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亚洲的内陆高原,世界最高高原

更新时间:2023-04-06 18:01

青藏高原(藏语:བོད་沙玛村ཐོ,英文: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高原,印地语:किङ्घाई-तिब्बत पठार)又称青康藏高原,是世界上海市拔最高、面积第二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其西起帕米尔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组成了北部边界,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至横断山脉川西高原;总面积308.34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大约形成于5000万年前的二叠纪末-中生代,印度板块开始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在两个板块的不停挤压下形成,至今青藏高原仍以年均5~6毫米的速度继续上升。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最高的一级阶梯,其内部是由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夷平面等构造单元,以及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冈底斯等一系列高大的山脉组成。由于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被阻挡,青藏高原降水稀少,气候类型多变,具体表现为高原季风气候、高原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等。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它孕育了大量冰川,以及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等湖泊,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亚洲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独特而多样,包括高寒草地、湖泊湿地、森林等,拥有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生活着雪豹属、藏羚羊、藏原羚黑颈鹤等众多珍稀物种;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煤炭、铁矿、铜矿、金矿等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另外还涉及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生活着多个民族,其中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民族,建立过古象雄文明吐蕃王朝等政权。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青藏高原历史上一直交通不便,曾主要依赖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与外界沟通。1958年,青藏铁路开始修建,2006年正式通车;川藏铁路目前已部分通车,预估将于2026年全线通车。

命名

青藏高原在古代被清朝中央政府命名为“西藏自治区”,到了19世纪末期,匈牙利地质学家Lóczy首次将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西部为喀喇昆仑山脉,东部为横断山脉之间的区域称为西藏高原。随着地理学的进步和对青藏高原更深入的了解,学者们开始提出新的命名方式。在20世纪中叶,徐尔等人根据青海-西康-西藏高原这三个名称提出了“青康藏高原”这一名称。随着西康省的撤并任美锷等人提出了青藏高原的概念,在1959年《中国地貌区划》的初稿中把青藏高原称为青藏山原。1980年,孙鸿烈等人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的名称,范围等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提议用Pan-Tibetan Highlands(泛青藏高地)取代High Mountain Asia,作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中亚山地(The mountains of Central Asia)的统称,此后青藏高原成为通用称谓。

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的内陆高原,经纬度主要范围在25°59′30″N~40°1′0″N、67°40′37″E~104°40′57″E之间。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脉脉和川西高原,北部边界由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组成,南到喜马拉雅山脉脉南麓,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除了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属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外,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在中国境内,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分,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与和云南省省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东西长约3000千米,南北宽达1352千米,面积308.34万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青藏高原是由在二叠纪末-中生代自冈瓦纳大陆分离出的大陆板块不断漂移、碰撞,后拼贴到欧亚大陆产生的增生体,是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碎裂块体不断拼合增生的过程。同时,它是东特提斯的主体范畴,它的形成是分阶段、分区域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上升至今的高度只是近200万年的事。现如今,高原仍以年均5~6毫米的速度继续上升。根据板块运动理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碰撞并俯冲于欧亚板的结果。同时还可能受北方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前震旦纪

前震旦纪时期,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南、北大陆的高原基底。其中,位于北半球劳亚大陆的北部基底显露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脉及昆仑山脉地区,位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的南部基底显露于拉萨市地体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震旦纪

震旦纪时期,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基底形成后,劳亚大陆的北部基底出现破裂,破裂导致分隔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原特提斯洋出现。青藏高原主要由古冈瓦纳大陆和祁连海两个主体构成。古冈瓦纳大陆位于西边,相当于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一带,而祁连海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相当于现在的昆仑山脉与祁连山脉一带。

寒武纪

随着新洋壳的生长,原特提斯洋发展成远洋深海沉积,海洋岩石圈组成了贯穿帕米尔高原、西昆仑、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的巨大洋盆。洋脊的不断延展引发了洋底的破裂,进而催生了早期的洋内俯冲及洋内岛弧,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洋盆状况趋向复杂。

奥陶纪

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古冈瓦纳大陆进一步下沉,祁连海逐渐消失,原祁连海位置抬升,原特提斯洋呈现向南消减的趋势。期间,西昆仑山沿着原特提斯洋向南消减。

早二叠世(2.8亿年前)

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青藏高原还未演化成高原,此时一片汪洋,并横贯现在的欧亚大陆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相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气候温暖,使海洋动植物繁盛发育。而南北两侧则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至2.4亿年前,印度板块由于板块运动,快速向北移动、挤压,因此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使昆仑山脉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向上隆起成为陆地,而印度板块则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持续推动洋壳不断发生断裂。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使北羌塘高原地区、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洋的浸泡。

前新生代

印支构造晚期,古特提斯洋盆的逐渐消减引发了青藏高原地区最大的退潮期,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边界的雏形逐步凸显。白垩纪时期,随着班公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缝合带的逐步形成,冈底斯微陆块顺势而下,冲击着青藏高原北部的塔里木盆地阿拉善盟地块。受冈底斯微陆块冲击的影响,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阿尔金山脉山脉断裂活动愈发频繁,导致其隆升作用加快,最终在逆冲断裂层前凝积形成山前盆地。与此同时,祁连山脉脉本部的断层活动形成了祁连山脉的早期雏形。东部地区,扬子板块的阻挡加速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加速龙门山褶皱带的隆起。因此,在公元前1.4亿年前的白垩纪,青藏高原的北部“高原”雏形基本显现。

三叠纪

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白垩纪(6600万年前)

距今8000万前,由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再一次引起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冈底斯山脉、念青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急剧上升,羌塘高原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趋于平缓,遍布河流、湖泊,气候变得湿润,茂林丛生,至此青藏高原地貌格局初步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过程称为喜马拉雅山脉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抬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得高原地貌发育。

新生代

始新世时期,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产生持续碰撞及积压。受其影响,青藏高原隆起。

第四纪-全新世(1万年前)

距今1万年前,青藏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使青藏高原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同时适生区范围开始明显大于高度适生区。在高原东北部,适生区由原先的河湟谷地局部扩大至整个河湟谷地,并向西扩散至共和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乌兰县都兰县一带,其中一般适生区进一步沿柴达木盆地南缘延伸到那棱格勒河绿洲附近。

地理特征

气候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这使得青藏高原降水少,气候逐渐干燥。青藏高原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山地湿润、亚热带湿润、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半干旱、寒温带半湿润和干旱等。具体分布为:喜马拉雅山南市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南麓亚热带湿润气候;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周边地区温带半湿润气候;藏南地区温带半干旱气候;那曲市羌塘高原地区亚寒带气候;阿里地区温带和亚寒带干旱气候;昆仑山脉寒带干旱气候。

高原季风气候

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2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10℃左右,降水量大,主要集中在6至8月。年降水量大约在500-800毫米之间。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2016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539.6毫米,较1961年-1990年的平均值478.6毫米增加了12.7%。

高原气候

高原气候气温日差大,空气稀薄,夏季气温一般在6~18℃之间,特别是西北部有约1/4面积的高寒地带,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0~4℃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900毫米以下,从东到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为温暖,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较多,一般在1000~4000毫米之间。光照充足干湿分明,夏季为雨季降水量多,冬季为旱季,四季分明。

抽风机效应

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以及巨大的面积,直接干扰并影响了沃克环流。抽风机效应是指由于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在夏季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太阳辐射较强,高原的气温高于周围大气层。于是高原成为热源,形成了上升气流使得高原的气压降低,而周边气压较高,因此风由周围吹向高原。在冬季情况则相反,青藏高原相对于周围大气来说是一个冷源,因此形成下沉气流,使高原的气压升高,而周边气压较低,所以风由高原吹向周围。由于这种冬夏季风的变化,就像一个大型的抽风机,不断地调节着大气中的水分和热量,从而使得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都能被“抽吸”进入大陆。

抽风机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季风气候方面。抽风机效应的存在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季风,中国独特的“烟雨江南”就是受到了它的影响。到了冬季,高原北侧的冷空气被阻挡,促使高原南侧印度半岛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更温暖;夏季,高原南侧的暖湿空气(西南季风)被阻挡,难以北上,使得高原北侧中国新疆地区更加干旱。

地质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历经了多次地壳运动,内部结构相当复杂,各种“槽型”和“台型”地质体在时间上的演化、空间上的配置具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青藏高原主要由柴达木盆地板块、羌塘高原板块、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块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块构成。 具体分布为:柴达木板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势较为复杂;羌塘板块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主要是高原盆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松潘甘孜板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主要是高原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喜马拉雅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主要是高山峡谷区,地势极为险峻,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地层分布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

柴达木盆地地层区: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

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

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山脉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

羌塘高原昌都市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

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山脉群和南迦巴瓦群。

喜马拉雅山脉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山脉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县群。

岩性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板块运动,抬升挤压导致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其他发育较多的岩石有蛇绿岩套花岗石和火山岩。由于早期岩浆活动频繁,青藏高原形成一系列构造岩浆带:柴达木盆地构造岩浆带、布尔汉布达构造岩浆带、巴颜喀拉构造岩浆带、金沙江构造岩浆带、唐古拉山脉构造岩浆带、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库拉岗日雪山构造岩浆带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岩浆带。以昆仑山脉南缘-秦岭深断裂,玉树市一金沙江弧形深断裂及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为界,可划分为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这三个褶皱区。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的地貌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羌塘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4个地貌区。主要山脉是东西或近东西走向、由北而南依次排列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及南北纵列走向的横断山脉。其海拔大多在5500米以上,而盆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青藏高原地形的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地区是高原面保存较完整的典型高原;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为山原宽谷地形;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为一大盆地;川西滇北的横断山区则为强烈切割、高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形。

四大地貌区

根据地形特征青藏高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土壤和生物多样性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是西藏自治区北部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地表多为戈壁和沙漠,湖泊众多,其中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大型湖泊。生态系统脆弱,以草原和草甸为主,是众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野牦牛等。

藏南谷地

藏南谷地是西藏南部的一个宽阔河谷区域,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湿润,是西藏主要农业区之一,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拥有丰富水资源和多样植被,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经济和人口集中。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青海省省西部,面积27.5万平方千米,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环绕。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超过200个矿点和50多种矿产,尤以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大。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从东南部的200毫米降至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温低于5℃,温差大。自然景观以干旱荒漠为主,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稀少,以耐旱植物为主,盐生植物较多,野生动物有野骆驼蒙古野驴等。

祁连山地

祁连山位于中原地区西北地区,横跨甘肃省省和青海省,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重要山脉。祁连山脉东西走向,主峰为团结峰平均海拔达到5596米。这里气候寒冷,降水量相对较多,形成了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祁连山脉黄河长江上游支流的发源地,对周边地区的水文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祁连山还是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汉族藏族回族等。

高原

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最西端,海拔在4000~7700千米之间。地跨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天山交会的巨大山结,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4000米。

羌塘高原

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内流区,它被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昆仑山等山脉环绕。羌塘高原的面积约为59.7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4。它位于东经91°左右的内、外流区分水岭一线以北,昆仑山脉以南,南北最宽760公里,东西长约1200公里。

可可西里夷平面

可可西里夷平面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东经89°30'~94°00',北纬35°30'~37°00'之间。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夷平面的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全年气温较低,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

山脉

昆仑山脉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河上游谷地,经纬度在东经74°~101°,北纬32°~39°之间。与巴颜喀拉山脉相接,北邻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山脉全长2500千米,平均海拔5500-6000米,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千米。昆仑山最高峰为海拔7649米的公格尔山(还有一种说法为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

喀喇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拥有8000米以上高峰4座,7500米以上高峰15座,北纬34°~37°,东经74°~79°。喀喇昆仑山脉主山脊称“大喀喇昆仑山”,各段分别以大冰川命名,分为7个“慕士塔格峰”(意为“冰山”),主山脊两侧的山地称为“小喀喇昆仑山”。世界中、低纬度山地冰川长度超过50公里的共有8条,其中喀喇昆仑山占6条,山脉的冰川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

唐古拉山脉

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位于东经90°,向东横贯至北纬32°~33°。 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和藏青色边界西段,西接羌塘高原高原,东邻横断山脉。唐古拉在藏语中意为“高原上的山”(一说意为“平坦的山口”),唐古拉山口的海拔虽高达5220米,但是坡度缓、高差小,它又名“当拉山”、“当拉岭”。唐古拉山脉的西段在西藏自治区境内,东段则为青海省省与西藏自治区的界山。它的西端在东经90°附近逐渐没入羌塘高原之上,东南与横断山脉中的他念他翁山脉-云岭山脉相接,全长约700千米,山体宽15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澜沧江长江的发源地,西段为藏北外流水系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有多年冻土带分布,冻土厚度70-88米,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均横穿此山。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03°)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省云南省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达昌都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一线,南抵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因其山高谷深,山川并列,横断了东西向的山地和交通孔道,所以称为“横断山脉”。自东至西的邛崃山、大渡河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贡山,合称“四山六江”。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北,南侧气候温凉稍干燥,以亚高山草原为主,而北侧气候严寒干燥,则以高山草原为主。冈底斯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1600公里。冈底斯山脉经纬度为北纬34°15~29°20′,东经′78°20′~89°10′,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最高峰为罗波峰(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主峰冈仁波齐峰,具有非常崇高的宗教地位。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经纬度为北纬29°37'51”~35°14'21',东经95°03'31~74°35'24。喜马拉雅山西起克什米尔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500千米,主峰珠穆朗玛平均海拔8848.86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

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自治区中东部,近东西走向。西侧是冈底斯山脉脉,东侧是横断山脉。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念青”在藏语中意为“次于”,所以此山脉规模仅次于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是雅鲁藏布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水岭,也是高原上寒冷气候带与温暖(凉)气候带的分界线,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

盆地

青海北部山地盆地

青海北部山地盆地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地、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地(东段)组成。阿尔金山由三列北东东向雁行状山脉组成,长720千米,最宽处超100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峰达6228米,是干燥剥蚀作用特别强烈的断块山。祁连山呈北西西向,与阿尔金山一起构成一个北凸弧形。该山系也由多列平行山脉组成,平均海拔5000米,最高峰由中国登山队命名为团结峰,高5808米。

水文

河流

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雅鲁藏布江等。同时以青藏高原为发源地的河流有独龙江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怒江-怒江澜沧江-湄公河(Mekong River)、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Ganges River)、印度河(Indus)等。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中原地区北方地区,流域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6°~119°,北纬32°~42°,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自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黄河尾包括滨州市东营市,主要支流有洮河汾河渭河等。

长江

长江又名扬子江药业(英文名:Yangtze River / Changjiang River),是亚洲中原地区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中国南部,东西直线距离3000余千米,南北相间1000千米,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脉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全长63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1808500平方千米,占中国水域总面积的1/5,年平均流量为30441立方米/秒。流经青海、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注入东海长江主要支流有南侧的乌江清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太湖水系;北侧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江巢湖水系等。

澜沧江

澜沧江位于中国西南部,流域经纬度范围为8°33′N~33°45′N,94°40′E~108° 55'E。它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流域面积约81万平方千米,全长2711千米,澜沧江年平均径流量475立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金河等。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省。出中国边境后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唯一的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是中国西藏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经纬度为北纬28°05′~31°16′、东经82°50′~96°40,该河发源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长2057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4.1万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自西向东流,经日喀则市等四个地市23个县,围绕南迦巴瓦峰构成马蹄形大拐弯,转向南流,穿过喜马拉雅山,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于巴昔卡附近流出中国进入印度和孟加拉国,进入印度境内叫雅鲁藏布江,进入孟加拉后叫贾木纳河,然后和恒河汇流称为梅克纳河,最终汇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怒江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第二大河,属于中国、泰国和缅甸三国共有河流。怒江-怒江的上游河段,位于西藏东部、云南省省西部,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吉热格柏峰南麓安多县境内的将麦尔岗多楼冰川,经纬度为东经98°39'~99°39',北纬25°33~28°23'。全长3240千米,中国境内部分长2013千米,云南省段长650千米,流域面积13.7万平方千米,在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后,出境流入缅甸改称“萨尔温江”,向南流经掸邦高原,最后在毛淡棉附近注入印度洋安达曼海,主要支流有索曲玉曲勐波罗河南汀河等。

印度河

印度河(Indus)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约为207立方公里,位列世界河流流量第21位。在进入平原后,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有潘季纳德河(五河),其中包括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库拉姆河和古马尔河。沿岸的生态系统包括温带森林、平原和干旱乡村等不同类型。

恒河

恒河(Ganges River)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经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西孟加拉邦后,进入孟加拉国,改称博多河,汇合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克纳河

湖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湖泊多为内流湖,湖水不流入海洋而是通过蒸发或渗入地下的方式失去水分。

色林错

色林错目前是西藏第一大湖,经纬度为北纬31°50′,东经89°00′。湖面高度4530米,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18.27700毫克/升,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扎加藏布河注入此湖,黑阿公路从湖北面经过,湖中盛产“高原裸鲤”。

玛旁雍错、拉昂错

玛旁雍错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一个淡水湖,海拔约4588米,面积约423平方公里,湖水来自冈底斯山脉冰川融水。拉昂错则是一个咸水湖,位于玛旁雍错西北侧,海拔约4590米,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湖水主要靠降水和径流补给,无出水口,蒸发强烈。玛旁雍错周围是草原,而拉昂错周围是荒漠和山地。玛旁雍错被视为藏传佛教圣湖,与冈仁波齐峰并称,被认为是四大护法神之一,代表永恒不败的羊卓雍措,吸引藏传佛教、苯教信徒及印度教徒、耆那教教徒朝圣。拉昂错紧邻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又被称为“拉昂错”。

纳木错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和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咸水湖。其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班戈县境内,经纬度为北纬30°30′~30°56′、东经90°16′~91°03′。湖面海拔4718米,湖面东西长78.6千米,南北最大宽50千米,平均宽24.4千米,纳木错水面积有1940平方公里。

班公错

班公错又名潘光湖、潘公湖、彭公湖,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西北部。经纬度范围为东经78°25′~79°56′,北纬33°26′~33°58′,北接喀喇昆仑山脉东段。湖泊全长150多千米,湖岸线长约285千米,总面积60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约2871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2米,入湖径流量为8.57亿立方米,蓄水量为51.1亿立方米,湖面海拔4240米,湖水最深57米。

青海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咸水湖泊。北纬36°15′~38°20′,东经97°50′~101°20′。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北部,湖面海拔3193米,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7千米,湖水面积4557.9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约360千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

冰川

青藏高原中低纬度地区是最大的冰川集中地,其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这里的冰川类型丰富,包括冰原、复合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和冰斗冰川等。这些冰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来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向高原上升,带来大量降雪,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冰川覆盖。

海洋性冰川

来古冰川

来古冰川是一组冰川的统称,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帕隆藏布的源头,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很多原始的藏族村落。来古冰川由6个冰川组成:美西冰川(死亡冰川)、雅隆冰川、若娇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因不同的冰川所在的地质和土壤成分不同,每一个冰湖都会反射出不同的颜色。冰川的未端与冰湖之间,断裂的冰川露出十数米高蓝幽幽的冰层。

萨普冰川

萨普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部的比如县境内,萨普冰川由萨普群峰所组成。在当地藏族群众眼中,它是一个大家族。一列绵延十多公里的山脉,并立着近十座雪峰,最高的主峰是萨普本尊,周边的卫峰被分别命名为其亲属等,这里面包括萨普妻子、长子、长女、二儿子及宠物,甚至还有一座是萨普妻子的私生子。

亚大陆性冰川

费琴科冰川

费琴科冰川(Cost Qinke glacier)是位于中亚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省中北部帕米尔山脉-亚兹古勒姆山脉的大型冰川。它是世界上除两极之外的最长冰川,长度达到77公里,覆盖面积超过700平方公里。冰川的最大厚度为1000米,费琴科冰川及其数十条分支中的冰川总体积估计为144立方公里,约为伊利湖体积的三分之一。冰川沿着一条大体向北的路径到达6595米的加尔莫峰以东。冰川始于海拔6200米的高海拔,最终在海拔2909米处融化并流入吉尔吉斯斯坦边境附近的巴兰德基克河。

极大陆性冰川

普若岗日冰川

普若岗日冰川位于羌塘高原,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最高峰海拔6482米。普若岗日冰川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向四周放射溢出50多条冰舌,冰舌最低海拔5350米。覆盖总面积达42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也是世界上除了南极和北极以外的最大冰川。

锡亚琴冰川

锡亚琴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端,介于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是印度次大陆北部与中国的分水岭,冰川的长度约为72公里,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气温在零下30-50度之间。地形上呈南北走向,西面为萨尔托洛山脉,东面为喀喇昆仑山主脉。同时锡亚琴冰川地区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冲突的地区,从1947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这里始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对峙阵地,双方均在这里设有重兵,并多次发生冲突。

土壤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冻土、寒冻土、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水成土等土壤类型

冻土

青藏高原上冻土面积150万平方千米,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冻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冻土形成于距今1~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一直延续至全新世。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为多年冻土区,余为岛状冻土或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土内冻融活动引起地面变形,如冻胀丘、冰椎、热融洼地与热融湖等。剧烈寒冻风化作用形成许多岩屑坡、石海及石柱等。还有融冻泥流及冻融分选作用所形成的石堤、石环多边形土等等。

寒冻土

寒冻土处于山地垂直带最上部,是青藏高原内部山脉和边缘山地所特有的高山寒漠景观。地表遍布石砾,土被不连续。土壤剖面分化弱,呈微碱性至中性反应。

草甸土

草甸土包括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形成于森林郁闭线以上的高山带和亚高山带或无林的高原面,成土过程进行于青藏高原亚寒带温带半湿润带(特别是具有季节性冻层)的气候,以及草丛篙草为主的草甸植被下,土壤剖面分化清晰。

草原土

草原土包括高山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形成于高原亚寒带、温带半干旱气候和以禾本科草本为主的草原植被下,主要特点是地表多石砾,上部的腐殖质累积过程显著削弱,土体中有不同程度碳酸钙堆积。

荒漠土

荒漠土包括高山荒漠土和亚高山荒漠土。形成于高原亚寒带、温带干旱气候和以垫状驼绒获与阿加篙、匙叶芥为主作为荒漠植被。

水成土

水成土包括草甸土和沼泽土。形成于河、湖和扇缘洼地,受地下水浸润和中湿生草本植物作用,进行腐殖质累积和氧化还原作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青藏高原昆虫种类达10828种,占中国总量的1/8左右。

青藏高原地区总共鉴定出轮虫74种,隶属于4目18科28属,有一些是中原地区的新记录种,例如多齿六腕轮虫和方形龟甲梨形变种轮虫等。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成分包括大渡裸裂尻鱼,齐口裂腹鱼和西溪高原鳅,占总种数的42.9%;中印(西南)山地鱼类区系成分包括青石爬𬶐、黄石爬鮡和侧沟爬岩鳅,占总种数的42.9%;东亚区系成分有麦穗鱼,占总种数的14.3%。

野生哺乳动物大约210种,占到中国总种数的 50%左右。在这些野生动物中,有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普氏原羚、藏原羚藏羚野牦牛金丝猴属黑颈鹤等3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头盘羊蓝马鸡等105种 。

此外还有水生原生动物界458种,甲壳亚门的鳃足类59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

植物

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原这几类。边缘山地则因各高度范围内水热组合特征不同面从而形成多姿多彩的垂直带。

山地荒漠

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海拔3600~3800米,以膜果麻黄、黄红砂、嵩叶猪毛菜合头草、嵩属等旱生超旱生纖木、半灌木为主。另一分布区在阿里地区,海拔3800~4500米,以驼绒藜灌木亚菊为主。但边缘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等禾草加入,从而显示出草原化荒漠特征。

高寒荒漠

分布于羌塘高原北部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

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薹草西藏自治区嵩草为主。但其西部和北部寒旱程度更甚,已成为高寒荒漠草原

高寒灌丛草甸

分布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那曲市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和滇西北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在横断山区,从低地到高地,植被带依次呈现出山地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直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变化,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维管植物种类超过5000种。这一区域的特有种植物也极为丰富。铁杉林作为亚热带山地植被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尤为突出。此外,栎类硬叶常绿阔叶林在该地区的川西、滇西北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也有广泛分布,构成特殊的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地

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大量的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高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中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斯坦以及阿富汗这四个国家对于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启动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200余种、种子植物50科832种,分布有唐古红景天、羽叶点地梅属水母雪兔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白唇鹿野牦牛西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270种,鱼类40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以保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目标。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藏羚羊、藏野驴、雪豹、黑颈鹤等多种珍稀物种。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藏羚羊数量已从约2万只回升至10万只,可可西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帕米尔国家公园

在1989年至1992年,塔吉克斯坦环境部保护区司长发起了对帕尔米国家公园(Tajik National Park )的规划和领导。在国际科学阵营的研究下,旨在建立第一个国家保护区和塔吉克苏联的自然公园。1992年7月20日,塔吉克斯坦政府决定将面积1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指定为塔吉克国家公园。2001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将塔吉克国家公园的面积扩大到26116.74平方公里,该国家公园拥有沙漠、草原和高山地区。国家公园内已知的物种包括棕熊雪豹、狼、马可波罗羊、棕头鸥和斑头雁。2008年,该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萨迦玛塔国家公园(Sagarmatha National Park)坐落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属于尼泊尔境内。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草地、雪豹岩羊等。1979年,萨加玛塔国家公园被列为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瓦罕国家公园

瓦罕国家公园(Wakhan National Park)是阿富汗的一个国家公园,该公园成立于2014年。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靠近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交界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约600多种植物,同时还是雪豹、猞猁、狼、棕熊、石貂、红狐、帕拉斯猫(兔狲)、野山羊、马可波罗羊等动物的栖息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藏区共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其中铅、锌、铬、铜、水晶石棉、水热矿产储量都比较大。矿产地4500余处,矿产保有储量在中国各省(区)中名列前10位的就有60余种,其中有青海省的锂、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碳化钙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矿、钾盐柠檬酸镁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西藏自治区的铬、工艺用水晶刚玉这四种矿物也都名列中国各省(区)之首。

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据统计,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根据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种类型。高温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其中,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地热田,已经建成装机容量达25.18兆瓦的地热电厂。而中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中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供暖、温室灌溉等。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养殖、旅游。

太阳能资源

青藏高原的太阳能资源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力资源两种。光伏发电主要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如日喀则市中东部、山南市西北部、拉萨市中南部、阿里巴巴集团西部等地,光伏发电的最佳斜面的年辐照量高达2500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能热力资源还被用来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散热器、太阳能烘干等。

风能资源

青藏高原的风能资源主要用来发电,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地方,如西藏自治区的措美哲古风电场,它位于海拔5000米至5200米之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电场,总装机72.6兆瓦,年发电量将超过2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周边近14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还有那曲市的欧玛亭嘎风电场发电场,欧玛亭嘎风电场是世界超高海拔地区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在2024年1月1日投入运行,一年向那曲市送电2亿度,满足23万人一整年的用电需求。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海青豫直流二期风电太阳能光伏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总装机容量90万千瓦,包含288个光伏发电子阵,占地面积23131亩。

人类活动

历史文明

象雄文明

象雄是古代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地域名称,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它被划分为内、中、外三个部分,涵盖了现今西藏的阿里地区那曲市地区和昌都市的部分区域。象雄文化起源于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脉,特别是冈仁波齐峰周围,最初表现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并发展出对神山、圣湖神灵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构成了象雄文化中的基本意识形态即“苯”。随后,这种文化逐渐演变出不同仪式和内容的“苯教”分支如笃苯、恰苯,它们在象雄文化中并存但较为混杂。象雄文化中的苯教早期形式之一是萨满教,其主要活动包括杀牲祭祀、巫术占卜。此外,象雄文化还涵盖了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天文学等知识体系。

吐蕃王朝

青藏高原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权变迁。隋唐,吐谷浑和吐蕃与中央王朝有所往来。7世纪,吐蕃建立强大政权,版图扩大到雅鲁藏布江中游,与唐朝争夺西域。到了8世纪,吐蕃达到顶峰,影响力扩散至中亚和南亚。9世纪,吐蕃内部动荡,王朝解体,部分地区归唐。随后地区分裂,多个政权并存。13世纪,元朝统一,设立宣政院管理藏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藏区的统治,清朝推崇藏传佛教,并设置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在藏区设立机构,但管理受限。

科考勘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西藏自治区交通、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原地区就组织了科学家们去西藏考察。在1956年~1967年和1963年~1972年两次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都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先后组织了四次综合科学考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世界屋脊上的高寒禁区-羌塘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20世纪80年代重点开展了横断山区、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20世纪90年代又陆续进行了攀登计划和“973计划”。

经济

畜牧业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最大的草原牧区,草原面积占中国的39%。该地区以牧羊、牧牛、牧马为主,畜牧业受高海拔和严酷天气影响,采用半游牧方式,牧民会根据季节迁徙寻找饲草资源,并培育了可以适应高原环境的野牦牛

旅游业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这样的著名高峰。此外,青藏高原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以及世界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文化方面,青藏高原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寺庙和文化遗迹,以及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如藏戏、唐卡绘画和藏族传统服饰。

青藏高原的旅游业正在稳步向上发展,比如2023年青海省,据统计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8%和77%。此外,根据《青海省2022-2023年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方案》,发放文旅消费券2784.17万元,直接拉动消费9605.62万元,间接带动消费6.72亿元。

交通运输

公路

青藏高原公路主要有青藏铁路川藏线、新藏线、滇藏公路,这4条国道支撑起整个青藏高原的公路网。特别是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没有通车之前,青藏公路是物资进出西藏的主要公路。

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始于青海西宁市,经过日月山口、格尔木市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市当雄县羊八井,最终到达拉萨市,全程海拔最高点位于唐古拉山口(海拔5320米)。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南北两线。川藏公路始于四川省成都,途经雅安市康定市,在新都桥镇分为南北两线,北线(属317国道)经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进入西藏昌都市、邦达;南线(属318国道)经过雅鲁藏布江理塘县巴塘县,进入西藏芒康县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过八宿县、波密、林芝市市区到拉萨。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属318国道)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 4014米的理塘县。南北两线间由昌都市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的车大多选择行南线。

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区的叶城县,途经和田地区皮山县和田县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进入噶尔县到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由此向南经普兰县,再向东经日喀则市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在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新藏公路是219国道的一部分,查务乡查务村与318国道中尼公路段相连,公路全长2140公里。途中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5座大山,其中界山达坂,海拔高达5200米。

滇藏公路

滇藏公路昆明市拉萨市)起点为云南昆明,途经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盐井县、芒康、八宿县林芝市,最终到达拉萨市。全长2300公里,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39公里。滇藏铁路风景有苍山洱海(大理)、纳西古城(丽江)香格里拉(中甸),穿过横断山脉,这条路线还是古时商旅人士走的“茶马古道”。

喀喇昆仑公路

喀喇昆仑公路别称中巴公路或中巴友谊公路,这条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克什米尔地区后,直通伊斯兰堡。全长约1224公里,中国段415公里,巴基斯坦段809公里。1966年,中巴两国签署修建协议,代号“1601”。1978年,喀喇昆仑公路竣工并投入使用。

铁路

青藏高原主要的进藏铁路有两条分别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市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青藏铁路2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从青海格尔木,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镇,翻越唐古拉山脉进入西藏,再经安多那曲市当雄县羊八井至西藏首府拉萨。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

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连接四川省成都与拉萨市,全长约1800公里,运营长度1900公里。在2008年提出具体建设方案,2014年成雅段和拉林段开工,2020年雅林段开工。铁路分为三段:成雅铁路连接成都和雅安,拉林铁路连接拉萨市和林芝,雅林铁路从雅安出发,经过甘孜藏族自治州昌都市至林芝与拉林铁路对接。

航空

青藏高原因其平均海拔和特殊气候条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飞行的高风险区域。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飞机成功突破这一“空中禁区”,在西藏自治区执行空投任务。1956年,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在当雄县建成,并成功试航了客机。1965年,北京市至成都至拉萨的航线正式开通。高原机场根据海拔高度分为一般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前者海拔在1500米至2438米之间,后者则在2438米以上。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塔”失衡

亚洲水塔是指青藏高原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亚洲大部分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对于亚洲甚至全球的水资源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雪融化和降雨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导致亚洲水塔的水资源平衡出现紊乱。

草场退化

青藏高原已有30%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场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层低矮,生产能力低下。西藏自治区草场大量出现斑秃化、石漠化、沙漠化。如羌塘高原、藏北高原土壤退化,草原植被渐变为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青海省2/3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壤风蚀加剧,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化土地约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增加。草场退化大量的斑秃地和裸地出现,产草量下降,毒草大量滋生,鼠害、虫害也随之而来。

土地沙漠化

由于湖水退缩,湖岸裸露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湖区东北部形成大面积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和沙化草原。而柴达木盆地沙生植被的2/3被砍光,居民点和公路附近的植被消失,沙生植被遭彻底破坏。青海省中部的共和盆地严重沙漠化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的土地面积达1.16×104平方千米,占盆地总面积的77.6%,只有1/3的可利用草场退化。1983年土地沙漠化达到874平方千米。

生物多样性减少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典型案例有藏羚盗猎。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藏羚羊遭受了大规模的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中国藏羚羊保护现状》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是2万头。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季节性积雪减少,进而影响该区域的水文周期和植被分布,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则是体现在过度放牧和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扩张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保护

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问题,中国初步发表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这一公告又在202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以及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三个基本原则,自然原则: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先原则: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科学原则:即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牧民改善耕种措施,沟垄耕作,合理分布种植农作物,增加土壤覆盖,防止水流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修建水平梯田,达到保水、保土、保肥增产的目的,并加强沟道治理工作;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实现自身良性循环。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

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毗邻尼泊尔边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之一,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2012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珠峰公园覆盖了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包括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和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等著名景点。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藏语意为“上部牧区碧玉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10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湖内分布有10余个小岛,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羊卓雍错属低浓度咸水湖,每年11月中旬开始封冻,冰厚可达0.5米。湖中盛产怒江裂腹鱼、西藏裸裂尻鱼、高原裸鲤等,产量每年可达2-3亿公斤左右。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逢冬季群鸟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水鸽、赤麻鸭鸬鹚以及斑头雁都非常地多。除此之外,羊卓雍错的蓝色会随着照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的湖水颜色,如浅蓝、深蓝、孔雀蓝等。当天空布满乌云时,湖面又会变成灰色区。

大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公园

喜马拉雅山脉脉国家公园坐落于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的库鲁(Kullu)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占地面积达1171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905.4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265.6平方千米,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美景和生物的多样性”,于2014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的林芝市,是世界最深峡谷,全长约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它贯穿了喜马拉雅山脉脉,连接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垂直自然带谱。峡谷气候从亚热带寒带不等,生态系统复杂,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科学研究的宝贵地点。此外,峡谷还是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周边藏族居民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因其地质、生态和文化价值,雅鲁藏布大峡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巴松错

巴松错是西藏自治区林芝高原的淡水湖,海拔约3700米,长约18公里,是藏东最大湖。以清澈湖水、雪山环绕、原始森林和丰富生物多样性著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有扎西岛和扎西多吉寺,是藏族文化宗教活动中心,也是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巴松错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另外,巴松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人文景观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占地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主建筑共有13层,总高度为117米。布达拉宫主要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居住和办公之地,红宫则是存放历代达赖喇嘛遗体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布达拉宫同时也是一座博物馆,内部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壁画、唐卡、佛像、经文、武器等,反映了藏族的宗教、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虎穴寺

虎穴寺(Taktshang Goemba)是不丹地标性的寺庙,虎穴寺位于帕罗峡谷7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传说虎穴寺得名于莲花生大师,当年他曾骑着老虎到此修行。虎穴寺的殿堂不大但在精巧,殿堂依山据地不规则地修建,寺中的壁画全部都是先绘在布上,然后再粘在墙上,这种画法与唐卡的画法类似。各殿堂内的铜雕佛像都鸿篇巨制,但由于房间很小,所以人无法近距离完整地欣赏这些精美的佛像。

加德满都谷地

加德满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 of Nepal)位于尼泊尔的心脏地带,坐落在印度西藏自治区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1500米处。该谷地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5公里,是尼泊尔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加德满都谷地还是亚洲最重要的佛教、印度教和平相处的交汇点。这里拥有七个印度教和佛教的建筑群,在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等多个城市内有不少的王室宫殿和住宅区,这些均是尼泊尔艺术的之作。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仅1300万左右,以藏族为主,并有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汉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怒族羌族白族独龙族族等数十民族。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地区,主要生活着塔吉克族吉尔吉斯斯坦族、普什图族等。

藏族

“藏”其实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族分布于中国的西藏、青海省、甘肃、云南省、四川等省份,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藏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甸语族,藏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书面文字。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藏语有三种主要方言,分别是卫藏方言、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

很多学者在藏族的族源问题上,通常认为,藏族在汉朝时期,曾是西羌的一部分。另外,由于佛教很早就传入西藏,因此也有人认为,藏族起源于印度。对藏族族源说法不一,但都一致认为西藏不适于人类生存,因此藏族先民必定是自西藏以外的地方迁入的。但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藏族是远古时期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著。630年,由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各个部落。藏族人口不多、但由于他们的聚居地遍布冻原、雪山、森林、草场、黄河。因为高山深谷居住的藏族有时会有局部性的交流阻隔,所以藏地内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文化圈,尽管如此藏族居民仍呈现着相对统一的风格。

夏尔巴族

夏尔,意为东方,夏尔巴即东方来的人。夏尔巴族大多散居在中原地区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以及喜玛拉雅山脉两侧。夏尔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语,但是书面文字使用藏语。现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由于喜马拉雅南麓的气候只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和阳芋,夏尔巴传统食物中也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生活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作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向导和背夫闻名,而陈塘镇夏尔巴人世居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珞巴族

珞巴族聚居的珞渝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的低纬度地区。珞巴族总人口约2965人(2000年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自治区,东起察隅县、西至门隅、南达中印边界的广大珞渝地区,多以部落或氏族聚居在一起。主要部落有义都、米古巴、米辛巴、达额木、希蒙、民荣、博嘎尔等。狩猎是珞巴族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人擅长狩猎、捕鼠和捕鱼。他们采取围打、围捕、陷阱、绳套等方法,捕杀动物。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群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就是门巴族,他们的民族语言是门巴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系的藏语支。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通用藏文。他们和藏族有着友好关系,经常互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64年,门巴族被正式确认为中原地区的单一民族,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的门巴族人口数为11143人。

宗教信仰

西藏自治区的宗教主要由藏传佛教、苯教、民间宗教三种类别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从地理分布看,它们在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局部的社会影响程度不一。

苯教

苯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脉”和“玛旁雍错”一带,苯教大体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原始苯教又称为“斯巴本“,雍仲苯教是敦巴辛饶·米沃切在原始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教法并创建的新宗教。这个新的宗教叫做“雍仲苯教”,因为雍仲苯教最传统的法帽“噶尔莫泽杰”(译为“胜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称作白帽苯教或白帽圣教。苯教在佛教传入藏区之前,曾是整个藏区的统治宗教。随着佛教的传入,苯教逐渐失去了其在藏族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但仍然在一些地方保持着影响力。苯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主要是寺庙,比如热拉雍仲林寺雍仲拉顶广法寺等。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藏传佛教,是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藏传佛教主要有四个大的派别,分别是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宁玛派(红教)还有萨迦派(花教)。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佛教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尼泊尔传入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后宏期”的过程中,不断有印度克什米尔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传法,同时也吸收和融汇了西藏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西藏共有1700多座寺庙和僧尼46000多人。

艺术作品

音乐

纪录片

在1999年上映的剧情纪录片《喜马拉雅》是由法国、尼泊尼、瑞士英国四国历时9个月联合拍摄,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欧洲电影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该片主要讲述了在雪山脚下的藏族村寨里,老首领天尼和下一任继任者继任者卡玛·辛顿分别在运盐旅程过程中,在群山里遇到的各种危险想法逃脱的故事,从而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由David Attenborough执导,David Attenboroug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自然世界:喜马拉雅山》于2010年上映,主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喜马拉雅山的自然风光,从它的形成到栖居在此的多种野生动物再到人类的探险等等。

电影

2019年上映的电影《攀登者》,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60年,中国登山队历经艰难险阻首次上登顶珠穆朗玛峰,将五星红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上,1975年,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夏伯渝首次挑战登珠峰时,不慎双腿受伤截肢,在43年后,他终于再次挑战并登上了珠峰峰顶。

我的喜马拉雅》于2019年上映,这部电影根据“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玉麦乡的桑杰曲巴一家人,经历环境艰苦、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依然坚持放牧戍边34年的感人事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