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群岛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

更新时间:2023-11-14 15:24

马来群岛(英语:Malay Archipelago),在中国又称南洋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域上,北起巴坦群岛,南至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以西。东西沿赤道延伸约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约3520千米,陆地总面积约24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马来群岛共有2.4万多个岛屿,主要由印度尼西亚17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

马来群岛位于许多板块的会合处,地质运动剧烈,火山活动活跃,境域内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除菲律宾北部以外,各岛都在赤道10°以内,炎热多雨,属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的自然植被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有2个位于该群岛,马来群岛还是亚、澳两大陆生物物种的过渡地带,1860年,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提出划分东洋界大洋洲界动植物生活类型的“华莱士线”。马来群岛上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锡、铜、、铝土和铁等矿产资源,其中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0%,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邦加岛勿里洞岛

马来群岛是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主要居住着马来族(Malay)和巴布亚人(Papuans)。马来群岛盛产橡胶、椰子、胡椒、油棕等,是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水稻种植也比较广泛,主要岛屿之间交通以飞机和轮渡为主。马来群岛景点主要有巴厘岛(Bali Island)、婆罗浮屠寺庙(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Baroq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等。

命名

马来群岛有许多其他名称如马来西亚群岛、印度群岛、荷属东印度群岛等,“马来群岛”此常用名源于马来人种概念,该种族涵盖今日的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民族。欧洲殖民主义者从对马来族帝国三佛齐影响的观察,提出了这个种族概念,因该群岛是海外华侨比较集中的居地之一,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南洋群岛”。

位置境域

马来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海域上,北起巴坦群岛,南至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以西。东西沿赤道延伸约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约3520千米,陆地总面积约24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马来群岛主要由印度尼西亚17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还包括大他、小巽他、马鲁古省、菲律宾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岛,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其中,已被命名的岛屿占总数的1/5,有人居住的岛屿仅占总数的1/10,绝大部分岛屿无人居住。

历史成因

马来群岛属于东南亚一部分,在远古时代,马来群岛所处的东南亚中心地带为巽他台地,其中大部分为浅海,称巽他大陆架。大约到距今二万五千年前,由于冰盖的溶解,海平面上升,巽他台地的一部分被海水淹没,于是逐步分成许多岛屿。中南半岛西侧的阿拉干山脉伸入海洋后形成了马来群岛南侧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小巽他群岛等岛屿;中国台湾岛上的台湾山脉,南下伸延为马来群岛东部的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处在许多板块的会合处,西北部为华南一东南亚板块,它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西南部为印度洋板块,东南部为澳大利亚板块,东部为太平洋板块,东北部为菲律宾海洋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向西运动,菲律宾海洋地壳沿着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消亡。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相对于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南运动。马来群岛之所以有众多岛屿,从地壳活动的特点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从板块“运移”来看,这里处在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北移动的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交接的地带,几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这里的地壳褶皱隆起,突出海面,形成海岛。第二,海岛大多濒临大洋海沟,海沟地带破碎,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容易形成火山岛。第三,这里的海水温度高,有利于珊瑚繁衍。而珊瑚是造岛的“能手”,能造出大量珊瑚岛礁,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是珊瑚造的。其四,这里有十分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为大陆的“本家”,随着海陆的变化,又可以形成面积较大的大陆岛

地理特征

气候

马来群岛除菲律宾北部以外,各岛都在赤道10°以内,炎热多雨,属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从500—81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每年7至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台风20余次,常袭击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其气候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包括菲律宾群岛等地,其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多集中于雨季。

地质

地质构造

在构造单元上,马来群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稳定性区域,主要包括加里曼丹岛的西南部和苏门答腊岛的东北部,这里与中南半岛仅隔巽他大陆架地壳相对稳定,缺乏火山,也少地震。另一部分属于不稳定区域,除稳定性区域而外的马来群岛,都属于这种不稳定性区域,这里地壳极不稳定,火山地震极多。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尼有400余座火山,其中的120座为活火山;菲律宾有52座火山。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小巽他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因而被称之为“灯火走廊”。

矿产资源

马来群岛上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锡、铜、镍、铝土和铁等矿产资源,其中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0%,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勿里洞岛。石油主要产于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印度尼西亚文莱是主要产油国。根据印度尼西亚能源矿产部的统计(2013年),印尼煤炭资源储量约为580亿吨,已探明储量193亿吨,其中54亿吨为商业可开采储量。由于还有很多地区尚未探明储量,印尼政府估计煤炭资源总储量将达900亿吨以上。印尼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约有123589兆亿立方米(相当于206亿桶石油),其中己探明的为24230兆亿立方米,主产于苏门答腊的阿伦和东西加里曼丹的巴达克等地。印尼镍储量约为560多万吨,居世界前列。金刚石储量约为150万克拉,居亚洲前列。此外,、镇、铜、铭、铝矶土、等储量也很丰富。

地形地貌

马来群岛是由新期地壳变动而形成的高峻地貌,岛弧与海沟共生是马来群岛地形结构的突出特征,整个马来群岛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部分都是岛弧——印度尼西亚弧、班达弧和菲律宾弧,外临深海沟——爪哇海沟、班达海沟和菲律宾海沟。

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的岩浆也顺着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

海洋地形方面,马来群岛把东南亚海域分隔成许多形状不同的海,属于太平洋的有班达海爪哇海西里伯斯海苏禄海马鲁古海和佛罗勒斯海等;属于印度洋的有帝汶海阿拉弗拉海等。东南亚海域深浅相差悬殊,中国南海南部、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爪哇海这一广大海域,深度不超过100米,称为巽他大陆架。除巽他大陆架而外,余者多为深海盆地或海沟,一般深度超过4000米。

水文

马来群岛大部分海域水深在千米以上,多港湾和海峡,是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因受地形和气候的制约,马来群岛的地表水系都短小急湍,河流的地面蚀低率很大。马来群岛水力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开发。

海峡

马来群岛位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西与亚洲大陆隔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与中国台湾之间有巴士海峡,南与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海峡

马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连接着印度洋的缅甸海泰国湾、南海,北有克拉地峡,南靠苏门答腊岛,是连接两洋的交通要冲。马六甲海峡水道狭长,从东部的皮艾角(Tanjling Piai)到西部的韦岛(Pulauweh),长1080千米,如果包括东部的出口处新加坡海峡(Singapore Strait),全长1188千米。海峡呈喇叭形,西北部宽370千米,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皮艾角和小卡里蒙岛(Karimun Kecil)之间最窄,仅37千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对海峡享有主权。海峡底部平坦,水深约25—113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巨轮出入。

河流

马来群岛境内较大的河流有爪哇岛梭罗河以及加里曼丹岛巴里托河卡普阿斯河马哈坎河

梭罗河(Bengawan Solo)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最大河流,源自爪哇省南岸石灰岩的塞武、基杜山地,原本向东汇入泗水海峡,为减轻海峡淤塞,在河口内侧开凿运河,使河水改道北流于潘卡角注入爪哇海。总长约540千米,流域面积15000平方千米。集纳东西两侧拉武与默巴布、默拉皮三座火山山坡的溪流,往北经梭罗城,折向东北,于牙威附近汇合最大支流茉莉芬河后,河床比降变小,形成许多湖沼、曲流。梭罗河河口以上通航200千米,运输柚木。河口年平均流量880立方米/秒,雨季(11—4月)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干季大部分河床断流。

湖泊

马来群岛较大的湖泊有多巴湖、马宁焦湖、车卡拉湖、坦佩湖、托武帝湖、帕尼艾湖等,其中苏门答腊岛的多巴湖为印度尼西亚第一大湖。

多巴湖(Danau Toba)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淡水湖,位于苏门答腊北部的马达高原,为断层谷中的火口湖。湖面海拔906米,湖长约87千米,最宽处26千米,面积1300平方千米,最深处529米。湖心有沙摩西岛(约占全湖面积1/3),岛上有250年前建造的巴塔克王西达布塔尔的陵墓。环湖有新老火山多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西巴亚活火山和森纳布活火山,火山口时有轻烟喷出。

主要岛屿

马来群岛主要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吕宋、棉兰老岛等。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中国海,东南与爪哇岛为邻,南北长约1790千米,东西宽约435千米,面积47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岛。

吕宋岛是菲律宾群岛中第一大岛,位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面积105000平方千米,占菲律宾总面积的35%。岛上地形复杂,2/3以上为山地与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南北纵列,山脉之间有峡谷与盆地。山下终年炎热,雨量丰富,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其东部每年6—11月常有台风袭击,南北纵列的地貌类型繁多。

爪哇岛世界上人口较为稠密的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巴厘岛之间,北临爪哇海,南濒印度洋。东西长约97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60千米,呈狭长形,面积约12.6万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的6%。爪哇岛基本上是由火山运动形成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火山众多,海拔1800米以上的火山峰有58座,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有14座。爪哇岛最高峰塞梅鲁火山,海拔3676米,位于岛的东南部。爪哇岛山间多宽广盆地,许多盆地为印尼古代王国发源地,北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多人工港,南岸陡峭,有丘陵,地震、海啸频繁。

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位于赤道附近、中南半岛的南面,面积达734000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三大岛,其北部濒临南海,东北部则为苏禄海。加里曼丹岛北部海岸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即从该岛东北森潘曼吉尤角向西南至达土角,全长765千米,其间有文莱湾与达土湾。海岸总的特点是,岸线较为平直而低矮,多泥、沙滩,岛屿较少,注入海洋的河流多,向陆纵深有一大致平行于海岸的山脉。

土壤

马来群岛的土壤是与其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相适应的热带土壤类型。苏门答腊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和新几内亚西部的赤道低地和非火山低地主要以红土为主,此外,在苏门答腊东部、婆罗洲南部和西部的许多沿海地区都有大面积的低地泥炭土。

生物多样性

马来群岛是亚、澳两大陆生物物种的过渡地带,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有2个位于该群岛。马来群岛属于古热带植物区,存在于古生代的古地中海曾将亚洲大陆分隔成为南北两部,也因此成为亚欧大陆两个基本植物区的分界,以北为泛北极植物区,以南为古热带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形成以后,仍保存有中生代的“活化石”,例如树状蕨纲、银杏、苏铁目等。

华莱士线

1860年,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提出划分东洋界大洋洲界动植物生活类型的“华莱士线”。在马来群岛区域里,苏门答腊岛、爪哇和加里曼丹岛这几个岛是由一片浅海和亚洲大陆连了起来,它们的生物是彼此相似的。一片浅海同样把新几内亚岛和邻近它的岛屿跟澳大利亚连了起来,这些地方都有袋类动物。在这些岛屿之间划一条线,把它们分为两半,一半是属于亚洲的,另一半同澳大利亚有关联的,前者称之为马来群岛的印度一马来亚部分,把后者称之为澳大利亚一马来亚部分。

植物

马来群岛的自然植被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印度尼西亚拥有3.8万多个植物种类,其中55%是特有植物,有濒危植物有383种,如巴布亚省虎斑兰、尸臭花等。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荒野地区包括世界上9%以上的被子植物门物种,境内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铁木、努沙登加拉的檀木、苏拉威西的乌木、爪哇的柚木等。菲律宾植物共有有8931种,其中濒危植物有194种。

动物

马来群岛的动物界是亚、澳两大陆动物的分界处。其中印度尼西亚包含世界上11%的哺乳动物物种(包括大象犀牛、猩猩和老虎等巨型动物)和世界上15%的鸟类物种。在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岛附近的深海中,广阔的珊瑚礁系统是珊瑚、鱼类和其他珊瑚礁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世界上约34%的鱼类品种出现在印度尼西亚水域。印度尼西亚哺乳动物共有530种,鸟类1519种,爬行纲706种,两栖动物340种鱼类8500种。菲律宾哺乳动物共有111种,鸟类572种,爬行类258种,两栖类101种,鱼类3000种。

印度尼西亚拥有许多世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如苏门答腊虎、象、犀牛科莫多巨蜥黑冠猕猴、天堂鸟等。野生野生苏门答腊虎大约有400多个品种,其中,在西苏门答腊的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i Seblat National Park)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150多种。截至2010年,苏门答腊虎的总数可能只有500头左右,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自然保护区

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位于爪哇岛最西南端的万丹省,土地面积为786.1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43.37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印度尼西亚首要的国家公园。该地区包括乌戎库隆半岛和几个近海岛屿,是极度濒危、特有的单角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以及其他几种濒危动植物的的自然栖息地。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拥有鸟类570种,犀牛种类多达29种,该地区九种哺乳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其中三种被视为濒危物种,包括豹子(Panthera pardus)、特有的爪哇长臂猿科(Mylobates moloch)和爪哇叶猴(Presbytis comata)。除了丰富的动物群外,该地区还拥有57种珍稀植物。1991年,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密吉伊坦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位于东棉兰老岛生物多样性走廊东南部,沿着普贾达半岛形成南北走向的山脊,海拔范围为75—1637米,为一系列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其中八种物种除了汉密吉伊坦山以外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保护区拥有1380种物种,其中341种是菲律宾特有物种,包括标志性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等极度濒危物种和菲律宾凤头鹦鹉(Cacatua haematuropygia)和兰花兜兰(Paphiopedilum adductum)。其两栖动物(75%特有)和爬行纲(84%特有)物种的比例表明了该保护区其高度特有性。2014年,汉密吉伊坦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属国家

马来群岛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印尼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华人3%—4%,此外还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个民族的居民,共占23%。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

菲律宾

菲律宾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西里伯斯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共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菲律宾共和国总面积的96%。海岸线长约18533千米。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年均气温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菲律宾总面积为29.9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1亿(2022年)。马来裔占总人口的85%以上,主要民族包括他加禄族、伊洛戈族、邦板牙族、维萨亚族和比科尔族等;少数民族及外来后裔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原住民。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国民约85%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Malaysia)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海,西濒马六甲海峡沙巴砂拉越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相邻。马来西亚全国海岸线总长4192千米,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马来西亚总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人口3300万(2023年)。其中马来裔70%,华裔22.7%,印度裔6.6%,其他种族0.7%。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

文莱

文莱达鲁萨兰国(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简称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北濒南海,东南西三面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接壤,并被沙捞越州的林梦分隔为东西两部分,面积为5765平方千米,首都为斯里巴加湾市(Bandar Seri Begawan)。海岸线长约162千米,有33个岛屿,沿海为平原,内地多山地。文莱古称泥,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建立苏丹国。16世纪初国力处于最强盛时期,16世纪中期起,葡萄牙帝国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41年被日本占领。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控制。1971年与英国签约,获得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的自治。1984年1月1日完全独立。

东帝汶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英语: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简称东帝汶,是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岛国,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总面积为15007平方千米。首都帝力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是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与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接壤,南隔托雷斯海峡澳大利亚相望,属美拉尼西亚群岛,首都是莫尔斯比港(Port Moresby),总面积为46.28万平方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310万平方千米。全境共有600多个岛屿,主要岛屿包括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马努斯、布干维尔和布卡等。

人类活动

隶属变更

从7世纪到14世纪,思里威扎亚佛教王国在苏门答腊岛上兴盛起来,在其鼎盛时期,思里威扎亚王国统治到西爪哇省和马来群岛。14世纪,拉登威查雅在东爪哇省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强大的麻喏巴歇王国,统一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群岛的大部。

15世纪末,葡萄牙在欧洲以外的属地包括大西洋的一些群岛、几内亚湾和西非海岸的几个贸易点。通往印度的海路发现后,葡萄牙在马来群岛建立贸易站和修筑要塞基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在从非洲东南部的苏法拉到日本长崎的航线上建立了50多个要塞和商站。其中最重要的有印度洋与马来群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1641年,荷兰人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垄断了苏门答腊岛西岸一切香料贸易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香料贸易。1823年以后,新加坡取代荷兰殖民地巴达维亚成为马来群岛最大的货物中转中心。

1824年,英国和荷兰订立条约,划分势力范围:马六甲海峡以北为英属殖民地,以南为荷属殖民地。这样,英国人占领了整个马来亚地区,包括马六甲槟岛和新加坡,而荷兰人则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同年,女王陛下政府正式将新加坡纳入英国殖民地版图。东南亚除了很早就保持独立的泰国以外,其余各国都曾是英、法、荷、美等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相继获得独立。

人口

人口迁徙

在距今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马来群岛彼此尚有陆地相连并与亚洲大陆相接,在那时,就已经有人类从大陆迁入菲律宾岛,他们是“爪哇猿人”“北京市人”等,后来在冰川末期灭绝了。大约在两万五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又有一批黑人通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和连接菲律宾的陆桥从南方来到了菲律宾。

马来族苏门答腊岛岛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的东部、邦加、勿里洞以及加里曼丹岛等的沿海地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尼科巴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西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世纪—前1000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族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已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并且各具民族特点。已发展为许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如爪哇猿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马达加斯加人等。

西汉,中国商人经海路来到马来西亚等地活动,晚唐黄巢起义时,开始有成批的中国移民到苏门答腊岛定居,宋、元、明、清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来往一直没有中断。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人开始大规模移民到马来西亚。1930年,华人开始遍布印度尼西亚各岛,以中国福建省籍的占了多数,尤以福建龙溪和晋江的为多,约占华人总数的46%,分布在东、中、西爪哇省及苏门答腊。华人移民印度尼西亚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49年,华人已达200万之多。

人口数量

爪哇岛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屿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印度尼西亚总人口数量达2.7亿,境内各大岛中,爪哇岛人口占55.94%,约1.52亿,位居第一;苏门答腊岛人口占21.73%,约5896.4万,位列第二。菲律宾人口约1.1亿(2022年),马来裔占菲律宾总人口的85%以上,东帝汶人口134万(2022年),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族的混血人种)。文莱人口数量为45万(2023年),其中马来人占73.5%,华人占9.5%,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口数量为995万(2023年),98%属美拉尼西亚人,其余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华人和白人。

族群

在马来群岛上主要居住着马来族和巴布亚人,马来人居住在马来半岛以及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他们说马来语或者是它的方言,用阿拉伯符号书写,信奉伊斯兰教教。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和几个相邻的岛屿。爪哇猿人居住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的部分区域、马都拉、巴厘岛和龙目岛部分地区,语言为爪哇语和古爪哇语,用当地文字书写。布吉斯人居住在苏拉威西岛岛较大一部分地区,在松巴哇岛似乎有近亲蟳,语言为带方言的布吉斯语和马卡萨语,书写这些语言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当地文字,全都是伊斯兰教徒。

第四大种族是居住在菲律宾群岛的塔加路族人,语言为西班牙语,同时也说他们的当地语言他加禄语。摩鹿加——马来族主要居住在特尔纳特、蒂多雷、巴琴岛和安波沙洲,被划分为半开化的马来人的第五个分支,全都是伊斯兰教教徒,语言是布吉斯语和爪哇语的混合体,另外还掺杂有摩鹿加原始部落的语言。未开化的马来人包括加里曼丹岛的迪雅克族、苏门答腊岛的巴塔克族和其他未开化部落、马来半岛的雅贡族以及北苏拉威西岛岛、苏拉岛和部分布鲁岛的土著人。

宗教传播

作为人类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文化圈兴起后,马来群岛曾有过一段很长的印度化时期,佛教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的。不过,后来华人信仰的则是汉地佛教,如净土宗、华严宗禅宗思想等。伊斯兰教大概于13世纪后期开始传入马来群岛,其最早的落脚点一般认为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包括今亚齐特别行政区在内的港口城市。伊斯兰教正式传入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分为东、西两部分。此为西马,东马与印尼的加里曼丹岛为邻)一般认为是在满刺加王朝(14世纪末15世纪初至1511年)之前的14世纪,到该王朝初期即被奉为国教。

伊斯兰教的传播路线,是历史上连通着中国和印度阿拉伯等地的海洋商路,通常先传入商路通过沿海一带,尤其是港口城市,然后再向内地传播。穆斯林商人、学者、移民等曾在其中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此前已成为穆斯林地区的印度南部,一般认为是马来群岛的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传播源之一。至于伊斯兰教在当地的普遍传播及其后来的发展,则主要得力于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诸土著政权。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阿拉伯语称之为“麦斯吉德”,意即“叩拜场所”,所以又称礼拜寺,在文莱,较有名的清真寺有两座,一座是第28世苏丹名字命名的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清真寺,一座是以第29世苏丹名字命名的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清真寺。其中位于文莱河畔的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清真寺于1958年为纪念第28世苏丹17年的执政功绩而建,整个清真寺的金顶由330万块金片镶成,如把这些金片铺成平面,面积有520平方米之多。

民俗风情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据传真主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引领人们通向正道的《伊斯兰教圣经》,故斋月在伊斯兰教中被视为最尊贵吉庆之月。斋月后的第一天,即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以庆祝斋戒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纷纷沐浴净身,身着洁美服装前往清真寺参加礼会。大家一起做礼拜,互致问候,相互谅解。礼会结束后,各家各户前往墓地扫墓,为逝者祈祷。之后,大家走亲访友,恭贺节日。此外,穆斯林还要缴纳开斋捐,意在净化心灵、接济贫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开斋节是印度尼西亚穆斯林的传统节日。

阿提-阿提汉节

阿提-阿提汉节(Ati-Atihan Festival)是菲律宾狂欢节式庆祝活动,是卡利博为期一周的街头派对,从黎明持续到黄昏,在一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达到顶峰,旨在纪念圣婴(婴儿耶稣的形象)。A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一群来自婆罗洲的浅肤色马来移民选择将脸涂成黑色,载歌载舞,感谢当地的土地和食物,以表达对当地阿蒂人的尊重。西班牙殖民者后来将圣婴现象加入其中,以消除异教的影响。为了与庆祝活动的起源保持一致,主要游行的参与者将脸上涂上黑色烟灰,并穿着装饰性很强的彩色服装。

交往礼仪

东帝汶当地受天主教文化影响较深,周日有全家人去教堂做礼拜的习俗。一般民众热情好客,见面多微笑点头致意。商务活动中,握手为常见礼仪,比较熟悉的亲友之间拥抱行贴面礼

经贸活动

农业

马来群岛的气候与肥沃的火山土壤为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岛上盛产橡胶、椰子、胡椒、油棕等,是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水稻种植也比较广泛。森林资源丰富,提供贵重木材、没药树、藤条等。在农林产品方面,印度尼西亚的胡椒、金鸡纳霜、木棉和藤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境内金鸡纳霜90%产自爪哇岛,该岛也是世界上出产金鸡纳霜最多的岛屿。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盛产各种热带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的铁木、努沙登加拉的檀木、苏拉威西的乌木、爪哇的柚木都是较有名珍贵木材。印尼海域水产资源丰富,苏门答腊东海岸的巴眼亚比等地附近为有名的渔场,如勿里洞沿海产海参,马鲁古群岛沿海产珍珠,马都拉岛沿海产海盐

工业

文莱工业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生产为主,2018年文莱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均位列东南亚第五。截至2020年底,文莱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1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0亿立方米,均占全球总量的0.1%。印度尼西亚是位于泰国之后的第二大产胶国,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区主要集中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主产用于制造轮胎的生胶,爪哇岛则以烟胶为主。两地都有较强大的加工企业群,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多数企业生胶加工能力都在4万吨/年以上。

旅游业

旅游业是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游客来源国:美国、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旅游点有百胜滩、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刁曼岛热浪岛邦咯岛等。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它拥有许多热带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1969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开始设立旅游部门,管理各项旅游事务。1983年印尼政府设立了旅游—邮电—通讯部,通过了发展旅游业的法规,逐步扩大到印尼旅游免办签证的国家和地区。此后,有关部门又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多方吸引外国游客,使旅游业成为印度尼西亚创汇的一个重要行业。1980年到印度尼西亚的外国游客为56.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2.89亿美元,而1997年到印度尼西亚的外国游客多达52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51亿美元,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政局影响连续下滑,2000年开始回升。2022年1—6月,赴印度尼西亚旅游的国际游客74.321万人次,同比增长929.66%。

交通运输

马来群岛所处地区东南亚是与中国的海上交通早发展起来的海上航线之一,东南亚地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一地区处于中西海上交通的要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已经有海上贸易,其航线是从中国广州,经越南中部、南部沿海而下,经过马来半岛,到达缅甸南部沿海,最后到达印度南部沿海港口。进入1世纪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亚——南亚向西延伸到地中海地区,使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东南亚沿海港口成为中西交通的中转站,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世纪以后,东南亚一些地区,当时属于扶南的一些沿海地区的航海和海上贸易已经比较发达。

现代交通

印度尼西亚是个群岛国家,主要岛屿之间交通以飞机和轮渡为主,国内主要航空公司包括印尼鹰航(Garuda Indonesia)、亚航(Air Asia)、狮航(Lion Air)等。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Soekarno-Hatta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东南亚的重要机场,距雅加达市中心约37千米。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有多条航线相连,包括中国国航、南航、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航空、国泰、港龙、印尼鹰航(Garuda Indonesia)等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运营北京、厦门市上海市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至雅加达、泗水登巴萨巴厘岛)的直达航班。印度尼西亚各岛之间有渡轮。

菲律宾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国际航空运输协定,与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直航班机,与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市、厦门和香港、澳门、台北市均有直飞班机。截至2010年,菲律宾全国有1500多个运营港口,商船数千艘,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马尼拉宿务市、卡加颜德奥罗、怡朗、三宝颜达沃等六大港口。这些现代化港口可以停泊货运和客运船只,菲律宾共有船只30多万艘,总吨位3亿多吨,货运量近2亿吨。

帝力机场是东帝汶唯一国际机场,位于东帝汶帝力市区西北部,距市中心约10分钟车程,海路主要是国际货运。蒂坝港有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货船停靠,但港口吞吐量有限。

马来西亚半岛与主要岛屿之间皆设有轮渡服务,往返邦咯岛兰卡威群岛刁曼岛热浪岛等。马来西亚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马航)、亚洲航空公司(亚航)和巴迪航空公司经营中国航线。马航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国有航空公司,每周定期飞往中国的北京、上海市广州市厦门市昆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国家。亚航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以吉隆坡KLIA T2机场为基地,主要经营东南亚地区航线,也开辟有少数中东欧洲航线。马航、亚航、飞萤航空(Firefly)均在马来西亚各主要城市和旅游景点之间开通有定期航班。

军事活动

抵抗殖民武装运动

早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马来群岛的商人就已经开始和远近东的国家进行商品交易了,欧洲人的到来使当地航海业和贸易活动受到冲击,马来族开始从事抢劫活动。他们进入印度洋开始袭击来往于亚洲殖民地和欧洲共主之间的殖民列强的船只,这就直接侵犯了从南亚殖民地取得经济利益的殖民国家英国荷兰葡萄牙亚洲最早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国家是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16世纪中期西班牙帝国入侵菲律宾,16世纪末完全把菲律宾沦为殖民地。葡萄牙人从16世纪开始侵占了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群岛,其后,荷兰人取代了它,并扩展到爪哇。最后英国取代了荷兰势力。1684年—1700年,印度尼西亚发起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苏拉巴蒂起义,1740年一1743年,华侨与印度尼西亚人民联合发起反对荷兰殖民者的“红溪之役”。

1849年,英、美等国联合对马来亚海盗进行了一次清剿,19世纪下半叶以后,除苏门答腊岛的亚齐苏丹王国之外,印度尼西亚的其他所有岛屿都沦为荷兰英国殖民地。1871年,英国和荷兰又签订了一份新条约,规定荷兰将黄金海岸让给英国,而英国则不反对荷兰吞并亚齐苏丹王国。1873年4月,荷兰入侵亚齐,苏丹王国以3000名士兵抵抗荷兰的17000名装备的侵略者,最后还是被荷兰侵占,此后人民的斗争一直坚持到1904年。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沦为殖民地。

民族解放战争

19世纪70—90年代,亚洲兴起了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如1890年—1907年,印度尼西亚萨敏领导的农民运动;1892年,菲律宾何塞·黎萨领导的“宣传运动”等。1892年7月,政治活动家何塞·黎萨在马尼拉成立“菲律宾联盟”,发起“宣传运动”。试图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发展资本主义,1896年,“宣传运动”以失败告终。

独立战争

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再次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7月4日,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爆发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先后武装抵抗英国荷兰的入侵,发动了三次独立战争。1950年8月,印度尼西亚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71年,文莱与英国签约,获得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的自治。1984年1月1日完全独立。1975年,东帝汶独立后,遭印度尼西亚吞并。1999年8月30日,全民公投决定脱离印度尼西亚独立,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正式宣布独立。

当代局势

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后,美国在马来群岛加强反恐和海上安全的措施导致美国在该地区的作用和存在得到加强。然而,这在中国引发了对美国封锁该地区重要航道能力的担忧。因此,中国也努力改善与马来群岛国家的关系。该地区国家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反应是采取经典的对冲战略,希望从美国的安全援助和保证中获益,同时与复兴的中国打交道。另外,不断加深的美中战略竞争有可能使该地区卷入新的冲突。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过度砍伐

菲律宾的森林资源损失非常严重,到20世纪90年代末,该国已从亚洲主要的原木出口国转变为全球第七大热带木材进口国,自然森林资源已接近枯竭。在1934年的17200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面积中,到2000年只剩下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剩余的森林由不同质量的原生林和次生林组成。根据环境和自然资源部(DENR)和国家测绘以及资源信息管理局(NAMRIA)的官方信息,粮农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菲律宾的森林覆盖率为19.4%(包括选择性采伐和再生森林),年毁林率为1.4%(粮农组织,2003年)。印度尼西亚的森林覆盖率仍远高于菲律宾(1997年为50%);但是伐木正在加速,每年的毁林率(1990年—2000年)为1.7%。

印度尼西亚曾是毁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82年至1990年,外岛森林滥伐情况较为严重,以苏门答腊岛西加里曼丹为最,森林损失率分别为12.6%和12.3%。1985年至1997年,印尼年均毁林面积高达16000平方千米。商业采伐及间接引起的非法采伐和林火等均是毁林的重要原因。在东加里曼丹省的一个伐木特许区内,修建一条长500千米的道路,会使约400平方千米森林遭到砍伐。印度尼西亚全国每1200平方千米森林仅有一名林务官监管,在东加里曼丹,每3100平方千米森林仅有一名林务官监管。在许多林区,非法伐木活动也加剧了森林滥伐。

空气污染

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生态大国和自然资源大国,历史上有过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烧荒空气污染事件。印度尼西亚频繁的森林火灾和传统农耕方式下的烧荒产生了大量烟雾和阴霾,更主要的是林火和焚烧耕地所产生的烟雾随风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邻国。在空气污染区域,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急剧增加,不少村民离家避难。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采取的是重发展轻环保的粗放型发展政策,以消耗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加工业推进国家的工业发展,其结果是使印度尼西亚成为烟霾污染的源发地和重灾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类污染严重。新加坡市菲律宾泰国等周边邻国深受其害。环境污染给本国及他国造成巨大危害。到了2000年左右,印度尼西亚的环境状况已经到了需要警戒的程度,而且还在不断恶化。

2015年9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林火情况不断升级,加上从西部及西南部吹来的风将当地的烟霾吹至新加坡,导致该地区空气污染指数持续飙升,许多大型户外活动受到影响。烟霾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农夫利用传统的烧芭方式开垦所引起的,污染物随风吹到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导致当地空气质量变差。

环境保护

建立保护区

印度尼西亚政府重视保护自然环境,每年的11月15日为全国动植物保护日。截至1994—1995年度已建立186个原始保护区,77个野生动物区,12个海洋公园。2011年,包括勒瑟尔在内的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遗产已被列入《濒危世界遗址目录》。

规划措施

2005年4月,文莱首次提出“加里曼丹岛之心”计划(Heart of Borneo),“婆罗洲之心”计划是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政府为保护婆罗洲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而共同推出的一项重大绿色环保计划。WWFWWF将该计划列为全球重点项目,允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等非政府环保组织也都纷纷成为该计划的合作伙伴,将在专家、信息、资源、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该项目。

2009年,美国印度尼西亚签署协议,豁免印尼将近3000万美元的债务,以换取该国家同意保护苏门答腊岛的森林。这一协议是美国政府根据美国热带森林保护法所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豁免债务保护自然的协议,也是跟印度尼西亚达成的第一个这类协议。美国跟菲律宾签署了类似的、但规模比较小的协议。

202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致力于维护勒塞尔生态系统的印尼语版本“为生命呐喊”倡议,旨在让世界更多人了解像勒赛尔这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巴厘岛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位于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岛东部,西临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望,东隔龙目海峡龙目岛相望,北临爪哇海,南濒印度洋,东西长140千米,南北宽95千米,有“天堂之岛”“诗之岛”“神仙岛”等美誉。巴厘岛因其是冲浪者的天堂而闻名,库塔是巴厘岛有名的海滩之一,白色海滩也是家庭度假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上运动,如香蕉船、滑翔伞或喷气滑翔等。

洛伦茨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

洛伦茨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占地面积23500平方千米,从伊里安查亚北部的中央科迪勒拉山脉延伸到南部的阿拉弗拉海,全长超过150千米,是东南亚最大的保护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拥有冰川的热带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已确定了34种植被类型和29个土地系统,以及约123种记录的哺乳动物,占伊里安查亚省哺乳动物总数的80%。所记录的哺乳动物包括世界上三种单体动物中的两种:短喙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和长喙针鼹(Zaglossus bruijinii)。洛伦茨国家公园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Tropical Rainforest Heritage of Sumatra)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印度尼西亚,由古农列尤择(Gunung Leuser)、布吉克尼西士巴拉(Kerinci Seblat)以及巴瑞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三个国家公园组成,总面积为25951.24 平方千米。这里拥有约1万种植物种类,包括17个本地种类;有201种哺乳动物和约580种鸟类,其中465种是本地动物,21种是本地动物。在哺乳动物物种中,22种是巽他兰地区特有的,15种仅存在于于印度尼西亚地区,包括特有的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虎犀牛大象和马来黑熊等等。2004年,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姆鲁山国家公园位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总面积为528.64平方千米,因其生物多样性溶洞而闻名,世界上大多数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研究都在此进行。姆鲁山国家公园包含17个植物园,有维管植物3500多种,棕榈种类丰富,有20属109种。姆鲁山国家公园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喀斯特地貌、山脉、瀑布和地球上最大的岩洞。沙捞越洞穴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洞穴,长600米,宽415米,高80米,而清水洞洞系统则是亚洲最长的洞穴,其测绘学钻探通道长达110千米。2000年,姆鲁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科莫多国家公园(Komodo National Park)

科莫多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心,松巴瓦岛和弗洛雷斯岛之间,由三个主要岛屿(林卡岛科莫多岛帕达尔岛)和许多较小的岛屿组成,所有这些岛屿都源于火山。该遗产被确定为全球优先保护区,总面积为2193.22平方千米。科莫多国家公园生活着大约5700只巨型蜥蜴,它们的外观和好斗的行为使之被称作“科莫多巨蜥”,这些巨型蜥蜴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存在,是现存最大的蜥蜴物种,平均体长可达2至3米。该物种是曾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大型蜥蜴残余种群的最后代表。科莫多岛丰富的珊瑚礁拥有丰富多样的物种,强大的洋流吸引了绿海龟鲸目海豚的出现。1991年,科莫多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纳巴卢山公园(Kinabalu Park)

基纳巴卢公园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加里曼丹岛岛北端,占地753.7平方千米,被喜马拉雅山脉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最高山峰京那巴鲁山(4095米)所环绕,是东南亚植物多样性中心。它有广泛的栖息地,从热带低地和丘陵雨林到热带山地森林、亚高山森林和海拔较高的灌木丛,有来自喜马拉雅山、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泛热带地区的植物,物种数量占婆罗洲岛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物种数量的1/2半以及2/3的婆罗洲岛爬行纲。从地质学上来说,基纳巴卢公园是一个花岗石侵入体,形成于1500万年前,100万年前由地壳运动向上挤压而成,并由继续定义其景观的力量塑造而成。2000年,基纳巴卢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人文景观

婆罗浮屠寺庙

婆罗浮屠寺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该寺庙始建于9世纪塞伦德拉王朝统治时期,位于爪哇岛中部,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圆形平台周围有72座镂空佛塔,每座都有一尊佛像。婆罗浮屠寺庙拥有2672块浮雕和504尊佛像,它曾经被埋在火山灰下,在1815年被重新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时八年共同修复,该寺庙群于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维甘历史古城(Historic City of Vigan)

维甘历史古城位于菲律宾南伊洛克斯省,建于16世纪,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西班牙殖民城镇典范。其建筑反映了菲律宾本土风格、中国和欧洲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在东亚和东南亚较少见的文化和城市景观。维甘古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大部分西班牙殖民地特色,尤其是其网格街道模式和历史悠久的城市布局,代表了亚洲建筑设计与欧洲殖民规划的独特融合。1999年,维甘历史古城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由四座罗马天主教堂组成,建于16世纪至18世纪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它们分别位于菲律宾群岛的不同地区,两个位于吕宋岛北部,一个位于马尼拉Intramuros的中心,另一个位于米沙岛中部的伊洛伊洛岛。教堂由石头或砖制成,并用生石灰加固,它们展示了一些特殊的特征,如高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如如内莫罗斯的圣阿古斯丁教堂,墙立面的螺旋形拱壁和金字塔形尖顶,如帕埃教堂。1993年,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清真寺(Jame' Asr Hassanil Bolkiah Mosque)

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清真寺位于文莱斯里巴加湾市,该清真寺属于现代清真寺建筑风格,是文莱最大的清真寺,可同时容纳5000名信徒。清真寺屋顶装饰有纯金打造的金质圆顶,总共有两个金色圆顶,大圆顶是祈祷厅的一部分,同时四个角形成一个陡峭的高尖塔,从塔顶可以远眺文莱机场的位置,尖塔周围不同楼层的墙壁上装饰有几何图案。内部结构和外部庭院均采用大理石并饰有马赛克。通往内殿的小路还建有花丛和喷泉。

普兰巴南寺庙群(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s)

普兰巴南神庙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城以东17千米处,建于10世纪,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湿婆建筑群,11世纪初,由于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这些寺庙倒塌了。17世纪,它们被重新发现。2006年的印尼大地震再次使普兰巴南神庙遭到严重毁坏。截至2020年,普兰巴南寺庙群大部分遭毁损,一些主要的庙宇得以重建。

普兰巴南寺庙群共有8座主寺,主寺周围有224个小型寺。8座主寺中,西侧的三座主寺分别供奉印度教的三位主神(湿婆、毗湿奴罗摩),东侧的三座寺是为守护神灵的动物而建造。寺庙群几乎所有的墙壁上都刻有浮雕,内容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印度猴神以及其他诸神的传说。三座主寺在台基和屋子之间设有回廊,回廊内外雕刻有浮雕。普兰巴南神庙基本上是模仿神话中描述的众神居住的马哈穆罗山建造,装饰的图案均取材于山川、莲花、奇异的动物和人物、仙女等。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普兰巴南寺庙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莱王宫(Istana Nurul Iman)

文莱王宫位于文莱河畔的山丘上,首都斯里巴加湾市西南几千米处。文莱王宫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宫殿”。该王宫是文莱第29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的官邸,也是文莱政府所在地,占地200000平方米,拥有1788个房间。它还拥有257间浴室、可容纳5000名客人的宴会厅、大型清真寺、可容纳110辆汽车的车库、可容纳200匹小马的空调马厩和5个游泳池。除了一年一度的伊斯兰教庆祝活动开斋节外,王宫不向公众开放,届时王宫在这三天内接待游客,客人会收到礼物食物以及装有幼儿钱币的绿色包裹。斋戒月期间,王宫会向穆斯林开放10天,供穆斯林进行祈祷聚会。

相关文化

宗教信仰

马来群岛的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也信仰佛教和回教,马来西亚马来族保留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在农村,如果有人生病,人们就做一只小船,在里面装上稻米、香料以及木头鬼儡,把小船放人河里,人们唱起歌曲,祈祷小船将疾病和恶鬼带走。印度尼西亚的布吉人(Buginese)和望加锡人(Macassar)是新马来人的后裔,他们自17世纪起皈依伊斯兰教,但是保留传统宗教信仰,特别崇拜鳄鱼和稻谷神,严禁妇女敞开胸怀到谷仓里取谷子。

文化习俗

生产

马来西亚的伊班人(Ibans)是北加里曼丹岛最大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采取刀耕火种的方式,主要种植旱稻,他们特别注重祭祀稻谷神,在耕作季节开始之前要举行各种祭祀,祈祷丰收。他们使用一种带竹柄的小刀,轻轻地割下稻穗,以免惊动“稻魂”。他们认为受惊的“稻魂”会飞到别人的田地里,造成减产。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Dayaks)、爪哇人和巽他人也有类似的习俗,人们用一种可以握在掌心的小刀割稻,以免被谷神看见刀子而吓跑,出现谷,失去稻谷的营养成分。

印度尼西亚的托拉查人在耕作的季节里要举行各种娱乐稻谷神的活动:插秧时节表演双人舞,两个男青年用左脚蹦跳,用右脚去踢对方的小腿肚;收获时节人们一边荡秋千一边唱歌,感谢大自然和稻谷神;踩高跷并且努力把对方摔倒;玩陀螺;姑娘们踩着半个椰子壳走路;等等。在太阳下山之前,所有的娱神活动都必须停止,以免被鬼看见。托拉查妇女的装束是纱笼,已婚妇女不穿上衣,只是用布巾或者把纱笼向上提,遮住胸部。妇女们在家里大多裸露上身,但在收割稻谷或到谷仓里取谷子时,必须穿上上衣,以示尊重稻谷神。

爪哇人(Javanais)是印度尼西亚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爪哇人主要种植水稻,每次收割完毕都要祭祀稻谷神。在婚礼上,人们往新娘新郎身上撒喜米,祝他们像稻谷一样多生贵子。

舞蹈

马来族的舞蹈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其中较出名的有从阿拉伯传入的扎宾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乐器包括阿拉伯六弦琵琶、小军鼓小提琴。纳吉舞则是从马六甲王朝流传下来的,最出名的纳吉舞叫做约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马来舞蹈还有苏马绍舞(Sumazau)、蝶舞、烛烛舞、宫廷舞及扇舞等。

建筑

传统的马来住宅是单层高脚楼式建筑,建在木柱上,房屋没有地基,门口有一架木梯,是靠在房门边上的,来访者先脱鞋,然后才登梯而上。房顶有的用树叶,但多数用实木板铺盖,墙面和地面也都是用木板建成,传统的马来族住宅不论建在什么地方,如河边、塘中、田畴、海岸、城郊,盖的都是这种房子,房子的骨架采用木柱并用藤索捆绑而成,墙和天棚多是用竹板和竹篾制作,房顶的坡度陡而长,一方面是为了使雨水畅流,另一方面是为了遮住窗户前强烈的阳光。海边渔村的房屋一般面向大海,但按马来人的习惯,通常不能向南,上楼的木梯一到晚上有的就收起来,以防野兽侵入。这种房子,通常只有一个门,门外就是晒台,上楼要通过晒台才能进屋。房子的后侧是一个大泥盘子,上面架设锅灶作为火塘,吊楼下面是关养水牛或其他家畜的厩圈。

服饰

一般来讲,马来族男女着装差别不大,平时马来男子穿着长到足的布质纱笼,称为“卡因”,上身穿的衣服叫“巴汝”,巴汝没有衣领,宽大凉爽,很适合在热带地区穿。逢年过节或拜访亲友,马来男子总要上着巴汝,下穿长裤,腰部围着一条纱笼,头戴宋谷帽,脚穿皮鞋。传统的马来女装包括上衣和纱笼,上衣“克巴亚”同样宽大如袍,衣长过臀,纱笼也可长达足踝。

婚姻

马来人的传统家庭里,正式结婚要经过一系列古老而烦琐的程序。一般分为相亲、订婚和举行婚礼三个过程。如果一个马来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就带上礼物和父母、媒人一起来到女家,见过女方的全家,如果女方同意,就可以商定聘礼等结婚具体事宜,以便双方尽早安排和准备。通常情况下,一年后就可以举行婚礼了。

文学作品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所处的马来群岛在中古时期形成了爪哇、马来、巽他和巴厘省等几种不同的古典文化。马来古典文学产生于苏门答腊岛西加里曼丹等马来民族聚居的地区,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它看做是本国文学的组成部分。马来古典文学可分为两大类: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咒语大概是最早的诗歌形式。而后来的谚语、格言、谜语等已具备一定的格律和韵律,但真正成为马来诗歌传统形式的则是四行体的板顿诗。板顿诗格式规整,隔句押韵,重顿挫和节奏,最早的散文形式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另外,像《卡托大伯》《勃拉朗大叔》《倒霉的小阿訇》等这类谐谑故事在民间也颇为流行。后来又出现一种说唱文学,传下不少民间故事,如《马林·德曼传》《欧姆特的故事》等,有人把《穷人传》也归入这一类。有不少民间故事显然受到印度阿拉伯和波斯民间文学的影响。

1854年至1862年之间,被誉为“生物地理学之父”的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在马来群岛进行了长达8年的科学考察,科考结束以后,他花了6年时间完成《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一书。该书记录了马来群岛各岛屿尚未受骚扰的原始状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凤蝶总科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猩猩属、绝美的鹤望兰、美得几乎难分轩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同时也指出这众多岛屿的动植物分类其实有着亚洲大洋洲的隐形分界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