程的1/10弱。伏尔加河航道网建成通航后,使彼得堡至白海的航程比绕道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缩短近4000km,使白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等沿岸港口之间的航程比绕道欧洲的外海航线缩短近一半,如敖德萨至阿尔汉格尔斯克,经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道比绕道欧洲外海缩短了5113km。伏尔加河航道网对该地区内河运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

东欧平原的机场网络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华沙、基辅、明斯克等城市的国际机场。这些机场为区域内外的旅客和货物提供了便捷的空中交通服务,是连接东欧平原与欧洲其他地区及全球的重要枢纽。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和退化是东欧的严重问题,是既往只注重工业发展而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环境污染在该地区十分普遍,但污染的种类和污染源却因国家不同而异。例如,在保加利亚斯洛伐克,重金属工业的废弃物不经处理也无特殊保护措施就填埋。在罗马尼亚,有近半数的人口生活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废弃物场附近。在捷克,煤矿和铀矿产生了严重污染问题,含重金属的大量固体工业废弃物未经预处理即堆放在垃圾场。匈牙利最严重的污染来自露天开采褐煤矿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铝厂。波兰南方的西里西亚地区空气、水和土壤受到矿业的严重污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的主要焦点,但该国的空气、土壤和水污染也很严重。

重金属

在造成环境污染的重金属中,铅和镉是最受关注的。其主要来源似乎是工业来源,尤其是铅冶炼。捷克的与会者介绍的结果提示,最近10年该国某些地区血铅水可能下降,但早期的资料数据可能没有提供可供比较的准确基线数据。在匈牙利,血铅水平与机动车交通量有关,反映了加铅汽油的影响。对波兰的上西利西亚重工业区的孩子血液检查表明,其铅含量比西欧城市的孩子高4~5倍。抽查了西利西亚工业区内20个农场中的2个农场正在生长的甘兰,测出其中铅的最大含量是WHO安全值的两倍。据报道,与工业化程度很低的拉脱维亚地区的儿童相比,里加儿童的毛发铅、镍、镉和锰水平升高。1988年,从意大利输入的4000吨致命的有毒废弃物在罗马尼亚Sulina港被非法地倒入了黑海

空气污染

环境空气污染是东欧的一个主要问题,该地区主要靠燃煤火力发电。波兰一些地区半数以上的儿童患有慢性呼吸性疾病,这些地区的江河也遭到严重污染,95%的水体不能饮用,四分之一的土壤酸化,严重危害作物生长。捷克和斯洛伐克能源消耗量平均每人要比法国多消耗50%。捷克大多数能源来源于燃烧那些低品位、高硫的褐色煤,而波兰单位产品产生的空气污染是西欧的6倍。在原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交界的边境地区,酸雨已毁坏了几百平方英里的森林,有毒的废弃尘埃散落在整个东欧。

离子辐射

乌克兰其它地区儿童相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地区儿童,尤其是在事故后两年内出生的儿童中,甲状腺痛和发育异常、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血管张力障碍、免疫功能障碍、血液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

环境保护

东欧国家的环境治理应该考虑的是减少烟尘和气态大气污染物,然后再净化水质,最后治理毒物和土壤。一些东欧国家政府已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正争取国际援助。瑞典已向波兰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但只能用于购买瑞典制造的环境装备。五个北欧国家正在建立拥有4000万美元的特殊银行,用来投资于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大约20个北欧公司提供了这笔基金。此外,一些东欧国家政府正把环境治理规划写进新的社会法规中。波兰从1989年开始要求新建的工业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预评价。

关于重金属污染,筛选替代方法是使用接触模型(exposure model),需要通过对接触模型的预测能力与调查基础上的生物测定数据或直接环境采样进行比较来建立更好的接触模型。同时也需要关于膳食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重金属吸收、分布和排泄方面所起作用的更多知识,尤其需要更充分地了解高膳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对儿童铅吸收的影响。为了描述和评价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危险的影响,东欧地区需要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立体统计学等技术。

风景名胜

人文景观

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人口500多万,仅次于首都莫斯科。圣彼得堡由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的建筑景点包括冬宫、圣以撒大教堂、彼得保罗要塞、涅瓦大街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冬宫宫廷博物馆是俄罗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罗斯帝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最早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涅瓦河贯穿圣彼得堡市中心,夏季时可以乘坐游船游览城市。此外,圣彼得堡还有许多运河,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水上景观。

布拉格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中心,横跨伏尔塔瓦河(River Vltava)两岸。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波希米亚王朝的城堡古都。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布拉格在查理四世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查理四世统治着西欧大部分地区,成为神圣罗马的皇帝。在16世纪未至17世纪初,布拉格成为哈布斯堡家族宫廷的所在地。1918年,布拉格成为新的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1948年共产主义政权控制并管辖该城市,然而直到1989年在布拉格暴发的“天鹅绒革命“后才被废除。1992年,斯洛伐克捷克分裂成两个国家,布拉格被宣布为新成立的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具有丰富的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设计、建筑和食物。此外,布拉格也是见证过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游行的城市,布拉格人习惯于发出“共同的信念”。从15世纪暴发的反抗天主教会霸权主义斗争的胡斯派革命,再到1968年以及1989年更成功地反抗共产主义政权统治的斗争。

自然景观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位于俄罗斯的河流,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加里宁州奥斯塔什科夫区,自北向南注入里海,全长3688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540亿立方米。伏尔加河通常被视为俄罗斯母亲河,出现在俄罗斯的众多文化作品中。早在9000年前,该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公元10世纪,沿岸“克里姆林”建造完成。至今该流域已形成了贸易运输、工业多样化协同发展的格局,干、支流上可通航水道长约17000余千米,航运条件优越,拥有雷宾斯克、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等大城市,港口和跨区域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是乌克兰最高的山脉,戈维尔拉山峰(Hoverla)是最高点(2061米)。位于喀尔巴阡山脉东部的喀尔巴阡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山麓的橡树林、山坡的山毛榉树林、混交林和冷杉林、带有松树桤木的高山林、亚高山和高山草地以及高地青苔岩石景观。欧洲最大的原始山毛榉林区(乌霍尔卡-希罗基卢赫保护区)和风信子谷都在这个生物圈保护区内受到保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