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9-19 22:24

晋源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相连,南与清徐县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西临古交市。区域面积为289平方千米,下辖3镇3街道。截至2022年,晋源区常住人口为328006人,区政府驻地晋源区文景街9号。

晋源区境东西两山对峙,中间为向南呈开放形的广阔河谷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占34.44%,丘陵占8.23%,平川占57.33%。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有汾河、潇河及14条季节河,同时有晋泉和晋阳湖。晋源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域内汾河两岸最早由人类活动的遗迹。尧帝在此筑唐城,称为唐地,夏、商、周时称唐国,秦为太原郡治,汉为韩国首都、代国国都,历史上先后有15个朝代或诸侯国在此立都。宋及金、元、明、清、民国,境内县级建置基本稳定,先后称平晋县太原县、晋源县。1998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晋源区。

晋源区经济实力在太原市六城区中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第三产业主要靠旅游业带动。晋源区建有长风商务区总部楼宇经济带、晋阳湖夜经济和假日经济带、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三大经济带以及大数据、先进制造、绿色包装印刷、现代物流、医药及花卉产业六个产业园。晋祠大米、晋源花卉、晋源果蔬、晋源“鱼混+”种养、晋源城市农场田园是晋源区五大“特”“优”农业品牌。新型复合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绿色包装印刷等是晋源区工业优势产业。2022年,晋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3.5:36.1:60.4。

晋源区历史久远,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孕育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大盛世,造就了刘恒李世民等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晋源区境内有晋祠、龙山石窟、太原市古城遗址等各类文物古迹234处,有晋祠庙会、晋阳风火流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92项,有晋祠天龙山、太原蒙山大佛景区、太原植物园等景区景点。

名称由来

晋源区因晋水而得名,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古有记载"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晋,含唐晋始源之意。1947年,设晋源县;1954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晋源"为名设晋源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域内汾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活。

4000年前,尧帝在晋源区境内筑唐城,称为唐地。

晋源区境内许坦遗址、东太堡遗址夏朝中晚期文化遗存。夏、商、周时称晋国

西周初,姬诵唐叔虞叔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

春秋属晋。姬匄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国大夫赵鞅派家臣董安于晋阳古城

姬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荀瑶率韩、魏合围太原市,久攻不克而引水灌城。赵毋恤与韩、魏私下约定,反灌智伯军,智伯兵败被擒,死于凿台(今榆次市郭村)。韩、赵、魏三国瓜分东晋,史称“三家分晋”,晋阳属赵。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始设太原郡,置晋阳县,隶属秦太原郡,是为境内建县之始。

秦汉至南北朝

秦仍沿置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废除秦太原郡,改置韩国,定韩国都于晋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韩国,置代国,晋阳为代国属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周勃诸将败陈,划雁北与太原郡为代国,封子刘恒为代王,居晋阳,置晋阳县。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代国分为太原国和代国,次年又合为代国,晋阳仍为代国首都

刘彻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太原郡,太原市郡治。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新增并州刺史太原市为其所在地。

东汉时期,晋阳仍属太原郡,为太原郡及并州治所。三国属魏,建制不变。

晋朝改太原为国,晋阳为太原国都。西晋末年至东晋,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统治,在晋阳设州治或国都。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匈奴刘进攻晋阳。刘琨联合鲜卑进行反击,粲军死伤过半,败于蒙山

南北朝境内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个政权所统辖。北魏设太原郡,太原市为太原郡治。

东魏因之。

北齐时,神武帝高欢以晋阳四塞,在今晋源区境内建大丞相府,史称“霸府”。河清三年(公元464年),齐武成帝将晋阳县迁往汾河之东。武平六年(公元575年),高纬在原晋阳县里新置龙山县,二县均属太原郡。龙山县郡治,晋阳县为别都。

北周设并州,治所晋阳。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设州,晋阳、龙山二县属并州,同年废龙山县。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迁晋阳县于汾河之西旧龙山县址,于汾河之东晋阳县故址新置太原县,晋阳又为太原市治所。开皇十六年(公元606年),分晋阳南端之地新置清徐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治,复设太原郡,晋阳为郡治。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73年),汾河东西的太原城及晋阳古城均实行扩建。武则天时在汾河上筑有连城,贯通东西二城,城周42里,规模达到鼎盛,为北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至此,太原之称逐渐取代晋阳。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太原置北都,是时,太原与京都长安、洛阳市并称“盛唐三都”。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太原府设置北都。天宝(公元742年)又改称北京。太原市、晋阳二县为太原治所,并称“赤县”。

五代十国太原、晋阳二县有“龙城”之称。五代朝代更换频繁,战乱颇多。后唐李克用“据晋阳而有天下”,称太原为唐长安城

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张敬达率兵三万讨晋阳,在晋安寨扎营。石敬瑭遣使向辽朝求救。契丹兵围晋安寨。张敬达被围数月,副使杨光达趁间斩敬达首级投降。契丹主耶律德光嘉敬达忠,祭而葬之。石敬在晋阳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后迁都开封市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太原市、晋阳二县为都。

宋初,赵匡胤赵光义兴兵十数载,“三下河东”,于太平兴四年(公元979年)灭北汉,占领太原、晋阳二县。同年,火烧晋阳古城,废弃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平晋县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废平晋县,并入阳曲县。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复置平晋县。

金袭宋制,建制不变。

元朝仍称平晋,属太原路,后更冀宁路。

明清

明初期仍称平晋县。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平晋县被汾河淹没,徒治于汾河之西古晋阳城南关(今区内晋源镇)。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废平晋,改称太原县,属太原府领辖。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部入太原县,开仓济贫,因王氏祖先曾为政苛,故火烧西巷王家园惩之。

清仍为太原县,属太原府。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下旬,义和团兴起于南城角村三教主“胡兴元”,北格镇“关老爷”张万和,小店镇“周仓”为首的三支义军,声势日壮,达一千四百余人。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废府制,太原市县属冀宁道

1937年,日军入侵后,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与毗邻的清徐县合并为清太县,县政府驻杜里坪村。

1938年,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奉命将县政权交由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接管。

1939年,12月,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晋绥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几乎动用了全部晋绥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史称“晋西事变”。

1940年,太原县民主政府复建,驻地西山圪塔村,属晋绥第八专署。1941年,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八专署。

1943年,太原市、清源、徐沟镇三县成立清太徐联合县政府,驻地清徐县白石沟村,隶属晋绥边区第八专署。

1945年,日军投降,清太徐三县分治,太原县政府成立,驻地同过村,归属晋绥第八专署。同时,阎方占领县城。10月,清太徐三县再次成立清太徐县政府,仍属晋绥第八专署。

1947年,阎锡山政权改太原县为晋源县。1948年7月20日,晋源县城解放,9月,太原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晋中第二专署。1949年3月,太原县更名晋源县,归太原第二专署管辖,9月,改属汾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4月,划为太原市属县,县政府驻晋源镇。8月2日,撤销晋源县建置,划晋源县为太原市第四、第六、第七区。六区驻晋源镇,七区驻北格镇

1954年1月,太原市四、七两区合为四区,驻小店镇。4月,四区改为小店区,六区改为晋源区。

1957年3月,小店、晋源两区划入太原市郊区。1959年2月6日,撤销市郊区建置,原市郊所辖公社,划归河西区、南城区和北城区。

1960年3月,复置郊区筹建未成,改为晋祠、小店大公社,属太原市。1961年5月18日,置晋源区,仍属太原市。1963年4月,再置太原市郊区,晋源区划入市郊区。

1970年3月26日,市郊区分为南郊、北郊区。

1996年,南郊区辖小店、北格、晋源、晋祠4个镇,金胜、姚村、刘家堡、西温庄、亲贤、黄陵、郝庄、杨家峪、孟家井9个乡。

1998年1月1日晋源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不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晋源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南部,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连;南至姚村镇高家堡村,与清徐县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西临古交市。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7°37′~37°39′,东经112°19′~112°33′。南北长约23.3千米,东西宽约20.3千米,总面积289平方千米。

气候

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短暂凉爽。根据1965年—1990年气象记录,晋源区年平均气温平原9.6°C,山区7℃—9°C;最冷月为一月份,月平均气温平原6.8°C,山区-8°C~10°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58年1月26日,其中平原-25.5°C,山区-27.5°C;最热月7月份,月平均气温平原23.5°C,山区20°C~21°C;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5年7月24日,其中平原39.46℃,山区34°C~35°C。年均日照时数2675.8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32.4千卡/平方厘米。境内平均年降水量平川区495.5毫米,山区500~550毫米。最多年降水量749.1毫米,出现在1969年,最少年降水量216.1毫米,出现在1972年。降雨量按季节分,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依次减少;按地形地貌分,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平均无霜期170天。风向风速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北风和西北风最多,夏季偏南风多,春季风多而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小。

地质

地质构造

晋源区地处山西台背斜中部,跨吕梁市隆起,五台县隆重起,沁水构造盆地及太原断陷盆地等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较为复杂,有东西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众多褶皱断裂。

东西向构造带为晋源区境内最古老的构造,主要展布在东山观家峪一带,东西长16千米,南北宽20千米,其中以孟家井(罕山南)最发育,最有特征;卷入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迭系,少有奥陶系中统出露,近东西向走向,断裂与褶皱较紧密排列,断裂主要为压性正断层,规模一般较小,长3~8公里,断距120米以下;在东山的石柱沟、杨家峪、观家峪等处向西延入太原盆地,主要有3条规模较大的压性正断层。新华夏系构造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在盆地西部山区;晋祠大断裂是区境内新华夏系的主要构造,其总体呈北北东向,局部为北东向,晋源区境内为一压扭性断裂;清交大断裂展布的方向最南部为北东向,向北经交城附近转为北东东向;断裂层属压扭性,最大断裂距达4000米,由于形成时各段受力方式不同,平面上形成曲折、追踪现象,是晋中盆地西北边缘的控制构造,断层至今仍在活动;泰山式构造属新华夏系配套成分,是位于清交大断裂西部的一系列褶皱以及出现在王封附近的两条近乎平行的压扭性正断层所组成的王封地垒;新华夏系另一配套成分即大义山式构造,仅见于太原柴庄断裂,走向北北西;狐偃山山字型构造呈西南展布,西山还有南北向构造,以上均属新华夏系构造。在地质构造格局控制下,境内断裂、褶皱构造较为发育,其中盆地为巨厚新生界掩埋,东部山区为东西向构造,西部山区多为北东向构造;境内主要断裂断层有西边山断裂、磁底—窑头断层、珠环南断层、小枣沟—石柱断层、董家庄北断层、观门前断层;境内褶皱均为比较开阔的背斜向斜,分为东西山褶皱,东山褶皱多表现为短轴状,主要有石窑—南坪背斜、杏砰—十字河向斜、西家凹背斜。

地层特征

晋源区境内地层出露主要在盆地两侧的丘陵和山区,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古生界奥陶系有中统上马家沟组和中统峰峰组,其中中统上马家沟组在最北部捐子村北的区界处有出露;中统峰峰组在东西山均有出露,主要出露于西山边山及一些沟谷内。古生界石炭系有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其中中统本溪组出露于东西山区及西山边山一带,是南郊区形成最早的煤层;上统太原组出露较为广泛,东部山区出露尤为集中。古生界二叠系有两个下统和两个上统,其中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东山地区,是富煤地层;下统下石盒子组出露于东西山区;上统上石盒子组主要出露在西山地区,东山区仅见于沿边山地带;上统石千峰组,于本区最西部靠近庙前山的区界处出露,出露面积小。中生界三叠系只有下统刘家沟组,主要在境内最西部的庙前山最高峰一带出露,是本区出露位置最高的地层。新生界上第三系只有上新统保德组地层,仅于东山港道附近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属晋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端的一部分,有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四类,下更新统又分午城组和泥河湾组,分布于东山黑驼、水峪;中更新统离石组出露于沟谷的两侧,披盖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上更新统盆地区埋藏较浅,不易与全新统分开;全新统以盆地区洪积物沿盆地边缘带状分布。

地形地貌

晋源区境东西两山对峙,中间为向南呈开放形的广阔河谷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占34.44%,丘陵占8.23%,平川占57.33%。丘陵山区海拔1100~1500米,庙前山主峰海拔1865.8米,为境内最高山峰;中部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在海拔763米~780米之间。晋源区境内山峰较多,主要包括东部的罕山、石嘴子山和西部的张良山、庙前山、蒙山、悬瓮山天龙山卧虎山、龙山等。

晋源区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台地和山地3大类。平原分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两类。其中冲积平原分布在汾河潇河沿岸,为二河的冲积层或洪积层,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面平坦,海拔763米~780米;洪积倾斜平原分布在盆地两侧的山前式洪积台地前沿,西侧海拔为770米~850米,东侧海拔为770米~820米,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洪积扇形地组合而成。台地有冲沟分割的洪积黄土台地和构造剥蚀基岩台地之分。其中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山前缘地带,海拔800米~950米,西山冶峪一带山前亦有小片分布;后者台地分布于西部山地的前缘地带,海拔850米~1000米,台面海拔1000米左右,被沟谷强分割。山地分布在境域东西两侧,多由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砂岩泥岩页岩组成。局间地段表层覆盖薄层黄土,土壤多在基层上发育而成。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晋源区境内有汾河潇河及14条季节河

汾河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人的母亲河。汾河由杨家堡入境,流经大马、小店、高家堡等30多个村庄,自高家堡村东入清徐县境,系晋源区境内最大的河流,境内长约28.4千米,从北向南纵贯全区。河宽300米~500米,河水流量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4.93×1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5.26立方米/秒。

潇河

潇河,本名小河,又称淤泥小河,古称洞涡、洞濄、洞过、同过、铜锅或同戈水等。由张花村入晋源境内,流经张花、张花营、南格、代家堡、小代家堡、石沟、王吴、洛阳、马村,终入汾河,区境内长24千米。河床宽200米~300米,平时水深1米左右,水宽20-米~30米,流速1米/秒。

湖泊

晋阳湖

晋阳湖地处金胜乡洪积扇,是境内最大的地表水体,面积5平方千米。晋阳湖始建于1956年,属太原第一热电厂配套用水点,蓄水量达2400万立方米,湖水引自汾河西干渠,是当地唯一的湖泊(人工湖),现兼营养鱼、游艇、游泳,并开展成游览点,修建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域公园——晋阳湖公园。

地下水

山西省岩溶大泉数量多、分布广、流量大,古有“千泉之省”的称谓,岩溶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2%,其中列入《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19眼岩溶大泉水资源量达31亿立方米。晋泉水是晋源区最大的泉水,为奥陶系碳酸根岩溶水的排点。

晋泉水

晋祠泉原有三眼:鱼沼、善利、难老泉,鱼沼、善利已干桔,只剩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俗称“南海眼”“南老泉”,号称“太原市第一泉”。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水温恒温17℃左右。历代文人墨客李白、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元好问、朱彝尊、傅山冯玉祥、郭沫若及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曾前来游览。

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晋源区在东西山区兴修水库12座,设计容量352万立方米,主要用于蓄水拦洪。除少数可以蓄水外,多数由于渗漏,缺少水源或失修淤积等原因,已远达不到库容量。1990年,本区共有圪塔、前头河、沟北、南沙河、寺沟、马庄、南坪头、捐子等8座水库,控制山区流域面积89.75平方公里,设计库容量379万立方米,可浇地3350亩,护村10个,保护耕地5800亩。截至2011年,晋源区有灌溉工程368处。2020年,汾河百千米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晋源段工程实施建设。2022年4月,晋源区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配套水利工程。

圪塔水库

圪塔水库位于西山南峪沟上游,姚村乡的圪塔村西,始建于1971年,1975年和1981年续建改建,库容量16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属小(一)型水库。该水库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设计灌溉面积4950亩,受益面积850亩,可护村2个,护耕地2000亩,受益单位有姚村乡的圪塔、槐树、南峪、洞儿沟、姚村5个村庄。

前头河水库

前头河水库位于东山北涧河沟上游的孟家井乡前头河村东,始建于1973年,库容量1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属小(一)型水库。该水库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设计灌溉面积2309亩,受益面积600亩,可护村1个,护耕地800亩,受益单位为孟家井乡的张家河和前头河两村。

沟北水库

沟北水库位于东山北涧河上游孟家井乡的沟北村脚下,1971年秋动工,1973年竣工,容量7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属小(一)型水库。该水库以灌溉农田为主,仅灌溉孟家井村100亩土地。

土壤

晋源区土壤大致可分为4个土类,9个亚类,36个土属,110个土种。4大土类主要包括褐土、草甸土、水稻土、盐土。

褐土类为晋源区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东部二级阶地以上和西部洪积扇裙以上的广阔地区,面积48.4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47.02%,包括孟家井、杨家峪、郝庄镇、黄陵、金胜、晋源、晋祠,姚村8个乡镇,下分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淡褐土4个亚类。其中山地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西山海拔1450—1850米的山区,集中于晋源镇境内,土体淋溶层次明显,母质多为沙页岩残积物,表层1—4厘米,面积10744亩,占总面积的1%;山地褐土分布在东、西山海拔约1000~1400米左右的土石山地区,位于淋溶褐土的下层,土壤母质多为抄页岩、石灰岩风化物及黄土土层厚度30~100厘米,土壤偏粗,面积32.33万亩,占总面积的31.6%;淡褐土性土分布于东部三级阶地、黄土丘陵,西部洪积扇及洪积扇裙地区,母质为黄土及洪积物,土层深厚,几米至几十米不等,面积13.12万亩,占总面积的12.8%;淡褐土分布在河东的二级阶地,海拔在780~850米之间,淡褐土为轻壤,土体干旱,面积1.93万亩,占总面积的1.9%。

草甸土是晋源区的隐域性土壤,分布于汾、潇二河的一级阶地,草甸土的成土母质为汾,潇河的冲积沉积物,土体深厚,土层明显,肥力高,水分足,面积41.16万亩,占总面积的39.94%,下分浅色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两个亚属。其中浅色草甸土系草甸土中没有盐化的一种土壤,面积为34.32万亩,占总面积的33.5%;盐化浅色草甸土分布在一级阶地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在浅色草甸土上发育而成,属漆溉次生型,因地下水位抬高,而造成周围土壤盐碱化,母质岩系近代河流沉积物,表层以沙壤为主,面积6.8万亩,占总面积的6.9%。

水稻土系境内隐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西山洪积扇尾部山前交接洼地潜水溢出带,一级阶地尚有少量分布,面积1.19万亩,占总面积的1.15%,集中于晋祠镇及晋源镇、姚村镇,母质为冲积沉积物及洪积物,水稻土是各类土壤在多年种植后,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下分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两亚属。其中渗育型水稻土分布于晋柯镇及姚村乡,面积2249亩,占总面积的0.2%,母质属汾河的冲积沉积物,土壤潜育化程度弱,土体颜色较淡。

盐土系境内隐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各河流的一级阶地低洼处和山前交接洼地,海拔730米~750米的地区,与盐化浅色草甸土及水稻土呈插花复域分布,集中在姚村镇,面2850余亩,占总面积的0.3%,土壤母质为黄土冲积物,土体板结紧实,土壤含盐量在1%以上,下仅草甸盐土一个亚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晋源区实有耕地5.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万亩;国有土地7166.48公顷,其中国有湿地168.25公顷,国有耕地243.94公顷,国有种植园用地46.2公顷,国有林地879.4公顷,国有草地71.06公顷,国有商业服务业用地404.13公顷,国有工矿用地465.7公顷,国有住宅用地1123.42公顷,国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066.94公顷,国有特殊用地266.41公顷,国有交通运输用地1258.71公顷,国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28.23公顷,国有其他土地44.06公顷。 

生物资源

晋源区植物种类较多,有独行菜、土三七、甘草、臭草等102种中草药植物,胡颓子、白皮松、油松侧柏等24种经济林木,水稗子、山桃山杏歪头菜等17种淀粉及糖类植物,芥菜紫穗槐苍耳、油松等16种油料植物,龙芽草、歪头菜、野西瓜苗等36种饲料植物,苜麻、芦苇、狗尾草等22种纤维植物,灰枸子、欧黄栌、柳等38种观赏花卉,芦苇、百里香属、兰花刺豆等27种固沙植物。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晋源区国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砂岩、砖瓦粘土、矿泉水等10种,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已探明全区含煤面积50平方千米,保有低质储量4.93亿吨,主要分布在姚村镇南峪沟、黄楼沟,晋祠镇柳子沟、明仙沟,晋源街办风峪沟,金胜镇冶峪沟以及罗城街办开化沟等处。晋源区有煤矿企业3个,2021年已关闭。

森林资源

晋源区地形多样,植被所需水热条件不同,境内高山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海拔1259米以上山区;低山灌木丛林区分布在东山和西山低山区,以东山为主;丘陵缓坡草本植物则分布在山区与平川的过渡丘陵台地区;平原禾草草甸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截至2023年10月,晋源区林地面积20.45万亩,森林覆盖率28.54%,位列太原市第一。

水资源

晋源区地表水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的富水区。截至2016年底,晋源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5926万立方米/年。按水源分类:地表清水370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2.43%;地下水190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7.57%。晋源区实施硬措施,强化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治理。晋祠周边关井55眼,年压采地下水637万立方米,晋祠泉泉口水位逐年回升,截至2022年,晋源区地下水水位距泉口1.05米,较2008年历史最大埋深27.76米上升26.71米。

2022年全年晋源区规上工业企业取水量175347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61142立方米,自来水104412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晋源区植物种类较多,有野生植物282种,主要包括油松侧柏独行菜土三七等。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植物99科318属537种,其中木本植物43科90属173种,占总数的32.2%,常见木本植物包括油松、白皮松、辽东栎刺槐杠柳蚂蚱腿子荆条欧黄栌等;草本植物56科228属364种,占总数的67.8%,常见草本植物包括披针薹草茜草远志竹节菜委陵菜等;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丽豆等。2020年底,太原市第一个生态植物园——太原植物园在晋源区太山脚下正式开园,园内收集植物4501余种,其中包含83种濒危植物,如山西省特有物种翅果油树太行山特有物种太行菊。截至2022年9月,太原植物园引种山西植物新物种19种,保护濒危植物物种60多种。

动物

晋源区动物种类繁多,仅天龙山一带就有动物18目48科99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1科1种,爬行纲2目4科4种,鸟类9目32科76种,哺乳纲6目11科18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金雕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苍鹰雀鹰松雀鹰燕隼等9种。晋源区有鸟类150多种,另有昆虫纲19种,爬虫类3种,两栖类3种,鱼类12种。如豹、獾、野猪、黄鼬、猫豹等,其中豹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分布在东、西两山森林区;猫豹为三类保护动物。鸟类有麻雀、燕、珠颈斑鸠、乌鸦、喜鹊等和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鹳、褐马鸡,二类保护动物大天鹅、金雕、游隼,三类保护动物鸨苍鹰、雀鹰、红脚隼红隼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有大雁、鹌鹑、家燕、黑枕黄鹂等。

自然保护区

天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省天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原市西侧的天龙山石质山区,1993年1月批复建立,规划占地面积2866.7公顷,主要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金雕、褐马鸡,是太原市区最近的自然林地。截至2019年,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20.5%的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6.8%;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起保护和缓冲功能的缓冲区,森林覆盖率有74.8%;最外围占总面积66.6%的实验区,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66.5%。

自然灾害

晋源区常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雹灾、虫灾、风灾、霜灾和地震。

晋源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繁。晋源区地处黄土高原山西省大地,十年九旱的农业旱象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1984年、1986年和1987年,晋源区均出现大面积旱灾,受灾面积十几到二十几万亩不等,受灾村庄最多达236个,受灾人口累计超过8万人。

受季风气候影响,山西省整体降水体现为冬少夏多,降水集中在夏季,加上晋源区位于太原盆地,暴雨天气极易发生洪灾。1933年,大雨,全县103村受灾。同年,汾河大水,淹没河东薛店、西柳林等13村,河西古寨、东庄营等14村庄及大片农田。2021年10月2日20时至7日8时,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太原市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山西省有18个县(市、区)降水超过200毫米,有51个县(市、区)降水在100~200毫米之间,累计降水量最大为285.2毫米,山西省境内部分河段造成决口、漫堤,致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12.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4.96万亩农作物受灾,1.7万余间房屋倒塌。

山西地处山西地震带,由北向南主要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五大断陷盆地组成,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宋景四年,定襄县忻州市一带发生7.25级地震,导致32308人死亡,5600人受伤,太原西南晋祠附近悬瓮山上的悬瓮寺遭到毁坏而废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9月,晋源区下辖3个镇、3个街道。区政府区政府驻地晋源区文景街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11月1日,晋源区常住人口为328006人,出生率为9.12‰,死亡率为7.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5‰。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人口为170799人,占常住人口的52.07%;女性人口为157207人,占常住人口的47.9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65。按城乡人口统计,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9086人,占常住人口的85.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8920人,占常住人口的14.91%。

民族

截至2017年,晋源区约223010人,除汉族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满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

方言

晋源区境域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为山西省省内七个方言片中的太原市片晋阳小片。其特点是平声不分阴阳、有入声,保留了古代汉语四声中的部分音韵。除东部、南部、北部带有相邻的榆次区清徐县阳曲县等地区的少量方言外,中部腹地的汾东、汾西,方言音调基本相同,汾河以西地区以晋源镇一带的居民语言为准,称晋源方言,俗称“河西话"。

宗教信仰

晋源区境内宗教信仰较多,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均有。截至2019年,晋源区有宗教场所48处,其中佛教场所23处,道教场所6处,基督教场所4处,天主教场所15处,全区教职人员99人。

佛教

佛教传人境域时间无考。北魏西魏时期,僧人永安、弘礼禅师、高辩、清光等先后主持建造崇福寺、童子寺、悬瓮寺、上清寺、法华寺、天龙寺、仙严寺等。隋朝建净明寺,唐建花塔寺、奉圣寺、太山寺、闲居寺,宋代建赊圣寺,金朝建明仙寺、六祖寺、大运寺。至明嘉靖年间,太原县有佛寺75座。民国37年境内有寺庙94座,其中以天龙寺(圣寿寺)为最大寺庙,另有兰若寺和明秀寺。民国20年,全区约有僧尼65名。民国26年,太原市成立佛教会常务委员会,会址设在晋源城内关帝庙。1981年,区设置宗教事务办公室,之后佛教人员骤减。

道教

境域内最早见于记载的道教活动是在元代,有道士宋德芳先后筹建神清、吴天、龙泉3座道观,道士魏道真、杜志文、刘志远、尹志平等先后筹建清贞、贞常、长春、至真4观,总共7观。至民国22年,道教衰落,长春、吴天等道观中仅有道徒20人,民国23年减少到14人。新中国成立后,道教活动逐渐销声匿迹。

天主教

清代同治年间,天主教传入太原县洞儿沟传教并建立教会。至民国8年境内有嗣儿沟、王郭村、西柳林等10处教堂,教徒达719人。民国17年在晋源县城后街建立天主教会。至民国23年全县教徒发展到1954名。民国29年全县教堂发展到26处,有教徒4500余名。从1951年开始,境内的天主教会开始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受到冲击,部分教堂被毁或改作它用,宗教活动受到限制。1978年以后,宗教活动活跃。至1985年,全区有天主教徒6552名,分布在姚村晋祠、晋源、北格等8个乡镇33个村。截至1990年统计,全区有教堂7座,有天主教徒7000多人。截至2010年,晋源区有天主教堂15座,堂区3个,分别为五府营堂区、洞儿沟堂区和姚村堂区,朝圣地1处,教徒4100余人。

基督教

民国8年,挪威基督教牧师在晋源镇成立恩典福音堂,传播基督教。民国15年,发展有教徒30余名。民国11年,国人霍丙甲在县城后街创立基督教救世军,有教徒40名。1985年,晋源区有教徒61户,92名,主要分布于郑村、小店等10个村庄。1988年,教徒分布在5个乡镇11个村庄,共100余人。

经济

综述

晋源区经济实力在六城区中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也是“三二一”,三产主要靠旅游业带动。晋源区全力建设北部城市核心发展板块、中部农文旅融合发展板块、南部新兴制造业发展板块三大板块,形成长风商务区总部楼宇经济带、晋阳湖夜经济和假日经济带、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三大经济带和大数据、先进制造、绿色包装印刷、现代物流、医药及花卉产业六个产业园。2022年,晋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9亿元。三次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依次为3.5:36.1:60.4。

第一产业

晋祠大米、晋源花卉、晋源果蔬、晋源“鱼混+”种养、晋源城市农场田园是晋源区五大“特”“优”农业品牌。2022年,晋祠大米恢复种植达3300亩,优种覆盖率达95%。晋源区特色花卉种植面积达3333.5亩,山西花卉交易中心年产值2.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整治撂荒地524亩,全区实现粮食产量2150万斤。发展设施农业,新改建日光温室112座,新建16座“鱼混+”大棚,10个村实现设施农业“一村一品”。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家。

2022年,晋源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82亿元,林业产值0.95亿元,畜牧业产值0.77亿元,渔业产值0.0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1亿元。2022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44.67公顷。2022年晋源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22.34公顷,其中油料播种面积3.17公顷,中草药材播种面积20.4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951.85公顷,水果播种面积346.92公顷。

第二产业

新型复合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绿色包装印刷等是晋源区工业优势产业。2022年,晋源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4亿元。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8亿元。

晋源区发挥太药、立业、太岳等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现代中西医药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制造业集群。同时,建设南部中药产业基地,开展中药颗粒剂试点、精制饮片规模化生产,研发、生产和销售药茶、药酒、保健食品、中药洗护用品等大健康系列产品。2022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3亿元。2022年,太药集团抗疫、生产两兼顾,年产值实现11.14亿元,销售额实现10.13亿元。

晋源区重点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建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包装印刷产业,建设造纸印刷文博园和文博馆。2022年,晋源区累计引进先进制造业关联企业105家,产值突破9亿。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2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43亿元,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05亿元,造纸和纸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05亿元。

第三产业

文旅产业、楼宇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及物流产业是晋源区服务业的主要组成形式。2022年,晋源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9亿元。

文旅产业方面,晋源区全力打造夜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城市商圈的烟火气,同时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精品景区”“生态休闲”“古城古村”“乡村民俗”“多彩多趣”五个主题旅游线路。2022年,太原古县城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项目、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打造5条特色旅游线路,全年各类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约1014万人次,经营收入约1.36亿元;实施“晋源稻花城”项目,稻田公园提档升级,被授牌“太原市冰雪运动协会冰雪运动实践基地”;依托赤桥、赵家山发展特色民宿,培塑晋祠桂花元宵等晋源小吃品牌。

晋源区着力培育楼宇经济,拥有阳光城环球金融中心、化建大厦、鸿昇时代广场、广鑫大厦、兰亭御湖城财富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等楼宇,入驻企业约2313家,形成了楼宇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新形态。

智慧物流方面,通过传化智慧物流系统运行,使港内物流企业配送运输时效缩短30%以上,供应链物流综合成本降低25%左右,有力支撑了太原市生产制造业、生活服务业的物资快速流通和民生应急物资流通。截至2022年,天和顺物贸园、万水物贸城建成投用,传化公路港二期、万国仓储物流一期基本建成,顺丰速运入驻开业。

2022年晋源区全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1.60亿元,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5亿元,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73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30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4.08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44亿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6.95亿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0.24亿元。

经济功能区

2020年3月,晋源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绿色包装印刷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及花卉产业园区六大产业园区正式启动。2023年,晋源区政府启动晋阳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工作。

大数据产业园

2020年,晋源区大数据产业园挂牌运行,产业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智慧城区、双创中心、研发中心、外包服务、基金投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园区。百度集团、移动、东华、东软集团中科曙光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运城赛烁、龙芯中科神州控股、软通、浪潮等18家龙头企业集中入驻,山西大地紫晶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园区运行3个多月,吸引33家厂商入驻,入驻率达55%。

绿色包装印刷产业园区

绿色包装印刷产业园区位于晋祠镇王郭村,占地164亩,规划建设总面积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3家,2020年生产线为国内一流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园区总产值可达5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500个。截至2023年2月,该园区是太原市规模最大、唯一具备行业产品配套的全产业链包装印刷园区。

先进制造产业园区

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位于黄骅港—山丹公路姚村镇西侧,园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8.47万平方米,配有厂房、技术研发楼、配套服务楼等,总投资2亿元,投产达效后年产值将达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园区以远东构件、北方重工为龙头,体现“太原地铁太原造”,建设产学研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医药产业园区

晋源区医药产业园北部以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以西药为主的综合制剂园区;中部以瑞豪生物为基础,打造生物科技、医疗器械研发基地;南部以国新天江药业为引领,打造中药园区,形成“一区三园”布局,规划总面积达1000余亩,产值达到50亿元。

重要企业

山西太原药业

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化学制剂和中药制剂于一体的综合性药品生产企业。截至2023年9月,公司总资产4.47亿元,占地面积68563.5平方米,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6人,药品年生产能力超过185亿粒,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麻醉药品和精神类药品”定点生产单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生产基地,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太原市制药行业龙头企业。

远东水泥构件有限公司

太原市晋源区远东水泥构件有限公司是太原市晋源区“三带六园”先进制造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也是山西省成长型“小巨人”重点培育企业之一,主要致力于各种型号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及水泥预制构件生产,其中“远东牌”输水管被评为山西省名优产品。2017年末,公司启动筹建“新型复合建筑组件材料”项目,累计投入3亿元,安排劳动力500余人,产值达4亿元,上缴税金15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0年末,晋源区教师总编制为1674名,共有专任教师1487人,其中:高中131人、职高16人、初中440人、小学849人、幼儿51人;临时聘用教师700余人。截至2022年末,晋源区共有幼儿园114所(含看护点38个),在园幼儿11754人;小学41所,在校生总数21734人;普通初中7所,在校生总数6290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总数147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总数397人。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5%。

晋源区实验中学

晋源区实验中学,是晋源区唯一一所直属完全中学,2005年由原“晋源镇第三初级中学”与“晋源区中学”整合而成。学校位于晋源区晋溪街中段,总占地面积约118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曾荣获“山西省文明校园”“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太原市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等百余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晋源区共有卫生机构277个,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所,镇级医疗机构7所,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92所,个体诊所161所,厂矿、学校、企业内设医务室9所,床位287张。2022年晋源区卫生机构共有医师707人,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6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卫生技术人员24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9人。全年全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6.0%,累计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8985份,建档率85.0%。全年全区村卫生室达标率94.5%。

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

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2014年由太原市人民医院也与晋源区人民医院合并,新院区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建筑总面积13.89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区域急救、公共卫生、康复疗养、中医养生“七位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科技

2022年晋源区有效发明专利128个,授权专利330个。2022年度,晋源区共申请注册商标686件,商标核准459件;截至2022年底全区注册商标拥有量共计4641件。截至2022年底,晋源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66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领军企业2家。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挂牌省级“双创”基地和示范平台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远大纵横国土空间大数据治理项目列为工信部试点示范项目。

文化事业

2016年至2020年,晋源区赤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花塔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太原市秧歌剧《抗疫》《新起点》《脱贫记》,创作《雁丘鸣》《担水会仙》等系列晋源故事,晋阳“三三叉”《台骀斗蛟龙》《战北关》等民俗舞剧,以及《巧遇》《新时代美容师》《龙归故里》等现代剧目。2020年27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36名乡村文化带头人、9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和86个文化惠民项目入选2020年度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

截至2022年,晋源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综合文化站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107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5个文化站点。

晋源区图书馆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图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还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设了少儿阅览室及多功能会议厅。

体育

截至2020年,晋源区体育场地数量达81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1平方米,大型场馆包括省体育中心、区体育公园、健康主题公园、奥申体育公园、天际气膜运动中心等,社会足球场地12块。各村(社区)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设施2843件,建成2个体育主题公园,具备完善体育设施的公园2处,健身步道346.2千米。2022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的40.1%,开展全民健身项目共计5项。

环保

2022年完成未成林管护5000亩,修复受损土地500亩,晋源区林地面积达到20.45万亩,森林覆盖率28.54%,位列太原市第一。土地三调工作获得山西省省级优秀荣誉。2022年晋源区优良天数242天,为太原市六城区中优良天数同比增加最多的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15,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46ug/立方米。5g基站累计搭建355座,22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6.06亿元,城改回迁安置房交付1056套。水气暖各类老旧管网改造9.7公里。晋源区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88%。新增2处绿地、2座游园、10处“口袋公园”和10座城市公厕建设,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7个,绿化覆盖率50.1%,绿地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07㎡,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位居太原市第一。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晋源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6898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96080人,失业保险27874人,工伤保险39140人。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152016人(其中大学生参保1340人)。累计享受基本医疗补偿待遇的人数171310人次,补偿金额1667.30万元;累计享受医疗救助待遇的困难群众2617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636.12万元;享受资助参保的困难群众9324人,缴纳基本医保费用261.83万元。

2022年晋源区累计发放低保金3933.52万元,受益累计80404人;为3401名经济困难老人发放补贴188.31万元,为591名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龄老人发放115.10万元;帮扶残疾人48763人,发放补贴410.72万元;为6082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助,共计182.46万元。2022年晋源区共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89.72万元,救助6897人次。全年共募集善款37.07万元,支出18.2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83人。2022年晋源区特困供养人员共计149人,发放供养资金233.71万元。其他儿童救助资金49.23万元。

交通

概述

晋源区地处山西省腹地,位置重要。境内现有高速公路3条,高速互通4处,在建高速互通2处。国省干线公路国道1条,县级公路5条,乡级公路14条,村公路299千米,2条旅游专用公路。4条地下铁道线穿境而过。开通公交线路21条,旅游专线3条。

公路

截至2023年9月,晋源区公路总里程537千米,千米密度56.88/百平方千米、25.57千米/万人,其中高速公路3条,分别为太原南环、西北环、太祁,合计29千米;高速互通通车4处,分别为罗城、晋祠、古城营、滨河西路,在建2处,有冶峪高速互通1处和姚村高速互通1处。国省干线公路黄骅港—山丹公路1条13千米,县级公路5条51千米,乡级公路14条91千米,村公路299千米,天龙山旅游路、西山旅游路2条专用公路54千米。

铁路

晋源区境内有太原铁路枢纽新建西南环线,该铁路起点是西山支线汾河站,终点是太中银线北六堡站,正线全长53.64公里,其中晋源段采用盾构技术,为国内最大直径铁路盾构隧道。

晋源站

晋源站有4股铁道线,线路全长约21千米,均在地下,被称为“地下交通站”,是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上的一个三等货运中间站,2019年成立,成立之初晋源站每日列车通行量55列,2021年晋源站每日通过列车增至近110列。

公共交通

截至2019年,晋源区已开通公交线路21条,配备运营车辆165辆,日均趟次640次,日均客运量达到56530人次,建有太原市西南客运集散地——晋祠新镇停车场。2020年,晋源区跟换包括由晋祠新镇往返火车站、机场的804、856、308等11条公交线路共106辆及新开通的往返龙山、天龙山景区的Y1、Y2、Y3旅游专线共15辆。太原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计划在晋源区建有3条地铁。

文化

概述

晋源区历史悠久,远在旧、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晋源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美誉,是古晋阳城的所在地和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大盛世,造就了刘恒李世民等一大批公侯将相和学者志士,留下了大量千古名句,同时也是台骀治水、豫让刺赵、竹报平安等许多历史传说故事的发源地。晋源区文物古迹众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区。

饮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省”,面食是山西饮食的瑰宝。自古以来,晋源地区种植小杂粮较多,当地人为了调剂饮食,会变着花样制作各种面食,手擀面刀削面、拉面等是当地的代表面食;副食是蔬菜和少量的肉类。晋源人食味咸酸并重,醋是必备之物。八碟八碗,是晋源人的家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乔迁新居的首选。另外古寨豆腐、晋祠元宵、驴油炒灌肠、炉食人人马马等都是晋源名吃代表。

晋源八碟八碗

晋源八碟八碗筵席秉承晋阳传统饮食文化,承袭农耕文化时代饮食文化特征,搭配的菜品以猪、羊肉为主,鸟纲为辅。制作时采用炒、、煨、烧、烩、扒、蒸等传统晋菜烹饪技法,口味平和,不咸不淡,保留食材原汁原味,荤素各半、冷热各半。2023年5月被山西省评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晋祠桂花元宵

晋祠桂花元宵起源于汉代,以晋祠大米为原材料,采用一泡、二淘、三晾、磨米、炒作、做馅、滚制等十几道传统制作工序,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2012年被晋源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炉食人人马马

炉食人人马马(简称炉食马马),是晋源特有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采用白玉米面、浮小麦两种面粉和碱、米稀混合而成,用模具做出各种图案,再用烤炉、扣锅烤制成形后,涂上食用色料,勾画出猪猫狗兔、戏剧人物等的一种多图形、带色彩的糕点。炉食马马可食、可玩、可作为艺术装饰品挂在墙上观赏。2012年被晋源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产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因晋祠泉水浇灌而名。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直至晚清时期,晋祠大米仍是皇家贡品,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美誉。2012年晋祠大米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寺莲藕

大寺莲藕,因种植于晋祠镇南大寺村,北大寺村而名,是晋源区颇负盛名的土特产品。清代晋祠稻作区,因有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产九孔莲藕久负盛名,其中加工的纯藕粉,被清政府钦定为御膳贡品。

习俗

晋祠庙会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太原晋源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明清以来长盛不衰。古庙会以晋祠为载体,祭祀圣母诞辰,古称“赛神会”,后逐渐演变成晋祠传统庙会。传统晋祠庙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五天。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诞辰的正日。祭祀开始首先进行“初献礼”,主祭人诵读祝文,随后行“亚献礼”“终献礼”,最后全体参礼人员敬拜圣母,祭祀礼成。2008年,晋祠庙会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阳风火流星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风火流星表演多在晚上,表演开始前先在铁笼中填满木炭,用火点燃后,快速扳动绳子,使得铁笼在空中飞转,表演由单人或多人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表演时用小锣鼓配乐,演员要求有武术功底。晋阳风火流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月二焰火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或春耕节,晋源作为晋阳古城的所在地,农历二月二燃放焰火的历史由来已久,南街焰火开始于明清太原县,南街焰火的老火架按层次摆设,一共十二层,闰年按十三层摆设,老火架上摆放鞭炮,在最顶层还要布置一个火神庙。架火按牌楼形式设计,有一定的格式,便于人上去摆放鞭炮,老火架象征月月上进,节节高升,红红火火,越烧越旺,配以各种杂耍,在彩绘时还要加入民间故事。2010被山西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

太原秧歌

太原秧歌最初是晋阳先民栽种水稻时随口编唱的民歌小调,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剧种以祈祷水稻丰收为题材,是流行在山西省太原市南北郊区农村的一个民间戏曲剧种,当地群众叫“社儿”,按地域名称叫“太原秧歌”。传统剧目有《翠屏山》《狮子楼》《杀狗》《日月图》《庆顶珠》《伍子胥过江》等。太原秧歌200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阳三三叉

晋阳三三叉是用一米多长的木棍,顶端套带有三个分叉,再带着三个镲片和两个环的铁器,将此器具通过表演者胳膊、肩膀再双手舞动下,形成叉与镲之间互动。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混合表演等,表演形式有蝎子翘尾、不死鸟单双展翅等,表演技法有站、蹲、躺等。晋阳三三叉于2011年己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石窟石刻

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西镇村西南的龙山山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纯道教石窟群,开凿于唐、元、明三个时期,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主持兴建。龙山道教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列成3层8窟的规模周围,古有“八洞环青”之说。1996年11月2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分布在山西太原晋源区天龙山东西两峰,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佛首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2020年返回中国。2001年6月,天龙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西山大佛石刻

蒙山大佛,又名蒙山大佛,位于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蒙山景区内,始凿于北齐高洋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仅低于中国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2000年9月西山大佛被列为太原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祖文化

天下王氏

王氏之祖根植晋土,枝荫天下2000余年,繁衍子孙一亿余人。东周第十一代王姬泄心长子太子晋字子乔,史称太子晋,因犯颜直谏,被废为平民,他的后裔避难于平阳,并改姬姓为王氏。在王姓的历史演变中,有临沂市、太原、开闽、三槐等四大分支,即天下王氏。世界王氏祭祖仪式每两年在晋祠举行一次。

天下张氏

天下张姓出晋阳,张氏祖地就在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张村、张家坟、王郭村、青阳河村一带。关于张姓起源和张姓始祖的归属,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张挥因发明弓箭,被黄帝赐姓为张。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9月,晋源区现存各类文物古迹234处,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传统古村落3处,文物库房现收藏藏品2000余件。

晋祠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是祭祀西周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千米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千年古祠。晋祠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有三绝,一绝就是难老泉,晋水也从这里发源;另一绝是周柏,这棵栽种于周朝的古柏位于圣母殿一侧,已有3000余年历史;最后一绝是圣母殿宋代侍女像,40多尊彩绘泥塑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曾作为战国越国首都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朝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总面积达200平方千米。宋太平兴国四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河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1955年被考古发掘。2001年6月25日晋阳古城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源阿育王塔

晋源阿育王塔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东,为惠明寺附属建筑,始建于公元602年。因塔多次塌毁,明洪武十八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单层砖砌藏传佛塔,塔高约25米,下为石砌方形塔基,边长13.8米;其上砖砌叠涩呈方锥平台基座,高1.65米;塔身为圆形覆钵状,上承相轮十三层,上置琉璃华盖承宝顶。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占地面积196平方米。2013年入选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9月,晋源区已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级28项,区级51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7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20人,区级47人。另外,晋源区有7项市级非遗振兴项目,1个非遗展厅,2个传习基地,10个传习所,非遗工坊17个,6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点,非遗协会1个。

龙天庙会

龙天庙会是太原市晋源南街村民祭祀刘恒刘启的传统民俗活动。龙天庙会分三部分,二月二祭龙,七月初五迎龙,九月十五谢龙。庙会期间,燃放焰火,祭拜神灵,各种工艺、杂耍、风味小吃、社火表演以及演戏酬神、祈福。在祭祀神灵活动时百姓高呼:“代王到,代王到,阿哈弥尔拉茂”、“代王、代王我来也,那哈弥尔托福”。龙天庙会持续千年,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2009年入列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阳花馍

晋阳花馍是以古晋阳地区民俗祭祀用品,是一种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面食,从发面、造型、制作到着色都采用天然原料手工制作而成,2011年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馍制作时,严格讲究和面的软硬度、面和碱的配比、面塑蒸制的火候、时间,经过揉、捏、搓、拉、盘、剪等手法,制作有寿桃、鲤鱼、佛手、莲花、福寿娃娃等各式各样的花馍。

风景名胜

综述

晋源区,自古为都会之地,历史上曾有15个朝代或诸侯国在此立都。晋源区半山半川、依山傍水,区内有各类文物古迹234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3处。晋源区有晋祠太山蒙山天龙山、赤桥古村等名胜古迹,有天龙山网红桥、稻田公园太原植物园晋阳湖、晋源花卉小镇等现代新景,有花塔村、北大寺村、三家村、晋阳堡村、赵家山村等美丽乡村,体现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共融。

重要景点

太原太山

太山位于晋源古城西风峪沟内,海拔1178米。泰山三面环山、南面带水,松柏中掩映着由牌楼、山门、戏台、中门、钟鼓楼、三大士殿、佛祖阁、厢房、禅房、观音堂、文殊殿、普贤殿构成的宏大寺院群,山腰上坐落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太山晋祠天龙山蒙山、龙山等一并构成西山风景名胜区。

太原植物园

太原植物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太山东侧,2020年12月31日正式开园,是太原第一个生态植物园,占地面积约2700多亩,园内共有五大建筑区和二十五个专类园,收集植物4501余种,其中包含83种濒危植物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观赏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2022年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原稻田公园

稻田公园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贞观街花塔村南,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包括“稻之城”“花之城”“山水之城”三大板块,包含稻田城堡、稻田市集、稻田艺术体验馆、冰雪城堡、天空之境、晋祠米铺等项目。晋源区依托稻田公园,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打造集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稻米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

晋祠三家村农文休闲观光基地

晋祠三家村农文休闲观光基地位于晋祠镇三家村,背靠天龙山,是晋水源泉的发祥地之一,由高标准水稻种植,大棚鱼菜综合种养以及荷花观光休闲廊区组成,占地300亩。延续了晋祠名胜景区的历史底蕴与江南风景,有“北方鱼米之乡”的美称。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